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冲断层及相关油气分析

合集下载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 -回复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 -回复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回复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构造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倾角较大的断层面以一定角度错动而形成的一种构造类型。

在地壳运动中,逆冲断层组合形式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造山过程中最常见的构造类型之一。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逆冲断层组合形式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地质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逆冲断层。

逆冲断层是指地壳运动中,岩石沿断层面上移而使地下地层上部相对下部推移的一种构造形式。

当地壳运动时,岩石的上移会形成压力,导致断层面倾斜,并且造成地下地层的相对错动。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由两个或多个逆冲断层相互作用形成的。

这些断层面之间的错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

在逆冲断层组合形式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即合理逆冲断层、同冲断层组合和逆冲同断层组合。

首先是合理逆冲断层。

合理逆冲断层是指两个逆冲断层面以相同的错动方向错动,并且交汇成一条较陡的角度。

这种情况常见于造山过程中,其中岩石的挤压造成了断层面的错动。

其次是同冲断层组合。

同冲断层组合是指两个或多个逆冲断层面以相同的错动方向错动,并在同一位置形成平行的断层面。

这种形态通常发生在较大的构造单元中,例如山脉系统。

最后是逆冲同断层组合。

逆冲同断层组合是指两个逆冲断层面以相反的错动方向错动,并且交汇成一条较陡的角度。

这种形态在构造地质学中非常常见,可以观察到很多例子,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不仅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地震的产生机制也至关重要。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中的岩石错动和变形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通过研究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地质变化过程。

总结起来,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构造地质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地壳运动中,逆冲断层通过错动和变形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态,包括合理逆冲断层、同冲断层组合和逆冲同断层组合。

这些断层面的错动和岩石的变形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辽河西部凹陷陈家反转断层构造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辽河西部凹陷陈家反转断层构造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2 反转构造特征
反转构造是断层 面上两种力学性质逆转而成 的叠加构造 。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为:基底波 呈 明显 “ 盆状” ;断层上盘发生反转 ,断面两侧地层厚度差异明显 , 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即正反转构造 和负反转构造 。前者为正断层逆转活动 ,使得半地堑 、地堑等构造 的同期沉积层序 向外凸出。当反转作 用强烈时,可使整个半地堑 、地堑同期沉积层序全部愈出,形成强烈反转构造。后者是逆断层转化为正 断层 ,即先挤压 、后伸展形成半地堑 、地堑。负反转构造多发生在早期逆冲断裂的基础之上 ,由于应力 场的转化 ,断面发生反向活动,形成断陷边界正断层 。其 中正反转构造更利于油气的聚集 。 3 . 1构造 几何 学分 析 陈家 断层 为研究 区 内主要 断层 。它是 台安 —— 大洼 断 裂 所 派生且 是该 断裂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陈家断 层与 区域 构 造走 向一 致 ,剖 面呈上 陡下 缓 的逆 冲断层 。陈家 断层在 区 内延伸长度超过 2 5 k m,断距一般在 1 0 0 ~ 1 0 0 0 m 。陈家断 层在 中部的位移量最大 , 因此本文选取研究区域中部的地 震剖面 A B与剖面 C D进行构造分析。( 图2 、图 3 ) 陈家断层为北东走 向, 断面东倾 ,向深部切穿台安一 大洼断层 。断面上部陡 6 0 。 8 0 。 ,下部较缓 3 0 。~ 4 0 断层两侧地层厚度差异明显 。陈家断层切穿地层至下 而上依次为 A r 、M z 、E s 、E 2 s 、E 3 d 、N 。 g 。陈家断层上 图 2 地 震解 释 剖面 A B 下盘的次级断层较为发育。从 A B 、 C D两张地震剖面的相 对 厚度来 看 ,E : S ” ~E S ” 期 间 ,断层 上盘 的厚 度 比其 在 下盘 的厚度较小 , 说明 E s "至 E s 冲沉积期间 ,陈家断层 上盘沉积物相对较少 , 或者因挤压抬升作用而使岩层遭受 剥蚀 。该时段 的陈家断层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的逆 冲断 层 ,其倾角较小 3 0 。~ 4 0 。。E : s 抻~ E z s 沉积期间,断 层上盘厚度却 明显大于下盘对应 的地层厚度 , 说明该时期 内断层上盘沉积物较多 , 陈家断层表现为拉张作用形成 的 正断层。倾角为 4 0 。~ 6 O 。 ,比之前 的逆 冲断层较陡。 E z s h ~N 倡沉积期间 ,断层上盘厚度相对小于下盘对应的 地层厚度 , 倾角为 7 0 。~ 8 0 。。 说 明该时期 内地层遭受挤 压 、抬升 或者剥 蚀作 用 ,该 时期 内陈 家断层 活 动 陛质 为拉 张作用形成 的正断层 。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 陈家断层具 图 3 地 震 解 释 剖 面 CD 有 多期 反转 的性 质 。 3 . 2 构造 运动学 模 拟 构造变形 的运动学数值模拟是指在断层的几何形态已知的情况下, 按照对应构造几何模 型编制 的计 算机软件, 计算不 同位移量下上盘地层的几何变形。 如果模拟的构造叠加变形与实际剖面对应的几何形态 致, 说明原始未变形剖面按照相应 的构造几何模型能够达到现今的变形状态,因此其构造解释是合理 的。反之则表明断层的形态勾画或构造模型出现问题, 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嘲 。 为验证 陈家断层多期反转叠加 的合理 I 生 并再现其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过程 ,笔者结合地震剖面 ,利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陈家断层活动解释方案进行几何变形模拟 ( 图4 ) 。 从模拟的构造变形剖面可以看出 E z s "至 E s 冲陈家断层活动 l 生 质为早期挤压的逆冲断层( 图4 , 1 2 ) 。 E z s ~ E z s 期间,陈家断层继续活动 , 断层上盘沉积物不断增多 , 其厚度最终明显大于下盘厚度 , 这恰 好是生长正断层的特征 ( 图4 ,3 - 6 ) 。在 E s "至 E s ¨ 时期内,陈家断层的力学性质由之前的挤压转为 拉张,表明陈家断层具有正反转构造 的特征 。它是陈家断层 的第一期构造反转。卷入地层为受挤压剥蚀

(整理)石油构造分析

(整理)石油构造分析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

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

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

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

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西部盆地受控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汇聚与拼接,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2.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特点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这里的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基岩活动有关,因而多为压性盆地。

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

图1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内部构造单元划分综合中国西部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图1)。

得出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几点特征:(1)盆地的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密切相关。

盆地的形态多不对称,发育了明显的山前坳陷,期沉积幅度可达万米,最厚达15000m(准噶尔盆地南缘)。

盆地无明显的岩浆活动,中央往往发育有古老地块。

(2)盆地边界都受逆冲断层的控制。

盆地的边缘常常发育数条你冲层,组成你冲断裂带,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模式、规模较大的断裂带。

例如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图),他主要由超覆尖灭带、前缘断块带和前缘单斜带3个部分组成。

(3)盆地的局部构造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构造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局部构造线的方向受邻近的造山带走向所控制,常有数个平行的构造带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局部构造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状、短轴状和鼻状,剖面上多为梳状、箱状等。

(图2)图2 中国西部挤压性盆地剖面结构示意图3.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3.1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一第三系三个生储盖组合。

三叠—侏罗系组合主要分布于库车断陷,其次分布于满加尔地区、是重要勘探目的层。

I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I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I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摘要:i盆地是东南亚某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盆地总体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该文从构遣演化、地层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等方面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构造演化地层特征成藏条件富集规律中图分类号:p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50-02i盆地构造位置位于若开褶皱带和掸丹那沙林地块之间的中央低地,为白垩第三系沉积盆地。

盆地近南北走向,总体呈s形,南北长约1600km,东西宽约150-200km,面积约为25.2×104km2。

盆地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截止目前已发现油气田49个,可采储量2736.45mmb(油当量4.35×108)。

1.构造演化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两个弱伸展挤压的构造演化旋回和六个演化阶段(图1)早白垩世的强烈隆升期、古始新世的弱伸展断陷或拗陷期、渐新世挤压拗陷期、中新世弱伸展断陷或拗陷期、中新世末的强烈变形期和上新世碰撞造山期。

2.地层概况盆地在上侏罗下白垩统基底上,沉积了一套厚达20000-25000m 的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物,岩性以河流三角洲浅海相的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为主。

从老到新发育的地层有:上白垩统卡巴组,古新统庞吉组,始新统朗欣组、提林组、塔本组、蓬当组和尧河组,渐新统瑞泽道组、巴当组和鄂霍明当组,中新统标贝组、库奥科克组和奥博贡组,上新统第四系伊洛瓦底群(图1)。

3.油气成藏条件盆地可分为三个ⅱ级构造单元,即西部深坳带、中部隆起带、东部浅坳带,有利油气聚集区带主要位于西部深坳带。

盆地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朗欣组、塔本组、尧河组以及下中新统标贝组的泥岩和煤,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

盆地南部油气主要产自中新统标贝组,盆地北部和中部产出油气均与始新统烃源岩相关。

盆地南部中新统标贝组碳质页岩和褐煤的有机碳(toc)含量为0.5%-2.5%,属ⅱ和ⅲ型干酪根,被认为是优质烃源岩。

油气田构造分析简答题

油气田构造分析简答题

油⽓⽥构造分析简答题1、⽐较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异同平移断层转换断层1 错动沿整条断裂发⽣相互错动仅在两中脊间进⾏2 越错越远中脊间距离可以不变3 错动向某⽅向进⾏两中脊间与平移断层逆⽅向进⾏4 位于⼤陆板块内部,构成板内应变型式的⼀部分分隔不同的板块,构成板块边界5 终⽌于分⽀断层或弯向⼀盘的断弯突然终⽌于特殊的伸展或缩短构造上6 位移量变化,中段⼤,向终点⽅向递减⾄零位移沿断层全长相等7 位移量⼩于断层长度20% 位移量⽆限制8 标志层间的距离不断加⼤错断的标志层之间的距离稳定不变9 常由⼏条平⾏断层构成⼀组,每条位移⽅向均⼀致转换断层常单条出现,如有另⼀条平⾏产出,其位移⽅向可以⼀致也可以相反10 运动⽅向与标志层的错移⽅向⼀致运动⽅向与标志层的错移⽅向相反11 整个带上均有剪切活动只有⼀段有剪切滑动并有地震12 两侧均有断层岩或动⼒变质只有⼀侧有断层岩或动⼒变质2、根据断层伴⽣或派⽣的⼩构造(压性构造如褶皱和逆断层,张性构造如正断层或张节理)来判断断层两盘的相对错动⽅向,判断断层的性质。

⼤型断层:正断层:地层缺失,新地层压⽼地层逆断层:地层重复,⽼地层压新地层①擦痕:两盘相对运动时在断层⾯上划下的刻痕,反应两盘真实的运动轨迹。

钉头痕:由⼤⽽深的⼀端和⼩⽽浅的⼀端组成的擦痕,断层对盘由深的⼀端向浅的⼀端运动②牵引褶皱指⽰该盘运动⽅向与褶皱弧形弯曲突出相⼀致,反牵引褶皱则相反③阶步:正阶步由缓坡⾄陡坡为对盘运动⽅向,反阶步则相反④张裂隙与断层⾯所交锐⾓指⽰本盘运动⽅向劈理⾯与断层所交锐⾓指⽰对盘运动⽅向⑤断层带内透镜体长轴⽅向与断层⾯所交锐⾓(位于断层带内)指⽰对盘运动⽅向⑥断层带内褶皱与断层所交锐⾓(位于断层带内)指⽰对盘运动⽅向3、⼤陆边缘有主动⼤陆边缘和被动⼤陆边缘两种,被动⼤陆边缘有安第斯型和西太平洋型,各有什么特点?安第斯型⼤陆边缘特征:此种⼤陆边缘有海沟、俯冲带以及陆侧的钙碱性⽕⼭弧。

逆冲断裂特征 -回复

逆冲断裂特征 -回复

逆冲断裂特征-回复逆冲断裂是一种地质现象,指两个岩块在地壳运动中以一方向相对另一方向运动,并导致地壳断裂。

逆冲断裂特征包括断层面的倾角、断层线上地质体的位移和变形形态等,本文将从逆冲断裂发生的背景、机制以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从而全面回答逆冲断裂的特征。

一、逆冲断裂发生的背景和机制逆冲断裂常常发生在两块岩石在构造过程中的相互挤压作用下。

例如,当两个构造板块之间的岩性不均一或有局部的岩石溶解时,会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导致逆冲断裂的发生。

逆冲断裂的机制主要由构造应力和地壳的力学性质共同决定。

一方面,构造板块之间的挤压力使得两个岩石板块以相对运动的方式进行位移。

另一方面,地壳的力学性质也会影响逆冲断裂的特征,比如岩石的强度和延性。

一般来说,强度较高、延性较大的岩石会导致较大的位移和形变。

二、逆冲断裂的特征及表现形态1. 断层面的倾角:逆冲断裂的断层面倾角常常大于50度,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垂直。

这与断层面的产生机制有关,即岩石板块在构造应力下被挤压并形成断裂面。

2. 断层线上地质体的位移:逆冲断裂导致地质体发生相对位移。

在逆冲断裂中,上方的地质体相对于下方的地质体向下移动,导致上方的地质体覆盖在下方地质体之上。

这种位移是逆冲断裂的明显特征之一。

3. 变形形态的改变:逆冲断裂还会导致岩石的变形形态发生改变。

例如,逆冲断裂常常引起断层两侧的岩石产生挤压和褶皱变形。

此外,断层锥也是逆冲断裂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地质体相对于断层面逐渐变小的体积。

三、逆冲断裂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逆冲断裂对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逆冲断裂的形成会导致地壳中的应力释放,引起地震活动。

逆冲断裂是构造地震和地震带的重要成因之一,例如我国的川滇地震带。

其次,逆冲断裂对地壳中地热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逆冲断裂的活动会改变地下水、油气等地质资源的运移路径,引发地下水的涌泉和地表热液活动。

逆冲断裂对矿床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如铁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床常常出现在逆冲断裂周围。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一、概述1.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沉积岩分布总面积为669×104km2其中陆上沉积岩面积为522×104km2,近海大陆架147×104km2(李国玉等,1987)。

在这辽阔的沉积岩分布区域里,以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为主,其中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有247个,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盆地有10个,现已发现蕴藏着油气田的沉积盆地有22个,石油年产量已达1亿3千多万吨,天然气产遺135亿立方米。

而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包括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图1-1)。

面积广阔,盆地面积约为86×104km2,沉积岩厚度达14000~16000m,仅吐哈盆地为8700m。

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了一大批油田和天然气田,油气勘探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1-1 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图西部地区由于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北方向:向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域构造线呈近东内向或北西西向,山系与低地相间、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另外还有走廊以北的阿拉善三角形地区(包括潮水、银根、巴音浩特、巴丹吉林等盆地)。

南部包括西藏全部,并涉及青海省南缘和云南省西南缘(滇西)。

这些沉积盆地多属山前或山间的大型坳陷盆地,形成时间旱,经历过分异、叠加等长期演化。

此外,尚有少数山间断陷小盆地,由于这些盆地四周山地上升快、地势高,风化剥蚀快,产生大量粗碎屑风化产物,盆地沉降快但充填也快,常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

另外,许多盆地形成时期节,沉积时间长,故沉积厚度大,粗碎屑物质多,河流相和洪积相很发育,湖泊面积也大,但变化快、湖水较浅,深湖区的比例小。

另一特点是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大,一般40~50公里,最厚处达70公里,地温悌度低,2~2.60/100米,甚至更低。

【精品】石油构造分析

【精品】石油构造分析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Harding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

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

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

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以上这些基本的构造样式是在板块构造的巨大格架上产生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和特定的沉积史有关,但沉积史归根到底取决于板块运动,所以,大多数构造样式都优先出现在板块构造的特定部位。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报告——铲式伸展、挤压和反转构造的砂箱模拟实验1、引言挤压构造变形是地壳变形的基本样式,而伸展盆地是油气形成聚集的重要场所。

在我国东部与西部的各主要含油气盆地中,挤压、伸展构造对于盆地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运移聚集有着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加强对挤压、伸展构造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质意义。

利用砂箱实验装置,模拟挤压构造变形、铲式伸展变形和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伸展断层系统的形成过程,为充分理解断层系统的几何学、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模型设计2.1、铲式拆离伸展模型模型固定端一侧用聚苯塑料块构成一个铲式的边界断层,沿此铲式边界断层在模型的底部铺一层帆布,帆布的一端连接在活动端挡板底缘。

随着活动端的向外移动,牵动帆布以及上覆的砂一起运动,在铲式边界断层上盘发生变形。

采用边伸展边加砂模拟同沉积作用。

砂层厚度为1-1.2cm ,各层间以白色薄砂层为标志层,拉伸速率为4mm/min ,总伸展量为20cm 。

图1.铲式伸展构造实验装置2.2挤压变形模型(推土机模式)图2.挤压构造实验装置实验材料为砂子,砂层厚度为1-1.2cm ,各层间以白色薄砂层为标志层。

挤压速率为4mm/min , 总挤压量为20cm 。

2.3、反转变形模型在砂箱底部铺一层胶皮,胶皮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活动端挡板底缘和固定端挡板底缘。

实验过程先拉伸后挤压,实验材料为砂子,砂层厚度为1-1.2cm ,各层间以白色薄砂层为标志层。

拉伸速率为4mm/min ,总拉伸量为20cm ,且每隔25分钟加砂一次模拟同沉积地层;挤压速率为4mm/min , 总挤压量为20cm 。

图3.反转构造实验装置3、实验结果3.1、铲式拆离伸展模型实验结果 伸展开始前的砂层如图4-a 。

图4-a 变形前砂层形态在伸展至0.5cm 时,在靠近活动端一侧的砂层受基底不均匀拉张和重力作用产生一条断层(图4-b 断层1)。

图4-b 伸展0.5cm时砂层形态伸展至4cm时,边界断层处砂层开始发生旋转,在深部水平拆离断层面上出现一条深度较大的、与边界断层反向倾斜的正断层(图4-c断层3),倾角近45°。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构造样式分析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构造样式分析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构造样式分析摘要哈山地区处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经多期构造运动,构造样式复杂多样。

本文对哈山地区构造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共识别出3大类、5小类10种构造样式。

通过对该区构造样式及特征的精细研究分析,为哈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

哈山地区近年取得的显著成果证实了构造样式分析对哈山地区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哈德构造带;构造样式;双重构造;三角带;冲断构造;春晖油田1 概述哈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德构造带区块的南部中段。

构造上属于哈德构造带的西端,南邻玛湖凹陷,北部以达尔布特断裂为界与和什托洛盖盆地相接。

受多方向应力场、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哈山地区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构造样式。

前人对其构造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概括有以下几种观点:1)80年代中石油新疆局认为推覆体断裂下盘主要是石炭系地层,石炭系内部有一个大的拆离面,拆离面上部以叠瓦状逆掩推覆为主,认为火成岩地层基本都是石炭系地层;2)西北油田分公司研究认为,哈德构造带主要的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主要有汇聚扭动、冲断、对冲、双重构造等构造样式;3)中国地质大学认为哈山逆冲推覆构造以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为特征,其中上构造层发育叠瓦状冲断褶皱,而下构造层为断块叠加而成的双重构造;4)陈刚等教授认为哈山及其前缘变形带总体表现为早期逆冲推覆与后期走滑冲断复合叠加的非对称半花状构造样式,且具有东西分段的特点。

由于哈山地区构造样式多样,导致该区对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哈山地区的油气勘探进程。

2 构造样式识别从准西北缘区域应力场演化特征来看,哈山地区应力场方向发生了多次转变。

晚石炭世末—二叠纪早期的强烈挤压作用产生了北东向展布的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奠定了基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晚期北北西向强烈冲断挤压形成了北东东向的断裂构造;三叠纪早期和三叠纪晚期近南北向挤压作用力产生了近东西向的冲断构造,呈弧形、雁列式叠加在早期北东东向构造之上;侏罗纪早期近南北向挤压作用力产生了近东西向的冲断构造叠加在早期弧形构造之上,并切割、错断了早期构造。

逆冲断层及相关油气分析

逆冲断层及相关油气分析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逆冲断层及相关油气分析(以同沉积逆断层为例)目录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逆冲断层的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逆断层、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区分......................错误!未定义书签。

研究逆冲断层的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断层与油气聚集........................................错误!未定义书签。

断层与矿床............................................错误!未定义书签。

断层与地震............................................错误!未定义书签。

断层与地下水..........................................错误!未定义书签。

2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叠瓦式逆冲断层(单冲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冲式逆冲断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背冲式逆冲断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楔冲式逆冲断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3逆冲断层的形成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断层在油气藏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断层是地壳中的一种构造形式,它由于地层的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岩石的破裂和错动所形成的断裂面。

断层可以分为走滑断层、冲断断层和逆冲断层等不同类型,它们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对油气藏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断层可以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有效的储集空间。

断层的错动使原本连续的地层破裂并形成了断裂面,同时断裂面两侧的岩石发生位移,形成了断层盘。

这样,在断裂面上方的岩层被向上顶起,形成了断层盘的凸起,而在断裂面下方的岩层则被向下拉低,形成了断层盘的凹陷。

这种构造形式使得断层盘相对于周围地层形成了明显的储集空间,成为了油气的有效储集体。

其次,断层对油气的聚集和迁移起到了导向作用。

断层的存在改变了地层构造的形态,形成了断层附近的应力场不均匀性。

油气在地层中的迁移受到断层附近的应力场的影响,导致断裂面附近的砂岩或储层岩石成为了油气的聚集和迁移通道。

断层附近的高孔隙、高渗透率的岩层成为了油气聚集的首选储集体,断层则成为了油气在地层中迁移的通道。

另外,断层对油气的封闭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断层的存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了错动,形成了称为断层带的狭窄带状地带。

断层带通常由充填岩石或充填土砂构成,具有较好的封闭特性。

这些充填物可以有效地阻止油气的向上或向下的扩散,保护了油气从地层中逸散的现象。

此外,断层还可能对油气藏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断层的断裂面具有较大的透水性和渗透性,可能导致油气从油气藏中漏失到断层带中或洗失到其它区域,降低了油气的储量和产能。

此外,断层的发育也可能导致油气藏的分散和破碎,形成散乱分布的小型油气藏而不是连通的大型油气藏。

总之,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导向了油气的聚集和迁移,保护了油气的封闭性,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来说,对断层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107逆冲断层

201107逆冲断层
Mitra, G. (eds). 1988 .Geometries and Mechanisms of Thrus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ppalachians. GSA, Special Paper, 222.
Mitra, S. & Fisher, G. W. 1992. Structural Geology of Folds and Thrust Belts.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from J. Poblet and R. J. Lisle, 2011
二、基本特征
1、逆冲断层面
二、基本特征
1、逆冲断层面
断坡
断坪 断坡
断坪
断坡
断坪
上盘断坡 下盘断坪
上盘断坪
上盘断坡
下盘断坪 下盘断坡
上盘断坪 上盘断坡
下盘断坪
下盘断坡
上盘断坪
断层切割能干岩层时断层角度较大,称为断坡;断层切割软弱岩层时断层



渔渡古油藏


元坝气田
白果乡油苗
冲 断
庙坝古油藏

毛坝气田
盘龙洞古油藏
普光气田
渡口河气田 罗家寨气田
McClay, K. R. & Price, N. J. (eds) 1981. Thrust and Nappe Tectonics.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9.
十九世纪晚期才认识到,阿尔卑斯的许多岩石曾 从原地迁移了相当大的距离(几百-上千公里),即 认为它们是外来的(allochthonous),并认识到这种长 距离的位移与大规模的冲断作用和平卧褶皱作用 有关。此后nappe一词才被赋予了其现今的含义, 即经历了长距离位移的大致水平的岩席,即推覆 体。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研究推覆构造在地质学 中的重要位置。

油气田构造分析名词解释

油气田构造分析名词解释

转换断层:走滑断裂带中发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分隔大型岩石圈板块边界,连接其他板块边界(俯冲带、离散脊、三结点),构成能使刚性板块相互运动并保持地球表面积不变的重要构造要素。

岩石圈:地壳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度为60-120km,为地震波高速带,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软流圈:地壳上部岩石圈以下的圈层,地表以下70-100km至地下1000km之间,位于地幔上部,地震波波速在此处明显减小,为低速带,部分是熔融态,可能有对流现象,故称软流圈。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全长6.5*10 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盆底1-3km,由中轴向两侧逐步下降,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山脉系列,可分为太平洋型和大西洋型。

板块俯冲:板块相向运动时,一板块下插到另一相对被动的板块之下,这一下插板块为俯冲板块,这一过程为板块俯冲。

大陆地壳:位于大陆和被海水覆盖的陆架和陆坡的下面,由上部硅铝层或花岗岩和下部硅镁层或玄武岩组成大洋地壳: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组成,位于大洋盆地以下的地壳,简称洋壳,其特点是地壳较薄并且致密,缺失陆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洋壳较陆壳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陆壳大部分至少10亿年,其上海水平均深度为4.5km,从上至下由三部分组成:a、海洋沉积物层:厚度平均为300m,由0-几千米变化b、镁铁质火成岩:以玄武岩和辉长岩为主,厚度为1.7±0.8km c、海洋层:主要为地幔顶部水化作用形成的蛇纹石,厚度为4.8±1.4km。

被动边缘:又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式边缘或离散边缘,从裂谷张开、海底扩张至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所经历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大陆裂谷阶段、红海式陆间裂谷阶段、窄大洋阶段、大西洋开阔大洋阶段。

主动边缘:即主动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或太平洋大陆边缘,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的大陆板块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按构造组合特征和差异可分为安第斯型(东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层间逆冲叠瓦构造—前陆冲断带大气区控藏模式

层间逆冲叠瓦构造—前陆冲断带大气区控藏模式

2023年9月第38卷第5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Sep.2023Vol.38No.5收稿日期:2023 03 0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气田成藏机制、富集规律与勘探新领域”(2016ZX05007-003)第一作者:易士威(1964 ),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油气地质与勘探。

E mail:ktb_ysw@petrochina.com.cnDOI:10.3969/j.issn.1673 064X.2023.05.001中图分类号:TE122文章编号:1673 064X(2023)05 0001 11文献标识码:A层间逆冲叠瓦构造—前陆冲断带大气区控藏模式易士威1,郭绪杰2,朱明3,李明鹏1,杨帆2,杨海军4,文龙5,孙瑞娜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北京100007;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4.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新疆库尔勒841000;5.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摘要:为了揭示中国中西部盆地前陆冲断带大气藏(大气区)的控藏模式,综合运用地质、地震、钻井及测井等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研究构造样式,分析成藏条件,特别是通过解剖塔里木盆地库车、准噶尔盆地准南和四川盆地西缘前陆冲断带已发现的大气藏,构建了前陆冲断带大气区控藏模式,并取得以下认识:(1)根据逆冲断裂发育的几何性质、与盖层和烃源岩的关系,特别是对圈闭以及成藏的控制,将前陆冲断带逆冲构造分为层间逆冲、上下穿透型逆冲、上穿透型逆冲、下穿透型逆冲4种构造样式。

(2)层间逆冲构造是控制形成大气藏的主要构造样式。

层间逆冲断层向下断至烃源岩,在烃源岩内逆掩形成天然缝网系统,构成优势运移通道,向上断至盖层而未断穿,即沟通油气源又未破坏圈闭的有效性,最有利于形成大气藏。

构造地质学知识点

构造地质学知识点

绪论、第一章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尤其是地壳和岩石圈的结构构造的一门学科。

岩石圈:有地壳及部分上地幔组成的全球连续的刚性层圈。

(构造圈)地质构造:由内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的痕迹。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中岩层岩体发生变形变位形成的地质构造的内力作用。

构造运动类型:水平运动: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即垂直地球半径。

垂直运动:沿地球半径,垂直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

构地的研究方法:(一)技术方法:1,野外调查;2,钻井:取岩心;3,地球物理技术(重磁电震);4,模拟技术(二)思维方法:1,历史—力学分析方法;2,类比方法;3,辨证法。

地质学三大理论支柱: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

第二章水平岩层:岩层面与水平面基本平行,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都相同的岩层。

地质图:用规定的花纹和符号,按一定的比例尺将地表出露的各种地质界线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地质界线:各地质体的边界。

水平岩层的特征(识别):1、在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正常层位,新地层在高处(上方)老地层在下方。

3、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形坡度两个因素。

4、水平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的高差。

构造运动:(1)广义:地壳运动;(2)狭义:引起地壳中的岩体,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地质构造的一种内力作用。

倾斜岩层:岩层面与水平面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岩层上各点具有不同的水平高度。

单斜构造:倾斜岩层在较大范围发育。

产状三要素:(1)走向:A,走向线两端的方位B,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的延长线(2)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投影的指向(3)倾角(a )走向线: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倾斜线:顺岩层面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视倾角:斜截剖面上的倾角叫视倾角。

tan B=tan a*cos w横截面(正交剖面):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与褶皱枢纽垂直的剖面。

岩石产状的确定:(1)野外直接测量——罗盘(2)间接获取:A,地质间接方法:三点法B,地球物理方法:测井:地球倾角测井(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的垂直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逆冲断层及相关油气分析(以同沉积逆断层为例)目录1概述 (2)1.1逆冲断层的定义 (2)1.2逆断层、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区分 (2)1.3研究逆冲断层的意义 (2)1.3.1断层与油气聚集 (2)1.3.2断层与矿床 (2)1.3.3断层与地震 (3)1.3.4断层与地下水 (3)2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 (3)2.1叠瓦式逆冲断层(单冲式) (3)2.2对冲式逆冲断层 (4)2.3背冲式逆冲断层 (4)2.4楔冲式逆冲断层 (5)3逆冲断层的形成机制 (6)4同沉积逆断层的发育特点及油气聚集条件分析 (6)4.1同沉积逆断层的一般特点 (6)4.2同沉积逆断层的活动方式 (7)4.3同沉积逆断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7)1概述1.1逆冲断层的定义在地震中,逆断层是倾斜断面上边的岩石向上运动。

而逆冲断层,是指断层倾角很小的逆断层。

逆冲断层为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断层,倾角一般在30度左右或更小,位移量一般在数公里(通常指5KM)以上。

位移量较大的低角度逆断层。

倾角低缓,推移距离在5公里以上的大型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的构造系统成为推覆构造.1.2逆断层、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区分可从定义上简单的区分三者之间的区别:逆断层:断层的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上滑动的断层。

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

(逆冲)推覆断层:推移距离在数千米(通常5km)以上的逆冲断层。

1.3研究逆冲断层的意义1.3.1断层与油气聚集1对生烃的作用a、控陷断裂控制源岩发育b、活动断裂促进有机质演化2、对储集的作用a、断裂伴生或派生裂缝为油气聚集储集提供场所。

b、裂缝可改善储集性能3、对油气运移的作用a、连接生油层、储集层与圈闭b、断裂延伸层位控制油气运聚层位c、断裂活动时期应为油气大量运聚时期1.3.2断层与矿床矿床的形成、矿体产状及其分布等,常常受断层构造的控制。

岩浆、热水溶液、含矿液最容循断裂带侵入或充填,形成重要成矿带。

特别是在两条断裂的交叉处;断层产状(走向或倾向)突然发生变化;断层切穿多孔隙或化学活动性较强的岩层(碳酸盐岩)部位等,更是成矿的良好场所。

在采矿过程中遇到断层,矿床或矿体便会突然中断,只有高清断层的产状、性质和断距,才能求出矿层的走向,然后决定下一步开采步骤和生产施工方案。

1.3.3断层与地震断层,特别是活动性断层是导致地震活动的重要地质背景。

如日本岛弧处于大西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两者之间挤压导致地震活动频繁发生,断层构造是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1.3.4断层与地下水压性断层带由于挤压密实,其中反倒常常无水,形成隔水墙,但断层的一盘或两盘的破碎带和裂缝带却常形成地下水的带状通道,再加上有压紧密实的断层带起到隔水作用,因而容易形成地下水富水带。

2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2.1叠瓦式逆冲断层(单冲式)叠瓦式逆冲断层是逆冲断层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组合型式。

一系列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逆冲,剖面上成叠瓦式。

叠瓦状构造常常表现为前(上)陡后(下)缓,即形成凹向上方(盘)的弧形。

叠瓦式逆冲断层的各条断层向下常汇拢形成一条主断层,总体呈帚状。

当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发育地腹,各条断层除了向下汇成一条主干断层(称地板逆冲断层)外,向上在高部位逐渐趋近也汇成一条主干断层(称顶板逆冲断层),其中一个个被断层围限的岩块称为断夹块。

一系列断夹块联通围限它们的逆冲断层则形成双重逆冲构造或称双冲构造。

图2—1为叠瓦式逆冲断层向双重构造发育的过程图。

图2—12.2对冲式逆冲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是由两条相反倾向,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逆冲断层有共同的下降盘。

(如图2—2)小型对冲式断层常常与背斜构造伴生;大型对冲断层产出与坳陷带边缘。

图2—2对冲式逆冲断层常与背斜共存,能形成较好的圈闭类型。

逆断层形成挤压应力下,断层带下部分处于半封闭,有利于油气运输;断层带上部分处于封闭状态,和背斜一起形成好的复合圈闭。

2.3背冲式逆冲断层背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斜的逆断层组成,逆断层有共同的上(升)盘,表现为自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逆冲(如图2—3);一般自背斜核部向外撒开逆冲。

与造山带复背斜伴生的两组逆冲断层,分别在两翼产出,常常总体呈扇状。

由于背斜可以作为很好油气圈闭,但背冲式逆断层常破坏背斜,可导致早期形成的背斜油气藏发生破坏。

图2—32.4楔冲式逆冲断层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断层和和一套正断层共同构成上宽下窄的楔状冲断体。

这种型式的逆冲断层一般产于盆地之中或两个盆地之间。

中国南方一些较大红盆地中有时出现一些基地老岩系。

过去一般认为是断块式上升,以地垒形式隆起于红层之中。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这些老岩系一侧逆冲于红层之上,而另一侧与红层呈正断层接触,成上宽下窄的楔形断块,称为楔形冲断体构造。

(图2—4)图2—43逆冲断层的形成机制以内蒙地轴南缘盖层中逆冲断为例:内蒙地轴南缘盖层中比较发育的逆冲断层, 在样式产状和逆冲方向上既复杂又多变,同时又具有许多共性。

那么, 是哪些因素决定和影响这些逆冲断层的形成和发育, 或者说, 如何分析其形成机制, 则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引起逆冲作用的动力是挤压还是重力更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概括上述己知事实, 顺理存在问题.第一, 逆冲断层一般发育于盖层中, 属浅层次脆性域断裂, 是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的产物. 个别逆冲断层根带发育了糜棱岩。

第二, 逆冲断层的走向主要是东西向和北东向, 与基底大断裂的方向基本一致. 北东向逆冲断层主要发生于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交叉部位, 或在北东向断层线上; 而东西向逆冲断层则明显追踪于基底大断裂。

第三, 逆冲断层一般产出于坳陷边缘或隆起与盆地交界带上, 并且逆冲指向盆地或坳陷。

第四, 断层一般成平缓波状, 锋带陡而复杂, 除汤河口等个别逆冲断层外, 根带往往陡峻下插。

在崇礼西南的东西向大断裂带中, 元占界变形强烈甚至形成直立面理, 显然是逆冲岩席己被剥蚀的逆冲断层根带。

由此可见, 正是基底大断裂控制了逆冲断拱的发育, 或者是基底断裂控制的殊罗纪盆地间接影响了逆冲断层的发育。

4同沉积逆断层的发育特点及油气聚集条件分析4.1同沉积逆断层的一般特点由于是边沉积边活动的断层, 两盘地层厚度必然有差别。

上盘(上升盘)地层比下盘(下降盘)地层相应要薄( 图4—1), 这种厚度差与断层的活动强度, 所处沉积环境及物源条件等有关。

生长指数( 下降盘厚/上升盘厚度) 变化范围很大。

柴达木盆地内同沉积逆断层的生长指数多在1~2.5之间, 断层的垂直地层断距向深部增大( 图4—1一A)。

有时上盘会升至侵蚀面之上遭受剥蚀, 剥掉原来已沉积的地层或在下盘沉积时上盘没有接受相应的沉积( 图4—1一B)。

水退或水进形成的地层尖灭在上盘常可见到。

极端情况下, 上盘一直未按受任何沉积, 古老的基底岩系出露地表形成山岭(图4—1一C)。

后一种情况要与后期冲断区分开。

图4—1上盘发育背斜,下盘由于地层向断层处加厚而呈现的“楔状”形态,是同沉积逆断层的典型形态(图2),上盘背斜多为不对称,近断层一翼陡,远离断层一翼缓。

两翼倾角的差异视变形程度而异,变形越强烈,差异越大。

地层从缓翼向陡翼逐渐减薄(图2.3)。

断层发育末期,上盘背斜有顶薄.翼厚现象。

许多情况下这只是背斜形成后的古地形所致,说明这种背斜并不象过去曾认为的那样具有同生性(王宁国,1981),而是后期才发育形成的背斜轴面直立、上下形态基本吻合(图2、34),背斜走向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图4)。

在压扭性同沉积逆断层中,上盘背斜可能与图4—2断层在平面上有小交角。

4.2同沉积逆断层的活动方式同沉积逆断层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二种,即连续性活动和间歇性活动。

连续性话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断层持续活动,下盘地层每一层均比上盘厚且无明显沉积间断,上盘可以是连续沉积,也可以有沉积间断,甚至一直未接受沉积。

间歇性活动是指断层在某一(或某几个)时期不活动,结果会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接受沉积,两盘厚度和岩性无差别或渐过渡;另一种情况是两盘均无接受沉积,即存在沉积间断。

4.3同沉积逆断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同沉积逆断层也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生油凹陷紧密相关。

区域性的同沉积逆断层往往构成凹陷边界, 断层活动直接影响着凹陷内沉积的发育。

下降盘近断层处往往沉积最厚, 是最有利的生油部位。

由于下降盘沉降和沉积速率均较高, 能形成较厚的生油岩沉积, 快速埋藏又有利用于有机质向烃类转化。

从柴达木盆地同沉积逆断层发育区的资料来看, 断层停止活动后, 沉积凹陷逐渐萎缩, 主力生油层在断层同沉积活动期发育。

(2 ) 发育多种类型的圈团( 图4—3 )。

图4—3上盘背斜构造(王宁国称之为“正牵引背斜”)无疑是最好的构造圈闭, 面积和幅度均较大,尤其是该类背斜具同生性,长期发育时能捕获各个时期生成的油气, 且背斜顶部储集性变好。

由于上盘岩性较粗, 基底隆升较高,沉积较薄,压实量较小,下盘及上盘远离断层处岩性较细,沉积厚度大,压实量相对较大,这种差异压实作用会使构造活动停止后沉积的水平地层形成压实背斜( 图4—3一A一②)。

断层封闭型圈闭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类型,其中包括上盘单斜断块,鼻状构造、下盘牵引构造(图4—3—B)等。

这类圈闭中断层的封闭性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断层是同沉积活动的, 未固结或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会加入断层带形成封堵; 逆断层本身的性质决定其封闭的可能性较正断层要大一些,尤其两盘岩性配置较好情况下, 断层起封堵作用。

蒸岩潜山(图4—3—A)和地层尖灭圈闭( 图4—3—B)也常发育, 它们位于上升盘。

在上升盘长期隆起遭受风化淋滤情况下,会使基岩储集性大大改善, 尤其是基岩为碳酸盐岩时能形成良好的圈闭。

由于上盘一直处于相对上升状态,地层可向上超搜尖灭,形成地层尖灭圈闭( 图4—3—B —⑥)。

另外,断层的活动会使断层附近强硬岩层产生裂缝,从而改善储集性能, 尤其断层在后期发生压性平移运动情况下更是这样。

柴达木盆地的勘探经验已经证明了这点。

( 3) 油气运移的方式:主要有垂向和侧向运移或二者结合(图4—3)据柴达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相应构造油气聚集情况( 王宁国, 1981、吴庆福,1987),油气聚集方式以“新生古储”(或“上生下储")为主。

又分二种情况,一是下降盘生油层直接与上升盘较老的储集层接触,油气穿过断层在上盘聚集起来;二是上升盘生油层中的油气沿水平方向运移至其下面的储层中。

另外,也有“古生新储”方式,即老地层生成的油气直接或通过断层向上运移,在较新的地层中聚集( 图4—3)。

由此可见,与同沉积逆断层有关的圈闭条件优越,有多种类型的圈闭,且可形成多种圈闭组合;又有距油源近, 运移通道良好,路径简单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