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合集下载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享有诸多比较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并提出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中国的比较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这些设施的发展使得物流更加便捷,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的运营成本。

市场规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这为制造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市场规模的优势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并迅速调整和满足市场需求。

廉价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工艺技术与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不仅仅是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还在工艺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中国的制造业正朝着更加高端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深化产业链与价值链合作通过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合作,中国可以借助国际市场的优势,实现资源和技术的整合。

与国际企业合作,利用他们在研发、销售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经验,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迅速提高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机制,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和技术资源。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日益复杂和技术化的制造业要求。

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建立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加强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

加强国际合作与开放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制造业发展。

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促进国际投资,扩大市场准入,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更迭中的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开题报告

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更迭中的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开题报告

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更迭中的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制造业已经在全球生产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不断加深,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流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中国制造业一直被视为“世界工厂”,以其低成本、高产量的优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维持长期竞争优势。

因此,研究比较优势和“世界工厂”更迭中的中国制造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优势和“世界工厂”更迭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

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征,探讨如何通过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改革。

2. “世界工厂”模式的转型。

分析传统制造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研究挖掘新兴产业的机会和技术手段,实现工业升级和转型。

3.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探讨技术进步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提高制造业产能和效率。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比较优势和“世界工厂”更迭中的中国制造业创新,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企业家和学者等提供有益参考,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预期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创新、实践经验、政策指导等方面的丰硕成果,为现代中国制造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应用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应用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内容提要]在全球化条件下基于资源禀赋的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

在产业升级基础上创造产业竞争的比较优势的途径是形成特定产品和特定环节的比较优势,这是非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在劳动资源丰富的我国,如果要发挥自身的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只能是以相对低的劳动成本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比较优势。

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要素与引进的国外先进生产要素结合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xa0 \xa0\xa0\xa0\xa0[关键词]\xa0全球化\xa0比较优势\xa0竞争优势\xa0\xa0\xa0\xa0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有个认识和发挥自己优势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世界工厂正在转向中国”之说。

问题是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要看什么样的产业是最有竞争力的。

长期以来,我们是突出自己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

我们要谋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比较优势不是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要通过努力创造出的比较优势。

其中包括在产业升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和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xa0 \xa0\xa0\xa01,资源禀赋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竞争劣势\xa0\xa0\xa0\xa0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从而说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

按照比较利优势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

\xa0\xa0\xa0\xa0李嘉图界定: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

\xa0\xa0\xa0\xa0赫克歇尔-俄林界定: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xa0\xa0\xa0\xa0上述比较优势界定都与一国的资源禀赋相关。

浅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浅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浅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论文报告:目录:一、前言二、制造业世界工厂的意义和特点三、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四、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五、案例分析六、结论一、前言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而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又有着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需求的提升,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造业世界工厂的意义和特点“世界工厂”是指那些能够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生产大量产品的国家或地区。

中国作为制造业世界工厂的代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特点:1. 相对优势明显。

中国的制造业以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便宜、技术人才多等为突出优势,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明显优势。

2. 高度分工化。

中国制造业的分工化程度较高,从低端到高端产品基本都有生产和出口,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3. 贸易增长快速。

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一直受到国际市场欢迎,出口量逐年增长,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同时,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需求的提升,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1. 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2001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处于低水平基础,出口规模非常小,主要以小工厂为主。

第二阶段(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出口规模和贸易增长明显,初步形成品牌和商业智能。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随着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内投资的提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和挑战。

2. 现状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环保和能源压力加大、人口结构转变等,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研究

“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研究

“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研究从世界工厂自历史上的几次转移入手,分析了建立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进而分析现如今背景下我国外贸业的竞争优势,与新形势下的启示。

标签:世界工厂;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近年来,世界许多经济学家都以“世界工厂”来比喻中国,的确顾名思义,宽广的厂房,运转不息的机器,源源不断输入的原材料,还有辛勤劳作的工人,无一不是我国外贸行业的贴切写照。

“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世界市场的大规模生产提供工业产成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自从18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原有的手工生产方式,在其殖民主义扩张的基础上,率先成为了当时世界的“世界工厂”;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美国取代了英国,利用了“电气时代”的优势,占领了钢铁、汽车、化工、机器设备等各个领域,其生产规模和出口份额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了“世界工厂”。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脚步,“信息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这时日本工业以出口重工产品为主导逐步转向以出口高附加值的机械电子类产品为主导,成为了新型的“世界工厂”。

有着历经百年的变革,可以看出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是该国的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的生产部门和生产能力,以及在世界生产的出口份额位居前列。

而生产能力的卓越源自各国的禀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优势。

(1)“比较优势”学说的介绍。

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曾首次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也构成了古典经济学中的经典学说。

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个学说,而是有着严密的数学逻辑分析作为推理依据的。

根据比较优势的说法,每个国家由于竞争和利益最大化的驱使,选择生产自己国家最有优势的产品。

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由于自身国力、资源、环境等因素有自己最具有优势的产品,这也就解释了上述英、美、日分别利用自己的工业、电力、电子优势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人工薪酬的增长等一系列的因素使得这些国家的原有优势无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体现出其比较优势,所以这些国家便会放弃一些生产部门,而把资本集中到更具有优势,经济利益更高的产业中。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1 比较优势与早期中国工业化关系得简要回忆建国后,我国政府迅即把工业化作为国家进展战略而提上议事日程.从世界工业化国家得进展经验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左右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起步得标志.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开始工业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分不达到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和472美元(按1965年美元计算),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之初得195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美元,大大低于上述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当时得印度(其19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0美元).如此低得起点迫使我国领导人在面对我国工业化得起步时作出了有不于传统工业化得进展道路,即以农业为代价得优先进展重工业得道路,以此迅速建立自己独立得、完整得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而,我国工业化在刚刚顺利走完启动时期之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尽管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差不多独立完整得、门类齐全得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几乎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得进一步进展却已无法维持.工业化进程受阻得深层缘故远不止于农业贡献得萎缩,还有一个重要缘故确实是我国得工业化进程在前期差不多上是游离于国际经济流程之外,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我国得比较优势来推进我国得工业化进程,由此出现了工业化进展与比较优势得背离状态.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即便是有限得对外贸易也没有非常好地利用我国得比较优势,外贸得动因仅是为进而出,量入为出,或者讲以进口规模强制出口.因此,对外贸易不是从国际分工角度动身,而是属于一种非竞争型外贸方式.wwwC它考虑得不是本国得比较优势,而是为了换取必需得外汇来购买本国工业化进展所需要得技术设备,按照比较优势取得国际分工利益得作用不明显.这讲明我国得这种工业化道路和比较优势处于一种背离状态2 改革开放:中国“世界工厂”得端倪1978年开始得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毅然摈弃了前30年得传统封闭得工业化战略思想和体制,开始实施以改革、开放为核心得开放型工业化进展战略,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这时得工业化进程既要符合中国特色,促进国内工业整体进展;又要融入世界经济进展得主潮流中,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我国自身得比较优势,分享应得得贸易利益;并通过比较优势得转换和升级提升我国现代工业得水平,从而使我国得工业化进程跟上世界进展得步伐.由此必须使工业得扩张由依靠农业转向依靠自身得积存;要形成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得、出口竞争力较强得主导产业,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得迅速增长在这种工业化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得比较优势开始显现,这从改革开放后出口得结构性转变中能够看出.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出口得要紧是大量得资源性产品,差不多没有反映出中国真正得比较优势即丰富得劳动力资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得深入,1988年开始结构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在出口得比重下落到303%,制成品中纺织品得比重下落到118%,两者合计只占421%;而服装得出口上升到103%,以劳动密集为特征得部分机电产品出口大增,其比重上升了1倍多,达到130%.到了1992年,我国出口得劳动密集度达到最高峰,初级产品比重下落到20%以下,纺织品、服装、鞋等典型得劳动密集产品,占当年出口总额得354%.讲明我国出口实现了资源型向轻型化和劳动密集化得转换.机电产品得出口也初具妨碍力,占当年出口总额得比重上升到231%.1994年,纺织品、服装、鞋三类产品得比重下落到337%,而机电产品得比重上升到264%,接近了前者得地位.到1995年,机电产品得比重已上升到295%,首次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得比重,成为出口得第一大类产品.工业制成品在整个出口中得比重已达到856%,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力丰富得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使我国得比较优势日渐显现得同时,也使中国“世界工厂”得端倪显露出来.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世界最快得增长速度,1986-1996年gdp年均增长101%,约相当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得水平.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以及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得情况下,中国经济仍接着保持了7%-8%得增速,常被国内外誉为“一枝独秀”.在中国经济高速进展得过程中,工业进展尤为迅速,1981-1996年和1996-2000年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各为121%和98%,分不超过了同期gdp年均增长得101%和83%由此,中国要紧工业品产量及其国际地位都迅速提高了.1978年,中国世界第一得工业产品只有棉布一种,而到了1996年除棉布外,钢铁、煤炭、水泥、化胖和电视机得产量也跃居到了世界第一,发电量和化纤也跃居到了世界第二.新世纪伊始,中国又成为世界第四生产大国,2001年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设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有100多种制品得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手机生产国;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方面,到2000年时生产额为25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得1034亿美元和日本得454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得新生力量,加入wto 以后我国面临新得进展机遇,“中国造”工业产品全面进军和占据国际市场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3 在现实比较优势基础上建立“世界工厂”得途径在现实比较优势基础上推进我国工业化进展,这是建立世界工厂得全然途径(1)要充分发挥我国得比较优势.首先,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且高等劳动力资源比较雄厚,劳动成本比较低,甚至比某些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低;而我国所短缺得资源是资本与技术.这决定我国得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制造业言,一般制造业大多数(如纺织、服装、食品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所需资本、技术投入较少,而汲取劳动力较多;而装备制造业(如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等)则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资本、技术投入大而汲取劳动力较少.因此,在进展制造业中,必须妥善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关系咨询题.进展装备制造业得重要性与迫切性是不言而喻,但关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得制造业,不容忽视.因为,我们处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轨、打算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得双重转轨结合时期,除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外,还有大批下岗职工和失业群体有待汲取.必须发挥制造业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方面得重大作用.在这方面,不仅国营部门要努力,还须大力进展民营经济得作用,鼓舞、支持私人、个体劳动者、农民投资或集资办厂和各种企业,应建立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进展得环境其次,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内富裕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得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000多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雇佣人员2300多万,各项外经贸业务得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 我国汲取得外资8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这三地带,我国得制造业要紧集中在三个地带,来自内地得巨大“民工潮”也要紧流向这三个地带.最近得调研表明,不仅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接着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得领域,而且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得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对外商最具吸引力.不可轻视“三来一补”之类加工贸易方式,我国沿海地区当初确实是从“三来一补”起步,至今加工贸易占到我国出口总额得55%,加工费较低廉,但扩大了就业.尽管最近有人担心,“中国越成功,对劳动力得争夺就越会推动工资成本上涨”,而“中国可能会失去作为制造业基地得光彩”.事实上,那个担心大可不必,因为中国腹地宽阔,地区经济差不大,可供制造业基地伸展得空间还非常大,等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得工资水平也上升到目前沿海水平,中国也早就进入了小康社会(2)还要充分发挥我国得后发优势.我国得新型工业化,相关于发达国家得传统工业化来讲是迟来得工业化,在经济上与科技水平上落后于要紧发达国家,但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速进展.例如,我国能够在工业化过程中就涉足信息产业所代表得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够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速进展;在经济进展中认真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爱护和治理环境,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得可持续进展得新路子参考文献[1]成其谦世界制造中心辨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4)[2]刘福垣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得地位[j]宏观经济研究,2003(2)。

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崛起世界工厂的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崛起世界工厂的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崛起世界工厂的崛起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崛起:世界工厂的崛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迅速崛起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被誉为“世界工厂”。

这一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政策目标、经济体制变革、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人力资源优势等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政策目标的设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如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鼓励技术创新等。

其中,加强对外开放是特别重要的一项。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的经济体系,在全球市场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同时,中国首次引进外资,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的变革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体制的变革。

中国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放开了生产要素的配置,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

这使得中国的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为经济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中国还逐步建立了健全的产权制度和市场监管体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透明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三、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呈现出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中国逐渐从低端产品的制造者发展为高端产品的生产商,提供了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和服务。

尤其是在电子、汽车、机械等领域,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为世界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

四、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力资源的优势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裕,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此外,中国国内教育的发展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环境。

大量的高级人才涌现出来,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并未结束,未来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双循环”发展模式,即以内需为主导、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世界经济形式变化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这样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如何实现突破、打开瓶颈,通过走新型工业道路实现打造“世界工厂”的目标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造业;经济全球化;技术[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5024(2010)02-0019 ―03[作者简介]张翠凤,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企业管理。

( 河南濮阳457000)一、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深,中国经济渐渐融人世界,其取得的成绩堪称是举世瞩目,特别是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正逐渐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中国就被一些国家开始称为“世界工厂” 。

中国的企业要真正融人到全球的制造业当中就必须走出国门,而加入WTO 正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国际性大舞台。

加入WTO 以来,众多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从而强化了竞争机制,激发了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迫使国内企业注重研究开发和对品牌的培育,加大技术投入,竭力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

然而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已经在沿海一带城市的制造业开始显现,众多加工企业纷纷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还有一部分企业倒闭或濒于倒闭。

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称谓质疑之声四起。

面对这些,我们不禁要思考,中国要不要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要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工厂”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所在(一)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目前,我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和日本仅占5%左右。

据中国科学院统计:中国数字设备进口程度:光纤设备进口率100%、高端医疗设备进口率95%、集成电路设备进口率95%、石化设备进口率85%、纺织设备进口率80%。

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全球化工作和商业机会

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全球化工作和商业机会

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全球化工作和商业机会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

政治、文化、经济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越来越多的机会涌现。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全球化工作和商业机会呢?1.搭建平台建立一个通用的沟通平台,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能够交流。

因为一切的合作和交流都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文化、语言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平台,即使是语言不通的人也可以交流,这有利于开发全球的商业机会。

2.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市场需求是找到商机的第一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着眼于未来的趋势,然后才可以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建立网络很多商业机会是通过网络而来的。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网络变得彼此联系,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

建立一个好的网络,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机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4.创新和优化产品产品的创新和优化是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产品的需求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需要创新和优化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需求。

通过创新和优化,可以让产品满足更多人的要求,拓展全球市场。

5.进行市场营销尽管市场需求是发现商业机会的第一步,但对市场了解得再清楚也不是最重要的。

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市场营销。

营销可以帮助找到更多潜在需求,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种类,推动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销售。

综上所述,全球化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业机会更多。

利用沟通平台、了解市场需求、建立网络、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开发全球化工作和商业机会。

这对于企业和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新整理对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docx

最新整理对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docx

最新整理对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关于中国是否是“世界工厂”的争论也逐渐增多。

据相关统计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90%的电钻,80%的打火机,50%的像机,30%的空调和电视机以及40%的洗衣机是中国制造的。

仅去年一年,中国就为60亿世界人口每人生产了一双鞋,2.8件衣服和1.7米长的布料。

中国在以往10年中在世界贸易大国名单上的排名从第13位上升到第6位。

中国的xxxx,显示器和家电产品的数量占世界首位。

毫无疑问,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好处1.有利于现实的经济增长域外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快速增加了现实的资本存量和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

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国富民安的根本途径。

中国原有的工厂已相当落后,并且大批倒闭。

新建工厂资金缺口相当大,域外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成为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也将催生中国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引进中国制造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的。

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相对先进和实用的技术与管理,这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有利于观念更新,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融人全球经济的大系统之中。

3.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发达国家的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无疑有利于减缓中国的就业压力。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减缓中国就业压力更有意义。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弊端中国“世界工厂”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及就业压力的缓解等。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方面,如:1.外资垄断加强,对国外产品依赖加深近十年来,外资进入我国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产品种类和生产项目遍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一.比较优势分析(一)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长久以来,为自由贸易学说提供理论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学说。

不论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比较优势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

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这些理论证明,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比较优势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

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这一状况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

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所以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地积累资金和技术,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为产业的逐步升级打好基础。

(三)怎样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或者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

申论热点: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制造

申论热点: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制造

申论热点: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制造技术创新是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数字化工厂、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持续渗透,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技术创新不仅使传统制造业更加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而且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资源配置以及市场发展机会。

首先,技术创新使得传统制造业变得更加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

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制造能力、改善制造质量,并减少浪费,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例如,微软的机器学习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的能力,为企业打造一个智能化的制造生态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机器人协助制造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高效快捷的生产过程。

其次,技术创新还带来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资源配置以及市场发展机会。

3D打印技术可以解决大多数传统制造业的零件过程,使其变得更快更高效。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预测需求,帮助企业高效配置资源,从而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此外,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拓展新的市场,比如大数据技术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理解消费者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客户,从而增加其利润。

总之,技术创新在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可以使制造业更加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模式和资源配置机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多方面的技术创新努力也是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研发投入,投资研发的发展水平要能占到制造业总投资的20%以上。

同时,政府也应实施一系列具体政策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比如发放政府补贴、减免税收以及出资帮助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等。

此外,企业部门也应该加大市场投入,从根本上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企业应当致力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不但要善于发掘最新的技术,还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去实现技术整合和工艺改进,使得企业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户的青睐。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全球化时代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揭示了我国比较优势的主要特点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表现。

接着,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提出了保持和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力的对策。

总结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清晰地认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我国,比较优势理论,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竞争力,挑战,定位,重要性1. 引言1.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更快速的经济增长。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人才流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

全球化使得我国经济更加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

我国需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国需要抓住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加强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基本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时,由于生产要素的差异以及技术水平的不同,会存在各自的优势领域。

当各国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各国之间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且贸易自由。

应用文-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应用文-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才是可持续的。

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

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在一起的。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元) 。如 此 低 的起 点 迫 使 我 国 领 导 人 在 面 对 我 国 工 业 化 的
并 带 动 整 个 国 民经 济 的 迅 速 增 长 。
在 这 种 工 业 化 战 略 思 想 指 导 下 , 国 的 比 较 优 势 开 始 中
起步 时作出了有别 于传 统工业 化的 发展 道路 , 以农业 为 即
现 代 商 贸工 业 Mo enB s es r eId s y dr ui s T a ut n d n r
2 0 年 第 1期 09
中 国比较 优 势 与世 界 工厂 研 究
伍 先斌
( 西 财 经 大 学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西 南 昌 30 ) 江 江 3 0 3 摘 要 : 国 的 比较 优 势 是 其 建 立 “ 界 工 厂 ” 基 础 。在 改 革 开 放 之 前 , 国 的 比较 优 势 是 与 其 工 业 化 进 程 相 背 离 中 世 的 中
上是游离于国际经 济流 程之 外 , 有 充分 利 用 国际分 工发 劳 动 密 集 度 达 到 最 高 峰 , 级 产 品 比重 下 降 到 2 以 下 , 没 初 O 纺
挥 我 国的 比较 优 势 来 推 进 我 国 的 工 业 化 进 程 , 此 出 现 了 由 织 品 、 装 、 等 典 型 的 劳 动 密 集 产 品 , 当 年 出 口 总 额 的 服 鞋 占 工 业 化 发 展 与 比 较 优 势 的 背 离 状 态 。更 进 一 步 深 入 分 析 , 3 . 。说 明 我 国出 口实 现 了 资 源 型 向轻 型 化 和 劳 动 密 集 54
代 价 的优 先 发 展 重 工 业 的 道 路 , 此 迅 速 建 立 自己 独 立 的 、 显 现 , 从 改 革 开 放 后 出 口 的 结 构 性 转 变 中 可 以 看 出 。在 以 这 完 整 的 工 业 体 系 和 国 民经 济 体 系 。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成长和事业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成长和事业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成长和事业比较优势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成长。

这一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密不可分,同时也得益于中国所拥有的独特的比较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成长以及其比较优势。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成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一方面,开放市场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资本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也造成了一些难以忽视的影响,例如贸易竞争、收入不平等等。

然而,无论如何,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相对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正是在全球化下,中国的贸易和投资逐渐扩大,国内市场得到了拓展,并且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其经济的变化已经显示出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参与者之一,同时也进入了世界的舞台。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全球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广大且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稳定的动力。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具有自身的优势,但全球化的趋势一直是支持中国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并鼓励了中国企业对国外市场的开拓。

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成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帮助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1.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非常低。

这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竞争优势。

中国的制造业的成长也与此有关。

随着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工厂以及生产设施逐渐启用,成本降低的好处开始显现。

这种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使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可以经得起和其他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使更多的资本流向中国的制造业,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长。

2.技术人才优势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其能够招募各种不同层面的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1 比较优势与早期中国工业化关系的简要回顾建国后我国政府迅即把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提上议事日程。

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左右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标志。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开始工业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和472美元(按1965年美元计算)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之初的195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美元大大低于上述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当时的印度(其19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0美元)。

如此低的起点迫使我国领导人在面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时作出了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即以农业为代价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以此迅速建立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我国工业化在刚刚顺利走完启动阶段之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虽然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基本独立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几乎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却已无法维持。

工业化进程受阻的深层原因远不止于农业贡献的萎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前期基本上是游离于国际经济流程之外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出现了工业化发展与比较优势的背离状态。

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即便是有限的对外贸易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外贸的动因仅是为进而出量入为出或者说以进口规模强制出口。

所以对外贸易不是从国际分工角度出发而是属于一种非竞争型外贸方式。

它考虑的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而是为了换取必需的外汇来购买本国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设备按照比较优势取得国际分工利益的作用不明显。

这说明我国的这种工业化道路和比较优势处于一种背离状态。

2 改革开放:中国“世界工厂”的端倪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毅然摈弃了前30年的传统封闭的工业化战略思想和体制开始实施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开放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

对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提出对策申论

对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提出对策申论

对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提出对策申论我国企业走出去是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求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为了更好地走出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我国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只有具备有竞争力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国企业应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避免品牌被侵权,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应加强国际市场调研。

在走出国门之前,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法律法规、市场需求等信息,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制定市场策略和产品定位。

同时,要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三,我国企业应注重与当地企业的合作。

在海外市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可以借助其在当地市场的知识和资源,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合作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和市场规则,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

第四,我国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

走出国门需要具备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团队。

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政府在企业走出国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海外投资的难题。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和贸易谈判等方式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因此,企业应与政府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我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r\n 1\xa0比较优势与早期中国工业化关系的简要回顾\ue004\xa0
\xa0
建国后,我国政府迅即把工业化作为国家
战略而提上议事日程。

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
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左右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标志。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开始工业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和472美元(按1965年美元计算),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之初的195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美元,大大低于上述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当时的印度(其19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0美元)。

如此低的起点迫使我国领导人在面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时作出了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即以
为代价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以此迅速建立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

\ue004\xa0
但是,我国工业化在刚刚顺利走完启动阶段之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虽然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基本独立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几乎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却已无法维持。

工业化进程受阻的深层原因远不止于农业贡献的萎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前期基本上是游离于国际经济流程之外,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出现了工业化发展与比较优势的背离状态。

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即便是有限的对外贸易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外贸的动因仅是为进而出,量入为出,或者说以进口规模强制出口。

所以,对外贸易不是从国际分工角度出发,而是属于一种非竞争型外贸方式。

它考虑的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而是为了换取必需的外汇来购买本国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设
备,按照比较优势取得国际分工利益的作用不明显。

这说明我国的这种工业化道路和比较优势处于一种背离状态。

\ue004\xa0
\xa0
2\xa0改革开放:中国“世界工厂”的端倪\ue004\xa0
\xa0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毅然摈弃了前30年的传统封闭的工业化战略思想和体制,开始实施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开放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

这时的工业化进程既要符合中国特色,促进国内工业整体发展;又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中,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我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分享应得的贸易利益;并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和升级提升我国现代工业的水平,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由此必须使工业的扩张由依靠农业转向依靠自身的积累;要形成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xa0\ue004\xa0 \xa0在这种工业化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这从改革开放后出口的结构性转变中可以看出。

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大量的资源性产品,基本没有反映出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8年开始结构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在出口的比重下降到30.3%,制成品中纺织品的比重下降到11.8%,两者合计只占42.1%;而服装的出口上升到10.3%,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部分机电产品出口大增,其比重上升了1倍多,达到13.0%。

到了1992年,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度达到最高峰,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20%以下,纺织品、服装、鞋等典型的劳动密集产品,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5.4%。

说明我国出口实现了资源型向轻型化和劳动密集化的转换。

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初具影响力,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3.1%。

1994年,纺织品、服装、鞋三类产品的比重下降到33.7%,而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到26.4%,接近了前者的地
位。

到1995年,机电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29.5%,首次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成为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

工业制成品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已达到85.6%,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

\ue004\xa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