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4
4. 孔子思想的核心:掌握孔子关于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如其“君子”理念、“礼治”思想、“中庸”之道等。
5.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如其对个人修养、社会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九.板书设计
1. 孔子的生平
- 出生与背景
- 教育经历
- 政治生涯
- 影响与贡献
2. 孔子的教育理念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温故知新
3. 儒家文化的核心
- 仁、义、礼、智、信
- 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
4. 孔子思想的核心
- 道德:仁爱、诚实、忠诚
- 政治:仁政、礼治、中庸之道
- 哲学:中庸之道、平衡与适度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在本节课中,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PPT、视频、音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孔子的生平和教育理念。同时,利用在线工具,如讨论区、问卷调查等,方便学生实时交流、分享心得,提高课堂效果。
此外,还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如《论语》、《史记》等,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为课堂讨论和作业做好准备。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我提出的问题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下次我可以尝试提出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其次,在讲解儒家文化和孔子的基础知识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讲解过程中更加详细地解释相关概念,并运用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孔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最新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时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 人教部编版选修4
第1课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考报告】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必考加试孔子的生平 b 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c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c考点一孔子的生平(b)1.少年学礼(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2)少年时立志学习礼乐,苦研《诗》《书》《礼》《乐》。
(3)三十岁时精通“六艺”,开始收徒讲学。
2.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要点孔子的生平史料明代《圣迹图》(局部),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退修诗书、教授弟子的生活片断。
思考(1)图片中,孔子周游列国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图片中孔子退修诗书具有怎样的意义?(3)孔子周游列国和晚年献身文教体现的共同追求是什么?提示(1)宣传自己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主张。
(2)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是孔子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延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3)实现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理想。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 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他这样说指的是孔子( )A.开办私学B.开创儒家思想C.提出“礼”“仁”“中庸”等思想D.立志学习礼乐,把“六经”融会贯通解析孔子把当时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已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钱穆才这样说。
答案 D2.(2017·浙江慈溪中学模拟)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A.热衷于从事政治B.专门研读六艺C.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D.成为以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从此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预习导引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讲学收徒: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深化认知] 从孔子的经历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可以看出:孔子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于我们而言,要立志成才,矢志不渝,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知识点拨] 孔子的思想因为有利于社会稳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所以封建社会的历代君主基本上都用该思想统治国家,以仁、礼、中庸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过长期积淀,已渗透进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
2.教育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
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
3.教育内容(1)起初为使学生“成人”,主要教授《诗》《书》《礼》《乐》。
(2)为使学生成为“君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4.教育方法(1)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传承礼乐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影响:(1)孔子提出“礼”的思想,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2)提出“仁”的思想,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3.孔子的一生主要有哪些重要活动?(1)学习礼乐(15岁)(2)收徒讲学(30岁)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3)从政生涯(51岁)官:中督宰,司寇;政治主张:加强,削弱抑制结果:从政失败(4)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5)晚年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
试述其主要活动二、孔子为什么要开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有何影响?1、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原因:①背景:春秋时期是的时期,充满的矛盾。
违背行为司空见惯。
表现为: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目的:孔子决心恢复,传承和改善。
2、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礼、仁、中庸A.礼,是政治概念....①礼的地位:是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②礼的含义:③关于礼的做法:克己复礼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评价: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B.仁,属于伦理概念....①仁的地位:②仁的含义:③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④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仁爱有等级。
【重点推荐】2019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人民版选修4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目标导航] 1.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2.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思维点拨] 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背景(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1)“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史论要旨]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人民版选修4解析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
2.难点: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教材整理1 孔子其人1.青年时期(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2)30岁时已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2.在鲁从政(1)管理内政,任中都宰,后为大司寇,执掌治安、司法事务。
(2)夹谷之会收回被齐国强占的土地,为鲁国赢得了外交胜利。
(3)出任代理宰相职务,这是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3.周游列国(1)原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2)目的: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
(3)结果:主张未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回到鲁国,放弃为官,专心从教,整理古典文献,其言论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5.因病逝世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深化拓展】孔子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教材整理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地位西周以来随着私人讲学风气的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创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儒学主张(1)礼:即周礼,主张尊尊、亲亲、贵贱有序,还提出“正名”思想以规范人的行为。
(2)仁: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3)中庸: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教材整理3 孔子的历史影响1.教育(1)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政治(1)要求施行仁政和“举贤人”,并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贤人标准。
(2)其人才主张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思想(1)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2)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深化拓展】关于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古代就传播到国外,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教案(含解析)()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错误!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生平1.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从政失败:50多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3.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1.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2.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3.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其中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三、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人民版选修4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目标导航] 1.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2.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思维点拨] 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背景(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1)“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史论要旨]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2教学教案选修4
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根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思想。
[教学目标]1、能准确说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并列举其教育方面的奉献;2、了解并能概述孔子的生平;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孔子思想的影响;3、以分析孔子为例了解分析历史人物的根本原那么和程序。
[教学重点]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教学难点]孔子的“中庸〞思想分析历史人物的根本原那么和程序[教学方法]1、教法:学案导学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展示重点讲述法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宣布上课,学生以“老师好〞打招呼以后,要求学生重复这句话,并指出“老师好〞这句话几乎是学生在学校说的最为频繁的一句,但估计很少有学生去了解一下老师这一名词的由来和开展。
事实上,老师在古代最早指的是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后指代过科举制度下的主考官,甚至还指代过僧侣,现在当然指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
说到老师大家肯定都知道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老师-----孔子。
本课就来学习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讲授新课〕:提问:如果要求你写一篇介绍孔子的文章,你打算涉及哪些方面?这些内容中,你又会选择从哪里说起?在学生答复根底上,提出本人的意见:从时代背景说起,包括时代背景、思想主张、生平命运及科学分析。
一、穿越时空走近历史要求第一组学生选派代表展示学案完成情况,以填表的形式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描述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西周 春秋经济:政治:文化:二、触摸伟人 把握思想1.儒家思想:要求第二组学生答复孔子三大思想核心各自的含义及实现途径,重点说明“中庸〞的内涵。
2.教育思想:第三组学生展示孔子教育思想。
三、了解生平 体会命运1.第四组学生归纳孔子一生的几个重要阶段:自学礼乐〔15岁〕 创办私学〔30岁〕 从政失败〔51岁〕周游列国〔55岁〕 献身文教〔68岁〕2.第五组学生思考孔子四处碰壁、壮志难酬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答复根底上总结: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割据混战的背景下,需要的是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打败对手,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其需求;其次,孔子游说的对象正是原有体制的破坏者,所以,孔子四处碰壁,壮志难酬。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 1 课儒家文化首创人孔子学习目标要点难点1.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看法和政治主张及其 1. 要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 研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影响。
和评论。
一、追求礼乐的一世1.自学礼乐少年时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0 岁时精晓“六经” ,创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增强君权、削弱医生权、克制陪臣,结果失败。
3.漫游列国率徒漫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用。
4.整理文籍68 岁回到鲁国后,整理文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 特别提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波及领域极其宽泛,记录了孔子对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办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件。
[ 课中思虑 ]阅读教材P21[ 资料回放 ] ,思虑: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提示】孔子在少年时就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拟订的,故孔子的话表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漫游列国的目的。
二、创始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期间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期间。
(2)礼崩乐坏:违反周礼的行为习以为常,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孔子信心经过恢复周礼,肩负传承文化和改良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1) 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次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是办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适合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 特别提示 ]孔子尊崇周礼,恢复周礼,本质是保护风雨飘摇的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表现了其思想守旧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一致平定、和睦有序的社会场面,令人们生活平定,有踊跃意义。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通过查找、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撰写孔子评述的短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位历史人物,分析其受到孔子思想影响的表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不少于600字。
4.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如孔子的道德观、教育观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
5.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个主题,如“孔子生平事迹”、“孔子的教育方法”等,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向同学们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
2.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内涵,认识到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孔子的教育方法,并能够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如“仁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体现”、“孔子教育方法在当代教育的应用”等。
3.培养学生具有包容、开放的历史观,尊重不同文化和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深层次内容掌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着重讲解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如“孔子主张仁、礼、孝、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1.学生对孔子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全面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2.学生在分析孔子思想时,可能会出现理解表面化、片面化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儒家文化存在误解或偏见。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儒家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提醒学生关注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子思想,如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勤奋学习等。
3.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孔子相关的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3.倡导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重点考点】(全国通用)2019-2020-最新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目标导航] 1.了解孔子的生平,探究孔子一生的追求目标。
2.概括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明确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结合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少年学礼(1)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2.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思维点拨]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
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历史认识]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思维点拨]中庸思想是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共5篇)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共5篇)第一篇: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教学时间:4月29日主备人:宋之明授课人: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目标导航] 1.了解孔子的生平,探究孔子一生的追求目标。
2.概括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明确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结合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少年学礼(1)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2.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思维点拨]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
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历史认识]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思维点拨]中庸思想是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3.教学方法:(1)注重因材施教。
(2)注重言传身教。
4.编修典籍: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
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史论要旨]“仁”和“礼”贯穿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是教育思想中仁的体现和度的考量;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举止合乎礼数,且需将仁礼完美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则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仁)和礼的示范作用。
四、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2.对世界(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易错提醒]各诸侯国未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是由于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当时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知识图示]主题一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史料一 子曰:“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②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史料二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史料解读](1)从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①②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2)史料二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具体要求是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史料二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答案 (1)主张以德治民;维护周礼。
(2)“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主题二孔子的思想地位和影响史料一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史料二伏尔泰:“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其地位不断提高。
(2)史料二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有益于理智,照亮了世界的前进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问题思考](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2)伏尔泰所说的“他”是谁?他的思想对世界有何影响?答案(1)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
(2)孔子。
儒家经典传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汉文化圈;并对欧洲启蒙思想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2)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汉代开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损益积淀,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4)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而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5)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欧,法、德等国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A.热衷于从事政治B.专门研读六艺C.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D.成为靠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答案 C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答案 C解析材料表明孔子关心他人,注重调整人际关系,通过体察民情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礼”,维护等级秩序,A、B、D项与此相反。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答案 D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广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材料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教师形象,被广泛接受。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颜渊》材料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孔子的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答案(1)主张:孔子提出“仁”和“礼”,提倡以德、礼治理社会的思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2)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影响: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及教育方法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基础达标]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的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国诸侯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答案 B解析各诸侯国未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 )A.编订“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C.提倡“仁”的思想D.开创私学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文化贡献。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不符,故可排除。
3.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这说明他( )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解析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他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他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他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答案 D解析孔子认为“仁”“礼”和刑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