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04版培养方案博士培养方案及论文量化标准

合集下载

东北大学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模板】

东北大学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模板】

**大学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须掌握本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前沿技术,具有从事大型工程研究和开发、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专门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追求卓越的态度、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把握材料工程领域的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系统性思维,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材料工程领域重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引领、推动行业与企业工程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1. 先进材料加工工程技术2. 材料加工过程工艺技术与装备3. 新型高端材料的设计与制备4. 材料的服役行为5. 先进材料表面技术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工程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最长不超过8年。

四、培养模式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研究生主要依托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和工程项目或与本领域内大中型企业、工程研究院所合作的重大技术研究开发、升级与改造等项目,实行校企联合培养,采取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中由校内导师(组)和合作企业或工程研究院所相关工程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共同指导。

导师团队负责制定个性化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提供国内外交流和学习机会;同时为工程博士完成工程研究项目、撰写学位论文(或工程报告)等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质量把控。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工程博士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8学分。

领域核心课程和工程领域前沿讲座课程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等学习方式。

课程教学突出对研究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知识方面的训练与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聘请相关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

当工程博士没有硕士学位或硕士阶段所学与拟从事的博士研究领域不相关时须进行硕士课程补修,补修课程不能少于2门。

东北大学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东北大学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东北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东北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力量,为了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紧密围绕学校建设目标、发展定位和学科建设实际,逐步搭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能够促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教学科研基层学术组织为载体,以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为依托,汇聚优秀成果、凝聚拔尖人才、培养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支以领军带头人为核心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逐步在优势学科确立人才的比较优势,在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

为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持。

二、计划体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汉卿学者计划”。

对于申报并已成为两院院士正式候选人的,通过一至两个培养期的培养,争取使其入选两院院士,培养期为5年。

第二层次:“攀登学者计划”。

分批次重点遴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通过一至两个培养期的培养,使其申报并成为两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四)曙光学者坚持教师职业理想、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且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能够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且其研究内容属学校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的学科领域。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四、选拔程序(一)本人提出申请,各学院(部、实验室、中心等)根据学校确定的选拔条件确定推荐人选。

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03)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的教育类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

2.掌握广博而深厚的教育史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教育史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文献研究、论文撰写、国际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教育史领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的教育学专业的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中国教育史2.外国教育史3.比较教育史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3年。

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的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条件为: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答辩前至少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四、培养方式1.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学习旨在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掌握学科前沿,注重培养博士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

资格考试偏重于能力考查,既要突出学生的基本功,又要考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法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文法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1204)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一)学科简介东北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1994年首次招收行政管理本科生,1997年获行政管理硕士授予权,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24所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试点培养单位之一,2005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多年建设,东北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列为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和东北大学重点建设的高原学科。

目前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招收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开设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政策五个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东北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

设有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民政部“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辽宁社区干部学院四个研究平台。

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是国家级“校府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研究方向方向一:行政管理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与行政管理基础理论、中国政府治理、基层政权发展、城乡社区治理、行政管理改革研究、比较行政管理等。

方向二:教育经济与管理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治理与教育组织行为、比较教育管理等。

方向三:社会保障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养老保障研究、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等。

方向四:土地资源管理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土地经济与政策等。

方向五:公共政策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基础理论、中国政策发展与评估研究、部门公共政策研究、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等。

二、培养目标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前沿问题与学科发展方向,能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并能做出创新性成果,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有独立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或实际工作的能力的高级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博士生专项培养方案

博士生专项培养方案

一、方案背景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精神,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博士生,我校特制定本专项培养方案。

本方案旨在优化博士生培养体系,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道德品质和良好学术道德的博士生;2.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知识面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博士生;3.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博士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培养原则1.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3. 学术自由,鼓励创新;4. 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

四、培养体系1. 学术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等,旨在提高博士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践项目等,旨在培养博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科研创新体系:包括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导师指导等,旨在提升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

五、培养措施1. 实施导师制:每位博士生配备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等。

2.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

3. 强化科研训练:鼓励博士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4. 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拓宽博士生学术视野。

5.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博士生勤奋学习、积极科研。

六、考核与评价1. 学术成果:博士生需在学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2. 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实践项目等环节,考核博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综合素质:考察博士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

七、保障措施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水平;2. 优化资源配置,为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培养方案有效实施。

通过本专项培养方案的实施,我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要求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要求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为便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执行,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根据入学前是否已取得硕士学位,将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分为硕士起点博士生和本科起点博士生两个大类。

凡在入学前已取得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身份的博士生,称为硕士起点博士生。

否则,不论是直博生,还是硕博连读生的博士阶段,都属于本科起点博士生。

博士生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对博士生进行培养的主要依据。

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修改必须按学校规定的程序进行,经批准之后方可执行。

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博士生入校时的学位起点,执行相应的博士生培养方案。

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入学后按本科起点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

1、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各学科的培养方案应对本学科进行简要介绍。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反映学科先进性和前瞻性,要能适应和引导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按一级学科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6个;按二级学科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4个。

2、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主。

博士研究生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学科应阐明对本学科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

3、学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硕士起点博士研究生学制4年。

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

本科毕业起点博士研究生(含本科毕业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学制5.5年。

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

原则上博士研究生应在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

东北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东北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东北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东北大学博士毕业要求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前,学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学术要求和培养要求。

首先,学术要求方面,东北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一项原创性的独立研究,并在相关学术领域做出重要学术贡献。

学生需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研究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生需要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和答辩,通过学位考试,所有的研究工作应该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质量。

其次,培养要求方面,东北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选修课程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生需要参与学术讨论和科学研究活动,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培养科学研究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承担和组织科研项目。

总之,东北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学术能力和培养能力兼顾,旨在培养具备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毕业生不仅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还要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的专业理解和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毕业生还应具备良好的科研伦理和道德意识,能够遵守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做到诚实守信。

综上所述,东北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学生在学术和培养方面达到
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这些要求的层层筛选和培养,培养高水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博士培养方案的其他说明

博士培养方案的其他说明

博士培养方案的其他说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博士培养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旨在培养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落实博士培养工作,各高校和研究院所制定了相应的博士培养方案,以指导和规范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

除了常规的培养内容外,博士培养方案还有一些其他说明,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博士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说明通常包括对博士生的基本要求。

这些基本要求包括学习成绩、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

博士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系统的学术知识体系,熟练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等。

这些基本要求的达成,是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

博士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说明还包括对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博士生需要完成规定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并通过相关考核,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最终取得学位。

在一些高校和研究院所,还会规定博士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成果或实践经验,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这些条件的规定,旨在确保博士生具备足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标准。

博士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说明还包括对博士生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的要求。

博士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进行学习和研究,按时完成相关任务和要求。

博士生还需要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博士学习期间,博士生还需要认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这些要求的明确,有助于博士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风和研究态度。

博士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说明还可能包括对博士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支持的安排。

为了保障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一些高校和研究院所还会为博士生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学习支持,如提供住宿、奖学金、助研经费、学术交流机会等。

这些支持措施有助于提升博士生的工作效率和学习质量,鼓励他们更好地投入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

博士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说明对于规范和指导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二0一一年六月关于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修订的说明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东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九届一次会议精神,决定以一级学科为单位修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学院、学科点结合相关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有关刊物、国际学术会议的规格水平,本着质量为重的原则,认真研究、确定了我校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量化标准。

请有关学院、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生指导教师依据该标准鼓励博士生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从而不断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该量化标准从2012年10月及以后申请学位的博士生开始实施。

哲学学科1. 重点认定刊物凡被SCI、EI、ISTP 、SSCI、A&HCI检索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全文转载或者论点摘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理论版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当年CSSCI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2.普通认定刊物凡发表在当年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的当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列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生答辩前必须在公开刊物(不含增刊和专辑)上发表至少3篇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重点认定刊物上。

说明:(1)在国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章,是否视为重点刊物论文,由本学科导师组认定;(2)申请博士学位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东北大学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包括博士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和以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两种情况);(3)对于待发表的多篇论文按1篇计算,但必须有发表论文接收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1. 重点认定刊物凡被SCI、EI、ISTP 、SSCI、A&HCI检索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全文转载或者论点摘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理论版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当年CSSCI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博士培养计划范文

博士培养计划范文

博士培养计划范文博士培养计划篇一一、培养目标博士生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

博士生的培养应强化素质教育,要求博士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

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及工程项目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治学态度严谨。

二、学习年限和培养环节的进度1 、博士生学习年限为三到四年。

原则上第一、第二学期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第三学期进行学科综合考试,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 、至第六学期结束时博士生已完成课程学习、学科综合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但未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必须按常规学制时间(三年)离校,待学位论文准备好后再申请回校答辩。

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答辩需在六年内完成。

相关事宜请按照《关于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延期答辩和有关研究生学籍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执行。

三、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要求博士生在入学后三个月内,指导教师应按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博士生本人的知识结构、科研特长和科研的需要,指导博士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必读书目、科学研究计划。

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经二级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主任审核批准后报送研究生处备案。

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既是导师指导博士生学习的依据,也是管理部门对博士生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审查的依据。

四、课程设置和管理要求(一)课程设置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为:政治理论课、外语课、数量分析方法课、学科前沿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政治理论课――文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工科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社科学院为该课主办单位。

该课是全校或者外请各学科教授、专家以讲座形式授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完整准确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好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2前前言言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按照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学术要求标准的原则,组织有关学院、学科制订了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同时结合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需要优化了课程设置,补充了一些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培养方案。

列入本培养方案的学科是学科建设与发展处发布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共涉及83个。

本培养方案从限(学制)及培养方式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和导师组根据学生的来源、去向、科研项目等情况制定具体培养计划。

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三、研究方向(一)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与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结合。

(二)在拟定研究方向时,应注意其先进性与引导作用,充分凝练和概括,不应重复和重叠,不应是研究课题的罗列,也不应是导师学术兴趣的组合。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政治、文化、道德、外语、专业素质的内容。

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博士生修课的最低学分为10学分。

各学科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学科的最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2学时2学分学位课外国语96学时6学分学位课学术报告与讲座32学时2学分学位课第二外语64学时4学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32—48学时2—3学分选修课专业课32—48学时2—3学分选修课7(二)教学组织与修课要求1.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文件的精神,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作为必修课程。

2.“外国语课程”着重对博士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对于入学时已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可申请免修。

东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东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书
课题名称
学号
姓名
学科

选题时间年月日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
年月日
填表说明
1、本表一、二、三、四、五项在导师指导下如实填写;
2、学生在申请开题时将该材料交到所在学院;
3、学生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应完成论文开题报告,按有关规定,没有完成开题报告的学生不能申请论文答辩。
四、研究基础
1.所需研究条件
2.所需经费及经费来源、开支预算
五、工作计划
序号
阶段及内容
工作量估计
(时数)
起止日期
阶段成果形式
合计
六、开题报告会上专家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记录人
年月日
一、选题重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1、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课题的特色和创新性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含主要参考文献)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应用该语种写作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学制为三至六年,硕博连读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五至六年。

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半年至一年。

三、培养方式博士生培养以论文为主。

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博士生授课。

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均要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设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的暂行规定》)。

博士生指导教师可选聘一名助手作为副导师(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遴选和配置博士生副指导教师的规定》)。

四、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我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必须制定本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由院系或学科点制定。

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科学研究、论文要求等。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为发挥博士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博士生入学半年内,指导教师要制定好每一位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内容要求参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意见》。

五、课程教学博士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附件: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重点认定的学术论文分为A、B两个类别。

博士研究生毕业前至少公开发表3篇论文,其中B类以上学术论文至少1篇,其它为普通以上。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学术论文认定为A类重点认定论文(一)被SCI、SSCI、A&HCI检索的学术论文。

(二)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软科学》、《管理世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上的学术论文。

(三)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学术论文认定为B类重点认定论文(一)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土地科学》、《资源科学》、《经济地理》、《社会学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人口研究》、《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系统科学学报》、《城市问题》、《中国农村观察》、《社会科学研究》、《宏观经济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农村经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理论学刊》、《学术论坛》、《北方论丛》、《社会科学辑刊》、《河北学刊》、《科技进步与对策》、《学习与探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上的学术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经2004年4月7日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校发字2004第20号一、总则为提高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教育质量,强化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博士生做出创新成果,造就一批拔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使我校能够有更多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吉林省和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决定设立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

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由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和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两部分组成,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获得者由学院基金获得者中产生,两者不可兼得。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资助项目的组织管理由学校统一领导,研究生院和有关学院具体组织实施。

二、资助方式我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主要采取项目滚动资助的方式,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资助额度为文科0.5-1万元/生/年;理科1-3万元/生/年,每年最多资助6人,每人最多资助3年,资助经费由学校筹措。

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资助额度从0.3-0.5万元/生/年不等,每个学科专业每年资助1人,每人最多资助3年,资助经费由学校和各学院共同筹措(各50%)。

三、申报条件(一)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申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1.申请人应是我校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品学兼优的优秀硕博连读生、博士生。

2.学位论文选题必须为本学科前沿课题,或是能够解决重要基础问题的选题。

论文选题一般应依托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应是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极具应用前景的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3.申请者所在学科基础雄厚和学科特色鲜明,学科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4.申请者的论文指导教师应在此研究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的相关科研项目,有相关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发表,有相关的较高级别的科研奖励。

5.申请者应在本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一般应为其硕士学位论文的延续,应在本研究领域发表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理科应有SCI,文科应有国家级和学科级的学术论文)。

东北大学-04版培养方案博士培养方案及论文量化标准

东北大学-04版培养方案博士培养方案及论文量化标准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一、学科简介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也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它从总体上研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规律。

它还结合实际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本学科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等。

二、培养目标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风。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3.毕业后能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或能够从事科学技术管理、科技政策研究、科技文献编辑工作。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有科技哲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16分,无科技哲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20。

四、研究方向1.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2.科学技术与社会(STS)3.企业技术创新4.技术创新哲学5.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五、课程设置必修课名称0467200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04682007 外语04671001学术报告与讲座04673001技术哲学概论补修课:04673002哲学史与西方科学哲学04673003科技史与现代自然观导论选修课名称04673004科学技术学04673005技术创新论04673006 科技政策学六、学位论文要求1.入学后(开题前和答辩前)要集中进行政治思想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开题或答辩。

2.全日制博士生在入学后一年半开题(在职攻读两年),开题报告要反映论文的创造性,并有覆盖50篇以上文章的文献综述(其中外文文献不低于30篇),在开题前还必须在指定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与开题内容相关的文章,未达到上述要求者不得开题,可将开题时间延期半年。

3.博士生在入学后两年或两年半内未能开题,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发给博士生课程学习结业证书,终止培养。

4.博士生答辩前至少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两篇文章,其中至少有一篇达到指定刊物要求。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二0一一年六月关于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修订的说明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东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九届一次会议精神,决定以一级学科为单位修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学院、学科点结合相关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有关刊物、国际学术会议的规格水平,本着质量为重的原则,认真研究、确定了我校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量化标准。

请有关学院、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生指导教师依据该标准鼓励博士生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从而不断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该量化标准从2012年10月及以后申请学位的博士生开始实施。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量化标准凡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在申请提交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时,必须达到有关发表学术论文的量化标准。

具体的量化标准和说明如下:1、依据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涉及的主要学科研究方向(二级学科方向),如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工业工程、工程管理、服务科学等研究方向,认定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的学术期刊目录,并将认定的学术期刊目录分为国际学术期刊目录和国内学术期刊目录(见附录1和附录2)。

其中,认定的国际学术期刊必须是SCI或SSCI检索源期刊,将分为3个级别,即国际A级、B级、C级期刊;认定的国内学术期刊将分为4个级别,即A+级(权威刊物)、A级(重点认定刊物)、B级(普通认定刊物)、C级(一般认定刊物)。

2、博士研究生在申请提交博士论文评审时,必须达到发表学术论文的量化标准,即满足下列6种情况之一:(1) 至少在认定的国际期刊(国际A级、B 级或C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2) 至少在国内权威刊物(国内A+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3) 至少在在国内重点刊物(国内A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4) 至少在国内重点刊物(国内A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在国内普通刊物(国内B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和在一般刊物上(C级)发表论文1篇;(5) 至少在国内普通刊物(国内B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6) 至少在国内普通刊物(国内B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和在国内一般刊物(C级)上发表论文2篇。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重点认定刊物(A级)2、普通认定刊物(B级)1说明:1、将规定的学术刊物分为重点认定刊物(A级)和普通认定刊物(B级),其具体含义2是:重点认定刊物(A级):SCI、SSCI、EI检索的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 检索的国内中文(或英文版)学术期刊,EI检索的国际著名的连续性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国内中文权威学术期刊。

普通认定刊物(B级):EI检索的国内中文(或英文版)学术期刊,国内经济管理类一级学术期刊,ISTP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集,由国外主办的经济管理类国际英文学术期刊。

2、至少在重点认定刊物(A级)上发表论文一篇和在普通认定刊物(B级)上发表论文一篇,或者在普通认定刊物(B级)上发表论文三篇。

3、凡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4、凡发表的学术论文,应该是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章节,并且是在学期间完成的工作。

5、对于多篇待发表的论文,只计一篇,但必须有发表论文接收且收取版面费的通知书。

6、对于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并被ISTP检索的论文,只计一篇,但原则上应该参加国际会议。

7、凡发表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多篇论文,只计一篇。

8、凡在以增刊形式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予以确认。

9、凡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应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或副导师)为第一作者且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但博士研究生不能都是第二作者。

10、在其它学科规定的重点认定刊物(参见《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2003年)上发表的论文且论文内容属于经济管理方面,可以确认为B级论文,但论文内容要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认。

11、对于博士研究生完成由导师负责的实际科研项目并与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有关的情况,若博士研究生获得省部级(含省会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科技奖励且有个人获奖证书或者作为执行负责人完成横向重大科研项目(25万元以上)且有正式验收报告的,相当于发表一篇B级论文。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第一部分自学指导第1章:电力企业管理一.主要内容1.企业与电力企业(1) 企业的基本概念(2) 企业的产生与发展(3) 电力企业概述2.管理与企业管理(1) 管理的含义(2) 管理的二重性(3) 管理的职能(4)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5) 企业管理的概念与任务3.电力企业管理概述(1) 电力企业管理的概念 (2) 电力企业管理的特点二.重点1.企业与电力企业(1)企业的内涵(2)企业生产的主要特征(3) 发电企业的特点(4) 电网经营企业的特点2.管理与企业管理(1)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2)管理职能的内涵(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4)现代管理理论阶段(5) 企业管理的任务3.电力企业管理概述电力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三.难点1.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2.理解各管理理论学派的区别与联系.第2章:电力企业组织制度一.主要内容1.企业法律形式(1) 个体企业(2) 合伙制企业(3) 公司制企业2.企业组织结构(1) 企业组织(2) 企业组织结构(3) 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与发展3.电力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1) 发电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 (2) 电网经营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二.重点1.企业法律形式(1)有限责任公司(2)股份有限公司2.企业组织结构(1)直线职能制(2) 事业部制(3) 模拟分权制(4) 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5) 分权式森林型组织结构类型(6) 未来组织发展的特点3. 电力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1) 我国五家独立发电企业的组织结构 (2) 我国两大电网经营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三.难点1.理解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与联系.2.了解我国电力企业采用的类似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第3章:电力市场化运营与电力体制改革一.主要内容1.电力市场化运营(1) 电力市场的基本运营模式(2) 电力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2.电力体制改革(1) 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现状(2) 中国电力市场运营模式近期走势二.重点1.电力市场化运营(1)垄断模式(2)发电竞争模式(3)电力转运模式(4) 配电网开放模式(5) 电力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2.电力体制改革中国近期电力市场结构基本框架三.难点1.理解四种基本运营模式的区别与联系.2. 掌握中国电力市场运营模式近期走势.第4章:电力企业经营战略一.主要内容1.电力企业经营战略概述(1) 企业战略的含义(2) 企业战略的层次(3) 战略管理的含义(4) 战略管理的过程2.电力企业战略环境分析(1) 企业战略宏观环境分析(2) 电力行业结构分析(3) 电力企业内部条件分析3.电力企业总体战略(1) 稳定发展战略 (2) 发展战略 (3) 防御战略4. 电力企业竞争战略(1) 成本领先战略 (2) 差异化战略 (3) 集中化战略二.重点1.电力企业经营战略概述(1) 战略管理的内涵(2) 战略管理的特点2.电力企业战略环境分析(1)电力行业竞争力量分析(2) 经济环境(3) 社会文化环境(4) 设备状况(5) 市场营销能力(6) 科技开发能力3. 电力企业总体战略(1) 稳定发展战略的特征 (2) 稳定发展战略的原因 (3) 密集型发展战略类型(4) 一体化战略的类型 (5) 多角化战略的原因 (6) 电力多经企业的发展(7) 抽资转向战略适用的情景 (8) 调整战略的措施 (9) 采用放弃战略的阻碍4. 电力企业竞争战略(1) 发电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优缺点 (2) 发电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应具备的条件(3) 配电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优缺点 (4) 配电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应具备的条件(5) 发电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类型 (6) 配电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类型(7) 集中化战略的益处 (8) 集中化战略的风险三.难点1.掌握用竞争力模型分析电力行业竞争结构.2. 掌握三种市场竞争战略在电力企业的运用第5章:电力企业经营决策一.主要内容1.电力企业经营决策概述(1) 经营决策的含义(2) 经营决策的类型(3) 经营决策的原则(4) 经营决策的程序2.电力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1) 确定型决策方法(2) 风险型决策方法(3)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二.重点1.电力企业经营决策概述(1)经营决策的特点(2)按不同标准对经营决策的分类(3) 经营决策的步骤(4) 经营决策的原则2.电力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1)盈亏平衡分析法(2)决策树法(3) 乐观准则(4) 悲观准则(5) 后悔值准则(6) 机会均等准则三.难点1.利用决策树法对风险型决策进行计算2.利用四种准则对不确定型决策进行计算第6章:电力企业经营计划一.主要内容1.电力企业经营计划概述(1) 电力企业经营计划的概念(2) 电力企业经营计划的作用(3) 电力企业经营计划的分类(4) 电力企业计划管理的任务2.电力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1) 电力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编制的依据(2) 电力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编制的方法3.现代计划方法(1) 滚动计划法 (2) 网络计划技术 (3) 线形规划法 (4) 投入产出法二.重点1.电力企业经营计划概述(1)电力企业经营计划的狭义定义(2)电力企业经营计划的作用(3) 按不同标准将电力企业经营计划分类(4) 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具体任务2.电力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1)电力企业年度编制的基本方法(2)系列平衡表(3)电力企业编制计划的依据3. 现代技术方法(1) 滚动计划法的特点(2)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步骤(3) 线形规划法解决的问题(4)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三.难点1.理解各种现代技术方法的不同.2.理解综合平衡法在电力企业年度计划编制中的运用.第7章:电力市场营销基础一.主要内容1.电力市场与电力市场营销(1)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2) 电力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3) 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2.电力市场调查与电力需求预测(1) 电力市场调查(2) 电力需求预测3.电力市场细分与目标电力市场选择(1) 电力市场细分 (2) 目标电力市场的选择 (3) 目标电力市场定位 4. 电力市场购买行为分析(1) 电力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2) 电力产业客户购买行为分析二.重点1.电力市场与电力市场营销(1)电力市场的内涵(2)电力市场营销涉及的基本经济活动(3) 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2. 电力市场调查与电力需求预测(1) 发电企业市场调查的主要特点和内容(2) 配电企业市场调查的主要特点和内容(3) 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4) 电力需求预测的种类(5) 电力需求预测的程序3.电力市场细分与目标电力市场(1)电力市场细分的定义(2) 发电市场细分的依据(3) 电力销售市场细分的依据(4) 发电目标市场策略(5) 电力销售目标市场策略(6) 目标电力市场定位的依据(7) 电力市场定位的步骤4. 电力市场购买行为分析(1) 电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 (2) 影响电力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依据(3) 电力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4) 电力产业市场的特点(5) 电力产业客户市场的购买决策过程三.难点1.理解影响电力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依据2.掌握电力消费者购买行为和电力产业客户购买行为的区别第8章:电力市场营销策略一.主要内容1.电力产品与服务策略(1) 电力产品与电能质量标准(2) 发电企业产品与服务策略(3) 配电企业产品与服务策略2.电价策略(1) 电价概述(2) 上网电价的制定和竞价策略(3) 输电服务及定价方法(4) 销售电价的制定和定价策略3.电力销售渠道策略(1) 电力销售渠道概述 (2) 发电企业电力销售渠道策略 (3) 配电企业电力销售渠道策略4. 电力促销策略(1) 电力促销概述 (2) 发电企业促销策略 (3) 配电企业促销策略二.重点1.电力产品与服务策略(1)电力产品的三个层次(2)电能质量的特点(3) 发电企业向电网提供上网电量的形式(4) 辅助服务的内容(5) 电力直供服务模式(6) 配电企业的主要工作2. 电价策略(1) 电价种类(2) 制定电价的原则(3) 发电企业进行策略性报价的方法(4) 输电服务的种类(5) 输电服务的成本构成(6) 输电服务的定价方法(7) 销售电价策略3.电力销售渠道策略(1) 影响电力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 (2) 直接电力销售渠道的特点(3) 间接电力销售渠道的特点 (4) 配电企业电力销售渠道策略4. 电力促销策略(1) 电力促销的基本原则 (2) 电力促销基本策略 (3) 发电企业针对终端大客户的促销策略(4) 发电企业针对中间输电市场的促销策略 (5) 配电企业促销策略三.难点1.了解电力促销基本策略2.了解各种销售电价策略的区别.第9章: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主要内容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1) 人力资源的含义(2)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3)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2.电力企业人员招聘(1) 人员招聘的基本理论(2) 电力企业人员招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电力企业人员培训(1) 人员培训的基本理论 (2) 电力企业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 电力企业人员激励(1) 激励的基本理论 (2) 电力企业人员激励措施5. 电力企业绩效考核(1) 绩效考核的作用 (2) 绩效考核的原则 (3)绩效考核的方法二.重点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2. 电力企业人员招聘(1) 人员招聘的原则(2) 人员招聘的程序(3) 人员招聘的渠道(4) 人员招聘的方法(5) 电力企业人员招聘改进的措施3.电力企业人员培训(1) 人员培训的原则 (2) 人员培训的内容 (3) 人员培训的方法(4) 电力企业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5) 电力企业人员培训的改进措施4. 电力企业人员激励(1) 激励内容理论 (2) 激励过程理论 (3) 激励行为理论(4) 电力企业人员激励措施5. 电力企业绩效考核(1) 绩效考核的原则 (2) 绩效考核的方法三.难点1.理解电力企业人员激励措施的实施2.掌握各种培训方法.第10章: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一.主要内容1.财务管理概述(1) 财务管理的概念(2) 财务管理的特点(3) 财务管理的内容(4) 财务管理的任务2.筹资管理(1) 筹资管理概述(2) 自有资金筹集(3) 借入资金筹集3.资产管理(1) 流动资产 (2) 固定资产管理 (3) 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 4. 投资管理(1) 内部长期投资管理 (2) 对外投资管理5. 成本费用管理(1) 成本费用管理的概述 (2) 成本费用预测与计划(3) 成本费用控制 (4) 成本费用分析6. 利润管理(1) 利润管理概述 (2) 利润预测 (3) 利润计划 (4) 利润分析7. 财务分析(1) 财务分析概述 (2) 财务能力分析二.重点1.财务管理概述(1)财务管理的特点(2)财务管理的任务2. 筹资管理(1) 筹资渠道(2) 筹资方式(3) 企业吸收直接投资的种类(4) 企业吸收直接投资的程序(5) 股票分类(6) 银行借款筹资的优缺点(7) 债筹资的优缺点(8) 经营性租赁与融资性租赁的特点3.资产管理(1) 存货管理的意义 (2) 固定资产的计价 (3) 无形资产的分类(4) 递延资产的管理4. 投资管理(1) 静态评价方法 (2) 动态评价方法 (3) 无形资产投资的方式(4) 电力企业对外投资的种类 (5) 电力企业对外投资的原则(6) 债投资的特点 (7) 股票投资的特点5. 成本费用管理(1) 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2) 成本费用预测的方法 (3) 成本计划的的构成6. 利润管理(1) 利润预测的方法 (2) 利润分配的原则7. 财务管理(1) 财务分析的方法 (2)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3)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4) 企业赢利能力分析三.难点1.掌握各种财务能力分析.2.理解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第11章:电力企业物质管理一.主要内容1.电力企业物质管理概述(1) 物质与物质管理(2) 物质管理的任务(3) 物质管理的内容2.物质消耗定额(1) 物质消耗定额概述(2) 物质消耗定额制定的方法3.物质储备定额(1) 物质储备定额概述 (2) 物质储备定额制定方法4. 物质供应计划(1) 编制物质供应目录 (2) 确定物质需要量 (3) 确定期初和期末的储备量(4) 编制物质平衡表和确定物质采购量5. 库存控制与管理(1) 库存控制 (2) 库存现场管理二.重点1.电力企业物质管理概述(1)物质管理的基本和具体任务(2)物质管理的内容2. 物质消耗定额物质消耗定额制定的基本方法3.物质储备定额(1) 物质储备定额的种类 (2) 各种物质储备的计算4. 物质供应计划(1) 编制物质供应目录需考虑的因素 (2) 物质需要量的计算5. 库存控制与管理(1) 影响库存的因素 (2) 定货点的计算 (3) 经济订购批量的计算三.难点掌握物质储备、定货点和经济订购批量的计算.第12章:电力企业生产管理概述一.主要内容1.电力企业生产概述(1) 电力系统的组成和特点(2) 电力企业生产过程(3) 电力企业生产特点2.电力企业生产管理概述(1) 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特点(2) 电力企业生产管理内容二.重点1.电力企业生产概述(1)电力系统的特点(2)电力企业生产特点2.电力企业生产管理概述(1) 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特点 (2) 电网企业生产管理的内容三.难点理解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与一般企业的区别.第13章:发电企业生产管理一.主要内容1.发电企业运行管理(1) 发电企业运行调度(2) 发电企业运行制度(3) 发电企业运行分析2.发电企业安全与可靠性管理(1) 发电企业安全管理(2) 发电企业可靠性管理3.发电企业燃料管理(1) 发电用煤的煤质要求 (2) 燃料的计算验收与质量验收(3) 入炉煤掺配与储存管理 (4) 燃煤耗用计量4. 发电企业环境管理(1) 全过程环境管理 (2) 环境保护设施(设备)管理 (3) 环境检测管理(4) 资源回收利用管理 (5) 绿化管理 (6) 技术管理二.重点1.发电企业运行管理(1)运行调度的基本原则(2)“两票三制”的主要内容(3) 运行分析的种类2.发电企业安全与可靠性管理(1) 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的概念 (2) 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3. 发电企业燃料管理(1) 发电用煤对煤质特性指标的要求 (2) 燃料的质验率4. 发电企业环境管理全过程环境管理的五个阶段三.难点掌握“两票三制”的主要内容第14章:电网企业生产管理一.主要内容1.电网调度管理(1) 电网调度管理的工作性质(2) 电网调度管理模式(3) 电网事故处理2.供电管理(1) 供电质量管理(2) 线损管理(3) 供电设备运行管理(4) 城市配电网管理二.重点1.电网调度管理(1)厂网分开的概念(2)发电竞价上网生产模式的运行(3) 节能发电调度生产模式的序位表(4) 不正常频率的处理(5) 不正常电压的处理2.供电管理(1) 电能质量的特点 (2) 衡量供电电压质量的指标 (3) 我国供电可靠率的要求(4) 造成供电中断的原因 (5) 线损产生的原因 (6) 线损管理的工作(7) 降损措施 (8) 城市配电网的特点 (9) 满足电网供电安全准则(10) 城市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的具体程序三.难点(1) 掌握满足电网供电安全准则.(2) 掌握城市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的具体程序.第15章:电力企业设备管理一.主要内容1.设备管理概述(1) 设备管理含义(2) 设备管理的内容(3) 设备管理的任务2.设备的选择、评价与使用(1) 设备的选择(2) 设备的经济评价(3) 设备的合理使用3. 设备的维护、检查与修理(1) 设备的磨损与故障 (2) 设备的维护 (3) 设备的检查 (4) 设备的修理 4. 设备的更新与改造(1) 设备更新 (2) 设备改造5. 设备的综合管理(1) 设备综合工程学 (2) 全员设备维修制二.重点1.设备管理概述(1)设备管理的概念(2)设备管理的任务2.设备的选择、评价与使用(1) 选择设备时应考虑的因素 (2) 设备合理使用的措施3. 设备的维护、检查与修理(1) 设备磨损的形式 (2) 设备磨损的规律 (3) 设备的故障规律(4) 三级保养制 (5) 计划预防维修的方法 (6) 计划保养维修制概念 (7) 预防维修制中的设备维修方法4. 设备的更新与改造(1) 设备寿命的种类 (2) 设备更新的含义 (3) 设备改造的类型5. 设备的综合管理(1)设备工程学的特点 (2) 全员设备维修制的含义 (3) 全员设备维修的要点三.难点了解各种设备维修方法的区别第16章:电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一.主要内容1.创新概述(1) 创新的含义(2) 创新的种类(3) 企业创新的内容2.管理创新(1) 管理创新的含义(2) 管理创新的内容3. 技术创新(1) 技术创新的含义 (2) 技术创新的内容 (3)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二.重点1.创新概述(1)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2)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2.管理创新(1) 管理创新的概念 (2) 组织结构创新的类型3. 技术创新(1) 当前工艺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 (2) 技术创新战略类型三.难点掌握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一.单选题:1.按企业组织的法律形式来划分,企业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A.股份有限公司B.有限责任公司C.法人企业D.公司制企业2.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A.获取赢利B.承担社会义务C.履行社会责任D.为顾客提供产品3.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A.企业规模B.工作任务C.环境D.技术特征4.在现代管理理论阶段,认为企业管理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派是A.管理过程学派B.行为科学学派C系统管理学派 D.权变理论学派5.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般来说是A.独资企业B.合伙企业C.非法人企业D.法人企业6.在管理历史中,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A.泰勒B.法约尔C.甘特D.韦伯7.企业组织中管理幅度,是指上级主管A.直接指挥下属数量B.所管的部门数量C.所管理的全部下属数量D.管理的层次8.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决策应该采用A.最优的行为准则B.折中的行为准则C.满意的行为准则D.保守的行为准则9.在公司制企业中典型的人合公司是A.无限责任公司B.有限责任公司C.股份有限公司D.合伙企业10.行为科学学派研究的中心问题是A.分工协作B.经营决策C.人际关系D.生产效率11.企业中两权分离中的两权是指.A.投资人的财产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B.投资人的资本所有权与投资人的资产受益权C.投资人的资本所有权与投资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择权D.投资人的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12.关于管理的应用范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你认为以下说法( )最好.A.只适用于盈利性工业企业B.普遍适用于各类组织C.只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D.只适用盈利性组织13.对于合伙制企业,以下正确的说法是A.合伙制企业是法人企业B.合伙制企业是公司制企业C.合伙人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责任D.合伙人对公司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14.公司制企业中典型的资合公司是A.无限责任公司B.有限责任公司C.股份有限公司D.合伙制企业15.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中 ,最重要的是A.决策职能B.指挥职能C.激励职能D.协调职能16.泰罗对工人实行的管理制度,是源于对工人是( )的认识.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17.在泰罗同时代,许多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中被人们称之为“动作专家”的是A.甘特B.吉尔布雷斯C.巴思D.埃默森18.目前MBA的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员的管理能力,它体现了哪种管理学派的思想A.社会系统学派B.管理过程学派C.系统管理学派D.经验主义学派19.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六种活动,即技术、商业、会计、财务、安全、管理活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技术B.会计C.管理D.商业20.根据管理过程学派,在管理各职能中处于首要的是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21.在不同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中,集发、输、配电三环节为一体的是A.垄断模式B.发电竞争模式C. 电力转运模式D.配电网开放模式22.供电企业扩大电能在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上的销售,这种战略是A.市场渗透B.市场开发C.横向一体化D.纵向一体化23.电力企业计划的编制方法是A整体平衡法 B.局部平衡法 C.综合平衡法 D.个别平衡法2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理需要B.主导需要C.社交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25.编制电力企业年度经营计划一系列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是A.发电能源平衡表B.物资平衡表C.劳动平衡表D.电力电量平衡表26.发电企业扩大销售,向大客户直供电,这种战略是A.市场渗透B.市场开发C.横向一体化D.纵向一体化27.电力企业确定物资储备定额时,某种物资最低储备量是A.经常储备量B.季节储备量C.保险储备量D. 经常储备量与保险储备量之和28.设备的磨损是有规律的,设备磨损速度缓慢,磨损量较小,运行最佳的阶段是A.初期磨损B.中期磨损C.正常磨损D.剧烈磨损29.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配电网开放模式首先实行的国家是A.美国B.澳大利亚C.英国D.法国30.输电企业相互收购和兼并,这种战略是A.市场渗透B.市场开发C.横向一体化D.纵向一体化31.电力促销的核心是A.推销 B.降价 C.沟通 D.服务A.1~5年B.4、6或8年C.10~30年D.12~24月33.我国五家独立发电集团公司基本采用类似( )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A.产品B.区域C.职能D.顾客34.电力企业成立多经企业,这种战略是A.密集型发展B. 纵向一体化C.横向一体化D. 多角化35.电力企业确定物资储备时,某种物资最高储备量是A.经常储备量B.季节储备量C.保险储备量D.经常储备量与保险储备量之和36.薪金和工作环境属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A.保健因素 B自我实现需要 C激励因素 D成长需要37.一般而言,电压等级高的客户,所需的配电设备较少,电价是A.较高B.较低C.不变D.不确定38.电力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是A.计划B.生产C.营销 D客户39.火电厂自己开采煤矿,运输煤炭等,这属于A.密集型发展战略B.纵向一体化战略C.横向一体化战略D.多角化战略40.发电企业相互收购和兼并,这属于A.密集型发展战略B.纵向一体化战略C.横向一体化战略D.多角化战略41.按电力需求预测的时间分类,规划预测的预测期一般在A.1~5年B.4、6或8年C.10~30年D.12~24月42.按照可靠性电价策略,一般客户对供电要求的可靠性越高,电价水平则越(A.高B.一样C.低D.不能确定43.电力销售渠道的起点是A.发电企业B.电网经营公司C.配电企业D.电力客户44.通过和参照对象进行比较以获得激励的理论是A.强化理论 B 双因素理论 C 成就需要理论 D.公平理论A.1~5年B.4、6或8年C.10~30年D.12~24月46.按照峰谷分时电价策略,高峰时段电价一般比现行电价要A.高B. 一样C.低D.不能确定47.采用ABC分类法进行库存管理时,对( )物资进行重点管理.A. A类B. B类 C.C类 D. A和B类48.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的财务指标。

东北大学 二、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隐名评审的暂行规定

东北大学 二、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隐名评审的暂行规定

东北大学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隐名评审的暂行规定添加时间:2011-10-19 14:48:00 点击次数:13(2006年5月制订,2011年9月修订)为保证博士学位授予质量,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建立和完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决定实施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的“双盲”隐名评审制度。

一、“双盲”隐名评审的对象“双盲”隐名评审的对象为所有申请博士学位人员。

博士学位申请人员经学院初审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量化标准符合要求后,经导师同意,由学院将学位论文统一提交研究生院学位科,同时提交学生的基本信息:学号、姓名、专业、导师、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联系电话等。

另外提交申请人的学位论文创新性自我评价表电子版。

二、具体实施办法博士学位申请人员名单确定后,5名学位论文评阅人中由研究生院负责聘请其中3名校外评阅专家,并负责送审学位论文和回收评阅意见,其余2份学位论文专家评审工作由学院负责组织。

参加“双盲”隐名评审的3份博士学位论文由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在预计申请人正式答辩前2个月(国家规定3个月)交到研究生院学位科,并同时提交博士学位申请人的《东北大学申请博士学位人员资格审查表》。

隐名评审论文采用统一格式的白色铜板纸进行装订,论文中要隐去作者和导师姓名:包括封面、扉页、发表文章、致谢等处。

此外,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和专利处应注明本人为第几作者及收录、引用情况。

学位科在收到学位论文后1周内委托其它单位的学位管理部门聘请3位同行专家进行论文评阅,评阅时间为4周。

送审的单位尽可能考虑学科水平与我校相当或高于我校的相关学科。

整个评审过程都实行“双盲”隐名评审:即作者、导师和评阅专家信息相互回避。

论文以特快专递的方式送审。

所发生的专家评阅费每名博士学位申请人600元,以转帐方式通过计财处转到研究生院帐户(18700002),转帐后的通知单与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一起由学院研究生秘书交到学位科。

其它相关费用由研究生院负责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一、学科简介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也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它从总体上研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规律。

它还结合实际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本学科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等。

二、培养目标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风。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3.毕业后能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或能够从事科学技术管理、科技政策研究、科技文献编辑工作。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有科技哲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16分,无科技哲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20。

四、研究方向1.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2.科学技术与社会(STS)3.企业技术创新4.技术创新哲学5.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五、课程设置必修课名称0467200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04682007 外语04671001学术报告与讲座04673001技术哲学概论补修课:04673002哲学史与西方科学哲学04673003科技史与现代自然观导论选修课名称04673004科学技术学04673005技术创新论04673006 科技政策学六、学位论文要求1.入学后(开题前和答辩前)要集中进行政治思想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开题或答辩。

2.全日制博士生在入学后一年半开题(在职攻读两年),开题报告要反映论文的创造性,并有覆盖50篇以上文章的文献综述(其中外文文献不低于30篇),在开题前还必须在指定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与开题内容相关的文章,未达到上述要求者不得开题,可将开题时间延期半年。

3.博士生在入学后两年或两年半内未能开题,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发给博士生课程学习结业证书,终止培养。

4.博士生答辩前至少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两篇文章,其中至少有一篇达到指定刊物要求。

5.博士生未能按规定学制时间进行答辩或未能通过答辩,可延期半年进行答辩或进行再答辩,仍未进行答辩或答辩仍未通过者,可发给研究生课程结业证明,终止培养。

七、博士论文量化标准1.重点认定刊物2.普通认定刊物说明:1.博士生在开题前至少在学院认定的相关刊物上发表一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2.博士生开题后发表的文章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答辩:(1)在国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外文文章(刊物级别由本学科导师组认定);(2)除开题前发表的1篇论文外,至少还需发表2篇论文,其中一篇必须发表于重点刊物,并且以第一作者署名,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为第二作者。

3.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不论其发表在何种刊物上,均视为重点刊物文章;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均视为重点刊物文章。

4.凡在由全国性学会主办的国内学术会议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均视为重点刊物文章。

5.凡发表在国内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学报(53所)上的论文,其中综合性大学学报的被认定为重点刊物文章,理工科大学学报(社科版)的被认定为普通刊物文章。

发表于其他大学学报的论文级别由导师组认定。

6.发表在我校主办的相同刊物上的多篇论文按1篇计算。

7.对于待发表的多篇论文按1篇计算,但必须有发表论文接收且收取版面费的通知书。

8.对于博士研究生完成由导师负责的实际科研项目并与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有关的情况,若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或哲学社会科学奖励(一、二、三等奖),或者获得省部级(含省会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科技奖励或哲学社会科学奖励(一、二、三等奖)且有个人获奖证书,或者作为执行负责人完成横向重大科研项目(经费在3万元以上)且有正式验收报告的,相当于发表1篇重点刊物论文。

9.对于博士研究生完成由导师负责的实际科研项目并与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有关的情况,若博士研究生获得省部级(含省会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科技奖励且有个人获奖证书,或者非计划单列市政府科技奖励或哲学社会科学奖励(一、二、三等奖)且有个人获奖证书,或者作为执行负责人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万元~3万元)且有正式验收报告的,相当于发表1篇普通刊物论文。

10.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士生的所属单位必须是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11.凡在未经认定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刊物级别需由本学科导师组认定。

12.凡博士生发表文章达到量化标准的,只是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能否答辩必须获得导师的同意和导师组的批准。

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学科一、学科简介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是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相关理论,研究科技政策运行过程,研究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创新、比较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等内容。

二、培养目标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风;2.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运用;3.毕业后能从事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有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16分,无此学位者最低学分为20分。

四、研究方向1.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理论研究2.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3.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五、课程设置(一)必修课程名称04672004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04682007 外语04673015 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前沿问题研究04673016 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原著选读04673017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比较研究04671001 学术报告与讲座除修完以上必修课以外,由导师指定方向课程1-3门04673018战略管理研究04673019科技创新体系研究04673021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04673020科技政策评估研究(二)非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须加修以下课程(每门课为1学分),总学分不少于20学分。

04671046科技管理研究04671027管理思想评析(管理理论研究)04671152科技法学研究04671038科技政策研究04671027 行政管理研究六、学位论文要求1.入学后(开题前和答辩前)要集中进行政治思想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开题或答辩。

2.全日制博士生在入学后一年半开题(在职攻读两年),开题报告要反映论文的创造性,并有覆盖50篇以上文章的文献综述(其中外文文章不低于30篇),在开题前还必须在指定刊物(参见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上至少发表1篇与开题内容相关的文章,未达到上述要求者不得开题,可将开题时间延期半年。

3.博士生在入学后两年或两年半内未能开题,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发给博士生课程学习结业证书,终止培养。

4.博士生在答辩前必须再在核心刊物上至少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两篇文章,其中至少有一篇达到指定刊物(参见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要求。

5.博士生未能按规定学制时间进行答辩或未能通过答辩,可延期半年进行答辩或进行再答辩,仍未进行答辩或答辩仍未通过者,可发给博士生课程结业证明,终止培养。

七、论文量化标准1.重点认定刊物2.普通认定刊物说明:1.论文开题:博士生在开题前至少在学院认定的相关期刊上公开发表一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2.论文答辩:博士生开题后,发表的文章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论文答辩。

(1)在国外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学术期刊或相关刊物上公开发表1篇外文文章(刊物级别由本学科导师组认定)(2)除开题前发表1篇文章以外,至少还需发表2篇论文,其中1篇必须发表在重点刊物上,且以第一作者署名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为第二作者;3.在CSSCI检索的国内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均视为重点刊物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不论其发表在何种刊物上,均视为重点刊物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理论版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均视为重点刊物文章;4.对于博士研究生完成由导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且获得省部级(含省会所在地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且有个人获奖证书,相当于发表1篇重点刊物论文。

5.论文的发表者单位署名必须是东北大学;6.凡未经认定的刊物,其级别由导师组认定;7.凡博士生发表文章达到量化标准的,只是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能否答辩必须获得导师的同意。

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学科一、学科简介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主要从整体上研究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研究创新能力开发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工程的综合性管理。

二、培养目标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风。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3.毕业后能在科技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与创新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创新管理。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有管理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为16分,无管理学硕士学位者最低学分为20分。

四、研究方向1.科学技术学2.高新技术管理3.技术创新管理4.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战略管理五、课程设置必修课名称04673002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04682007外语04673004科学技术学04673022 管理科学04671001学术报告与讲座补修课(无管理学硕士学位者任选2门)04671161战略管理04671166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专题04671168管理经济学04671167 国际技术转移与扩散理论选修课名称04671160创造发明学04671165技术创新管理04673023管理科学前沿讲座04673024管理科学专题综述六、学位论文要求1.入学后(开题前和答辩前)要集中进行政治思想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开题或答辩。

2.全日制博士生在入学后一年半开题(在职攻读两年),开题报告要反映论文的创造性,并有覆盖50篇以上文章的文献综述(其中外文文章不低于30篇),在开题前还必须在指定刊物(参见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上至少发表1篇与开题内容相关的文章,未达到上述要求者不得开题,可将开题时间延期半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