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合集下载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则”第一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尽管“则”是古代汉语条件复句最常用的连词,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条件复句都必须用“则”。 条件复句的分句之间可以不用“则”连接,教材 列举了“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圣人不 死,大盗不止”这两个一般条件复句和“民无信 不立”这个紧缩条件复句,都没有用“则”。

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方仲春而东迁。
注意区分介词、连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 厚墓志铭》)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 魏风· 相鼠)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 逍遙遊) 蜩與學鳩笑之曰……。
“之”的用法之三:用在賓語前置句 中

其是之謂乎?(《左傳· 隱公元年》)
“之”的用法之一:用在定語和中心 語之間


用例:見教材。 这种用法的“之”,一般可以翻译为“的”, 但是二者的用法不同。“的”可以和它前面 的词或词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可以作句中 的各种成分,不限于定语。“之”只能和它 前面的词或词组一起作定语用,“之”的后 面必须有中心语。 红的;写的;我的;人民的;群众拥护的;

“於”“于”用法之 一· 1
课本的第一种用法可以分成两类。 (1)表示处所和时间 表示处所的例子见课本。 表示时间的例子课本459页已举。

注意:这类介宾短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动词之后。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有沿用,如“写于 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於”“于”用法之 一· 2
连词“以”和 “而”的用法
以:(一) 1.表目的、结果。命 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2.表示原因。吾不徒 行以为之椁,以吾从 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也。 3.表并列关系。主严 以明,将知以武。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A并列关系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左传· 桓公元年)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 文公十六年)
B顺承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 海经· 北山经)
(一)表示一般让步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赵策四)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二)表示假设让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 子· 劝学)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
1.3.2以
介词“以”的来源 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连词“以”的语法功能
1.3.2.1介词“以”的来源
甲骨文作“ ” 象耕作的农具(耒耜)。 《玉篇· 人部》:“以,用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涉江)
1.3.2.2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一)引进工具、方式 (二)表示资格、身份 (三)表示处置 (四)表示原因 (五)表示时间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一)引进处所
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 (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 (5)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 国策·赵策四》)
▪ ——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 臣见君的走路姿态。自谢:自己谢罪。
▪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而”表顺接时还可表示在事理上前后 相因,可译为“因而”、“以至”等, 也可不译。例如:
▪ (17)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 子·德充符》)
▪ ——倚在树木旁边吟咏,伏在枯朽的斜 柱上睡觉。《史记集解》:“斜柱曰 梧。” 槁梧:枯槁之斜柱也。李善《文 选》注:“瞑,古‘眠’字。”
▪ (18)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大宗师》)
▪ (19)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 (20)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第五单元 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 连词,介词
一、连词
▪ 1.什么是连词 ▪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 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 2.连词分类 ▪ ①并列连词 ▪ ③选择连词 ▪ ⑤目的连词 ▪ ⑦转折连词 ▪ ⑨让步连词
②递进连词 ④承接连词 ⑥因果连词 ⑧假设连词
▪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等。这些连词,有的只连接词和词组(如:与、及),有的
既可以连接词、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如:则、而),
有的只能连接句子(如:虽、故)。
2.与

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连词“和”、“跟”等。例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连词
连词的概念 与 而 以 则、然则 虽、虽然 然、然而 之
1.连词的概念

连词是语言中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连接词、词组
或句子,表示并列、承接、选择、进层、转折、假设、因
果等关系。

古代汉语中连词较多,常用的有:与、及、而、则、
以、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
1)连词“与”前后成分是并列关系,一般 可以调换位置,意思是基本不变,介词“与” 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宾语不能和前面 的成分调换位置,否则意思大变,如“汉王与 义帝发丧”变换为“义帝与汉王发丧”,则完 全不能成立。
2)介词“与”后面的成分可以是代词 “之”,如“与之同命”,连词“与”不连接 代词“之”。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要在两个 成分之间连续用连词“与”连接。例如: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一、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韩非子·难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

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蜩(蝉也)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如: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史记·范雎列传)“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

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

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

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而”字: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

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

《吕氏春秋·查传》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

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

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代汉语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古汉语介词和连词第一节介词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介词所引介的成分例词时间、处所和范围于、于、乎、以、在、即、及、自、从、由(繇)、当、方、到、迨、逮、至、比、竟、投、向、临、先、工具和凭借以、因、用、于、于原因以、为、于、因、缘行为对象于、于、乎、为、与、及、从行为施事者于、于、乎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

“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

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

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

(一)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

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

例如:(1)穆姜出于房。

(《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孟子·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战国策·燕策二》)以上四个例子中,例(1)“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位移的起点;例(2)“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主体经由的处所;例(3)“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例(4)“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范围。

在上古时期,引介处所起点或经由成分的介词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自”“从”“由”等。

与“于”“于”“乎”不同的是,“自”和“由”及其所引介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从”及其所引介的成分祗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

古代汉语-语法学(四)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四)介词连词

第四講語法學(四)古漢語的詞類:介詞、連詞一、介詞介詞介紹它所帶的成分給謂語,起中介功能。

介詞和它的賓語作爲一個整體,對謂語起修飾或說明作用。

介詞都有賓語,雖然有時賓語可省略,但不等於無賓語。

介詞不可獨立存在。

介詞不能出現在謂語的位置上,這是介詞與動詞的主要區別。

介詞與連詞關係很近,有時界限並不很分明,有時將二者統稱爲“聯結詞”。

大家在(动词)教室大家在(介词)教室上课(动词)介詞的功能語義上看:引出與動作、狀態相關的時間、處所、人物、工具、方式、依據、原因等。

語法上看:1.作狀語:晉靈公不君(行为方式不像君主),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左傳·宣公二年》动词前2.作補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动词后3.作定語,這種情況很少見,不是常規用法:及介時宾雨、沿江一帶、自此之後、方今之時于、於、乎●“于”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介詞,在甲骨文中已很多見。

它的語義功能非常豐富。

1.引進與動作行爲有關的時間,在動詞前:故春蒐(sou)、夏苗、秋獮、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讨论军事活动)也。

《左傳·隱公五年》(古人打猎更重要的目的是进行军事演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論語·述而》于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摇動天下。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先時期,“于”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於動詞後的,只有引進時間時大多在動詞前,只有偶爾例外。

一般情况下,动词+于+宾语2.地點,表示動作行爲的起點、發生的處所、終點,這是“于”最重要的、最常見的功能,多用於動詞後:召莊公于鄭而立之。

《左傳·桓公二年》起點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論語·季氏》處所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

《尚書·盤庚上》終點●介詞的意義,與動詞和賓語都有關係:邾子在門台,臨廷。

閽看门人以瓶水沃廷。

邾子望見之,怒。

閽曰:“夷射姑旋小便焉。

”命執之,弗得,滋怒。

自投于牀,廢於鑪炭,爛,遂卒。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古汉语  连词、介词

连词“以”和 连词“ “而”的用法
以:(一) :(一 1.表目的、结果。命 表目的、结果。 表目的 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2.表示原因。吾不徒 表示原因。 表示原因 行以为之椁, 行以为之椁,以吾从 大夫之后, 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也。 3.表并列关系。主严 表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 以明,将知以武。 以明,将知以武。
注意区分介词、 注意区分介词、连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 夫夷以 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王 。( 安石《游褒禅山记》 安石《游褒禅山记》)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 。(韩愈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 厚墓志铭》 厚墓志铭》)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皮, 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魏风·相鼠) 魏风 相鼠) 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逍遙遊 。(莊子 逍遙遊)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 逍遙遊) 學鳩笑之曰……。 蜩與學鳩笑之曰 。
然則、然而、 然則、然而、雖然
介词“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和连词“
介词所联系的双方, 介词所联系的双方,分别是介词所介引的名词和 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词,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词,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句子的焦点是谓词。 其常见格式为: 句子的焦点是谓词。 其常见格式为: (1)以+名词(或词组)+谓述词 ) 名词(或词组)+谓述词 )+ 名词(或词组) (2)谓述词+以+名词(或词组) )谓述词+ 连词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部分的中间, 连词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部分的中间,两部分大 多数情况性质相同,地位平等。 多数情况性质相同,地位平等。 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方仲春而东迁。 方仲春而东迁。

古代汉语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古代汉语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古代汉语连词和介词的区别古代汉语的连词和介词,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区别,反正都是连接东西、衔接词语嘛。

可是,细心一看,你就会发现,它们俩可是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高招”。

就比如说,连词和介词的作用和用法,你得清楚了解,不然就会让你在写作和说话的时候差点儿“出洋相”。

这两者啊,看起来像是亲戚,实则各有各的特点,搞不好,你就容易弄混了。

连词你就可以理解为那种大伙儿串门儿的“中介”。

它不直接参与“房事”,而是负责在不同的句子、词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就拿古代汉语来说,像“与”、“而”、“则”这些词,都是标准的连词。

你看,它们一出场,就负责把一句话分成两部分,连接起来,让它们“手牵手”,就像老朋友聊得开心,话题衔接得自然。

举个例子,“我喜欢诗与画。

”这里,“与”就相当于桥梁,把“诗”跟“画”连接起来。

如果没有它,诗和画就各自独立,没人管没人问。

你看,连词的作用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就是要让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不再“孤单寂寞冷”。

不过,你要是把连词当成介词来用,那可就闹笑话了。

介词可不是干这个的,它可不是“串门”的角色,它是“引导”某个词语,跟后面的内容产生关系。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跟名词、代词一起搭配,表示一些空间、时间或条件上的关系。

比如“于”,就是一个经典的古代介词。

它就像个“指路人”,带着名词朝着某个方向走。

你看,“战于沙场”,这里的“于”就引导了“沙场”,它指明了“战”的地方。

如果没有“于”,你就不知道“战”是发生在哪里的,感觉有点儿“迷失”了,不是吗?再说说“在”和“以”这俩字,它们也是古代汉语中的经典介词,分别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或“用某种方式”。

就拿“在”来说吧,“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这句俗语大家都听过吧?这里的“在”表达的就是位置关系,“人在家中坐”,我们清楚知道“人”是在“家”里的。

如果没有这个“在”,你就无法理解,主人公是在家里“坐着”还是在别的地方忙活呢?然后,你再看看“以”这个字的用法,感觉就像是个万能工具,啥都能用。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 子·五蠹》)
(2)引入凭借的资格、身份或 地位。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 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 书·张骞传》)
(3)表示率领或依照。例如:
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僖 公五年》)
注意点:
<1>“以” 在句中的位置:
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 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如:
《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 编之以髪” 。
但在表示时间时,只能放在谓语 动词之前。
<2>“以”的宾语位置
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 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 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
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 策·魏策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岳阳楼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 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尚书·无逸》)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 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 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 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 。 (韩愈《答李翊书》)

古代汉语上 )介词连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上 )介词连词语气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 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 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及、而、 况、虽”等。 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如: 蜩(tiao2)与学鸠笑之。《庄子· 逍遥游》 (蝉和学鸠讥笑大鹏。) 畦(qí )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种 一畦芍药和揭车,又间杂着种了杜衡和芳芷。) 屈原《离骚》

介词“为”读音是“wèi”,经常与它后面 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 示对象、目的、原因等。主要用法有四种: (1)介绍行为动作所服务的对象,可译为 “替”、“给”等。如: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 触龙说 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 西门豹治邺》) 这种用法今天现代汉语仍保留,如“为人民服 务”。

连词“而”的用法大致可分为四种: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 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 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美而艳。(《左传· 桓公元年》)(宋大夫华父 督赞孔父嘉之妻:“美丽而且漂亮。”)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 五 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 逍遥游》)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介词“以”与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组成 介宾短语作状语、补语,主要用法有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采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手段。可 译为“用”、“拿”。例如: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 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五蠹》) 2.介绍进行某种动作行为时所凭借的资格、身份 或地位。如: 以(通“与)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 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 张骞传》)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2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2

5、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
入蔡州》
6、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豳风· 东山》 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8、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蛇者说》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 哭,则不歌。《论语· 述而》
10、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形容词或词组起关联作用。
2、用于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
后语意是一种相承关系。 3、用于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有突 出谓语的作用,句中往往含有转折或假设的 意味。
代词“而”
表示第二人称,多作定语,有时也用作主语。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
荐》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连词“则”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转折关系 4、条件关系 5、假设关系 6、表示说明或者判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齐晋鞌之战》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因为”、“为了”。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连词“为”
用于假设复句中,可译为“如果”。
动词“为”
含义广泛,它像一般动词一样,可以用作谓语, 并带宾语。
语气词“为”
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
连词“而”
1、用于联合结构中,具有联合关系的两项地 位平等,不分主次。连接做谓语的两个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短语),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或补语。
古汉语常用介词有“于(於)、以、为、与、用、 由、自、从”等。其中“于(於)、以、为、与”
用特别复杂多样,应作为重点。
二、重点介词:
以、于(於)、为、与
(2)介词“以”
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衍化 而来。介词“以”的主要用法 有以下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
1985 • 文言虚词,郑星象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1 • 文言虚字,吕叔湘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44
第一节 介词
一、介词是虚词, 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充当
句子成分。介词的作用是把名词、名词性短语、 代词等一类的体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或动词
性、形容词性短语。
¤介词及其“介绍”的成分组成“介宾结构”(介
【注意】
“於是”经常不是表示“在此”,而是表 示“在此时”,可译为“当时”、“从 此”。如:
◎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
◎遂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左传)
——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 以黑衣服为丧服。
◎於是乃摩燕乌集阙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在……方面”等,如:
例如:
A.后置:以+名(宾语)。如:
◎[以乱]易整,不武。(左传)
B. 前置:名(宾语)+以。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
公4年)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许行)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略等于“于”。 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田文(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我匆匆奔走于前后啊,希望追上前代明王的足 迹。
(3)“以”的宾语位置和“以+宾”结构 的位置
1)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可前置,也可 后置(现代继承后置式)。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凭”、 “把”等。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韩非子)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庄子)
2)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相当于现代的“因”、 “因为”、“由于”。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 事之。(孟子)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论语)
——陈:同阵,军队布列的阵势。 ◎君子 <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
3)引进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 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如: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管 晏列传)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 人之於国也)
◎在甲骨文中用“于”,不用 “於”;
◎《尚书》、《诗经》中用“于”字占绝大多数, 只有少数地方用“於”;
◎《左传》中“于”、“於”的使用频率大致相 等;
◎其他先秦古籍如《论语》、《孟子》、《荀子》 等诸子著作中, “於”字用例占绝大多数。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以责]赐诸民。(战国策) ◎否,[以粟]易之。(许行) 这种“介宾状语+动词中心语”形式为现代汉
语所继承。
B. 在动词后作补语:动+<介+宾>, 如:
◎食<以草具>。(战国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 。(诗·魏 风·木瓜)
—(她)送给我木桃,(我)回报她琼瑶。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 授之<以渔>, 足食终身之鱼。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江苏大学图书馆藏
• 文言虚词例释,李淑章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
• 文言虚词例释与练习,孙天章编著,河南人民出版 社 1982
•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常见文言虚词例释》编写组,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
• 古书虚词集释,裴学海著,中华书局 1954 •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北京出版社
雕文以写龙。(新序·杂事) ◎[武以]平乱,[文以]经务。 (十六国春秋·北燕录 )
此外,“是以”、“何以”、“奚以”中 的代词“是、何、奚”作“以”的宾 语,通常也都置于“以”之前。如:
◎是以不传。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以战?
2)“【以+宾】”结构的位置, 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
A.在动词前作状语:[介+宾]+动,如: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遂寘姜氏<于城颍>。(左·克段)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庄·逍遥游) ◎壬戌,战<于韩原> 。(韩之战) ◎青,取之<于蓝> 而胜<于蓝> 。 (后一“于”字表比较)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战国策)
(1)“于”和“於”的关系
“于”和“於”在古代文献中本 来是两个字。“於”和“于”的 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的语 音不全相同。
◎苛政猛<于虎>。(礼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
4)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许行)
【注意】
(1)介词“于”,在古籍中又写作“乎”,这是由 于“于”和“乎”音近而借用。“乎”字用法和 “于”字基本相一致。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 ◎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庄子)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
(2)“诸”在动宾之间是“之于”的合音字。如: ◎请更诸爽垲者。(晏子)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大戴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