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免疫系统

合集下载

7畜牧微生物学-第七章-畜禽免疫基础知识

7畜牧微生物学-第七章-畜禽免疫基础知识
脾的免疫功能:
(1)血液滤过作用;(2)滞留淋巴细胞作用;(3)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 场所;(4)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20
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
机体内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内分泌腺的腺管等黏膜的淋巴组织及淋 巴细胞共同组成一个黏膜免疫应答网络,称为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是全身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都叫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24
(一)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25
(一)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1.单核/巨噬细胞 (1)单核/吞噬细胞的识别模式
30
(二)特异性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类型: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主要分为T辅助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B 淋巴细胞:可分为B1和B2细胞。 淋巴细胞的作用特点:
◦ 淋巴细胞决定了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 淋巴细胞在一级免疫器官中产生并成熟;在二级淋巴器官/组织中发挥作用。 ◦ 能迁移到组织中和经淋巴管返回血流(再循环)
34
(二)特异性免疫细胞
1. T 淋巴细胞 (3)T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 成熟的T细胞按照它们的抗原受体(TCR)、表面抗原(CD)及功能不同有 不同的分类。 按抗原受体(TCR)两条肽链组成不同分为两类: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 γδT细胞:主要在黏膜起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作用。 αβT细胞:在全身起特异性免疫作用。 按表面抗原(CD)及功能不同分为4个亚群:细胞毒性T细胞(Tc),辅助 性T细胞1,2( TH1和TH2)和调节性T细胞TR。 Tc受抗体刺激后转化的效应细胞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TH1具有细胞免疫的功能。 TH2具有辅助体液免疫的功能。 TR具有抑制、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英文单词、名解、问答

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英文单词、名解、问答

主校区《组织学与胚胎学》57学时、72学时教学复习要求★《组胚》专业重点英文词汇表(90)●histology(组织学)basophilia(嗜碱性)acidophilia(嗜酸性)。

●epithelial tissue(上皮组织)endothelium(内皮)microvilli(微绒毛)cilia(纤毛)desmosome(桥粒)gap junction(缝隙连接)basement membrane (基膜)。

●connective tissue(结缔组织)fibroblast(成纤维细胞)macrophage(巨噬细胞)plasma cell(浆细胞) mast cell(肥大细胞)。

●cartilage tissue(软骨组织)osseous tissue(骨组织)osteoid(类骨质)osteoblast(成骨细胞)osteoclast(破骨细胞)osteon(骨单位)。

●erythrocyte(红细胞)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leukocyte(白细胞)lymphocyte(淋巴细胞)monocyte(单核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造血干细胞)。

●muscular tissue(肌组织)sarcomere(肌节)myofilament(肌丝)sarcoplasmic reticulum(肌浆网))intercalated disk(闰盘)。

●nerve tissue(神经组织)neuron(神经元)neuroglial cell(神经胶质细胞)Nissl body(尼氏体)neurofibril(神经原纤维)chemical synapse (化学性突触)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

●muscular artery(肌性动脉)elastic artery(弹性动脉)capillary(毛细血管)sinusoid(血窦)。

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主讲教师: 李铁民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对免疫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功能,特别是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免疫学功能,教学难点为理解免疫应答规律。

教学对象:本科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时数:51学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形成过程,以及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免疫学概念。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免疫学基本概念(0.5学时)一、免疫二、免疫学三、免疫的三大功能第二节免疫学形成过程(1学时)一、免疫学的开创期二、传统免疫学时期三、近代免疫学时期四、现代免疫学时期第三节免疫学的发展特点(0.5学时)一、广度的交叉性二、深度的多层次性三、发展上的高速度复习思考题:1、何为免疫,免疫学?2、免疫的三大功能是什么?3、当代免疫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抗原(4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性,以及免疫佐剂等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和抗原的特意性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抗原的概念(0.2学时)第二节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0.5学时)一异物性二理化性状三免疫途径四机体应答性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1学时)一抗原特异性的研究二抗原决定簇第四节抗原的分类(0.3学时)第五节重要抗原(1学时)一病原微生物二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三嗜异性抗原四白细胞分化抗原五血型抗原六主要组织七自身抗原八肿瘤抗原第六节免疫佐剂(1学时)一免疫佐剂的种类二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三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复习题: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那些相应的临床疾病.4.什么是抗原?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有何不同?5.正常情况下机体为什么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6.Rh抗体与ABO血型抗体有和区别?Rh抗体为什么只能在Rh ̄者体内产生?Rh抗体生成后可能产生什么后果?第三章免疫球蛋白(6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 掌握免疫球蛋白结构,生物学功能,基因结构和特点,以及抗体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抗体产生的多样性,单克隆抗体制备原理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学时)一基本结构二肽链功能区三酶解片断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1学时)一同种型二同中异型三独特型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学时)一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二激活补体三结合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四通过胎盘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分布,特性和功能(1学时)一IgG二IgM三IgA四IgD五IgE第五节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其表达(1学时)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库二轻(κ)链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三重(H)链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四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第六节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1学时)一多克隆抗体二单克隆抗体复习题: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2简述免疫球蛋白分类和分类的依据3图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产生的酶解片断,并简述个片段的生物学功能4何谓Ig的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它们的主要差异是什么?5针对Ig同种异型决定簇(遗传标志)的抗体能否与下列Ig 分子或其功能区起反映?A.γ2λ2B.ε2κ2C.δ2λ2D.(μ2λ2)5E.κ型L链V区F.λ型L链C区6试比较各类Ig的结构及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功能7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8何谓克隆抗体(M C Ab)?简述制备M C Ab的原理.第四章补体系统(3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补体的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以及补体的激活调控.教学重点和难点:补体的激活途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补体固有成分和补体系统的激活一补体固有成分的组成,命名,生成部位和理化特征二几种重要的补体固有成分的结构和功能.三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第三节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一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作用二体液中可溶性调节分子的作用三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第四节补体受体和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一补体受体二补体的生物学功能第五节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一补体含量增高二补体含量降低三补体固有成分和调节分子的遗传型缺陷复习题:1、比较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点.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3、列出膜结合性补体调节分子的名称,并简述其作用机制4、列出体液中可溶性补体调节分子的名称,并任选其中两种说明其调节作用机制.5、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6、补体的调理作用和免疫黏附作用是通过何种成分引起的?其作用机制是什么?7、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哪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断,可引发何种生物学效应?8、试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第五章免疫系统(8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类免疫细胞特点和功能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二外周免疫器官第二节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二淋巴细胞三抗原呈递细胞四其他免疫细胞第三节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概念二.细胞因子的分类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复习题1、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2、简述T、B细胞的来源、分布、表面标志和主要功能.3、试比较T H1和T H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异同点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4、简述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过程.5、单核吞噬细胞具有那些主要生物学功能?6、比较Tc、k和LAK细胞的作用特点.7、试比较B1和B2细胞亚群的主要特征8、何谓抗原呈递细胞?简述其组成及功能.9.细胞因子有哪些基本特性。

免疫-第七章 固有免疫

免疫-第七章 固有免疫

2、识别 吞噬细胞表达多种受体。 (1)甘露糖受体——识别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
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
(2)IgGFc受体—FcγRⅠ (3)补体受体: (4)Toll样受体(TLR):刺激细胞杀菌活性并分泌细 胞因子。
3、吞噬:巨噬细胞通过其受体与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结合后,经吞噬或吞饮将病原体摄入胞内形成内体, 内体与溶酶体结合为内体溶酶体。
三、固有免疫影响B细胞记忆、阴性选择和自身耐受
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
阶段 瞬时固有免疫 应答阶段 04 h
屏障阻挡; M吞噬;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 炎 症 介 质 致 局部 血 管 扩张、通透性增强; 中性粒细胞浸润。 (通常多数感染终止 于此时相)
(一)PRR的生物学特征
1、较少多样性 2、非克隆性表达: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 表达的PRR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3、介导快速生物学反应:一旦识别,即刻被激 活并发挥效应,无需细胞增殖。 (二)PRR的类别:
分泌型PRR:MBL、C-反应蛋白
巨噬细胞内吞型PRR: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
信号转导型受体:Toll样受体
(3)生物学屏障:寄居在皮肤、 黏膜表面 的正常菌 群 ,通 过竞争结 合 、 竞争 营养或 分泌某些 物质 ,起 到了生 物屏障的作用。
3、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及包在其外的 星状胶质细胞组成,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2)血-胎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及胎儿的绒毛膜滋养 层细胞构成。不影响母子间营养物资交换,但可 防止母体的病原体及有害物资进入胎体。 (3)血-胸腺屏障: 位于胸腺皮质,功能是限制大分子抗原物质进 入胸腺实质。
NKp30/CD3ζζ、NKp44/DAP12,配体为非HLAⅠ类分子。

7第七章免疫系统

7第七章免疫系统
尘细胞(肺)
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 破骨细胞(骨组织)
郎格汉斯细胞(皮肤)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 具有捕捉、加工、传递抗原和分泌多种 生物活性物质等功能。在免疫应答中起 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淋巴组织
1、淋巴组织又称免疫组织。 其组成为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大量淋巴细 胞及其它免疫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③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 与抑制性T细胞形态相似。 • 受抗原激活后可大量增殖,是行使细胞免
疫的主要效应器官。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或 分泌淋巴因子间接杀伤靶细胞。
记忆T细胞
• 体积小,寿命长,能保留接受抗原信息能力, 积极参与再循环,是一种免疫储备力量。
• 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T细胞迅 速分化、增殖,形成效应性T细胞,发挥免 疫作用。因此记忆T细胞可以使机体较长时 间保持对某种抗原的免疫力。预防接种就是 这一原理的应用。
一.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T、B、K、NK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
• 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有两大类,即淋巴细 胞和巨噬细胞。
• 淋巴细胞普遍存在于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 及免疫器官内。主要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
• 根据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细胞膜的表面标记、 寿命长短及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可以分为T、 B、K、NK四类。
(一)弥散淋巴组织
§分布很广。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的分界,淋巴 细胞呈弥散性分布
§主要含TC,也含少量BC和浆C §是T细胞分裂、分化的部位 §常有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 其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上皮间有间隙,基 膜不完整,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 合的能力,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 的重要通道。

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因子

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因子
• CD3 • CD4 • CD8 • CD2 • CD58 • CD28
• CTLA-4
• CD40L
9
10
(二)与B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 CD79α /CD79β
• CD19
• CD21
• CD80/CD86 • CD40
11
12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 CD64
• CD32
• 概念 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
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 子。 • 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 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
基磷脂酰肌醇(GPI)链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少
数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碳水化合物。
5
6
• 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 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 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
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小结
• 1.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因子的概念
• 2. 黏附分子的功能
• CD16 • CD89 • FcεRI • CD23
13
14
CD分子的免疫功能
• 细胞受体
• 细胞间、细胞与基质相互识别
• 参加免疫细胞信号转导
• 与细胞膜表面酶有关 • 病毒及原虫受体
15
第二节
黏附因子
黏附分子
• 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 结合分子,大多为跨膜糖蛋白。
• 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
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增殖和分化、伸展与移动。 • 根据结构特点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 球蛋白超家族、钙粘蛋白家族和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7章自身免疫病

7章自身免疫病

DNA、RNA
肺、心、脑
唾液腺管、细胞核、 唾液腺、甲状腺 甲状腺球蛋白
实用文档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与分类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三)按疾病累及的系统分类
实用文档
表7-2 各系统自身免疫病
不同系统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 神经肌肉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

实用文档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与分类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二)按致病性自身抗原的分布范围分类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指致病性自身抗原为
某一器官的特定成分,病变局限在该器官。如桥本 甲状腺炎,其致病性自身抗原为甲状腺球蛋白。 2.全身性(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也称器官非 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致病性自身抗原为细 胞核成分和线粒体等,病变遍及全身各器官,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 病 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桥本甲状腺炎、1型糖 尿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恶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
实用文档
第三节 防治原则
实用文档
第三节 防治原则
三、对症治疗 (一)抗炎
皮质激素 、水杨酸制剂、前列腺素抑制 剂 、细胞因子和补体的拮抗剂 (二)替代疗法 (三)其他方法 四、口服自身抗原
实用文档
一、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多种微生物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
疫苗和抗生素控制微生物的感染,尤其 是微生物持续性感染,可减少分子模拟, 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
实用文档
第三节 防治原则
二、应用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

免疫系统的解读与管理

免疫系统的解读与管理

预防免疫系统疾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充足睡 眠等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如吸烟、饮酒、环 境污染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 疾病
接种疫苗,提高免 疫力,预防传染病
免疫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免疫系统疾病的种类:包括自身免 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过敏 性疾病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调 节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汇报人:XX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合免疫 学方法,评估食品中的病原体、 毒素等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 免疫系统的未来发展
免疫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病毒变异、疾病传播、新型疾病出现等 机遇: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等 研究方向: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反应等 应用领域:疾病预防、治疗、疫苗研发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免疫学 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合理饮 食、适量运动、 充足睡眠等
接种疫苗,提高 免疫力,预防传 染病
避免接触有害物 质,如吸烟、饮 酒、辐射等
免疫记忆:免疫 系统能够记住曾 经遇到过的病原 体,以便在未来 再次遇到时能够 迅速作出反应
免疫调节:免疫 系统通过多种机 制来调节自身的 反应,以避免过 度反应或反应不 足
免疫应答的过程
识别阶段:免疫系统识别并捕获病原体 激活阶段:免疫细胞被激活,产生免疫应答 效应阶段:免疫细胞产生效应分子,清除病原体 记忆阶段:免疫系统形成记忆,为下次感染做好准备
疫治疗方法
免疫诊断:利 用免疫学原理, 开发出快速、 准确的免疫诊 断试剂和设备

第七章免疫系统new

第七章免疫系统new
初级淋巴器官 胸腺小体 副皮质区 单核吞噬系统 脾小体 次级淋巴器官 血—胸腺屏障 淋巴细胞再循环 动脉周围淋巴鞘
第一节 概述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主要由免疫细胞、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 抗原呈递细胞等;淋巴组织包括弥散淋巴组织和淋 巴小结;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及周围淋巴器 官,前者包括胸腺和骨髓,后者包括淋巴结、脾、 扁桃体等。 •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自我和非自我,产生免疫应 答反应,以发挥免疫保护、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 能 。
胸腺小叶
胸腺小体
胸腺皮质及髓质
皮质
髓质
血-胸腺屏障
•连续型毛细血管; •内皮周围连续的基 膜 ; •血管周隙,内含有 巨噬细胞 ;
•胸腺上皮细胞基膜 ; •连续的胸腺上皮细 胞突起 。
胸腺功能
• 产生、培育T细胞,并向周围淋 巴器官输送T细胞。 • 胸腺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各种胸 腺基质细胞可分泌多种胸腺激素和细 胞因子,即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等, 不仅促进T细胞的成熟发育,还具有 免疫调节功能。
第三节 淋巴结组织结构 及功能
• 淋巴结(lymph node)分布在淋巴循环 的通路上,具有输入淋巴管和输出淋巴 管 • 淋巴结结构
淋巴结从外向内依次为 被膜:结缔组织 皮质:淋巴窦、淋巴小结、副皮质区 髓质:髓索、髓窦
淋巴结模式图
皮质 淋巴小结
输入淋巴管
被膜
小梁
输出淋巴管
被膜下淋巴窦
皮窦
淋巴组织
Cap
动脉
心脏
Cap后微静脉
副皮质区
髓窦
作用:有利于识别抗原;扩大免疫反应 输出淋巴管
静脉
胸导管 右淋巴导管

简明免疫学原理

简明免疫学原理

简明免疫学原理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生物科学。

2、先天性免疫:机体接触外来的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免疫性。

获得性免疫:机体在接触外了的侵染物之后才具有的免疫性3、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反应过分强烈会引发超敏反应。

反应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2)免疫监视功能:清除机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功能。

3)免疫耐受功能:区别自我和非我的功能。

4)免疫稳定功能: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5)免疫调节功能: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和机体的整体的功能。

第2章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主要指形成特异免疫应答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免疫分子。

2、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所有细胞。

按功能分为免疫活性细胞、APC和炎症反应细胞。

3、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胸腺和骨髓(人和哺乳动物)、法氏囊(禽类)4、周免疫器官及组织—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发生部位。

包括:淋巴结、脾脏、粘膜伴随淋巴组织等。

5、淋巴结功能:过滤和清除异物;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

6、脾脏功能:血液过滤作用;产生免疫应答: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7、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8、单核吞噬细胞主要免疫学功能: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和活化后产物杀伤效应;抗原递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9、中性粒细胞主要免疫学功能: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在急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10、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1)细胞杀伤作用:直接接触杀伤;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2)免疫调节作用:分泌细胞因子;促进T、B、APC等功能,促进或抑制造血细胞发育11、抗原提呈细胞:指能摄取处理抗原,将蛋白质降解成肽片段,并同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供给 T 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专门化的细胞。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免疫学术语解释第1章:免疫学导论1。

免疫防御: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清除入侵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消除体内的非自身成分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项生理功能这种功能障碍会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3.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系统环境的稳定是通过两种主要机制实现的: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4。

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特征:特异性、耐受性和记忆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

免疫系统: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有选择地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中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被指定驻留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通过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从输出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在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它通过HEV并重新分布到全身的淋巴器官和组织第三章:抗原1。

抗原(Ag)是指能够识别和结合T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激活T细胞和B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特异性结合免疫反应效应产物,从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半抗原:也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具有免疫反应性但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当半抗原与反应效应产物结合时,它可以成为完全抗原并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一种特殊的化学基团,也称为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并决定抗原特异性,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4。

嗜异性抗原:一类与物种无关的常见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中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7.超抗原:指大量的t细胞克隆,在极低的浓度下可以被非特异性激活,产生极强的免疫反应,不受MHC的限制,因此被称为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射入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反应或改变免疫类型,称为佐剂10。

神经生物学第七章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神经生物学第七章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垂体分泌的所有经典激素均在下丘 脑中找到了其特异性的调节激素,完善了垂体激素经典 调控的概念。
下丘脑调节因子的化学性质和主要作用
(3) 下 丘 脑 调 节 性 多 肽 发 挥作用的途径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的促垂体区核团神 经元轴突投射到正中隆 起,将下丘脑调节肽释 放入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 统),到第二级毛细血 管网转运到腺垂体,调 节后者的分泌活动。
神经垂体主要贮存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oxytocin, OXT)
下丘脑的内分泌区主要集 中在正中隆起、弓状核、 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和 室周核等基底部的“促垂 体 区”(hypophysiotropic area),以及视上核、室旁 核等核团
海马、杏仁核破坏:免疫功能增强:淋巴细胞绝对 数、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反应性和NK细胞活 性增加
3、应激与免疫 ➢应激的类型:过冷、过热、中毒、感染、
创伤、外科手术、发热、缺氧、疼痛、过 劳、恐惧等
➢一般情况下,应激可激活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的作用,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升 高,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1、儿茶酚胺 情绪激动、恐惧使机体儿茶酚胺升高或外给儿茶酚胺:
数量
4、组胺 抑制单核细胞产生IL-1、IFN-、IL-2 抑制巨噬细胞产生补体
三)、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肽(neuropeptide):一类生物活性肽。 1、内源性阿片肽:-内啡肽(endophin)、亮啡
肽、甲啡肽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较复杂:不能定论。 低浓度-内啡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高浓度抑制
▪ TRH成为第一个被分离纯化并被阐明结构与功能 的下丘脑激素,它为3肽,因此也是迄今为止所 知的最小的活性肽之一。

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复到相对的平衡状态。
CD154即CD40L ,主要分布在活化的CD4+ T细胞、 部分CD8+ T细胞和γδT细胞,与B细胞表面的 CD40结合产生活化B细胞的信号。 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的重要的白细胞分化抗原, 是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
信号1
APC Th APC
信号1+2
Th
CD3 MHC-II Ag TCR CD4 1
VCAM VLA-4 ICAM LFA-1 1/2 LFA-3 CD2
1
MHC-II
CD3 Ag TCR CD4 CD4
CD28 CTLA-4
2
B7
无能
CD28刺激
阻断B7
活化并增殖
(二)与B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CD79a/CD79b 又称Igα/Igβ,表达于除浆细 胞外B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是B细胞特征 性标记。与BCR组成Igα/Igβ -BCR复合物, 其胞浆区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TAM),能将BCR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信 号转入B细胞内,从而提供由B细胞活化所 需的第一信号。
CD16 FcγRIII,为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主 要结合IgG1、IgG3。 促吞噬和ADCC作用。
CD89 是FcαR,分布于外周血或黏膜组织中的 绝大部分吞噬细胞,某些T、B细胞。介导吞 噬细胞的吞噬、超氧产生、释放炎症介质以及 发挥ADCC。 FcεRI 是IgE高亲和力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
活 SIg 化 信 号 CD79 1 B 活化
MHC-II 活 化 信 CD40 号 2 LFA-1
Th 活 化
TCR CD3
CD40L ICAM-1
CKs
(四)、细胞凋亡相关的CD分子

人体的免疫机制和健康状况

人体的免疫机制和健康状况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并抵 御外界入侵的病原体和异物。
免疫系统的组成
体液免疫
包括抗体和其他 溶解物质
细胞免疫
包括各种免疫细 胞如T细胞和B
细胞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 体的侵害,维护机体 的稳态和健康。
免疫系统的失调
01、 过敏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过敏症状
免疫系统的平衡
过度激活
免疫系统过度激 活会导致自身免
疫疾病的发生
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的平衡 也涉及对炎症反
应的调节
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应保持 在一定平衡状态, 以维持机体的健
康状况
免疫系统的调控
神经内分泌 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 对免疫系统的调 控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调节细 胞
免疫调节细胞参 与调节免疫系统
的功能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免疫 系统调控的一部

免疫系统的耐受性
01 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需要识别自身和非自身,避免自身 免疫反应的发生
02 外界环境适应性
免疫系统需要保持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 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
03
总结
免疫系统的调节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关键,它需要 经过复杂的过程来保持平衡状态。了解免疫系统 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 病。
● 05
第五章 免疫系统的保健与调 养
增强免疫力的方法
01 运动
每天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02 均衡饮食
摄入多种营养有助于免疫系统健康
03 良好作息
规律作息能维持身体免疫力正常水平
饮食调理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01、
维生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重点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和一个pFc'.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 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6,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①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II型超敏反应。

第7章免疫算法

第7章免疫算法

第7章免疫算法免疫算法(Immune Algorithm)是一种模拟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响应与进化过程的智能优化算法。

它作为一种新颖的和优化算法,可以用于求解许多实际问题,如工程设计、数据挖掘、图像处理等。

免疫算法的研究主要依据人体免疫系统的原理和特性,将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概念和过程转化为算法运算。

本章将介绍免疫算法的基本原理、算法流程和应用领域。

免疫系统是人体在抵抗病毒、细菌等有害入侵物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理系统。

它具有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物质的能力,并具有自我保护和自主进化的特点。

免疫算法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这些特性,通过模拟免疫细胞的选择、克隆和进化过程,实现对复杂优化问题的和解决。

免疫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群体多样性、记忆机制和进化演化。

群体多样性指的是免疫系统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以应对不同种类的入侵物质。

免疫算法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抗体和克隆选择过程,保持算法中个体的多样性,增加优化的广度和深度。

记忆机制指的是免疫细胞对入侵物质的记忆,以便在下次出现相似入侵物质时更加迅速和有效地进行响应。

免疫算法通过引入记忆机制来避免过程中重复生成已经出现的个体。

进化演化是免疫系统中个体的选择、复制和演化过程,通过自我适应和自我进化来提高整体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免疫算法通过模拟这些进化过程,不断更新并优化空间中的个体。

免疫算法的具体流程可以分为初始化阶段、选择阶段、演化阶段和终止条件判断阶段。

在初始化阶段,算法根据问题的特点和约束条件,生成一定数量的初始个体。

在选择阶段,根据个体适应度评价,选择出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新的种群。

在演化阶段,通过克隆、突变等操作,生成新的个体,并将它们加入到种群中。

在终止条件判断阶段,根据预设的终止条件判断是否结束算法的运行。

免疫算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工程设计领域,免疫算法可以用于寻找最优的结构参数、优化控制策略等问题。

在数据挖掘领域,免疫算法可以用于分类、聚类和关联规则挖掘等问题。

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生物活性分子介导的作用。

免疫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分子基础是表达于细胞表面多种多样的功能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黏附分子等。

有些细胞表面功能分子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cell surface marker)。

第一节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lineage)、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还表达在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并广泛分布于许多非造血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显然,白细胞分化抗原并非指只表达在白细胞表面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GPI)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

少数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碳水化合物。

根据人白细胞分化抗原胞膜外区结构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家族(family)或超家族(superfamily)。

常见的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型凝集素超家族、整合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等。

(二)CD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在许多情况下,抗体及其识别的相应抗原都用同一个CD编号,在阅读教科书和文献时需加注意。

人CD的编号已从CD1命名至CD350,可大致划分为14个组(表7-1),有关CD分子的主要特征参见本书附录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细胞的分化发育
皮质深层 阳性选择
阴性选择
皮质深层
皮髓质交界处
阳性选择 TCR能识别自身MHC 获得自身MHC限制性 获得自身 限制性 阴性选择 TCR与自身MHC-自身多肽复合体结合 1)若呈高亲和力时,T细胞则凋亡; 细胞则凋亡; )若呈高亲和力时, 细胞则凋亡 2)若呈低或无亲和力时,T细胞则存活。 细胞则存活。 )若呈低或无亲和力时, 细胞则存活
能识别自身MHC-外 能识别自身 - 来抗原肽复合体
二、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CR 即mIg(mIgM和mIgD) ( 和 ) Igα(CD79a)/Igβ (CD79b) 共受体 CD19/CD21/CD81复合体 复合体 协同刺激分子 CD40 — CD40L (CD154) CD80和CD86(B7-1/B7-2)— CD28 和 ( ) 丝裂原受体 其他表面分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FCR、MHC分子等 、 分子等
CD40L
CD40
4. 其他表面分子 丝裂原:刀豆蛋白A( 丝裂原:刀豆蛋白 (ConA) ) 植物血凝素( 植物血凝素(PHA) ) 美洲商陆( 美洲商陆(PWM) ) CKR、FasL(CD95) 、 ( )
T细胞的亚群 细胞的亚群 根据活化阶段分 根据TCR分 根据 分 根据CD分 根据 分 根据免疫效应功能分
3.协同刺激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初始T细胞完全活化需双信号: 初始 细胞完全活化需双信号: 细胞完全活化需双信号 第一信号: 识别APC或靶细胞提呈的 或靶细胞提呈的Ag 第一信号:TCR识别 识别 或靶细胞提呈的 分子复合物, 肽 -MHC分子复合物,CD3向胞 分子复合物 向胞 内转导 第二信号: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2.CD4和CD8 分子(T细胞辅助受体) 和 分子( 细胞辅助受体 细胞辅助受体) CD4 类分子β 与MHCII类分子β2非多态区结合 类分子 与HIVgp120结合 CD4 +T细胞为辅助性 细胞(Th) 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 细胞为辅助性 细胞( ) CD8 类分子α 与MHC I类分子α3非多态区结合 类分子 非多态区结合 CD8+T细胞:细胞毒性 细胞(CTL) 细胞: 细胞( 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表达数十种受体,产 , φ 表达数十种受体, 生数十种酶,分泌近百种生物活性产物, 是体内功 生数十种酶,分泌近百种生物活性产物, 是体内功 的细胞之一。 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 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 胞吞作用(内化) 胞吞作用(内化) 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 细胞内分子胞吐分泌
活化后表 达
CD80/86(B7) - CD28
B细胞的亚群 细胞的亚群
B细胞的个体发育-- 抗原非依赖阶段 细胞的个体发育
B细胞的个体发育-- 抗原依赖阶段 细胞的个体发育
体细胞高频突变 只发生在抗原刺激后外周淋巴 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在已成熟 细胞的 细胞的V基 器官生发中心的 细胞。在已成熟B细胞的 基 细胞 因重排的基础上,再发生一种点突变,常见于 因重排的基础上,再发生一种点突变, V区的 个CDR区,尤其 区的3个 区的 区 尤其CDR3。 。 抗体亲和力成熟 在抗体应答过程中, 在抗体应答过程中,特别是再 次免疫后抗体的抗体亲和力升高的现象。 次免疫后抗体的抗体亲和力升高的现象。
丝裂原受体( 丝裂原受体(ConA) ) 细胞因子受体、 其他表面分子 细胞因子受体、MHC分子等 分子等
1.TCR-CD3复合物 复合物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mmunorecepte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 ,
TCR 类型: αβ、 类型:TCRαβ、TCRγδ αβ γδ 功能:特异识别MHC分子提呈的 肽 功能:特异识别 分子提呈的Ag肽 分子提呈的 CD3 构型:γεδεζζ和 构型:γεδεζζ和γεδεζη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 ) 功能:转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功能:转导 细胞活化表达: 细胞、 表达:90%CD4+T细胞、50% CD8+ T细胞 细胞 细胞 配体: 配体:B7-1(CD80)和B7-2(CD86) ( ) ( ) CTLA-4 (CD152) ) 表达:活化的 细胞 表达:活化的T细胞 配体: 分子 亲和力显著高于CD 分子, 配体:B7分子,亲和力显著高于 28 胞浆区含有ITIM基序,与B7分子结合→抑 基序, 分子结合→ 胞浆区含有 基序 分子结合 制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 细胞活化信号转导
1.BCR复合物 复合物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结合特异性抗原 骨髓内表达mIgM 骨髓内表达 外周表达mIgM和 外周表达mIgM和mIgD Igα/Ig β (CD79a/CD79b) ) 信号转导分子,转导抗原与 信号转导分子,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 结合所产生 的信号,参与 的信号,参与mIg的表达与转运 的表达与转运
CD28 — CD80和CD86(B7-1/B7-2) 和 ( ) CTLA-4 (CD152) — CD80和CD86(B7-1/B7-2) 和 ( ) ICOS - B7-H2 CD40 — CD40L (CD154) 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B细胞无此受体-CD58 细胞无此受体- (绵羊红细胞受体) 细胞无此受体
TCR-CD3复合物:是T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 复合物: 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 复合物 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 分子以非共 价键结合成的复合物, 价键结合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 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 单位。 特异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而CD3转导 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单位。TCR特异识别由 特异识别由 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转导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CD2:即LFA-2,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 : 受体) ,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 受体 表达: 成熟T细胞 胸腺细胞、 表达:95%成熟 细胞、50-70%胸腺细胞、 成熟 细胞、 胸腺细胞 部分NK 部分 配体: )、CD48、 配体: LFA-3 ( CD58 )、 、 作用: 介导 细胞与 细胞与APC间粘附 作用 介导T细胞与 间粘附 介导T细胞与靶细胞粘附 介导 细胞与靶细胞粘附 为效应T细胞提供活化信号 为效应 细胞提供活化信号 LFA-1和ICAM-1 和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介导粘附
B细胞 细胞 双识别
3.协同刺激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B细胞完全活化需双信号: 细胞完全活化需双信号: 细胞完全活化需双信号 第一信号: 识别Ag 第一信号:BCR识别 ,Igα/Igβ向胞内转导 识别 向胞内转导 第二信号: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CD40---CD40L CD80/CD86---CD28 LFA-1--- ICAM-1 ICAM-1--- LFA-1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
骨髓: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细胞 骨髓: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 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 所;因此,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 因此,既是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 法氏囊(禽类): 细胞成熟的场所。 细胞成熟的场所 法氏囊(禽类): B细胞成熟的场所。 胸腺: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细胞分化 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第一节 淋巴细胞
一、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T lymphocyte derive their name from their site of maturation in the thymus. 胸腺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TCR及TCR- CD3复合物 及 - 复合物 分子- 辅助受体 CD4和CD8分子-MHC-I和II类分子 和 分子 和 类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根据TCR分αβ T细胞和γδ 细胞 分 细胞和γδ 根据 细胞和γδT细胞
根据CD4和CD8分 和 根据 分 CD4+ T细胞 识别 类分子提呈的13-17 细胞 识别MHC II类分子提呈的 类分子提呈的 个氨基酸残基的外源性抗原肽→分化为 细 个氨基酸残基的外源性抗原肽→分化为Th细 胞,少数有细胞毒和免疫抑制作用 CD8+ T细胞 识别 类分子提呈的8-10个 细胞 识别MHC I类分子提呈的 类分子提呈的 个 氨基酸残基的内源性抗原肽→分化为 氨基酸残基的内源性抗原肽→分化为CTL, ,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体现NK杀伤特点 杀伤特点 体现 非特异性 连续杀伤 无MHC限制性 限制性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
能摄取、加工、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 淋巴细胞的细胞。 淋巴细胞的细胞。 的细胞 专职APC:能通过胞吞作用摄取、加工和处理抗 :能通过胞吞作用摄取、 专职 原,并将经过加工处理得到的含有抗原决定 基的多肽片段与MHCⅡ类分子结合,表达于 Ⅱ类分子结合, 基的多肽片段与 细胞表面提呈给CD4+TH细胞。 细胞。 细胞表面提呈给 细胞
第七章 免疫系统
中枢免疫器官 Central lymphoid organ
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骨髓( 骨髓(bone marrow)、 )、 胸腺( 胸腺(thymus) )
外周免疫器官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
淋巴细胞定居和发挥功能的场所 脾(spleen)、淋巴结(lymphoid nodes) )、淋巴结( ) )、淋巴结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
三、NK细胞 细胞
来源及分化 骨髓淋巴样干细胞 抗感染、抗肿瘤、 功能 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 抗感染和抗肿瘤特点 非特异性 连续杀伤 无MHC限制性 限制性 作用机制 与其表面受体有关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 )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 KAR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