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

“以”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以”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以”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介词

1. 引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引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章 微专题十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理解训练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章 微专题十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理解训练案

微专题十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理解

一、读一读: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例(1)“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例(2)“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为副词,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

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③通“呵”,“喝问”。

④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将上面义项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尽管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畴,近年来有些变化。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表达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考查角度上,一样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明白得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题型设计上一样是四个选项,要求判定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技法指导】

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一样要求辨析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常要加强积存;因此,也须辅之以技巧,以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笔者介绍一些差不多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依照上下文,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确信也不同。如(202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B项)“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前者为动词,意思是“认为”,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因、由于”。

二、数学代入法

如(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的C项)“遂得免焉/风雨兴焉”,其中第一句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遂得免焉”大意是“因此(法成)得以免罪”;第二句考生熟知,“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从那儿,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明显讲不通。

以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

以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

以的用法文言文例句

一、了解“以”的用法

1. “以”的基本意义与用法

在文言文中,“以”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其中最常见的是表示手段、方式或依据。它可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并且在句子中往往起连接作用,用来表达一种以某种途径或方法来实现某种目的的意思。

2. 表示手段和方式

当“以”连接动词时,常常表示使用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实现某个目的。例如,“以言服人”表示通过言辞来说服他人,“以斧钺戡定四乱”表示通过斧钺来平定四方

的混乱。“以安民之望,释然而去”表示是出于安抚民心的考虑,心情才得以放松离去。

3. 表示依据和根据

同样,“以”也可连接形容词,并表示根据、依照一定的标准或条件进行判断或

行动。例如,“以信为凭”,就是指根据信仰来判断真假,“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则

是根据上面论述得出结论。

二、文言文例句彰显“以”的妙用

1. 归纳万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韩非子·五蠹》)

这句话中的“以”连接了一系列名词词组,表达了先后关系和逻辑关联。其中,“以天命为性”是说人的本性受到上天所命定,“以率性为道”则强调按照自己的本性

来寻求个人修养,“以修道为教”则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境界。

2. 表示固有属性:“进而就右,右亦不可否认也。”(《韩非子·卫灵公》)

此处的“以”连接了一个副词短语,并表示根据某种固有属性或情况判断。“以

进而就右”的意思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客观条件来判断将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3. 表示标准和条件:“行义必由中庸之道。”(《论语·雍也》)

这句话中的“以”的作用是连接动词短语,并表示根据某种原则、标准或条件进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的全部内容。

“以"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以”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以"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介词

1. 引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引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以”字的含义、用法和实例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以”字的含义、用法和实例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以”的含义、用法和实例

1.动词,以为,认为

例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③以为且噬己为,甚恐。《黔之驴》

④以为妙绝。《口技》

2.介词:(1)凭借

例如:①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按照

例如: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用

例如: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②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③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④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4)把、拿

例如: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5)因为

例如: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6)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④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治水必躬亲》

3.连词,(1)而(顺承)

文言文虚词含义

文言文虚词含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这”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小度写范文以古文用法 以的用法 文言文 之字用法古文文言文模板

小度写范文以古文用法 以的用法 文言文 之字用法古文文言文模板

以古文用法以的用法文言文之字用法古文文言文

古文中以的用法以yǐ 〈动〉(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

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2)同本义。

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

——《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

——《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

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4)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战国策》(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6)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7)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9)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词性变化-------------------------------------------------------------------------------- ◎以yǐ 〈名〉(1)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一、“以”的用法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文言文作为重要的写作形式,使用了许多独特而精妙的词语和语法。其中,“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广泛且多样,其意义也十分丰富。以下是对于“以”的用法和意义的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来讨论“以”字作为介词或动词时的用法以及意义。

一、“以”作为表示手段或方法的介词

1. 表示手段、方式:“以”在句中表示使用某种手段或方式完成某事。“以”字之后是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子不敏於事,则才之不足以也。”(《论语·述而》)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缺乏做事情的技能,那么天赋再高也无济于事。

2. 表示比较范围:有时候,“以”可以用来表示比较范围。“尝闻兴便略未盛于配置故素可设别官各领其职”。这句话指出建立分工体系后,各个官员都能够全面负责自己所属的工作领域。

二、“以”作为行为动词

1. 所用:“以”字可以表示使用的对象。“吾有江湖之远际而不为旅人所知者。”(元好问《黔之驴》)这句话说明作者有着远离尘世的思维和境地,无人能及。

2. 所取:“以”还可以表示选择、选取的对象。「鲁因节与州县,以待其友」(唐刘孝标《旅怀》)这句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并为朋友准备一切。

接下来,我们探讨“以”字作为动词后面跟名词或动词时的用法和意义。

一、“以”+名词

1. 表示目标或依据:“以固河防淮”(《战国策·齐策二》),这句话中的“以”表示根据或基于某种原因来进行河堤修建工作。

2. 表示手段或方法:「上庸乃严弩而射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其中“以”表示此方法正确与否。

二、“以”+动词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以”字的含义、用法和实例(范文)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以”字的含义、用法和实例(范文)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以”字的含义、用法和实例(范文)

第一篇:(苏教版)初中文言文“以”字的含义、用法和实例(范文)〖苏教版〗初中文言文“以”的含义、用法和实例

1.动词,以为,认为

例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③以为且噬己为,甚恐。《黔之驴》

④以为妙绝。《口技》

2.介词:(1)凭借

例如:①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按照

例如: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用

例如: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②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③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④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4)把、拿

例如: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5)因为

例如: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6)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

“以”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以”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以”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介词

1. 引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引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文言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一、文言中的“以”的用法和意义补充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字。它有很多种不同的用法和意义,下面将对其中几个主要的用法进行介绍。

1. 表示手段或方法

“以”可以表示某种手段或方法。例如,“以书生之道,救国家之殇”,这句话中

的“以”就表示运用书生之道作为救国的手段。同时,“以书为饵,道固可张也”,这

句话中的“以”表示运用书籍作为学习道德知识的方法。

2. 表示原因或理由

“以”还可以表示原因或理由。“观复广陆者,其先大获深思也。”这句话中的“以”表示观察到广阔陆地是由于大量获得了深思的结果。“思无邪之心者得后进,谓己曰:‘我,夫子尔’。”这句话中的“以”表示获得后进是因为没有邪恶之心,“夫子尔”的说法则建立在此基础上。

3. 表示目标或对象

“以”还可以表示某种目标或对象。“筹策圣教业如此众亦群盗”。这句话中,“筹策圣教业如此众”表示通过筹划,将圣教的事业拓展到更多的人群中。“吾以夫人关、中召与我游之。”这句话中的“以”表示以夫人关、中召为目标和对象来一同出游。二、“以”的用法和意义在文言文中带来的益处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其中常用字词的用法和意义对

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非常重要。而“以”作为一个常见字,在文言写作中具有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首先,“以”的多义性使得其能够在表达上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通过灵活地使用不同含义的“以”,可以使得文章层次更加丰富有力。“因阳春不顾冯氏下陈,遗天禄杜华替委身怀’凤凰舞’.……乃第郎实属其主。”这句话利用了“以”的多种含义来描述事情发展过程。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一、字在文言文中的基本用法和例句(600字左右)

在文言文中,字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单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下面将

从一个字在句子中代表特定意义、字与词的关系以及字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1 字代表特定意义

一些字可以单独使用,代表特定的含义或意思。比如,“贞”表示正直,坚持不变;“明”表示清楚,明亮。“玉兔”是指月亮,“星火”是指星星。“翼”表示鸟类的翅膀,“善”的本义是好心肠。“竭力”,即尽全力。

例如,《道德经》第七章曰:“天长地久。” 这里,“长”代表时间长久之意。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宝玉看见报上有一篇文章赞美贾母时说:“我老祖宗真好

你就把江南水小米胸脯爆得裂开了吧!”这里“爆裂”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水小米

和贾母胸脯之间的紧密联系。

1.2 字与词的关系

除了单独使用,字在文言文中经常与形容词或动词构成词组、短语。这些词组、短语更加丰富地表达出特定的意思。例如,“苦口良药”指辛苦听取的忠告;“粉墨

登场”表示隆重登场;“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被录取。

例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其中的“如之何”是一个由三个字组成的短语,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明白。

1.3 字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

字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于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等。这些修辞手

法能够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以比喻为例,《淮南子·惠景君》一文中有一句话:“近山之下者虽启地,则险也。”作者以“近山之下”来比喻贪婪欲望日益膨胀,进而揭示人心险恶。再如《红楼梦》中宝玉说:“寄我无情,他便无意”,利用反复叠加的否定表达方式,强调自己对他人是否关心的怀疑和不满。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答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答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答案解析)

【要点梳理】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之、其、而、已”等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例题精析】

例: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

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

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

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