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练习题(湘教版必修1) 3.1-3.2《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整体性》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习题课件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二、综合题 12.图17表示的是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 相互关系(guān xì),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整体性 的特点。
(2)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_气__候_是(qì影hò响u) 植物分布的最重要
因素。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
No C.生物 D.成土母质。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huánjìng wūrǎn)。C.环境变
迁
D.全球变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A.土壤肥力 B.
水文状况。A.人类活动 B.生物 C.气候 D.河流
Image
第八页,共8页。
质作用的是___,表C示不同(bù tónɡ)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bù
tóAnɡ)的是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D 是
。
(填字母)
第七页,共8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必修一3.1-3.2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整体性例题。A.地形
B.太阳辐射
C.降水 D.冬季风力强弱。A.夏季 B.秋季 C.春季 D.冬季。A.气候 B.地形
第二页,共8页。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图8),回答。
5.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6.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wùlǐ)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第三页,共8页。
必修(bìxiū)一3.1-3.2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整体性练
,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降水 D.冬季风力强弱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开展主要是()A.物理演化过程B.化学演化过程C.大气演化过程D.生物演化过程B[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开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大气的演化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
据此答复2~4题。
2.原始鱼类出现在()A.元古代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D.中生代中期3.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A.古生代地层B.元古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4.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蕨类植物2.B[第2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古生代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古生代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
第3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
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
第4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
] 5.读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那么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C[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原核生物不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
] 6.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A.停止或减退人类的开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开展D.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D[人类对待环境要注意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基本要或1.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A. 有机进化B.化学演化C.生物演化D.有氧环境演化2. 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 原始鱼类B. 古老的两栖类C.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 蕨类植物3.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影响生物进化B. 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C. 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古生代的是()A. 侏罗纪B.寒武纪C.泥盆纪D.志留纪5.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A. 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B. 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C.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图L3-1-1 ),完成6〜8题。
图L3-1-16. 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 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7. 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8. 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 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 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9. 对比下面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象正确的是( )图 L3-1-2A. ②真核细胞生物岀现B. ③恐龙灭绝C. 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岀现在地球表层D. 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岀现10. 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许多地区气候暖湿,森林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动物从海洋向大陆发展,该地左古代傷易朮古世 即生牝| |fr 生世A 4.ft甲圈中敗字衷不虚V :i 代(单也:W )质年代是()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读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完成11〜12题。
湘教版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选择题1.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细胞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答案:C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2~3题。
2.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3.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答案:2.A 3.B如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读图完成4~5题。
4.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5.该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C.淮河 D.珠江答案:4.C 5.A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中生代C.元古代 D.新生代答案:6.D 7.B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8~9题。
8.判断如图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9.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8.C 9.D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高中地理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练习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A 卷课内练习时间: 15 分钟满分: 40 分一、选择题 ( 共 24 分)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期间,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计的环境变化阶段,以致大批生物物种的衰败和灭绝。
据此回答1~3 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A. 20 亿年前 B . 14 亿年前C. 0.7 亿年前 D .6 亿年前答案: B解析: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14 亿年前。
2.揭开繁荣兴盛的生物系统演化进度序幕的生物是()A.原核细胞生物 B .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 D .无脊椎动物答案: D解析:无脊椎动物是揭开繁荣兴盛的生物系统演化进度序幕的生物。
3.盛极一时的恐龙忽然从地球上藏形匿影的地质历史期间是()A.古生代末期 B .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 D .重生代答案: B解析:盛极一时的恐龙忽然从地球上藏形匿影的地质历史期间是中生代末期。
4.读以以下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地球上最先的生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海生藻类植物B.原核生物能经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汲取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以能促使生物进化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观察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地球上最先的生命是出此刻海洋中的原核细胞生物。
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效率提升,加快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自由氧原子汲取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同时环境变迁促使了生物进化。
5.人类活动关于天气的影响主要表此刻()A.开释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B.经济发展太快破坏和改变下垫面性质C.开释废热是天气变暖的根本源因D.人只要能适应规律做事,就能改变天气的特色答案: A解析:本题观察人类活动对天气影响的三种门路:即耗费矿物能源和生物能时开释的余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废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其余人类的耕作、毁林、造林、矿物的开采都对下垫面有不一样样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天气。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同步练习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的主导因素是(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D.农业技术改革解析:遗传育种、杂交技术等是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体现。
答案:D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解析:保护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和各种生态系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答案:B下图是“中亚地区某咸水湖地质剖面图”,湖底的基岩为玄武岩,在玄武岩之上为各类沉积岩。
近几年,该湖泊面积逐渐萎缩。
回答3~4题。
3.据图推测M、N两地经历的地质运动过程 ( )A.N地缺少含煤岩层⑤,说明该地古气候不适合森林的生长B.从构造上看,该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C.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老到新D.N地缺失③⑤岩层,可能该沉积时代,N地处于上升过程4.该湖区面积萎缩的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湖水蒸发增大B.大气降水减少C.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汇入减少D.围湖造田解析:第3题,根据剖面图可知,岩层存在断裂,极可能沉积时代N地层上升,含煤层等缺乏。
断裂构造不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沉积岩层下老上新。
第4题,根据题干“咸水湖”可知,围湖造田是不可能的,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常见的湖泊萎缩的原因。
答案:3.D 4.D(2015·甘肃兰州3月)下图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5.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解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光照、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光照、热量条件差,夏季则相对较好,又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滞后太阳辐射(光照)最强的时间,故②曲线表示光照曲线,③表示气温曲线。
高中地理第三章 第1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专项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基础过关】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C.生物演化过程 D.大气演化过程2.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生代寒武纪出现了鱼类B.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C.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哺乳动物D.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陆上孢子植物时代②被子植物时代③裸子植物时代④海生藻类时代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4.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作用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C.生物制约着地理环境D.动物的迁移作用5.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B.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C.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D.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能力提升】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回答6~8题。
6.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C.0.7亿年前 D.6亿年前7.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A.元古代 B.太古代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8.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9.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10.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 )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B.不受环境影响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D.对环境无影响11.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A.停止或减退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D.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1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湘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培优练习含答案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岩。
(3)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从______环境向_______环境的演变。
(4)比较A~E处的化石,他们认为曾经的地壳运动改变了这里的地层分布的位置。请按照理论上的地层形成的顺序,恢复B、C、D三处地层的正常位置,那么自上而下的地层的顺序(字母)应为______。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下图示意),并做了大量知识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如搜集该区域岩层等资料,带上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请你帮他们完成本次室内的问题探究。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图中地层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该地层的岩石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B.从上往下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
C.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复杂D.该地层记录了地球46亿年来地壳运动的痕迹
9.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恐龙化石—中生代B.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古生代C.甲化石--新生代D.三叶虫化石--前寒武纪
A.气候变化B.植被变化C.分解作用D. 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12.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
A.寒武纪B.二叠纪
C.石炭纪D.泥盆纪
13.研究地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 )
A.研究地层B.研究矿藏C.研究动物D.研究植物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关于甲、乙两地质年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地理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规范训练 湘教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和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回答1~3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
A.20亿年前B.14亿年前C.0.7亿年前D.6亿年前答案 B2.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
A.元古代B.太古代C.古生代寒武纪D.中生代侏罗纪答案 C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
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C.太古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答案 B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的宠大动物恐龙在6 500万年前却突然覆灭。
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
据此回答4~6题。
4.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
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蕨类植物答案 C5.下列哪一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 )。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答案 D6.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答案 C读下图,回答7~10题。
7.上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
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
单位:亿年) ( )。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解析根据图中显示的时间可以判断①~⑤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繁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B.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C.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3.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的含义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分解作用D. 化合作用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为重要的全球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A.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B. 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初期C. 元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5.生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整体功能B. 平衡功能C. 调节功能D. 生产功能6.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7.生物演化说明了()A. 只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B. 只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C. 生物演化与整体环境演变无必然联系D. 既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又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8.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3.13.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同步练习(精)
一、选择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1~4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解析:选A。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于古生代早期,鱼类属海生有脊椎动物,出现于古生代中期。
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运动→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解析:选B。
据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顺序作出判断。
3.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判定()A.甲为向斜B.乙为背斜C.甲为背斜D.甲、乙均为背斜解析:选C。
甲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乙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4.若在甲、乙两处分别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能找到煤层B.甲、乙都能找到煤层C.甲、乙都找不到煤层D.乙地能找到煤层解析:选D。
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的煤层在背斜处被外力侵蚀掉。
北京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久该防渗膜被全面拆除。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挖去1米厚的淤泥层,把翻上来的沙砾与土覆盖在防渗膜上,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5~6题。
5.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①湖泊周围树木生长受到影响②水生生物种类锐减③湖泊耗水增多④湖水循环周期加长,更新缓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会使湖泊周围树木生长缺少水分而受到影响,湖泊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生生物种类锐减,又因缺乏和外界水体的交换,湖水循环周期加长,更新缓慢。
6.圆明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北京水系演变的见证。
近年来,圆明园湖水等北京城市水系日益萎缩的最主要原因是()A.生产、生活用水增加B.全球变暖,蒸发加剧C.气候变迁,降水减少D.城市建设填埋解析:选A。
北京市经济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众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北京城市水系日益萎缩。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7~8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三章:训练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训练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1~2题。
1.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3.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5.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完成6~7题。
6.图中数字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B.②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7.该图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具有对立性C.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D.向恶性循环发展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9.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3.1-3.2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整体性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 D.全球变暖
2.下列生物发展经历的演化过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D.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3.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A.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B.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4.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5.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具有A.差异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单一性
6.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A.土壤肥力 B.水文状况 C.地形起伏 D.气候条件
7.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
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8.对土壤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人类活动 B.生物 C.气候 D.河流
9.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
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
A.内蒙古地区B.江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
10.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B.动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1.郑板桥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破岩”说明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气候 B.地貌 C.生物 D.水文
二、综合题
12.图17表示的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的特点。
(2)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__________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填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