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设计练习题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实验设计专项练习50题(有答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专项练习50题(有答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专项练习50题(有答案)

1. 设计一项关于人格心理测量的实验,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测量

方式和方法?为什么?

答:可以选择自我报告问卷或结构式面谈作为测量方式和方法,因为这些方法相对成本低,易于使用,且被普遍认为是可靠和有效

的人格测量工具。

2. 你设计了一项实验来研究学生管理技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你的研究假设是什么?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来测试这个假设?

答:研究假设是良好的学生管理技巧会对学生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采用随机分组实验设计,将学生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接

受良好的管理技巧培训,而另一组则不接受培训。然后比较两组学

生的成绩,以验证研究假设。

3. 你想要研究人类对音乐的认知,你会如何设计实验来测试这

一认知过程?

答:可以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来研究人类对音乐的

认知。此技术可以记录大脑对于不同音乐类型和听觉刺激产生的电

位变化,以研究人类对音乐的认知过程。

4. 你正在研究注意力分配对认知表现的影响。你会选择什么样

的任务来衡量这种表现?

答:可以选择Stroop任务来衡量注意力分配对认知表现的影响。在这个任务中,被试需要识别出颜色,但是词汇与颜色不匹配,使

得任务结果受到干扰。这个任务可以帮助研究者衡量被试从一个刺

激中分离出不同维度信息的能力。

5. 你想研究睡眠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

法来测试这个问题?

答:可以采用随机分组实验设计来研究睡眠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在没有睡眠的情况下进行了工作记忆

任务,而另一组得到了充足的睡眠后,进行与前一组相同的任务。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

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

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

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

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

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1)复习提纲

复习范围:

一、实验心理学的早期代表人物P2

实心定义:主要内容为心理实验理论、心理实验设计及相关的统计处理技术。保留内容为反应时间和心理物理学。(狭义)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广义)

1879年,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冯特的心理学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代表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1、费希纳: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即心理物理法,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率先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身心合一二元论。1860年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①联系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S=Klog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刺激量增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②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分别为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

后人→信号检测论

2、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被看做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1873-1874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蔡元培1917年在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并于1926年设立了心理学系)

实验心理学复习

实验心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一、三大定律(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史蒂文森定律三选一) P249

1、韦伯定律:

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对于任何同一类的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为韦伯分数。对于放置在皮肤上的重物刺激,韦伯分数大约是1/30。

不同刺激条件和不同感觉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是韦伯分数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任何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I/I = k ,其中△I和I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k代表韦伯分数。这个公式也被叫做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的作用: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如果没有韦伯定律,仅仅比较不同感觉道的差别阈限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费希纳定律:

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og I。

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

3、史蒂文斯定律:

主张在确定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的关系时,要计入在给定条件下感受性的绝对阈限,即“生理零度”。

提出了新的公式:f=K(-0)n。式中,f为主观量,即感觉量;为刺激强度;0为指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绝对阈限;K为常数;n为指定数阶次。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

实验心理学(下)复习

第一章知觉

直接直觉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知觉具有直接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间接知觉: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刺激做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事先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基本验证方案

答案(一)

1、证明知觉直接性的实验,通常使用婴儿、刚出生的动物,或者某些由于生理

生活环境缺陷无法习得某一方面经验的特殊人群作为被试,以期消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研究便是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2、间接知觉的证据有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图形和错觉图。

答案(二)

直接知觉实验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

被试:3名6个月到14个月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实验仪器:视涯

自变量为视涯的深浅一是浅滩(在桌子的一半下是有由白相间的格子图案构成的固体表面)二是深渊(是同样的模式,但和桌子下地面是相平的,玻璃覆盖了整个表面)

间接知觉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深度知觉间接论:先天盲人SB

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知觉是现实的当前的刺激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述

实验心理学: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自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所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即实验中由主试操纵而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即自变量所引起被试的反应结果。这是实验记录的心理指标或行为变化指标随机误差:在实验中,由于一些难于控制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上下波动,这样所造成的误差称之为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就是在实验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有系统的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的误差即称为系统误差。要消除系统误差,一般使用抵消顺序法(即ABBA法)。

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就是指研究者不研究的变量,又称之为无关变量、控制变量。

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各有何特点?

1、实验心理学的酝酿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思辨的水平上。

特点:a、应用的方法简单,研究的问题简单;

b实验技术简单,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还不完善

c、被试的自我观察与陈述都带有十分初级的性质

2、实验心理学建立,传播和发展的阶段19实际60年代以后

特点:①制定和应用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注重对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

②制定和应用了实验研究的特殊方法,如记忆研究法,情绪研究法等。

③广泛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完善了统计学方法—实验手段现代化,结果统计处现代化

3.说明实验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1.可以选择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并在事先为进行实验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

2。可以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进行观察,验证观察的结果。实验具有可核对性或可验证性。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实验⼼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第⼀章引论

1、1879年,冯特在莱⽐锡⼤学建⽴了第⼀个正式的⼼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理学的建⽴。

2、实验⼼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理学的基础

3、观察法与实验法:

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

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③可以进⾏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

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向或研究步骤

【例】①斯楚普实验②加⼯⽔平效应③补笔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

5、⼼理学规律的性质

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到所研究的总体

定性研究:依据⼀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

6、实验⼼理学研究的⼀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作作风

7、研究⼈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

8、实验⼼理学研究的⼀般程序(每个标题后⾯要再写⼀句话解释)

(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献综述、理论综述)

(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随机化原则,再写⼏条随机化的⽅法

(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控制(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式写⼀下

(5)报告撰写:⾃由发挥

第⼆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②主试的态度③被试的态度)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实验⼼理学复习题

第⼀章绪论

⼀、填空题:

1. 现代⼼理学是⼀个⾮常庞⼤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理学分⽀,例如

普通⼼理学、变态⼼理学、社会⼼理学、发展⼼理学、动机⼼理学、认知⼼理学、情感⼼理学、⾏为⼼理学、⼈格⼼理学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

采⽤以下⼏种⽅法:消除法、恒定法、随机取样法、等组匹配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3. 多⾃变量实验是指在⼀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的实验。

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实验控制好、实验结果更有价值。

4.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较⼤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5.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性质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选择、

控制的变量称为⾃变量;由操纵⽽引起的被试者的反应变量称为因变量。

6. ⼼理实验的基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

报告撰写。

7. ⼼理学实验涉及的⾃变量种类很多,⼤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被

试变量、环境变量。

8. 反应时实验中有⼆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9. 在⼼理学研究中,常⽤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描述性观察法、取样观察

法、评价观察法。

10. 实验⼼理学是应⽤科学的实验⽅法研究⼼理现象和⾏为规律的科学,是

⼼理学中关于实验⽅法的⼀个分⽀。

11.⾮实验的⽅法包括⾃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相关研究法。

12. ⼼理学实验框架包括两部分内容,⼀是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变量去

影响因变量;⼆是数据分析,即对虚⽆假设进⾏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13.⾃变量的种类包括刺激特点⾃变量、环境特点⾃变量、被试特点⾃变量、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

1、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 x (三种水平,X1,X2,X3)和自变量(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第一组:先做x1y1,在做X1Y2.第二组:先做Y2X2,后做X2Y1第三组:先做X3Y1,后做X3Y2此实验设计为( )

A、混合设计

B、组间设计

C、区间设计

D、组内设计

正确答案:A

2、在真实验设计中,研究者主动操纵( )的变化,观察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A、因变量

B、自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正确答案:B

3、在研究中自变量是指( )

A、受结果影响的因素

B、研究想要观察的结果

C、导致研究结果产生的因素

D、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

正确答案:C

4、某研究者进行一项以教学方法维持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设立,偶尔为额外变量的实验,下列选项中能有效控制外变量的方法是( )

A、恒定法

B、消除

C、等组匹配法

D、双盲实验法

正确答案:C

5、实验中由于研究者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是( )

A、因变量

B、额外变量

C、自变量

D、无关变量

正确答案:A

6、下列哪项不是心理资料的类别( )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计分资料

D、等级资料

正确答案:C

7、下列有关反应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感受器适应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反应时越长

B、复杂反应中的刺激越相似辨别反应时间越短

C、反应时总是随练习的次数增加而减少

D、反应时的长短因刺激通道的不同而不同

正确答案:D

8、时间知觉是对( )

完整版_实验心理学总复习

完整版_实验心理学总复习

第一章

一、实验心理学:定义、简要历史回顾

(一)定义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二)历史回顾

1、实验心理学的孕育

大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可说是实验心理学的预备阶段。

1816柏色尔(Bessel)提出“人差方程”:B-A=X。

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与提供的各种实验方法,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实验心理的建立

1860年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

3、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为构造学派

第二阶段是行为主义

第三阶段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三位学者

1.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2) 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

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一方面,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另一方面,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2冯特研究贡献

(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霍尔、卡特尔、铁钦纳

3.艾宾浩斯的研究贡献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艾宾浩斯发明节省法来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实验⼼理学复习题

1、启动效应:

由于近期与某⼀刺激的接触⽽使对这⼀刺激的加⼯得到易化的效应,称为启动效应。?启动效应⼀般⼜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种。

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的测验⽅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或词段补笔。

2、⼼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式(表情、⼿势、语⽓等)有意⽆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要求特征:被试⾃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的产⽣⼀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种⾃以为能满⾜这⼀假设的⽅式进⾏反应。(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3、根据在各⾃变量及各处理⽔平中是否⽤相同被试,实验设计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②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变量⼀种情况的处理,故⼜称独⽴组设计。

③混合设计指在⼀个研究中有些⾃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般说来,如果⼀种⾃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种⾃变量,那么对这些⾃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4、实验信度与实验效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致性程度。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法能达到实验⽬的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性。

5、反应时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心理学实验流程

心理学实验流程

心理学实验流程

心理学实验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提出问题:确定想要研究的问题或假设。

2. 实验设计:根据问题设计实验,包括实验变量、控制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等。

3. 被试招募:招募合适的被试参与实验,确保被试的代表性和样本量的合理性。

4. 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设备和工具。

5. 预实验:进行小规模的预实验,以检查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修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6. 正式实验: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正式实验,记录被试的反应和数据。

7.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检验假设。

8. 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或反驳了研究问题。

9. 讨论和结论: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局限性以及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10. 撰写报告: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撰写出来,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11. 伦理考虑: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确保遵循伦理原则,保护被试的权益和隐私。

这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学实验流程,不同的实验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步骤可能会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和领域而有所调整。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试题版)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试题版)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试题版)

一、选择题

1.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信号灯的亮度是(B)。

A.因变量

B.自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光变量

2.在选择因变量的测定指标时,应综合考虑其(D)。

A.稳定性、客观性、可辨别性

B.恒定性、数量化、整体性

C.情景性、整体性、可辨别性

D.客观性、数量化、有效性

3.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索场景

中的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A.2

B.3

C.4

D.5

4.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里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

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本著作是(C)。

A.《定量分析手册》

B.《心理学大纲》

C.《实验心理学》

D.《心理学物理学基础》

5.在探讨字号大小对汉字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的研究中,阅读速度是(A)。

A.因变量

B.自变量

C.控制变量

D.刺激变量

6.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B)。

A.消除法

B.恒定法

C.随机法

D.匹配法

7.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8.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匹配法

B.平衡法

C.排除法

D.恒定法

9.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检查点,一般以(B)为宜,只有

这样,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

B.3~5个左右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六章注意 注意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

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本特提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该过滤器模型的核该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

1.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另一耳的信息。

2. 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

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同时允许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耳的信息通过。

3.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

1.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2. 哈德威克和希夫林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该模型。

心理学实验设计练习题

心理学实验设计练习题

实验设计练习题

姓名:学号:

下面有10个心理效应的相关实验,请判断它们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设计类型。

1、进门坎效应

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

【实验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他们在第一个居民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众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他们在几周后再向这些居民提出竖牌的有关要求,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因变量:

实验设计的类型(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2、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实验2】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因变量:

实验设计的类型(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3、德西效应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实验3】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结果:实验组被试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以上的概念,有时被称为广义的实验心理学。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法的特点

心理实验(psychological experiment),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有系统地对引起或影响心理现象的条件加以变化和控制,根据观察、记录、测量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

3、实验法的局限性

(1)实验所控制的行为与日常的自然行为有差别。差别的大小取决于控制行为条件的多少,控制行为的条件越多,其行为就越接近于日常的行为。

(2)从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寻找一般性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危险性,必须运用统计学对实验设计和结果的解释进行指导。

(3)有一些心理现象不能通过实验法来研究,需要采用非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非实验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量表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生理学方法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方法。

二、心理实验的各种变量

变量(variable),指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自变量和因变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设计练习题

姓名:张慧学号: 201522060165

一、下面有10个心理效应的相关实验,请判断它们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设计类型。

1、进门坎效应

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

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

【实验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

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他们在第一个居民

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

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众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

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他们在几周后再向这些居民提出竖牌的有关要求,这次的

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因变量:房前竖“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的接受者的概率

实验设计的类型( A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2、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

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实验2】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

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

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因变量:对报告内容的选择;

实验设计的类型( B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3、德西效应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实验3】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结果:实验组被试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因变量:休息时间对于难题的兴趣和努力的程度

实验设计的类型( A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4、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实验4】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 更聪明。

因变量:对谁更聪明的评断

实验设计的类型( A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5、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实验5】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实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次,有的出现了10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照片,很明显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实验设计的类型( A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6、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

【实验6】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

因变量:其他方面的评分

实验设计的类型( A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7、紫格尼克效应

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

【实验7】有一位叫布鲁玛·紫格尼克的心理学家,她给12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她让孩子们完成一部份作业,另一部份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测试结果。110个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

实验设计的类型( B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8、心理定势

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实验8】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因变量:对照片上人的描述

实验设计的类型( A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9、阿伦森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9】分4组人对同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此实验对几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自变量: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评价,

有 4 个水平,分别是:a 始终对之褒扬有加;b始终对之贬损否定;c先褒后贬;d先贬后褒。

因变量:对给予自己不同评价的人的喜爱程度

实验设计的类型( B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

【实验10】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个人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孩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这个人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孩童纷纷跳下汽车,都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