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克己复礼_浅谈孔子_仁_的思想

合集下载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而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同时,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分别用五种品德来说明“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只有能达到这五种综合性指标,才能称之为“仁人”。
其二,“仁”的境界是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成之境。
三、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让教学活动更见成效。他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创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乎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尊重学生,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探讨,能够创建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学习氛围。
孔子的民本思想和和谐思想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又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之衍,《孔子的“仁”》【N】,牛城晚报,2012-3-10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韩愈)。
中年时期,孔子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开始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2、礼--克己复礼
论语中提及“礼”的次数非常多,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礼”高明博大,非一般的言语可以描述尽;另一方面,仅凭单纯的认识或思辨所能达致。
若从礼的意义去探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其一,礼者,是重于履行的。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不能空谈,而要 踏踏实实的去做。只说不做,不能算是礼。“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在《礼记·仲尼燕居》中的这句话更是强有力地论证。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从_克己复礼_浅谈孔子_仁_的思想

从_克己复礼_浅谈孔子_仁_的思想

来的终身教育,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从孔子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礼后的道理,受到了孔子的赞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 ,七十 而从 心 所欲 ,不 逾 扬。孔子认为,外在的礼节形式是要和内心的情志相统一的,如
矩”,长期不懈的学习是每个人加强后天自身培养的关键,对于 同绘画一样,质地不干净是不能绘画出完美的图案,人的内在
所说的玄之又玄的“道”,但相比之下,孔子的“仁”更多是取之 于民,并为民所用,因为“仁”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 孔子根据每个不同的人讲不同的“仁”,让提问者从自身所需的 最切实际的地方做起。因此,孔子讲的“仁”不具有大而化之的 不可捉摸性,而是带有具体的实践性和可行性。那么,在大力弘 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今天我们对孔子的“仁”该怎么理解呢?
性要求,君子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周天子用礼制规定维护周氏贵族内部的长幼尊卑,使之个
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要求的“省身”不是封闭自我的内省 安其位,“人”的意识觉醒后,人就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对
而是把自我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评鉴,和谐以修身为本,修身 人的生存现实有了更高的要求,孔子希望复“礼”,使礼成为人
语文学刊
从“ 克 己 复 礼 ”浅 谈 孔 子“ 仁 ”的 思 想
○刘 芳
(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基于春秋末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转型的复杂状况,孔子在“吾从周”的信念下提出了 “仁”的概念,所以对“仁”的解读是理解认识孔子丰富思想内涵的关键。由人而来的“仁”深刻之处就在于与“人”
面对时代的新变,孔子既看到了周礼对构建规范安宁社会 秩序的作用,又看到了愈演愈烈的奴隶解放潮流,对此孔子有 着深刻的思考。统治阶级应该有新的作为来适应被统治对象的 变化,同时,应该对逐渐觉醒的“人”有新的规范和要求,使之对 内面对自己对外协调他人。所以,“吾从周”并不是盲从,而是孔 子在应对当时社会各种变化作出革新改良后的思想。其改良的 结果就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要求,尽管他仍是站在维护上层统 治阶级立场上为缓和激烈的阶级矛盾而言的,但对当时的奴隶 解放思潮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预见性的作用。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的克己复礼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的克己复礼

2013.08学教育37浅谈孔子仁学思想的克己复礼徐雪(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0)[摘要]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也很重视仁。

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即为仁,结合孔子对其他弟子问仁的回答,仁的终极目的还是归在礼上,而克己是为了更好的遵守礼。

但是后来在对管仲的评价上却有了矛盾的地方,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但却是一个仁德的人。

孔子对仁的看法有了不一样的地方,视野更为开阔,着眼于民生而不局限于君主和礼。

随着对仁的更为开阔的理解,我们对克己复礼也可以尝试新的理解,所谓的礼也不局限于周礼,而是指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使百姓生活的更好的行为规范和法则。

[关键词]仁;克己复礼;民生孔子很重视仁的品质,认为具备仁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

《论语·八佾》之八“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在孔子看来,仁是最基本的品质,它不是一种规范和模式,而是融化在骨子里的个人品质,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领会其它知识的真谛。

一个具有仁德之心的心良好品质的人,学习好了礼乐才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那么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品质呢?孔子的六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张、子贡都曾问仁于孔子。

而孔子也都给予了答案。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是孔子最喜欢也是最有才华的弟子之一,孔子认为颜渊是个贤人并且最接近仁的品德。

对于颜渊的问仁,孔子给予了自己对仁的整体看法,即仁就是克己复礼。

在这里礼才是终极目的,而仁成为维护礼的工具,或者说仁只是一种途径,通过它来达到礼治。

而仁的具体做法就是“克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法的规定。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论语》是一本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的书籍,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及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基本的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

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仁爱之道”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本规律。

2. 诚信为本在《论语》中,“信”是孔子所推崇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要具备“信用”的品质。

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诚信对于实现“仁爱之道”、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伦理准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自我约束,保持自律并恪守正义,以此来保护个人品德和道德尊严。

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孔子认为,只有在遵循礼仪的基础上,人们才能通达万事万物之本源,也才有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

4. 尊重天命在自然哲学方面,孔子强调要尊重天命。

他认为,自然界之中存在着一种天命规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方向和限度。

只有遵循这种天命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5. 和谐思想孔子思想中所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别人的意见,尽量与周围的人共同抵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之,《论语》所强调的这些核心理念,都是围绕着她的中心思想——“仁爱之道”而展开的,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和哲学思考。

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仁”“礼”思想

浅谈孔子“仁”“礼”思想

回答 是 “ 人 ” “ 入 ” 以 被 看 作 是 孔 子 的 “ ” 爱 。爱 可 仁 的基 本 含 义 , 但
仁除 了总 的爱人这 层含义外 ,还常被作为与爱人有直接和 闻接
的关 系 。如 《 语 ・ 也 》 , 迟 闻 仁 , :仁 者 先 难 而 后 获 , 论 雍 中 樊 目 “ 可
子 认 为 仁 的 基 本 特 征 是约 束 自 己 的 行 为 使 之 符 合 周 礼 。在 礼 崩
孝 悌 为 本 , 表 明 了 孔 子 立 足 于 亲 亲 知 情论 仁 。 悌 是仁 的基 础 这 孝
和根本 。人与人之 间的仁 爱是 由父母兄弟这样最基本 的血缘 亲
情 关 系 推 杼 而 来 的 因而 入 与 人之 间 也 正 是 这 样 一 种 自然 亲 情 亍 之 爱 。孔 子 说 的 仁 不 止 是 根 植 于 血缘 亲情 闻 的爱 , 是要 推 已及 更
中 :颜 渊 闻 仁 。子 目 : 己 复 礼 为仁 。一 目克 己复 礼 , “ 克 天下 归 仁
焉 。为仁 由 己 , 由 入 乎哉 ? 颜 渊 目 :请 问其 目 。 子 目 : } 而 ; 礼
勿视 , 礼勿听 , 礼勿言 , 礼勿动。 ’ 子提出“ 己复礼” 非 菲 非 孔 克 作 为 “ ” 内容 从 等级 规 范 或 是 制 度 层 面 来 讲 仁 。在 回答 颜 渊 问 仁 的 仁 的 这段 话 中 , 分 表 明 了 “ ” “ 礼 ” 目的 的重 要 含 义 。 充 仁 以 复 为 孔
系问 题 。 关 键 词 : 子 ;仁 ;礼 孔
别 人 给 的外 在 东 西 . 是 自身 所 具 有 的并 完 全 由 自己 决 定 。孔 子 而
认 为仁 是 从 人 对 人 的 良好 情 感 中 g 申出 来 的 。孔 子 把 仁 作 为 一 }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仁”,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

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

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

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起源“礼乐为教”思想中的“礼”、“乐”来自于殷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选取殷周时期研究其起源;将“礼乐为教”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孔子时期作为探究重点;汉代作为“礼乐为教”思想与政治统治融合的关键时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孔子生活的时期为西周后期,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一再强调,夏、商、周三代中,最灿烂、最文明的时代就是周公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具有完整的礼乐制度。

而他现在所处的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时代。

这一矛盾,促使孔子对“礼乐”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能否把“礼乐”与教育联系起来。

以《左传》为例,它在叙事后都有君子的评论,对于事件的评论,最常出现的通常是“礼也”、“非礼也”,即符合道德与不符合道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礼乐”依然作为评价人、事的道德标准。

孔子为什么强调礼孔子重视礼的原因是孔子认为“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论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思想

论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思想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1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 科 基金 重点 项 目( 0 9 AZ D0 5 1 )

人性 论 : 理解 孔子 思想 的 向度
近代 以来 , 中华 民族 遇 到“ 三千 年未 有之 大变 局” , 传统 文化 受 到 极 大 冲击 , 孔 子 儒 家思 想 遭 到 严峻挑 战 。“ 五 四” 新文 化运 动特 别 凸显 了维 护和
反对孔 子 儒家 的激 烈 冲突 。有 人认 为 中华 民族 的
崛起 必须 发扬孔 子 儒家 精神 , 使人 性 活泼 振奋 , 富 有生 命 力和创 造力 , 从 而 民族复 兴 , 国家 强盛 。如
梁漱 溟认 为 以 “ 孑 L 颜 的人 生 ” 为 中 国人 的 人 生 态
孔 子 是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 其 思 想 的 核 心 是
“ 仁” , 而“ 仁者 , 人也 ” 。( 《 中庸 》 ) “ 仁” 是孔 子 的人
度, “ 才能 把 生 机 剥 尽 死 气 沉 沉 的 中 国人 复 活 过 来” l 1 。贺 麟 说 : “ 民族 的 复 兴 本 质 上 应 该 是 民
族 文 化 复兴 , 民族 文 化 的复兴 , 其 主要 的潮 流 、 根 本 的成 分 就是 儒家 思想 的 复兴 , 儒家 文化 的复 兴 , 假 如儒 家思 想 没有新 的前途 , 新 的开 展 , 则 中华 民 族 以及 民族 文 化 就 不 会 有 新 的前 途 , 新 的 开 展。 ” 一 j 另一 方 面 , 有 人提 出 “ 打倒孑 L 家店” 的 口号 ,
的 甚至 相反 的理 解 。孔子 儒 家思 想关 注的 中心是 人 , 从人 的本・ I ¥ - 出发 , 能 更好 地 理 解孔 子 “ 克 己复礼 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如下:“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来源于《论语》的第十二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篇文章里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其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

孔子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已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学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有序、制度的社会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在大同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人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也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而是彼此相爱,爱这世界上所有的人。

孩子可以得到温暖和照顾,孤独的人和残疾人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一个满意的家。

诈不盛,盗不乱,路不拾遗,户不夜天,人皆言修,选贤任能。

这是尧舜时代
理想化的、传奇化的原始社会场景,也是孔子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

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2024年)

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2024年)

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
一、儒家思想核心理念之一“克己复礼为仁”。

通过“克己”意味着自我约束,要求我们在言行举止上做到谨慎、谦逊和有分寸。

这有助于我们克服内心的欲望和冲动,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复礼”则强调的是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对礼的坚守和实践,我们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为仁”,当我们具备了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后,便能实现“仁”的境界——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克己复礼为仁”理念
“克己复礼为仁”的理念正是教导我们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来
第1页共1页。

从“克己复礼”到“义以为质”——孔子“礼之本”思想的渊源及其他

从“克己复礼”到“义以为质”——孔子“礼之本”思想的渊源及其他
且 夫 立无跛 , 正也 ; 视 无还 , 端也; 听无 耸 ,
“ 礼” , 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春秋时期 , 由于“ 礼”
渗透 了社 会 的方 方 面面 , 因此 , 孔 子 此 言并 不 为 过 。
据《 左传 ・ 昭公七年》 记载, 孟僖子说过“ 礼, 人之干 也。无礼 , 无以立。 ” 这说 明, 孔子之前 , 对礼的重视 程度是和孔子一样的。另据《 左传 ・ 昭公 十六 年》
焉知礼 ? ” 公日: “ 何 为? 自郊 劳 至 于赠 贿 , 礼 无 违者 , 何故 不知? ”对 日 : “ 是仪也, 不 可谓礼 。 礼 所 以守其 国 , 行其 政 令 , 无失其 民者也 。今 政
令在 家, 不能取也。有子家羁, 弗能用也。奸大
国之 盟 , 凌虐 小 国。利 人之 难 , 不知 其私 。公 室
段 对话 : 颜 渊 问仁 。子 日: “ 克 己 复礼 为 仁 。一 日 克 己复 礼 , 天 下 归 仁 焉。 为仁 由 己 , 而 由人 乎
合礼 在某种 意义上不能被 称之礼。据《 论语 ・ 阳
货》 记载 , 孔子说过 “ 礼云礼云 , 玉 帛云 乎 哉 ?乐 云 乐云 , 钟鼓 云乎 哉 ? ”可 见 , 孔 子认 为仅 仅 表 面 的形
哉? ” 颜 渊 日: “ 请 问其 目? ” 子日: “ 非礼 勿视 , 非
本 乙 勿听 , 非; } L 勿言 , 非本 L 勿动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2— 2 7
作者简介 : 李 军政 ( 1 9 7 3一) , 男, 河南安 阳人 , 博士生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思想研究 。
也 ”。可见 , 孔 子 十分 重 视 “ 礼 ”, 甚 至 认 为 不 懂 得

我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散文

我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散文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体散文集,作为一本儒家文化的经典,全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的哲学思想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谈论的话题十分广泛,涉及修身处世和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但纵观全书,其全部思想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应该说,“仁”是贯穿《论语》的一条红线,无论是关于政治的论述、经济的论述、法律的论述,或是伦理的、哲学的、教育的论述始终都体现了“仁”的精神。

“人者,仁也”,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最高的精神追求,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仁者,就是爱人。

所谓“博爱之谓仁”(韩愈)。

仁,就是对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建立在自重、自爱、自强基础上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

孔子关于“仁”的说法是很多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了恭、宽、信、敏、惠、义、礼、智、忠、孝、廉等等。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他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他又进一步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以后,孟子又把这五句话简要地归纳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西周末年那种礼崩乐坏的“乱世”而开出的一副济世良方,目的是希望实现天下太平,社会和谐。

他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与人相处要施行仁爱,个人修身要具备仁德。

“礼之用和为贵”,“礼”作为仁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旨在实现人们相处的和谐。

孔子十分重视礼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一个君子首先是懂礼、知礼的,并且要时时处处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克己复礼”浅谈孔子“仁”的思想

从“克己复礼”浅谈孔子“仁”的思想
四 : 意 , 意 , 必 , 固 , 我也 ” 伦理 德行 从个 体 的 具体 事 毋 毋 毋 毋 毋 , 情 做起 , 后逐 渐 扩展 开 来 。 之
“ 行有余力 , 则以学文”这是 “ , 修身” 的发展 , 是保障之举。
文 就是 对 文化 知识 的学 习 ,在 修身 的同时 学 习知 识 以 明志 , 内
这样的学 习孔子 自己也是受益的,他说 “ 吾非生而知之者, 好 古, 敏以求知者也” 。通过学习而强闻博志摆脱愚昧走 向智慧 , 实现“ 温柔敦厚”孔子就是用这种颜色温润 , , 情性柔 和, 本质朴
扬。 孔子 认 为 , 在 的礼 节形 式 是要 和 内心 的情 志相 统一 的 , 外 如 同绘 画 一样 , 质地 不 干净 是不 能 绘 画 出 完美 的 图案 , 的 内在 人
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种态度和方法指导下的学 ,
习是“ 日知其 所 亡 , 月无 亡 其 所知 ” 过程 , 习是 由现在 到 将 的 学 来 的终 身 教育 , 固子 日 :吾 , 五 , “ 十有 而志 于学 , 十 而立 , 三 四十 而 不 惑 , 十 而 知 天命 , 十 而 耳顺 ,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逾 五 六 七 不 矩 ”长期 不 懈 的学 习是 每 个人 加强 后 天 自身培 养 的关 键 , 于 , 对
“ 克己” 是每个人 内在精神品质 , 于外在表现要做到“ 对 诚
于忠 , 形于外” “ ,形于外” 就是对礼 的要求 , 符合礼 的规范 ,说 《 文解字》 释礼“ 屡也 , 所以事鬼神致福也” “ ,周监二代 , 郁郁乎文
哉 , 从 周 ”孔 子 “ 吾 , 吾从 周 ” 就有 对 周 礼 的 复兴 ,周 礼 ” 中 “ 是西

浅谈孔子的政治抱负及实施主张

浅谈孔子的政治抱负及实施主张

浅谈孔子的政治抱负及实施主张廖彦华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动荡,一生周游列国的孔子致力于匡求人欲横流、乱臣贼子横行的乱世,笔者力图就孔子的有关言论探讨孔子的政治抱负及实现途径。

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通过克己复礼,可见孔子思想出发点以“复礼”为己任,希望能够以恢复“周礼”的方式来整顿社会秩序,为此,孔子提出“礼治”的主张,大致有二:其一,用正名方式重建君君臣父父子的等级秩序;其二,是以上者垂范的方式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正如其所言:“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不难知道孔子赞颂倡导的“礼治”实际上是对当时政治混乱,兵火不断,剥削过重的政局给予批判。

孔子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法,齐之以礼,有耻目格。

”在他看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终究要靠道德力量,于是孔子由“礼”而引出“仁”。

那么二者关系如何呢?孔子认为,只有仁方可以“复礼”,仁服务于礼;而仁是礼的基础,仁比礼更为根本。

所以孔子的仁论更为广泛普遍。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从字体结构看由二人组成,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孔子主张有三:其一强调周礼等级秩序,约束人的行为,其二强调个人修养,即他所谓的君子论。

《论语》中我们见到更多的就是关于君子的论述,我们不妨把它分成以下几方面简单了解一下,第一关于君子的修养,孔子认为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为君子需人格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并且注重人的外在文采培养,如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关于君子的美德。

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围绕三者,论语中不乏精彩语句,如“知之为知这,不知为不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见义不为,无勇也”。

第三关于君子的精神状态,孔子认为君子追求的是正义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这种事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对人们要如何行善的期望和要求。

仁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心灵修养的理念,也是深入人心的核心价值观。

仁字有“仁义”,“仁爱”,“仁慈”,“仁厚”等含义,仁者,一切美德的集大成者,以仁爱的心态,让他人受益,去实现道德规范,最大程度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类社会可以和谐睦邻,是一种普世的价值理念。

行仁德,即日克己,以自身的爱心和仁慈去服务他人,使他人得到改变、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个以服务他人为宗旨的价值观,是所有价值观的高度和根源。

仁者以爱取人,智者以理取人,这正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也是人们在实践中追求的目标。

当我们能够把握这种精神的价值观时,就能够按照时下的情况来改变自己,也能够改变他人,使自己和他人共同进步。

台湾诗人柯慎行曾有一句名言:“每一个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贡献,有了这么一种精神,多一份仁,便是天下归仁焉”。

实现仁,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就是让自己步上一步,按照“一日克己复礼”的原则,让自己的言行变得更加完美,以充满爱心的态度去服务他人,使他们受益。

克己复礼,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它包括了仁的各个方面,如仁义、仁爱、仁慈。

仁义,就是要敦厚仁慈,以诚实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礼贤下士的原则去衡量行为的合理性;仁爱,就是要乐于助人,用真情帮助他人,用真心去助长他人,处处要惜爱他人;仁慈,就是要有忍恕之心,有宽恕之意,能够接受他人,能够宽容他人,善良而又有深度的仁慈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智慧。

克己以复礼,最主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自己的行为成为良好的榜样,从表现出真诚、宽容、仁慈的真情,以及有责任心、充满爱心、谦虚有德行的态度,用自己完美的言行让他人受益,让大家都成就一个仁慈的人间。

凡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收获仁的果实,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由做人开始,让仁在自己身上焕发出普世的光芒!。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礼”支撑点·结合点·聚焦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礼”陶华坤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以仁为首。

仁义礼智信是一套全面的价值观,理清了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思想脉络。

1.支撑点:复礼、为仁、君子。

孔子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以“礼义”亦即“仁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学的灵魂。

在儒家群体中,孔子标示的君子,成为每个人努力追求的目标,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复礼、为仁、君子,如鼎之三足,支撑起孔学,卓然于诸子。

主张“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礼”即“贵贱有序”;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孔子博学,倡导仁义礼智信,其思想的中心是仁。

仁的出发点是爱自己。

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自我的人,他推己及人,强调君子自强不息。

爱惜自己,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

其次是义。

义的精髓在于爱别人。

大义的精髓是爱世界。

礼的本质是人交往的规则礼仪。

孔子说的智,是以智为代表的文化、智慧、思维、格局等方面。

信即诚信。

仁是孔子思想的开端,信是孔子思想的落脚点。

人的本质在于“仁”。

仁者人也。

在孔子那里,人与“仁”互义。

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

其中,“仁”内涵丰富、深刻,“礼”泛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

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仁义、诚信的内容更是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

“性相近,习相远”体现教育的个体功能,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聚焦现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想通过努力来改造社会,把学习作为终生事业,其所有作为,都是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通过努力来改造社会,实现其理想。

孔子以《诗》《书》《礼》《乐》等为教,开辟私人讲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方针,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反省为本,这种“省身”有了具体的方向指引和实践路径,在 之所以为人,人与人交际相处时必要的内在条件,通过礼的规
独善其身的同时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取他人之长 范使人完成社会化的转变。因为“恭而无礼为劳,慎而无礼则
补一己之不足,以别人的过失为鉴;有了孝悌为根本,省身为基 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所以“不知礼,无以立”。孔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修身”的发展,是保障之举。 的本质,所以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
文就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修身的同时学习知识以明志,内 丧,与其易也,宁戚”。对于林放的提问,孔子认为这个问题是
外兼修,儒家的修身之本是和为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论语》 “大哉问”有重大的意义价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十分重
的密切关联性,人只有在“克己” “复礼”的实践中才能有效的践行“仁”,实现“仁者爱人”的人生至善。 【关键词】孔子;克己复礼;仁者爱人
春秋末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极具动荡并充满着危机。“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的周氏宗法制度日渐走向瓦解与崩溃,取而代之的是“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的礼崩乐坏的无道紊乱的社会局面,孔子作出 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的痛心疾呼,但对于这样的社会状况 深谙世事的孔子又作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的决定。
三、天下归仁
我的境界下克服小己从己出发,一个推己是以己及人,实现宽
有了“克己复礼为仁”就可以实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以爱人,爱以惠人,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 仁”即“克己复礼”是止于“仁”的,是走向“仁”的过程,以礼的规
处境和利益,关心他人,由个人推及天下社会和国家,这就是 范与标准完成修身及达到“仁”的终极目标,孔子所要求和期许
“仁”作为《论语》中一个关键词频繁出现,足以见得“仁”在 孔子思想中的意义和价值,对“仁”的理解是打开孔子思想之门 的一把万能钥匙,但是,我们看到孔子对“仁”并没有一个明晰 的概括和阐释,只是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表达了他对“仁”的不 同理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这些关于“仁”的说法充满了多重阐释的意味,似乎是老子
开篇第一章《学而》就是在为大家讲述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 视礼的本质为何,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知道礼节仪式只是表达
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礼的一种方式,礼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行礼人的内心,不能只
子乎?”可见学习在孔子看来是和德行修养同样重要的,同时也 停留在礼的表面仪式上,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
面对时代的新变,孔子既看到了周礼对构建规范安宁社会 秩序的作用,又看到了愈演愈烈的奴隶解放潮流,对此孔子有 着深刻的思考。统治阶级应该有新的作为来适应被统治对象的 变化,同时,应该对逐渐觉醒的“人”有新的规范和要求,使之对 内面对自己对外协调他人。所以,“吾从周”并不是盲从,而是孔 子在应对当时社会各种变化作出革新改良后的思想。其改良的 结果就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要求,尽管他仍是站在维护上层统 治阶级立场上为缓和激烈的阶级矛盾而言的,但对当时的奴隶 解放思潮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预见性的作用。
性要求,君子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周天子用礼制规定维护周氏贵族内部的长幼尊卑,使之个
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要求的“省身”不是封闭自我的内省 安其位,“人”的意识觉醒后,人就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对
而是把自我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评鉴,和谐以修身为本,修身 人的生存现实有了更高的要求,孔子希望复“礼”,使礼成为人
二、“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学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向夫子询问如何做到“仁”,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了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对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 于“仁”的众多解释中最全面的也是和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 概念“礼”联系在一起的。“克己复礼为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道”。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举止的规范和准则,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世界,影响也更加广
矣”。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中极其闪光之处,“忠”就是“己欲立 泛深入。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 对忠恕的理解是“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一个尽己是在忘
“克己”的至善品质— ——仁者爱人。
的仁是有具体实现方法的,《雍也》中讲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修身”始于德行,发展于明智,止于爱人,实现自我塑造, 方也已”就是说从身边近处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就是达到“仁”的
82 更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下转第 101 页)
2010.6
(一)“克己为仁” 孔子的仁是与人相联系的,人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存, 调 和 己 与 己 、己 与 外 的 关 系 就 显 得 至 关 重 要 ,所 以 就 有 了“ 克 己”。从两个角度讲,面对自己,“克己”是一种在修己中完成的 对自我的克制约束和修身培养;面对他人,“克己”是一种无己 忘我的精神品质在一己小我中达到爱人的大境界。在这两方面 中“修身”是实现“克己”的关键,“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只有在自我修养中人才能得 到全面的塑造,由一己之个人走出家,由家走向邦国,进而走向 整个天下。 “修身”是《论语》中多次谈到的话题,要求孔门弟子有自觉 的反省意识,进行有效地自我批评,加强个人的思想和道德修 养,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修善为完美的人。对于“修身”孔子要 求学生具体做到三点:培养道德品性,增强求知学习,实现仁者 爱人。 加强道德品性的培养是“修身”的重中之重,关键之举。“子 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忠,信”都是对人品德,德性, 言行的概括和要求。孔子在教育上极其重视对伦理道德的传 授,关于这方面《论语》中有多处精辟的论述“孝悌也者,其为人
一、“仁”的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孔子所推崇的周王朝以礼统治天下,其实质就是周天子在 周氏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只在周氏内部适用 的宗法,分封,并带有等级色彩的统治阶级秩序,周礼对维系周 氏统治阶级内部一种相对稳固和谐的社会政治状态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也仅仅体现在西周初年,到了春秋末期 这套稳固的金字塔式的周氏统治制度遭到了严重挑战,处在社 会转型期的奴隶俨然有了自我觉醒和社会要求,“人”的启蒙意 识让他们开始争取更多“人”本该有的地位和权利。
础,那么“修己”的具体方法就是,清除私心杂念专心生命“子绝 子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他对
四:毋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伦理德行从个体的具体事 于用钟鼓玉帛这些形式化的东西表征礼的存在价值是表示疑
情做起,之后逐渐扩展开来。
问的,这些礼的形式固然是礼的一种载体,但他们并不表现礼
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乐事;有了学习的意识后孔子又在《论语》 根本,符合礼的规范,正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
中多处讲到治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看中的就是礼的“饩羊”形式而孔子维
是知也”,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下才能严于治学,态度决定方法 护的是这种形式下的礼的本质。
语 文 学 刊
语文学刊
其次,选好角度,“角度”的概念可理解为观察材料的出发 点,也可理解为从材料中概括出来的观点,其实“角度”就是视 角,即从某个方向或某个侧面观察事物的观察点,观察点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自选的角度虽多, 但一定要能选出最佳。什么样的叫最佳?应从两方面考虑:一从 命题方面思考,所选角度一定要合乎题意,不能视材料于不顾 而脱离其含义。二从写作者方面考虑,所选角度一定要是自己 熟悉,最有把握写好的,而不是最喜欢的或最热门的。所以确定 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材料含义。既要考虑最佳 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只能选择一个。
极具先进性的。
及对沟通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新型关系,构建社会安宁,井
经过伦理道德的培养和求知学习的明智就走向了“修身” 然的新秩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礼在发展中更加系统化,由
的 最高 境 界———仁者 爱 人,这 是“修 身 ”目标 ,是 孔 子 追 求 的 单纯维护上下尊卑等级的统治秩序渐变为表现个人日常言行
[作者简介]刘芳,辽宁师范大学 2008 级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81
2010.6
语 文
学 刊
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之本与”,孝道,悌道是孔子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范畴,他
(二)“复礼为仁”
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因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克己”是每个人内在精神品质,对于外在表现要做到“诚
来的终身教育,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从孔子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礼后的道理,受到了孔子的赞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 ,七十 而从 心 所欲 ,不 逾 扬。孔子认为,外在的礼节形式是要和内心的情志相统一的,如
矩”,长期不懈的学习是每个人加强后天自身培养的关键,对于 同绘画一样,质地不干净是不能绘画出完美的图案,人的内在
语文学刊
从“ 克 己 复 礼 ”浅 谈 孔 子“ 仁 ”的 思 想
○刘 芳
(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基于春秋末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转型的复杂状况,孔子在“吾从周”的信念下提出了 “仁”的概念,所以对“仁”的解读是理解认识孔子丰富思想内涵的关键。由人而来的“仁”深刻之处就在于与“人”
悌之道是一个人修善自身的基础是安身立命的出发点,由此出 周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所言之“礼”即指周礼
发可以外推至人,更是实现走向天下之大家的第一步,所以孝 的礼节,仪式,更多的指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现在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