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习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6一、选择题1.(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农耕经济C.生产技术D.统治政策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因此地理位置很少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排除A项;生产技术属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
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
答案:A3.(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解析: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 项。
2020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活极贫困B.汉初财政较宽裕C.统治者开明政策D.鉴于秦灭亡教训答案D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 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 •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A.冶金工具革新B.农业技术进步C.风能普遍利用D.小农生活富足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 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4.(2018 •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卷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卷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B2.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A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A7.《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答案】C8.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云铁削、铁锄庆阳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答案】A1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A.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B.白银普遍流通,货币制度趋于规范C.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答案】A1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答案】C12.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作业
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小题狂练⑮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1.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
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甲骨文中文字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2.[2019·贵州省黔东南州模拟]《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据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注重农业时令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尊重自然规律不合题意,故B 项错误;重视历法指导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强调精耕细作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的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前期,中央政府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2.(2019·合肥模拟)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C.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3.(2019·惠州二模)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
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
据此可知(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4.(2019·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2020版高考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试题(含解析)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单项选择题1.(2019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 ) 有人依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 推测商朝已有牛耕 , 这类可能性是存在的。
最近几年已出土了商朝后期的铜犁(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朝墓) 。
由此能够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朝B.文件史料真切可信C.商周期间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文件史料与考古发现互相旁证2.(2018 ·河北 5 月冲刺模拟 ) 以下图是依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期间铁农具绘制的 , 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利矛盾B.克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行D.促使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3.(2018 ·山西一模 ) 商鞅变法例定 , 严禁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屋里, 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一定分居另立户籍, 不然加倍征收赋税。
秦一致后, 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A. 崩溃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益于农业经济的发展4.(2018 ·广东深圳一模 ) 据史料记录 , 在清朝 , “土地则屡易其主 , 耕作时时”“人之贫富不定 , 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 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应出了清朝()A.土地吞并日趋合法化B.农业生产出现衰败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乡村贫富差距加大5. (2019 ·山东青岛期初调研) 以下图为明末《江南乡村家庭投资构造图》。
反应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 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靠C. 生产日趋专业化D.着重精耕细作6.(2019 ·湖北武汉十月联考 ) “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整部是从前他们先人所穿过的。
这就是说 , 他们除了必不行少的东西外 , 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 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反应了古代中国()A.节俭节俭的传统美德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色C.小气守财的社会意态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7.(2019 ·广东六校联考 ) 学者温铁军以为 : “在资源贫乏、整体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业生产的状况下 , 若没有农民的辛勤和智慧 , 听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 , 唯恐都没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 20%的宏大人口。
2020版高考历史 1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实验中学期中)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遗址、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 350件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鐾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鐾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 204件。
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A [据材料“秦汉墓葬遗址、村落遗址、冶铁遗址”“犁铧、铧冠、鐾土”“锸、锄、铲、镢”可知,在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且功能细化,不同作用的铁制农具的出现反映的是农耕活动日益精细化,故A项正确.]2.(2019·安徽蚌埠模拟)《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测()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C [东汉地主田庄式经营,生产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C项正确。
]3.(2018·江西抚州期中)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A.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B.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C.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D.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A [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土地买卖,加快了土地兼并,故A 项正确;土地买卖与农业技术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私有土地的买卖,与国有土地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材料“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说明小农经济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六单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含答案
单元概览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9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广东二模)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则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C[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得到推广,但农民自制较难,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因此反映了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变化,无法体现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且农具的交换不能体现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逐渐形成并未占主导地位,且材料现象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是通过地主对农民的压榨体现出来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2020·太原二模)《汉书》选列了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 196,口数109 000;多者户数80 000,口数246 000。
由此可推知,当时( )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B.县级行政区较为稳定C.经济发展人口增长D.国家收入以户税为主A[根据材料“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 196,口数109 000;多者户数80 000,口数246 000”可知,此时一家一户个体生产,规模小,具有分散性,说明小农经济特征明显,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县级行政区,未与郡等其他高级行政区比较,无法得出“县级行政区较为稳定”,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汉代户口数,未与其他朝代比较,无法得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汉代户口数,未涉及国家收入,排除D项。
] 3.(2020·郴州二模)北宋初年,政府曾劝谕江南以至福建、广东等地种植原北方主要粮食品种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第 19 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建用: 45 分 )一、1.(2019 · 家界模) 《管子·海王篇》,大概与吴王夫差开邗沟相当的期,国耕者必有“一耒( 古代播种工具) ,一耜 ( 翻土工具) ,一 ( 除草工具 ) ”。
文件印()A.耒耜是春秋期主要的具B.春秋期是展型期C.国耕种工具相全D.制具已在国推行开来分析: C。
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余工具的比,故A;春秋期,具、牛耕出,是此展的志,干中未说起,故 B ;由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能够看出国生工具相全,故 C 正确;干中未说起制具,故 D 。
2.(2019 ·安阳模) 下西德画像石《牛耕》原石拓片。
据下可知()A.新的耕种模式开始出B.生效率提升C.犁牛耕获取广泛推行D.小已形成分析:B。
依据意得出此的耕种方式是犁牛耕,此耕种方式开始出是在春秋国,犁牛耕的使用和推行促了生效率的提升,故B正确, A;资料未说起犁的推行状况,故 C ;小的特色是男耕女,自自足,与意无关,故 D 。
3.(2019 ·邯摸底) 下边是崔寔的《四民月令》所的对于能够用来明代田庄内部交易状况的部分截,截内容能够用来明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黍。
布四月⋯⋯可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大小豆、胡麻。
,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不必同外面市场发生联系分析:选B。
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资猜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 A 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资猜中“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示自给自足,故 B 项正确;资猜中未波及手工业生产数目和规模,故 C 项错误;资猜中是“汉代田庄内部交易状况”,没有波及同外面市场联系不等于不必联系,故D项错误。
5.(2019 ·湖南高三六校联考) 历史学家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小农经济虽然柔弱,但被损坏后极易复生和重生,又特别坚强。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
这反映出在商代()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解析:选C春秋时代才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秦汉时期才出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且带雨的节气名称是雨水、谷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甲骨文记载的是关于雨水的情况,非内容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题干围绕雨而展开,且雨与农业密切相连,结合所学商周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神权问题,故D项错误。
2.(2019·石家庄模拟)如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选D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A.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既未体现“耕”也未体现“织”,更没有涉及二者的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生活支出仅仅是针对农民阶级而言,并不能直接推断整个西汉社会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份《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可知,西汉整个农民阶级的收支状况是入不敷出的,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十七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七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
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生产工具的改进B.争霸战争频繁C.少数民族南下D.人口的大量迁移【解析】选A。
材料提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结合所学,这与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植被破坏有关,故A正确;西汉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排除B;我国少数民族南迁大致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D。
2.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着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解析】选A。
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
3.(2019·衡水中学模拟)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叙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选C。
由题干信息可知,汉代农业生产中,夫、妻二人共同参与,进行农业耕作,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4.(2019·山西五校联考)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解析】选C。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王景)迁庐江(位于某某)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馀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1.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农耕技术。
材料中反映了王景到庐江之后,教民犁耕,提高了农业生产,老百姓生活变得富足,所以选B项。
2.下图是某某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2.B [解析] 本题考查犁耕的发展。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某某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
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3.B4.《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畜牧业发达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4.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锄”说明春秋时期青铜器用于制造武器,铁器用于制造农具。
故选B 项。
5.北魏《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这项水利工程是( )A.X国渠 B.都江堰C.隋朝大运河 D.漕渠5.B6.《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卷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B2.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A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B4.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A.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B.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C.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D.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答案】D5.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答案】C6.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答案】A7.《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答案】C8.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18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含解析)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8·山西柳林期末)《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
”材料可以佐证( ) A.神农氏创造耒耜 B.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C.铁器的冶炼情况 D.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答案 D解析题干中未提及神农氏及轩辕氏的贡献,故排除A、B两项;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始于春秋晚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C项;题干中“放火烧荒”“尖头木棒”“殖百谷百蔬”等信息体现了远古时期,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D项。
2.(2019·浙江十校联盟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A.重农抑商的实施 B.牛耕推广到全国C.铁制农具的使用 D.刀耕火种的消失答案 C解析A项发生于战国时期,无法完整地体现题干中的时间“东周时期”,排除;B项发生于两汉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东周时期”,排除;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同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决定中国发展进程”,故C项正确;D项中“消失”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3.(2019·山东青岛调研)下图为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答案 D解析图表中未提及农耕经济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故排除A、C两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排除B项;图表中农户家庭投资集中在农具、播种和灌溉等领域的现象表明农户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故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 第1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单项选择题1. (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
由此可以推知( )A.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2. (2018·河北5月冲刺模拟)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3. (2018·山西一模)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4. (2018·广东深圳一模)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出了清代()A. 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C. 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 农村贫富差距加大5. (2019·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图为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
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D. 注重精耕细作6. (2019·湖北武汉十月联考)“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
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 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7. (2019·广东六校联考)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A.铁器时代的到来B.牛耕的使用C.水利灌溉的发展D.男耕女织式的方式出现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约 150 斤),而仲长统的《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产三斛”(约 405 斤),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造成当时亩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的辛勤劳动B.农作物品种的改良C.高产作物的引进D.牛耕、铁犁等劳动工具的改进和推广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子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A.西周B.西汉C.晋D.宋5.由国家编辑、颁布的农书是A. 《齐民要术》B. 《农桑辑要》C. 《农书》D. 《农政全书》6.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7.在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从事武器生产的是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手工工场8.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该追溯到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C.秦汉时期D.南北朝时期9.东汉时我国冶铁业的重大发明是A.鎏金技术B.镶嵌技术C.灌钢法D.水排10.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11.《汉书》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下列内容中不.可.能.出自该书的是A.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C.丝绸之路开辟D.城市功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12.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 .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 .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重要产地D . 元代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1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B.C.D.14、.宋朝以来,中国经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内容的是()A.坊市严格分离 B.柜坊和飞钱的相继问世C.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D.商业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15.有人认为,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突破耕织结合的、小农经营的传统经济结构”。
下列现象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A.城镇商业活动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取得进步 D.苏州丝织业出现“计件受值”16.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没有土地兼并现象 B.无产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17、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
到 16 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 世纪 80 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 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 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概括玉米在 200 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玉米广泛种植于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
牛力用于生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的一次革命,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3.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经验4.“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 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5.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
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垄作法B.套作制C.稻麦二熟制D.一年三熟制6.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9.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7. 英文单词 CHINA 是瓷器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夏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名窑 C .唐朝有唐三彩,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 D .在欧亚非地区都曾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 8.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①牛耕 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 ④水排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10.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
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A.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邢窑白瓷最富盛名B.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C.明代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D.清代我国发明青花瓷解析:明朝宣德年间就制造出了青花器。
11.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糯,威( wen )夔( rui )自身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
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下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12.《汉书》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下列内容中不.可.能.出自该书的是A.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C.丝绸之路开辟D.城市功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13.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距今约 1 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 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A.时间早B.一元化 C.独特性 D.多元化14.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佐证商代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①冶铜技术的进步②甲骨文的成熟③民营手工业发达④养蚕业已经存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2017 年,在北京延庆区“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考古发掘出汉至清墓葬 1146 座、古井 2 口、古窑址 1 座。
发现有汉代“上谷”字样的(当时延庆属上谷郡)铭文砖,与鲜卑族有关的砖石墓,记述了“儒州”等地名的唐代墓志(当时延庆城是儒州治所)。
此次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汉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②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情况③古代手工业及社会生活状况④农业水利灌溉工具的进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17.据《宋史》记载,北宋有 7 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A. 武将任职辖地都在边疆地区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D.百姓拥戴是重用武将的前提18、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织丝麻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把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怎样?为什么在封建制度下小农阶层不能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通常情况下,一个封建王朝的后期会出现哪些办法来改变农民的不利地位?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