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屈原列传》课时二导学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2课时)

《屈原列传》名师导学案(2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设计人:王新华审查:贾向玲【文言文新课标解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阅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探索有关问题。

【总体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言的实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句内涵。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翻译。

体悟诗人爱国情怀。

学习课时:2课时1.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命运影响着楚国的命运,楚国的命运又决定了屈原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屈原列传》一文。

重点记述了楚国的重大政治事件,记述了屈原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的矛盾和斗争,痛斥怀王的昏庸,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楚国的命运交织地叙述并进行描写,从而突出了屈原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2司马迁: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

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

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

他和李陵本无交情。

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土”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屈原列传这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 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2. 屈原的《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3. 理解《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导学内容梳理1. 屈原列传导入•导入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屈原这个名字,了解他的一些基本信息。

•提问学生对于《<史记>选读》这个教材的印象,了解他们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利用PPT或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屈原和《离骚》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屈原列传课文阅读•学生自读屈原列传,并提醒他们注意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主持人总结各组意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屈原的《离骚》•使用PPT或多媒体展示《离骚》的篇章,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其与屈原生平的关系。

•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主阅读《离骚》,并进行文字记录和思考。

4. 总结与展望•小组展示学生对于屈原列传和《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整合学生的意见,总结屈原的生平事迹、思想和《离骚》的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思想对于现代文化的影响,展望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导学过程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与现代文学作品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提供扩展阅读,让学生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并与《离骚》进行比较分析。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让他们写一篇以《离骚》为题材的短文或者创作一幅以《离骚》为背景的画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四、学习反思•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总结展示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屈原列传和《离骚》的内容。

•学生参与了拓展阅读和个人创作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使得学生对于信息整理和排版能力有所提高。

以上就是以标题“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为主题,设计的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屈原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

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zhǔ)草稿谗谄(Chánchǎn)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濯淖(zhu?nào)皭(jiào)然泥(nia)而不滓(zǐ)商于(wū)屈匄(gài)靳(jìn)尚唐昧(m?)咎(jiù)忠臣之分(fan)被(pī)发餔(bū)其糟相随属(zhǔ)啜(chu?)其醨(lí)汶汶(m?nm?n)温蠖(hu?)(三)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四)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11)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第四部分(12)屈原死后的影响第五部分(13)史官论赞(五)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被动句的几种形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本传记中大量议论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3.了解屈原生平,认识他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二、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1.明年:古义:今义:2.颜色:古义:今义:3.形容:古义:今义:4.从容..辞令:古义:今义: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今义: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五、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 4.其后楚日以削.2.内.惑于郑袖 5.短.屈原于顷襄王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判断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求人可使报秦者 7.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是以见放七、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导学目标】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领悟屈原的忠诚和坚持,并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导学内容】《屈原列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辞之一,讲述了楚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本文通过屈原的传记形式,以文学的方式展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坚持和忠诚。

【导学提纲】一、《屈原列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1. 《屈原列传》是屈原的弟子乐毅所编写的,他从屈原的口述中整理出来。

2. 《屈原列传》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楚国正处于霸主地位,但内外交困,社会动荡。

二、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1.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楚国之隐”。

2. 屈原曾多次担任楚国的重要职务,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屈原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不屈服于权力的压力,表现出了忠诚和坚持的精神。

三、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1. 屈原痛心于楚国政治上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积极投身于为国家谋划、改革和发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屈原主张反对尊官爱民,主张以民众的福祉和幸福为出发点,希望国家能够安定和繁荣。

3. 屈原追求并倡导以道德和仁爱为基础的统治方式,希望国家能够实现和谐、稳定和繁荣。

四、从屈原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1. 屈原在面临权力和困境的时候,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屈服于压力。

2. 屈原的忠诚和坚持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导学案】【导学提示】本文主要讲述了楚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屈原的生平和事迹,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忠诚和坚持。

阅读时,请注意抓住屈原的爱国情怀、忠诚和坚持这几个重要的主题,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一、预习导学阅读《屈原列传》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1. 《屈原列传》的作者是谁?2. 《屈原列传》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时代背景的人物?3. 屈原的主要事迹有哪些?4.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是什么?5. 从屈原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二、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屈原列传》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1. 《屈原列传》中主要讲述了屈原的哪些生平和事迹?2.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的理想体现在哪些方面?3. 从屈原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

《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导学案《屈原列传》是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古代传记,通过对屈原生平和他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事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赞美和对屈原的敬佩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化传承、爱国情怀的理解,并从中汲取力量。

一、课前准备1. 导入新课的方式:让学生回忆一下屈原的一些背景信息,如他的生平简介、他的主要作品等等。

2. 预习导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对屈原的人物形象和爱国精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屈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对国家、人民有什么样的贡献?- 屈原的爱国精神有何特点?他的爱国情怀如何表现?二、课堂活动1. 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读课文,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展开讨论。

- 作者在文中对屈原的评价是什么?他认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屈原的爱国精神有何特点?它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屈原的爱国情怀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述,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

- 屈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他的自杀给你带来了什么思考?- 屈原的爱国情怀对你有何启发?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的爱国精神。

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

- 视频中对屈原的评价有哪些?- 视频中的场景和表演如何展现屈原的爱国情怀?- 你对屈原这个人有了新的认识吗?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三、课后作业1. 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敬佩和对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2. 复习课文:让学生回顾课文,复习和巩固对屈原的了解,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屈原列传》导学案(二)(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

《屈原列传》导学案(二)(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

《屈原列传》导学案(二)(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总结)《屈原列传》导学案(二)制作:胡英杰审定:高二语文组 2017-12-13【学习目标】1、研习课文4--9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如何理解屈原的被疏与楚国的日益衰败。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学习过程】诵读理解: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学案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部分的大概内容。

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屈平既绌(“绌”通“黜”)(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3)、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5)、使于齐顾反(“反”通“返”)(6)、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1)、惠王患之(担心、畏惧)(2)、齐与楚从亲(合纵)(3)、楚诚能绝齐(如果)(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6)、臣请往如楚(往、到)(7)、奈何绝秦欢(断绝)(8)、屈平既嫉之(憎恨)(9)、人君无愚智(无论)(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全部)(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件接着一件)(三)、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2)、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破)(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做状语,在宫内; 在外面)(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5)、身客死于秦(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6)、秦虎狼之国(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7)、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四)、文言句式(1)、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2)、遂绝齐(省略句)(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6)、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五)、翻译句子(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屈原列传》第二课时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导学案:《屈原列传》第二课时

司马迁专题之《屈原列传》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志、属、夺、致、从容等;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教学步骤:一、第一段:(1)难句解释:“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

楚国王族姓芈(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

按:这样解释很合理。

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

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二、第二段:(1)难句解释:“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古代楚国辞章家、文
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楚辞之首。

这篇文学案主要对《屈原列传》进行导学,帮助读者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这一传记。

一、简介:介绍《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大致内容,提及屈原的身份和价值。

二、人物形象:分析屈原的性格、才华和政治理想,以及他在楚国政治中
的地位和影响。

三、生平事迹:详细叙述屈原的成长经历、参与政治、贬谪流亡的过程,
以及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原因和过程。

四、作品分析: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分析其艺术风格、主题内容
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五、价值评析:评价《屈原列传》对于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意义,以及对
于古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六、思考题:提出几个思考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屈原的悲剧命运
和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社会中的得与失。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读者可以学习到关于屈原的基本知识,了解他的生平
和作品,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
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屈原列传》这一传记文
学作品。

第1页/共1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2

《屈原列传》导学案2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悟屈原的其志、其为人,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记叙部分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重点:1.梳理全文,感悟屈原的其志、其为人2.掌握记叙部分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难度较大。

但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反映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文字,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

我就准备第一课时带领学生重点阅读记叙部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时,只要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

第二课时在前面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第三课时检测文意字词句的理解,积累记忆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此为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引【走近文本】1、走近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2、走近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领略屈原的崇高品格与爱国情怀。

首先,通过学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感悟屈原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貌,体会其高尚情操与坚定信念。

同时,学习文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反思屈原的命运与选择,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______》,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屈原,名______,是______国的同姓,他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离骚”一词的意思是______。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屈原列传》中描述屈原性格特点的词?()A.嫉恶如仇B.洁身自好C.懦弱无能D.爱国忧民2.《屈原列传》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A.仅通过描述他的政治成就B.仅通过他的诗歌创作C.通过他的政治生涯、诗歌创作以及个人品质等多方面D.仅通过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三、简答题1.简述《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主要遭遇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分析《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全文翻译《屈原列传》译文如下: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第2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第3~9段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圈点勾画,体会作者在记叙、议论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圈点勾画,体会作者在记叙、议论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段,知道了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很信任他,但因为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在楚怀王面前污蔑他,导致他被楚怀王疏远。

那遭受打击的屈原如何排解心中的苦闷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后面的段落。

二、翻译课文,把握大意(一)翻译、学习第3段1.学生读熟本段,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要求准确翻译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解内容。

明确: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司马迁对《离骚》的高度评价。

屈原的《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怨”的具体内容。

“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

司马迁对《离骚》内容和价值的评价,是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的。

“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其内容,下面对“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

文章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

面对种种邪恶,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认为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翻译、学习第4~7段1.熟读第4~7段。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要求准确翻译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解内容。

明确:写屈原被楚怀王罢黜后,楚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揭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翻译、学习第8、9段1.熟读第8、9段。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屈原列传》导学案 共3课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屈原和《屈原列传》的背景
1. 屈原是谁?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

2. 《屈原列传》是何时出现的?它是由谁写的?为什么会被列为历史上的名篇?
3.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简要梳理故事的情节。

4. 《屈原列传》中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解释其中一个思想或价值观念的含义。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1. 《屈原列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篇爱国主义的作品?
2. 《屈原列传》中表现了哪些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举例说明。

3. 《屈原列传》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何看法?
4. 《屈原列传》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启示有什么?请结合你的观点给出自己的回答。

第三课时:评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屈原列传》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2. 《屈原列传》通过怎样的叙事方式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你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故事的表达有何影响?
3. 《屈原列传》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它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4. 《屈原列传》被广泛传颂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何评价?。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课文: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屈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字里行间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2.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夺”是理解该句的关键,“夺”有“抢夺”“夺易(改动)”二义,课文注释取前者。

“屈平不与”中的“与”亦有“给予”“与同(赞同)”二义,课文注释将“不与”解释为“不给”。

和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似乎有些不可能。

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讲,“与”作“赞同”讲。

郭老的解释有他的道理。

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这两种理解都提供给大家以利于同学们深入探究。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历来研究者认为“曰”、“以为”重复,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屈原列传》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 掌握《屈原列传》的重要思想和文学特点。

导学内容:1. 背景知识梳理- 《屈原列传》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传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传记体史书。

你知道《屈原列传》的作者是谁吗?(答案:《屈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

)2. 主要内容介绍-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楚国大臣屈原忠于国家事业,忍辱负重的故事。

在众臣的背离和中宫的阴谋中,屈原为了避免楚国陷入外患和内乱,以身殉国。

屈原之死引起了楚国人民的极大悲痛和激愤,他们纷纷划船去救屈原的遗体,并投入江中以示哀悼。

这就是我们现在过端午节的来历。

3. 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他是楚国的爱国大臣,忠于国家事业,不为权力所动。

他为了维护楚国的利益,以身殉国。

他塑造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高尚品质的典型形象。

- 中宫:她是楚怀王的王后,想要谋害屈原以夺取楚国的权力。

她代表了权力欲望和野心,是古代社会黑暗面的体现。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重要思想和文学特点- 爱国主义:《屈原列传》通过屈原的形象宣扬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忠诚精神。

屈原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担忧忧国忧民,最终为保卫楚国而献身。

- 忍辱负重:屈原在中宫的阴谋和众臣的背叛中,忍辱负重,默默忍受屈辱,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 文学特点:《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传记体史书,以纪传体的形式叙述屈原的生平和事迹,为后来的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

导学过程:1. 导入讨论:你们对《屈原列传》有什么了解和认识?2. 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相关材料,了解其背景和作者。

3. 教师进行讲解,介绍《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并解释其中的重要思想和文学特点。

4.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屈原的行为有何意义?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5. 分组发言,并进行班级讨论,总结屈原的精神和《屈原列传》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实词:闻、志、伐、本、疏、约、微;虚词:以、而翻译重点语句
2、了解屈原做<<离骚>>的原因
3、重点研习1----3段内容。

[预习导航]:
1、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

人穷则反本靡不毕见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2、解释下列词语闻:
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
3)初闻涕泪满衣裳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7)无何,宰以卓异闻
8)以勇气闻于诸侯
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后秦欲伐齐
3)此五霸之伐也
4)坎坎伐檀兮
本:
1)父母者,人之本也
2)今背本而趋末
3)此之谓失其本心
4)本在冀州之南
3、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4、问题探究
什么原因使怀王怒而疏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要求
1).小组合作,先个体思考,再组内讨论,写出小组结论,准备抢答展示。

时间3分钟
2).小组展示,要面向全班,叙述清楚明白。

3).组建互评,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进行思维碰撞。

5、课堂小结1)、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各小组合作的怎样?2)、要求学生或小组概括,最后老师简短点评。

6、作业布置
1)预习下一部分
2)完成导学案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