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2.2 间接证明

合集下载

_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

_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

跟踪练习
(2014~2015·合肥一六八中高二期中)观察下题的解答过
程:
已知正实数 a、b 满足 a+b=1,求 2a+1+ 2b+1的最
大值.
解:∵
2a+1· 2≤
2a+12+ 2
22=a+32,
2b+1· 2

2b+12+ 2
22=b+32,
相 加 得 2a+1 · 2 + 2b+1 · 2 = 2 ( 2a+1 + 2b+1)≤a+b+3=4.
综合法: ∵a、b、c∈R+,∴(a-b)2+(b-c)2+(c-a)2≥0, ∴2(a2+b2+c2)≥(ab+bc+ac), ∴3(a2+b2+c2)≥a2+b2+c2+2ab+2bc+2ac, ∴3(a2+b2+c2)≥(a+b+c)2, ∴ a2+b32+c2≥a+3b+c.
人教版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目标导航
• 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特点,熟练应用分析法与综合法证明 命题.
重点难点
•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思考过程、特点. •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新知导学
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 1.定义 • 利用___已__知__条__件___和某些数学__定__义____、__定__理____、
、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
• (2)适用范围:对于一些条件复杂,结构简单的不等式的证明 ,经常用综合法.而对于一些条件简单、结论复杂的不等式 的证明,常用分析法;
• (3)思路方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 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 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章2.2-2.2.2反证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章2.2-2.2.2反证法

2.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一般步骤.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 f(x)=ax+xx-+21(a>1).用反证 法证明方程 f(x)=0 没有负数根.
证明:假设存在 x0<0(x0≠-1),满足 f(x0)=0, x0-2
则 ax0=-x0+1. 因为 a>1,x0<0,所以 0<ax0<1,
所以 0<-xx00- +21<1,即12<x0<2. 与假设 x0<0 矛盾,故方程 f(x)=0 没有负数根.
因为 AB⊥平面 α,AC⊥平面 α,BC⊂平面 α,
所以 AB⊥BC,AC⊥BC,在平面 β 内经过点 A 有两 条直线都和 BC 垂直,这与平面几何中经过直线外一点只 能有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相矛盾.综上,经过一点 A 只 能有平面 α 的一条垂线.
图①
图②
归纳升华 (1)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唯一 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由于反设结论易于导出矛 盾,所以宜用反证法证明. (2)若结论的反面情况有多种,则必须将所有的反面 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结论成立.
(1-a)+b
所以
2
≥ (1-a)b>
14=12.
同理(1-2b)+c>12,(1-2c)+a>12.
三式相加得
(1-2a)+b+(1-2b)+c+(1-2c)+a>32, 即32>32,矛盾. 所以(1-a)b,(1-b)c,(1-c)a 不能都大于14.
归纳升华 1.反证法是利用原命题的否定不成立则原命题成立 来进行证明的.在使用反证法时,必须在假设中罗列出所 有与原命题相异的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法都是 不完全的. 2 . 对 于 否 定 性 命 题 或 结 论 中 出 现 “ 至 多 ”“ 至 少”“不可能”等字样时,常用反证法.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2)配套课件第二章 2.2 2.2.2 反 证 法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2)配套课件第二章 2.2 2.2.2 反 证 法
栏 目 链 接
自 测 自 评
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解析:由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可知,正确的顺序 应为③①②. 答案:③①②
栏 目 链 接
自 测 自 评
3.“实数 a,b,c 不全大于 0”等价于( A.a,b,c 均不大于 0 B.a,b,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0 C.a,b,c 中至多有一个大于 0 D.a,b,c 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 0
栏 目 链 接
题型3
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
例3 用反证法证明:过已知直线a外一点A只有一条直 线b与已知直线a平行.
栏 目 链 接
证明:假设过点 A 还有一条直线 b′与已知直 线 a 平行,即 b∩b′=A,b′∥a.因为 b∥a,由平 行公理知 b′∥b.这与假设 b∩b′=A 矛盾,所以 假设错误,故原命题成立.
栏 目 链 接
跟 踪 训 练
1.已知三个正数 a,b,c 成等比数列,但不成等差数 列,求证: a, b, c不成等差数列.
解析: 假设 a, b, c成等差数列, 则 a+ c=2 b, 即 a+c+2 ac=4b, 而 b2=ac,即 b= ac,所以 a+c+2 ac=4 ac, 所以( a- c)2=0.即 a= c, 从而 a=b=c,与 a,b,c 不成等差数列矛盾, 故 a, b, c不成等差数列.
证明:假设方程 f(x)=0 在区间[a,b]上至少有两个实 根,设 α、β 为其中的两个实根.因为 α≠β,不妨设 α <β,又因为函数 f(x)在[a,b]上是单调递减函数,所以 f(α)>f(β).这与假设 f(α)=0=f(β)矛盾,所以方程 f(x) =0 在区间[a,b]上至多有一个实根.
2
栏 目 链 接

2.2.2反证法

2.2.2反证法

所以假设不成立, 是有理数成立。 所以假设不成立,2是有理数成立。
应用反证法的情形: 应用反证法的情形: (1)直接证明困难; (1)直接证明困难; 直接证明困难 (2)需分成很多类进行讨论; (2)需分成很多类进行讨论; 需分成很多类进行讨论 (3)结论为“至少” (3)结论为“至少”、“至多”、“有无穷多个 结论为 至多” 这一类的命题; 这一类的命题; (4)结论为 唯一”类的命题。 (4)结论为 “唯一”类的命题。
正难则反! 正难则反
推理 合情推理 (归纳、类比) 归纳、类比) 证明 直接证明 分析法、综合法) (分析法、综合法) 间接证明 反证法) (反证法) 演绎推理 三段论) (三段论)
数学—公理化思想 数学 公理化思想
分析:假设C没有撒谎, 则C真. 分析:假设C没有撒谎, 那么A假且B - - 那么A假且B假; 由 A假 , 知 B真 . 这与B假矛盾. 这与B假矛盾. 那么假设C没有撒谎不成立, 那么假设C没有撒谎不成立, 必定是在撒谎. 则C必定是在撒谎.
引例2: 引例 :
将9个球分别染成红色或白色。那么 个球分别染成红色或白色。 无论怎样染,至少有5个球是同色的。 无论怎样染,至少有5个球是同色的。你 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间接证明: 间接证明: 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 推得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 推得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的方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的方法。 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的方法
经过正确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 因此说明假设错 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 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 这样的证明 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 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 方法叫做反证法 归谬法)。 反证法( 方法叫做反证法(归谬法)。 其过程包括: 其过程包括:

第二章2.2.2反证法

第二章2.2.2反证法

2.2.2反证法课时目标 1.了解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2.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会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1.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____________(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________,最后得出________,因此说明______________,从而证明了原命题________.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2.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____________矛盾,或与________矛盾,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等.一、选择题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至多有一个钝角”时,假设正确的是()A.假设至少有一个钝角B.假设至少有两个钝角C.假设没有一个钝角D.假设没有一个钝角或至少有两个钝角2.实数a、b、c不全为0的含义为()A.a、b、c均不为0B.a、b、c中至多有一个为0C.a、b、c中至少有一个为0D.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3.如果两个数的和为正数,则这两个数()A.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B.两个都是正数C.至少有一个是正数D.两个都是负数4.设x、y、z∈R*,a=x+1y,b=y+1z,c=z+1x,则a、b、c三个数()A.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B.都小于2C.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D.都大于2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有理根,那么a,b,c中存在偶数”时,否定结论应为()A.a,b,c都是偶数B.a,b,c都不是偶数C.a,b,c中至多一个是偶数D.至多有两个偶数二、填空题6.用反证法证明命题“x2-(a+b)x+ab≠0,则x≠a且x≠b”时应假设为____________.7.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有三个步骤:①∠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故假设错误.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③假设△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90°,∠B=90°.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填序号)8.有甲、乙、丙、丁四位歌手参加比赛,其中只有一位获奖,有人走访了四位歌手,甲说:“是乙或丙获奖.”乙说:“甲、丙都未获奖.”丙说:“我获奖了.”丁说:“是乙获奖.”四位歌手的话只有两句是对的,则获奖的歌手是________.三、解答题9.若下列方程:x 2+4ax -4a +3=0,x 2+(a -1)x +a 2=0,x 2+2ax -2a =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10.已知三个正数a ,b ,c 成等差数列,且公差d ≠0,求证:1a ,1b ,1c不可能成等差数列.能力提升11.在不等边△ABC 中,A 是最小角,求证:A <60°.12.已知函数f (x )=a x +x -2x +1(a >1),用反证法证明方程f (x )=0没有负数根.1.在使用反证法时,必须在假设中列出与原命题相异的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法都是不完全的.2.推理必须从假设出发,不用假设进行论证就不是反证法.3.对于否定性命题,结论中出现“至多”、“至少”、“不可能”等字样时,常用反证法.2.2.2 反证法答案知识梳理1.不成立 推理 矛盾 假设错误 成立 2.已知条件 假设 定义 定理 公理 事实 作业设计 1.B2.D [“不全为0”和“全为0”是对立的.]3.C [两个数的和为正数,则有三种情况:(1)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且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2)一个是正数,一个是零;(3)两个数都是正数.可综合为“至少有一个是正数”.]4.C [假设a <2,b <2,c <2.则a +b +c =x +1y +y +1z +z +1x≥6,矛盾.故a 、b 、c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5.B [“存在”的反面是“任意,……都不是”.] 6.x =a 或x =b解析 否定结论时,一定要全面否定,x ≠a 且x ≠b 的否定为x =a 或x =b . 7.③①②解析 考查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8.丙解析 若甲说的话对,则丙、丁至少有一人说的话对,则乙说的话不对,则甲、丙至少有一个人获奖是对的.又∵乙或丙获奖,∴丙获奖.9.解 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Δ1=16a 2-4(-4a +3)<0Δ2=(a -1)2-4a 2<0Δ3=4a 2-4(-2a )<0,解得⎩⎪⎨⎪⎧-32<a <12a <-1或a >13-2<a <0.即-32<a <-1,所以当a ≥-1或a ≤-32时,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10.证明 假设1a ,1b ,1c成等差数列,则2b =1a +1c =a +c ac. ∵a ,b ,c 成等差数列,∴2b =a +c , ∴2b =2bac ⇒b 2=ac . ∴⎝⎛⎭⎫a +c 22=ac ⇒(a +c )2 =4ac ⇒(a -c )2=0⇒a =c . 又2b =a +c ,∴a =b =c .因此,d =b -a =0,这与d ≠0矛盾.所以1a ,1b ,1c不可能成等差数列.11.证明 假设A ≥60°,∵A 是不等边三角形ABC 的最小角(不妨设C 为最大角), ∴B ≥A ≥60°,C >A ≥60°,∴A +B +C >180°,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假设错误,原结论成立,即A <60°. 12.证明 假设方程f (x )=0有负数根, 设为x 0(x 0≠-1),则有x 0<0,且f (x 0)=0.∴ax 0+x 0-2x 0+1=0⇔ax 0=-x 0-2x 0+1.∵a >1,∴0<ax 0<1,∴0<-x 0-2x 0+1<1.解上述不等式,得12<x 0<2.这与假设x 0<0矛盾.故方程f (x )=0没有负数根.。

《综合法和分析法》(上课用)

《综合法和分析法》(上课用)

[解析] 当 a+b≤0 时,∵ a2+b2≥0, ∴ a2+b2≥ 22(a+b)成立. 当 a+b>0 时, 用分析法证明如下: 要证 a2+b2≥ 22(a+b), 只需证( a2+b2)2≥[ 22(a+b)]2.
即证 a2+b2≥12(a2+b2+2ab),即证 a2+b2≥2ab. ∵a2+b2≥2ab 对一切实数恒成立, ∴ a2+b2≥ 22(a+b)成立.综上所述,不等式得证.
[点评] (1)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 质、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
(2)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维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 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已知(或已证) 的不等式;
(3) 用 分 析 法 证 明 数 学 命 题 时 , 一 定 要 恰 当 地 用 好 “ 要 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
2.综合法的基本思路 用 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的推理形式为 P⇒Q1 → Q1⇒Q2 → Q2⇒Q3 →…→ Qn⇒Q 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演绎推理.
思路方法技巧 命题方向 综合法的应用
[例 1] 已知 a,b 是正数,且 a+b=1, 求证:1a+1b≥4.
[分析] 注意到条件 a+b=1,可在待证式中进行 1 的代 换(或利用字母之间的倒数关系,将待证式左边乘以 1,即乘以 (a+b)变形后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也可以先将 a+b=1 利用基 本不等式转化为 ab的不等式,再看待证式能否向 ab(或 ab) 转化.
[证明] 解法一:∵a,b 是正数且 a+b=1, ∴a+b≥2 ab,∴ ab≤12,∴ab≤14,a1b≥4. ∴1a+1b=a+ abb=a1b≥4.

人教A选修二第2章2.2.2

人教A选修二第2章2.2.2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突破 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 结论中含有“不 、 不是 不是”、 不可能 不可能”、 不存在 不存在” 结论中含有 不”、“不是 、“不可能 、“不存在 等词语的命题,此类命题的反面比较具体, 等词语的命题,此类命题的反面比较具体,适于 应用反证法. 应用反证法.
x-2 - 例1 已知 f(x)=a + (a>1),证明 = , x+1 +
2
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问题 结论以“有且只有一个 、“只有一个 、“唯一存 结论以 有且只有一个”、 只有一个”、 唯一存 有且只有一个 只有一个 等形式出现的命题, 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由于反设结论易于导出 等形式出现的命题 矛盾,所以用反证法证其唯一性简单明了. 矛盾,所以用反证法证其唯一性简单明了. 例3 已知:一点 和平面 已知:一点A和平面 和平面α. 求证:经过点A只能有一条直线和平面 垂直. 只能有一条直线和平面α垂直 求证:经过点 只能有一条直线和平面 垂直.
在平面β内经过点 有两条直线都和 垂直, 在平面 内经过点A有两条直线都和 垂直,这 内经过点 有两条直线都和BC垂直 与平面几何中经过直线外一点只能有已知直线的 一条垂线相矛盾. 一条垂线相矛盾. 综上,经过一点A只能有平面 的一条垂线. 只能有平面α的一条垂线 综上,经过一点 只能有平面 的一条垂线.
(2)如图 ,点A在平面 外,假设经过点 至少有 如图2, 在平面α外 假设经过点A至少有 如图 在平面 平面α的两条垂线 的两条垂线AB和 为垂足), 平面 的两条垂线 和AC(B、C为垂足 ,那么 、 为垂足 AB、AC是两条相交直线,它们确定一个平面 , 是两条相交直线, 、 是两条相交直线 它们确定一个平面β, 平面β和平面 相交于直线BC,因为AB⊥平面α, 和平面α相交于直线 平面 和平面 相交于直线 ,因为 ⊥平面 , AC⊥平面 ,BC⊂α,所以 ⊥BC,AC⊥BC. ⊥平面α, ⊂ ,所以AB⊥ , ⊥ 图2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课时训练第二章 2.2.2反 证 法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课时训练第二章 2.2.2反 证 法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题型一
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
例1 设{an},{bn}分别是公比为 p,q(p,q∈R,且 p≠q)的两个等比
数列,如果 cn=an+bn,证明数列{cn}不可能是等比数列.
栏 分析:因为结论是否定的,所以用反证法证明. 目 2 证明:假设{cn}是等比数列,则 c2=c1c3, 链 2 2 2 接 即(a1p+b1q) =(a1+b1)(a1p +b1q ), 展开并整理得 a1b1(p-q)2=0. 由于 a1,b1 是等比数列中的项, 所以 a1≠0,b1≠0,那么 p=q,这与已知条件矛盾,所以,数 列{cn}不可能是等比数列.
分析:由于不知道到底是哪条抛物线一定与 x 轴有交点, 因而直接证明很难入手,可采取间接证明的方法来完成. 证明:假设三条抛物线都与 x 轴无交点,则方程 ax2+2bx +c=0 的判别式 Δ1=4b2-4ac<0. 同理,Δ2=4c2-4ab<0,Δ3=4a2-4bc<0, 栏 则 Δ1+Δ2+Δ3<0,即 目 链 Δ1+Δ2+Δ3=4a2+4b2+4c2-4ab-4bc-4ac 接 2 2 2 =2(a-b) +2(b-c) +2(c-a) <0, 这与 2(a-b)2+2(b-c)2+2(c-a)2≥0 相矛盾, 故假设错误. 所以,三条抛物线 y = ax2 + 2bx + c , y = bx2 + 2cx + a , +b(a,b,c 为非零实数)中至少有一条与 x 轴有交 点.
证明:假设 1, 3,2 是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的三项,则 1= 3-md,2= 3+nd,其中 m,n 为 正整数. 由上面两式消去 d, 得 n+2m= 3(n+m).栏 目 因为 n+2m 为有理数, 而 3(n+m)为无理数,链 所以 3(n+m),因此假设不成立,即 1, 3,2 不能是同一等差数列中的三项.

2014年人教A版选修2-2课件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014年人教A版选修2-2课件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第二章 小结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2.2.2 反证法
2.2.1的证明顺序是怎样的? 2. 什么是分析法? 它的证明顺序是怎样的? 3. 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关系?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 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 条件, 直至最后, 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 显成立的条件 (已知、定理、定义、公理等). 这种证 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 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则可有框图表示为: QP1 P1P2 P2P3 …
明显成立的条件
例2. 求证 3 + 7 2 5 .
例3. 已知 a , b k + (k Z), 且 sinq+cosq=2sina, 2 sinq · cosq=sin2b. 求证: 1 - tan2 a = 1 - tan2 b . 1 + tan2 a 2(1 + tan2 b ) 证明: 由 sinq+cosq=2sina, sinq · cosq=sin2b 消去 q 得 4sin2a-2sin2b=1. 1 - tan2 a = 1 - tan2 b , 要证 1 + tan2 a 2(1 + tan2 b ) 2 2 sin b sin a 1- 2 1- 2 cos b cos a = , 只需证 2 2 1 + sin 2a 2(1 + sin 2 b ) cos a cos b cos2 a - sin2 a = cos2 b - sin2 b , 即证 cos2 a + sin2 a 2(cos2 b + sin2 b )
3. 已知 tana+sina=a, tana-sina=b, 求证 (a2-b2)2=16ab. 证明: 解关于 tana 和 sina 的方程组 tana + sina = a, tana - sina = b. 得 tana = a + b , sina = a - b . 2 2 又由 tana = sina 得 cosa = a - b . cosa a+b 因为 sin2a+cos2a=1, 所以得 ( a - b )2 + ( a - b )2 = 1, 2 a+b 整理得 (a2-b2)2=16ab.

〖高中数学必修苏教版目录〗

〖高中数学必修苏教版目录〗

高中数学新课标苏教版教材目录数学1第1章集合§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2子集、全集、补集§1.3交集、并集第2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2.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简单性质§映射的概念§2.2指数函数§分数指数幂§指数函数§2.3对数函数§对数§对数函数§2.4幂函数§2.5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2.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数学2第3章立体几何初步§3.1空间几何体§棱柱、棱锥和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和球§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直观图画法§空间图形的展开图§柱、锥、台、球的体积§3.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4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4.1直线与方程§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4.2圆与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数学3第5章算法初步§5.1算法的意义§5.2流程图§5.3基本算法语句§5.4算法案例第6章统计§6.1抽样方法§6.2总体分布的估计§6.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6.4线性回归方程第7章概率§7.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7.2古典概型§7.3几何概型§7.4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数学4第8章三角函数§8.1任意角、弧度§8.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8.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9章平面向量§9.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9.2向量的线性运算§9.3向量的坐标表示§9.4向量的数量积§9.5向量的应用第10章三角恒等变换§10.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10.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10.3几个三角恒等式数学5第11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2章数列§12.1等差数列§12.2等比数列§12.3数列的进一步认识第13章不等式§13.1不等关系§13.2一元二次不等式§1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3.4基本不等式选修系列11-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2.5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第3章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的概念§3.2导数的运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第1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线性回归分析第2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第4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选修系列2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简单的逻辑连接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2.6曲线与方程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空间向量的应用2-2第1章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的概念§1.2导数的运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定积分第2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2-3第1章计数原理§1.1两个基本原理§1.2排列§1.3组合§1.4计数应用题§1.5二项式定理第2章概率§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2.2超几何分布§2.3独立性§2.4二项分布§2.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6正态分布第3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线性回归分析主要编写人员情况主编单墫副主编李善良陈永高主要编写人员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单墫陈永高苏维宜蒋声丁德成洪再吉许道云孙智伟李跃文王晓谦尤建功秦厚荣唐忠明钱定边傅珏生葛福生夏建国孙智伟汪任观数学教育与数学史方面:李善良赵振威葛军徐稼红周焕山朱家生高中数学教师与教研员:仇炳生冯惠愚张乃达祁建新樊亚东石志群董林伟张松年陈光立陆云泉孙旭东于明寇恒清王红兵卫刚单墫 1943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高中数学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全章归纳总结 新人教A版选修1-2

高中数学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全章归纳总结 新人教A版选修1-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2.1.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归纳推理【要点梳理】1、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 任何推理包括 和 两个部分。

是推理所依据的命题,它告诉我们 是什么, 是根据前提推得的命题,它告诉我们 是什么。

2、从个别事实中推演车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通常称为 ,它的思维过程是3、归纳推理有如下特点(1)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几个已知的 现象,归纳所得的结论是尚属未知的 现象,该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含的范围。

(2)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 的性质,结论是否真实,还需经过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因此,它 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

(填“能”或“不能”)(3)归纳推理是一种具有 的推理,通过归纳法得到的猜想,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指点迷津】1、运用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首先,通过观察特例发现某些相似性(特例的共性或一般规律);然后,把这种相似性推广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然后,对所得的一般性命题进行检验。

2、在数学上,检验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是否能进行严格的证明。

3、归纳推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S 1具有P ;S 2具有P ;……;S n 具有P (S 1、S 2、…、S n 是A 类事件的对象) 所以A 类事件具有P【典型例题】例1、设N n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x f n n ∈'='='==-),()(,),()(),()(,sin )(112010 ,则)()(2005=x fA 、x sinB 、x sin -C 、x cosD 、x cos - 【解析】:,cos )(sin )(1x x x f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42615432x f x f x f x x x f x f x x x f xx x f xx x f x x x f n n ====-='==='=='-=-='-=-='=+故可猜测)(x f n 是以4为周期的函数,有x x f x f x f n n sin )(,cos )1()(2414-===++xf x f x x f n n sin )4()(cos )(4434==-=++故选C【点评】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科学学习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应注意所探求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

2.2.2 反证法

2.2.2  反证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习题课)
知识回顾
1.综合法的基本含义和思维流程分别 是什么? 含义: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 理、定理、性质、法则等,经过一系列 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证结论成立.
流程:
P Þ Q1 Q1 Þ Q2 Q2 Þ Q3 … Qn Þ Q
2.分析的基本含义和思维流程分别是什 么? 含义:从所证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 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归结为判定一个显 然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公理、 定理、性质、法则等)为止.
练习:
1、 已知实数a,b,c满足0<a,b,c<1,求证: (1-a)b,(1-b)c,(1-c)a不可能同时大于1/4.
2、已知函数y ax x 2 (a 1) x 1
(1)证明:函数f (x)在区间(-1,)上为增函数 (2)用反证法证明:方程f(x)=0没有负根
3、已知a+b+c>0,ab+ac+bc>0,abc>0,求证: a>0,b>0,c>0.
2.2.2直接证明与间接 证明
—反证法
思考?
A、B、C三个人,A说B撒谎,B说C撒谎, C说A、B都撒谎。则C一定是在撒谎,为 什么?
分析:假设C没有撒谎, 则C真. 那么A假且B假;
由A假, 知B真. 这与B假矛盾.
那么假设C没有撒谎不成立;
则C必定是在撒谎.
反证法:
假设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经过正确的 推理,引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 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的证明方法叫 反证法。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高中数学苏教版教材目录(必修 选修)

高中数学苏教版教材目录(必修 选修)

苏教版-----------------------------------必修1----------------------------------- 第1章集合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2子集、全集、补集1.3交集、并集第2章函数2.1函数的概念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2函数的简单性质2.2.1函数的单调性2.2.2函数的奇偶性2.3映射的概念第3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3.1指数函数3.1.1分数指数幂3.1.2指数函数3.2对数函数3.2.1对数3.2.2对数函数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3.4.1函数与方程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 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棱柱、棱锥和棱台1.1.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3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1.1.4直观图画法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1.2.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直线2.异面直线1.2.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平面平行2.直线与平面垂直1.2.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两平面平行2.平面垂直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3.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3.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直线与方程2.1.1直线的斜率2.1.2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2.两点式3.一般式2.1.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1.4两条直线的交点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2.1.6点到直线的距离2.2圆与方程2.2.1圆的方程2.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3空间直角坐标系2.3.1空间直角坐标系2.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必修3----------------------------------- 第1章算法初步1.1算法的意义1.2流程图1.2.1顺序结构1.2.2选择结构1.2.3循环结构1.3基本算法语句1.3.1赋值语句1.3.2输入、输出语句1.3.3条件语句1.3.4循环语句1.4算法案例第2章统计2.1抽样方法2.1.1简单随机抽样1.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2.2总体分布的估计2.2.1频率分布表2.2.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2.2.3茎叶图2.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2.3.1平均数及其估计2.3.2方差与标准差2.4线性回归方程第3章概率3.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3.1.1随机现象3.1.2随机事件的概率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3.4互斥事件-----------------------------------必修4----------------------------------- 第1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弧度1.1.1任意角1.1.2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1.2.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3.1三角函数的周期性1.3.2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1.3.4三角函数的应用第2章平面向量2.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2.2向量的线性运算2.2.1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2.2.3向量的数乘2.3向量的坐标表示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3.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4向量的数量积2.5向量的应用第3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3.3几个三角恒等式-----------------------------------必修5----------------------------------- 第1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1.2余弦定理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2章数列2.1数列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的概念2.2.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的概念2.3.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3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3.2一元二次不等式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3.3.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3.3.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2b a ab +≤)0,0(≥≥b a 3.4.1基本不等式的证明3.4.2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选修1-1-----------------------------------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四种命题1.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3.1量词1.3.2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5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 第3章 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的概念3.1.1平均变化率3.1.2瞬时变化率——导数3.2导数的运算3.2.1常见函数的导数3.2.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3.1单调性3.3.2极大值和极小值3.3.3最大值和最小值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选修1-2-----------------------------------第1章 统计案例 1.1独立性检验 1.2回归分析第2章 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1.3推理案例欣赏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直接证明2.2.2间接证明 第3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第4章 框图 4.1流程图 4.2结构图-----------------------------------选修2-1-----------------------------------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四种命题1.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3.1量词1.3.2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2.6曲线与方程2.6.1曲线与方程2.6.2求曲线的方程2.6.3曲线的交点 第3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3.1.2共面向量定理3.1.3空间向量基本定理3.1.4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3.1.5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3.2空间向量的应用3.2.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3.2.2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3.2.3空间的角的计算-----------------------------------选修2-2-----------------------------------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的概念1.1.1平均变化率1.1.2瞬时变化率——导数1.2导数的运算1.2.1常见函数的导数1.2.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1.2.3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3.1单调性1.3.2极大值和极小值1.3.3最大值和最小值 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定积分1.5.1曲边梯形的面积1.5.2定积分1.5.3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1.3推理案例欣赏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直接证明2.2.2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选修2-3-----------------------------------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两个基本原理 1.2排列 1.3组合1.4计数应用题1.5二项式定理1.5.1二项式定理1.5.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及用第二章概率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2.2超几何分布2.3独立性2.3.1条件概率2.3.2事件的独立性2.4二项分布2.5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5.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2.5.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标准差2.6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选修4-1----------------------------------- 1.1 相似三角形的进一步认识1.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1.2相似三角形1.2 圆的进一步认识1.2.1圆周角定理1.2.2圆的切线1.2.3圆中比例线段1.2.4圆内接四边形1.3 圆锥截线1.3.1球的性质1.3.2圆柱的截线1.3.3圆锥的截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2----------------------------------- 2.1 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2.1.1矩阵的概念2.1.2二阶矩阵与平面列向量的乘法2.2 几种常见的平面变换2.2.1恒等变换2.2.2伸压变换2.2.3反射变换2.2.4旋转变换2.2.5投影变换2.2.6切变变换2.3 变换的复合与矩阵的乘法2.3.1矩阵乘法的概念2.3.2矩阵乘法的简单性质2.4 逆变换与逆矩阵2.4.1逆矩阵的概念2.4.2二阶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5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6 矩阵的简单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4----------------------------------- 4.1 直角坐标系4.1.1直角坐标系4.1.2极坐标系4.1.3球坐标系与柱坐标系4.2 曲线的极坐标方程4.2.1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意义4.2.2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4.3 平面坐标系中几种常见变换4.3.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变换4.3.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4.4 参数方程4.4.1参数方程的意义4.4.2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4.4.3参数方程的应用4.4.4平摆线与圆的渐开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5----------------------------------- 5.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2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5.2.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5.2.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证明5.3 不等式的证明5.3.1比较法5.3.2综合法和分析法5.3.3反证法5.3.4放缩法5.4 几个著名的不等式5.4.1柯西不等式5.4.2排序不等式5.4.3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5.5 运用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5.1运用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5.2运用柯西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6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学习总结报告。

2013-2014学年高二数学1-2导学案:2.2.2间接证明

2013-2014学年高二数学1-2导学案:2.2.2间接证明
课题:2.2.2间接证明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2.了解反证法的思维特点和格式。
二:课前预习
1.用反证法证明: 被4除余1,应假设

2.设实数 、b、c成等比数列,非零实数 分别为 与b,b与c的等差中项,则
三:课堂研讨
例1:求证:正弦函数没有比 小的正周期
(3)都小于2(4)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3.设 是异面直线,在 上任取两点A1,A2,在b上任取两点B1,B2
试证:A1B1与A2B2也是异面直线
课外作业——间接证明姓名:
1.用反证法证明:1, ,3不可能是一个等差数列中的三项
2.设 、b都是整数,且 能被3整除
求证: 和b都能被3整除
例2:证明: 不是有理数
备注
例3:已知 、b、c成等差数列且公差 ,求证: 不可能成等差数列
例4:已知方程 ,
,若其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四: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2.2.2间接证明姓名:
1.命题“△ABC中,若 ,则 ”的结论的否定是
2.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于0,则3个数: 的值
(1)都大于2(2)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二章 2.2 2.2.2 反证法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二章 2.2 2.2.2 反证法
[证明] 假设 a, b, c成等差数列,则 a+ c=2 b, 即 a+c+2 ac=4b. ∵a,b,c 成等比数列,∴b2=ac,即 b= ac, ∴a+c+2 ac=4 ac,∴( a- c)2=0,即 a= c. 从而 a=b=c,与 a,b,c 不成等差数列矛盾, 故 a, b, c不成等差数列.
a≤-2或a≥0.
即 a∈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四十分。
结束
3.[变条件,变设问]已知 a,b,c,d∈R,且 a+b=c+d=1,ac +bd>1,求证:a,b,c,d 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证明:假设 a≥0,b≥0,c≥0,d≥0. ∵a+b=c+d=1, ∴(a+b)(c+d)=1, ∴ac+bd+bc+ad=1. 而 ac+bd+bc+ad>ac+bd>1,与上式矛盾, ∴假设不成立, ∴a,b,c,d 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四十分。
结束
用反证法证明“至多”“至少”等问题的两个关注点 (1)反设情况要全面,在使用反证法时,必须在假设 中罗列出与原命题相异的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 证法都是不完全的. (2) 常 用 题 型 : 对 于 否 定 性 命 题 或 结 论 中 出 现 “ 至 多”“至少”“不可能”等字样时,常用反证法.
2.[变条件,变设问]将本题条件改为三个方程中至多有 2 个方程有 实数根,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假设三个方程都有实数根,则
((4aa-)21-)2-4(-4a42≥a+0,3)≥0, (2a)2+4×2a≥0,
即43aa22+ +42aa- -31≥ ≤00, , a2+2a≥0,
a≤-32或a≥12, 解得-1≤a≤13,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222间接证明(共23张PPT)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222间接证明(共23张PPT)
假设方程2x=3至少有两个根b1,b2(b1≠b2),
则 2b1=3, 2b2=3,两式相除得 2b1b2 =1,
∴b1-b2=0,则b1=b2,这与b1≠b2矛盾. ∴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得证.
证明
反思与感悟
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的一般思路: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 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唯一性.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 有”“只有一个”“唯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可先证“存在 性”,由于假设“唯一性”结论不成立易导出矛盾,因此可用反证法 证其唯一性.
解析 a,b,c中无偶数,即a,b,c都是奇数,反设应是“a,b,c 中至少有一个偶数”.
12345
解析 答案
4.证明:方程2x=3有且仅有一个实根.
证明 ∵2x=3,∴x=32,
∴方程2x=3至少有一个实根.
假设x1,x2是方程2x=3的两个不同实根,
则22xx21==33,,
① ②
由①-②得,2(x1-x2)=0, ∴x1=x2, 这与x1≠x2矛盾.假设不成立 ∴方程2x=3有且仅有一个实根成立.
跟踪训练2 已知a与b是异面直线,求证:过直线a且平行于直线b 的平面只有一个.
证明 如图所示.假设过直线a且平行于直线b的平面有两个,分别为α
和β,
在直线a上取点A,过直线b和点A确定一个平面γ,且平面γ与平面α,β分
别交于过点A的直线c,d,
由b∥α,知b∥c,同理b∥d,
故c∥d,这与c,d相交于点A矛盾,
思考
王戎的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实质运用反证法的思想.
答案
梳理
(1)间接证明 ①定义: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像这种不是直 接证明的方法通常称为间接证明. ②常用方法:反证法. (2)反证法 ①基本过程:反证法证明时,要从 否定结论 开始,经过 正确推理 , 导致逻辑矛盾,从而达到 新的否定(即肯定原命题).

2.2.2反证法

2.2.2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过程用框图表示为: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过程用框图表示为: 肯定条件 否定结论 导 致 反设 不成立 结论 成立
逻辑矛盾
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方式: 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方式: ≥1 <1
<3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至少有一个≥3 <n 至少有三个—— 至少有三个 ≥n 至多有两个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屯兵阳平时,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屯兵阳平时, 派大将魏延领兵去攻打魏国, 派大将魏延领兵去攻打魏国,只留下少数 老弱军士守城, 老弱军士守城,不料魏国大都督司马懿率 大队兵马杀来,靠几个老弱军士出城应战, 大队兵马杀来,靠几个老弱军士出城应战, 无异以卵击石,怎么办? 无异以卵击石,怎么办?诸葛亮冷静思考 之后,决定打开城门, 之后,决定打开城门,让老弱军士在城门 口洒扫道路,自己则登上城楼,摆好香案, 口洒扫道路,自己则登上城楼,摆好香案, 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幽雅, 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幽雅,司马懿 见此情景,心中疑虑: 见此情景,心中疑虑:“诸葛亮一生精明 过人,谨慎有余,从不冒险, 过人,谨慎有余,从不冒险,今天如此这 城内恐怕必有伏兵,故意诱我入城, 般,城内恐怕必有伏兵,故意诱我入城, 绝不能中计也。 绝不能中计也。”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 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 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 最后得出矛盾。 最后得出矛盾。 这样的 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 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 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反证法 三个步骤:反设 归谬 归谬—存真 三个步骤:反设—归谬 存真 归缪矛盾: 归缪矛盾: 与已知条件矛盾; (1)与已知条件矛盾; 与已有公理、定理、定义矛盾; (2)与已有公理、定理、定义矛盾; 自相矛盾。 (3)自相矛盾。

2018年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案苏教版选修1-2

2018年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案苏教版选修1-2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直接证明1.若实数a,b满足a+b=3,证明:2a+2b≥4 2.证明:因为2a+2b≥22a·2b=22a+b,又a+b=3,所以2a+2b≥223=4 2.故2a+2b≥42成立.问题1:本题利用什么公式?提示:基本不等式.问题2:本题证明顺序是什么?提示:从已知到结论.2.求证:3+22<2+7.证明:要证明3+22<2+7,由于3+22>0,2+7>0,只需证明(3+22)2<(2+7)2,展开得11+46<11+47,只需证明6<7,显然6<7成立.所以3+22<2+7成立.问题1:本题证明从哪里开始?提示:从结论开始.问题2:证题思路是什么?提示: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1.直接证明(1)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证明通常称为直接证明.(2)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本题条件已知定义已知公理已知定理…?本题结论.2.综合法和分析法直接证明定义推证过程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综合法已知条件?…?…?结论分析法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分析法结论?…?…?已知条件1.综合法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通过逐步推理寻找问题成立的必要条件.它的证明格式为: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成立.2.分析法证明问题时,是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通过逐步探索,寻找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它的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例1] 已知a,b,c∈R,且a+b+c=1,求证:a2+b2+c2≥1 3 .[思路点拨] 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精解详析] ∵a2+19≥2a3,b2+19≥2b3,c2+19≥2c3,∴a2+19+b2+19+c2+19≥23a+23b+23c=23(a+b+c)=23.∴a2+b2+c2≥1 3 .[一点通] 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分析条件,选择方向.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思路.第二步: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要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第三步: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有些语言可做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解题方法的选取.1.设a,b,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且abc=1,求证:1a+1b+1c>a+b+c.证明:∵a>0,b>0,c>0,且abc=1,∴1a+1b+1c=bc+ca+ab.又bc+ca≥2bc·ca=2abc2=2c,同理bc+ab≥2b,ca+ab≥2a.∵a、b、c不全相等.∴上述三个不等式中的“=”不能同时成立.∴2(bc+ca+ab)>2(c+a+b),即bc+ca+ab>a+b+c,故1a+1b+1c>a+b+c.2.(1)如图,证明命题“a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是π外的一条直线(b不垂直于π),c是直线b在π上的投影,若a⊥b,则a⊥c”为真;(2)写出上述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不需证明).解:(1)证明:法一:如图,过直线b上任一点作平面π的垂线n,设直线a,b,c,n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b,c,n,则b,c,n共面.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存在实数λ,μ使得c=λb+μn,则a·c=a·(λb+μn)=λ(a·b)+μ(a·n),因为a⊥b,所以a·b=0,又因为aπ,n⊥π,所以a·n=0,故a·c=0,从而a⊥c.法二:如图,记c∩b=A,P为直线b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过P作PO⊥π,垂足为O,则O∈c.∵PO⊥π,aπ,∴直线PO⊥a.又a⊥b,b平面PAO,PO∩b=P,∴a⊥平面PAO.又c平面PAO,∴a⊥c.(2)逆命题为:a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是π外的一条直线(b不垂直于π),c 是直线b在π上的投影,若a⊥c,则a⊥b.逆命题为真命题.[例2] 已知a>b>0,求证:(a-b)28a<a+b2-ab<(a-b)28b.[思路点拨] 本题条件较为简单,结论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要证的结论入手,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即用分析法.[精解详析] 要证明(a-b)28a<a+b2-ab<(a-b)28b成立,只需证(a-b)24a<a+b-2ab<(a-b)24b成立,即证(a-b)24a<(a-b)2<(a-b)24b成立.只需证a-b2a<a-b<a-b2b成立.只需证a+b2a<1<a+b2b成立,即证a+b<2a且a+b>2b,即b<a.∵a>b>0,∴b<a成立.∴(a-b)28a<a+b2-ab<(a-b)28b成立.[一点通] 在已知条件较为简单,所要证的问题较为复杂,无从入手的情况下,我们可从结论入手逆推,执果索因,找到结论成立的条件,注明必要的文字说明,再用综合法写出步骤.3.若P=a+a+7,Q=a+3+a+4,a≥0,求证:P<Q.证明:要证P<Q,主要证P2<Q2,只要证2a+7+2a(a+7)<2a+7+2(a+3)(a+4),即证a2+7a<a2+7a+12,即证0<12.因为0<12成立,所以P<Q成立.4.已知a、b是正实数,求证:ab+ba≥ a+b.证明:要证ab+ba≥ a+b,只需证a a+b b≥ab(a+b).即证(a+b-ab)(a+b)≥ab(a+b),即证a+b-ab≥ab.也就是要证a+b≥2ab.因为a,b为正实数,所以a+b≥2ab成立,所以ab+ba≥ a+b.[例3] 已知0<a≤1,0<b≤1,0<c≤1,求证:1+ab+bc+caa+b+c+abc≥1.[思路点拨] 因为0<a≤1,0<b≤1,0<c≤1,所以要证明1+ab+bc+caa+b+c+abc≥1成立,可转化为证明1+ab+bc+ca≥a+b+c+abc成立.[精解详析] ∵a>0,b>0,c>0,∴要证1+ab+bc+caa+b+c+abc≥1,只需证1+ab+bc+ca≥a+b+c+abc,即证1+ab+bc+ca-(a+b+c+abc)≥0.∵1+ab+bc+ca-(a+b+c+abc)=(1-a)+b(a-1)+c(a-1)+bc(1-a)=(1-a)(1-b-c+bc)=(1-a)(1-b)(1-c),又a≤1,b≤1,c≤1,∴(1-a)(1-b)(1-c)≥0,∴1+ab+bc+ca-(a+b+c+abc)≥0成立,即证明了1+ab+bc+caa+b+c+abc≥1.[一点通] (1)较为复杂问题的证明如单纯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证明较困难,这时可考虑分析法、综合法轮流使用以达到证题目的.(2)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过程既可先用分析法再用综合法,也可先用综合法再用分析法,一般无具体要求,只要达到证题的目的即可.5.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求证:1a+b+1b+c=3a+b+c.证明:要证1a+b+1b+c=3a+b+c,只需证a+b+ca+b+a+b+cb+c=3,即ca+b+ab+c=1,只需证c(b+c)+a(a+b)(a+b)(b+c)=1,即a2+c2+ab+bcb2+ab+ac+bc=1.下面证明:a2+c2+ab+bcb2+ab+ac+bc=1.∵A+C=2B,A+B+C=180°,∴B=60°. ∴b2=a2+c2-ac.∴a2+c2+ab+bcb2+ab+ac+bc=a2+c2+ab+bca2+c2-ac+ab+ac+bc=1.故原等式成立.6.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 a+b2+lgb+c2+lgc+a2>lg a+lg b+lg c.证明:要证lg a+b2+lgb+c2+lgc+a2>lg a+lg b+lg c成立,即证lg a+b2·b+c2·c+a2>lg(abc)成立,只需证a+b2·b+c2·c+a2>abc成立,∵a+b2≥ab>0,b+c2≥bc>0,c+a2≥ca>0,∴a+b2·b+c2·c+a2≥abc>0,(*)又∵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式等号不成立,∴原不等式成立.1.综合法:由因导果,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书写表达过程是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宜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缺点是探路艰难,不易达到所要证明的结论.2.分析法:执果索因,方向明确、利于思考,便于寻找解题思路.缺点是思路逆行、叙述繁琐、表述易出错.3.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常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P1;根据原结论的特点去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寻找到条件P2;当由P1可以推出P2时,结论得证.一、填空题1.在△ABC中,A>B是sin A>sin B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或“既不充分也不必要”).解析: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asin A=bsin B.又∵A>B,∴a>b,∴sin A>sin B反之,若sin A>sin B,则a>b,∴A>B∴A>B是sin A>sin B的充要条件.答案:充要2.设n∈N,则n+4-n+3________n+2-n+1(判断大小).解析:要证n+4-n+3<n+2-n+1,只需证n+4+n+1<n+3+n+2,只需证(n+4+n+1)2<(n+2+n+3)2,即2n+5+2(n+4)(n+1)<2n+5+2(n+2)(n+3).只需证(n+1)(n+4)<(n+2)(n+3),只需证(n+1)(n+4)<(n+2)(n+3),即n2+5n+4<n2+5n+6,即4<6即可.而4<6成立,故n+4-n+3<n+2-n+1.答案:<3.如果a a+b b>a b+b a,则实数a,b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a a+b b>a b+b a?a a-a b>b a-b ba(a-b)>b(a-b)?(a-b)(a-b)>0(a+b)(a-b)2>0,故只需a≠b且a,b都不小于零即可.答案:a≥0,b≥0且a≠b4.若三棱锥S-ABC中,SA⊥BC,SB⊥AC,则S在底面ABC上的射影为△ABC的________.(填重心、垂心、内心、外心之一)解析:如图,设S在底面ABC上的射影为点O,∴SO⊥平面ABC,连接AO,BO,∵SA⊥BC,SO⊥BC,∴BC⊥平面SAO,∴BC⊥AO.同理可证,AC⊥BO.∴O为△ABC的垂心.答案:垂心5.已知函数f(x)=10x,a>0,b>0,A=f a+b2,B=f()ab,C=f2aba+b,则A,B,C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a+b2≥ab≥2aba+b,又f(x)=10x在R上是单调增函数,所以fa+b2≥f()ab≥f 2aba+b,即A≥B≥C.答案:A≥B≥C二、解答题6.已知函数f(x)=log2(x+2),a,b,c是两两不相等的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试判断f(a)+f(c)与2f(b)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f(a)+f(c)>2f(b).证明如下:因为a,b,c是两两不相等的正数,所以a+c>2ac.因为b2=ac,所以ac+2(a+c)>b2+4b,即ac+2(a+c)+4>b2+4b+4,从而(a+2)(c+2)>(b+2)2.因为f(x)=log2(x+2)是增函数,所以log2(a+2)(c+2)>log2(b+2)2,即log2(a+2)+log2(c+2)>2log2(b+2).故f(a)+f(c)>2f(b).7.已知a>0,用分析法证明:a2+1a2-2>a+1a-2.证明:要证a2+1a2-2≥a+1a-2,只需证a2+1a2+2≥a+1a+ 2.因为a>0,故只需证a2+1a2+22≥a+1a+22,即a2+1a2+4 a2+1a2+4≥a2+2+1a2+2 2a+1a+2,从而只需证2a2+1a2≥2a+1a,只需证4a2+1a2≥2a2+2+1a2,即a2+1a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8.(江苏高考改编)设{a n}是首项为a,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d≠0),S n是其前n项的和.记b n=nS nn2+c,n∈N*,其中c为实数.若c=0,且b1,b2,b4成等比数列,证明:S nk=n2S k(k,n∈N*).证明:由c=0,得b n=S nn=a+n-12d.又b1,b2,b4成等比数列,所以b22=b1b4,即a+d22=a a+32d,化简得d2-2ad=0.因为d≠0,所以d=2a.因此,对于所有的m∈N*,有S m=m2a.从而对于所有的k,n∈N*,有S nk=(nk)2a=n2k2a=n2S k.第2课时间接证明1.问题:在今天商品大战中,广告成了电视节目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几乎所有的广告商都熟谙这样的命题变换艺术.如宣传某种食品,其广告词为:“拥有的人们都幸福,幸福的人们都拥有”.该广告词实际说明了什么?提示:说的是:“不拥有的人们不幸福”.2.已知正整数a,b,c满足a2+b2=c2.求证:a,b,c不可能都是奇数.问题1:你能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给出证明吗?提示:不能.问题2:a、b、c不可能都是奇数的反面是什么?还满足条件a2+b2=c2吗?提示:都是奇数.若a、b、c都是奇数,则不能满足条件a2+b2=c2.1.间接证明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不是直接证明的方法通常称为间接证明.反证法就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间接证明还有同一法、枚举法等.2.反证法(1)反证法证明过程反证法证明时,要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原命题),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框图表示:肯定条件p否定结论q→导致逻辑矛盾→“p且q”为假→“若p则q”为真(2)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步骤①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定原结论的反面为真.②归谬——从反设和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结果.③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1.反证法就是通过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导出矛盾来达到肯定命题的结论,完成命题的论证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2.可能出现矛盾的四种情况:(1)与题设矛盾;(2)与反设矛盾;(3)与公理、定理或已被证明了的结论矛盾;(4)在证明过程中,推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例1] 已知平面上四点,没有三点共线,求证:以每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思路点拨] 本题证明的命题是否定性命题,解答时先假设四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再分情况去推出矛盾.[精解详析] 假设以每三点为顶点的四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记这四个点为A、B、C、D,考虑△ABC,点D的位置分为在△ABC之内或之外两种情况.(1)如果点D在△ABC之内(如图(1)),根据假设围绕点D的三个角都是锐角,其和小于270°,这与一个周角等于360°矛盾.(2)如果点D在△ABC之外(如图(2)),根据假设∠A,∠B,∠C,∠D都小于90°,这和四边形内角之和等于360°矛盾.综上所述.原结论成立.[一点通] (1)结论中含有“不”、“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词语的命题称为否定性命题,此类问题正面比较模糊,而反面比较具体,适于应用反证法.(2)反证法属于逻辑方法范畴,它的严谨体现在它的原理上,即“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其中:第一个否定是指“否定结论(假设)”;第二个否定是指“逻辑推理结果否定了假设”.反证法属“间接解题方法”.1.实数a、b、c不全为0等价于________(填序号).①a,b,c全不为0;②a,b,c中最多只有一个为0;③a,b,c中只有一个不为0;④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解析:“不全为0”等价于“至少有一个不为0”.答案:④2.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是A1D1的中点,点N是CD的中点,用反证法证明直线BM与直线A1N是两条异面直线.解:假设直线BM与A1N共面.则A1D1?平面A1BND1,且平面A1BND1∩平面ABCD=BN,由正方体特征知A1D1∥平面ABCD,故A1D1∥BN,又A1D1∥BC,所以BN∥BC.这与BN∩BC=B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直线BM与直线A1N是两条异面直线.3.已知三个正数a,b,c成等比数列,但不成等差数列,求证:a,b,c不成等差数列.证明:假设a,b,c成等差数列,则a+c=2b,即a+c+2ac=4b,而b2=ac,即b=ac,∴a+c+2ac=4ac,所以(a-c)2=0.即a=c,从而a=b=c,与a,b,c不成等差数列矛盾,故a,b,c不成等差数列.[例2] 求证: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思路点拨] “有且只有一个”的否定分两种情况:“至少有两个”、“一个也没有”.[精解详析] 假设结论不成立,则有两种可能:无交点或不只有一个交点.若直线a,b无交点,则a∥b或a,b是异面直线,与已知矛盾.若直线a,b不只有一个交点,则至少有两个交点A和B,这样同时经过点A,B就有两条直线,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综上所述,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一点通] 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惟一性.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惟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由于反设结论易于导出矛盾,所以用反证法证其惟一性就较为简单明了.4.证明方程2x=3有且仅有一个根.证明:∵2x=3,∴x=log23,这说明方程有一个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方程2x=3的根是惟一的,假设方程2x=3有两个根b1、b2(b1≠b2),则2b1=3,2b2=3.两式相除得:2b1-b2=1.如果b1-b2>0,则2b1-b2>1,这与2b1-b2=1相矛盾.如果b1-b2<0,则2b1-b2<1,这与2b1-b2=1相矛盾.因此b1-b2=0,则b1=b2,这就同b1≠b2相矛盾.如果方程的根多于两个,同样可推出矛盾.故2x=3有且仅有一个根.5.求证: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解:已知P?平面α.求证:过点P和平面α垂直的直线b有且只有一条.证明:(1)存在性:∵P?平面α,由立体几何知识知:过点P能作出一条直线与平面α垂直,故直线b存在.(2)惟一性:假设过点P还有一条直线c与平面α垂直.由b⊥α,c⊥α,得b∥c,这与b∩c=P矛盾,故假设不存在,因此直线b惟一.综上所述,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例3] 已知a,b,c,d∈R,且a+b=c+d=1,ac+bd>1.求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思路点拨] 本题要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具体有一个负数?两个负数?三个负数?还是四个负数?都有可能,谁是负数也都有可能.所以正面证明很复杂,可考虑用反证法.[精解详析] 假设a、b、c、d都不是负数,即a≥0,b≥0,c≥0,d≥0.∵a+b=c+d=1,∴b=1-a≥0,d=1-c≥0.∴ac+bd=ac+(1-a)(1-c)=2ac-(a+c)+1=(ac-a)+(ac-c)+1=a(c-1)+c(a-1)+1.∵a(c-1)≤0,c(a-1)≤0.∴a(c-1)+c(a-1)+1≤1,即ac+bd≤1.与ac+bd>1相矛盾.∴假设不成立.∴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一点通] (1)对于否定性命题或结论中出现“至多”“至少”“不可能”等字样时,常用反证法.(2)常用的“原结论词”与“反设词”归纳如下表:原结论词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反设词一个也没有(不存在)至少有两个至多有n-1个至少有n+1个6.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不能都大于1 4 .证明:假设(1-a)b,(1-b)c,(1-c)a都大于1 4 .∵a,b,c∈(0,1),∴1-a>0,1-b>0,1-c>0,∴(1-a)+b2≥(1-a)b>14=12.同理(1-b)+c2>12,(1-c)+a2>12.三式相加,得(1-a)+b2+(1-b)+c2+(1-c)+a2>32,即32>32,矛盾.所以(1-a)b,(1-b)c,(1-c)a不能都大于1 4 .7.用反证法证明: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那么方程f(x)=0在区间[a,b]上至多只有一个实数根.证明:假设方程f(x)=0在区间[a,b]上至少有两个根,设α,β为其中的两个实根.因为α≠β,不妨设α<β,又因为函数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所以f(α)<f(β).这与f(α)=0=f(β)矛盾.所以方程f(x)=0在区间 [a,b]上至多只有一个实根.1.反证法证明的适用情形(1)一些基本命题、基本定理;(2)易导出与已知矛盾的命题;(3)“否定性”命题;(4)“惟一性”命题;(5)“必然性”命题;(6)“至多”“至少”类命题;(7)涉及“无限”结论的命题.2.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三个注意点(1)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当结论的反面呈现多样性时,必然罗列出各种可能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都是不完全的;(2)反证法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根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否则,仅否定结论,不从结论的反面出发进行推理,就不是反证法;(3)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事实矛盾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一、填空题1.命题“1+ba,1+ab中至多有一个小于2”的反设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a,1+ab都小于 22.(山东高考改编)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没有实根.答案:方程x3+ax+b=0没有实根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a2+b2=0,则a,b全为0(a、b为实数)”,其反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a,b全为0”即是“a=0且b=0”,因此它的反设为“a≠0或b≠0”.答案:a,b不全为04.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有三个步骤:①∠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故假设错误.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③假设△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90°,∠B=90°.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解析:由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可知,正确的顺序应为③①②.答案:③①②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x2-(a+b)x+ab≠0,则x≠a且x≠b”时,应假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且”的否定应为“或”,所以“x≠a且x≠b”的否定应为“x=a或x=b”.答案:x=a或x=b二、解答题6.(陕西高考)设{a 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1)推导{a n}的前n项和公式;(2)设q≠1,证明数列{a n+1}不是等比数列.解:(1)设{a n}的前n项和为S n,当q=1时,S n=a1+a1+…+a1=na1;当q≠1时,S n=a1+a1q+a1q2+…+a1q n-1,①qS n=a1q+a1q2+…+a1q n,②①-②得,(1-q)S n=a1-a1q n,∴S n=a1(1-q n)1-q,∴S n=na1,q=1,a1(1-q n)1-q,q≠1.(2)证明:假设{a n+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N*,(a k+1+1)2=(a k+1)(a k+2+1),a2k+1+2a k+1+1=a k a k+2+a k+a k+2+1,a21q2k+2a1q k=a1q k-1·a1q k+1+a1q k-1+a1q k+1,∵a1≠0,∴2q k=q k-1+q k+1.∵q≠0,∴q2-2q+1=0,∴q=1,这与已知矛盾.∴假设不成立,故{a n+1}不是等比数列.7.设f(x)=x2+ax+b,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2 .证明:假设|f(1)|<12,|f(2)|<12,|f(3)|<12,则有-12<1+a+b<12,-12<4+2a+b<12,-12<9+3a+b<12.于是有-32<a+b<-12,①-92<2a+b<-72,②-192<3a+b<-172. ③由①、②得-4<a<-2,④由②、③得-6<a<-4.⑤④、⑤显然相互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原命题正确.8.已知P?直线a.求证:过点P和直线a平行的直线b有且只有一条.证明:(1)存在性:∵P?直线a,∴点P和直线a确定一个平面α.由平面几何知识知:在平面α内过点P能作出一条直线与直线a平行,故直线b存在.(2)惟一性:假设过点P还有一条直线c与a平行.∵a∥b,a∥c,∴b∥c,这与直线b、c有共点P矛盾.故假设不存在,因此直线b惟一.综上所述,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 间接证明1.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会运用反证法证明简单数学问题.(重点、难点)2.利用反证法证明时,对结论的假设否定.(易错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 间接证明阅读教材P85“例1”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间接证明:(1)定义: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不是直接证明的方法通常称为间接证明.(2)常用方法:反证法.2.反证法(1)基本过程:反证法证明时,要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原命题).(2)证题步骤:1.判断正误:(1)反证法属于间接证明问题的一种方法.( )(2)反证法的实质是否定结论导出矛盾.( )(3)反证法的证明过程既可以是合情推理也可以是一种演绎推理.( )(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至多有一个钝角”时,假设应该是至少两个钝角.( )【答案】 (1)√ (2)√ (3)× (4)√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时,正确的反设是____.【导学号:01580047】【解析】 “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的否定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均大于60°”.【答案】 假设三个内角均大于60°[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合作型]利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 (1)用反证法证明:“若方程ax2+bx+c=0,且a,b,c都是奇数,则方程没有整数根”,正确的假设是方程存在实数根x0为________.(2)已知三个正整数a,b,c成等比数列,但不成等差数列,求证:,,不成等差数列.【自主解答】 (1)要证明的结论是“方程没有整数根”,故应假设:方程存在实数根x0为整数.【答案】 整数(2)假设,,成等差数列,则+=2,即a+c+2=4b.又a,b,c成等比数列,所以b2=ac,即b=,所以a+c+2=4,所以a+c-2=0,即(-)2=0,所以=,从而a=b=c,所以a,b,c可以成等差数列,这与已知中“a,b,c不成等差数列”相矛盾.原假设错误,故,,不成等差数列.1.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的适用类型结论中含有“不”“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词语的命题称为否定性命题,此类问题的正面比较模糊,而反面比较具体,适合使用反证法.2.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一般步骤[再练一题]1.(2016·晋州高二检测)设数列{a 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S n是它的前n项和.求证:数列{S n}不是等比数列.【证明】 假设数列{S n}是等比数列,则S=S1S3,即a(1+q)2=a1·a1(1+q+q2),因为a1≠0,所以(1+q)2=1+q+q2,即q=0,这与公比q≠0矛盾.所以数列{S n}不是等比数列.用反证法证明存在性问题 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不能都大于.【精彩点拨】 “不能都大于”的含义为“至少有一个小于或等于”其对立面为“全部大于”.【自主解答】 假设(1-a)b,(1-b)c,(1-c)a都大于.∵a,b,c∈(0,1),∴1-a>0,1-b>0,1-c>0.∴≥>=.同理>,>.三式相加得++>,即>,矛盾.所以(1-a)b,(1-b)c,(1-c)a不能都大于.应用反证法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当命题中出现“至多”“至少”等词语时,直接证明不易入手且讨论较复杂.这时,可用反证法证明,证明时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如下:结论词反设词结论词反设词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对所有x成立存在某个x0不成立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对任意x不成立存在某个x0成立至少有n个至多有n-1个p或q綈p且綈q 至多有n个至少有n+1个p且q綈p或綈q[再练一题]2.已知a,b,c,d∈R,且a+b=c+d=1,ac+bd>1,求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证明】 假设a,b,c,d都是非负数,因为a+b=c+d=1,所以(a+b)(c+d)=1.又(a+b)(c+d)=ac+bd+ad+bc≥ac+bd,所以ac+bd≤1,这与已知ac+bd>1矛盾,所以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探究共研型]利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探究1【提示】 否定结论、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结论正确.探究2 应用反证法推出矛盾的推导过程中,可以把下列哪些作为条件使用________.①结论的反设;②已知条件;③定义、公理、定理等;④原结论.【提示】 反证法的“归谬”是反证法的核心,其含义是从命题结论的假设(即把“反设”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及原命题的条件出发,引用一系列论据进行正确推理,推出与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相矛盾的结果.【答案】 ①②③ 已知直线m与直线a和b分别交于A,B两点,且a∥b.求证:过a,b,m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精彩点拨】 “有且只有”表示“存在且惟一”,因此在证明时,要分别从存在性和惟一性两方面来考虑.【自主解答】 因为a∥b,所以过a,b有一个平面±.又因为m∩a=A,m∩b=B,所以A∈a,B∈b,所以A∈±,B∈±.又因为A∈m,B∈m,所以m⊂±,即过a,b,m有一个平面±,如图.假设过a,b,m还有一个平面²异于平面±,则a⊂±,b⊂±,a⊂²,b⊂²,这与a∥b,过a,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矛盾.因此,过a,b,m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用反证法证明惟一性命题的一般思路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惟一性.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惟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可先证“存在性”,由于假设“惟一性”结论不成立易导出矛盾,因此可用反证法证其惟一性.[再练一题]3.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连续,且f(a)<0,f(b)>0,且f(x)在[a,b]上单调递增,求证:f(x)在(a,b)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导学号:01580048】【证明】 由于f(x)在[a,b]上的图象连续,且f(a)<0,f(b)>0,即f(a)·f(b)<0,所以f(x)在(a,b)内至少存在一个零点,设零点为m,则f(m)=0.假设f(x)在(a,b)内还存在另一个零点n,即f(n)=0,则n≠m.若n>m,则f(n)>f(m),即0>0,矛盾;若n<m,则f(n)<f(m),即0<0,矛盾.因此假设不正确,即f(x)在(a,b)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1.“x=0且y=0”的否定形式为________.【解析】 “p且q”的否定形式为“綈p或綈q”.【答案】 x≠0或y≠02.命题“任意多面体的面至少有一个是三角形或四边形或五边形”的结论的否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故结论的否定是:没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或四边形或五边形.【答案】 没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或四边形或五边形3.设a,b是两个实数,给出下列条件:①a+b=1;②a+b=2;③a+b>2;④a2+b2>2.其中能推出“a,b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的条件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 假设a,b均不大于1,即a≤1,b≤1.则①②④均有可能成立,故①②④不能推出“a,b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故选③.【答案】 ③4.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有三个步骤:①∠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故假设错误;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③假设△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90°,∠B=90°.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解析】 由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步骤可知,上述步骤的顺序应为③①②.【答案】 ③①②5.若a,b,c互不相等,证明:三个方程ax2+2bx+c=0,bx2+2cx+a=0,cx2+2ax+b=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证明】 假设三个方程中都没有两个相异实根,则”1=4b2-4ac≤0,”2=4c2-4ab≤0,”3=4a2-4bc≤0.相加得a2-2ab+b2+b2-2bc+c2+c2-2ac+a2≤0,(a-b)2+(b-c)2+(c-a)2≤0,∴a=b=c.这与a,b,c互不相等矛盾.∴假设不成立,即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我还有这些不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 数学归纳法1.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重点)2.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命题.(难点)3.归纳递推的论证.(易错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 数学归纳法阅读教材P88,完成下列问题.数学归纳法公理对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可以用数学归纳法公理:如果(1)当n取第一个值n0(例如n0=1,2等)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那么,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1.判断正误:(1)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2)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n0的初始值一定为1.( )(3)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只能用数学归纳法.( )(4)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n3时所取的第一个n的值为1.( )【答案】 (1)√ (2)× (3)× (4)×2.若f(n)=1+++…+,则当n=1时f(n)为________.【解析】 当n=1时,f(n)=1++=.【答案】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合作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2+3+…+(n+3)=(n∈N*)时,第一步验证n=1时,左边应取的项是________.(填序号)①1;②1+2;③1+2+3;④1+2+3+4.(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n)=2n×1×3×…×(2n-1)(n∈N*),“从k到k+1”左端增乘的代数式为__________.【自主解答】 (1)当n=1时,左边应为1+2+3+4,故选D.(2)令f(n)=(n+1)(n+2)…(n+n),则f(k)=(k+1)(k+2)…(k+k),f(k+1)=(k+2)(k+3)…(k+k)(2k+1)(2k+2),所以==2(2k+1).【答案】 (1)④ (2)2(2k+1)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三个关键点1.验证是基础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有些问题中验证的初始值不一定是1.2.递推是关键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在于递推,所以从“k”到“k+1”的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式子项数的变化.关键是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弄清由n=k到n=k+1时,等式的两边会增加多少项、增加怎样的项.3.利用假设是核心在第二步证明n=k+1成立时,一定要利用归纳假设,即必须把归纳假设“n=k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来导出“n=k+1”,在书写f(k+1)时,一定要把包含f(k)的式子写出来,尤其是f(k)中的最后一项,这是数学归纳法的核心,不用归纳假设的证明就不是数学归纳法.[再练一题]1.下面四个判断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式子1+k+k2+…+k n(n∈N*)中,当n=1时,式子的值为1;②式子1+k+k2+…+k n-1(n∈N*)中,当n=1时,式子的值为1+k;③式子1+++…+(n∈N*)中,当n=1时,式子的值为1++;④设f(n)=++…+(n∈N*),则f(k+1)=f(k)+++.【解析】 ①中,n=1时,式子=1+k;②中,n=1时,式子=1;③中,n=1时,式子=1++;④中,f(k+1)=f(k)+++-.故正确的是③.【答案】 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n≥2,n∈N*)的过程中,由n=k推导n=k+1时,不等式的左边增加的式子是__________.(2)证明:不等式1+++…+<2(n∈N*).【精彩点拨】 (1)写出当n=k时左边的式子,和当n=k+1时左边的式子,比较即可.(2)在由n=k到n=k+1推导过程中利用放缩法,在利用放缩时,注意放缩的度.【自主解答】 (1)当n=k+1时左边的代数式是++…++,增加了两项与,但是少了一项,故不等式的左边增加的式子是+-=.【答案】 (2)①当n=1时,左边=1,右边=2,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k(k≥1且k∈N*)时,不等式成立,即1+++…+<2.则当n=k+1时,1+++…++<2+=<==2.∴当n=k+1时,不等式成立.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n∈N*都成立.[再练一题]2.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上例(1)中的不等式.【证明】 ①当n=2时,+=>.②假设当n=k(k≥2且k∈N*)时不等式成立,即++…+>,那么当n=k+1时,++…+=++…++++-=++->++-=+-=+>.这就是说,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都成立.归纳—猜想—证明 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其中a n=且a1=.(1)求a2,a3;(2)猜想数列{a n}的通项公式,并证明.【精彩点拨】 (1)令n=2,3可分别求a2,a3.(2)根据a1,a2,a3的值,找出规律,猜想a n,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自主解答】 (1)a2==,a1=,则a2=,类似地求得a3=.(2)由a1=,a2=,a3=,…,猜得:a n=.证明:①当n=1时,由(1)可知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k时猜想成立,即a k=,那么,当n=k+1时,由题设a n=,得a k=,a k+1=,所以S k=k(2k-1)a k=k(2k-1)=,S k+1=(k+1)(2k+1)a k+1,a k+1=S k+1-S k=(k+1)(2k+1)a k+1-.因此,k(2k+3)a k+1=,所以a k+1==.这就证明了当n=k+1时命题成立.由①②可知命题对任何n∈N*都成立.1.“归纳—猜想—证明”的一般环节2.“归纳—猜想—证明”的主要题型(1)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或前n项和.(2)由一些恒等式、不等式改编的一些探究性问题,求使命题成立的参数值是否存在.(3)给出一些简单的命题(n=1,2,3,…),猜想并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的一般性命题.[再练一题]3.已知函数y=f(n)(n∈N*),设f(1)=2,且任意的n1,n2∈N*,有f(n1+n2)=f(n1)·f(n2).(1)求f(2),f(3),f(4)的值;(2)试猜想f(n)的解析式,并用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解】 (1)因为f(1)=2,f(n1+n2)=f(n1)·f(n2),所以f(2)=f(1+1)=f(1)·f(1)=22=4,f(3)=f(2+1)=f(2)·f(1)=22·2=23=8.f(4)=f(3+1)=f(3)·f(1)=23·2=24=16.(2)猜想:f(n)=2n(n∈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①当n=1时,f(1)=21=2,所以猜想正确.②假设当n=k(k≥1,k∈N*)时猜想正确,即f(k)=2k,那么当n=k+1时,f(k+1)=f(k)·f(1)=2k·2=2k+1,所以,当n=k+1时,猜想正确.由①②知,对任意的n∈N*,都有f(n)=2n.[探究共研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探究1【提示】 不一定,如证明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时,第一个值为n0=3.探究2 数学归纳法两个步骤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提示】 第一步是验证命题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论证命题递推的依据,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只完成步骤(1)而缺少步骤(2)就作出判断,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为单靠步骤(1),无法递推下去,即n取n0以后的数列命题是否正确,我们无法判定,同样只有步骤(2)而缺少步骤(1)时,也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缺少步骤(1)这个基础,假设就失去了成立的前提,步骤(2)也就没有意义了.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3+(n+1)3+(n+2)3能被9整除(n∈N*).【精彩点拨】 在第二步时注意根据归纳假设进行拼凑.【自主解答】 (1)当n=1时,13+23+33=36能被9整除,所以结论成立;(2)假设当n=k(k∈N*,k≥1)时结论成立,即k3+(k+1)3+(k+2)3能被9整除.则当n=k+1时,(k+1)3+(k+2)3+(k+3)3=[k3+(k+1)3+(k+2)3]+[(k+3)3-k3]=[k3+(k+1)3+(k+2)3]+9k2+27k+27=[k3+(k+1)3+(k+2)3]+9(k2+3k+3).因为k3+(k+1)3+(k+2)3能被9整除,9(k2+3k+3)也能被9整除,所以(k+1)3+(k+2)3+(k+3)3也能被9整除,即n=k+1时结论也成立.由(1)(2)知命题对一切n∈N*成立.与正整数有关的整除性问题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的关键在于第二步,根据归纳假设,将n=k+1时的式子进行增减项、倍数调整等变形,使之能与归纳假设联系起来.[再练一题]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3+5n能被6整除”的过程中,当n=k+1时,对式子(k+1)3+5(k+1)应变形为__________.【导学号:01580051】【解析】 由n=k成立推证n=k+1成立时必须用上归纳假设,∴(k+1)3+5(k+1)=(k3+5k)+3k(k+1)+6.【答案】 (k3+5k)+3k(k+1)+61.(2016·成都高二检测)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a2+…+a n+1=(a≠1,n ∈N*)时,在验证当n=1时,等式左边为________.【答案】 1+a+a2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用到++…+,若设f(k)=+++…+(k∈N*),则f(k+1)-f(k)=________.【解析】 由题意f(k)=++…+,f(k+1)=++…+++,则f(k+1)-f(k)=+-=-.【答案】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关于n的恒等式时,当n=k时,表达式为1×4+2×7+…+k(3k+1)=k(k+1)2,则当n=k+1时,表达式为________.【导学号:01580052】【解析】 当n=k+1时,应将表达式1×4+2×7+…+k(3k+1)=k(k+1)2中的k更换为k+1.【答案】 1×4+2×7+…+k(3k+1)+(k+1)(3k+4)=(k+1)(k+2)24.对于不等式≤n+1(n∈N*),某人的证明过程如下:1°当n=1时,≤1+1,不等式成立.2°假设n=k(k∈N*)时不等式成立,即<k+1,则n=k+1时,=<==(k+1)+1.∴当n=k+1时,不等式成立.上述证法________.(填序号)①过程全都正确;②n=1验得不正确;③归纳假设不正确;④从n=k到n=k+1的推理不正确.【解析】 没用归纳假设.【答案】 ④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n2-1)+2(n2-22)+…+n(n2-n2)=.【证明】 (1)当n=1时,左边=12-1=0,右边==0,所以等式成立.(2)假设当n=k(k∈N*)时等式成立,即(k2-1)+2(k2-22)+…+k(k2-k2)=.那么当n=k+1时,有[(k+1)2-1]+2[(k+1)2-22]+…+k·[(k+1)2-k2]+(k +1)[(k+1)2-(k+1)2]=(k2-1)+2(k2-22)+…+k(k2-k2)+(2k+1)(1+2+…+k)=+(2k+1)=k(k+1)[k(k-1)+2(2k+1)]=k(k+1)(k2+3k+2)=.所以当n=k+1时等式成立.由(1)(2)知,对任意n∈N*等式成立.我还有这些不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