初学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太极拳基本姿势和要求
太极拳基本姿势和要求
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武术,其基本姿势和要求如下:
1. 起势:两手成掌,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左脚向左
迈一步,身体略微前倾。
2. 开展:两手同时往左右展开,右手向右旋转,左手向左旋转。
3. 进步:左脚向前迈一步,双手向前推出。
4. 拔步:右脚向后拔一步,双手向后推出。
5. 转身:向左转身,左手向左侧旋转,右手向左侧下旋转,右
脚向左侧迈一步。
6. 双风捧月:右手向右上方旋转,左手向左上方旋转,双手合
并在头顶处。
7. 野马分鬃:左手向左下方旋转,右手向右下方旋转,双手分
开伸出。
8. 白鹤亮翅:左手向左侧上方旋转,右手向右侧上方旋转,双
手同时向上抬起。
9. 斜飞式:右手向右侧上方旋转,左手向左侧上方旋转,双手
向右上方伸出。
10. 金鸡独立:将右脚向右侧迈一步,左脚站稳,双手向前推出。
以上就是太极拳基本姿势和要求的介绍。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呼吸平稳、动作流畅、身体放松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健康水平。
- 1 -。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收藏)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收藏)运动离不开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动作的协调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统一指挥的。
太极拳还包含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畅通经络的锻炼方法,缠绕圆转,全身各部位的协调动作极为细致,因此其锻炼内容更为丰富而有趣。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是历代太极拳家根据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些外形合内动的要求。
太极拳由于当初偏重于技击,所以要求也多从技击性上著想,但也都合乎人体生理规律,因此保健作用也很高。
太极拳虽然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指功夫较深,动作定型巩固了,不再需要分心在姿势和动作上面,而只须从“始而意动,既而劲动”的内动来带动外形,以至内外相合后,仅从神气上专一锻炼而说的。
对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必须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的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切不可躐等以求。
正像练毛笔字一样,应该先从正楷上下功夫,横竖撇捺,笔笔不苟,长短阔狭,间架端庄,方可避免歪斜倒塌之病。
外形端正了,然后讲究运笔的逆入平出,收笔藏锋,凝散收剑,收骨出神,内有雄劲之气,外有端丽之姿;然后再学行书和草书,用功日久,方能随意挥洒,自成法度。
练拳里面,都有一定规矩,初学注意规矩,看似进度不快,实际上基础筑得坚固,有利于逐步提高。
正如上述,姿势经过不断的检查和纠正,在整体动作中形成了动力定型,并符合内动的要求之后,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能够“明规矩而守规矩”,再向“神似”方面发展,这样才能够“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所谓“神明”的境界。
各部姿势的要求都符合太极拳“柔中寓刚”的特点,适应于太极拳从“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的锻炼步骤。
太极拳,顾名思义,是包含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
阴阳指的是顺逆、开合、虚实、刚柔、轻沉、慢快、曲直、抑扬、化打、走粘等等,都是由内及外,以外引内的。
因此,表现在姿势上也处处是矛盾对立统一,彼此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太极拳对人的身体各部有严格的要求。
这种要求对提高行功效果,对气血运转,对技击水平的提高,对防身、健身都有实际意义。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
供您阅读!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一、头颅1.头部的骨骼构造主要由额骨、顶骨、颞骨、鼻骨、上颌骨、下颌骨、枕骨、蝶骨连接肌肉、韧带组成,内有大脑、神经,耳、眼、鼻、口都在头部,头部是全身的总指挥部。
2.头部的活动范围头的活动范围很小,惟有上、下颌骨可以开合,下颌骨可略做左右移动,在肌肉牵引下,面部可以变形,头依赖颈项部位,能前后俯仰、左右摇晃。
3.头部的拳理要求头要保持虚灵顶劲,带领颈项和躯干的正直,随着动作、方向的变化,略做左右转动,以助眼神,提高练拳的神气。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二、躯干、脊柱人体躯干主要是由脊柱、胸廓和肌肉韧带组成。
脊椎有坚强的韧带和肌肉相连接。
椎骨上下相叠,每个部位的椎骨受内外肌肉伸缩牵动,各有不相等的活动范围。
练拳时,各部的椎骨都要配合动作开合的需要参加不相等的活动。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三、颈项1.颈项的构造颈项由7个椎骨上下连接而成,形态向前突。
第一椎骨连接头骨,第七椎骨和第一胸椎相连接。
2.颈项部的活动范围第一、第二颈椎的活动范围较大,它能使头左右、前后摇动,还可做顺逆旋转。
3.拳理对颈项的要求第六、第七颈椎骨,稍向大椎后移,第一、第二椎骨微向前俯,促使下颌稍微内扣,改变昂首上仰的自然生理现象,保证头的虚灵顶劲。
上述皆以意念贯注,不犯强硬。
颈项不可左右摇晃、前后俯仰,要始终保持直竖,提高练拳的神气。
4.颈项在技击应用上的作用颈项左右转动,有利于目视、耳听,对于全身起着导向的作用。
头部的顶、额二骨,能前后、左右撞打,就依赖于颈项的灵活运用来实现。
颈项配合肩关节,还能封拿对手的手、臂。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的要求四、胸背1.胸背部的构造胸背前后称为胸廓。
胸椎、肋骨,形态自然,均向前后弓突,保护着里面的脏腑,在肌肉群的连接中,皆有弹性。
大学生太极拳评分标准
大学生太极拳评分标准
一、动作规范性
动作姿势标准,符合太极拳基本要求,无明显错误动作。
手法、脚法、身法、步法准确,符合太极拳动作要领。
动作转换自然流畅,无生硬或突然的改变。
二、身体协调性
全身各部位配合协调,无明显的身体僵硬或扭曲现象。
上肢与下肢、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协调性好,动作连贯。
身体重心稳定,无明显晃动或偏移。
三、呼吸配合度
呼吸自然,与动作节奏协调一致。
起吸落呼,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合理,有助于展现太极拳的柔和与连绵。
无明显的憋气或气息不畅现象。
四、精神状态
精神饱满,情绪稳定,表现出对太极拳的热爱与投入。
神态自然,面带微笑,体现出太极拳的平和与宁静。
眼神专注,有力地表现出太极拳的内在韵味。
五、流畅度
动作连贯,无明显的停顿或犹豫。
动作转换流畅,过渡自然,无明显的生硬感。
六、节奏感
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符,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感。
动作速度变化合理,快慢相间,张弛有度。
七、难度表现
根据个人技术水平,适当选择并表现出太极拳的较高难度动作。
难度动作完成质量高,展现出较强的技术水平。
八、总体印象
整体表现良好,给人以舒适、自然、和谐的感觉。
展现出太极拳的神韵与内涵,令人印象深刻。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我们可以对大学生的太极拳表演进行全面的评估。
在评分过程中,评委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表现,确保评分的公正与客观。
同时,评委还应给予参赛者积极的反馈与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技术水平。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
裆: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呼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上下一条线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虚,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
胯: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之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隙缝扩大,运动度从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部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起到了开胯的作用。
.
顶:虚领顶劲在太极拳中特别强调。顶劲的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像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又好像头顶上顶着一碗满水那样不能摇摆。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上下垂直的姿势。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
项: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方能自然、灵活。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顶劲领太过,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练习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实”的原则,使实不沾煞而偏沉,虚非无意而偏浮
臀:臀部的生理构造是微向外凸,但在练习时如果过于外凸,必有弯腰、低头之病,故太极拳家提出“敛臀’’的要求。练拳者应注意不要蹶起屁股,应注意向里收进。
“敛臀’’的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和裆部会阴虚虚上提的配合,能使腹部充实.加强横膈呼吸运动的作用,能使腹肌、大小肠、泌尿系统和肾脏获得更好的、有规律的锻炼,也有助于提高腹肌的韧性和弹性n其次,“敛臀"后臀部易于保持中正,不像凸臀那样容易扭臀.而常常使“尾闾中正”受到影响。敛臀也必须在做到其他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特别要在做到正确松胯和屈膝的情况下,才能做好。
肘:练习时,肘关节始终要微屈具有下垂劲,若肘尖面上抬起,那是上抬劲,与要求相反。肘部若远离身躯向外凸出,是舍近就远的做法,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同时,因为两肋暴露太大,在技击性上也是不利的,肘是自然保护肋部的,肘与肋的关系,太极拳术语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0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下肢部(关节)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下肢部(关节)统一回复:陈泽峰老师北京周六日授课时间:上午:09:30-12:00,地铁森林公园南门,周六B口,周日D口。
下午:15:30-17:00,传媒大学文化广场。
人体几百块骨头,都靠关节的连结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动。
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能够达到“从心所欲”的“节节贯串”,同时还要求用骨节对准的方法使关节锻炼得更为滑润而稳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担重量,从而增强力量和耐力。
因此,太极拳对关节的训练局限性是时松时紧的(松的时间长,紧的时间短)。
初学太极拳时,应该多从松开关节着想,把几个大关节先松开来(如肩与胯的关节),以便更好地带动手、腿等关节的活动。
脊骨,特别是胸脊和腰脊的松开与贯串尤为重要,腰脊命门穴(前平脐)为全身重心所在,是调节全身动度的关键,“主宰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两句话,不仅指的是两腰肾的抽换,也指的是命门穴的主宰作用;胸背部左右24根肋骨要节节往下松,由外往前合。
此外,要在全身放松的要求下逐步松开各个关节。
由于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在腰脊联合的原动力下带动四肢进行螺旋形的上下左右伸缩动作,从节节贯串中起到引长身肢的作用,因此松开全身关节是有可能的。
在定式时还特别要注意骨节对准,所以陈鑫说“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既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使内含腾挪之意,才能全身节节贯串,劲整而灵活。
这就是“节节松开,处处合住”的要求。
四肢关节还要求曲而不直,留有余地,不能挺直和别扭,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余”、“松开我劲勿使屈”的要求。
只有在曲蓄而有余的姿势下做到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并要在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要求下转换内劲,这样才能练到“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将来在提高推手技巧上,可以做到处处是蓄势,处处能放劲。
前辈太极拳名家,在技术上达到“但依著何处,便以何处击之”的境界,都是从蓄势上发展而达到的。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11、坚守太极拳入门的要领,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所以说,在太极拳入门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去除身上的僵劲。
2、太极拳入门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
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
这样才能达到最起码的松沉。
3、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在太极拳学习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掌握腰轴的运用,重视腰部训练。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1、太极拳入门需做到主宰于腰,打拳时,要以腰为轴心,用轴心来带动身体。
腰轴先动,手脚才随之而动;腰轴不动,手脚不会自动。
所以,意念时时刻刻留心在腰际。
2.太极传需要一直动才能入门。
拳架可以由腰轴带动后,进一步要注意拳架微妙的转折,哪怕是一只手上微小的弧线都是腰弧的外在表现。
这时,上下内外,牵动往来,动静虚实,随屈就伸,无不相合,表现出完整一致的功夫。
3、如果有骨架不流畅的变化,病一定在腰腿,不在手脚,要由腰腿来变化,不要盲目在手脚上摸索。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1、太极拳入门需严守分寸、力求中定,无论前弓、后坐、左顾、右盼均要保持体态端正,重心不只不要超出两脚构成之底盘内,而且还要紧紧系于腰轴。
此即是古人所说的“守中”。
2、心转换要缓慢渐变,盘架子时,左右脚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清楚、越细致越好。
亦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慢慢地变化。
3、虚实分清,举步分虚实,虚脚应虚得能随意起落,实脚则要自然弯曲保持弹性,重心落在涌泉穴上。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41、太极拳入门需动作缓慢式式相连,招式变化之间,缓慢地交替,无停顿之形,无滞留之意,一式导出一式,此式之始,乃上式之终;而此式之终,又是次式之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
打太极拳的要领
打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中医经络学说,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和中医经络原理结合,能帮助消化。
但太极拳的要领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打太极拳的要领。
欢迎阅读!打太极拳的要领介绍要领1、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要领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要领3、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
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
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要领4、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要领5、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要领6、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都是很规范的要领,如果我们想打一套漂亮的太极,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一起学习。
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不仅对身体健康好,对心情健康也是有益的。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以意气为主的练法这种以身体意气为主的练法要比以身体肌肉为主的练法更和谐一点,但故意的练气易使人体气血的和畅受到干扰,容易使气滞留在身体某些部位。
不利于养生保健,更何况练气反而会丢失自己的整体意识,故习太极者要忌重意、重气、重力、重形、重技、重法、重势、重外、重内、重世,意气鼓荡要和谐流畅,不可过于强行,要以慈悲善良的心态对待万物,使自己和万物处于和谐之中。
习练太极拳身体部位的要求
习练太极拳身体部位的要求太极拳的发展到今天,有好几种拳法的说法,习练也是各执一词。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拳式定型”是一种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希望获得太极功夫的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拳式定型”的内涵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做到“拳式定型”呢?“拳式定型”实质上是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规律有一个特殊的、规范的、严格的要求,这里规纳如下:一、走手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面的第一道防线。
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结果。
所以应该把走手放在首位。
拳论云:“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太极拳中的听劲、引化、擒拿、打击等等虽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无疑是最为灵活和有效的部位。
走手有如下优势:手为臂之梢节,梢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
走手增强了梢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
梢节意识增强,有利于周身的放松、协调。
劲运梢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
梢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
走手蓄劲短,连续打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手为臂之梢节,指尖为手之梢节,走手关键是走梢节。
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跟上。
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它手指递个跟上。
手走得好不好,差异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节。
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便是没有抓住对方,也有个“卷”的余味在别人身上。
二、肘定位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长肩部的运动。
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一个相对的位置,不仅要始终做到“腋下空”,还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
手走的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
肘的根在肩,练习和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说要始终保持沉肩状态。
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持手更灵活地运动;还要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
什么时候“肘定位”破坏了,那么肘就会漂浮,肩就会架,手就会丢,身法就会涣散。
太极拳练习拳架的基本要领
太极拳练习拳架的基本要领(一)虚领顶劲,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是指头容要正直,也就是指头部要始终与夹脊成一条直线,不可以任意摇头扭臀,以利在虚静中能提起精神。
《十三势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说法,就是指此而言。
即是说所谓“顶劲”,不是用力向上挺,而是通过神贯于顶,既使头容正直,又不使颈项僵硬,而有虚灵自然之意。
尾闾就是整个脊柱下端的尾骨所在。
按照生理自然,整个脊柱位于背部的正中。
练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就是指不要任意扭摆臀部,破坏生理自然。
脊柱各节椎管中的脊髓,上连颅腔里的脑,通过神经纤维,把周围神经、脊髓和脑连接成为整体,保证人体最高司令部的大脑可以指挥全身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的调节平衡。
所以练拳时通过“神贯于顶”的虚领顶劲和尾闾中正,使头部和脊柱始终保持一条直线,对于提高练拳功效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当然,不能把保持这样一条直线理解为身体只能始终直立,这是不符合练拳的要求的。
在保证重心中定的条件下,可以有身体直立的直线,也可以有身体向前或向左右倾斜的直线,这才能符合在拳术中发挥劲力作用的原则。
(二)涵胸拔背,气沉丹田:涵胸,一般指不要挺胸而言。
太极拳要求虚静,涵胸而不挺胸,就是神态虚静的一种体现。
拔背和涵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
即不挺胸,背后两肩胛骨自然不会突出,保持背部平顺而微圆的自然状态。
至于所以把这也叫做“动作”,则是说“涵胸拔背”也应该有起伏,而不应该是定型的。
在起伏过程中,涵胸还有助于沉气,而拔背则又有“气贴背”的意思。
这就同“气沉丹田”有密切的联系。
丹田位于脐下一寸半,一般泛指小腹部。
太极拳所讲的气,包括呼吸气和生理机能所固有的所谓元气或中气。
所讲“气沉丹田”,就是指随着动作过程的缓慢柔和,舒展放松,呼吸气可以自然地由浅入深,与身法的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相结合,就可以导气于小腹部,也叫做“气沉丹田”。
太极拳既要气沉丹田,使上身的重心下沉,又要“气宜鼓荡”,使“丹田真气”能随肢体动作的屈伸进退、开合虚实而运行周身,达到“气遍身躯不少滞”。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胸、背脊、腹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胸、背脊、腹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胸、背脊、腹胸胸部姿势在武术中有三种:挺胸、凹胸和含胸。
太极拳是采用腹式深呼吸的,因此,胸部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来加强呼吸的强度和深度,借以减除运动中气喘的现象,它跟采用胸式呼吸的运动项目的挺胸方式正好相反。
含胸不同于凹胸的紧张内收,含胸是胸部要有宽舒的感觉。
含胸在健身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它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的姿式下,通过动作,使脚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
含胸不是随着动作而变动的,是固定的,是胸部平正,不凹不凸的,可以很自然地形成横隔式深呼吸,同时由于横膈的张缩,使腹腔和肝胜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对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活动很有帮助。
由于胸肌的上下左右地旋转活动,含胸就在技击上起重要作用,凡是要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
含胸即是胸部的“蓄势”。
练拳功深后,以身领手,以手领身,顺势转圈,“胸亦随手转圈”,这时胸肌不但起到伸缩的作用,还起到上下左右弧形旋动的作用,因此,对健身和技击都有很大的作用。
初练拳时,大都不很习惯于含胸,只要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慢慢地在坐身的动作里微微含胸来适应动作的需要,日久自然会越含越充分。
不善于运用含胸的,容易形成凹胸、驼背的病态姿势,这是应该注意避免的。
两肩中间胸前的两根锁骨,要用精神贯注来固定它,加上“护肫”(即在胸肌松沉而外往前合,肋骨节节松沉的练法下)的姿式,上身身法就正而不散,重心下降,就身有主宰。
胸的虚实管两手,胸微内含,两锁骨松沉,动作时左右胸肌交替地变换虚实,弧形旋转,就能够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上于两膊相系”的攻防作用和虚实变换。
动作越练得细微精确,增强体质的效果越大,推手技巧的提高也越快。
下肢虚腿要与含胸“相吸相系”,使上下对称,这样虚腿便灵活而不致偏浮。
背脊“含胸”和“拔背”是联在一起的,能含胸就能拔背。
“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脊骨有鼓起上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的往后拉(特别是颈下脊椎第三根脊骨)。
练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练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太极拳的特点是一动无不动,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对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要求,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欢迎阅读!简述练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练太极拳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练习姿势,否则容易导致关节损伤,不仅达不到健身效果,而且还伤元气。
(一)头颈打太极拳要求头部自然上顶,过去有人称提顶、吊顶、悬顶或悬顶弛项、头顶项领、头顶项竖等。
头颈勿左右歪斜,前俯后仰,颈肌勿僵直。
头颈动作应随身体沿纵轴转动,与躯干的旋转上下协调一致。
初学者头部只要做到轻轻上顶,下颏微收,头部摆正,头颈将腰脊轻轻领起即可。
打太极拳面部要自然放松,口要闭合或者微微张开,牙齿轻轻咬合,舌抵上腭,均匀呼吸,眼神要随着身体转动目视前手或者平视前方。
(二)胸背打太极拳要注意“含胸拨背”。
“含胸”就是胸不外挺,两臂微内含,胸肌放松。
“拨背”就是脊背舒展自然,胸部松开,免除肋间肌紧张,这样呼吸就能自然舒畅,益于血液回流心脏。
(三)腹部“虎胸实腹”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实腹”就是气沉小腹。
要做到“实腹”首先要注意腹部放松,保持呼吸深长匀静,如大横膈膜运动幅度。
使腹内压变化加大,腹腔内脏得到“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初学者不要因追求“实腹”的感觉而使腹肌紧张。
练太极拳要运用到腹式呼吸,想要减肥瘦身的人可练习太极拳,短短一周的时间,就会发现肚子变小。
(四)腰脊腰在太极拳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过去有“腰为车轴”,“刻刻留心在腰间”,“活泼于腰”的说法。
打太极拳时要微微后弓,并松腰垂臀,尽可能减小腰弯达到直腰的要求。
这就是以前所说的“坐腰”与“填腰”。
正确的腰部姿势能使身体处于端正安舒的姿态,并使腹肌松弛,为呼吸提供良好的条件。
练习时,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注意有意识向下松垂,腰腹不可前挺或后屈,以免影响动作灵活、自如地转换。
屈髋屈膝是体质腰部正确姿势不可缺少的补偿动作,这样做能使身体稳固,动作圆活完整。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腰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腰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对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主要作用。
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腰部要求“松沉”,是为了“气沉丹田”能够沉得充分,使得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当有力而又转动灵活,为了防止后背或内凹或外凸,腰部又要求直(有往上顶和拔长之意就能直,腰直就表明这一转动的中轴不弯、不摇晃,中轴不弯、不摇晃地转动,才能使内劲达到支撑八面的灵活功用,而不致偏向一面。
偏于前后如俯仰病,偏于左右为歪斜病)。
由于全身放松,腰以上的体重自然下沉,其重量全部由腰部来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方能坚强有力,腰杆挺得起来。
劳动中的挑担和运动项目中的举重,都需要腰杆挺直,才能发挥功效,避免震伤。
太极拳内劲的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所以拳论说“主宰于腰”。
拳论说的“腰为车轴,气如车轮”,就是要求腰部要像车轴(轴心)那样地直竖、稳定、圆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劲和四肢如车轮般的旋转。
“车轴两命门,一纛摇又转”是指在腰脊旋转下,两侧肾脏获得锻炼,拳论又说“腰为纛”,这也是比喻腰部须如古代军队的中军大旗的直竖。
每势定式时,腰和胯微微松沉,就有助于使动作灵活,重心稳定,使内劲通过腰轴旋转的离心力而推动贯注于四肢尖端。
腰部不下松,不正直,臀部就容易过于突出,尾闾也就不能正中,对“神贯顶”、“力由脊发”都会发生不良影响。
拳论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的是两肾,俗称腰眼,古人认为肾是体内气体的源头,所以陈鑫的拳论说“气由肾发”。
肾壮则精足,气充,神清,目明,身强,所以拳论强调“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部动作对健身和技击有极大关系,因此初学拳时首先要注意腰部的放松,也要注意直和沉。
在放松的基础上来注意直和沉,可以避免往下硬压和往上硬拔,以致影响腰部旋转的灵活性。
任何拳种都注意腰力的运用,腰力运用得当,可以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
太极拳家曾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要领
24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也是气功修练的主要门类,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防病治病的手段。
一、太极拳的特点、要领及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一)特点太极拳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1、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不出明显停顿的地方。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上肢动作处带上弧形,避免直来直往,通过弧形活动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体现出柔和的特点。
4、协调完整:太极拳运动中,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打太极拳时,必须以腰为轴,手脚的许多动作都是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不要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显得呆滞脱节和支离破碎。
(二)动作要领1、意识引导动作太极拳的全过程,要求用意识引导动作。
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想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练太极拳时,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练太极拳时要“以气运身”。
在意气方面,太极拳和静功(坐功,站功和卧功)是相同的,都着重于练意和练气。
但太极拳是在行动中练(动中求静),所以名之为意气运动;而静功则无外动,单独求静。
因此,两者不能混淆。
2、松而不懈,不用拙力练拳时要求身体各个部位末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但放松并非全身松懈疲怠。
太极拳姿势要求上体正直安舒,不要前俯后仰或左右偏斜。
它所用的力,是维持姿势的正确稳定而自然的力,有人称它为规矩的力,也有人称它有“劲”3、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太极拳的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路线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
练习太极拳时对各个部位姿势的要求
练习太极拳时对各个部位姿势的要求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有严格的要求。
不把周身各个部位摆正,就打不出好拳。
先从头顶说起。
头,俗话叫脑瓜顶,针灸学把这个穴位叫做百会。
拳谱中讲头的地方很多,《十三势歌》中一句话就把头的重要性说清楚了,他说“满身轻利顶头悬”,意思是说要使全身轻灵关键在于头,如果不摆正头的位置,就会影响到全局。
头的位置怎么摆呢?要“顶头悬”,就是把头发系好后往上拉。
往上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虚灵顶劲”,从下往上顶。
这个顶应该是虚虚地把头顶上去,而不是实顶。
如果是实顶、硬顶,身体就会发僵。
拳谱又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如果头顶能悬起来,人的整个精神就都能提起来,就没有滞笨的毛病了。
你可以做个试验:如果头不是虚虚地顶起来,那整个人肯定一点精神都没有,疲疲塌塌,走路也好,做动作也好,都会很滞笨,不灵活。
好多人不懂得头的重要性,所以学拳时特别要强调要虚虚地把头顶起。
有的人不管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拳就打不好。
头顶悬起来,下颔就会往里收,脖颈就会稍稍向上挺,有人把这叫做“强项”。
什么是“强项”?就是脖颈那里稍稍有点强硬,有一点劲。
如果脖子一点劲没有,疲疲塌塌,头就悬不起来了。
但“强”不能过分,打太极拳一定要明白,老前辈在这个地方说脖颈那里要有点强硬,但在其它地方他已经告诉你,打拳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不是让你一个动作就达到极限。
说强,你可别真正地去强,只能是头向上顶、下颔微收,脖项那儿稍稍有一点强的意思,不要僵硬。
肩。
肩要往下垂,不能往上端。
外形与内气有关,如果肩向上端,气就会随之上浮;肩往下一沉,气也就会随之下沉。
但所谓的垂肩不是把肩死乞白赖地往下拽,只是有点下垂的意思,不往上端就行了。
不要死拽硬拽,如果硬拽就过了。
这里涉及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取中”,学太极拳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取中”。
过去太极拳叫“十三势”。
十三势指的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前)、退(后)、顾(左)、盼(右)、定(中)十三种劲。
太极拳练习对躯干、下肢和步法的要求
太极拳练习对躯干、下肢和步法的要求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对躯干要求躯干就是身子,胸要含,背才能拔,能含胸才能拔背,能拔背才能力由脊发。
它的位置正好在人体中部,腰动自会带动腹部蠕动各部功能,通过活动得到锻炼。
所以,腰至关重要。
含胸怎么“含”,开国大典,首长检阅部队:战士胸脯挺着很精神。
这是检阅,作战不行,受限制。
“含”区别于挺与弯腰,以自然为原则。
本身就带有含,所以能含胸才能拔背,拔背对以腰为界线,由腰开始松腰松胯。
这样一往上一往下形成对拉,突出腰的主宰作用,使躯干形成整体。
区别于连根拔。
以腰为主,命意源头在腰隙。
腰为主宰,使它能带动上下动。
可以一动无不动,只要动就有意识地带动上下动。
如云手,走时转身,左右两侧各45°,中间90°,都是腰带着走,右边左边一定要含胸拔背,以腰带,否则出不来劲。
这个“劲”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僵劲、猛劲、很自然很舒服。
希望做时弄清楚,含胸拔背,松腰劲胯,“放松”内劲就贯穿。
意念就集中。
对下肢要求下肢要撑住上肢、躯干整个力量、虚实与重心掌握好。
1.马步拉开马步,两脚直前,实在八字步上,虚在丁字步上,虚实掌握好,就能掌握重心,注意膝关节与脚的方向要相符,否则就不合理。
只要分出虚实找出重心就可以了。
在变的过程中要求式式均匀,绵绵不断。
每个势子要做清楚,中间不能停留。
2.弓步弓步拉开后,它的虚腿的蹬,实腿的撑,在迈步时要按照规律走,重心向前移,脚板踩平,五指抓地(有抓意)而后膝盖往前挺,由虚腿变实腿,实腿蹬,虚腿撑。
走时固然以腰为主,但必须有四肢的配合。
如果只是腰四肢不配合也不行。
一定要掌握“蹬撑弓接”整体协调。
一下做不到,每天练,每天找,由点到面,上下相随就协调了。
内在必须连接,跟写字差不多,写到一定时候和练拳一样。
感到不好了,这是要求高了。
这个高反复不断出现,说明真正提高了。
太极拳是一个无止境的活动,练到老,没有一个觉得很完满。
对步法要求1、马步在练中要求踩成马步、马步要求与肩同宽。
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
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一、头颈部陈式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
”“提顶”、“吊顶”、“头顶悬”等说法。
所以用领、提、虚、灵等字来描绘头颈部位,主要是怕中气过于上冲,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掉头部的灵活性,导致全身的僵滞。
从力学来讲,头处在人体上下垂直线上;从生理学来讲,头部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如果练拳时头部东倒西歪,势必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不但失去动作姿势的优美,也影响精神的集中。
练拳时头部要端正、虚领顶劲、但不硬挺。
头颈部要直,一招一势,头颈部要领掌握得好,才能使精神集中,举手投足,受着意识的指导,动作起来,才能使周身灵活。
否则就显得精神涣散,动作失去完整和协调。
要求头部要保持正直,颈部肌肉要保持松驰状态,使头部有悬起的感觉。
注意不要勉强和呆板,避免前俯后仰东倒西歪。
身体移动和旋转时,头颈部与身躯四肢要上下一致,两目要平视延远。
运行中,某手为主,眼神注于该手的中指端。
下颗要微向内收,牙齿和口唇要微合。
舌尖抵住上颚,以加强唾液分泌。
耳听身后,兼顾左右。
总之,处处要自然轻松,不可有丝毫急躁的情绪。
二、上肢部1.肩肘:“松肩沉肘”是太极拳的共同要求。
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开,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
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抓肘松肩,两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
解脱擒拿,内劲运动在胸腰。
通过肩肘,力达手腕,方能解脱。
肩肘关节通顺,内劲才能达到掌指。
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便会影响内劲运用,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协调。
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关节的松驰,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肋”的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约一个拳头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转自如。
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转,虽然要求轻灵,但不可漂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
但是这种功夫必须日久才能达到。
2.腕:陈式太极拳有竖腕、坐腕、折腕、旋转腕等多种变化,是随着动作的需要,身法的协调而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学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运动离不开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动作的协调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统一指挥的。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历代太极拳家根据实践经验和集中群众的智慧而提出的外形和内动的要求。
对初学者,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先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
初学者不要单纯追求进度,应把基本功筑得坚固,有利于逐步提高。
姿势经过不断地检验和纠正,在整体动作中形成了动力定型。
1.头部头:头要正直,不低头仰面,不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要防止摇头晃脑。
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故意做一些怪样。
头应当随着主要的手或足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
眼光应有定向而又不呆视,眼神应兼顾上下左右。
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颚。
要始终用鼻呼吸,呼吸要自然,应做到呼吸与动作配合,以呼吸绵绵、顺其自然为合适。
颌要微向内收,不可向前仰起,也不可内收过多。
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心平气静,听觉自然灵敏。
.顶:虚领顶劲在太极拳中特别强调。
顶劲的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像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又好像头顶上顶着一碗满水那样不能摇摆。
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上下垂直的姿势。
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
项: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方能自然、灵活。
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
顶劲领太过,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
练习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2.上肢部肩: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关节,因为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大。
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练习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的。
松开关节是在意识弓导下,经过比较长期的锻炼才能逐渐做到的,动作熟练后,肩关节自然会逐渐松开而下沉沉肩垂肘列为太极拳重要法则之一。
初练时应从全身放松上着想,对肩关节也从放松上着想,练拳日久后,懂得虚实的变换.就要从沉着上着想,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就将极为轻灵圆活,也就极为柔软沉重。
肘:练习时,肘关节始终要微屈具有下垂劲,若肘尖面上抬起,那是上抬劲,与要求相反。
肘部若远离身躯向外凸出,是舍近就远的做法,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
同时,因为两肋暴露太大,在技击性上也是不利的,肘是自然保护肋部的,肘与肋的关系,太极拳术语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0腕:腕关节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度很大,对腕部,最应注意的是"坐腕"。
在手臂伸缩、升降、缠转过程中,.腕部既不要强硬,也不要软弱,而是柔活有韧性地运转,但是,腕部在运转中逢下塌或前推的动作时,仍要坐腕。
到定式时,腕部应该随着身法而沉着下塌,并有定向。
手手最为灵巧,手法的变化最多,太极拳的手型有分掌、拳、勾三种,套路内以掌为主。
太极拳掌法的特点为手指松舒.掌按出时,不可太过于膝,太过于膝易失重心,手臂应处处屈而不立,保持蓄势。
拳太极拳的握拳形式,同其他拳种的一般握拳形式是一致的,但它是从松柔人手的,所以握拳也不宜太紧。
但是不论松握或紧握,都应该有团聚其气势的意念,使有分之不能开、击之不能散的作用。
太极拳的击拳前伸时,小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劲,以劲能贯注于拳为标准。
勾:勾手是五指撮在一起,手指下垂的一种式子,正常是由掌变勾。
太极拳中的勾手经常为乘势转圈中做勾手,五指尖撮拢下垂的形式,勾手是练习腕肋和指力的方法之一。
3.躯干部胸。
太极拳采用的是腹式深呼吸,因此胸部应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来加强呼吸的深度,借以减除运动中气喘的现象。
含胸是胸部要有宽舒的感觉,它有利于做好腹式深呼吸运动。
练习到一定程度时,以身领手,以手领身,顺势转圈,这时胸肌不但起着伸缩的作用,还起到上下左右弧形旋动的作用,这样对健身和技击都有很大的作用。
胸的虚实管两手,胸微内含,两锁骨松沉,动作时左右胸肌交替地变换虚实,弧形旋转,就能够正确有效地发挥"上于两膊相系"的攻防作用和虚实变换。
动作越练得细微精确,增强体质的效果就越好。
下肢虚腿要与含胸"相吸相系",使上下对称。
背脊: "含胸"和"拔背"是联在一起的。
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脊骨(颈下脊椎第三根脊骨)有鼓起上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地往后拉。
这样,背部肌肉就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
由于背脊同肩臂相连,太极拳所论的"力由脊发",实际上是肩和背的肌肉一齐配合用力,而不是一部分肌肉孤立地用力。
含胸拔背的姿势要自然,胸背部肌肉的松沉不能故意用力做作。
腹:太极拳的腹式深呼吸运动和含胸拔背的细致练法,对预防和治疗内脏器官、机能的各种慢性疾病极有成效。
气沉丹田是通过腹式深呼吸来实现的,腹式深呼吸有助于润滑内肠和增强腹壁肌的韧性和弹性,使横膈运动。
腹部时松时紧运动着,练习时间长,腹部逐渐充实圆满,富于韧性和弹性,可以增强抵抗力。
初学时注意放松腹部肌肉,到动作熟练些,再做腹式呼吸,使小腹充实。
腰:腰是上下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使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都起着主要作用。
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要松而沉,又是为了使气沉丹田能够沉得充分,使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当有力,而又转动灵活。
为了防止把腰误练成为内凹或外凸的形状,又要求腰部能直。
直腰还能够使得腹肌松弛,从而在练拳时对呼吸深长有利。
太极拳注重身法,因此总的虚实在腰部,次在胸,腰部在动作时左右腰隙交替抽换来分虚实。
腰隙管两腿,腰隙实的一面,下边的腿也实:腰隙虚的一面,下边的腿也虚。
但仍需贯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原则,使实不沾煞而偏沉,虚非无意而偏浮臀:臀部的生理构造是微向外凸,但在练习时如果过于外凸,必有弯腰、低头之病,故太极拳家提出"敛臀''的要求。
练拳者应注意不要蹶起屁股,应注意向里收进。
"敛臀''的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和裆部会阴虚虚上提的配合,能使腹部充实.加强横膈呼吸运动的作用,能使腹肌、大小肠、泌尿系统和肾脏获得更好的、有规律的锻炼,也有助于提高腹肌的韧性和弹性n其次,"敛臀"后臀部易于保持中正,不像凸臀那样容易扭臀.而常常使"尾闾中正"受到影响。
敛臀也必须在做到其他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特别要在做到正确松胯和屈膝的情况下,才能做好。
4.下肢部裆: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呼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上下一条线的锻炼方法。
裆要圆.又要虚,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
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
胯: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
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
在圆裆之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隙缝扩大,运动度从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部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起到了开胯的作用。
膝:腿部支撑全身活动的重量,而以膝关节的负担最大.因此膝关节必须有力而又灵活。
太极拳经常屈膝做缓慢均匀的动作,动步时,始终轮流以一足支持重心,胯根撑开旋动时,膝关节随着另一足提起,缓缓地迈出去而旋动着。
因此,膝关节的负担要比练快速动作的拳种要大得多。
胯关节和膝关节的旋动频繁,也加强了动作的灵活性。
腿与臂是上下配合一致划弧线圈的,不是直线弓出和直线后坐的,这是做到由脚而腿而腰脊而形于手指的完整一体的关键,也是胯关节和膝关节灵活而富有弹性才能做到的。
足三:足为步型、步法的根基,足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
根基不稳,稍有偏差,步型、步法必乱。
迈步时,先须坐稳于一腿,屈膝松胯,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
骨和关节:人体206块骨头,都靠关节的连续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动。
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能够达到节节贯串。
同时还要注意骨节要对准,不准则是无力的体现,即要用骨节对准的方法使脊柱关节锻炼得更为灵活而稳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担重量,从而增强力量和耐力。
太极拳对关节的训练是时松时紧的。
此外,要在全身放松的要求下来逐步松开各个关节。
太极拳练习时是一动无有不动,应在腰脊的运动下,带动四肢进行螺旋形地上下、左右缠绕伸缩动作,从节节贯串起到引长身肢的作用n在定式时,还特别要注意脊柱骨节对准,使负荷能力加强,全身骨节既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使内含腾挪之意。
在整个套路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的运转中,关节在肌肉和韧带的牵动下得到时松时紧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
上面列举的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贯串在整套太极拳动作之中的,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某一部分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姿势的正确。
初学时,必须把各部位姿势认真地、分节分动作地安排恰当,要相顺相随,避免互相牵制。
也就是说,要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和眼神等基本功上先打好基础。
然后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在连贯动作中把各部位姿势都能恰当地配合。
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法,逐渐达到立身中正安舒、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由生到熟,熟能生巧,这是逐步提高技术的必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