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研究浅析_冯建平
新世纪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新世纪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摘要:高职教育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由其在高教系统中的地位、自身的条件、竞争的需要以及未来的远景规划决定的。
高职教育要想站稳脚跟并继续发展,就必须要选择加强内涵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分析;发展内容;新思路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254-01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分析(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着复杂性随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二个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开发西部、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
伴随这一复杂历史进程发展前进的高职教育,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东部,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初步形成规模,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逐步开展,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着多样性高职学院建成的时间不是整齐划一的,多数是在新世纪成立的。
区域上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从规模上大到四、五万人,小到不足千人;从层次上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有本专并举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着长期性一是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专业技能,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需对其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工作;二是内涵建设是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贡献而不是鄙视它,要通过高职教育的实践提高其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同样是长期的。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的主要内容(一)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基本建设在内涵建设工程中,专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它是高职院校各项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和办学目标所决定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为例
作者: 冯素屏
作者机构: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出版物刊名: 大学教育
页码: 106-10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1期
主题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应涵盖校园环境、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网络阵地等方面,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提前领会职业生活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进一步与其他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抓好两个课堂的建设,争取网络阵地助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面临很多困难: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基础越来越差;社会认同感不见好转;专业理论不如本科院校、动手能力不如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等。
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寻找战胜这些困难的方法。
社会不认同的原因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内涵不够丰富是其中之一,所以抓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本。
一所学校的内涵建设涉及许多方面,笔者认为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
鉴于科研、教学在高职院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下面探讨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过程。
一、团队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团队是指有一定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
团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拥有共同的目标。
也就是说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积极的合作精神。
即团队成员要有超越自我的精神,要有协同一致的心理融合,要有乐于奉献的态度。
第三,团队带头人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兼有较好的感召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乐于奉献。
第四,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
二、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虽然学校和教师都很重视,但科研成效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就我们的实践经验所知,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生源质量差,教师教学没有成就感,经常受到挫败,导致教师激情散失;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级而成,中专学校几乎长期不要求科研,升格后想要搞科研也有些力不从心。
单个教师搞科研困难就凸显出组建科研团队的必要。
在高职院校组建科研团队也有一个过程,急于求成反而没有成效。
下面是我们组建科研团队的实践过程。
1.寻找团队成员。
基于教师都有晋升职称和搞科研的愿望,我们向系主任提出成立科研小组的要求,得到系里的部分财政支持,随后系主任在大会上作动员,希望有意愿的人报名,然后我们从这份名单中推选出一位教学水平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心胸宽广的教师作为组长,召集这些教师一起探讨今后的活动方式,大家建言献策,最后确定方案:在部门经费支持不够时,争取学校支持,如果还不足,小组成员分摊;活动经费主要用于科研成果的发表和申报,科研活动时需要用餐的费用由小组成员轮流支付;一周之后每个成员先收集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遇到的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有困难的问题。
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第21卷㊀第11期2019年11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N O.11V o l .21N o v .2019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冯建平(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㊀300134)摘㊀要: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从教学管理㊁教学管理信息及管理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教学质量管理和管理理念的一些探讨.关键词: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G 717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文章编号:1673-582X (2019)11-0041-04收稿日期:2019-06-14作者简介:冯建平(1965-),女,天津市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㊁环境保护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一㊁高职院校目前教学管理的现状在高职院校工作中,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管理环节.教学管理,既涉及教师的任课排课管理,又涉及学生㊁班级和教室等的安排;既涉及到正常的教学运行管理,又涉及到授课课程的设置和调整;既涉及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又涉及新专业发展特色,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管理,各类课程成绩的评定和统计等等,稍有疏忽就将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运行,并对学校的办学质量造成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的科学及信息化管理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的教育和管理理念㊁教育体制,树立现代教学管理模式㊁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㊁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改革,是提高教学环境和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基础.其一,教学管理主要是处理实时性强的事件.学校始终保持一个秩序正常的㊁动态的㊁发展变化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运行中教师授课㊁学生流动㊁教室调配㊁教学计划执行等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必须实时解决,来不得半点拖延.教学运行管理的环节要求非常高的实时性.其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处理的业务繁杂,涉及几乎所有校园内的部门.高职院校有教学㊁教学管理的关键是正确执行教学计划和正常的程序的实施,并贯穿所有的教学环节.服务于与教学管理相关的全校老师和学生㊁服务于学校其它与教学和学生相关的部门与人员,相对于要处理更加繁多复杂的业务.其三,教学管理的流程复杂.教学管理由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组成,它们是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管理流程.在教学管理的处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各环节的独立事务流程,还要应对这些环节相互交融的问题;既要考虑个体还要兼顾全局.从而保证了学校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这就是教学管理流程复杂性.随着学校生源数量㊁信息及其教学数据需求的增加,这些大型数据的处理越来越多的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需要实现一个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处理这些庞大的㊁复杂的㊁各种类型的教学数据和教学的各类信息的动态管理,预测教学运行的动态管理趋势,并提高相应的管理效率㊁减少管理人员重复的事务性工作,提供各类相关的教学及时信息和教育需求,保障稳定的教学秩序.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一)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观念陈旧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硬件都缺乏总筹规划㊁局限于某个局部或环节;停留在只注重硬件,轻视软件的认识问题,没有系统和体系的意识.在教学管理中,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教学管理信息功能和信息传递缓慢,无法及时更新.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被引入后,许多功能及子系统都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充分共享空间资源,减少了利用信息资源,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二)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不匹配,存在着 教学管理系统就是上一套软件 的思维模式目前,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商品化已不能充分满足使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及流程,不符合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实际情况.信息系统只局限在系统的引入过程,有些功能虽引进了,又由于对内在联系不了解,适用性低,不符合当前管理模式,也就搁置不用,造成财力浪费;或是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教学环境不断调试软件环境,花时间,想办法,费功夫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将软件勉强试用后,硬件又更新换代了,还要重新投资,重新调试,软件系统总是处于调整㊁更新㊁试用㊁重新调整的维持状态;亦或自行研发本校软件系统,又会由于聘请的研发技术人员不是专业的教学软件研发工作人员,由于不熟悉教学管理等诸环节,使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疲于与软件研发人员在系统的设计㊁流程㊁方案等环节的核实㊁确认㊁修改㊁再核实㊁确认㊁修改,即影响了本校管理人员的正常工作,又影响了研发工作的进程,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没有真正达到信息化的管理的目的,忽视了教学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与教学运行管理中,未能及时跟进教学改革的动态需求,忽视了信息系统不断适应教学管理的需求.与此同时,又缺乏后续更多的保障功能,影响了发挥高效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三)缺乏信息资源的协作机制和统一管理在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的职能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既使有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标准,教学信息化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仍局限在组织职能化的封闭管理模式水平,无法分享其它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隔离,形成 信息孤岛 .存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各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类型㊁设施和配置不尽相同,互不相容,管理数据淘汰和来源差异很大,可共享数据重复录入,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各部门采用的应用系统的界面各异,导致管理人员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并且浪费了建设资金及成本.(四)短缺的教学管理人才,需要改善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高效的㊁合理的现代信息化管理迫切需要一批高技能的㊁业务过硬的专业教学管理人员,但现有的教学管理队伍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一方面表现在从事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较低,信息管理能力不足,仍然使用传统的方法收集㊁处理㊁发布和反馈信息;另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一定的应用信息管理能力专业技术人员,但对教学管理的认识和经验又不足,缺乏钻研意识;同时从事教学管理人员的设置少,人员分工不明确㊁不合理,每日工作紧张㊁繁杂,教学管理人员只能疲于应对日常业务管理,无法专心思考信息化的建设管理,不能认真钻研信息管理技术上的问题,很难提高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管理的综合能力,大部分只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程序操作和报表处理.由于信息技术无法深入渗透到各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学信息管理的网络化㊁智能化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普及,教师不能及时适应和理解信息化的新要求,无法了解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从而限制了新专业和新学科的发展和改革,限制了网络信息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科研成果及学生的学习视野㊁思维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了教学信息资源的改善和利用.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在高职院校实现的措施(一)提高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的社会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为满足要求,必须转变观念.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调整和取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㊁管理制度和教学运行规程,探索新的教学管理途径,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管理方式.提高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型㊁技术型的人才,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不断完善日常的教学运行环境㊁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手段获取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营造精品课程,慕课网络课程,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深入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参与到学科建设,合并旧的专业设置,使他们即独立又相融,开发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学科,构建先进㊁可靠的技术平台,充分展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引进到教学过程,实现网络教学㊁多媒体教学及实践基地的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完成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二)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和实现资源信息处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学理论的结合,是基于基础技术上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㊁网络通信和数据库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㊁互联网技术㊁数据仓库技术和人工智能化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现代管理学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是信息资源的海量教学的管理和使用.教学信息的资源管理涉及教学信息㊁排课信息㊁考务信息㊁教室信息㊁选课信息及学生信息等存储和处理的数字信息,为实现信息管理子系统的教学运行㊁授课计划的安排㊁学生成绩㊁教师业务情况㊁学生学籍情况㊁课程考务及补考㊁班级课表㊁成绩和证书发放的查询管理㊁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及各种制证等管理提供了顺畅的管理平台.作为有效的教学管理决策及教学评估,课程的调倒课管理㊁学生的上课情况管理㊁学生的网上选课㊁教师及课程的网上评课管理㊁毕业实习及论文的管理㊁教学成果及专业建设的管理等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依靠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和完善了教学管理流程,促进和推广了教学管理流程的传播,形成了稳定的教学管理规定和流程.统一和严格的管理流程使教学管理人员㊁教师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保障了各类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减少了许多繁琐的事务性处理环节.通过教学信息化管理,学校的管理层㊁教师㊁学生及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相关信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随时获得公共信息,在任何时间㊁任何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实现了教师与学生㊁学生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互动和内部交流.(三)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者不仅要知道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具有丰富的相关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还需要能够把握和处理现代的网络信息管理功能的能力.并在长期的工作中,养成较高质量的自身素养和责任感.因此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需要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强调培养的方法.高品质的引进具有较高素质,掌握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系统,融合贯通,以提高他们熟练掌握和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培训力度,采用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系统的技术和信息维护,保证合理运行的系统,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并在工作中培养他们教学经验及教学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积累处理教学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㊁高素质的㊁具有创新思维和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学管理团队.(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统一管理,为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教学管理网络和管理功能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软件和技术含量,进行需求分析,对已有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即依托现有的技术力量,同时邀请教学管理人员介入,通达对软件系统的理解和把握,深入进行软件的二次开发,监控和调试信息系统.根据在任何时间的需要,以改善和提高,同时加强了系统的实用性.同时加强校园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通过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二次开发,实现教学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校园网络与互联网的链接.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包含管理观念的更新㊁资金的投资㊁转换技术和改进管理团队,还涉及到转换组织管理结构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兼容的管理模式,建设性能稳定的网络技术设施,形成良性循环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链接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因特网高水平㊁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建立镜像;通过收集优秀课件和教学相关资料;通过电脑培训,实现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共享.参考文献:[1]刘艳丽.浅析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发展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叶小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3,(08).[3]施建林.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B r i e fA n a l y s i s o n I T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T e a c h i n g o fH i g h e r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 sF E NG J i a n-p i n g(T i a n j i nU r b a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V o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l e g e,T i a n j i n,300134)A b s t r a c t:I T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T e a c h i n g o fH i g h e r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 s s h a l l e m b o d i e s t h em o d e r n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t,w h i c h i s t h e i n e v i t a b l e t r e n d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d u c a t i o n i n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B a s e d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m a d e o n t h e p r e s e n t t e a c h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i n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s o m e d i s c u s s i o n s a r em a d e h e r e i n a b o u t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e a c h i n g q u a l i t y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p h i l o s o p h y w i t hr e s p e c t t o t e a c h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e a c h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e d u c a t i o nG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g.K e y w o r d s:h i g h e r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I Ta p p l i c a t i o ni nt e a c h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沈建根、石伟平在《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当前高职教育需要认清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厘清专业群的内在联系,对接区域产业,调整结构布局,加快内涵发展。
首先,作者指出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积累了许多矛盾,比如,专业大量增加造成专业资源的稀释,资源利用的专业分割,限制专业的服务能力,使得高职教育专业群概念应运而生。
作者认为,尽管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侧重“教学管理单位”的重组,但专业群的意义不能仅局限于资源集聚的经济意义,柔性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对于改革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接着,作者探讨了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在联系:1.选择专业群内在联系的依据是能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行业企业的参与等问题的突破和解决。
2.“学科联系”不符合高职教育专业群的特点。
如果用“学科联系”来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结果必然是回到三段式课程结构。
3.“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联系”是高职教育专业群的现实依据。
然后,作者论述了高职教育专业群组建与专业结构布局调整:1.学校选择对接产业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的首要问题;2.专业群的设置和数量与对接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含量有密切联系;3.群内专业的设置要基于基层一线所需人才的成长规律。
同时,作者认为,让学生能在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外部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与自己相适合的专业化方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
最后,作者分析了专业群建设与组织保障机制,并提出了以下措施:建立以课程组织为基础的专业群组织结构;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以专业群就业质量为评价重点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体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体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当前,迅速发展的高职院校不得不面对诸多障碍或困难,比如生源减少、资金不足、内涵不够、持续发展受阻等。
文章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形势、找出问题,试图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关联主体职责进行界定,理清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寻求多方参与、多管齐下和多策并举,为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各方主体提供策略借鉴。
[关键词]高职内涵主体策略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大学入学率低的问题,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
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完成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重要转型。
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中,存在着多类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共同构成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
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背景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激励引导下,高职院校迅速发展,但生源萎缩、竞争无序、办学质量不均衡等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使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一)高职教育高就业率难掩低满意率在较高的就业率背景下,毕业生对高职教育的满意率并不令人满意。
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和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即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的比例)仅为56%,其中不满意的地方主要在于“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及“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显然,问题指向教学。
(二)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受根深蒂固的历史背景和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就面临着“高就业”和“低认可”冰火两重天的情况。
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是别无选择的“无奈之举”。
究其原因,一是认识偏差,“高职”相对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许多家长把“高职”混同于“职高”,认为高职是中等教育,属于“编制外教育”;二是错位比较,片面地把高职院校与省部级本科院校相比较,认为前者培养蓝领,后者培养白领;三是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主导着许多家长,以学习成绩论高低,以入读高校层次论“英雄”,导致对高职院校“瞧不起”,即使别无选择入读了高职院校,也努力寻求“专升本”,加入“正规军”行列。
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一)
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一)摘要:随着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
何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又导向何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旗又该哪般飘扬呢?关键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确保实践与反思的足够张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反思性一、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
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由“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截止2007年4月13日,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1109所之多。
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立项工作。
高职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界家喻户晓的时髦话语,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
我们经常能听到学校领导在其报告中讲,他们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的,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
但内涵在大家的心中又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从领导者口中问出一个关于“内涵”的所以然来,可谓万人有万般理解。
显然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结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几种常见观点(一)历史阶段论: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发展阶段该论断往往从宏观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认为高职教育经历了“新兴”(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和“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规模数量扩张)几个发展阶段后,亟待从数量扩展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亦即内涵建设的重点。
高质量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质量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高质量内涵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点。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探究了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和目前面临的问题,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内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引言:在高质量内涵的发展背景下,把握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专业及人才培养的关键。
设置特色鲜明、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带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这些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为此提出来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分析(1)专业群的定义分析高职院校中的专业群指的是若干个相同或相似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通常是该校的重点专业,既要能表现院校的教育特色和综合实力,又要达到就业率要求,因此也拥有相应的配套教育资源。
为了建设好专业群,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
由于专业群内专业特征的相似性和重合性,使得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项目上资源共享,有利于院校整合师资力量和课程安排。
(2)专业群的时代特征在高质量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首先,专业群会更注重与社会就业环境的匹配度,增强对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发挥人才和专业的综合协调作用。
其次,在建设专业群时,要考虑院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特色,利用区域特色聚焦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动向也在动态变化,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要结合市场和经济的变化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彰显专业独特优势,为推进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
二、高质量内涵发展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作用(1)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稳步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这也标志着我国产业转型和调整进入了重要时期,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建设的重点和中心。
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
龙源期刊网
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
作者:
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07期
刘晓、石伟平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有必要仔细审视当前我国高职内涵建设的现状,探索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新路径,提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应当由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转为以专业建设为主线。
首先,作者提出作为实然建设路径存在的课程建设是一种发展误区,并提出批判。
作者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误区在于:1.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结合力度不够,课程之间相互封闭,导致知识的分裂;2.教师团队整体优势发挥不足,难以形成合力;3.难以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表现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学科型结构,以及内容选取上缺乏与行业企业合作。
接着,作者分析了作为应然建设路径存在的专业建设的价值与内涵:1.以专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2.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路径有利于践行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路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4.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路径贯穿了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最后,作者就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出了路径与策略建议:1.立足现实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2.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3.紧抓课程建设,统筹教学资源;4.组建教学团队,强化“双师结构”师资队伍;5.建设实训基地,优化教学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型”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型”发展注重学校的特色发展,鼓励学校根据地域、行业和专业的 特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和优势学科,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内涵型”发展的重要性
推进产教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型”发展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鼓 励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通过引进企业资源 进校园、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 紧密对接。
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践 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
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 责和权益,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国际化发展推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01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
源,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历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逐 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 育体系。
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 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 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02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型”发展 的含义与重要性
Chapter
“内涵型”发展的定义
•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型”发展是指以提高 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特色发展、 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等为核心内容 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注重的是教育质 量的提升和教育结构的优化,而非单纯的外 延扩张。
高等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新的教 育模式,注重实践教育和职业能 力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 学校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基于高职示范院校后期内涵建设的研究和探索*
基于高职示范院校后期内涵建设的研究和探索*作者:潘毅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8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成果丰硕,有效推动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然而大多数示范院校在通过验收后,却难以找到后期建设内容的发展方向,致使整体建设停滞不前。
本文对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高职示范院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五位一体双服务”模式对我国高职示范院校后期内涵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示范院校;内涵建设;协同创新;社会认可度中图分类号:TG15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8.10.0992009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发布,首批共计28所高职院校获批,截止到2012年底共计100所高职院校获批[1]。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已经通过了示范院校的验收工作,在校企合作、科研创新、“三创”工程、质量管理等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成果能够有效惠及全校师生。
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通过示范院校验收后,后期建设却难以找到方向,使得整体建设停滞不前。
因此笔者对示范院校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初步构建“五位一体双服务”的框架模式,以为我国高职示范院校后期内涵建设指明方向。
1我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存在的问题20世纪末,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已达到1322所,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区域性、功能性、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最为明显,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批内涵建设优秀、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理念先进的高职院校起到引领作用,以积极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优之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平衡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工作成绩喜人,各所示范院校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部分都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院校办学为依托,以服务贡献为目标,以政府推动为基石的四维高职示范院校特色[3],但后期建设工作却明显薄弱,大部分学校在完成示范院校建设验收工作后建设脚步放缓甚至停滞不前,最终难以形成完整的、规模化的示范体系,这是我国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通病之一。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课程建设的思考
2 课程开 发 角色定 位不 准 。部分 教师 对 自已在 课程 开发 中的角色 定位 不 当 , 为 自己只是课 程 的施 ) 认 教 者 , 少 意识 到 自己是 工作 情境转 化 为学 习情 境 的设计 者 , 很 是实 践专 家分析 典 型工 作任 务 时的分 析师 .
是实 施 讲练结 合教 学战术 的决 策者 。因此我 们谈 课程建 设 , 要 转变教 师 的课程 理念 。 养教师 课 程开 首先 培 发 与实施 的技 能 , 因为 目前 大多 高职 院校教 师还 不具 备这方 面 的素养 。
,
内容 的宽度 能 确 保学 生 将来 的 可持 续 性发 展 , 为将 来 的发 展打 下 扎 实 的 基础 , 如健 康 教 育 、 息 技 术教 信
南通纺 织 职业技 术 学院 学报 ( 合 版 ) 综
21 0 2矩
育、 人文素 质教 育等 , 助学 生成长 为 成熟 的人 , 帮 同时在学 习 、 工作 和生 活 中 , 于与 人 沟通 、 善 交流 , 学会 与 人共处 ; 程 内容 的深度 是为 了保 证学 生具 备某 种 岗位群 的技 能知 识 , 课 以适 应企 业 的顶 岗要 求 , 帮助学 生
第 l 2卷 第 2期 2 0 1 2年 6 月
南 通纺 织职业 技术学 院学 报 ( 合版 ) 综
 ̄una fNa tn xi c to a c n lg l g o r lo no gTe te Vo ain l l Te h oo yCol e e
Vo. 2. . 11 No2
高职教 育 内涵建设 内容极 为 丰 富 , 包括 办 学指 导思 想 , 才培 养 目标 与定位 , 业设 置 与人才 培 养方 人 专
内涵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作用与定位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内涵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作用与定位湖北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 周锐丽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跨过规模扩张的历史阶段,内涵建设是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软实力发展的重要项目, 在认识内涵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才能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自 身内涵发展,提高学校声誉,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作用 定位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6-0250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建立学校品牌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例提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部于近日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为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雏形。
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发展现状来看,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跨过规模扩张的历史阶段,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提高自身的内涵发展,提高学校声誉,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内涵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决定后,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在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等方面稳定增长,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力军。
以湖北省为例,2010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总数为1284368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398154人,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总数的31%,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9%。
就全国来看,2010年以来,高职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年招生人数在320万人,在校生数在980万人、校均规模在6000人左右震荡。
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分析
针对大 多数 高职 院校对 内涵建 设认 识不 清 ,模 糊 ,片面等现象 , 各学院应结合各 自实际情况 ,做好 l 号文 的宣传 和学习工作 ,从学校 的行政部 门到学 6
校的每个 系部 ,甚至到学校的每个学生 ,以提升 高职
的骨干教师和 “ 双师型”人才 的引进 ,改善现有教学 团 队的结构。同时 ,应 引进 高学历年轻教师 的加 入 , 给学 校师 资队伍输 入新鲜 血液 ,进 而带 动学 校 的科
三 、提 升高职 院校 内涵建 设的 基本措 施
( 一)转 变观念 ,提 高认 识是提升 高职 院校 内涵
建设的前提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转 变 ,给企业带来 了更大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 鉴企业 战略思想 的转变 ,我国高职 借
院校从前几年的 “ 外延 扩张”思想 向如今的 “ 内涵建 设”思想转变 ,给高职院校 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契机。
( 一) 内涵建设 的层 面内容
《 教育部关于全 面提 高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质量 的
从外 延扩张 向内涵建设 转型 ,增强学校综 合竞争力 。 但在实现转型 的过程 中,很 多高职院校把 内涵建设表 象化 、形式化 ,并没有充分认识 内涵建设 ,更没有落 到实处 ,因而有必要对 目前高职院校在 内涵建设上存
在 的主要 问题进行研究。
念层 面 , 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及品牌意识 、校 园文化建 设 、学校质量意识 、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特 色及创新 等; 组织建设层面 ,包括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管理机
二 、高职 院校 内涵 建设 的再认 识
众所周知 ,现代企业界提出了从 “ 粗放经营”到 “ 集约经营”的转变 ,这一思想适应市场变化 的需要 , 企业进行着 “ 内抓管理 ,外 塑形象 ”的战略 。企业的 集约 化经营实质上 就是 “ 内涵建设 ”之道 ,它 注重
高职内涵式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教 育部关于全面 提高高等职 业教 育教 学质量 的若 干意 高职院校发展动力而言,要实现从主要依赖政策支持和经费投
见》(教 高 [2006】16号 )明确 提 出“高 等 职 业 院校 党 政 领 导班 子 要 入推动高职教育发展转变为发展成为高职 院校自身的内在需求。
树 立 科 学 的人 才 观 和质 量观 ,把 学校 的 发 展 重 心 放 到 内涵 建
前 沿视 角
FrontierPerspective
高职 内涵式发展现状分析及 其对策探讨
唐 爱 芳
(南京 工业职 业技 术 学院社 科部 江苏 ·南 京 210026)
摘 要 内涵式发展作为 高职教育发展的新 阶段,目前主要存在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 还存在着界
限不明的状况,师资队伍建设重引进、轻培养,45- ̄1管理部 门树立‘为教师服务 ’,自勺意识还不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研工作时间被大量的教 学
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 式创新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是一个有机 科研氛围不足等 问题,注重青年教师和学术梯 队培养才是师资
统一的整体 ,三者相互联动 ,构成高等 职业教 育内涵式发展的 队 伍 建 设 的 重 中 之 重 。
完整体系 。”“ 如果把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 、教学投入和办学成
TANG Aif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of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26)
Abstract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cannot do with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 eory course,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 y cou r se content development needs assessm ent m odel ofreform and innovation,reform and innovation ofpractical teaching m ode,occupation literacy cultivation orient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refor m a n d innovation,strive to improve to enhance teachers confidence,since the media environm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 r se teaching reform a n d in ovation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value an 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con otative developmen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ampus cultur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夫、 也是必须下大 功夫 去探索和解决 的难 点 。对 于示范性高 职院校 而言 。 唯有 找到 校企如何深 度合作 、 工学如 何 紧密结 合 的路 径和 方式 , 并将 其作为 主线 , 形成有 效载体 和运 行机 制. 才能使 高职教育事业充满生机 和活力 。 在学校层 面 . 要积 极探 索建立 由政府 部门 、 行业 企业 、 学 生家长 代表及 关注 职业教育 的社会 知名人 士等 多方组 成 的
、
抓好体制机制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线
校企 合作 、 工学 结合是 职业 教育 的命 脉所在 。袁贵仁部 长在 2 1 0 0年度 全国职成教工 作会议上 强调 ,校企 合作是今 后一 个时期 职业 教育改革 发展 的重点 ,是 我们应 当下 大功
整体竞 争实力 的专业 群 , 各专 业之问密切相关 、 使 和谐发展 。
重要 方面 , 也是 其发 挥引领 作用的具体体现 。” 此 。 范性 为 示 高职 院校 要 以增 强社 会服务 能力作 为其 内涵建设 的重 要着 力点和突 破 口. 努力成 为地方经济发 展 、 社会 进步 和文化 繁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以优秀专业教学 团队建设 为重点 , 以 专业带头人与专业 骨干教师队伍 建设 为核心 , 引聘结合 . 培养
吴 海 光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渭南 7 40 ) 10 0
[ 摘 要】示 范性 高职 院校 应以 内涵建设 为本 , 已然成 为业界共 识。 本文认为示 范性 高职 院校要以抓 好体制机制
建设为主线 , 打造特 色品牌 专业 为重点 , 强师资队伍建设为 关键 , 加 提升 管理水平 为保 障, 强社会服务 能力为重要 增 着力点 , 实 内涵, 夯 创新发展 , 实现示 范性 高职院校“ 三示范、 五领先” 的使命 和宏愿。 [ 关键词】示 范; 高职院校 ; 内涵建设 ; 思考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析作者:黄璟周峰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年第08期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有学者预测,未来30年的教育变革,最终会成为影响社会变革的关键,每一所学校都需要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历经了长达20年的规模性发展之后,当前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部署,开始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并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彻底转变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这种转变既有宏观战略布局方面的调整,如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采用社会化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等。
又有科学合理、具有时代特征的战术手段运用,如充分利用“兼职教师”资源,开启“云直播”,促进校企间、院校间教师交流;建立高校“云才库”,精准对接岗位和人才;加大“体验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如今,一些高职院校正以此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进而引导自身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转型紧跟科技前沿,跨界趋势日益凸显,这些时代特征决定了高校很多专业都需要进行全新的顶层设计。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调整一批老旧专业,增设一批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新专业,使专业设置体现“地方性、应用性”。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大专层面的所有专业,但仍应给各高校新专业建设留下广阔的空间,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赋予其不同的专业内涵。
同时,国家应给高水平职业院校以设置目录外专业的可能权限,使得新专业的建设更加灵活自由。
随着学科融合现象大量出现,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只有具有较高的市场嗅觉和行业敏感性,围绕规划,细化目标,才能确保职业院校顶层设计具有自身特色。
否则,如果仅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人云亦云地跟着别人的改革模式走,不仅不能深入领悟新学科的时代特点,还会导致职教改革力度不足、专业建设滞后。
对中职学校内涵发展的几点思考
按 照 这 种 认 识 与 逻 辑 . 职 学 校 选 择 内涵 发 展 . 是 学 校 中 一 领导者 , 其是校长对 “ 尤 以服 务 为 宗 旨 . 以就 业 为 导 向 . 以提 高
能 力 自我 管 理要 素是 学 生 实施 自我 管 理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 而学 生 在 每个 要 素上
的 实施 情 况 也 反 映 着 学 生 的 自我 管 理 水
并 举 办大 型 社 团活 动 . 使学 生 可 以 在一 个
相对 开 放 而 又 丰 富 多 彩 的 世 界 中 找 寻 自 己的 朋友 . 同时 掌握 与 人相 处 和保 持 友 谊 长 久 的能力 把握 自我 管 理要 素 .锻 炼 自我 的 自我 管 理 .在 学
必 须成 为学 校 全 体 教 职 员 工 的 共 同 认 识 和 共 同追 求 . 在 学 校 并
时 时处 处 体 现 出来 。否 则 , 些 所 谓 的 “ 念 ” 只 能 停 留 在 口 那 理 就
号、 标语 或 学 校 领 导 的 主观 愿 望 上 . 实 际 办学 无 补 于
办 学环 境 . 中职学 校 已开 始 思考 和 探 索 内涵 发 展 问 题 . 望通 过 希 内 涵建 设 , 学校 办 出 品 位 、 出 质量 、 出特 色 , 而提 高 中职 使 办 办 从 学校 的 生命 力 和 竞争 力 , 出一 条 可持 续 发 展 之 路 。在 此 . 者 走 笔
作 的微 观层 面 的操 作 性 理 念 。 只 有 这 样 . 校 内 涵 发 展 的 理 念 学
才 可能 变 为 大 家 的行 动 自觉 与行 动指 南
浅谈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两条路径
龙源期刊网
浅谈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两条路径
作者:
来源:《职教论坛》2011年第01期
刘晓、石伟平在《江苏高教》2010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进程中存在着两条路径:即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建设路径和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建设路径。
前者是作为当前实然建设路径存在的,在实践中过分地强调课程的作用,引发了诸多现实的问题:后者是将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元素,将内涵建设贯穿高职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是一种应然的路径。
作者首先对作为实然建设路径存在的课程建设的误区进行了梳理。
指出,当前上至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向,下至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实践操作,都将课程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抓手,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精品课程以及高职院校将各级精品课程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优劣当作反映该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指标,造成了:(1)课程之间相互封闭。
导致知识的分割:(2)建设观念存有误区,导致建设方向异化;(3)教师团队整体优势发挥不足:(4)没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4期2015年4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NO.4Vol.17Apr.2015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研究浅析冯建平(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4)摘 要: 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科学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科学研究几方面进行分析,阐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内涵发展;校园文化;科学管理;教学质量;师资建设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5)04-0041-04收稿日期:2015-03-04作者简介:冯建平(1965-),女,天津市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环境保护、计算机技术应用。
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已随着高职院校日益成熟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根本选择。
在中国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下,在与国际教育不断沟通和借鉴下,高职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以提高学校的内涵发展为中心。
既要注重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又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构建等内涵发展。
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担负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国外高职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瑞士,政府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认为它是教育模式多元化和市场需求不可分的体现,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学生既要接受同类大学的专业培养,还要取得一定的任职资格;既要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还要进行专科应用型研究。
在德国,“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征,“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D·梅腾斯(Mertens)的题为《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命题》(Schlues2selqualifikationen.ThesengzurSchulungfuere-inemoderneGe2sellschaft,1974)论文中,也叫核心能力(coreskills)或“可携带的能力”(portableskills)。
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
基于这种理念,德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加强个性化教育,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职业研究和预测,确定职业发展规划,落实到职业教育中,进行职业教育与企业实习的渗透和合作。
在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已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它是实行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众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过程,在任何工作阶段,人人都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学校要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要求开设急需专业和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特色培养方案。
在英国,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也非常重视社会调查,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订培养计划。
这样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到与企业要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
在对高职教师的培养中,采用的是“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方式,即使教师在通过职前、职后培训后,进入专业角色的培训,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最后进行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资源的融合,使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二、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研究1.塑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重视人文精神,提升高职形象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氛围和人文环境,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都会有它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是高职学校的“高职文化”。
这种“高职文化”是通过它特有的职业性来体现这所学校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并通过这种“高职文化”行为观和价值观来感召师生的,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高职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师生就会自觉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而辛勤地工作,并处处感受到这种氛围下的职业和文化思想。
“高职文化”应具有职业性和人文性,是学校精神和管理理念等的体现,是在办学历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
在高职院校里,应该充满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爱国精神,保持着传统的文化优势和独特的职业特征和职业环境,以此构成高职院校文化的丰富内容,并将其融入到全体师生的学习、工作中去。
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技能,还要培养一种精神,即“学校文化”和“职业精神”,这是高职院校独特的魅力。
只有在这种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下,学生才能具有高职学生特有的人格,人人都具有职业素养,人人都会友好相处,人人都知感恩。
读孔子的“论语”,学会“择其善者而为之”的处事态度;读老子的“道德经”,感受“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包容;读唐宋诗词,体验“大江东去”的时代感,“大漠孤烟直”的忧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壮志,“坐看云起时”的洒脱,“长风破浪会在时”的自信。
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爱国精神、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
2.具有专业性强的办学特色,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要突出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特色性强办学理念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标志,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保障前提,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培养出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离不开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科学管理体系和高质量的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在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专业培养与行业需求“零距离”融通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出现,如办学思路落后、管理理念滞后、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实训场所简陋等。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有一个先进的、有效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做引领,总结和摸索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规律,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升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高职教育在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学管理要以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和技能培养为依据,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创新能力。
从教师的理论教学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从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到各专业间的相互协调等诸多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对高职院校而言,高技能的人才来源于高水平的培养模式,高水平的培养模式来源于科学的严谨的教学管理,科学的教学管理来源于先进的办学理念。
一个高职院校要形成良好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有自己个性化的文化品格,就要有一支十分优秀的管理团队。
既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又有开阔的眼界和胸怀;既能坚持人才培养目标,又熟悉办学的内在规律;既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又有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平台。
3.建立特色的专业建设机制,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美国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的,即以技术能力为核心,将战略决策、组织管理、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等整合而达到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既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又是竞争对手不能仿造和复制的。
“核心竞争力”能很好地达到社会需求,并给本行业带来竞争优势。
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其根本就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教育竞争也是如此。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优势学科和专业为核心,增强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使学校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能力。
高职院校要获得这种“核心竞争力”,就应注重开发和培养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即专业建设。
与企业、行业合作,让社会上的企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制定和设置,对专业建设、实训体系、科研机构以及教学管理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学校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这种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专业培养方向、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等都可构成高职院校的核心专长。
进行具有特色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需要,它反映学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水平,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办学优势,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特色,淡化专业界限;建立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体,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推进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具有高职优势的、不可替代的龙头专业或精品课程,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点所在。
4.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高职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专业职业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的最根本“瓶颈”,不是缺乏物力、财力等方面的竞争力,而是缺乏优秀的“双师型”的名师、“一专多能”的能师和“复合型”的大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拥有“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既能熟练讲授专业理论,又能到企业、实训场所、培训基地指导和演练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的教师。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采用培训和引进两种方法:一要加强师资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和高校进行专业实践培训,提升教学与实践水平。
二要引进优秀人才,实施优惠政策,吸收企业中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或来校兼职或客座讲课;同时还要加大激励机制,让名师、学科带头人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
增强专业带头人引领理念,培养在行业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知名的高职院校应有知名教师,知名教师是靠知名专业;知名的教师和专业培养了知名的学生,最后造就了知名的高职院校。
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学校的地位自然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所以“知名院校”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高追求。
高职院校知名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才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知名院校中的知名课程、知名专业、知名教师和知名学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条件。
5.以完善的实训体系组建校企合作的完善体制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稳定实训体系,用足用好用活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使工与学相结合,为高职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实力。
实训体系建设是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来武装教师的,是通过企业的先进设备和产品装备学校的,是通过企业员工的先进职业素养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的,是用企业家的眼光和用人单位标准培养学生的。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企入校等培养方式,建立稳定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体系,实现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教学课题与生产课题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