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甘肃省是中国的西北内陆省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临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南接四川省,西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濒蒙古国。
甘肃省地域广阔,辖14个地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了86个县级行政单位。
这些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甘肃省整体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探讨不同县域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首先,甘肃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
甘肃省地区辽阔,地势复杂多样,有高山、丘陵、盆地和河谷等地貌。
由于地势起伏,交通不便,导致一些山区县域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比如,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给其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甘肃省的县域经济发展还受到资源条件的影响。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比如,庆阳市正宁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后勤保障能力不足,导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此外,甘肃省的县域经济发展还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些县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
比如,青海省的酒泉市瓜州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业,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最后,甘肃省的县域经济发展还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甘肃省地域辽阔,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一些县域经济的发展。
比如,平凉市崇信县位于陇中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农业发展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同时缺乏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撑。
综上所述,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受到地理条件、资源条件、宏观政策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
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世纪之交,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政治的高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党中央的决策变为甘肃人民的实际行动,实现西部大开发甘肃大发展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十五”甘肃开发规划由本规划及水利、公路、铁路、民航、电力、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技、教育、人才等专项规划组成。
规划依据国家确定的西部开发重点领域并结合甘肃实际而制定。
近期开发目标和重大项目主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年度计划来实施。
一、甘肃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甘肃与陕、宁、新、青、川和内蒙古接壤,光热、土地、生物、旅游、矿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经过50多年建设,形成了有特色的工业体系,具有一定科技实力,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
兰州是“一五”国家重点建设城市、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国家级西北商贸中心。
这种特殊区位,加上较好的工业、商贸、科技基础和资源条件,决定了甘肃在西北大开发中将发挥重要的依托作用和联结西北省区、促进东西部地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有史以来,甘肃一直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连接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内地经济向少数民族地区辐射的主要过渡带。
加快甘肃的开发建设,将示范、带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甘肃地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和西北沙尘暴的重灾区,其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安全。
改善甘肃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甘肃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为黄河、长江下游竖起一道生态屏障。
甘肃自然环境较差,贫困人口较多,发展难度大,从根本上改变其相对较落后的面貌,对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依靠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壮大城市经济,大力振兴科技教育,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关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同样 , 县域 经济 的发 展 也 受 区 位 因 素 的 影 响 。地理 位 置 决 定 着 一个 县 的 区位 状 况 , 定 着 它 的交 通 状 况 、 外 开放 条 件 与 开 决 对
全省生产总值的 比重不足 1 , / 与东 部发 达省份个体私营等非公 3 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 巾所 占比重达 8 %以上的状况相 比 ,甘肃 0 省非公 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从产业结构 看 , 第一产业 比重过大 , 二、 三产业 发展水平不 高 , 特别是 工业 化水平较 低 , 型工业 发 新 展缓慢 。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 弱 , 民增 收难 ; 农 工业 比重偏小 , 工业经济实力不 强 , 产业结构 不 优, 科技含量不高 , 缺乏市场竞 争力 , 企业数量虽 多 , 但规模普遍 较小 , 生存发展 困难。从生产力布局看 , 区域高度集 中和以重工 业 为主导 的初级生产力布局模式 尚未被根本打破。
县 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市场 机制力量的体现 。从 非国有
经济 比重及就业结构等指标可 以反 映出一个 区域 的经济 活力 程
度 。从 甘 肃 目前 县 域 的状 况 看 , 公 经 济 在全 省经 济 份 额 中的 比 非
集能力低 , 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
1 现有 生产 力 发 展 水 平 不 高 . 2
企业贷款处 于萎缩状态 。据调 查 , 金融机构对县 域中小企业贷款
申请的户数满足率为 5 %, 0 金额满 足率为 4 %。 6
1 经 济 结构 不协 调 且 经济 活 力 不足 . 3
1 自然 资 源禀 赋 与 区位 因素 影 响 . I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汇报人:
目 录
• 甘肃省概况 •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甘肃省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 甘肃省社会发展情况 • 甘肃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01
甘肃省概况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接壤,地处黄土 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
甘肃省的能源化工产业近年来得到了持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依托丰 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甘肃省在火力发电、石油化工、煤炭开采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在新 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装备制造产业
总结词
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竞争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该省在机床、 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并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建设,提高企业生 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与修复
甘肃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 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污染防治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重点行业污 染整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气候特点
甘肃省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降水量少,日照充足,昼夜 温差大。
人口与民族分布
人口
截至2020年,甘肃省常住人口约为2637万人。
民族分布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
经济发展背景与特点
对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变迁的思考
甘肃科 技
Ga s c e c nd Te h l g n u S in e a c noo y
l 22 No 1 ,.5 D .
J n 2 0 a. o 9
对 甘 肃 省 经济 发展 战 略变 迁 的思 考
王 纪伟
(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 甘肃 兰州 707 ) 300
摘 要 : 了快速发展甘肃省经济 , 为 甘肃省制定 了一 系列具有特 色 的经 济发展 战略 , 每一战 略的形成有其 特定的环
境背景 , 以及明确的战略 目标和战略重点 。通过对 发展 战略的 回顾 , 析其 主要 特点 , 出甘肃 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剖 提
制定的对策分析 。 关键词 : 甘肃 ; 区域经济 ; 战略 ; 变迁 ; 思考
甘肃 自然 条件恶 劣 , 业基 础薄 弱 , 农 农村 贫 困面 大 , 革开 放 以来 , 肃历届 政府 把农 业和农 村经 济 改 甘
发展摆 在 十 分 突 出 的地 位 。“ 造 河 西 ” 甘 肃省 再 是 河西地 区 开发 历 程 中 的第 三 次创 业 。第 一 次是 六 、
13 “ 业强 省” 项 目强省” . 工 “ 战略
甘 肃工 业 的主 导产 品是 以有色 金属 、 色 冶金 、 黑
石 油化 工 和建筑 建 材 业 为 主 的原 料 工业 , 是甘 肃 工
第1 期
王纪伟 : 对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变迁的思考
5
业 的支 撑点 , 加工工 业 较 为薄 弱 , 仅产 量小 , 不 而且
中 圈分 类 号 :2 7 F 0
1 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 的变迁
改 革开放 以后 , 肃从本 省 实际 出发 , 从 不 甘 先后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和对策研究杨双喜摘要:通过对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就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区域差异性,从综合经济实力;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三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分析得出了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县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县域经济区域性特色经济不明显;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聚集度低等。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协调区域差异,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特色经济为主方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提高县域经济辐射;减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等。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差异性;对策县(市)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区域广阔,资源丰富,区域经济特色明显,是我国经济功能较完整的基本单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也是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实现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然而甘肃作为全国较为贫穷的省份,其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此外从甘肃的区域分布去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的特征。
一、甘肃县域基本概况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
在这些县市区中,可纳入县域经济范围的有69个(不包括市辖区)(见表一)。
县域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种行政区划,其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也都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
一直以来,甘肃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大多数省份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1]。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杨迎军 兰州财经大学王晓涵 兰州文理学院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这个薄弱环节。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扶贫攻坚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
本文首先以甘肃省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省67个县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劳动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制度创新、绿色发展、扶持非公经济、人才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县域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0-0480-02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郡县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会议多次引用“郡县治,天下安”。
中国县域经济伴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及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后,开始由要素数量驱动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变。
东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力大大提升,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也不断得到重视。
中央更是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在党的会议及政府文件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制定了很多有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政策涵盖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这个薄弱环节。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扶贫开发工作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到一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甘肃省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寻找并建立有助于推动甘肃省县域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一、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甘肃省县域宏观经济竞争现状分析依据甘肃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2016数据,对甘肃省67个县域分别构造了经济总量、经济均量、金融资本等3个二级指标。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走甘肃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
中 图分类号 : 一 1 F 2 . S 0 ;3 O1
文 献标识 码 : A
甘肃省委审时度势提 出的“ 中心 带 动 、 翼 齐 飞 、 两 组 团发 展 、 体 推 进 ” 区 域 发 展 战 略 【, 是 运 用 科 整 的 l既 】
学 发 展 观解 决 甘肃 发 展难 题 的重 大成 果 , 是 应 对 国 也
Ga s r vn e s o l i a r moi n o d m g iu t r d n w r rl c n tu t n h o e i t o s i d p n e ti n v t e a i t n u P o i c h ud am tp o t mo e a rc l e a e u a o s ci .T e c r s o b o t n e e d n n o a v b l y o f u n r o i i f a r l a s in e n tc n lg .S r s s o l b ad n h s e dn u e r so mai n a d p l a in f ce t c n d o g iu t rl ce c a d e h oo y c u t s h u d e l i o t e p e i g p t t e h n a fr t n a p i t o s ini a o c o i f
t h o g a a he e e t. gi l r c n e a dtc n lg h uda h r era i a s h rc r t s e n li l c i m ns A r u ua si c h ooy so l d eet t od w t G u c aa t i i . c oc v ctl e n e oh h n e sc Ke o d : e o a d vlp n s a ge; a s h rc r t s A v c f gi l r ce c n c n l y y W r s R g n l e e me t t t s G u c aa t i c ; d a eo a r ut a sin ea d t h o g i o r e i n es i n c u l e o
陕甘蒙新宁青六省区区域特色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特色工业应注 意从 四方 面把握 , 一是 注意资源 的独有性 。即人无我有 , 这 样才有 优 势 , 是效 益标 准 , 二 即特色 工业一定 是有 良好效 益的工业 , 是市 场有需求 的产品 , 则 发展 越多亏损 否
越多 ; 是规模性 , 三 即要达 到一 定 的
强的前 向关联或后 向关联 的关系 , 那 么该 产 业 的率先 发展 将有 利 于带 动 其他产 业发展 , 从而推 动国 民经济的
发展 。
二, 陕甘奠新宁青六省区区域特
色工业发展现状 陕甘蒙 新 宁青 六省 区拥 有 丰富 区域特 色工 业 , 推动区域特色工 业发展 。 的人力资源 与矿 产资源 优势 , 六省 区 产业和 拳头产 品。发展“ 业” 作为 一种 经济 战略 , 其本 质特 点 2 发展 特 点为 “ 、 因地 制宜 、 发挥 人 口 17 8万 人 , 占 全 国 人 口 的 11 , 坚持产业 9O '土地 4 96 . 10 / D 2 .9万平方 公里 , 占 在于 以“ 比较优势” “ 取得 效益” 。西部 特色” 即根 据各地 区特点 , 避免产 全 国土地 4 .%, 4 7 生产 总值 1 15亿 地 区 发展 “ 37 区域特 色工 业 ” 一定 要注 的特色 与产 品的差异 性原则 , 意突出效益 , 出优 势 , 长避短 , 突 扬 选 业结构 和产品结构 雷同化 。 区域特 元, 工业增加值 6 0 15亿元 。 产 人 色工业 要具有产 业互补性 , 品要 具 陕 甘蒙 新宁 青六 省 区 工业 不 发 优扶特 ,特 色必须符合人 无我有 人优 我强的原则 。陕甘蒙新 有差异 性 , 样在市 场上才具有竞 争 这 达, 解放后 经过 5 5年发展 , 已经 有了 有我新 , 抓 定 的工业 基础 ,但 工 业体 系不 完 宁青 六省 区 应特 别注意 将 特色 转化 力 。应从特色产 品 出发 , 住特色资
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步研究
发展 , 在开放 与交 流 中体现经 济特色 。第 四 , 色与 特
市场 彼此之 间并 不 矛 盾 , 有 特 色 , 没 有市 场个 没 就 性, 没有市场 , 个性再 鲜明的特 色也没 有活力 。注重 特色 、 向市 场 是 区域 特 色经 济 发 展 的基 本 导 向 。 面 此外 , 特色经 济 的发 展要 与社 会 的发 展 相 和谐 。在 发展 经济 的同时 , 免环 境污 染 、 源浪 费 、 态破 避 资 生
业 结构 调整 , 并 合 理 扩大 产业 链 ; 六 , 托 科 形成 第 依 技 。从 发展 的观 点 看 。 品在市 场 上 的竞 争 实 质 上 商
是 科技 的竞争 , 立 特 色优 势 、 展 特色 优 势 , 创 发 都要
据市场 需求 和开 拓市场 的需 要 , 定发展 哪些产业 , 确
哪些项 目, 使要 发 展 的 特 色产 品 和 特色 经 济结 构 适
紧紧依靠科技 , 既要进行产品开发 、 升级换代 的硬技
术, 叉要 策划 、 管理 、 营 、 筹 的 软科 学 , 登上 信 经 运 要
应 市场 需求 。其 次 。 色经 济之独 特之处 , 特 在于独辟 蹊径 , 托资 源 以及 其他 优 势 , 相对 比较 短的时 问 依 在
而推进 社会整 体 的快 速 、 调发 展 。基 于 以上 对 特 协
市 场优 势突 出 、 动性 强 的产 品重 点 突破 ; 四 , 带 第 资 源 组 合 。围绕 特色 产 品积 聚资 源 , 优化 组 合 ; 第五 ,
产 业 调整 按 发展 特 色产 业 的要 求 , 进行 本 区域 产
色经济 内涵 的认识 , 术界普 遍认 同 。 色经济具有 学 特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地处西北地区,处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甘肃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甘肃省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甘肃省经济以农业基础较为丰富,同时也在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甘肃省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加工贸易价值。
2.区域发展不平衡:甘肃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全省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城乡发展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资源环境矛盾:甘肃省地处西北,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甘肃省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未来趋势展望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甘肃省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未来,甘肃省将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新兴产业:甘肃省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甘肃发展特色经济的内涵及具体思路
[ 金 项 目] 本 文 为 甘 肃省 哲 学 社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基 “ 肃 省 培 育 和 壮 大特 色优 势 产 业 问题 研 究” 阶段 性 成 果 。 甘
3 、甘 肃发展特 色经济符合李嘉 图比 较优 势学 说 ,充分 发挥 本地 区的 比较优 势, 从而有效地克服地 区产业结构趋 同的 弊病 , 推动甘肃地 区经济结构 的战略调整 和优化升级。
个 因素入手, 出促进甘肃特 色经 济发 提
展 的 具体 思路 。
[ 关键 词】
甘 肃 ;特 色经 济 一个具有空间差异性 的经济体系 ,在这 个系统里 ,特 色经济 的
各 个 组 成 部 分 形 成 一 个 相 互 联 系 ,相 互 促 一 进 ,相互作用 ,缺一 不可的整 体。这个 体 系的形成 ,应该包括 以下几个方 面内容。 1 以特 色产品为核心 如果 没有 一 批 名优 和 拳 头产 品 , 展 二 、甘肃发展 特色经济的现实意义 发 区域特色经济是难 以想象 的。在 日益激 烈 区域特色经济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 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名牌品牌 的商 品必然 受 求 ,依据本地 区经济、社会 、文化特有 的 到冷落 ,也说 明没有 特色。特 色经济表 现 现实基础 、资源条件和生产力水 平 ,能最 在物质形态 ,就是产品的 “ 、特 、优、 大限度地 扩张经济总量 ,经济效益 显著 , 名 新” 并根据市 场的变化不断更新换代 , , 实 能确保具有鲜 明区域特点 的经济 结构。 这 现产品的系列化 , 终形成各种各样的名 对于促进甘肃地 区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地 区 最 牌产品特色 ,以满足某种独特 的、多样化 经 济 增 长 ,具 有 无 比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的 市 场需 求 ,这 种 特 色 具 有 不可 替 代 性 。 1 甘 肃 发展 特 色 经 济 不 仅 符 合 “ 散 业 , 但 要 守 住 现 有 的 特 色 , 要 突 出 创 、 耗 不 更 因此 , 特色 经济 的体 现是靠特色产品来体 结 构 理 论 ” 的基 本 原 理 , 是 经 济 全 球 化 、 新 能力 。在 主动 融人 经济 全球 化的过 程 也
立足省情着眼全局统筹发展
甘肃农垦系统县处级领导干部十八大精神第二期轮训班
• 3.从发展层次来看,农业、工业、 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科教文卫等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 4.从城乡关系来看,统筹兼顾,一 体推进,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 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
甘肃农垦系统县处级领导干部十八大精神第二期轮训班
• 5.从发展重点来看,从区域上来看, 兰白城市圈为核心优先发展,陇东和 河西为两翼重点发展;从产业层次来 看,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资源 开发利用、农业等为重点,生态建设 为根本,建好西部生态屏障,带动甘 肃全局发展。
甘肃农垦系统县处级领导干部十八大精神第二期轮训班
河西地区:28.48万 陇东地区1.13+2.71+1.4=5.23 兰白区域:1.3+2.1=3.4+2万 临夏区域:88平方千米 陇南区域:2.8万平方千米 甘南区域:4万平方千米
甘肃农垦系统县处级领导干部十八大精神第二期轮训班
2.西翼:打造河西清洁能源基地及优质高
(一)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 • • • • 1.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 2.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3.改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 4.改善城乡公共设施条件。 5.大力发展公共娱乐设施。
甘肃农垦系统县处级领导干部十八大精神第二期轮训班
甘肃农垦系统县处级领导干部十八大精神第二期轮训班
• 3.金武经济区:
• 金昌、武威两市为核心 • 经济总量:GDP总量428.4亿元,人口 238.43万人,存款余额250亿元。 • 主导产业:1.有色金属。2.优质高效节水 农业。3.沙产业。4.农产品加工。5.文化 旅游。6.商贸流通。7.新材料生产加工。
河西地区:28.48万 陇东地区1.13+2.71+1.4=5.23 兰白区域:1.3+2.1=3.4+2万 临夏区域:88平方千米 陇南区域:2.8万平方千米 甘南区域:4万精神第二期轮训班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中心带动:率先发展扬风帆——论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一)如果说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则是其中最响亮、最动人的音符。
如今,陇原大地,新的发展乐章已经奏响。
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是甘肃崛起的新号角。
此中,一个?音符?最值得期待: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这是兰州、白银的新使命。
(二)?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这句话,拉开了一部分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的大幕,也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源泉。
放眼全国,东部地区率全国之先,而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每一项重大战略,也有其?率先?的城市布局。
立足甘肃,以至西北,区域发展同样呼唤自己的?龙头?。
这里,兰州之于甘肃,如东部之于全国,是?龙头?的必然之选。
从区位看,兰州处于大西北?座中四联?的特殊位臵。
从历史看,兰州始终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现实看,经过60年积累与发展,兰州综合实力大大提高。
可以说,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兰州率先发展,既是?兰州战略?的新接力,又是兰州、甘肃发展的再出发。
(三)率先发展,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理念。
在我省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种种困难。
率先发展,意味着会首先触及矛盾、面对困难。
为此,作为一种责任,率先发展,决不能绕着困难走,而是要在改革上先人一步,在发展上快人一拍,率先搬掉?拦路石?,率先趟出新路子。
而且,在新的发展时期,兰州的率先发展,决不能单纯追求速度率先,也不能延续传统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理念,率先发展,就是要彻底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发展观念、思维惯性、发展方式,率先科学发展。
一定程度上说,中心城市发展的责任和理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成败。
中心城市只有敢为人先,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方能不负?龙头?使命。
甘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优势、路径及战略举措
^DEVELOPING丨特别策划甘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的机遇、优势、路径及战略举措■张建君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点就是办好甘肃自己的 事情,紧扣“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谋划 具有甘肃特色的追赶式发展道路,扬长避短,固强补 弱,把握省域发展战略主动性,争取到2035年与全 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机遇分析其一,战略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 国经济要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型发展转变,当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格局会转向更 好满足国内需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这对外向型经 济比重较大的省份会形成较大挑战,但对外向型经 济比重较小的我省影响会小得多。
“船小好掉头”,我 省应紧盯“双循环”战略指向,全面抓好“十四五”及 2035年远景规划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度融 合,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方面谋好局、布好篇,把我省打造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示范区。
其二,政策机遇。
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我国已进入“髙额群众消费阶段”。
在这个阶段,以汽 车生产和消费为主的耐用消费品综合体系正在成为 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部门,并与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等一起成为这个阶段 的主导产业。
结合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 *14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省应重视上述 领域项目布局、产业规划、引资投资,赢得国家发展规 划与政策调整的先机,通过持续扩大内需等消费政 策,推动我省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其三,发展机遇。
2019年,我国人均GDP按年 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 大关,距离世界银行划定的世界高收入国家12375 美元的门槛,只有2099美元的差距。
按照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増速为-3%,发达国家将下滑到-6.1%,同时穆迪预测我国 经济增长有望达到1.9%左右,很有可能将在今后两 年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析
52013年Vol.28No.5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13-04-16作者简介:王 茹(1980-),女,甘肃兰州人,讲师,从事区域经济学向的研究。
一、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甘肃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交通运输等主客观因素。
而作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2010年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为4120.8亿元,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包括58个县和7个自治县)为1674.45亿元,占全省GDP 总额的40.6%,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的经济贡献分别为23.94%、43.68%和32.38%。
其次,县域经济整体发展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财政投资全省农业、农村63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比2005年增加121.41万吨。
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36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
第三,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部产于县域单位。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县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甘肃省全省共有86个县,分布在陇中、河西、陇南、陇东四个空间区域。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陇东地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居全省首位,陇东地区平均生产总值达到579.94亿元,河西地区平均生产总值为336.49亿元,甘南藏族自治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只有72.77亿元;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排在首位的是酒泉地区的肃北县,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万元,而同在一个地区的金塔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万元。
甘肃区域发展战略的解读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 陈开雄
2009年10月19日,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 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 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 略和“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
2010年1月25日在甘肃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 议上,省长徐守盛在《政府工作报告》提 出,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 全面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 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培 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中心带动是核心,是龙头,是重点。 中心带动 两翼齐飞是关键,是引擎,是助力器。 两翼齐飞 组团发展是基础,是优势,是特色。 组团发展 整体推进是目的,是方向,是落脚点。 整体推进 无论是“中心带动、两翼齐飞”,还是 “组团发展”,其根本的目标还是要落脚 到“整体推进”上。
奋斗目标
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大幅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幅度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
四、整体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整体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整体推进” 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与保护、 扶贫攻坚、人力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等五个 五个 方面实现新突破 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综合、协调发展,最终 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五、甘肃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完 整统一的体系。 整统一的体系。
一、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 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的 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
中心带动就是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 中心带动就是支持兰州率先发展, 白银都市经济圈, 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 白银都市经济圈 龙头带动作用。 龙头带动作用。
二、两翼齐飞---区域发展战略的双引擎 两翼齐飞---区域发展战略的双引擎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甘肃省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一直排在全国末端,为了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持续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新机遇。
本文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通过对甘肃省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国内外遇到的威胁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够使甘肃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SWOT分析(一)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1.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优势相比于西北地区其他省市,甘肃省东西跨度和南北跨度差距最大,具有发展农业的独特环境,这为中医药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中医药资源丰富独特、量大品优。
不仅如此,甘肃矿产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同时,甘肃省凭借着“河西走廊”这一文化和经济大通道,发展成为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省份。
2.对外开放平台发展优势甘肃省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以来,已搭建全国东中西、面向亚欧大陆桥的“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平台。
2013年以来,甘肃省陆续建成的敦煌航空口岸、兰州铁路口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平台,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另外,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开放平台都是甘肃省对外开放的优势。
3.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石,由于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甘肃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重化工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这是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
(二)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劣势1.城乡收入水平低、消费需求不足表1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从数据来看,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
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甘肃以古甘州、肃州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
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
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
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
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亿立方米。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环境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有较为良好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
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风动工具、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相对优势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省内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
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资源劣势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资源制约1、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差的制约。
甘肃耕地资源是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国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
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制约了地域优势的发挥。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的制约。
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目前甘肃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
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稀缺资源。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耕作技术、综合生产技术以及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失。
在人才方面,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断流向南方等大型发达城市。
特别是在市场信息、就业信息、技术信息等方面,也存在流通不畅,更是出于劣势地位。
4、特色资源商品化程度低。
甘肃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广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人文特点等条件。
蕴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生产技术等资源,并且地下矿产种类繁多。
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各地对特色资源的潜力没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大多数产业规模小,商品量少,加工水平低,包装工艺差,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推广,致使许多资源处于闲置、浪费、流失之中。
制度制约1、户籍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改革过程中迄今为止变化最小和最为缓慢的社会经济制度。
我国目前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与歧视的制度基础,这一制度大大限制了城市资源与农村资源之间的流动,将农村劳动力排除在提职、培训等管理体系之外。
2、城市就业制度。
企业用人制度长期以来重学历、资历、证书而轻能力、业绩的现象始终存在。
加之城市人口不愿学习一线生产技术,而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于种种原因,无法参加正规教育,被拒之门外,导致了生产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
3、教育培训制度。
甘肃城镇劳动人口规模庞大、而科技教育和培训资源严重短缺。
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发展不均衡。
企业培训投入激励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缺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公信力致使劳动力市场信息失灵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造成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培训严重不足。
4、企业产权制度。
目前,甘肃有相当部分的乡镇企业仍属集体所有,对乡、村各级政府有着较强的依附关系。
乡镇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乡镇集体企业产权模糊,部分农民联户办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的地位和经济性质不明;一些地方平调乡镇企业财产,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
用人机制上凭关系直接指派现象严重,分配制度上仍沿用老制度,内部管理不民主,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这些体制方面的缺陷使甘肃乡镇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5、财政制度。
总体上看,财政制度体现为杀富济贫。
收入较好的县区自主权不够,上缴比例太大,用于补贴贫困县区,这样就无法调动县区追求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各个县区财政增长点不合理,一味强调经济增长,不注重来源性的培养。
6、金融制度。
缺少民营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这样造成了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加上金融政策和操作中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与偏见,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筹资能力。
政府行政能力制约甘肃在对外开放方面相当落后,在全国处于劣势。
于思想开放程度不高,对政府职能定位的老观点还不能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与权力运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还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观念和方法。
在许多行业领域于垄断,公共资源、公共权力演变为部门权力、部门资源。
这些行业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其权力运作往往不符合市场规则的要求。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制约甘肃60%以上的乡镇企业集中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与住宿业。
乡镇工业企业主要以采掘业、建材加工、原材料加工和简单食品加工为主,技术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趋同性强,致使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低下。
那些从事地区特色产品生产的企业,大部分处在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模式之下,扩大生产规模缺乏资金,销售产品缺乏宣传和渠道,参与市场竞争缺乏平台。
三、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战略措施发展特色经济要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应与发达地区一样走产业升级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原有的特色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要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现实出发。
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要对原有特色产业进行高起点的革新改造。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注意培养特色经济的上下链相关产业使其在区域上相对集中,在发展特色经济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强对关联产业的扶持和帮助。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对于第三产业中的那些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交通运输、房地产、证券交易、物业管理、旅游和服务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向这些行业倾斜。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使其在财源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积极调整和制定当前的制度和规则,为特色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确界定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合理的产权制度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相协调。
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坚持自然资源的有偿开发利用原则,实行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明确企业产权制度。
通过理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确立企业创新者和创新成果的直接关系,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为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通过设立各种正视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保护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可以进行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的投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壁垒。
同时通过政策、制度、机制的设立可以尽可能快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发挥功效。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与甘肃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
在硬环境建设上,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和专业市场建设为主要载体和平台吸引各类资本有效投入;在环境建设上,大力降低特色产业创业门槛,降低创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创建公平、公正、规范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建立投资服务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有关投资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加强产业引导,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4、加快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建设,强化邮电、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促进省内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具有重要作用。
5、重视培育和引导特色经济市场的发展。
特色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是以需求约束为特征的,要从市场需求的千差万别中选择具备发展优势的特色市场。
于特色经济的产品大多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市场容量有限,市场需求变化快,因此在培育特色市场时,重点要放在如何发现有特殊需求的市场。
从现实出发,首先要重视和培育的是本土市场,通过资源整合,组建集团,形成特色产品品牌。
随着本土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饱和,自身产业的不断壮大,再把眼光投入到国内、国际市场上。
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开发通过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搞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通过政策和待遇,留住农村优秀教师,通过“支教”活动,向农村学校增派师资,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
加快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经济发展培养掌握现代化技术和懂得管理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企业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让企业在劳务市场上公开选聘自己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经营者。
激励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为企业职工创造继续教育的条件。
自办或联办技术培训中心,或选派优秀人员到大专院校、大企业学习深造,以保证企业职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使企业拥有一支具有一定知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