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之_论_音义考

合集下载

也谈《论语》的得名(1)

也谈《论语》的得名(1)

也谈《论语》的得名(1)关于《也谈《论语》的得名(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原题】也谈《论语》的得名—兼与敖晶女士商榷[1]【内容摘要】《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来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

但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借用“右文说”的观点来考察这一问题,即凡从“仑”得声的字多与“条理”、“规则”这一涵义有关;而《论语》之“论”之所以应该读为平声,则又是一种破读。

故而,“论语”就是“伦语”,也就是一本阐发人生伦理规则的图书。

【关键词】论语  得名《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自前汉以来即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青睐和重视,较早地被立在学官。

到了明清时,《论语》更是因“四书五经”被列为科举的必考科目而受到了广大读书人顶礼膜拜。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若干行事,它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儒家的一些基本思想,如“仁”、“义”、“礼”、“乐”等概念在该书中首次被提出并被加以诠释。

通过研究《论语》,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前期儒家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传统的文化精髓。

故而,对这样一部典籍,我们必须对它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彻底地考察和研究。

而本文则主要试图探讨《论语》一书的命名之义。

子曰:“必也正名也夫”,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2]“正名”,是研究古代典籍所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

关于《论语》的命名之由,前人一般都认为是因论纂所记之语,故名《论语》。

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是关于《论语》得名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后世众人或承班氏之言,或就班氏之言发挥,很少有另创新说的。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尤其是袁家麟先生在此基础上从声音入手提出[3]:“又如《论语》的‘论’字,读平声,与读去声的字义大不同。

《论语正义》训诂中的汉字形音义关系研究

《论语正义》训诂中的汉字形音义关系研究

《論語正義》訓詁中的漢字形音義關係研究摘要: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是對何晏《論語集解》所作的注釋,可以說是論語舊注中水平最高的。

本文將以《論語正義》為據去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即漢字的一形多音義和一詞多形現象,并探討其現象背後的原因。

关键词:論語正義;形音義;一形多音義;一詞多形漢字字形和音義之間的關係非常錯綜複雜。

所謂的“一形多音義”指的是同一個字形常常可以用來表示兩個以上不同的詞。

另一方面,同一個詞常常也有不同的書寫形式去表達。

後一種現象稱為一詞多形。

本文將以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為據,簡要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錯綜關係并探討其背後的原因。

一、一形多音義每一個漢字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結合體,儘管漢字的書寫形式相同,但意義或語音意義都發生變化,都不能算是同一個詞,只能算作同形字或一形多音義。

由於語義引申和文字假借等原因,同一個字形表示兩種以上意義或音義的現象,是極其常見的。

下面分別來談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原因:語義引申、文字假借、異字同形。

1.1在漢語里,语义引申現象是很常見的。

例如劉寶楠《論語正義》「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習」是學習之「習」。

《說文》:時,四時也。

此謂春、夏、秋、冬。

四時之「時」引申而為日中之「時」。

(日中晷刻亦得名時。

引申之義也)《說文》:習,鳥數飛也。

引申為凡重習、學習之義。

《呂覽審己》注:習,學也。

因此,學習是鳥數飛的引申義。

又比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交脛的「交」引申為稱交的「交」。

《說文》:交,交脛也。

從大,象交形。

朋友與己兩人相會合,亦得稱交,引申之義也。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正義》曰:《說文》云:節,竹約也。

引申為節儉之義。

《賈子道術》云:費弗過適謂之節。

1.2假借是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一個字有自己的本義,也有假借用法,假借去表示不同的詞。

一個字的本義和假借義,意義不同往往代表不同的詞。

下面舉兩個《論語正義》中的例子。

《论语》源流考述

《论语》源流考述

《论语》源流考述刘觅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学在先秦即为显学,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即进”(《汉书·董仲舒传》)的对策之后,更上升为官方思想。

两千余年来儒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影响之深刻是其他任何学派的思想和外来思想无法比拟的。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深入透彻地研究和了解,而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的材料就是儒学经典――《论语》。

时至今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语》版本很多,各家的注释也各有不同。

本篇拙文打算对《论语》的版本源流做一个粗略的考证,以咨能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论语》的精义。

(一)《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论语》不同于其他先秦子书,有个很怪的名字,后世学者因此很费脑筋。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尼之徒追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不过,对此论述最为详细的是郑玄。

北宋初年,刑昺受诏为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作疏,他在序中引郑玄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

以次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

”郑玄在注《周礼》中也谈及《论语》的名称,他说:“答述曰‘语’。

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

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

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总目(1-6)1-经部总目2-史部总目3-子部总目4-集部总目一5-集部总目二,全书索引6-全书简明目录,全书索引经部(7-242)易类7-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注疏_周易略例,周易注疏_考证,周易集解8-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易数钩隐图_遗论九事,周易口义,周易口义_系辞,周易口义_卷末(说卦,序卦,杂卦),温公易说,横渠易说,横渠易说_横渠先生行状9-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周易新讲义10-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11-汉上易传,汉上易传_卦图,汉上易传_丛说,周易窥余,易璇玑,易变体义12-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周易古占法_周易章句外编,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13-郭氏传家易说,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14-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15-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易裨传_外篇16-厚斋易学_附录17-童溪易传,周易总义,西溪易说,丙子学易编,易通18-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19-易学启蒙小传,易学启蒙小传_易学启蒙古经传,周易辑闻,周易辑闻_易雅,周易辑闻_筮宗,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20-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21-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易图通变_易筮通变22-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易源奥义_周易原旨23-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24-易学滥觞,大易缉说,大易缉说_续刊大易缉说始末,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25-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26-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27-周易爻变易缊,周易参义,周易文诠28-周易传义大全29-易经蒙引30-读易余言,启蒙意见,易经存疑31-周易辨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32-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叶八白易传33-读易述,像象管见34-周易札记,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35-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儿易内仪以_儿易外仪,卦变考略36-古周易订诂,古周易订诂_解经处答客问,周易玩辞困学记37-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38-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39-读易大旨,周易稗疏,周易稗疏_考异,易酌,田间易学40-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周易象辞_周易寻门余论,周易象辞_图学辩惑41-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42-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43-周易浅述,周易浅述_周易浅述图,易原就正44-大易通解,大易通解_读启蒙杂说,易经衷论,易图明辨45-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146-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247-周易传注,周易传注_周易筮考,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48-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存_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约存_周易函书别集49-易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50-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51-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52-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53-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乾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干凿度,易纬通卦验,易纬干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书类54-尚书注疏,尚书注疏_考证,洪范口义,书传55-尚书全解56-禹贡指南,禹贡论,禹贡论_禹贡后论,禹贡论_禹贡山川地理图,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57-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58-书经集传,尚书精义59-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60-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61-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书传辑录纂注62-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书义断法_作义要诀,尚书纂传,尚书句解63-书传会选,书经大全64-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尚书疏衍,洪范明义65-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66-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尚书古文疏证_朱子古文书疑,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尚书埤传_书经考异67-禹贡长笺,禹贡锥指68-洪范正论,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尚书大传,尚书大传_补遗,书义矜式诗类69-诗序,毛诗注疏,毛诗注疏_毛诗注疏原目,毛诗注疏_毛诗批注传述人考证70-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诗本义_郑氏诗谱,苏氏诗集传,毛诗名物解71-毛诗李黄集解72-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73-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74-絜斋毛诗经筵讲义,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75-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76-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诗传旁通77-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经疑问_诗辨说,诗缵绪78-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传大全_朱子诗序辨说79-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80-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81-诗经世本古义82-待轩诗记,读诗略记83-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诗经传说汇纂_朱子诗序辨说84-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85-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86-诗所,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87-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88-毛诗类释,毛诗类释_续编,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渖89-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韩诗外传礼类.周礼之属90-周礼注疏,周礼注疏_考证91-周官新义,周官新义_考工记解,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92-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93-周礼订义194-周礼订义295-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96-周礼传,周礼传_周礼图说,周礼传_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全经释原_周礼通今续论97-周礼注疏删翼98-钦定周官义疏199-钦定周官义疏2100-周礼述注,周礼纂训礼类.仪礼之属102-仪礼注疏,仪礼注疏_考证103-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104-仪礼图,仪礼图_仪礼旁通图,仪礼要义105-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106-钦定仪礼义疏1107-钦定仪礼义疏2108-仪礼郑注句读,仪礼郑注句读_仪礼监本正误,仪礼郑注句读_仪礼石本误字,仪礼商,仪礼述注109-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祼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110-仪礼集编1111-仪礼集编2,内外服制通释112-读礼通考1113-读礼通考2114-读礼通考3礼类.礼记之属115-礼记注疏1116-礼记注疏2,礼记注疏_考证,月令解117-礼记集说1118-礼记集说2119-礼记集说3120-礼记集说4121-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122-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表记集传_春秋表记问业,坊记集传,坊记集传_坊记春秋问业,缁衣集传,儒行集传123-日讲礼记解义124-钦定礼记义疏1125-钦定礼记义疏2126-钦定礼记义疏3127-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128-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大戴礼记,夏小正戴氏传礼类.三礼总义之属129-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礼类.通礼之属130-礼书131-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_续1132-仪礼经传通解_续2133-读书纲目1134-读书纲目2,读书纲目_论律吕,读书纲目_深衣考误135-五礼通考1136-五礼通考2137-五礼通考3138-五礼通考4139-五礼通考5140-五礼通考6141-五礼通考7142-五礼通考8礼类.杂礼书之属142-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春秋类143-春秋左传注疏1,春秋左传注疏_春秋三传批注传述人考证144-春秋左传注疏2145-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_考证,春秋谷梁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_考证,箴膏肓,箴膏肓_起废疾,箴膏肓_发墨守146-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147-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春秋意林传,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148-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崔氏春秋经解_春秋例要,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149-叶氏春秋传,春秋考,春秋三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左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公羊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谷梁传谳150-吕氏春秋集解151-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陈氏春秋后传152-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153-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154-春秋分记155-春秋讲义,春秋集义156-张氏春秋集注,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157-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吕氏春秋或问_春秋五论158-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159-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160-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161-三传辨疑162-春秋谳义,春秋会通163-春秋阙疑164-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165-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春秋春王正月考_辨疑,春秋书法钩元166-春秋大全167-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168-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169-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170-春秋孔义,春秋辩义171-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172-日讲春秋解义173-钦定春秋传说汇纂174-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175-读左日钞,读左日钞_读左日钞补,左传事纬,左传事纬_左传事纬前集176-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177-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公羊折诸,榖梁折诸),春秋阙如编178-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179-春秋大事表1180-春秋大事表2,春秋大事表_读春秋偶笔,春秋大事表_舆图181-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春秋繁露孝经类182-古文孝经孔氏传,古文孝经孔氏传_宋本古文孝经,孝经注疏,孝经注疏_考证,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五经总义类182-驳五经异义,驳五经异义_补遗,郑志,经典释文183-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184-六经奥论,明本排字九经直音,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185-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易经,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书经,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诗经186-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礼记187-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春秋1188-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春秋2189-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春秋3,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四书190-七经孟子考文补遗191-九经误字,经问,经问_经问补,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192-十三经注疏正字193-朱子五经语类(易,书,诗,春秋,礼)194-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古微书四书类195-孟子注疏,孟子注疏_考证,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注疏_考证196-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尊孟辨_尊孟续辨,尊孟辨_尊孟辨别录197-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_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中庸章句,四书或问198-论孟精义,论孟精义_论语精义,论孟精义_孟子精义,中庸辑略199-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200-四书集编,四书集编_大学集编,四书集编_中庸集编,四书集编_论语集编,四书集编_孟子集编,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中庸指归_中庸分章,中庸指归_大学发微,中庸指归_大学本旨201-四书纂疏202-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_论语集注考证,论孟集注考证_孟子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203-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通证__大学章句或问通证,四书通证__论语集注通证,四书通证__孟子集注通证,四书通证__中庸章句或问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204-四书纂笺,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205-四书大全,四书大全__大学章句大全,四书大全__大学或问,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四书大全__孟子集注大全,四书大全__中庸章句大全,四书大全__中庸或问206-四书蒙引,四书蒙引_四书蒙引别录,四书因问207-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208-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孟子师说,大学翼真209-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210-榕村四书说,榕村四书说__大学古本说,榕村四书说__中庸章段,榕村四书说__中庸余论,榕村四书说__读论语札记,榕村四书说__读孟子札记,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四书剩言_四书剩言补,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三续,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乡党图考乐类211-皇佑新乐图记,乐书212-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213-乐律全书1214-乐律全书2215-御制律吕正义(正律审音,和声定乐,协均度曲),御制律吕正义后编1216-御制律吕正义后编2217-御制律吕正义后编3218-御制律吕正义后编4219-钦定诗经乐谱全书,钦定诗经乐谱全书_钦定乐律正俗220-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小学类.训诂之属221-尔雅注疏,尔雅注疏_考证,尔雅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222-群经音辨,埤雅,埤雅_音释,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小学类.字书之属223-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说文解字篆韵谱224-重修玉篇,重修玉篇_玉篇反纽图,重修玉篇_玉篇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225-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226-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227-六书统228-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伪,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古音骈字_古音骈字续篇,俗书刊误,字孪229-御定康熙字典1230-御定康熙字典2231-御定康熙字典3,御定康熙字典_补遗232-御制增订清文鉴1233-御制增订清文鉴2,御制增订清文鉴_补编,御制增订清文鉴_总纲,御制增订清文鉴_补编总纲234-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235-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小学类.韵书之属236-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237-切韵指掌图,切韵指掌图__检图之例,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__贡举条式,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238-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角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239-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丛目_古音猎要,古音丛目_古音余,古音丛目_古音附录,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240-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241-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242-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六艺纲目,六艺纲目_字原,六艺纲目_六艺纲目发原史部(243-694)正史类243-史记1244-史记2,史记_考证,史记_补史记三皇本纪,史记_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史记_列国分野245-史记集解1246-史记集解2,史记索隐247-史记正义1,史记正义_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248-史记正义2,读史记十表,史记疑问249-前汉书1250-前汉书2251-前汉书3,前汉书_考证,班马异同252-后汉书1253-后汉书2,后汉书_考证,补后汉书年表,两汉刊误补遗254-三国志,三国志_魏志,三国志_蜀志,三国志_吴志,三国志_考证,三国史辨误,三国志补注,三国志补注_诸史然疑255-晋书1256-晋书2,晋书_考证,晋书_晋书音义257-宋书1258-宋书2,宋书_考证259-南齐书,南齐书_考证260-梁书,梁书_考证,陈书,陈书_考证261-魏书1262-魏书2,魏书_考证263-北齐书,北齐书_考证,周书,周书_考证264-隋书,隋书_考证265-南史,南史_考证266-北史1267-北史2,北史_考证268-旧唐书1269-旧唐书2270-旧唐书3271-旧唐书4,旧唐书_考证272-新唐书1273-新唐书2274-新唐书3275-新唐书4276-新唐书5,新唐书_考证,新唐书_唐书释音,新唐书纠谬277-旧五代史1278-旧五代史2,旧五代史_考证279-新五代史,新五代史_考证,五代史纂误280-宋史1281-宋史2282-宋史3283-宋史4284-宋史5285-宋史6286-宋史7287-宋史8288-宋史9,宋史_考证289-辽史,辽史_考证,辽史拾遗290-金史1291-金史2,金史_考证292-元史1293-元史2294-元史3295-元史4,元史_考证296-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辽史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金史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元史语解297-明史1298-明史2299-明史3 300-明史4 301-明史5 302-明史6,明史_考证编年类303-竹书纪年,竹书统笺,前汉纪,后汉纪,元经,唐创业起居注304-资治通鉴1305-资治通鉴2306-资治通鉴3307-资治通鉴4308-资治通鉴5309-资治通鉴6310-资治通鉴7311-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目录312-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通鉴胡注举正,稽古录,资治通鉴外纪313-皇王大纪,中兴小纪314-续资治通鉴长编1315-续资治通鉴长编2316-续资治通鉴长编3317-续资治通鉴长编4318-续资治通鉴长编5319-续资治通鉴长编6320-续资治通鉴长编7321-续资治通鉴长编8322-续资治通鉴长编9323-纲目续麟,纲目分注拾遗,纲目订误324-大事记,大事记_大事记通释,大事记_大事记解题32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32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32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3328-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329-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330-宋史全文1331-宋史全文2332-资治通鉴前编,资治通鉴前编_资治通鉴前编举要,通鉴续编333-大事记续编1334-大事记续编2,元史续编335-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336-御批历代通鉴辑览2337-御批历代通鉴辑览3338-御批历代通鉴辑览4339-御批历代通鉴辑览5,御批历代通鉴辑览_明唐桂二王本末340-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341-皇清开国方略,皇清开国方略_御制开国方略联句,皇清开国方略_卷首:发祥世纪342-资治通鉴后编1343-资治通鉴后编2344-资治通鉴后编3345-资治通鉴后编4纪事本末类346-通鉴纪事本末1347-通鉴纪事本末2348-通鉴纪事本末3349-通鉴纪事本末4,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350-三朝北盟会编1351-三朝北盟会编2352-三朝北盟会编3,蜀鉴,炎徼纪闻353-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354-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1355-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2356-钦定平定金川方略357-平定准噶尔方略_前编358-平定准噶尔方略_正编1359-平定准噶尔方略_正编2,平定准噶尔方略_续编360-平定两金川方略1361-平定两金川方略2362-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363-钦定平定台湾纪略,绥寇纪略364-滇考,明史纪事本末365-绎史1366-绎史2367-绎史3368-绎史4369-左传纪事本末,平台纪略,平台纪略_东征集别史类370-逸周书,东观汉记,建康实录371-隆平集,古史372-通志1373-通志2374-通志3375-通志4376-通志5377-通志6378-通志7379-通志8380-通志9381-通志10382-东都事略383-路史,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384-古今纪要,萧氏续后汉书,萧氏续后汉书_义例,萧氏续后汉书_续后汉书音义385-郝氏续后汉书1386-郝氏续后汉书2,春秋别典387-御定历代纪事年表1388-御定历代纪事年表2389-御定历代纪事年表3390-御定历代纪事年表4391-御定历代纪事年表5392-钦定续通志1393-钦定续通志2394-钦定续通志3395-钦定续通志4396-钦定续通志5397-钦定续通志6398-钦定续通志7399-钦定续通志8400-钦定续通志9401-钦定续通志10402-补历代史表,后汉书补逸403-春秋战国异辞,春秋战国异辞_春秋战国通表,春秋战国异辞_摭遗404-尚史1405-尚史2杂史类406-国语,国语补音,战国策,鲍氏战国策注407-战国策校注,贞观政要,渚宫旧事,渚宫旧事_补遗,东观奏记,五代史阙文,五代史补,北狩见闻录,松漠纪闻,松漠纪闻_续,燕翼诒谋录408-太奔驰迹统类,咸淳遗事,大金吊伐录,汝南遗事,钱塘遗事,平宋录409-弇山堂别集1410-弇山堂别集2,革除逸史,钦定蒙古源流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411-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412-世宗宪皇帝圣训413-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_上谕旗务议覆,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_谕行旗务奏议414-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1415-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2416-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1417-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2418-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3419-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4420-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5421-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642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7423-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8424-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9425-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10426-唐大诏令集,两汉诏令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427-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左史谏草_左史吕公家传,左史谏草_监簿吕公家传,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428-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杨文忠三录429-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430-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靳文襄奏疏_治河题藁,靳文襄奏疏_抚皖题藁,华野疏稿431-宋名臣奏议1432-宋名臣奏议2433-历代名臣奏议1434-历代名臣奏议2435-历代名臣奏议3436-历代名臣奏议4437-历代名臣奏议5438-历代名臣奏议6439-历代名臣奏议7440-历代名臣奏议8441-历代名臣奏议9442-历代名臣奏议10443-名臣经济录1444-名臣经济录2445-御选明臣奏议传记类.圣贤之属446-孔子编年,东家杂记传记类.名人之属446-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萃编,金佗萃编_金佗续编447-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朱子年谱_朱子年谱考异,朱子年谱_朱子论学切要语传记类.总录之属448-古列女传,古列女传_续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449-宋名臣言行录450-名臣碑传琬琰之集451-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佑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名臣事略452-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嘉靖以来首辅传453-明名臣琬琰录,明名臣琬琰录_明名臣琬琰续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454-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455-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1456-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2,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457-明儒学案458-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东林列传_熹宗原本本纪,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明儒言行录_明儒言行录续编459-史传三编460-闽中理学渊源考传记类.杂录之属460-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史部. 史钞类461-两汉博闻,通鉴总类1462-通鉴总类2,南北史识小录_南史识小录,南北史识小录_北史识小录载记类463-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464-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余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_南唐书音释,吴越备史,吴越备史_补遗,安南志略465-十国春秋1466-十国春秋2,朝鲜史略,越史略时令类467-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地理类.宫殿簿之属468-三辅黄图,禁扁地理类.总志之属468-元和郡县志469-太平寰宇记1。

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

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

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毕谦琦摘要音义材料是研究中古音非常重要的材料。

相比于韵书、韵图、字书注音,对音义材料的利用还不十分充分。

文章分类介绍了存世的中古时期的注音材料情况,对研究者利用这方面材料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文章也对这些音义材料在音韵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音义材料《经典释文》佛典音义中古音—、弓[言研究中古音可资利用的注音材料,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中古韵书和韵图。

第二类:中古字书的注音材料。

第三类:训诂专书和训诂材料中的注音材料。

第一类和第二类最为显著,利用得也最充分,本文将不再介绍讨论。

第三类在学术界有一个名字,叫作音义材料。

所谓音义,指的是随文注音释义。

这类注音材料的特点是零散,但数量巨大,利用情况并不如前两类充分。

本文着重介绍第三类: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

(一)汉语注音方式早期的经典及其阐释主要靠口耳相传。

纸张的发明和书籍的普遍流通,使得古代学者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来学习经典。

学习过程中遇到生字,就靠前人的注音释义来学习。

在反切兴起之前,古人的注音方式主要有譬况、读若、直音等。

譬况法是通过打比方或简单描述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来为汉字注音。

主要有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术语。

如《淮南子•墜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乃得之。

”读若法指的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

格式一般是:“A读若B”咸“A读如B”。

如,《说文解字•口部》:“哙,读若快。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酗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

”高诱注:“酗,读如《诗经》'哋哋硕言'之'哋’。

”直音法指的是用同音字来为被注字注音,如,《穆天子传》“道里悠远,山川间之”,郭璞注:“间,音谏。

”这些注音方式有不少的弊端,如注音不精确,适用范围受限等。

反切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注音方式逐步取代了上述注音方式。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为一个被切字注音,其原理是: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介音的信息有时反映在反切上字,有时反映在反切下字,大部分情况下反映在反切下字。

古代汉语本科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古代汉语本科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古代汉语本科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古代汉语一、多选题(18分)1、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ABE)A.薪:砍柴。

B、奋:举起,扬起,振作。

C、权:权力,权衡。

D、信:言语真实。

2、下列各组字,意符全都相同的是(BC)A.徒徙行径B、腥胡肖胃C、XXX笃骏D、孟盟盆益3、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引申义的是(ACD)A、断:决断,果断。

B、术:道路。

C、危:不稳定,危险。

D、析:分析,辨忻。

4、《XXX:XXX》:“左师触XXX:原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日: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这段话中解释正确的是(ACDE)A.盛气:怒气很大。

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

C、揖:看成"胥”,“须"的通假字,期待。

D、趋:小步快走,示恭顺。

5、以下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辞意的是(AB)A.《楚辞.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XXX注言日月日夜常行,忽然不久,年龄来往,以次相代。

”B、《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XXX:“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C、《诗经.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XXX:“不我遐弃XXX不遐弃我。

D、《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昵,厚将崩。

"XXX:“高大而坏谓之崩。

6、以下各组字,后者属于为前者的引申义所造新字的是(ADE)A、解一懈B、辟一_嬖C、国一-國D、景一影7、下列句中,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是(CDE)A.今欲并世界。

制海内,XXX,臣诸侯,非兵不可。

B、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C、瓜时而往,日:“及瓜而代。

”D、有为XXX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XXX。

8、“所字结构”是(ABE)A.问女XXX,问女何所忆?B、衣食所安,XXX也。

C、敌船为火所焚。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9、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必定是用来说明文字通假的术语是()A.读为B、读若C、如字D.读日二、简答题(50分)10、平仄11、请说出隋唐时期的三省名称和六部名称。

四库全书荟要

四库全书荟要

四库全书荟要第1册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目录第2册周易经传注疏十三卷附略例一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第2册周易口义十五卷 (宋)胡瑗述 (宋)倪天隐记第2册横渠易说三卷 (宋)张载撰第3册易璇玑三卷(宋)吴沆撰第3册东坡易传九卷(宋)苏轼撰第3册紫岩易传十卷(宋)张浚撰第3册汉上易传十五卷(宋)朱震撰第4册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辑第4册易小传六卷(宋)沈该撰第4册周易玩辞十六卷(宋)项安世撰第5册大易粹言七十三卷首一卷(宋)方闻一撰第5册复斋易说六卷(宋)赵彦肃撰第5册周易本义四卷(宋)朱熹撰 (宋)成矩辑第6册朱文公易说三十三卷(宋)朱监辑第6册童溪易传三十卷(宋)王宗传撰第7册周易辑闻六卷(宋)赵汝楳撰第7册周易裨传二卷(宋)林至撰第7册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渊撰第7册周易郑注三卷(汉)郑玄注 (宋)王应麟辑第7册东谷易翼传二卷(宋)郑汝谐撰第7册郭氏传家易说十一卷(宋)郭雍撰第8册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宋)董楷撰第8册丙子学易编一卷(宋)李心传撰第9册易学启蒙通释二卷(宋)胡方平撰第9册三易备遗十卷(宋)朱元昇撰第9册俞氏易集说十三卷(元)俞琰撰第10册学易记九卷(元)李简撰第10册易纂言十二卷(元)吴澄撰第10册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元)胡炳文撰第11册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十五卷(元)胡一桂撰第11册周易啓蒙翼传四卷(元)胡一桂撰第11册大易辑说十卷(元)王申子撰第12册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元)熊良辅撰第12册周易会通十四卷(元)董真卿撰第13册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清)牛钮等撰第14册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清)李光地等撰第15册御纂周易述义十卷(清)傅恒等撰第15册易数鈎隐图三卷遗论九事一卷(宋)刘牧撰第15册易象图说内篇三卷外篇三卷(元)张理撰第15册大易象数鈎深图三卷(元)张理撰第15册易图通变五卷(宋)雷思齐撰第15册易纬乾坤鉴度十二卷(汉)郑玄注第16册尙书注疏十九卷(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疏第17册尙书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第18册东坡书传二十卷(宋)苏轼撰第18册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宋)吕祖谦撰 (宋)时澜增修第18册尙书说七卷(宋)黄度撰第19册书经集传六卷(宋)蔡沈撰第19册尙书详解十三卷(宋)胡士行撰第19册尙书句解十三卷(元)朱祖义撰第19册书集传纂疏六卷(元)陈擽撰第20册书纂言四卷(元)吴澄撰第20册书传辑录纂注六卷(元)董鼎撰第21册尙书纂传四十六卷(元)王天与撰第21册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清)库勒纳等撰第22册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首二卷(清)王顼龄等撰第22册禹贡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第22册禹贡说断四卷(宋)傅寅撰第23册毛诗注疏三十卷(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第24册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瑜撰第24册毛诗本义十六卷(宋)欧阳修撰第24册毛诗李黄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 (宋)黄櫄撰第25册诗总闻二十卷(宋)王质撰第25册诗补传三十卷(宋)范处义撰第26册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宋)吕祖谦撰第26册诗经集传八卷(宋)朱熹撰第27册诗传遗说六卷(宋)朱监辑第27册诗缉三十六卷(宋)严粲撰第27册诗经疑问七卷(元)朱倬撰第27册诗解颐四卷(明)朱善撰第28册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首二卷(清)王鸿绪等撰第29册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第29册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元)许谦撰第29册陆氏诗疏广要二卷(明)毛晋撰第030~031册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第030~031册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第32册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宋)吕祖谦撰第32册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宋)章冲撰第32册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 (唐)徐彦疏第33册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甯集解 (唐)杨士勋疏第33册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第33册春秋刘氏传十五卷(宋)刘敞撰第33册春秋权衡十七卷(宋)刘敞撰第34册苏氏春秋集解十二卷(宋)苏辙撰第34册叶氏春秋传二十卷(宋)叶梦得撰第34册春秋本例二十卷(宋)崔子方撰第34册春秋臣传三十卷(宋)王当撰第35册春秋集解三十卷(宋)吕本中撰第36册春秋胡氏传三十卷(宋)胡安国撰第36册陈氏春秋后传十二卷(宋)陈傅良撰第36册春秋提纲十卷(宋)陈则通撰第36册春秋张氏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宋)张洽撰第37册春秋通说十三卷(宋)黄仲炎撰第37册春秋经筌十六卷(宋)赵鹏飞撰第38册春秋或问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宋)吕大圭撰第38册春秋详说三十卷(宋)家铉翁撰第39册读春秋编十二卷(宋)陈深撰第39册春秋本义三十卷(元)程端学撰第40册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元)俞皐撰第40册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元)李廉撰第41册春秋阙疑四十五卷(元)郑玉撰第42册春秋属辞十五卷(元)赵汸撰第42册赵氏春秋集传十五卷(元)赵汸撰第43册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清圣祖撰清世宗校定第44册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首二卷清康熙三十八年敕撰第45册御纂春秋直解十二卷(清)傅恒等撰第45册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宋)李琪撰第45册春秋春王正月考二卷(明)张以宁撰第46册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第047~048册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第047~048册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第49册礼经会元四卷(宋)叶时撰第49册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首一卷(宋)郑伯谦撰第49册考王记解二卷(宋)林希逸撰第49册仪礼注疏十七卷(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第50册仪礼集说十七卷(元)敖继公撰第50册经礼补逸九卷(元)汪克宽撰第50册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歧撰第051~052册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第051~052册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第57册陈氏礼记集说十卷(元)陈澔撰第57册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清圣祖撰第058~059册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58~059册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0~061册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首二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0~061册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首二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65册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撰第65册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宋)真德秀撰第066~067册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明)丘濬撰第066~067册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明)丘濬撰第068~069册御定孝经注一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御定孝经注一卷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第068~069册孝经注疏九卷清世宗撰御定孝经衍义一百卷(清)叶方蔼 (清)张英等撰第70册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第70册论语解十卷(宋)张栻撰第70册论语集说十卷(宋)蔡节撰第71册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 (宋)孙奭音义并疏第71册孟子说七卷(宋)张栻撰第71册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撰第71册孟子传二十九卷(宋)张九成撰第72册四书集注章句十九卷(宋)朱熹撰第72册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撰第73册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宋)赵顺孙撰第74册四书通二十六卷(元)胡炳文撰第74册四书通证六卷(元)张存中撰第75册四书通旨六卷(元)朱公迁撰第75册四书纂笺二十八卷(元)詹道传撰第76册四书辨疑十五卷(元)陈天祥撰第76册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清)库勒纳等撰第77册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第78册五经文字三卷(唐)张参撰第78册九经字样一卷(唐)唐玄度撰第78册羣经音辨七卷(宋)贾昌朝撰第78册六经奥论六卷(宋)郑樵撰第78册六经正误六卷(宋)毛居正撰第78册经说七卷(元)熊朋来撰第78册十一经问对五卷(元)何异孙撰第78册五经蠡测六卷(明)蒋悌生撰第79册尔雅注疏十一卷(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第79册尔雅翼三十二卷(宋)罗愿撰第79册释名八卷(汉)刘熙撰第79册广雅十卷(韩)张揖撰第79册埤雅二十卷(宋)陆佃撰第80册说文解字三十卷(汉)许慎撰 (宋)徐铉等注第80册玉篇三十卷(梁)顾野王撰 (唐)孙强增 (宋)陈彭年重修第80册汉隶字源六卷(宋)娄机撰第081~082册御定康熙字典三十六卷(清)张玉书等撰第081~082册御定康熙字典三十六卷(清)张玉书等撰第083~084册御制增订清文监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清)傅恒等撰第083~084册御制增订清文监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清)傅恒等撰第85册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撰第85册集韵十卷(宋)丁度等撰第86册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元)熊忠撰第86册御定音韵阐微十八卷(清)李光地等撰第86册钦定同文韵统六卷(清)允禄等撰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第093~095册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续志(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第093~095册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续志(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第093~095册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续志(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第096~097册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 (刘宋)裴松之注第096~097册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 (刘宋)裴松之注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第101~102册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第101~102册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第103册南齐书五十九卷(梁)萧子显撰第104册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第104册陈书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第108册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第108册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第109~110册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第109~110册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第111~112册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第111~112册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6~127册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撰第126~127册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撰第128册五代史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 (宋)徐无党注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0册辽史一百十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1~143册金史一百卅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1~143册金史一百卅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1~143册金史一百卅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56册前汉纪三十卷(汉)荀悦撰第156册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65册御批通监纲目前编二十二卷(宋)金履祥撰第166~169册御批通监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第166~169册御批通监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第166~169册御批通监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第166~169册御批通监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第170~171册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二十七卷(明)商辂等撰第170~171册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二十七卷(明)商辂等撰第172册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四十卷清乾隆四十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9册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卷图说一卷(清)李光地等撰第180册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注第180册水经注四十卷(后魏)郦道元撰第181~182册春明梦余录七十卷(清)孙承泽撰第181~182册春明梦余录七十卷(清)孙承泽撰第183册钦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清)傅恒等撰第183册皇清职贡图九卷(清)傅恒等撰第184册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敕修第184册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清顺治中敕修第184册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敕修第184册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清雍正九年敕修第185册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一卷清世宗述第185册圣谕广训一卷清世宗撰第185册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清乾隆五年敕修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98~199册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清乾隆廿九年敕撰第198~199册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清乾隆廿九年敕撰第200册钦定大清通礼五十卷(清)来保等撰第201册皇朝礼器图式廿八卷清乾隆廿四年敕撰第202册国朝宫史三十六卷(清)于敏中等撰第203册国语二十一卷(吴)韦昭注第203册吴越春秋六卷(汉)赵晔撰 (宋)徐天祜注第203册十六国春秋一百卷(后魏)崔鸿撰第204~205册十国春秋一百十四卷(清)吴任臣撰第204~205册贞观政要十卷(唐)吴兢撰第206~209册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第206~209册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第206~209册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第206~209册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第210册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八卷(明)冯琦撰陈邦瞻增订第210册元史纪事本末四卷(明)陈邦瞻撰第211册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清)谷应泰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24~226册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第224~226册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第224~226册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36册唐监二十四卷(宋)范祖禹撰第236册评监阐要十二卷清圣祖撰 (清)刘统勳等辑第237册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撰第237~242册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第237~242册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第237~242册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第237~242册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第242册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清乾隆四十年敕撰第243~244册西清古监四十卷清乾隆十四年敕撰第243~244册西清古监四十卷清乾隆十四年敕撰第245册钱录十六卷清乾隆十五年敕撰第245册帝王经世图谱十六卷(宋)唐仲友撰第246册家语十卷(魏)王肃注第246册荀子二十卷(周)荀况撰 (唐)杨倞注第246册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第246册盐铁论十二卷(汉)桓宽撰 (明)张之象注第247册说苑二十卷(汉)刘向撰第247册新序十卷(汉)刘向撰第247册扬子法言十卷(汉)扬雄撰 (宋)司马光集注第247册太玄经十卷(汉)扬雄撰 (晋)范望注第247册白虎通义二卷(汉)班固撰第247册中论二卷(汉)徐干撰第248册孔丛子三卷(汉)孔鲋撰第248册傅子一卷(晋)傅玄撰第248册中说十卷(隋)王通撰 (宋)阮逸注第248册帝范四卷唐太宗撰第248册帝学八卷(宋)范祖禹撰第248册御制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清世祖撰第248册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清)李光地等撰第249~251册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辑第249~251册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辑第249~251册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辑第251册御定小学集注六卷(宋)朱熹撰 (明)陈选注第251册钦定执中成宪八卷清雍正六年敕撰第251册日知荟说四卷清高宗撰第252册管子二十四卷(周)管仲撰第252册韩非子二十卷(周)韩非撰第253册战国策十卷(宋)鲍彪注第253册虎钤经二十卷(宋)许洞撰第254册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第254册扁鹊鍼灸神应玉龙经一卷(元)王国瑞撰第254册难经本义二卷(元)滑寿注第255~257册御定医宗金监九十卷(清)吴谦等纂第255~257册御定医宗金监九十卷(清)吴谦等纂第255~257册御定医宗金监九十卷(清)吴谦等纂第258~261册齐民要术十卷(后魏)贾思勰撰第258~261册农桑辑要七卷(元)司农司撰第258~261册御定广羣芳谱一百卷(清)汪灏等撰第258~261册御定广羣芳谱一百卷(清)汪灏等撰第262~263册钦定授时通考七十八卷清乾隆二年敕撰第262~263册钦定授时通考七十八卷清乾隆二年敕撰第264册京氏易传三卷(汉)京房撰 (吴)陆绩注第264册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后蜀)彭晓撰第264册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汉)赵爽注音义 (宋)李籍撰第264册五经算术二卷(北周)甄鸾述 (唐)李淳风等注第264册新仪象法要三卷(宋)苏颂撰第264册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十卷(元)李冶撰第264~266册御制历象考成四十二卷清圣祖撰第266册御制律吕正义五卷清圣祖撰第267~269册御制数理精蕴五十三卷清圣祖撰第267~269册御制数理精蕴五十三卷清圣祖撰第267~269册御制数理精蕴五十三卷清圣祖撰第270册御制历象考成后编十卷清乾隆二年敕撰第270册钦定仪象考成三十卷首二卷清乾隆九年敕撰第271~274册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清高宗撰第271~274册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清高宗撰第271~274册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清高宗撰第271~274册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清高宗撰第275册墨子十五卷(周)墨翟撰第275册晏子春秋八卷(周)晏婴撰第275册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李耳撰 (魏)王弼注第275册御定道德经二卷清世祖撰第275册庄子十卷(周)庄周撰 (晋)郭象注第276册列子八卷(周)列御寇撰第276册关尹子一卷(周)尹喜撰第276册文子二卷(周)辛鈃撰第276册鶡冠子三卷(宋)陆佃注第276册抱朴于内外篇八卷(晋)葛洪撰第277册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汉)刘安撰 (汉)高诱注第277册论衡三十卷(汉)王充撰第277册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第277册博物志十卷(晋)张华撰 (宋)周日用 (宋)卢口注第277册颜氏家训二卷(北齐)颜之推撰第277册曲洧旧闻十卷(宋)朱弁撰第278册拾遗记十卷(前秦)王嘉撰 (梁)萧绮录第278册述异记二卷(梁)任昉撰第278册世说新语三卷(刘宋)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第278册西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唐)段成式撰第278册唐摭言十五卷(南汉)王定保撰第278册北梦琐言二十卷(宋)孙光宪撰第278册老学庵笔记十卷(宋)陆游撰第279册新唐书纠缪二十卷(宋)吴缜撰第279册困学纪闻二十卷(宋)王应麟撰第280~284册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清)孙岳颁等撰第280~284册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清)孙岳颁等撰。

《论语》“乐”音义释

《论语》“乐”音义释
备考读 音 : 乐 ” : “ " y 五角切 ,入 ,觉韵 ,疑 。药 部 。 u l 各切 ,人 , 庐 铎韵 ,来 。药部 。 y o五教切 ,去 , a 效韵 ,疑 。药部 。
3 子 日 : 汝奚不 日 : 为人也 , 愤忘食 , 、 “ 其 发 乐
( 以忘 忧 , 知老之 将 至云 尔 。 1) 不 ”
2 、孔 子 日 :“ 者 三 乐 ( a ) 益 y 0 ,损 者 三 乐
八佾第 三 ( 4次 )
1 、子 日 :“ 而 不 仁 ,如 礼何 !人 而 不 仁 ,如 人
乐 ( u ) ! y 何 ” 2 、子 日 :“ 关 雎 》 《 ,乐 ( 而 不 淫 ,哀 而 不 1)
伤 。 ”
( o il ce c io S ca in eEdt n) S i
Aug t 2 0 us 01

语 言文 字 学 ・
《 语》 乐 ” 论 “ 音义 释 冰
刘 向红
( 宁 职业 技 术 学 院 教 务处 ,山东 济 宁 22 3 ) 济 70 7

要: 本文 通 过对 儒 家 经典 《 论语 》 乐 ” 出现 次 数 的统 计 ,以 及 “ ” 音 义 的爬 梳 , 析 “ ” 最 初 读 音 为 中“ 字 乐 字 分 乐 的
语 》 同章节 句子 中的读音及 意义 ,例如 “ 不 有朋 自远
方 来不亦 乐 乎?’知 之 者 不如 好 之 者 ,好之 者 不 如 ’ “
乐 之者 ” 益者 三乐 ……损者 三 乐 。 往 往 出现 误读 , “ ” 学界 也有 争议 。笔者经 过查 阅古 辞 书 ,形 成 了 自己
具体 分布 如下 l 学而 第一 ( 2次 ) 1 、子 曰 : 学而时 习之 , “ 不亦悦乎 ?有朋 自远方

“鲁读易为亦”考辨以《论语音义》条例为中心

“鲁读易为亦”考辨以《论语音义》条例为中心

Se p. 2 0 01
第1 4卷第 5期
Vo . 4 No 5 1 1 .
“鲁 读 例为 中心
朱 宏 胜 ,钱 宗 武
( 州大学 文学院 , 苏 扬州 250) 扬 江 20 2
摘 要 :“ 鲁读 易为 亦”有人理 解为音读的改 变,有人 则认 为是改 易字,在 有新材料 可资参证 的情况 下 ,仍 是 争 论 不休 。 本 文从 陆德 明 《 语 音 义 》条 例 出发 ,对 其 进 行 考 辨 ,从 而厘 定 “ 读 易 为 亦” 的 真 论 鲁 实 涵 义 ,为 了结 “ 《 》 关 系” 公 案 提 供 有 力 的 证 据 。 孔 易
体例,改易字者 ,例作 ‘ 某作某 ’之类 ,即其中 必 加一 ‘ ’字 ;以 ‘ ’为 意者 ,例 皆指 其读 作 读 音 或断句 不 同而言 ,似非 改字 。惟 此非严格 之 归 纳 所得 ,待他 日有 暇再详 论之 。E ”l i
可见 ,解 决 孔 、 《 》公 案 的 关 键 在 于对 易
也。 ”徐 养原 《 论语 鲁读考 》对 此案 道 :“ 郑所据
步认 定 《 史记 》相关 记载 为刘歆 伪造 ,就这样
孔子 《 》学被 彻底颠覆 。坚守 《 》学为孔 子 易 易
《 》学 的学者则 以为 陆 氏仅 云 “ 读 亦 ”非 日 易 鲁
“ 鲁作 亦” ,仍无 任何理 由否认 孔 《 》关 系 。如 易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朱宏胜男安徽岳西人黄山学院文学院教师扬州大学文学院先泰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泰文学研究钱宗武男江苏东台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语言和文学研究??万方数据
21 0 0年 9月
扬州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学版) 人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

指流逝的时光。 语气词, 逝,流逝 “啊”
舍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代词,这, 指河水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3.第十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 比喻时间飞逝,指出时间宝贵。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指军队
第十一章: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 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
第十二章:
(dŭ):忠实, 恳切地提问,多
坚守。
不愠 ( yùn )
一箪食( dān )
逾矩( yú jǔ ) 笃志( dǔ )
罔 ( wǎng ) 曲肱( gōng )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yuè (通假字。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通用、借代。即用读
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1.请具体说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和“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表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有思 想有道德的君子不会为奢靡的物质生 活而奔波忙碌,粗茶 淡饭也可以使他们乐在其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精神世界富 足的重要性。
第九章: 多人
于此,意思 好的方面, 是“在其中” 优点,长处

训诂学历年真题

训诂学历年真题

2015年10月份训诂学一、单项选择题1、在训诂学史上,清代是训诂的A更新与变革期B萌芽期C科学理论创建期D理论探讨期2、下列各项上,属王先谦撰写的著作是A《经义述闻》B《说文解字注》C《汉书补充》D《方言疏证》3、下列各项中,属于考证性质的著作是A《说文解字》B《读书杂志》C《尔雅》D《毛诗故训传》4、在训诂学上,第一次提出“转”这个术语的是A《尔雅》B《释名》C《说文解字》D《方言》5、《昭明文选注》的作者是A萧统B李善C孔颖达D陆德明6、《周礼·天官·冢宰》:“胥有十二人。

”郑玄注:“胥读如谞,谓其有才智”。

注释用语“读如”说明的字际关系是A通假字与本字B古今字C异体字D繁简字7、主要用于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相当于现代汉语“等于说”的训释用语是A犹B之言C貌D为8、《后汉书·李膺传》:“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李贤注:“以朝廷为污秽也。

”据李贤注,加点词属于A名词作状语B意动用法C使动用法D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9、《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

”孔颖达疏:“王肃注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

”据孔颖达疏,原文所用的修辞方法是A连文B互文C省文D变文10、从一个汉字所记录的语音单位来看,“社稷”中的每个汉字分别记录A一个单音词B两个单音词的组合C双音词中的一个单音语素D双间语素中的一个音节二、填空题11、训诂材料指、纂集和等训诂工作的成果。

12、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训诂学和训诂学。

13、《说文解字》属于型训诂专书,《经籍纂诂》属于型训诂专书。

14、《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是代学者的著作。

15、《经典释文》是由《十三经注疏》除《孟子》外的十二经“音义”和《音义》、《音义》共同组成。

三、名词解释16、形训17、全面系源18、训诂体例19、许慎20《毛诗诂训传》四、翻译题21、《汉书·田蚡传》:蚡新用事,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诸将相。

云师大成人教育《训诂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云师大成人教育《训诂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训诂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C)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A)A、疏B、笺C、音义D、释文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B)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B)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D)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D)A、读若B、谓C、如字 D析言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D)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

”句中“薄”的读音是(D)A、báB、bàC、báoD、pā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D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A)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A)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

句中“仁频”来自(C)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B)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A)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D)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二、多项选择题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ABCD)A、通论B、驸经C、绪论D、略例E、概说2、训诂的方法包括ACDE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AB)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AC)A、之为言B、之谓C、之言 D谓之 E、谓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BC)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三、填空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第三章 诸子文学

第三章 诸子文学

一、《论语》二、《孟子》第三章诸子文学春秋戦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灿烂的时代。

这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社会剧激变化的时代。

此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蜂起,列国兼并,国人暴动,奴隶起义,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之中。

社会变革的结果,促进了文化突飞猛进地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产物。

所谓“诸子”,就是指先秦诸多的思想家。

因人非一人,书非一种,所以称“诸子”。

“诸子散文”从性质上看属于论辩性的哲理散文,所以也称哲学散文。

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下面几方面:一、奴隶制的衰落打破了“学在王官”的文化垄断局面,从而使文化由贵族转移“士”的手中。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没有私家著作,没有个人的文章。

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勃兴,出现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局面,私人著述及文章日益增多。

二、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思想上大解放的时代。

这个时期百家驰说,诸子争鸣,在这样一个可以自由辨论的时代环境中,诸子各派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散文作品。

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交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使各种思想文化能够广泛传播,促进了散文的繁荣。

此外,文字的趋于简化,书写工具的发展,记载的便利,也都是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文史通义·诗教上》)先秦诸子包括不同的学术派别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载,诸子各家,包括儒、道、阴阳、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从时序上常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韓非子》。

第一节《论语》和《孟子》一、《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

孔子的生平,可参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字义(2)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字义(2)

《论语》中的读音和字义《论语》中论"的读音,正确的读法是(Iun2 ),读如车轮的轮”字。

论”在中国最有权威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是: 议也,从言,仑声,卢昆切。

”切即反切,是古人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即选择恰当的两个字为一个汉字标注读音,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起来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论,卢昆切”就是用卢”的声母I、昆”的韵母un和声调(古为平声,现为阴平)切合岀论”读音Iun2 (古为平声,现为阳平)。

另外从造字规律分析,论”、轮”、沦”、纶”、伦”等字的原型,都来自古仑”字。

而仑”的古繁体写法是仑”按《说文解字》六书分类,属会意字,上部人”和一”是甲骨文口”的变形,由正口变倒口,面对下部册”字,而册”表示用韦(牛皮筋)依次编好的竹简书,故而仑”意思就是将言语按次序记录在典籍上,类似现代人说的语录,这就是仑”勺本意。

以此为原点本义,仑”的本义逐步引伸为有条理、有秩序、符合规范的意思。

如车轮、年轮的轮”即逐辐(幅)展开的轨迹;人伦的伦”,指人与人之间有序相处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水波之有序为沦;丝之有序编排则为纶”等等。

因此,《论语》中的论”应读平声,作名词解。

至于讨论”中的论”字,则读去声,动词。

《论语》的论”是个通假字,论”通仑” (I血)。

《说文》:论者,仑之假借。

”伦、论字皆仑会意。

”所以《论语》的论”应该读“I o n”仑为何意?仑”字的繁体字写作仑”它是个会意字,由亼”和册”两部分构成,《六书正伪.辑韵》云:亼”古集字,册”即简册”就是编串在一起的竹简。

《说文》注:聚集简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

”可见,仑”就是把众多的竹简按一定的次序编在一起的意思,引申为编辑、编撰、编篡”的意思。

《论语》的语”读“ y d就是语言”的意思。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论语》叠音词浅析

《论语》叠音词浅析

《论语》叠音词浅析汉语音节一般由一声一韵一调组成。

叠音是指完全相同的音节叠用的一种语音组合形式,在字面上一般表现为两个相同的汉字连用。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利用叠音有意识地构建声韵的和谐,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词形具有二重性,即汉语的词义同时与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汉字)发生联系。

”[1]叠音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形音义的联系,有时为了追求修辞效果,使韵律节奏和谐,又有重音不重义的现象。

汉语多以单音词使用为主,但在《诗经》《论语》这样的古代典籍中也常常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语言表达更丰富多彩。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音节是声韵的节奏。

本文拟从叠音词词义关系及修辞效果两个角度对《论语》中的叠音词进行分析。

据统计,《论语》里的叠音词共有三十个,它们分别是:栖栖彬彬郁郁行行 ?n?n 切切 ? 皇皇堂堂滔滔穆穆战战兢兢便便怡怡愉愉侃侃与与恂恂循循空空 ? 荡荡戚戚巍巍洋洋申申夭夭一、叠音词的词义关系按照叠音词的基式与相应叠音词意义的关系。

叠音词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叠音词,即两个音节,一个语素,整个词的意义同构成它的两个重叠使用的汉字所记录的意义毫无关系,只是音节的重叠。

一种是由单音词叠用而形成的叠音词。

它的意义与汉字代表的意义有一定的关系,是词的重叠。

(一)无意义联系的音节重叠这类叠音词,它的意义与汉字代表的意义没有关系,只是音节的重叠,重叠后形成的是单纯词。

这类词在《论语》中有3个。

如:1.栖栖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宪问》)“栖栖”依杨伯峻译注本为“忙碌的样子。

”“西”是“栖”的本字。

《说文解字》:“西,鸟在巢上,象形。

日在西方而鸟,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可见,“栖”的本义是“鸟在巢上”,与“栖栖”意义无关。

2.?子曰:“切切啤⑩?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疲?兄弟怡怡。

” (《子路》)“切切啤毖畈?峻译注本解释为“互相责善的样子”。

《说文解字》:“?疲?强力也。

从人思声。

诗曰:‘其人美且?啤!?”可见,“?啤钡谋疽逵氲?音形式意义不同。

最新训诂学试题(1)

最新训诂学试题(1)

训诂学试题(1)训诂学试题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1.郝懿行:《易说》《书况》2.刘熙:释名、孟子注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5.郭璞:尔雅注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

《一切经音义》所引《论语》考

《一切经音义》所引《论语》考
中图分类 号 :16 0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 — 2 X 2 0 ) 1 — 0 1 0 6 0 6 (0 9一 0 4 — 2 0 6
佛经 音 羲是 解 释佛 经嗣 捂的 喜耆 瓣典 。遣方 面最 重要 的著 作 省 如罘 绩 :绩 ,宣文 也 。 躁 竞心 :躁 不 安 静 电 ,有 兄捣 二 ,- - -N 属唐 释慧琳撰 宿 的 《 一切缀 音羲 》10 ,它较 届全面地 反映 了其 畴 捣兢 ,则是 勤 ,不 安 静也 。给 饰 ( 次 ):给 ,壹文 也 。愉 喜 :愉 0卷 2 佛 经嗣捂 研究 的状 况 ,该著作 中遗多虞 引用 了儒 家经 典 ,成 届富 畴 愉 ,颜 色和 也 。缵火 :躜 ,端 鏊也 。愉 悦 :愉 ,颜 色 和也 。速 『 一 微

总居下 流而 上者 。网静 :血氟 方 刚 ,戒 之在 同。燕所 逋莫 :
蹋 :履也 辍 轸 :辍 ,猫止也 。饰给 :童 也。 ② 引 包注 的有 :如趁 :趁疾 行 也 。褚 仞 ( 次 ):七 尺 日仞 。 2
远速 :逅 ,猫 速也 。纳钝 : ,暹 钝也 。欲 度清 洫 :方里 井 ,井
[ . 翼 ] :趋 造 ,翼如 也 。贪 黩 :三 髌而 作 。俺倪 :以其 子妻 也 。丘祷 :祷靖於 鬼神 。襁 负 ( 次 ):襁 ,以器 负者 日襁 。葫祷 : 起 巳+ 者 3
之 。焕 斓 :焕 乎其 有文 章 。皖喻 :喻於 羲 。缵 仰 :缵之 诵坚 。滁沈 祷请 也 ,莆於 鬼神也 。【 一 ( 义) :不 思其 羲剐 [ ( 义) 怡 台+ 网. 】 然 网 义 + 蔽 : 仁不好 旱 ,其蔽也 愚。室家 :由也升 堂 ,未人於 室也 。狐 『 好 豸
并 引用 。

《论语》之“论”音义考

《论语》之“论”音义考

“ ” 论 的读音和意义 , 就其所 以然能说 上一两 句的人 并
不多。即便是在学术界 , 至今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 ” 论 的两种 读音
所谓蓝本中的“ ” 论 今读去声, 并不能证 明《 论语》 之 “ 不该读平知道《 论语》 论 ” 的“
语” 大道之语” 就语音发展和文化的角度而言 , 论” 或“ ; “ 应该读平声。 关键词 :论 ” 音和 义, “ , 大道之语 , 平声
中图分类号 :09 H 3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5 4 (0 2 0 0 2 0 10 — 7 4 2 1 )3- 0 7- 5
以说 明这 一点 , 是都 没 有 提 供 任何 充 分 的 材料 可 但
体字是 “ ” 其 古 字 “ ” 会 意 字 , “ ” 谕 , 命 是 从 厶 从
“ ”“ ” 古 “ ( ) 字 ( 鸟聚集在树上 , 册 ,厶 是 集 集 ” 群 谓 之“ ” , 册 ” “ ”, 集 简 册 谓 之 “ ( ) 。 集 )“ 即 册 会 命 仑 ” 据《 书 ・ 汉 艺文 志 》 “ 论 语 》 , :《 者 孔子 应 答 弟 子 、 时 人及弟 子相 与言 而接 闻于 夫子之 语也 。当时弟 子各 有所记 。夫 子既 卒 , 门人 相 与 辑 而论 篡 , 谓 之 《 故 论
就是 把孔 子及其 弟子 的一 些言论 编纂 起来 的一 本语
而论纂, 故谓之《 论语》 ” 辞海 ・ 。且《 语词增补本》 论 “ 纂” 条下也 引用 了这段 话 , 给“ ” 音 为去声 ln 并 论 注 i f。 据此推断《 论语》 论” 的“ 不是通假字, 应读作去声, 义训 为“ 议论 、 ”《 讲述 ,论语 》 字面 义释 , 为 “ 论 的答 的 应 议 述” 讲述 的谈话 ” 或“ …。或认为作为《 论语》 蓝本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编次”说 持此类观点的人或认为,《论语》书名意思应该 是: 编纂起来的孔子与其门人的对话[3]。“论”的繁 体字 是“論 ”,其 古 字“侖 ”是 会 意 字,从“亼 ”从 “冊”,“亼”是古“雧( 集) ”字( 群鸟聚集在树上,谓 之“雧”) ,“冊”即“册”,会集简册谓之“侖( 仑) ”。 据《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 语》。”认为其中“论 篹 ”即“编 纂”,“论 ”当 为 整 理、 编次义。且汉代学者用“论”作编次义亦属常见,有 时还与“次”、“集”、“辑 ”连 用。 因 此 认 为,《论 语 》 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论编纂起来的一本语 录体著作[4]。 ( 二) “选择”说 此说中有人认为《论语》之名应释作“经过选择整 理的对话录”[5]。“论”通“抡”,是“选择、挑选”之义,
( 三) “条理”说 此说释“论”为有条理,义与“伦”同。刘熙《释 名·释 典 艺》: “《论 语》,记 孔 子 与 弟 子 所 语 之 言 也”,“论,伦 也,有 伦 理 也。”又《释 言 语》: “语,叙 也,叙己所欲说也。”《释名》所谓“伦理”指伦次、条 理,非指所谓人生 伦 理。 “论 语 ”之 意 即“有 条 理 地 记述孔子与弟子的所语之辞”[7]。《诗经·灵台》云 “于论鼓钟”,郑笺: “论之言伦也。”认为“论语、论 纂”之“论”应训为“伦”,犹言有条理,有次第; 而不 能解作“议论”或“论议”[8]。 ( 四) “伦理”说 此种说法认为: 《论语》是儒家经典,特别注重 伦理道 德,应 该 通“伦 ”。 依 据 文 献 中 有 关“论 ”与 “伦”通的注音和释义,认为其含义是“道理”。有学 者认为“《论语》一书所要阐述的,也正是有关人类 的行为准则的,因此《论语》其实就是《伦语》”,“是 一本阐发人生伦理规则的图书”[9]。 ( 五) “评议”说 何异孙《十一经问对》( 卷一) 释《论语》之命意 有云: “此孔门师弟子讨论文义之言语也。有弟子 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之问者,有弟子自相答 问者,又有时人相与言者,有臣对君之问者,有师弟 子对大 夫 之 问 者: 皆 所 以 讨 论 文 义,故 谓 之《论 语》。”此说 得 到 刘 宝 楠 肯 定,也 产 生 了 影 响。 袁 枚 也说: “论,读去声,议论也; 语,语人也。”有人认为: 《论语》之“论”应当作“议”解,《论语》书名之义就 是“孔子的言论及其与弟子的辩论”[10]。 ( 六) 兼容说 《论语注疏·解经序》引郑玄云: “论者,纶也, 轮也,理也,次也,撰也。”邢昺疏: “以此书可经纶世 务,故曰纶; 圆转无穷,故曰轮; 蕴含万理,故曰理; 篇 章有序,故曰次; 群贤集定,故曰撰。”此言“论”可兼 蕴多种含义。钱穆认为: “语,谈说 义,如《国 语》、 — 28 —
第 34 卷 第 3 期 2012 年 5 月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4 No. 3
May 2012
《论语》之“论”音义考
唐元发
(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刘熙《释名·释典艺》: “论,伦也,有伦理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论”下有云: “凡言语循其 理、得 其 宜 谓 之 论。故 孔 门 师 弟 子 之 言 谓 之‘论 语’。”又曰: “《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论’,《周 易》‘君 子 以 经 论’,《中 庸》‘经 论 天 下 之 大 经 ’,皆 谓言之有伦有脊者。”段氏之言,可谓中乎肯綮。要 之,凡循“理”之言语可谓之“论”。就语言学的角度 而言,言语通常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两个方面。 所以,从语源上看,“论”在上古既可以指有“理”地 整理书册,也 可 以 指 有“理 ”地 发 表 意 见 和 建 议,亦 或有“理”之言论。《论语》之“论”宜循后者之义。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从中学到大学的语 文类教材差不多都选编了其中的内容。然而对书名中 “论”的读音和意义,就其所以然能说上一两句的人并 不多。即便是在学术界,至今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一 “论”的两种读音
接受过相关教育的人大概知道《论语》的“论” 读作 lún,然而能说出一点理由的则很少。教材和工 具书一般只 作 提 示 性 的 读 音 标 注 以 及 对《论 语 》性 质和内容的简单概括。至于“论”为什么要读 lún, 都没有说明。一般认为,《论语》的“论”读 lún 是约 定俗成的。从一些权威工具书( 如《辞源》《汉语大 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论”的注解似乎很可 以说明这一点,但是都没有提供任何充分的材料可 以证明何以要这样“约定”。二徐本《说文》“论”字 只注卢昆切。段玉裁云: “皇侃依俗分去声平声,异 其解,不知古无异义,亦无平去之别也。”依段氏说, “论”字古音只读平声。
以上段氏对《说文》中相关内容的注解,所揭示 的是“论”、“伦”、“纶”、“抡”在语义上皆源于“仑”, 即“以仑会意”,彼此音同义通。“仑”从亼冊,字形 从造意上看是“会集简册”之义,然“聚集简册必依 其次第,求其文理”,“仑”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更在于 “理”,故《说文》“龠”下有云: “仑,理也。”从“仑”之 “论”、“伦”、“纶”、“抡”皆缘“理”因情隐喻而生同 源之义明矣。《广雅·释诂一》: “抡,择也。”王念孙 疏证: “抡、伦、论并通。”《广雅·释诂三》: “纶,道 也。”王念孙《读书杂志》: “纶理即伦理,伦与纶古字 通。”《荀子 · 解蔽》: “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 论,莫论而失位。”郝懿行注: “论,读为伦。伦者,理 也。”这就无怪乎后人对《论语》之“论”可以意会出 各种不同的解释。
或从其成书过程角度,认为西汉末安昌侯张禺 据《鲁论》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张侯论》,到东 汉末郑 玄 混 合《张 侯 论》和《古 论》而 成 今 本《论 语》。他们“参考”与“混合”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对 其进行必要的取舍、整理和加工的“选择”过程。因 此判 断《论 语 》的“论 ”可 通“抡 ”。 承 认《论 语 》的 “论”有“编 辑、整 理、加 工 ”之 义,同 时 认 为“编 撰 ” 过程就是一种“选择”过程,只不过其含义更丰富一 些,但核心仍是“选择”。[2]
摘要:《论语》书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说不一。考辨发现: 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看,“论语”之意宜理解为“至理之

语”或“大道之语”; 就语音发展和文化的角度而言,“论”应该读平声。
关键词:“论”,音和义,大道之语,平声
中图分类号: H0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5744( 2012) 03 - 0027 - 05
《鲁论》《齐论》《古论》《张侯论》中的“论”今皆读 lùn, 《论语》之“论”也应该读 lùn [2]。按: 此类以今律古的 思维方式不完全符合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所谓蓝本中的“论”今读去声,并不能证明《论语》之 “论”不该读平声。
二 “论”的几种义解
《论语》之“论”,汉 代 以 来 颇 多 异 说。概 括 起 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三 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来理解“论”
杨伯峻[13]曾认为: “论语”这一书名是 当 日 的 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但是因为 异说 众 多,杨 先 生 自 己 也 不 够 自 信,所 以 他 又 说: “为什么叫“论语”,其说不同,都不一定可靠,可以 不去管它。”一个“都”字最终连他自己的看法也否 定掉了。
也有人认为《论语》的“论”应读作 lùn。依据是 《辞海》中“论”读作 lún 只有两解: ①通“伦”。②通 “抡”,选择。《汉书·艺文志》: “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且《辞海·语词增补本》“论 纂”条下也引用了这段话,并给“论”注音为去声 lùn。 据此推断《论语》的“论”不是通假字,应读作去声,义训 为“议论、讲述”,《论语》的字面义释,应为“议论的答 述”或“讲述的谈话”[1]。或认为作为《论语》蓝本的
《说文·言部》: “论,议也。从言仑声。”说的是 常见基本义,非本义。《说文 · 亼 部》: “仑,思 也。 从亼从冊。”段注: “‘龠’下曰: ‘仑,理也。’《大雅》 毛传曰: ‘论,思也。’按: 论者,仑之假借。思与理, 义同也。思犹角思 也。 凡 人 之 思 必 依 其 理。 伦、论 字 皆以仑会意。”又注“从亼冊”云: “聚集简册必依其 次第,求其文理。”《说文·人部》释“伦”有云: “一 曰道也。”段注: “《小雅》‘有伦有脊’,《传》曰: ‘伦, 道; 脊,理也。’《论语》‘言中伦’,包注: ‘伦,道也, 理也。’按: 粗言 之 曰 道,精 言 之 曰 理。”《说 文 · 糸 部》: “纶,青丝绶也。”段注: “《缁衣》注曰: ‘纶,今 有秩,啬夫所佩也。’”《说文·禾部》: “秩,绩皃。”
收稿日期: 2011 - 11 - 13 基金项目: 第 48 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0100480228) 作者简介: 唐元发( 1968 - ) ,安徽芜湖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
语言文字学研究。
— 27 —
《艺文志》中“门人相与辑而论篹”的“论纂”即挑选、编 辑的意思。《论语》的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后来,孔子 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挑选了其中的一部分结集而成 书。先秦“论”作“抡”解,亦多其例 [6]。
《家语》、《新 语 》之 类 …… 论 者,讨 论 编 次 义。 经 七 十子后学之讨论编次,集为此书,故称《论语》。”[11] 以“论”兼有“讨论编次”义。有学者认为“论”在秦 汉间经常被用作“选择”义,“论”作“选择”解,并表 示书籍编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论语》书名的确 切意义应是‘选纂的孔子言语’”[12]。兼有“选择”、 “编纂”义。 或 以 为 各 种 解 释 大 多 是 可 以 相 互 兼 容 的。强调从 词 义 演 变 和 同 源 孳 乳 的 角 度 理 解“论 ” 的含义,指出“论语”之“论”与“仑”、“抡”、“伦”等 是同源词,其根词有伦次、条理之义,因此“论语”之 “论”应指“有条理地选择编纂”[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