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的演变

合集下载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方法的看法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方法的看法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的看法——以《三国演义》为例所谓小说评点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批评的一种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包括“评”和“点”两点。

评点的形式要素有两个方面:评点符号包括圈、点、抹、删等,评语包括总评(序、跋)、眉批、旁批、夹批等。

这种批评形式到明代万历年间逐渐成为成熟的独特的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形式,其本质是对作品的一种解释。

评点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批评体式之一,近年来在学界颇为兴盛,专着、论文层出不穷。

但是相对于其他研究方式而言,明清小说的评点研究显然还没有得到足够认真的对待,可以说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一、对于前人评点的研究:以《三国演义》为例,说到关于《三国演义》的评点,清代毛宗岗父子修订整改的版本最为兴盛,而后人对此的研究也最多。

近年来学者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以对评点者的生平事略、各个评本、评点者的小说思想与小说理论等方面。

可以说前人的评点对后人研究原著起到了很大的参照作用,特别是前人所处的时间年代,越是接近作品本身年代的评点越有参考价值。

现今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在理论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研究面相对较窄,发展空间颇大。

像《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中,情节的增加,多于诗词赞语的删除,特别是拥刘反曹思想的加强,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虽然给了后人很多的借鉴和参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后人的思维,人一般都有先入为主的惯性,看了前人的评点,脑海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其中的某些观点,对于再次创新来说就加大了难度。

而后人对此的研究一般都是对前人评点的看法,认为先前的观点怎样怎样,却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

毛评本《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塑造,有点“虚”的感觉,就是太仁义道德所以显得不真实,相比较而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人”。

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是个“大奸贼、大坏蛋”,所以在研究前人的评点时不能单单借助加入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作品,更应看向历史,集历史、文学、经学、政治等于一身,扩大研究面。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中国浩繁如海的文学作品为源泉,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不断地得以丰富和补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笼统到具体、从粗疏到细致、从浅显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人们对文学理论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文学自觉意识,起着总结前人、启迪后者、引导方向、开拓视野的作用。

两千多年以来,经过无数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四个极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并由此耸立起了三座连绵起伏的文学理论高峰。

一、文学批评的萌芽初创期:先秦两汉文论(基本文学理论奠基阶段)先秦的文学批评理论包含于文艺、总体文化评述以及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中,没有从政治、哲学和思想意识中独立出来,处于混沌的状态。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著述,相关观点都散见于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政治、哲学理论著述中。

这一时期,以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养气说”,老子的“意象”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等有关论述比较有代表性,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的初步探索。

到了两汉时期,文学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经学进一步神学化,因为文学批评也随之陷入神秘化的境地。

除了王充等少数反神学迷信的思想家、文论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成果不够集中。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草创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文学观点大多比较零碎,散乱,具有一定的片断性,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也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是人们对文学进行外围研究并试图深入文学内部研究的摸索期。

二、文学批评的蜕变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文论(文学整体建构理论高峰)魏晋南北朝文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极具体系性和理论深度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研究开始从外围研究转变到注重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明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 第一,文学理论批评的宗旨以复古为尚。文 学流派异常繁多,文人社团多达一百多个, 一大批文学总集应运而生。 第二,扬唐抑宋,把宋元以来的“唐宋诗之 争”推向极致。明人的诗学批评,秉承严羽 《沧浪诗话》扬唐抑宋之旨,形成一种尊唐 斥宋的文坛风气。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具有叛逆性的社 会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它集中反映在《童心说》一文中: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以为不可,是以 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 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三、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明代文艺新思潮在诗文方面的最突出代表是 公安三袁。三袁是湖北公安县人,习惯称公 安派。袁氏三兄弟是兄长袁宗道(1560- 1600),字伯修,其次是袁宏道(1568- 1610),字中郎,最小的是袁中道(1570 -1623),字小修。他们中以袁宏道成就 和影响最大。三袁都是李贽的学生。
第四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 ——明清时期


第四,对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 法进行研究与总结,是这一时期理论批评 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成就最高、 最有价值的方面,尤其是清代。 第五,资料丰富,鱼龙混杂。还有相当一 部分躺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很有研究的空 间。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按李贽的看法: “化工”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即天工。它的特点 是:虽是人作,宛若造化。正是因为它宛若造化, 故虽有人工,人工之“工”不见了。 “画工”是次一等的艺术境界。它也是一种美。 它虽然“穷巧极工”,但未达到“夺天地之化工” 的地步。 体现化工艺术境界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拜 月记》,而当时名气很大,为理学家们吹捧不已 的《琵琶记》,李贽认为只达到“画工”的境界。

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的演变

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的演变

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的演变摘要:随着明清小说的日益发展,明清小说评点也日渐丰富,其所包含的评点理论也在不断地成熟完善。

而人物论作为小说评点理论的核心部分,也展开了其不断演进的进程。

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的演变从李卓吾对形神之逼真的强调——“化工”,演进到金圣叹对个性化的突出认可——“性格”,再递进到张竹坡对个性化之内在逻辑的揭示——“情理”,最终演进到脂砚斋对性格秘奥复杂之境的深入探讨——“囫囵语”。

关键词: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明清时期,以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为代表的小说评点家们对明清小说做了细致的小说评点,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小说理论遗产。

在这些小说理论中,有关于小说人物的理论创见是极为丰富。

随着明清小说人物塑造水平地不断提高,小说评点家们的人物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

一、李卓吾对形神之逼真的强调—“化工”在小说评点中,李卓吾首先意识到了人物性格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认为《水浒传》塑造的人物都有某种典型性、代表性;同时,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所谓的“同而不同处有辨”。

他还最早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来对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个性化做一种形容和概括[1]。

但在人物性格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上,他并没有进行深入阐释。

他更为关注人物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

他强调作家创造人物必须贴近真实生活。

因而他提出“化工”这一范畴来点评人物外在言行与内在精神的真实性,即“逼真”和“传神”。

他在二十一回回评中讲,“此回文字逼真,化工肖物。

摹写宋江、阎婆惜并阎婆处,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

顾虎头、吴道子安能到此?”[2]可见,李卓吾所提之“化工”不仅仅要求人物外在言行形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画在“眼前”,以达“逼真”之境。

而且要求人物要画在心上,并画出意外,以致于“传神”。

而“化工”本质上就是对人物性格真实地摹写,不仅要真实地写出人物外在之“形”,还要忠实地反映出人物内在之“神”,更要写出深入挖掘到人物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潜意识—“意”。

明清小说评点的正统与“异端”探析——以毛宗岗《三国志演义》评

明清小说评点的正统与“异端”探析——以毛宗岗《三国志演义》评

形 象 的塑造 上 ,将 “ 尊 刘 抑 曹 ” 的倾 向推 上 了 绝对 化 的道 路 。他 对 旧本 中的不利 于刘 备 集 团 的描 写 ,如 写 刘 备 的 虚伪 狡 诈 、诸 葛 亮失 策 以及 在 托 名 李 卓吾 评 本 中 ,凡 有 “ 唐 突 昭 烈 、谩 骂 武 侯 ” 之语 ,都删 掉 了。凡 是 旧 本 中有 赞 扬 曹 操 ,称 颂其 有 霸 王之 才 的 句子 ,也都 删减 掉 ,并 在批 语 中增 加 并 突 出 曹操 作 为 “ 古今 来奸 雄 中第一 奇人 ” 的典 型性 。1 9 8 0 年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出版 《 三 国志 通俗 演义 》 其 中 《 前 言》 部分 比较 了毛 本 和 嘉靖 本 中曹 魏和 刘 蜀 集 团人物 描写 的不 同 ,认 为 “ 毛本丑 化 了原作 曹操 的形 象 。 ” 经过 毛宗 岗这样 的评 改 , “ 刘 备 成为 尊 贤 爱 才 、爱 惜 民命 、光 明磊 落 、 施行 仁政 的具有 高 尚道德 的代 表 人 物 ;而 曹 操 则 被 刻 画 为 完 全 是 个 残暴狡 诈 、忌妒 贤才 、权谋 机变 、寡廉 鲜 耻 的邪 恶 的典 型 ” , 以此来 作 为毛 氏的 “ 魏 之不 得为 正统 ” ,而应 以 “ 昭烈 为正 统 ” 的
作者 简介 :迟 晓 ( 1 9 9 1 一) ,女 ,汉族 ,山东 日照 人 ,研 究生 ,扬 州大 学文学 院 ,研究方 向 :古代 文学 。 摘要 :小 说在 古代 属于 委巷传 闻 、俚野 琐屑 之 类, 文体 的 尊卑 地 位根 本 无 法 与诗 文 相 比。 而对 小 说 的评 点 更 不被 纳 入 谈 诗 说 艺 的 “ 风
评 点 ,是 我 国传 统 文 学 批评 中 的极 其 重要 的方 式 之 一 。有 明 以前 ,评点方 法 多被 用 于 诗 文 ,且 一 般 只 限 于 采 取 圈 、抹 、批 语

小说评点概述

小说评点概述
小说评点的“异端”思想也是古代思想史不可忽视 的理论遗产。 古代通俗小说一定程度上游离于整体意识形态之外, 是一种有着浓厚民间气息的文学形态。它的广泛传 播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故而其创作也较多地接受了 与正统规范并不完全一致的民间思想。明清时期官 府的不断例禁,社会斥之为“诲淫”、“诲盗”, 正是通俗小说与正统思想相悖异一个明确表征。 而小说评点对于通俗小说的这种思想内涵基本上是 以赞赏的态度予以揭示,并据个人的情感思想作生 发和延伸,从而使小说评点充满了富于思想价值的 理论内涵,尤其在文人评点中更是如此。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首先,评点是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中居于主导
地位的批评形态,小说评点的理论思想是以 叙事理论为主要内涵的,有关情节结构的叙 事法则、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是这一理论 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现象使古代叙 事文学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丰富和完善 了古代文学理论自身的思想格局。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通俗小说的文人评点发端于李卓吾,而他正是明中 后期“异端”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道学的猛烈批 判,对人情、人欲的大胆肯定,在社会上引起了轩 然大波。他的“童心说”,他的“穿衣吃饭即是人 伦物理”的理论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晚明的知识界, 也深深地影响了通俗小说的评点,致使反道学、提 倡真性情成了小说评点的一个常见主题。 在小说评点中,对于情爱的肯定和歌颂也是其中与 传统伦理思想颇相悖异的内涵,尤其是对《红楼梦》 这种思想卓越的爱情小说的评点,更是体现出了富 于新意的思想内涵。

小说评点研究的视角
出现“评”“改”一体的原因: 1.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地
位卑下,虽然数百年间小说创作极为繁盛且 影响深远,但这一文体始终处在古代各种文 体之边缘,而未真正被古代正统文人所接纳。

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读者论略

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读者论略
易 事 ,因 为 有 关 明 清 小 说 读 者 的 信 息 资 料 ,既 零 散 又 稀
九回, 写两 个小沙 弥“ 坐在 山 门上 , 着一部《 尼孽 海》 拿 僧
的春 书, 正在 那 里 看 一 回 , 一 回 , 掌不 绝 ” 笑 鼓 。
4明西湖伏雌教 主《 . 醋葫 芦》 第四 回, 写成硅“ 日与 朝
文 分 析 , 将 下 述 小 说 中 涉及 的小 说 读 者 信 息 撮 述 如 下 : 兹
春 宫图儿 、如 意君 传》 淫书浪 曲 , 《 、 背地 里演 习 出各种娇
态。 ”
8清烟水散人 《 . 桃花影》 第一 回, 写书生魏 玉卿,每 当 “ 独坐无聊 , 把 那《 真记》 《 玉奴 外史》 《 便 会 、杨 、 武则天如 意
广东技 术 师范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 学 )
21 0 0年第 4期
J u a fG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o r lo a g o gP ltc ncNoma iest n y No4,C1 . 2 I0
明清小 说 文 本 中的小 说读 者 论 略
将真连城诱骗至其 家中, 出《 红记》供 其赏玩 。 拿 娇 ,
1. 0清墨 憨斋主人《 醒名花》 第八 回: 陶公起 身 , “ 全公
同到 自己 书房 中 闲谈 。陶公 把 桌上 书卷 翻 看 , 内有 一本 小
说, 乃是邵十洲故事 , 名叫《 玉楼春》 。”
传 奇, 可笑也 。”《 ’ 贾云华还魂记》 写书生魏鹏 爱看《 也 娇 红记》 寻芳雅集》 。《 还写书生吴寻芳与佳人王娇凤在一起 评论《 红记 》 娇 。 2明吕天成《 . 绣榻野 史》 卷上 , 写东门生的 书桌上摆 着

明清小说小论文

明清小说小论文

明清小说人物论题目:关于唐僧和宋江的人物形象的比较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级学院专业名称班级2012年06月关于宋江与唐僧的人物形象的比较摘要:宋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及时雨”。

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后加入梁山,成为梁山的首领,极力主张接受朝廷的招安,并在被招安后,不久被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

《西游记》中讲的唐僧是一个率领徒弟经过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高僧。

唐僧和宋江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们都是两个集团的道德领袖,他们都经历重重劫难才取得成果,本身无什么法力,靠仁义道德来管教手下,是作为两位领袖人物而存在的。

关键词:宋江;唐僧;领袖1 引言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

但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

两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

宋江,一个郓城押司,在飘泊途中遇到了各方绿林好汉,成为梁山泊首领,后来伏身招安,最后被毒死。

而唐僧是吴承恩《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他是西天取经的关键人物,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取经途中所有苦难的最大承担者。

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统帅群雄的几位领袖,宋江和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

但若仔细分析,两人都具备“无能”之能,即个人的文武之资质未必出众,但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借力打力、合纵连横的出众才能,克服自身的文才武略之不足,脱颖而出。

2 宋江与唐僧形象分析2.1 宋江:徘徊于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领导者对于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多重意蕴,他身上既有着仗义疏财、孝忠1两全的一面,又存在着愚昧固执、薄情寡义的一面。

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思想是变化的,他的性格也随着所面临的环境的变化在情感的催发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纵观《水浒传》,似乎整个悲剧都是他一手导演出来的,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的确,作为主要角色,宋江的选择决定了一大帮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的命运,他招安的决定给失败终使整个梁山基业崩溃倒塌。

明清小说人物分析

明清小说人物分析

水浒传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吴用: “智多星”智取生辰纲,智取生辰纲,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一身虎胆,武艺高强,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沂岭杀四虎,打死殷天锡,斗浪里白条,中州劫法场。

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押送生辰纲,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人物绰号归类一是比为动物的:玉麒麟卢俊义,白花蛇杨春,插翅虎雷横,锦豹子杨林,入云龙公孙胜,鼓上叉时迁,白日鼠白胜,金毛犬段景住;二是反映体貌的:美髯公朱仝,紫髯伯皇甫端,白面郎君郑天寿,青面兽杨志,赤发鬼刘唐,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一丈青扈三娘,摸着天杜迁,青眼虎李云,矮脚虎王英,金眼彪施恩;三是表示性格的:智多星吴用,神机军师朱武,笑面虎朱富,鬼脸儿杜兴,没遮拦穆弘,小遮拦穆春,拼命三郎石秀,活阎岁阮小七,母大虫雇大嫂,母夜叉孙二娘,浪子燕青;四是体现职业的: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箫让,行者武松,菜园子张青;五是提示兵器的:大刀关胜,没羽箭张清,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六是标明特长的:混江龙李俊,浪里白条张顺,神行太保戴宗,神算子蒋敬,轰天雷凌振;七是直接赞扬的:及时雨宋江,镇三山黄信,百胜将韩滔;八是比做以往英雄的:小李广花荣,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病尉迟孙立。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意义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意义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意义1. 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时期,其中小说作品成为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明清小说的特点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意义。

2. 特点2.1 文体多样性在明清时期,小说形式开始多样化,包括章回体、话本体等不同形式。

不同于以往的诗词曲赋,小说以散文语言进行叙述,更加贴近生活与人民。

2.2 描写细腻明清小说注重对细节和情感的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情节展开等方面表现出极高水平。

例如《红楼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就达到了极致。

2.3 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明清小说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有着真实而细腻的描绘,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态和风貌。

例如《水浒传》中反映了农民起义和侠义精神。

2.4 民间风格浓厚与以往文学作品多为贵族阶层创作不同,明清小说更加注重民间风格和描写民间生活。

这使得小说更加贴近人民,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3.1 文化传承与创新明清小说既继承了以往文人的创作传统,如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同时也在题材选取、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这种传承与创新使得明清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3.2 社会启示与批评在对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中,明清小说能够启示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弊端进行思考。

例如《西游记》中对社会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揭露正是明清小说的一个典型例子。

3.3 影响后世文学明清小说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

以《红楼梦》为例,它不仅影响了后来小说、戏剧等领域,还对诗词曲赋甚至瓷器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3.4 反映民族精神明清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侠义精神等成为后世文化中表达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

这些价值观和人物形象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

它们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也对中国文学史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明清小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清小说的表现形态与文化内涵

明清小说的表现形态与文化内涵

明清小说的表现形态与文化内涵
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方面均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的表现形态与文化内涵。

一、题材广泛
明清小说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神话、历史、传说、官场、侠义等多个方面。

尤其是官场小说和侠义小说,成为了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

这种广泛的题材来源于明清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了人们对于不同领域的关注和思考。

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和真实,不仅有机灵聪明的侠客,也有奸诈狡猾的官员。

在文化内涵上,明清小说反映了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关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和多样性。

三、艺术手法独特
明清小说的艺术手法独特,如采用多人物叙事、描写人物心理、采用口语化语言等。

这些手法对于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艺术手法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思想的发展程度。

四、反映当时社会风貌
明清小说作品中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也非常突出。

无论是官场的饮食、礼仪,还是侠义的武林群众,都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的真实情况。

这种反映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五、道德观念的反映
明清小说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反映也非常明显,它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也与现代道德观念有所不同。

其中,侠义精神、人情味等对于表现明清小说的道德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明清小说作为这个时期的重要文学形式,充分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人性的本质、道德观念的反映等特点。

明清小说评点者的多重身份刍议

明清小说评点者的多重身份刍议

2010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10第19卷第2期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9No.2明清小说评点者的多重身份刍议郝威1,胡滢颖2(1.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突出特点不仅表现在评点形式的直观性、灵活性与开放性,而且体现在评点者本身的多重身份及其复合功能上。

一方面,书商、文人、作者本人等批评群体构成了明清小说评点者的复杂主脉;另一方面,读者、作者、批评家(文学鉴赏者)的三重身份共时集中存在于小说评点者进行小说评点的具体进程中,从而使评点者在评点瞬间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文学功能和审美特性。

关键词:明清小说;评点者;身份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10)02-0085-05Remarks on the Multiple Status of Novel Commentato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AO Wei1,HU Ying-ying2(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w,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2.School of Literatur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0,China)Abstract: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ancient Chinese novel theoryare manifested not onlybythe intuition,flexibility and openness of the commentaries,but also by the multiple status and multi-functions of the commentators.On the one hand,the majority of the novel commentators in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nsist of critics likebooksellers,writers and the authors themselves;on the other hand,the triple-status of reader,author andcritic(literature appreciator)exists in the specific processes of commenting novels.As a result,novelcommentators own a kind of three-in-one literature function and aesthetic feature at the commentingmoment.Key words:novels in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commentator;status小说评点作为传统的“诗文评”的派生物,是一种主观性的直观式的文学批评方式,是一种点到为止的领悟式的文学批评方式,是一种自娱型的随感式的文学批评方式。

善恶妍媸堪相较--明清五大古典小说中真假人物形象分析

善恶妍媸堪相较--明清五大古典小说中真假人物形象分析

善恶妍媸堪相较--明清五大古典小说中真假人物形象分析付琼【摘要】真假人物关系模式是中国古代小说常见的人物塑造模式,明清古典小说中的真假人物塑造经历了由性格外部对照方式到性格内部对照的转变。

文章以《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及《儒林外史》五大古典名著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设置与描写真假人物形象的用意,探讨其所代表的不同的道德评判及价值观念,进而探究真假人物关系模式在古代小说中的意义。

%The relationship pattern about true and false figures is the common characterization model in ancient Chinese novels.The pattern in the Ming and Qing classical fictions goes through the contrast from external character to inner character.Taking Outlaws of the Marsh ,Pilgrimage to the West ,Strange Tales of Make-do Studio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Scholars as the objects of study,the paper analyzes the authors’intention of setting and describing true and false figures,discusses the different moral judgments and values they represent,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ttern of true and false figures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明清五大古典小说;真假人物形象;道德判断;艺术价值;意义【作者】付琼【作者单位】宿州学院校办公室,安徽宿州 2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网络出版时间:2015-10-09 9:50中国古代小说中多次出现真假人物关系模式,塑造了一批真假人物形象。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自明代中叶开始,直至清代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

特别是嘉靖以后,很快的由复苏而大踏步的向前迈进。

这时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传作主题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而在清中叶,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个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流派意识的自觉,造成了这个时期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其中代表中国小说文学史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这段时期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潮等都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们就从各时期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发生的变化依次列举。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及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

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既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诸葛亮等,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

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描写一般都是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却十分吻合。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探析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探析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探析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的小说作品就如一面照妖镜,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女性在这些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她们的形象和性别角色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来探析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性别角色。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的多样性1. 凡人与神仙之间的女性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凡人世界中的女性,也有神仙仙女等超凡存在的女性形象。

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各种想象和刻画。

1.1 勇敢和坚毅的女侠在一些武侠小说中,女主角常被刻画成勇敢、坚毅,甚至比男性更加英勇的形象。

例如,《侠女相思》中的侠女小燕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无所畏惧地与敌人战斗,捍卫着正义和公平。

1.2 美丽和纯洁的仙女仙女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们通常被描绘成美丽、纯洁而神秘的存在。

她们拥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常常具有拯救世界的使命。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仙》中的仙女牡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以她的美丽和智慧帮助了许多人物。

2. 不同社会地位下的女性角色明清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

她们的性别角色和处境对于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2.1 贵族阶层的女性在明清社会的贵族阶层,女性通常被束缚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之中。

她们的生活圈子局限在家庭和社交场合,缺乏自由和独立的空间。

她们的性别角色是婚姻、孩子和家庭责任的履行者。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和贾元春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保守的角色,维护着家族的传统和尊严。

2.2 平民阶层的女性在明清社会的平民阶层,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性别角色多与家庭劳动和生育有关。

她们在家庭中负责生活琐事,照顾子女和家务劳动,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

例如,《老残游记》中的贾招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家庭需要,不得不承担起男性角色的责任。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自明代中叶开始,直至清代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

特别是嘉靖以后,很快的由复苏而大踏步的向前迈进。

这时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传作主题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而在清中叶,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个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流派意识的自觉,造成了这个时期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其中代表中国小说文学史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这段时期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潮等都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们就从各时期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发生的变化依次列举。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及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

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既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诸葛亮等,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

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描写一般都是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却十分吻合。

2、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

2、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

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的关系相当密切,读者尤其是下层民众读者的介入推动了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的普及。

在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评点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为读者揭示了小说的创作主旨、人物塑造特点及小说文法;明清通俗小说评点中出现的假托风气也与读者关系紧密。

(一)评点为读者揭示小说创作主旨在小说作者和读者之间,评点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正如明末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所云: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

小说作者的创作主旨通过评点揭示出来,使读者得以接受与理解。

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题李卓吾评曰:禳瘟是救世婆心,放魔是显忠手段,作者于简首拈出,大有深意。

禳瘟放魔是《水浒传》中的重要情节,寓含着作者救世显忠的深意,评点者予以点明,希望读者认真体会。

如不经评点,读者或未之觉,而通过评点,读者则可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从这个意义上,评点正是沟通小说读者与作者的重要媒介,通过评点可以加深读者对通俗小说创作主旨的理解,减少小说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读现象。

评点者向读者揭示的各种创作主旨中,劝戒主旨比较普遍。

明代李云翔评点《封神演义》歌颂忠贞,谴责奸佞,意在唤醒世道人心。

清代王士禛评《女仙外史》第十四回曰:神鬼精灵,出没笔端,妙在亦寓劝惩之旨,足以正人心而维世道,不可作仙真游戏,草草看过。

提醒读者注意小说的劝惩之旨,希望读者领会其教化作用。

(二)评点为读者揭示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成就小说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成就往往通过评点得以阐发,小说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隐笔或缺笔之处,也通过评点予以揭示,评点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起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评点对通俗小说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或补充,便于读者全方位多侧面地了解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及心理状态。

以明代题为李贽评点的《水浒传》为例,他对水浒传在人物刻画上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批评《忠义水浒传》第三回回评云: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

张竹坡与明清小说文法理论的新发展

张竹坡与明清小说文法理论的新发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Jan.2024  收稿日期:2023-09-28 作者简介:张永葳(1980-),女,讲师,文学博士㊂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㊂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小说与散文动态关系研究(19YJC751069)㊂张竹坡与明清小说文法理论的新发展张永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明清通俗小说文法论在明末清初金圣叹㊁毛伦毛宗岗父子㊁张竹坡等人的手中得以建构与发展㊂张竹坡在金圣叹的基础上发展了小说文法论,从创作论的角度反向拆解‘金瓶梅“的文法,还原作者的构思,注重文法在小说情节推进中动态照应的文章之美,揭示出了‘金瓶梅“复合单线乃至初步网状叙事结构,这是其在小说文法论建构上的贡献㊂张竹坡的文法论建构推动了清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和批评,催生出了‘红楼梦“的网状叙事结构这一璀璨的明珠㊂关键词:张竹坡;文法论;金瓶梅;网状叙事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1-0111-05The New Development of Grammar Theory of Zhang Zhupo in Ming and Qing NovelsZHANG Yong -wei(College of Liberal Art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Abstract :The grammar theory of popular novel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as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in thehands of Jin Shengtan,Mao Zonggang and his son,Zhang Zhupo,and others.On the basis of Jin Shengtan,Zhang Zhupo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novel grammar,deconstructing the grammar of The Golden Lot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theory,restoring the au⁃thor’s ideas,emphasizing the beauty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grammar in the plot progression of the novel,and revealing the com⁃posite single line and even preliminary network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Golden Lotus ,which is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novel grammar theory.Zhang Zhupo’s construction of grammar theory promoted the creation and criticism of popular novels in the QingDynasty,giving birth to the brilliant pearl of the network narrative structure of ADream of Red Mansions . Key words :Zhang zhupo;Grammar Theory;The Golden Lotus ;network narrative 通俗小说的批评理论在明末清初逐渐发展与丰富㊂小说批评者在散文写作理论这一资源库中找到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建构起 以文为本”的小说批评理论,其中文法论的建构与文章文法的联系最为直接,尤为引人注意㊂金圣叹㊁毛伦毛宗岗父子与张竹坡等明末清初的通俗小说评点者在他们的评点实践中不断丰富小说文法论的内容,在文法论的建构上其功甚伟㊂张竹坡是金圣叹之后在清初小说文法论建构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以往对张竹坡这一方面的贡献鲜有论及㊂一明代中叶以来,‘水浒传“就受到过高度赞扬,明人从泛文论的角度将‘水浒传“视为文章,如李贽在‘童心说“中视‘水浒传“为 古今至文”,[1]127列入其所推崇的 宇宙间五大部文章”,对‘水浒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㊂胡应麟在‘庄岳委谈“中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称赞‘水浒传“之文 中间抑扬映带,回护咏叹之工,真有超出语言之外者㊂”[2]154由此,‘水浒传“乃 至文”的观点逐渐被人接受㊂明末袁无涯刻本㊁托名李贽评点的‘忠义水浒全传“,则首次用散文文法来评点小说,主要以八股文文法为依托㊂到了明末清初,金圣叹直接将‘水浒传“当作文章来读,用一系列散文理论㊁作法去阐释‘水浒传“的写作过程,将小说与散文的创作原理同构㊂金圣叹提出了小说文法论,内容有章法㊁句法㊁字法和结构法等,在散文文法理论基础上不断融合转化,最终形成小说的文法理论㊂他认为,‘水浒传“ 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3]10于举业有帮助,这是他高度赞誉‘水浒传“的原因之一,甚至推荐给他的儿子阅读㊂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 ‘水浒传“有许多文法,非他书所曾有”, 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文法”[3]24,因此,金圣叹写了‘读第五才子书法“专论如何领会其中的文法㊂他不仅在‘读法“中概括了‘水浒传“的十五种文法,还在评点过程中使用很多文章之法进行文本分析,如逆㊁伏㊁跌㊁顿㊁犯避㊁宾主㊁急脉缓受㊁借答作叙㊁注疏法㊁反剔法等㊂金圣叹建构的小说文法论来自于散文文法理论,用为文原则与方法来阐释小说的情节变化缘由,非常恰切地诠释了‘水浒传“的佳妙之处㊂金圣叹此举获得了成功,得好评如潮,清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 (金圣叹)好评解稗官词曲,手眼独出㊂初批‘水浒传“行世 顾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4]46可见其受人欢迎的程度,以至于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一出,即成为有清一代风靡一时的通行版本,到了清末竟出现其他版本几乎都被人们所忘记的局面㊂金圣叹以散文文法解读小说的作法在小说界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如毛伦㊁毛宗岗父子的‘三国演义“评点㊁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㊁众多评点者的‘女仙外史“评点㊁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等,皆以文章文法阐释小说创作为其评点的重要内容㊂毛氏父子专注于‘三国演义“评点,其贡献在于使文章理论在小说阐释中的适用范围从虚构性的小说作品扩大到历史演义为代表的半写实性小说领域中,在理论上解决了散文化小说理论在实录性作品中的延伸问题㊂张竹坡从文章的视角看待‘金瓶梅“,给了‘金瓶梅“一个全新的视域,他说: 看‘金瓶“,将来当他的文章看㊂犹须被他瞒过;必须把他当文章看,方不被他瞒过也㊂”[5]37打破了人们一贯认为‘金瓶梅“是淫书的观点,从散文文法角度说明‘金瓶梅“之文的优秀之处,可以说抓住了‘金瓶梅“解读的要害,对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金瓶梅“有积极意义㊂同时张竹坡也指明了从文法角度认识小说的重要意义,他从文章创作论的角度拆解‘金瓶梅“的为文之法,揭示出了‘金瓶梅“复合单线型结构与初步网状叙事结构,这是张竹坡在小说文法论建构上的巨大贡献㊂二张竹坡认为,‘金瓶梅“ 真千古至文”[5]37, 于作文之法无所不备㊂”[5]41把‘金瓶梅“当文章来读,从散文文法的角度阐释‘金瓶梅“的创作过程㊂从章法结构的大关键处㊁大照应处㊁板定大章法㊁大间架处到细部的白描㊁脱卸㊁避难㊁穿插㊁关锁照应等,张竹坡将‘金瓶梅“的文法细细拆解,认为其妙处 纯是一部史公文字”,其文法深得史家壸奥㊂其概括的文法细如牛毛,然其志并不在于解析文法,而是通过文法道出其中的用笔深意㊂在文法解析中,金圣叹善于用动态眼光追踪某一文法在特定人物关系与情节推进中的多向功能所带来的文章动态之美㊂这些文法的概括特点成为了他概括‘金瓶梅“的独家文法,如旁敲侧击法㊁影写法㊁写一事二法㊁文字长蛇阵法㊁文字掩映之法等,这些文法的分析中更注重于其在小说中的功能,如一笔多用㊁前后呼应等㊂这是张竹坡文法论的新特点,以下分别举例说明㊂其一,旁敲侧击之法㊂如‘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写西门庆家的四架烟火,一架在狮子街,三架在自家门前,作者不正面写三架烟火,而着墨十字街的那架烟火之美来遥想掩映其他三架烟火之盛㊂这种写法既省力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这种于无字句处的隐约呼应正是通过敲其一侧的实写而引出另一侧的虚写,有着虚实呼应的功能㊂张竹坡在此回总评中说: 狮子街的一架,乃极力描写,遂使门前三架,不言俱出㊂此文字旁敲侧击之法㊂”[5]621旁敲侧击实际上就是虚实掩映的写法㊂其二,影写之法㊂影写法是张竹坡的新创,来自于时文作法的启发,时文有影题法,如元陈绎曾‘文说“中有 影题”之法: 影题并不说正题事,或以故事,或以他事,或立议论,挨傍题目而不著迹,题中合说事皆影见之,此变态最多㊂”[6]245张竹坡把影题法的精神搬到叙事作品中,指不正面加以浓墨重彩地描写,而是用略提的方式轻轻点带,形成人物的主副关系,体现文笔的详略㊂如第二十一回,张竹坡在总评中说: 第一段,写月娘,第二段,写玉楼,而瓶儿㊁金莲二人,随手出落;娇儿㊁雪娥二人,遥遥影写㊂”[5]317按详略的次序分析,娇儿与雪娥是着墨最少的,一两笔点出她们的存在即可,是为影写法㊂又如张竹坡指出,在多数时候春梅是影写法,着墨不多,却自成风景㊂其三,文字长蛇阵法㊂这本是文章学术语,来自于文章的章法典故,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指出: 桓温见八阵图曰: 此常山蛇势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㊂’予谓此非特兵法,亦文章法也㊂文章亦要宛转回复,首尾相应,乃为尽善㊂山谷论诗文云: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成章耳㊂’此亦常山蛇势也”[7]657㊂常山蛇势是文章学中呼应法的一个代名词,张竹坡的文字长蛇阵法显然来源于此㊂第四十五回总评中张竹坡以桂姐为例说明这种写法: 内中一路写桂姐,有三官处情事如画㊂必如此隐隐约约,预藏许多情事,至后文一击,首尾皆动㊂此文字长蛇阵法也㊂”[5]657桂姐的叙事有许多预先埋伏的线索,后面略提到,前面的预埋都能首尾呼应,写出了‘金瓶梅“为文细节上的环环相扣,这种首尾相应的动态写法使小说情节不会陷入板滞的状态,始终都能从前后找到相呼应的情节㊂其四,写一是二之法㊂这也是张竹坡的新创之词,实际上是一种对面着笔的反衬掩映之法㊂如第三十八回‘王六儿棒槌打捣鬼潘金莲雪夜弄琵琶“写 潘金莲琵琶,写得怨恨之至㊂真是舞殿冷袖,风雨凄凄㊂而瓶儿处互相掩映,便有春光融融之象㊂”[5]569写潘金莲弹琵琶的幽怨,反衬李瓶儿的得宠,乃文字的反衬掩映,写一事二法㊂第十二回潘金莲两次受辱,两次都写庞春梅来解围,不仅写出了潘金莲不得宠,更把庞春梅得宠在对比中体现出来,亦为此法,张竹坡在十二回总评中分析道: 写辱金莲,两次必用春梅解,则春梅之宠,不言可知㊂文字 写一是二’之法也㊂”[5]178这一写法使文字有如正反面,显得意味深远㊂文字掩映之法与此类似,在第八回总评中,张竹坡说: 文字掩映之法,全在一笔是两笔用也㊂”[5]130这里指的是西门庆娶孟玉楼而冷落了潘金莲,而写潘金莲如何冷落,实际上是在写孟玉楼处如何热闹,这亦是写一是二法,形成了两边强烈的对比㊂张竹坡对‘金瓶梅“文法的总结,主要是为了说明‘金瓶梅“为文的整密性,他认为‘金瓶梅“ 一百回是一回,必须放开眼光作一回读,乃知其起尽处㊂”[5]37把‘金瓶梅“当做一个整体来读,而不能只看一些零碎细节,这种思想与时文的整体性理论密不可分㊂明李栻在‘困学纂言“中说: 作文如美21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女织锦,阅文如走马看锦,织时索缜密,看时惟绚烂”[8]66,并指出 叙事题当严整”,说明时文讲究严整性㊂张竹坡表示于‘金瓶梅“ 喜其文之整密”, 我喜其文之洋洋一百回,而千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 盖其书之细如牛毛,乃千万根共具一体,血脉贯通,藏针伏线,千里相牵,少有所见”[5]11㊂‘金瓶梅“难读之处正在于大量的琐碎隐于整密之中,故应 一气看完,方知作者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5]42因此张竹坡在缜密与琐碎的辩证中拆解金针㊂为了揭示‘金瓶梅“之文的缜密性,张竹坡用逆向拆解的方法为读者 递出金针”㊂张竹坡说: 做文如盖造房屋,要使梁柱笋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而读人的文字,却要如拆房屋,使某梁某柱的笋,皆一一散开在我眼中也㊂”[5]40这就是典型的从创作论的角度逆向分解其佳妙处,张竹坡还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他的拆解方法,如‘金瓶梅“第二回,写武大和潘金莲因为收帘子的事争吵,看似琐碎的闲笔,实际上却是为潘金莲和西门庆第一次相见埋下伏笔,没有早收帘子而竹竿掉落,就没有二人的照面,细节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才能让情节水到渠成,张竹坡解道: 如这回内,写妇人和他闹了几场,落后惯了,自此妇人约莫武大归来时分,先自去收帘子,关上大门㊂此为后落帘打西门庆之由,所谓针线也㊂又云 武大心里自也暗喜,寻思道: 恁的却不好㊂’是其用遮盖笔墨之笔,恐人看出也㊂于此等处,须要看他学他㊂”[5]40张竹坡认为,表面上让武大和潘金莲的矛盾消解,而实际上是在暗中埋下伏笔,正是潘金莲的妥协,才令其日后收帘子时有不小心打中西门庆的机会,而这才是小说情节推进的意脉所在㊂张竹坡指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拆解暗针㊂运用这样的逆向拆解法,张竹坡分析了‘金瓶梅“是如何使小说在琐碎中却显得浑然一体,即这种浑然一体的效果的达成与作者的用笔之妙亦有很大关联,张竹坡逆向拆解文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分析用笔之妙㊂其一,一笔多用之妙㊂张竹坡曾说: ‘金瓶“内,每以一笔作千万笔用㊂”[5]3 岂知‘金瓶“一书,从无无根之线乎㊂试看他一部内,凡一人一事,其用笔必不肯随时突出,处处草蛇灰线,处处你遮我映,无一直笔㊁呆笔,无一笔不作数十笔用㊂”[5]299张竹坡认为,‘金瓶梅“所写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无用的闲笔,经常是一笔多用,如第三十一回写琴童开玩笑藏壶的日常生活小事,写出了西门家内众人的复杂关系: 藏壶一事而三用之:一见玉箫之私书童,二见金莲之争闲气,三见西门之偏爱瓶儿㊁官哥也㊂”㊂[5]406透过琴童藏壶,折射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一个生活横截面里看到西门家众生之相,是聚焦视角与发散情节的一石二鸟㊂又如第九十二回,陈敬济在严州的一段情节,看似不知就里,实际上具有多种功用: 一者为敬济堕落入冷铺作因,二者为大姐一死伏线,三者欲结玉楼实实遇李公子为百年知己,可偿在西门家三㊁四年之恨也㊂”这正是 作者一笔而三用也㊂”[5]34其二,互相穿插之妙㊂指在一件事的叙述中插入另一件甚至多件事,各自草蛇灰线般地推进情节,小说并没有迷失混乱于多头穿插㊂如第十九回,张竹坡以具体例子分析了何为穿插文字: 上文自十四回至此,总是瓶儿文字㊂内穿插他人,如敬济等,皆是趁窝和泥㊂此回乃是正经写瓶儿归西门氏也㊂乃先于卷首将花园等项题明盖完,此犹娶瓶儿传内事,却接叙金莲㊁敬济一事㊂妙绝㊂‘金瓶“文字,其穿插处,篇篇如是㊂后生家学之,便会自做太史公也㊂”[5]281在西门庆娶李瓶儿的文字中穿插陈敬济入住西门家,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单叙一事的单调,另一方面也是事情同时进展的平衡叙写的需要,如生活本身一样多头推进㊂张竹坡这样赞誉‘金瓶梅“之文的穿插之妙: 文字中,真是公孙舞剑,无一空处㊂而穿插之妙,又如凤入牡丹,一片文锦,其枝枝叶叶,皆脉脉相通,却又一丝不乱㊂而看者乃又五色迷离,不能为之分何者是凤,何者是牡丹,何者是枝是叶也㊂”[5]155在‘<金瓶梅>读法“中,张竹坡直接点出‘金瓶梅“ 文字穿插之妙,不可名言”,并提醒读者 读‘金瓶“,当看其穿插处㊂”张竹坡认为,‘金瓶梅“穿插之文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几段不同故事能叙述得自然无痕,毫无割裂感,展现了生活本真的样貌,看似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实际上是精于叙事的史家手笔才能达到的高度㊂其三,七穿八达之妙㊂指一手写出几处的信息,手写此处,心照彼处,包含多重信息与意蕴㊂手写此处,眼注彼处在当时八股文中是一个常用手法,清代的吕留良论时文之法时曾说: 手写此处,眼注彼处,近人争尚斯巧”㊂[9]116‘仁在堂论文各法“中论滚作题时曰: 拈着这字,便已说着那字,说到那字仍不离却这字,到说得融澈时,题之精神自出”,[10]55亦是此意㊂时文中言此即彼是为了把思想精髓阐发透彻,而迁移到叙事文中,于情节与意蕴㊁作者意图之间形成多元多向的微妙联系,实为精妙之笔㊂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中亦提到此法,张竹坡借此更详细地来阐释小说创作㊂如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热结与冷遇形成了对比,冷遇指冷不丁遇见,而非情感冷淡,西门庆在有钱有势的巅峰时期,与他称兄道弟的很多,表面上风光热闹,真情义能有几何?而武大只有武二一个弟弟,武松因为打虎立了功受到官府表彰,无意间与哥哥相认,虽只有兄弟二人,然而亲兄弟血浓于水,日后武二为武大报仇时不惜性命地讨回公道又是多么令人动容㊂热结与冷遇在字面上与内里温度的逆差写出了世间的人情冷暖㊁世态炎凉与血浓于水的感人亲情,又遥遥暗点将来的结局㊂张竹坡认为: 文至此,可云至矣 乃于写这一面时,却是写那一面,写那一面时,却是写这一面㊂七穿八达,出神入化 盖人一手写一处不能,他却一手写三四处也㊂”[5]8指此回写打虎不仅照管到武松文字,还写出白赍光和应伯爵之态,而写西门庆这边谈打虎的热闹,实际上是在映衬下文将入的武松文字,可谓手写此处,心照彼处㊂因而表面上写的是两件事,而在行文中却通过文字七穿八达形成内在的联结㊁映射㊁对比与遥相呼应㊂又如第十一回写花子虚家摆酒,席上两个弹琵琶的伎女,张竹坡道: 本谓桂姐,又照管李瓶儿,且随手陪出银姐㊂文字有七穿八达之妙㊂”[5]174此段主写李桂姐,为后文西门庆梳笼李桂姐作铺垫,但也不忘照管李瓶儿和吴银儿,便于后文接续笔墨,这便是写一处文字而实际上顺带照管了前后好几处文字,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七穿八达之妙,这便是‘金瓶梅“文字缜密的典型表现㊂张竹坡揭示‘金瓶梅“文字不留缝隙的缜密性,实际上道出了‘金瓶梅“复合单线与初步网状叙事的结构特点㊂所311 第1期张竹坡与明清小说文法理论的新发展谓复合单线,指以一个故事主体为核心主线,穿插其他线索,形成主线为核心,多头并行交叉的一种叙事状态㊂而这种复杂的复合单线形态,有时也可以看作初步的网状叙事结构㊂‘金瓶梅“以西门庆家为主线,当其他线索多头交织并进时,我们看到了应伯爵一家㊁花子虚一家等以及清河县的世态炎凉,明代中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犹如一幅多维视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㊂这种还原生活本身状态的初步网状叙事‘金瓶梅“肇其端,直接启发了‘红楼梦“的网状叙事㊂三张竹坡揭示出的‘金瓶梅“复合单线与初步网状叙事结构,启发了清前中期白话小说的创作和评点,如‘女仙外史“㊁‘红楼梦“等,在创作与评点上受到张竹坡的启发是很明显的㊂‘女仙外史“是清初吕熊创作于康熙四十二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叙述明代永乐年间山东蒲台县唐赛儿起义之事㊂整体以写史的方式进行,而其在创作过程中常有意突破史传叙事的单线形态㊂如在整体的构思上,预设安顿了几条线索,穿插而叙,在叙事上颇有一番新的风光,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复合单线叙事㊂在评点上,‘女仙外史“采用集评的方式,评点者们都指出了‘女仙外史“的创作构思并非单线设置,认为作者构筑一百回长文时是先有总体的谋划,哪里起,哪里结,哪里伏,哪里应,安置几条线索,线索之间如何交替穿插行进等等㊂评点者指出了其构思后的布局特点:先叙总根源在先,以此支配全局,如第一回刘在园评曰: 有几件至正至大的’数语,是提起大纲,照着全局㊂如龙门一脉,千支万派皆肇于此㊂笔法自‘史纪“中得来㊂”陈香泉曰: 此回意旨在月殿主与天狼星结仇,为全部大书之章本㊂”[11]7都指出了这种纲目分明的布局特点㊂如第四十七回叶芥园评曰: 第十四篇月君神游九洲,独不登岱宗,心窃怪之㊂及读此而方知留为鸾镳巡幸之地㊂故‘外史“以百篇大文字,是先具成竹于胸中,而后挥洒出来,纵横曲折,莫不如意,不比小作家逐段构思,费尽斧凿接榫而成者㊂昔人赞苏长公之文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余以此赠作‘外史“者不为过㊂”[11]324这里指出了前面不登泰山是故意留下空白,为后文的伏笔缘由㊂第二十八回昉思评曰: ‘外史“节节相生,脉脉相贯㊂若龙之戏珠,狮子滚球,上下左右周回旋折,其珠与球之灵活乃龙与狮之精神气力所注耳㊂是故看书者须观全局,方识得作者通身手眼”,[11]191亦是这种意思㊂条分缕析作者的创作过程,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作了一个还原,这与张竹坡的评点方式如出一辙,说明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㊂‘红楼梦“的创作与评点也毫无疑问受到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影响㊂如,‘红楼梦“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写冯紫英请贾宝玉㊁薛蟠㊁蒋玉菡等饮酒热闹行酒令的场面,脂砚斋旁批: 此段与‘金瓶梅“内西门庆㊁应伯爵在李桂姐家饮酒一回对看,未知孰家生动活泼㊂”[12]287这里指‘金瓶梅“第12回,西门庆与应伯爵等在李桂姐家饮酒唱曲的情景,说明脂砚斋是读过‘金瓶梅“的,并且读得很仔细,从叙事章法纹理上颇有心得,而作者也很自觉地将‘金瓶梅“作为叙事的参照和超越的对象㊂又如,‘红楼梦“第七回以周瑞家的送宫花为线索,将所到之处明里暗里正发生的事,所见之人的明里暗里的性格特点㊁命运走向等初步展现了一遍,如写薛宝钗不喜脂粉,清静素雅,为后面守寡作铺垫;写香菱,又勾起回顾前文故事;写惜春正与智能儿讨论如何出家当尼姑,预示了惜春的结局;写周瑞家的问智能儿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带出贾家的供奉之事;写到王熙凤住处看到的生活日常:奶妈在哄巧姐,贾琏在里屋,丫鬟忙着伺候;平儿拿到宫花后第一件事就是分一半给东府的蓉大奶奶,说明王熙凤跟她的亲近关系㊂接着写碰到自己女儿,央求为女婿解围,周瑞家的表现出小事容易摆平的大家气度,写出了大家奴仆见惯权势遮天的经历,暗写贾家的权势㊂最后写林黛玉的小心眼,林黛玉最后拿到宫花,冷语刻薄,将黛玉寄人篱下的处境与多疑敏感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㊂这些人和事都在一个长镜头下展露无疑,这种叙事手法如同八爪鱼的触角延伸到贾府生活的各个侧面,这就是单线视角探入故事中心后展开的网状叙事,一如‘金瓶梅“第十一回琴童藏壶的情节,照见西门庆家的时局现状,何人得宠何人失宠,何人心怀鬼胎,何人秘而不宣,亦是网状结构的初步展开㊂再如,‘红楼梦“第十三回,贾珍为亡媳秦可卿采购棺木,脂砚斋旁批: 写个个皆知,全无安逸之笔㊂深得‘金瓶梅“壸奥”㊂[12]125‘红楼梦“秦可卿之死一段叙事,明显超越了李瓶儿之死的片段描写㊂秦氏之丧是‘红楼梦“的一个叙事核心,由此辐射出很多层面的故事情节,如引出凤姐协理宁国府㊁弄权铁槛寺等事,还引出表现家族悲剧主题的宁国府的故事,还引出贾宝玉的故事如全书的关节点梦游太虚幻境,又如宝玉与秦钟的故事㊁宝玉见北静王等事㊂这就是一种网状叙事的规模,而从总体来看, ‘红楼梦“创造的是一个纵横交错㊁筋脉贯通㊁主次分明而又整体推进的立体网状结构㊂在横向上它由众多人物㊁事件的相互联系㊁交叉㊁牵引和转换构成空间场景;在纵向上,它由各条线索和诸多人物命运之间的相互联系,交叉㊁纠结和变化构成时间进程,共同展示包涵着双重悲剧(家族悲剧和 情”的悲剧)的整体悲剧的形成㊁发展和结局㊂这就使它的任何叙事,都不可能是单线和单向的,而呈现出多头进行,复杂错综的特点㊂”[13]322秦氏之丧在篇幅上虽然比瓶儿之死要短,但它所包含的叙事线索却比瓶儿之死要多得多,不仅将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出来,还将生活肌理的内在联络与本质特点勾勒出来,真正做到了网状叙事,又比‘金瓶梅“前进了一大步㊂而由此可见,张竹坡递出金针式的‘金瓶梅“评点对后来小说创作及评点的启发无疑是巨大的㊂张竹坡所解析的网状叙事成为古代小说叙事方式的一份宝贵遗产,纵使时间流逝也未能掩其光芒㊂ 参考文献:[1](明)李贽.李贽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2]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41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流变

论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流变

论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流变作者:魏沁琳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达到鼎盛时期,明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描写更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较前期有很大不同。

本文将由明到清,通过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具体女性人物形象描写,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女性人物的语言描写为重点,展现明清小说作家形象描写探究女性人物形象流变的原因。

关键词:明清;女性形象;流变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长廊中,女性的人物形象描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男性当权、女性地位低下的明清封建时期,女性人物形象非但没有相应减少,反而随着小说中描写的增加而发扬光大,缘何以男性当权的明清封建时期女性形象仍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有哪些具体例证可以表现明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描写?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有着怎样的变化?本文以明清时期的长篇白话古典小说为依据,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在明清著名的长篇小说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大致有如下四种代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女人只代表一种符号或者工具手段,属于无情无欲的阶段;《金瓶梅》中张扬妇女的性欲,对情欲物欲极度狂热追求,《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也有类似之处;《儒林外史》关注于女子的精神追求,属于超越情欲的阶段;《红楼梦》的女性人物尤其是少女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达到至情至性、情欲净化的阶段。

明清小说为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四大名著的产生了,四大名著中也有很多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尚且地位低下,同时作为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是《三国》中的女性代表之一,在古代四大美女中,貂蝉是最缺乏自由个性的,较其他美女而言,她仅作为离间董卓与吕布的一颗棋子,一个政治筹码,当这一历史使命成功完成时,她便将退出历史舞台,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一个政治牺牲品孙尚香,孙坚之女,孙策与孙权之妹,虽出身于王侯世家,同样不能改变自身被命运安排的无奈,她与刘备的婚姻是纯粹的政治联姻,如此豪迈的女子终究还是抵不过命运的强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的演变摘要:随着明清小说的日益发展,明清小说评点也日渐丰富,其所包含的评点理论也在不断地成熟完善。

而人物论作为小说评点理论的核心部分,也展开了其不断演进的进程。

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的演变从李卓吾对形神之逼真的强调——“化工”,演进到金圣叹对个性化的突出认可——“性格”,再递进到张竹坡对个性化之内在逻辑的揭示——“情理”,最终演进到脂砚斋对性格秘奥复杂之境的深入探讨——“囫囵语”。

关键词:明清小说评点人物论明清时期,以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为代表的小说评点家们对明清小说做了细致的小说评点,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小说理论遗产。

在这些小说理论中,有关于小说人物的理论创见是极为丰富。

随着明清小说人物塑造水平地不断提高,小说评点家们的人物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

一、李卓吾对形神之逼真的强调—“化工”在小说评点中,李卓吾首先意识到了人物性格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认为《水浒传》塑造的人物都有某种典型性、代表性;同时,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所谓的“同而不同处有辨”。

他还最早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来对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个性化做一种形容和概括[1]。

但在人物性格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上,他并没有进行深入阐释。

他更为关注人物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

他强调作家创造人物必须贴近真实生活。

因而他提出“化工”这一范畴来点评人物外在言行与内在精神的真实性,即“逼真”和“传神”。

他在二十一回回评中讲,“此回文字逼真,化工肖物。

摹写宋江、阎婆惜并阎婆处,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

顾虎头、吴道子安能到此?”[2]可见,李卓吾所提之“化工”不仅仅要求人物外在言行形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画在“眼前”,以达“逼真”之境。

而且要求人物要画在心上,并画出意外,以致于“传神”。

而“化工”本质上就是对人物性格真实地摹写,不仅要真实地写出人物外在之“形”,还要忠实地反映出人物内在之“神”,更要写出深入挖掘到人物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潜意识—“意”。

二、金圣叹对个性化的突出认可—“性格”金圣叹在李卓吾的基础上,继续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他在李卓吾“同而不同处有辨”观点的影响下,提出“性格”这个范畴。

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到“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了出来。

”[3]在他看来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与否与小说的艺术魅力是息息相关的。

而他所指的“性格”即是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物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但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4]金圣叹开始意识到,人物的多样性并不等同于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而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的重点就在于作者是否能创作出真正有“性格”的人物。

同时,他也认为“性格”不仅指的是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更在于即便是具有同一性格特征的人物,也因性格的不同,而具有细微处地不同。

三、张竹坡对个性化之内在逻辑的揭示—“情理”张竹坡认为,《金瓶梅》作为世情小说,极为贴近现实生活,“处处体贴人情天理”。

因而创作出的小说人物“各各一款,绝不相同”,使得人物性格高度个性化。

这一点是对金圣叹理论的继承,而他的小说理论的创见在于他更为关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内在逻辑,即小说是如何塑造出诸多具有高度个性化性格的人物的呢?对此,他提出“情理”这一范畴,来解释这一问题。

“情理”即“人情”和“天理”,指的是小说人物的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

他认为“做文章,不过是‘情理’二字。

今做此一篇百回长文,亦只是“情理”二字。

“于一个人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矣。

虽前后夹杂众人的话,而此一人开口,是此一人的情理;非其开口便得情理,由于讨出这一人的情理方开口耳。

是故写十百千人皆如写一人,而遂洋洋乎有此一百回大书也。

”[5]他认为每个人物有每个人物的“情理”,而基于人物的不同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他外在表现也会不同。

而小说将这些“情理”的表现汇集起来,遂成就“百回大书”。

因而,在张竹坡看来人物的个性化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言行神态的不同,更表现在他的“情理”不同。

综上,张竹坡认为“情理”是小说创作,是人物性格塑造的出发点。

而人物各自不同“情理”同样也是人物个性化的表现。

因此,张竹坡认为而《金瓶梅》之“奇”就在于小说的创作由“情理”始,同时《金瓶梅》之妙也表现在由诸多人物表现出各自的“情理”。

而“情理”本就由世间的“人情事理”而来,所以以“情理”为核心的小说必然贴近世情,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因而有别于传奇、演义而成为“第一奇书”。

四、脂砚斋对性格秘奥复杂之境的深入探讨(一)“囫囵语”—所显以“至情至理”所写之秘奥复杂性格同样,脂砚斋也以是否符合“情理”,是否符合人性和社会的一般逻辑作为衡量小说成功与否的标准。

脂砚斋的“情理”观的本质是提倡写实。

他一方面认为唯有亲身经历方能写出“真正情理之文”,另一方面他也以是否符合真实生活为标准来衡量作品是否是符合“情理”。

而张竹坡的“情理”观虽然也提倡写实。

但他更为关注的是如何以“情理”为中心,塑造和表现个性化的人物性格。

综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张竹坡和脂砚斋都认为只有小说只有符合“情理”才是写实的,只有写实才是精彩的。

而脂砚斋较之张竹坡理论提升则在于人物论方面,脂砚斋认为符合“至情至理”的人物性格应该是极为复杂,而不仅仅是极具个性的。

脂砚斋认为“真正情理之文”所创造出的人物绝非“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而是“人各有当”,是极为复杂而又矛盾的。

而全书中最最复杂、最最矛盾的“古今未见之人”自然就是宝玉了。

全书著大笔墨刻画宝玉“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6]的“正邪两赋”的复杂而矛盾人物性格。

是以,宝玉的性格实为书中复杂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最佳代表。

而脂砚斋亦看出全书的妙处皆在宝玉其精妙绝伦的人物形象上,遂用“囫囵语”这一范畴,点出宝玉性格中的内在矛盾和复杂性。

(二)“囫囵语”—秘奥难解之“情不情”语陈洪认为“所谓‘囫囵语’即人物语言含混,表达的思想不够清晰明确。

”[7]据统计,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脂评中谈到“囫囵语”的共有十处,且多为点评宝玉之言。

由此可见,“囫囵语”即是宝玉所说的或者为宝玉所说的含混不清的人物语言。

那么,“囫囵语”究竟点出了宝玉怎样的性格呢?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性格表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的现实,二是行为的动机和方式。

[8]我们将“囫囵语”视作行为的现实,推思其动机,自然就可以还原人物性格真貌。

文中点出“囫囵语”之处,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宝玉对天下女儿的至诚至真“情不情”之语。

二是宝玉、颦儿二人的懵懂情语。

三是奴才们对宝玉的不解语。

脂砚斋19回双行夹评说到:“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

但凡是纯真女儿或如女儿般具有柔性美的人或物,宝玉皆是有情。

而这情本就是让人难以理解,由情而发的囫囵之语,自然更是让人捉摸不透。

面对宝玉的这让人莫名难懂的“情不情”,下人们也甚为奇怪,但也不便明说,也只“囫囵”带过。

而宝玉、颦儿二人之间的情,则是“情不情”之中的“情情”,是一片痴情中的专情。

但是碍于男女大防,加之二人尚是懵懂,二人虽彼此有意,却免不了些许误会和几番试探,更不免有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对话。

(三)“囫囵语”—代表宝玉以“情不情”为核心,“正邪两赋”的秘奥复杂性格那么脂砚斋评的“囫囵语”究竟点宝玉怎样复杂矛盾的性格呢?围绕着“情不情”这个核心,宝玉有着“正”、“邪”两大对立的矛盾体系。

这两大矛盾有着多组相互对立冲突的性格特点。

他正则“聪俊灵秀”,邪则“乖僻邪谬”。

因着他的“聪俊灵秀之气”,他才会对天下柔美的人或物都有一颗“情不情”之心。

他“情不情”使得他不同于任何一个俗世凡人,使得他在这浮华尘世中,以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眼光去发现美,爱怜美,伤痛美。

但他的这种感情不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才又显得“乖僻邪谬”。

他不仅“聪俊灵秀”,而且“乖僻邪谬”。

他既“贤”又“愚”;既“善”又“恶”;既“正大光明”又“混账恶赖”;既“聪明才俊”又“庸俗平口”;既“好色好淫”又“情痴情种”。

小说19回写袭人回母亲家吃年茶,宝玉去看望袭人,回来后赞叹袭人的穿红两个姨妹子,赞了一句“囫囵语”,端得是赞得“光明正大”。

可在世俗眼光中,他有了袭人这个体贴的丫鬟还不够,还想着别人家穿红的“姨妹子”,也着实是“混账恶赖”。

小说77回写司棋被带出贾府时偶见了宝玉,求宝玉帮着说几句话。

宝玉只自顾自地说:“……如今你又去。

都要去了,这却怎么的好”。

司棋被带走,宝玉是极为伤心的。

他一个主子为下人的去留而伤感,说得上“善”。

他也只顾得上自己的感伤,念叨着“都要去了”,只关心着女孩儿们不能陪他了“怎么的好”,全然不管司棋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一份情。

重情是“善”,可只重情,其他全然不顾了,也着实是“恶”。

如此,脂砚斋所提出“囫囵语”,反映他对宝玉复杂秘奥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他意识到了在宝玉的性格核心—“情不情”之下,还有着多对复杂而又难以辨明的性格特征,代表着脂砚斋对性格秘奥复杂之境的深刻认识。

由此,随着明清小说人物塑造水平地不断提高,明清小说评点人物理论最终演进到脂砚斋对性格秘奥复杂之境的深入探讨—“囫囵语”,代表着明清小说人物理论开始走向近代化,开始认识到文学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在于赤裸裸的人性,只有解剖人性,肯定人性,人类才真正开始认识自己,文学才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参考文献:[1]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34.[2][3][4]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98;17;17[5]秦修容整理.金瓶梅会评会校本[m].中华书局,1998,1503.[6]曹雪芹著、脂砚斋评.红楼梦脂汇本[m].岳麓书社,2011,24.[7]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 [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239.[8]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60.作者简介:蒋晶晶(1989-),女,湖南湘西人,中南民族大学2011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