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适宜播期和播种量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冬小麦合理密植与群体、个体优化发展示范分析

冬小麦合理密植与群体、个体优化发展示范分析

Nong Cun Ke Ji»冬小麦合理密幢与群怖、个怖优化发展示范分祈I摘要:冬小麦合理密植,可促进群体、个体优化发展, 提高分蘖成穗率。

以精量播种、壮苗越冬、促冬前分 蘖、控制春季无效分蘖为基础;肥水管理以施足基肥、 晚浇头水、氮肥后移为保证;结合麦田化学除草、麦蚜 统防统治的技术路线,壮苗以安全越冬,充分发挥肥 水、种子效益,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

关键词:冬小麦;合理密植;群体个体;优化发展周皓(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喀什844000)播期、不同播量种植示范。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9月26日播种,667米2播量8千克;处理2,9月 28日播种,667米2播量10千克;处理3,10月1日 播种,667米2播量12千克;处理4,10月5日播种, 667米2播量15千克;处理5为对照,9月25日播 种,667米2播量20千克。

示范田种植品种为新冬20 号,每个处理面积6.67公顷。

示范田统一播种、统一 管理、定点调查、测产与实产相结合,根据调查数据 进行相关分析。

经过多年调查,冬小麦播种量较大,越冬前每 667米2群体达到120万耀180万苗,大群体造成冬前 土壤养分消耗殆尽,返青期表现脱肥,增施返青肥滋 生春季无效分蘖,再次造成冬小麦中后期脱肥,收获 期表现穗多、穗小、粒少、粒轻的现象,导致小麦产量 低,销售品级低。

为此,特设置了不同密度、不同播期 对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影响试验。

在疏附县站敏乡9村2组,开展了冬小麦不同一、结果分析1.产量表现由表1可知:小播量处理的冬小麦基本苗比对 照低,而收获穗数却高于对照,同时表现增产。

说明 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互协调,充分利用光、 温、地力,提高光合效率,冬小麦个体与群体表现出 很强的自我平衡和调节能力,个体发育健壮,达到穗 足穗大,粒多粒饱,获得高产。

表1不同处理冬小麦实产表现处理播期 (曰/月)667 米2播量 (千克)行距 (厘米)株高 (厘米)穗粒数(粒)667 米2穗数 (万穗)实测千粒重(克)667 米2 产量 (千克)667 米2增产量 (千克)增产率(%)126/98138619.2848.135.8033232.0010.67228/910138023.5041.237.9036767.0022.3331/1012138323.2938.739.5035656.0018.6745/1015137821.7942.737.3034747.0015.675(对照)25/920138022.2137.136.40300--收稿时间:2017-09-10作者简介:周皓(1962年9月-),男,大专,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浅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

浅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

浅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摘要: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通常种植在温暖地区,这对播种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很难保证冬小麦的栽培质量和防治病害。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

然而,在目前的栽培中,许多生产者没有意识到在农事操作中缺乏相关的栽培技术和标准化,导致了冬小麦的种植问题。

因此,合理应用关键栽培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了冬小麦的栽培技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技术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小麦种植业发生了显著变化。

冬小麦栽培技术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耕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

每道工序在冬小麦播种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民在种植冬小麦时,应明确冬小麦的特点和不同播种方法的特点,规范科学播种,更好地保证冬小麦的播种效益。

1冬小麦技术分析要种植冬小麦,提升效益首先要适期播种冬小麦。

小麦播种期的选择,播种量与播种深度一样,对于小麦的成长作用十分重大。

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小麦的播种期,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

1.1全层施肥翻地前每亩按尿素10kg和三料15kg随耕地深施。

收获前茬作物后,做好深耕细耙工作,距离为20cm以上,避免出现漏耕等问题,确保上松下实。

深耕处理后做好浇水工作,增施钾肥、氮肥、磷肥。

了解土壤的锌、锰等元素的含量,并针对性地添加相应的微量元素。

施五氧化二磷80kg/hm2左右、农家肥40t/hm2左右、氮肥200kg/hm2左右,且在拔节期适当追施。

1.2深耕耕地的深度可以使土壤变得松软,从而提高其肥力、抗旱性和湿度。

可有效改善土壤本身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种子最易在15cm高的土层里形成。

这样需要大深度松动土壤,从而破坏了犁的底部并增加灌水效果[1]。

机耕深度25cm以上、耙地深度4cm-5cm,尤其是经过多年耕作后。

做到“上虚下实”,捡拾残膜、秸秆等杂物,达到待播状态。

2冬小麦品种选择由于小麦种植土壤、气候和环境不同,我们必须从当地环境的角度仔细考虑选择的种子品种,以便有效管理和加强学习农艺知识,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和田冬小麦播期与播量效应研究初探

和田冬小麦播期与播量效应研究初探
维普资讯
新 疆农 业科 学 2 0 ,4 S )5 —5 0 7 4 ( 1 :2 5
Xni gA r ut a S i cs i a g cl r c ne jn i ul e
和 田冬小麦播期与播量效应研究初探
张鹤 云 韩 艺 霞 吾 加 阿不 都拉 ・ 干 白地 雷钧 杰2 , , 依 ,
试验 设 在和 田地 区农 技 开发 中心试验地 。土壤 肥力 中等 , 灌 良好 。前 茬作 物 黄豆 。播 前 整地 施 排
农 家肥 2 5t67m 以上 , 酸二铵 2 g6 7 2 . /6 2 磷 0k/ 6 m 。
13 试 验 设计 .
采用裂区设计 , 两因子 4 水平重复四次共 6 个处理。两因子为 A主区、 4 B副区。
适期播种是冬小麦高产的有力保证 , 但随着棉花等作物面积的扩大, 小麦晚播面积逐步增加。为 此, 在和田地区探讨不同播期及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与个体、 群体的影响, 以期为提高冬小麦单 产水平 提供 技术 支撑 。
l 材料 与 方 法
1 1 参试 品种 .
新冬 2 号。 0
1 2 试验 地及 基肥 .
A主区代表 播期 , A 3 为 l 9月 0日、2 0 A 1 1日。B副 区代表 播 量 , 为
B 4×146 7m ( . g6 7m ) B 0×14 67 m ( 2k/6 2 、 3 6×146 7m (4 4k/ 6 l 2 0/6 29 6k/ 6 2 、 2 3 0/ 6 2 1 g 67 m ) B 3 0/ 6 2 1 . g 67 m ) B 2 0/ 6 21 . g 67m ) 2 、 4 ×146 7m (6 8k/6 2。小 区面积 为 1 2长 6 2m×宽 16 ) 4 0m ( . .2m 。

四种小麦播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四种小麦播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试验场
T RI AL
四种小麦播种模式对 比试验研究
。新疆维吾尔 自 治区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农机管理 服务站 马荟雁
小麦 “ 井字 型”播 种试 点模式是 对提高小麦单 常规播 种。其 中处理 1 与对照 1 在农 户王新 江的地
产 的一种大 胆尝试 ,从 2 0 1 3 年起 已在新 疆多个 地 里 ,播 量 2 7 k g ,是试 验 1 。处 理 2 、处 理 3 、对 照
农 C a
A GR 删 删

技 推
A CH t N R Y T
201 7 . 06
E耵E NS I O N

T R . I AI I l L
冻缓苗慢 的问题 。
2 .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主要形态指标 的影响
播前 都 没 有 施 底肥 ,2 0 1 5 年 1 1 月1 E t ~4 E t 滴~水 ( 气温达 一 5 ) ,不加任 何肥料。4 月 9日中型
在 4月 2 0 E t 调 查亩 茎 蘖数 时发现 ,有许 多新 拖拉 机机械 打 2 — 4 D J 6 5 g / 亩; 4 月1 4 E t ~1 6日 滴 二 长出的麦苗 ,估 计是气温 、地温升高 ,或滴水后将 水 ,滴 5 k g尿素 和 l k g 磷 酸二氢钾 ; 4 月2 5 E l 下午 麦粒 着床点 的碱稀 释后, 促使麦粒发 芽成长。其 中,
机理 ,今 年又增 加了网格式 播种方式 ,特制定试验 可能会有影 响。
方案如— F C 二 、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 : 新冬 4 1 号。
( 2 ) 横播 时距 离短 ,起 步和临停 时走得慢 ,种 子下的比正常行走 时多 ; 还有 机具频繁 的起落也掉 下些种子,实际造成井字播种 量比其他播种模 式稍

冬小麦不同播期最佳基本苗研究

冬小麦不同播期最佳基本苗研究
1 材 料与 方法
11 试 验 品 种 .
雾 。5月 7 日用 1 %吡 虫 啉 2 + 0 0 5g 8 %敌 敌 畏
5 l25 0m + . %高效氯氰 菊 酯 2 l 水 3 面喷 Om 兑 0 L叶
雾进行小麦蚜虫 、 吸浆虫统 防统治 。5月 1 日浇 抽 2
5 5日 6 5日收获 。 选 择 中麦 15作 为 试验 品种 , 7 中麦 1 5是 由 7 穗扬花水。 月 1 进行第二次除蚜。 月1
重 复 。具体 为 l 0月 1日播 种 ,基本 苗 处理 为 每 日播 种 基 本 苗 处 理 为 每 6 7n 2 6 l 0万 、5万 、O 2 3
1 8 — 0 9年 ,0a小 麦越 冬 前 积 温 平 均 为 6 7I 1 90 2 0 3 6 5万 、0万 、5万 、0万 、5万 ;0月 6 n 2 2 3 3 1
冬 麦同期佳本研 小不播最基 苗究
-g ,凤 ,洪 ,万 ,永 r  ̄邵 成李 云刘 华顾 海 t
( 清区 技 广中 天 武 31 0 武 农业 术推 心, 津 清 07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 间向后 推移 . 小麦 最佳 播种 期从 1 8 9 0年 前 的 9 6 7m 底 施 小 麦 专 用 配 方 肥 ( PK,72 :1 6 N:: 1 :2l )
月 2 日~ 0月 5日推迟 到 1 6 1 O月 1 1 日.而相 5 、 肥 2m 。 0 9年 l 月 2 日浇冻水 。 0 0 ~0 0 粗 2 0 1 0 2 1
小麦 冬前 生长 有足够 的积温 , 见表 2 。

冬小麦播种面积与分布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研究孔艳

冬小麦播种面积与分布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研究孔艳

冬小麦播种面积与分布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研究孔艳发布时间:2023-06-24T02:57:02.61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7期作者:孔艳[导读] 在农业监测管理中,卫生遥感技术应用比较多,这对于我国农业统计和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对冬小麦播种情况进行监测,具体对冬小麦的播种面积以及分布情况来进行采集,为农业生产管理和发展规划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就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在冬小麦播种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在冬小麦播种面积和分布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齐河县祝阿镇人民政府摘要:在农业监测管理中,卫生遥感技术应用比较多,这对于我国农业统计和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对冬小麦播种情况进行监测,具体对冬小麦的播种面积以及分布情况来进行采集,为农业生产管理和发展规划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就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在冬小麦播种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在冬小麦播种面积和分布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面积;分布;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对于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和分布进行监测,能够为冬小麦产量预算、市场价预定以及种植计划制定等提供依据。

借助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应用,可以对于冬小麦播种面积和分布信息精准采集,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1.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在冬小麦播种面积和分布中的应用冬小麦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一些地区的小麦种植空间分布不稳定,所以导致小麦管理难度加大,做好对冬小麦播种面积和分布情况的监测,可以为冬小麦种植提供有效依据,为科学管理和生产提供支持。

就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来看,其在很多监测领域都有广泛应用[1]。

1.1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应用原理就卫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应用原理来看,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卫星远距离观测目标,采集目标的相关特征和数据,识别和分析相关信息和数据,实现对目标的自动监视。

冬小麦研究报告

冬小麦研究报告

冬小麦研究报告1. 引言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食品安全意义。

为了解决冬小麦的生产问题,本报告对冬小麦的种植环境、栽培技术、品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2. 冬小麦种植环境冬小麦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冬小麦种植环境的要点:2.1 气候要求22℃。

气温较低或较高都会对其冬小麦适宜生长的气温范围为10℃25℃,最适生长温度为15℃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2 土壤适宜性冬小麦适宜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种植。

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过湿或过干都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

3. 冬小麦栽培技术正确的栽培技术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冬小麦栽培技术的要点:3.1 地面准备在冬小麦种植前,应进行地面准备工作,包括耕地、翻耕、除草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的竞争。

3.2 播种和管理冬小麦一般采用秋季播种,秋播可以利用秋季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是关键的管理环节。

4. 冬小麦品种选育冬小麦的品种选育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以下是冬小麦品种选育的要点:4.1 优良品种选择根据不同地区和栽培条件,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

优良品种的选育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抗病虫害能力、耐旱能力等。

4.2 基因改良基因改良是提高冬小麦品种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引入耐逆性基因和提高产量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培育出更具优势的冬小麦品种。

5.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冬小麦的病虫害是严重威胁其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以下是冬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要点:5.1 病虫害监测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便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捕食性昆虫等生物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

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
2 e o l il u a H u an hnir i eH u a 31 ,h a . t ro c Br u f om iSaxPo n ,om 0 00C i ) M e oga e o vc 4 n
Ab ta t Ba e n t e c n u a a o n e h a il n too o i a b e v t n d t r m e r 9 2 t 0 8 s r c : s d o h e s s d t fwit rw e tyed a d mee rlg c lo s ra i aa fo y a s 1 8 o 2 0 . o if r t n o to oo ia lme t i u t ae n xr ce y Ar G S a tn d yd n mi w ne e t il si t n n o mai f o mee rl gc ee n s n c lv td l d e t td b c I , - a y a c i trwh a e d e t l i a a e y mai o mo e a s b ih d o P S 1 . . h s d l w r se y wi trw e tyed d t f2 0 . h s l s o e h t h d lw s e t l e n S S 5 T e e mo es e e t td b n e h a il aa o 0 8 T e r ut h w d t a e a s 1 e e t r lt eer ra s lt au f o n y S aemo e a ewe n 0 2 a d 2 .% . h si t n a c r c f o n y s ae mo e ea v ro b ou ev eo u t — C d l sb t e I% n 0 6 i l c l w te e t ma i c u a y o u t— c d l o c l Wa ah r o T e rlt ee r r s lt au a ewe n0 3 % a d 5 8 % . d t eer r sls e d t esa i t ih At s r t e w. h ai ro ou ev e w sb t e . 3 n .7 a r s ra t l y hg . l e v b a l n h o wa e n h b i t e me me fo t er lt ee r rc a g so emo e si t n te mo e i a p o c e h a t r, h malryed h a t , r m ea i ro h n e f h d l t n i h v t e ma i ,h r p r a h d t w e t o t o mau e t e s l il e e t t n e r r s . t a o cu e a h u lt ee e t fmee rl gc co so i trwh a il s ma o a f si i ro ma o wa I w sc n l d d t t e c mu ai f c to oo i a f tr n w n e e t ed e t t n w so h t v o l a y i i

融合多源时空数据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融合多源时空数据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融合多源时空数据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一、本文概述冬小麦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预测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源时空数据的融合应用为冬小麦产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融合多源时空数据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和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以及农业管理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构建一个综合的预测模型。

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对各类时空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挖掘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潜在影响因素。

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优化和验证。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并探讨模型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预测的科学性和精确度,而且对于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多源时空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我们需要简要介绍数据收集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中,多源时空数据的收集是为了获取影响产量的各种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种植方式等。

这些数据的收集有助于构建一个全面、准确的预测模型。

详细说明数据的来源。

多源数据可能包括卫星遥感数据、气象站观测数据、农业统计数据等。

每种数据源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收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

阐述所收集数据的类型,如遥感影像数据、温度、降水量、土壤湿度等,以及这些数据的特点,例如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等。

详细描述数据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和处理、数据标准化或归一化等。

这些步骤对于提高数据质量,确保后续分析和模型建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介绍如何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数据进行有效融合。

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及其预测模型

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及其预测模型

河南农业2016年第10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相关系数公式:[(T-T)(t-t)]/ ∑(T-T)2∑(t-t)2为冬小麦生长季内逐年平为时间)表示平均气温随时间序数的增加而升高;当r(T,t)<0时,为负相关,表示平均气温随时间序数的增加而降低;当r(T,t)=0时,为零相关,表示平均气温随时间序数的增加基本无变化。

通过计算,r(T,t) = 0.16,说明随着时间的逐年递增,整个小麦生长季的温度也在逐渐升高。

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温度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所回升;20世纪80年代温度基本无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升高,其升高幅度为50年来最高值。

可见2090年代16℃10月年以后的月16日,7d。

同14℃对郾城区1981—2013年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除了80年代的1982年、1984年、1985年、1988年以外,其他年份的冬小麦都是在10月15日以前播种。

与历年冬小麦最适宜播种所达到的温度指标相比,有78%的年份播种偏早,特别是1994—1998年连续5年偏早10~22d,对当年的产量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自21世纪以后,冬小麦都是在10月15日以后播种,并且64%的年份播种日期在10月20日以后,小麦产量实现了10年连增。

四、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的影响(一)气温偏高,越冬期不明显,冬前积温过剩,容易形成旺长郾城区冬前积温一般在650℃.d 左右,但是由于近几年秋季气温逐渐升高,而我们依然按照传统的适播期进行播种,造成冬前积温严重偏高。

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冬前积温都在700℃.d 以上,甚至超过800℃.d,冬前小麦旺长;2000年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冬前积温又逐步趋于合理。

近年来,郾城区冬小麦已没有明显的越冬期,其生长高度在冬季还有微弱的上升。

冬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初探

冬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初探

冬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初探【摘要】本文通过对冬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的初探,探讨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文献综述部分,总结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实验设计部分介绍了具体的试验方法和步骤。

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在结果讨论部分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望与建议部分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改进措施。

结论部分总结了冬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的初步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工作方向。

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冬小麦种植效率和产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验经验。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初探,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实验设计,试验结果分析,结果讨论,展望与建议,总结,未来工作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且产量稳定。

冬小麦的播种期对于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冬小麦播种期的选择往往依赖于农民经验和气象条件,缺乏科学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冬小麦播种期的镇压试验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利用镇压试验示范初探冬小麦播种期的最佳选择,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在不同条件下播种期的最佳调控策略,为冬小麦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

通过对播种期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冬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的可行性及效果,以期为冬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播种期和不同镇压试验示范方案的比较分析,探讨最佳的播种期和镇压方式,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种植风险和成本。

通过对不同镇压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保证冬小麦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土壤环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可以为冬小麦种植的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推动冬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文献综述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期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WOFOST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方法

基于WOFOST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方法

基于WOFOST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方法郑昌玲;张蕾;侯英雨;宋迎波【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22(40)6【摘要】为了确定基于WOFOST作物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方法及产量预报业务应用效果,利用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内174个农业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湿度等观测资料以及15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生物量观测资料,完成WOFOST冬小麦模型参数本地化和区域化。

利用全国冬小麦主产区约1200个气象观测站起报日前的逐日气象资料及起报日后30 a平均气候值组成的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数据驱动模型,模拟得到冬小麦地上总生物量和穗干重,站点和县级尺度的冬小麦单产直接采用穗干重来进行产量预报,省级和全国区域冬小麦平均单产根据模拟值2 a间的变化幅度进行产量预报。

根据不同空间尺度的历史年预报冬小麦单产与实际产量数据的对比,进行基于WOFOST模型的冬小麦产量预报方法效果检验。

结果表明:(1)2014—2019年期间295个农业气象站次冬小麦产量估测平均准确率为81.8%,220个次县冬小麦单产估测平均准确率为84.3%,预报结果具有可用性;(2)12个主产省(市、区)冬小麦单产2003—2019年平均预报准确率为88.2%~96.4%,全国冬小麦单产预报准确率为93.9%~95.9%,总体预报准确率较高,说明基于WOFOST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方法具有可行性;(3)基于WOFOST 模型与统计方法的冬小麦平均单产估产结果准确率略偏低,但预报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具有更好的优势,能满足作物产量预报业务需求。

基于WOFOST模型的不同空间尺度冬小麦单产动态产量估测的准确率验证,说明WOFOST在作物产量预报业务应用具有可行性;利用作物模型进行基于站点尺度的产量预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预报时空精细化能力,也能扩展到大尺度区域应用以达到对农业决策和宏观调控的目的。

【总页数】10页(P242-250)【作者】郑昌玲;张蕾;侯英雨;宋迎波【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165【相关文献】1.基于WOFOST模型的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动态预报研究2.基于气候和土壤水分综合适宜度指数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3.基于历史气象资料和WOFOST模型的区域产量集合预报4.基于WOFOST模型的华北冬小麦动态长势评估指标构建5.基于WOFOST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差的时空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冬小麦生物量及氮积累量的植被指数动态模型研究

冬小麦生物量及氮积累量的植被指数动态模型研究

型, 实现了双季稻产量动态预测。这些生长模型往 往需要输入较多参数, 而输入参数的准确性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模型决策的效果[26], 而利用遥感观测的 植被指数将更有利于对作物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与评 价。研究表明, 构建植被指数的时序模型在植被分 类、作物制图、产量估算及物候学监测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27-28]。Fischer[29]采用双 Logistic 函数描述 NOAA/AVHRR 数据的 NDVI 变化, 证明了在区域尺 度上植被指数的时序模型可以较好评价作物生长特 征。Zheng 等[27]使用作物 Landsat-NDVI 时间序列信 息 较 好 地 区 分 灌 溉 作 物 类 型 。 Skakun 等 [30] 将 MODIS-NDVI 时序信息与高斯模型结合对冬季作物 进 行 制 图 。 Franch 等 [31]研 究 表 明 , 利 用 MODISNDVI 的时序模型能够在小麦收获前 2 个月进行可 靠的产量预测。Zhang 等[32]和 Zheng 等[33]利用多个 Logistic 函数拟合的植被指数年际动态很好地估计 了植被物候期。因此, 在作物全生育期内利用适宜 的植被指数来监测作物长势, 并构建植被指数随生 育进程的动态模型, 对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状况, 进行 精确管理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生产指导价值。
冬小麦生物量及氮积累量的植被指数动态模型研究
吴亚鹏 贺 利 王洋洋 刘北城 王永华 郭天财 冯 伟*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郑州 450046
摘 要: 利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小麦生长状况, 依据监测结果适时促控, 可提高产量。本研究以高产小麦品种周麦 27 为试验材料, 在不同试验地点设置了水氮耦合的大田试验, 筛选出了适宜监测冬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和生物量的 植被指数, 并构建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优选植被指数的动态模型。结果表明, (1)不同的水氮耦合模式显著影响小麦冠层 光谱变化, 在 350~700 nm 和 750~900 nm 表现相反的反应特征; (2)对 2 个农学生长指标反应敏感且兼容性好的植被 指数主要有修正型红边比率(mRER)、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 (825, 735)]、红边叶绿素指数(CIred-edge)和归一化差异 光谱指数(NDSI), 其与产量间相关性较好的时期为拔节至灌浆中期; (3)双 Logistic 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植被指数的动态 变化, 高产和超高产水平下拟合精度较高(R2 > 0.82), 而低产水平下相对较低(R2 = 0.608~0.736)。比较而言, CIred-edge 和 SAVI (825, 735)用于评价小麦长势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对作物因地定产、以苗管理、分类促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冬小麦; 高光谱遥感; 植被指数; 产量; 动态模型

鲁东水浇地冬性小麦烟农23播期播量研 究

鲁东水浇地冬性小麦烟农23播期播量研 究

38 —
试 验 研 究2 0 1 4 . 3
摩 i 2 础 虹 她l l
当地常 规 播 期 为对 照 , 向前 推 6天 为 1 个处理 , 向后 低 。 1 0月 4 , 且 每 推 6天为 1个处 理 , 共 设 5个 处 理 。本试 验 设计 播 随着播量 的增加 产量 升 高 期 为 9月 2 8日、 1 0月 4 日、 1 0月 1 0日 、 1 0月 1 6日 、 2 . 2 不 同播期 播 量对产 量 构成 因素 的影 响 1 0月 2 2 日 5个 播 期 。 播 量 设 计 中 播 量 基 本 苗 为
过选 用冬性 小麦品种 “ 烟农 2 3 ” , 采用 5个播 期和 3个播 量 的试验 方 法 。 研 究冬 性 小麦 品种在 鲁 东半
岛水 浇地 适 宜的播期 和播 量 。结果表 明 : 鲁 东地 区冬性 小麦 品种 “ 烟农 2 3 ” 的 适 宜播 期 为 9月 2 8日
至 1 0月 4日. 适 宜播 量 为 9 0万~ 2 7 0万/ h 1 1 1 2 。 在适 宜播 期播 量 范 围 内, 9月 2 8日播 种 时应 选 小播 量 9 0 / h m , 1 0月 4日播 种 时应 选 中播 量 1 8 0万/ h m 或 大播 量 2 7 0万/ h m2 , 以大播 量 2 7 0万/ h m2 更 能取 得 较好 产量 . 最佳播 期播 量 为 9月 2 8日、 9 0 Z  ̄ / h m0 。
关键 词 : 鲁 东水 浇地 ; 冬性 小麦 ; 播 期播 量
近年 来 受 全球 气 候 变 暖 、极 端 天气 增 多 等 因 素 响 , 但 对 穗粒 数 影 响 不大 , 种植 密 度对 产 量 及其 构 成 影 响 ,小麦 生产 出现 了前 期 旺长 、群体 过 大 等新 问 因素 均 有显 著 影 响 。近 年来 有 关播 期 和 播量 对 小 麦 题, 限制 了 品种产 量 潜力 的发 挥 。其重 要 原 因就是 对 产 量 性 状影 响的 研究 报 道 较 多 .但对 半 岛特 殊气 候 品 种配 套 栽 培技 术 的研 究 不 够 ,栽 培 技术 落 实 较 差 条 件 下冬 性小 麦 品种播 期播 量 的研 究还 比较 薄 弱 。 所 致 。 吕金 岭 等『 l 1 采用 D 一 饱 和 最优 设 计 法对 播 期 和 因此 , 本 研 究 选 用小 麦 品种 “ 烟农 2 3 ” 作 为试 验 播 量 耦 合 与 小 麦 越 冬 死 苗 的关 系进 行 研 究 后 指 出 , 品种 ,旨在探 明冬 性小 麦 品 种在 鲁 东半 岛水 浇 地 的

冬小麦新品种邢麦4号播期、播量研究

冬小麦新品种邢麦4号播期、播量研究

审麦2007015)。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品种,高产稳 4月5日浇起身拔节水,同时追施尿素25kg/亩,4月
产,综合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穗大粒多,品质优良。 26日浇抽穗灌浆水,穗期防治蚜虫两次,6月19日 2007年在国家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居第1位。为了 人工收获。
加速邢麦4号的成果转化,进一步探索其配套栽培 2 结果与分析
邢麦4号是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科 中等。玉米收获后秸秆清除田外,底施54%复合肥
遗NC20/邯4564为母本,高优503为父本进行复合 (18-18-18)50kg/亩旋耕待播。按试验要求分期分量
杂交培育而成。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 抢墒播种。2009年10月27日浇补墒水,2010年
积 13.5m2。试验用种邢麦4号由育种家提供,试验 春后1个分蘖,共有4个分蘖;10月10日播种,冬前
管理除播期、密度不同外,其它同于大田常规管理。 2个分蘖,春后1个分蘖,共3个分蘖;10月15日播
1.2 试验地选择及田间管理
种,冬前1 个分蘖,春后3 个分蘖,共4 个分蘖;10 月
试验地在邢台县豫办三合庄村,土质沙壤,地力 20日播种只有春季1个分蘖。从生长节位看:10月
2.2.4 处理间多重比较 播期播量最佳组合为
A2B2,其次为A 1 B2、A1 B 1、A2 B 1。生产上以10 月
10 日播种,播量为每亩10 kg最佳,其余依次为10
月5 日播种,播量每亩10 kg;10 月5 日播种,播量
每亩7 .5 kg;10 月10 日播种,播量每亩7.5 kg 较
好(见表7)。
冬小麦新品种邢麦4号播期、播量研究
白玉娟 杨玉锐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邢台 054000)

旱地小麦最佳播期与播量筛选试验

旱地小麦最佳播期与播量筛选试验

旱地小麦最佳播期与播量筛选试验
旱地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季作物之一,对于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旱地小麦最佳播期与播量是非常必要的。

本试验选择春季播种的旱地小麦品种,研究其最佳播期与播量的影响。

试验设置了3
个不同的播期:11月初、11月中、11月下旬,并分别设置4个不同的播量:50kg/亩、
75kg/亩、100kg/亩、125kg/亩。

共设置了12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

试验使
用了随机化设计,数据经过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小麦的最佳播期为11月初。

在此播期下,播量对旱地小麦产量
的影响非常显著。

增加播量能够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产量。

但是,当播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的提高趋势开始变缓。

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旱地小麦的最佳播量为100kg/亩。

综上所述,本试验通过对旱地小麦最佳播期与播量的研究,为旱地小麦的种植提供了
科学依据。

建议农民在11月初采取100kg/亩的播量进行旱地小麦的种植,能够有效提高
产量,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冬小麦播种实验报告(3篇)

冬小麦播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探究冬小麦播种技术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播种方式、播种时间、播种密度等处理,分析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冬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地点:河南省某农业大学试验田供试品种:郑麦9023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肥料、农药、播种机、施肥机、测量工具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以下处理:A组:常规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播种量15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B组:深播(播种深度5-6厘米,播种量12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15日)C组:浅播(播种深度2-3厘米,播种量18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25日)D组:稀播(播种密度300万株/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E组:密播(播种密度500万株/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2)实验操作1.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试验田,进行深耕、平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

2. 在播种前,对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消毒,提高种子发芽率。

3. 根据各处理方案,分别进行播种、施肥、喷药等操作。

4. 播种后,定期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各处理小区的出苗率、株高、分蘖数等指标。

5. 成熟期,对各处理小区进行测产,记录产量及品质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出苗率经统计分析,各处理小区出苗率差异显著。

A组出苗率为85%,B组出苗率为90%,C组出苗率为75%,D组出苗率为80%,E组出苗率为85%。

结果表明,深播处理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2. 株高与分蘖数各处理小区株高和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

A组株高为80厘米,分蘖数为15个;B 组株高为85厘米,分蘖数为18个;C组株高为75厘米,分蘖数为13个;D组株高为78厘米,分蘖数为14个;E组株高为82厘米,分蘖数为16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ATEW = LNBW × PHYLL 方程 (2) 中, 常数 40 是指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 间持水量的 70% ~ 75% 时, 种子吸水膨胀到萌发所 需的生长度日; 系数 10 . 2 是指胚芽鞘在土壤中每伸
[10] 长 1 cm 所需的生长度日 ; 常数 27 . 2 是指胚芽鞘 [11] 出土到出苗所需的生长度日 ; SDEPTH 为播种深
Abstract: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induction,and extraction of dy namic relationships of winter wheat g row th characteristics to ecolo gical environment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a winter wheat knowledge model, which can be used for decision-makin g of suitable sowin g date,population densit y and sowin g rate of different varieties under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 poral environments,was developed throug h knowledge en gineerin g and system analysis method . Case studies on the sowin g date desig n model with the data sets of five different ecosites,three climatic years and soil fertilit y levels,and on the population densit y and sowin g rate desig n model with the data sets of two different variet y t ypes,three different soil t ypes,soil fertilit y levels,sowin g dates and yield levels show a g ood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system in decision-makin g,ex planation and wide applicability . Key words:Winter wheat;Sowin g date;Population densit y;Sowin g rate;Knowledge model 合理确定适宜播期、 基本苗和播种量是小麦栽 培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建立作物栽培技术指标随品 种类型、 生态环境、 生产技术水平、 产量和品质目标 变化的动态量化关系, 有助于推动作物栽培模式向 定量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发生与主茎叶片的伸出则出现 n-2 . 5 的超同伸关 系。根据上述同伸关系, 冬前适宜主茎叶片数可以 用方程 ( 5) 来推算。
2期

艳等: 冬小麦适宜播期和播种量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149
( ST T NBW) (5) LNBW = 2 . 3087 + 2 . 0143 × ln 方程 (5) 中, ST T NBW 为冬前单株理论茎蘖数, 可以通过冬前单株实际茎蘖数 ( SAT NBW ) 与茎蘖 实际发生率 ( TAER) 的比值计算得到 [方程 (6) ] 。 (6) ST T NBW = SAT NBW / TAER SAT NBW 可通过单位面积冬前群体实际茎蘖 数 ( CAT NBW ) 与基本苗 ( PN ) 的比值求得 [方 程 (7) ] 。茎蘖实际发生率的量化见方程 (14) (17) 。 ~ (7) SAT NBW = CAT NBW / PN 上式中, ( PPN ) , PN 取适宜基本苗 PPN 的计算 见 2 . 1 . 2 部分, (8) 所示。 CAT NBW 的计算如方程 (8) CAT NBW = SNX × CSN 方程 ( 8) 中, CSN 为目标产量下要求达到的每 公顷成穗数 (万个) , 通过方程 ( 9) 来计算, 以下同。 方程 ( 9) 中, VSN 、 VGN 、 V TGW 和 VY 分别为正常 条件下特定品种的每公顷穗数 (万个) 、 穗粒数 (粒) 、 千粒重 ( g) 和每公顷产量 ( k g) , T Y 为每公顷目标产 量 ( k g) , 以下同; CFYI 为穗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在 小麦由中产向高产发展的过程中, 北方麦区产量的 增加主要依赖于穗数的提高, 黄淮麦区通过提高穗 数或穗重均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而长江中下游
[1]
计, 也多依赖知识库中的经验性知识规则, 其决策明 显受 地 域 性 和 经 验 性 限 制 而 缺 乏 动 态 性 和 广 适
[ 2, 3] 性 。关于小麦适宜播期、 基本苗和播种量的系
统量化模型目前尚未见报道。 本文基于小麦栽培模式的最新研究资料, 运用
[4] 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 , 研究建立了具有时空
A Dynamic KnowIedge ModeI for Design of SuitabIe Sowing Date and Sowing Rate of Winter Wheat
ZHU Yan,CAO Wei-xin g,JIANG Don g,DAI Tin g-bo
( Nan j ing A g ricultural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 y o f Crop Grow th Regulation , Ministr y o f A g riculture,Nan j ing 210095 )
度 (cm) , 本模型建议取适宜播种深度 ( PSDEPTH) , 以下同。一般情况下, 冬性品种小麦的适宜播种深 度为 3 ~ 5 cm, 半冬性或春性品种为 2 ~ 3 cm。本文 用基于 发 育 特 性 的 品 种 生 理 春 化 时 间 ( PV T , 0~
[12] 计算不同品种的适宜播种深度 [方程 (4) ] 。 60) (4) PSDEPTH = 2 + PV T / 20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2) : 36 147 - 154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冬小麦适宜播期和播种量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朱 艳,曹卫星,姜 东,戴廷波
210095) (南京农业大学 / 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摘要: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 在总结、 归纳和提炼冬小麦生长发育与品种类型、 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 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具有时空适应性的冬小麦适宜播期、 播种量设计动态知识模型, 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和生 产条件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 基本苗和播种量。利用南京、 郑州、 泰安、 保定、 太原 5 个不同生态点的常年、 偏 暖年和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以及各点不同土壤肥力和典型品种资料对播期设计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 并利用基本 苗和播种量设计模型对泰安地区不同品种、 不同土壤类型、 不同土壤肥力、 不同播期和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基本苗和 播种量进行了设计。结果表明, 知识模型对播期和播种量设计均具有较好的决策性、 解释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基本苗;播种量;知识模型
方程 ( 3) 中, 即连续 2 片 PHYLL 为叶热间距, 叶子出现之间的热时间间隔, 其大小随品种而异, 以 下同; 其值随产 LNBW 为适宜的冬前主茎叶片数, 量水平、 品种特性、 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 而不同。正常条件下,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片
[3] 伸出保持 n-3 的同伸关系 。但在播期、 播种深度、 基本苗、 土壤肥水等均处于最佳条件时, 小麦分蘖的
2
2.1
结果与分析
模型算法的描述
2 . 1 . 1 播期确定 适宜播期可保证小麦生育进程 与最佳季节同步, 确保植株在主要生育时期达到相 应的生长发育指标。本模型用冬前形成壮苗且能安
[ 3, 5 ~ 9] 全拔节作为冬小麦播期确定的依据 。冬前壮
苗的形成必须满足一定的积温 ( ATBW ) , 其值由播 种到出苗所需的积温 ( ATSE) 和出苗到越冬所需的 积温 ( ATEW) 两部分计算得到 [方程 ( 1) ( 3) ] 。 ~ ATBW = ATSE + ATEW ATSE = 40 + 10 . 2 × SDEPTH + 27 . 2 (1) (2)11.1材料与方法
模型的建立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咨询作物栽培专家的基
础上, 通过总结、 归纳和提炼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 研究资料, 确定了冬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与品种类型、 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 建立概念模 型。然后在资料获取的基础上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把已经整理出来的概念模型转化成问题求解的定量 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 以 Visual C + + 6 . 0 为主要 编程语言, 在 PⅢ 667 CPU 、 中文 128M 内存计算机、 Windows 98 操作平台上开发实现了符合 COM 标准 的可执行知识模型原型系统。最后通过运行实例去 检测原型系统的正确性, 并通过理解和分析系统的 反馈信息, 对知识模型中的某些参数进行调整或对 知识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1.2 模型的检验 利用南京、 郑州、 泰安、 保定和太原 5 个不同生 态点的常年、 偏暖年和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以及不 同品种和土壤资料对所建知识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 性进行了较全面的检验。其中, 南京常年每日气象 资料为 1986 ~ 1990 年和 1993 ~ 1994 年共 7 年的每 日气象资料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气象站提供) 的平 均, 偏暖年每日气象资料为 1989、 1990 和 1994 年 3 个偏暖年每日气象资料的平均, 偏冷年每日气象资 料为 1987、 1988 和 1993 年 3 个偏冷年每日气象资 料的平均; 郑州常年每日气象资料为 1981 ~ 1988 年 共 8 年的每日气象资料 (由 《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 报》 提 供) 的 平 均, 偏 暖 年 每 日 气 象 资 料 为 1983、 1984 和 1988 年 3 个偏暖年每日气象资料的平均, 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为 1981、 1986 和 1987 年 3 个 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的平均; 泰安常年每日气象资 料为 1993 ~ 2000 年共 8 年的每日气象资料 (由山东 省泰安农场气象站提供) 的平均, 偏暖年每日气象资 料为 1994、 1995 和 1998 年 3 个偏暖年每日气象资 料的 平 均, 偏 冷 年 每 日 气 象 资 料 为 1996、 1997 和 保定常年 2000 年 3 个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的平均; 每日气象资料为 1966 ~ 1975 年共 10 年的每日气象 资料 (由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局提供) 的平均, 偏暖年 每日气象资料为 1966、 1971 和 1975 年 3 个偏暖年 每 日 气 象 资 料 的 平 均, 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为 1967、 1968 和 1969 年 3 个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