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赏析final

合集下载

中考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6古诗词赏析(考点串讲统编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6古诗词赏析(考点串讲统编版)
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考试题型
常见的考查方向: 1.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2.诵读语句,分析风格 3.品味词语,赏析名句 4.描述画面,分析意境 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古诗词曲阅读是主要考查题型。
考试题型
题型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要分析意象、意境,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意 象与意境。中国古典诗歌
强化训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C.有 误,“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渴望重新得到重用而不 是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故选C。
强化训练
(2023·广东省广州市期末)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诗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强化训练
(1)诗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 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你的足迹,人迹不在,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 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是围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 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 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 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由此我们可以提取出几种景物进行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六单元古诗词鉴赏 知识点精讲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六单元古诗词鉴赏 知识点精讲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六单元古诗词鉴赏知识点精讲与练习题目录: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142咸阳城东楼/许浑无题/李商隐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第六单元01咸阳城东楼【作者】许浑【朝代】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者作品】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背景探寻】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内容全解】咸阳城东楼【作者】许浑【朝代】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注释: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释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赏析: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六单元诗歌赏析题例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六单元诗歌赏析题例

第六单元诗歌赏析级中考题例1、《使至塞上》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2、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1.【2012年江苏省徐州市】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2012年广西南宁市】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D【解析】“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2012年广西柳州市】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B【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D【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2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部编版2018秋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主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注释】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2.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4.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岔路。

安:哪里。

5.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当。

6.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部编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

部编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

九年级上册六单元后课外古诗词阅读咸阳城东楼①(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③。

1《咸阳城东楼晚眺》一诗中“,”两句既是在写眼前景致,又是社会危机来临前的生动比喻,历来为人们所爱。

2、这首诗情景交融,寓意深邃,通过对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之情。

3、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4、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5、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解析: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思念故国的爱国。

3、思念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4、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每点2分)5.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2分)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1分)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1分)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1分)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夜。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5、.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答案解析1、(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及答案[1]_2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及答案[1]_2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通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13.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域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别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下面提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二〕9、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局部,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亮,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三〕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亮的反战、厌战情绪。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难抗敌的同时思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险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
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之处,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歌理解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 间在公元1181 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 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 非,自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 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背 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 景 之语。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此诗大约是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所写,当时唐朝已经
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
写下了这首七律。
诗歌赏析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
表现了诗人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穷无尽的思念。
诗歌赏析
颈联拟写女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 “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尾联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诗人将美好的愿望寄 托在结尾,给彼此留下一点念想,同时也暗示着诗人的相思之 苦与孜孜不倦的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诗歌理解
诗歌理解
·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
者 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
背 宋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代表作品 景 有《鹊桥仙》(纤云弄巧), 《满庭芳》
(山抹微云), 《踏莎行》(雾失楼台)。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
当时作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
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
诗歌理解
·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赏析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赏析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赏析《望江南》1、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写她登楼远眺,盼夫归来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2、“过尽千帆皆不是” 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3、“肠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蘋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4、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5、本词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6、请赏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或说说“独”“望”的妙处)“梳洗罢”,三个字勾画了女子为迎夫归来而精心打扮。

本句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一个“独”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寥落之情。

7、“过尽千帆皆不是”赏析。

写思妇等待时间之长和失望之深。

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8、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

赏析一:这句词是景物描写,借景抒情。

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

(惆怅、痛苦)赏析二:即景抒情,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意境)。

这两句诗以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生动,形象,“白蘋洲”更令人肝肠寸断,这两句抒发了思妇深深地相思之苦。

《江城子》1、词上片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突出了一个“狂”字;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词人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2、“卷平冈”:“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语文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精要

语文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精要

浣溪沙
晏殊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含伤春惜时之意, 主题内容: 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
名句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 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 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 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时光流逝)。
“老骥伏枥”四句,笔力遒劲,内蕴一股 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 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 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 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主题内容: 名句赏析:
本诗写军旅生活的艰苦, 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爱国之情。
1.“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极写边地苦寒。虽然没有 满空飘舞的雪花,却只觉寒气逼人。这两句诗也写出了海拔、 纬度的差异对于物候的影响:越往北方,冬天的物候环境来 的越早。 2、五六句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写 “金鼓”,烘托紧张气 氛;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 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 慷慨激昂,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诗歌资料(第六单元)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诗歌资料(第六单元)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资料(第六单元)一、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精析:全诗借古讽今,悲愤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①句为互文。

‚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②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为后两句作铺垫。

③句表面是批评歌女,实际是批评颓废世风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④句‚犹‛字意味深长。

令人生发历史的联想,生发忧虑之情而不能自已。

1.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3.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二、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精析: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2018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知识清单

2018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知识清单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知识清单一、闻军官收河南河北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3.古诗赏析:首句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颈联中“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4.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时打点行囊、纵酒庆贺、设想归乡的情形,抒发了欣喜若狂之情。

二、约客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作者简介: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南宋诗人。

2.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初三语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语文学习注重的是知识积累,只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学习好这门课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

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

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5.“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诵读赏析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诵读赏析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赏析《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颔联两句“映阶”,映照着台阶。

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

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赏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①④联叙事,②③联写景。

①②联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②联写景中虚实相映,表达悲壮情怀。

③④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

③联写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

④联叙事。

衔接①联。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赏析二: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赏析三: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

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赏析:全诗借古讽今,悲愤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①句为互文。

“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②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为后两句作铺垫。

③句表面是批评歌女,实际是批评颓废世风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④句“犹”字意味深长。

令人生发历史的联想,生发忧虑之情而不能自已。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

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

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