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团体心理与行为)【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1.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
答:(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和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①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a.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b.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c.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d.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e.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a.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b.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c.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d.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Homans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团体心理与行为1.什么是团体?它有哪些心理功能?答:(1)团体的定义①在心理学中,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②社会中的团体很多,这些团体在规模、价值观、目标以及持续时间上各不相同。
a.规模是团体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其中夫妻是最小的团体。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3~20个人的小团体之上。
b.从持续时间上看,像家庭等团体可以延续数代,而陪审团的成员则可能因某一案件而成立数天,一旦结案则自行解散。
c.不同团体的价值观也不一样,宗教团体与学生团体各有各的价值取向。
(2)团体的心理功能团体生活对人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团体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障,团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归属感归属感是指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团体的感觉。
人们正是因为具有团体归属感,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独特的情感。
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都会寻找归属。
②认同感认同感是指团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识与团体的要求相一致,个体往往把团体作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
尤其是当情境不明确的时候,团体的认同感对个体的心理与影响更大。
③社会支持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团体的要求时,团体往往会加以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与行为,得到团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什么是团体规范?它对人们有什么影响?答:(1)团体规范的定义①团体规范是指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
这种要求团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②团体规范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许多种,从规范的正式程度把它分为两种:a.正式规范正式规范往往是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团体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
正式规范只存在于正式团体中。
b.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
非正式规范不仅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式的团体中。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行为)【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行为1.结合有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答:(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班杜拉的观点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他的这种整合使得心理学家有可能去揭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本质。
但是这种平衡很快就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生物学家通过对动物及人类某些行为的研究指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遗传而获得(比如人类的利他行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也想从脑与神经层次证明行为的物质基础,而人们知道,这种物质基础是来自遗传。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a.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b.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1复习笔记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理解自我的探求过程。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人手1.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人们最需要什么。
Kennon M.Sheldon(2001)等人发现,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关系(relatedness)和自尊(self-esteem)是人们最需要的品质。
二、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1.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8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圣才出品】
第8章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1.你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本条件?答:(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人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人们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
人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
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
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增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
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
但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2)赢得别人需要的基本条件①要想赢得别人需要,首先自己须给予别人需要。
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
对于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
否则,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②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强调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别人需要,需要自己付出。
2.情感理想主义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你怎样理解这种人际交往取向?答: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这种人际交往取向违背了人际交往基本的交互原则和功力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客观事物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1)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不然,在人际关系上会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积极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2章积极心理学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答: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的整个过程,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峰与低谷,即有美好的经历,也会有挫折和消沉的经历,正是这些高峰和低谷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好的事件才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1)积极心理学的假设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病态的一面同样真实地存在着,积极心理学强调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在精神生活和长远的追求中得以实现。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积极的特质和性格,包括友善、好奇心、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价值、兴趣、天赋和能力,同时还研究可以促进幸福生活的社会因素:友谊、婚姻、家庭、教育和宗教等。
(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体验、积极特质、自主的特质,并去描述、解释客观事实,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追求怎样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强调并非所有的结论都是乐观的,但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些都与美好生活相关。
(4)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积极心理学并非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而是对研究问题的重新聚焦,是使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研究新领域中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超越地域、文化限制的,所有的文化都向往并追求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尝试从全球化的视角定义文化经验。
2.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领域有哪些?代表人物有哪些?答: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三个领域,分别为: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和积极的社会关系。
(1)积极的主观体验①快乐快乐是最常见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快乐的,快乐的感觉很棒,让大多数人都会深深体会到它并努力维持或强化它。
人们关注此时此刻的快乐,但同时也体验着过去(回忆)和未来(期望)带给我们的快乐。
②福流福流是积极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指人们高度参与某些活动时所伴随的一种心理状态。
处在福流状态的个体,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个体觉得自己充满活力。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详解
笔记
笔记
第章
习题
社会
社会
教材
心理学 习题
行为
第版
笔记
心理
复习
团体
心理学
经典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 习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的师生参考。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 材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 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 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 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侯玉波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 等院校采用较多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 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侯玉波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为主并结合其他心理学教材对本章的重 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 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侯玉波主编的《社会 心理学》(第2版)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 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延伸。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讲义 和课堂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多项选择题)【圣才出品】
二、多项选择题1.导致从众的主要原因有()。
[统考2019年研]A.群众的压力B.信息的不充分C.行为的选择性D.群体规范的影响【答案】ABD【解析】从众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主要是由于信息性和规范性两种社会影响。
AD两项,规范性社会影响是因为人们有渴望被接受的需要,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所以人们很多时候会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
B项,信息性的社会影响指的是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
C项,行为的选择性与认知失调有关,降低行为的选择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认知失调。
2.人际吸引的规则包括()。
[统考2018年研]A.熟悉性B.表面性C.通常性D.邻近性【答案】AD【解析】人际吸引的规则有熟悉性、邻近性、相似性和互补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但有时候也会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
熟悉性以及邻近性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影响旁观者效应的因素有()。
[统考2016年研]A.责任分散B.时间压力C.评价恐惧D.情境的不确定性【答案】ACD【解析】引起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与以下的几个因素有关:①责任扩散;②情境的不明确性;③评价恐惧。
时间压力因素是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
4.侵犯的影响因素有()。
[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研]A.物质条件B.个性特点C.情绪唤醒水平D.道德发展水平【答案】ABCD【解析】侵犯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①个人因素:包括A型人格、敌意归因偏差、性别差异,道德发展水平;②情境因素:包括高温、酒精和药物、唤醒水平,侵犯性线索;③社会因素:包括去个体化、媒体暴力、社会赞许与模仿。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第3章自我概念3.1 复习笔记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一)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1.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2.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3.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4.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二)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1.詹姆斯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2.库勒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3.Mead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4.沙利文沙利文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5.EormuthEormuth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的发展,他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实现动态平衡。
6.T ajfel和Turner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努力使自己对自己感觉良好,所以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时感觉更好。
由此可见,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心理学大家们也都非常强调自我概念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详解-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社会心理学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对他人的认识可以首先从他人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从情境出发,知道他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主流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社会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使人们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及选择,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社会心理学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生活的价值;研究发现,自主、能力、关系和自尊最具有生活的意义。
二、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1.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他人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3.吴江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4.沈德灿对国内众多学者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进行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个定义被认为最全面。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1.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2.区别(1)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之所以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第5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在“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一层面中,不包括以下哪个研究内容()。
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的内容、功能、程序等C.社会影响D.集群行为【答案】D【解析】D项,属于“群体心理”层面的研究内容。
2.下列理论或名词中,不是由卡尔·荣格提出的是()。
A.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B.阿尼玛(anima)C.阴影(shadow)D.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答案】D【解析】接近人群、反对人群和脱离人群是霍妮提出的神经症患者避免焦虑的三种交往应对方式。
3.以下不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亚伯拉罕·马斯洛B.埃里克·埃里克森C.卡尔·罗杰斯D.罗洛·梅【答案】B【解析】埃里克·埃里克森属于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4.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答案】A【解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5.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答案】D【解析】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为大多数人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它是一种群众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6.“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A.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B.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C.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D.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答案】D【解析】1890年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6章~第10章【圣才出品】
第6章人际关系1.人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答: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心理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概括来说人们互相吸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人类的亲和动机①心理学家Atkinson(1954),McAdams(1980)等人认为,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a.亲和需求,它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b.亲密需求,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②人类的亲和动机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a.与社会比较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
b.与社会交换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
③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R.Weiss (1974)指出,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酬赏:a.依恋指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给个体的安全及舒适感,这种依恋小时候指向父母,成人后则针对配偶或亲密朋友。
b.社会整合: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
c.价值保证: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
d.可靠的同盟感: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意识到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
e.得到指导: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从他人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
f.受教育机会:与他人交往能够使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他人的教育。
(2)为了克服寂寞①心理学对寂寞所做的定义是: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②Weiss把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a.情绪性寂寞是指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
b.社会性寂寞则是指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c.要注意区分寂寞与孤独的不同:孤独是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孤独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尽管孤独但却并不寂奥,所以说孤独与寂寞之间没有任何必要的关联。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
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A.社会影响B.社会促进C.观众效应D.社会抑制【答案】D【解析】A项,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B项,社会促进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促进个体活动的完成或作业水平提高的现象。
C 项,观众效应指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人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D项,社会抑制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
2.以下对影响相符的个体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正常人中,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较,前者较少表现相符B.实验证明,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表现相符C.实验证明,在中性刺激物面前,男女被试的相符程度没有显著差别D.实验证明,高自尊的被试比低自尊的被试较少表现相符【答案】C【解析】相符行为是指在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下而表现出的、与他人和团体的要求期望相一致的行为。
学者们研究了个体的年龄、智力、自尊等特点与相符的关系,但是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相关的证据。
3.以下对个体的性别与相符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相符B.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男性所熟悉的事物时,男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C.实验中,男女被试在相符程度上没有任何差异D.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女性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女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答案】D【解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温顺和驯服,女性会更具相符性。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后来更精细的实验指出,过去的实验所用的刺激材料是有利于男性的材料,如政治、球赛、汽车驾驶等等,这会使女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如果选用有利于女性的刺激材料,如烹调、服装、看孩子等,则会使男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在“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一层面中,不包括以下哪个研究内容?()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的内容、功能、程序等C.社会影响D.集群行为【答案】D【解析】社会心理学在“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一层面中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交流、从众与服从、社会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间言语与非言语沟通等。
D项,集群行为属于“群体心理”层面的研究内容。
2.下列理论或名词中,不是由卡尔·荣格提出的是()。
A.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B.阿尼玛(anima)C.阴影(shadow)D.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答案】D【解析】D项,接近人群、反对人群和脱离人群是霍妮提出的神经症患者避免焦虑的三种交往应对方式。
3.以下不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亚伯拉罕·马斯洛B.埃里克·埃里克森C.卡尔·罗杰斯D.罗洛·梅【答案】B【解析】B项,埃里克·埃里克森属于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4.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答案】A【解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5.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答案】D【解析】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为大多数人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它是一种群众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圣才出品】
4 / 11
圣才电子书
(7)撰写心理学论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开展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要经过哪几步? 答:总体来说,开展一项心理学研究主要经过以下几步: (1)提出研究的问题
3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常从两个方面考虑提出研究的问题: ①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该理论。 ②从实践中提出问题,这类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更多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 际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都是这一类。 (2)查阅文献 ①心理学文摘列出了在主流心理学杂志上刊登的论文的摘要,若要查找与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相关的已发表文章,最好方法是搜索心理学方面的电子数据库。 ②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之后,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筛选、归类,对与选题有关的文 献要做进一步的梳理,从选择的变量、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做 分析。 (3)选择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总体来说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关研究,另一类是实验 研究。其中实验研究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4)收集数据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收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 究法和元分析方法等。 (5)研究的设计 要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并且考察这些操纵 对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作用。 (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样本的代表性、 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和伦理问题等。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认知)【圣才出品】第4章社会认知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家戴恩(K.Di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通过外表上魅力大大不同的人物照片来评定每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
结果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特性方面(如人格的社会合意性、婚姻能力、职业状况、幸福等),有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缺乏魅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
这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中的()。
A.首因效应B.相似假定作用C.类化原则D.光环效应【答案】D【解析】A项,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的一种认知倾向。
B项,相似假定作用是指在认知活动中,人们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的一种强烈倾向。
C项,类化原则是指认知者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D项,光环作用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指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
2.归因指的是()。
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答案】A【解析】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是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3.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归因偏差。
下列归因偏差的类型中,属于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是()。
A.忽视一致性信息B.过高估计内在因素C.自我防御性归因D.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答案】B【解析】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情况。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中)【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利他行为是指()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B.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答案】D【解析】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利益的行为。
它是一种不期待任何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以下哪一项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C.自愿的D.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答案】B【解析】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ABCD都是利他行为的特征,但其主要特征应选B项。
3.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
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经过的路人不帮助摔倒的酗酒者,是因为他们觉得“摔倒爬不起来”这一困境是酗酒者自身造成的(过量饮酒),他自己应承担主要责任。
4.达尔文(E.Darl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一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所证实,他在《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A.威尔逊(Wilson)B.洛伦兹(K.Loren)C.格塞尔(Gessell)D.戴利(Daly)【答案】A【解析】社会生物学是由E.Wilson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Wilson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有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并且产生较多的后代,而每一个后代也将具有该特质。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健康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0章健康心理学1.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答:(1)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学家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2.健康心理学关于健康的模式有哪些?答:在医学领域,人们对健康的模式的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20世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
受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身心平行论的影响,这一理论的持有者认为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理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在生物医学模型中,只有和疾病有关的生化因素被考虑到了,其他的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行为层面的因素都不在考虑之列。
(2)心身医学模型这一模型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为人们理解健康和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它告诉人们,生物因素并不必然导致人们会患上某些疾病,心理因素才是比较重要的。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Engel等人对心身医学模型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认为仅仅考虑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并不能真正反映影响健康的实际因素。
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抛开社会因素的影响来看待健康问题,本身就是不全面的,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等无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由此可以构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3.什么是心身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有哪些?答:(1)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
一般来讲,心身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它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②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③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④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者没有器质上的异常。
(2)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心身疾病的种类很多,研究发现,心身疾病往往和个体的一些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 复习笔记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是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
通过社会交换,人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而通过社会影响,人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非孤立的荒岛。
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1)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2)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5)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1)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3)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4)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团体心理与行为
8.1复习笔记
团体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团体之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必然要打上团体的烙印。
因此,了解团体生活的特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体概述
人们总是要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心理学家McGrath(1984)根据群体之间人们结合的紧密程度把社会群体分为以下几种:
1.统计集合(statistical aggregate):常常是根据研究目的对人进行划分,一个统计集合的成员都具备共同的特性,他们可能彼此不认识,也没有产生互动。
2.观众群(audience):他们彼此不认识、无互动,仅仅因为他们的活动对象针对着同样的事情。
3.群众(crowd):当人们在身体上很接近,并且对同一情境做反应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群众。
4.组或队(team):一组为了某个特定目标而聚集,且彼此间有互动的人。
5.家庭(family):因血缘、婚姻以及收养关系等而形成,并且共同居住在一起。
6.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一群人在一起以清楚而有结构的方式工作,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上述这些集合都可称为“团体”,但是,社会科学中所指的团体则是一个含义较窄的学术性名词。
(一)团体
1.团体定义
在心理学中,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社会中的团体很多,这些团体在规模、价值观、目标以及持续时间上各不相同。
(1)规模是团体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3~20个人的小团体之上。
(2)从持续时间上看,有的团体可以延续数代,而有的团体则可能因某一事件而成立数天,一旦结束则自行解散。
(3)不同团体的价值观也不一样,宗教团体与学生团体各有各的价值取向。
2.团体的心理功能
团体生活对人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团体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障:
(1)归属感。
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团体的感觉。
人们正是因为具有团体归属感,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独特的情感。
(2)认同感。
指团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识与团体的要求相一致,个体往往把团体作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
(3)社会支持。
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团体的要求时,团体往往会加以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与行为,得到团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团体规范
1.团体规范的含义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要求团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许多种,从规范的正式程度把它分为两种: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正式规范往往是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团体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
正式规范只存在于正式团体中。
(2)非正式规范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
非正式规范不仅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式的团体中。
2.团体规范的作用
团体规范对团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约束,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
团体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成员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而只有团体规范的存在才能使这种一致性落到实处。
①团体规范从外部制约着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
②从内部为成员提供了彼此认同的依据。
③团体规范会对其成员产生约束力,使团体成员与团体保持一致,个体在观点和行为上尽量同团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
团体规范往往能为成员提供衡量自己与他人言行的同一标准,这一标准成为成员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共同心理参照框架。
(3)规范的惰性作用。
团体规范有时候也制约成员的努力水平,它要求成员不能表现得太好或太差,而是放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
(三)团体凝聚力
1.定义及影响因素
(1)团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
(2)Festinger(1950)认为,团体凝聚力不只包括由成员之间人际吸引所决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于离开团体要付出高代价所决定的负性力量。
(3)凝聚力是团体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许多因素对团体的凝聚力有影响:
①需要的满足(satisfaction of needs)。
一个团体越能满足成员的需要,它对成员的吸引力就越大,它的凝聚力也就越大。
②团体目标(group goals)。
当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相一致的时候,团体的凝聚力高;与此相反,如果个人的目标和团体的目标差距很大,这样的人越多,团体的凝聚力就越低。
③团体活动和领导者(group activities and leadership)。
团体的凝聚力与成员参加什么样的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成员被团体的活动所吸引,团体的凝聚力也就越高(Hackman,1976)。
另外,团体的领导也影响凝聚力。
2.凝聚力的作用
对一个团体而言,它的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1)凝聚力对成员的稳定性有影响,凝聚力越大对成员的吸引力越大,其成员也越不
愿离开该团体,因而团体也越稳定。
(2)凝聚力大的团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也大,高的凝聚力导致人们对团体更高的从众。
(3)凝聚力影响人们的自尊,与凝聚力低的群体的成员相比,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有更高的自尊心,同时表现出更低的焦虑。
(4)凝聚力影响群体的产出,由参与所引起的工作满意感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凝聚力的提高,从而也会影响到实际的工作效率。
3.凝聚力的测量
Moreno(1953)提出一种测量团体凝聚力的方法。
(1)首先让某一团体的成员指出愿意一起完成某项任务的其他人的姓名,这些人当中有些人是该团体的成员,而有些人不是。
凝聚力的指标是选择的他人中团体成员所占的比例,如果一个团体中大部分成员选择了外人,该团体的凝聚力就低。
(2)在处理结果的时候,Moreno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社会指向图的方法,该方法以图示的形式展现了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选择。
箭头的指向为选择的方向,双箭头指互相选择。
二、团体领导
对于一个团体而言,优秀的领导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领导在一个团体或组织中的重要性是由其在组织中的特殊地位与贡献所决定的。
(一)领导定义
1.心理学家Hollander(1985)认为领导是对团体行为与信念施加较大影响的人,他们引发活动、下达命令、分配奖惩、解决成员之间的争论以及促使团体向着目标迈进。
2.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Bales(1970)把领导分成两种类型
(1)任务型的领导(task leadership),这种领导关心的是团体目标的达成,他们常常向下级提供指导;
(2)社会情绪型的领导(socio emotional leadership),这种领导关心团体内部情绪与人际关系方面,同时他们也表现出更多民主的倾向。
(二)有关领导的理论
1.特质理论
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质理论有:
(1)Gibb的特质理论。
Gibb(1969)认为,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适能力,自信是成为领导者所需要的特点。
(2)Stogdill的特质理论。
Stogdill(1974)则进一步扩大了特质的范围:对所完成的工作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并能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地处理人际紧张并忍受挫折等。
(3)Burns的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理论。
Burns(1984)最初把领导分为两类:
①交易型领导(transactional leader),交易型领导往往关注任务的完成以及员工的顺从,这些领导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②改变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改变型领导则是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们,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远景日标,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的动机和团队的绩效。
(4)House的魅力领导理论。
House(1971,1993)提出了魅力领导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