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2)因.垢责小吏()(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初中生每日一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答案以及参考译文答案兴利除弊1.(1)好处(2)归附(3)诉讼案件(4)称2.D(D句中的“于”为“介词,向”,其他三句中的“于”为“介词,在”3.(1)(他)亲自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出入于田间地头,在乡间公舍住宿,很少有安闲休息的时候。
(2)不把耕田劳作当成重要的事看待,(召信臣)就斥责罢免他们,严重的还要追究他们不合法度的行为,(用这种做法)显示(他)崇尚劳动、厌恶懒惰的态度。
4.召信臣指挥百姓修建水闸,开挖沟渠,灌溉农田,发展当地农业,同时依法治理地方,教化于民,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5.欧阳修与民同乐,召信臣为民造福。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召信臣,字翁卿,是九江寿春人。
召信臣为人勤奋努力而且(做事)有方法,喜欢替老百姓兴办有益的事,致力于使他们富裕起来。
(他)亲自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出入于田间地头,在乡间公舍住宿,很少有安闲休息的时候。
(他)巡视郡中的水流泉源,(指挥百姓)开通沟渠,修筑水闸和其他能蓄水、放水的设施总共几十处,以便扩大灌溉面积,(水田)年年增加,多达三万顷。
百姓得到了它的好处,有了多余的粮食来贮藏。
召信臣为百姓制定了均衡分配水源的规定,(并把这些)刻在石碑上竖立在田边,用来防止纷争。
(他还)下令禁止嫁娶送终时的铺张浪费,一定要从俭朴节约出发。
府县官吏家的子弟喜欢游乐,不把耕田劳作当成重要的事看待,(召信臣)就斥责罢免他们,严重的还要追究他们不合法度的行为,(用这种做法)显示(他)崇尚劳动、厌恶懒惰的态度。
(在他管理的地方,)教化得以广泛推行,郡中的人没有谁不尽力从事农业生产,百姓都归附他,住户人口成倍增长,盗贼和诉讼案件减少到了很小的程度。
官吏百姓亲近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
这个世界上有价值的事和难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一个人,一旦有了专注和自律,将是无往而不胜的。
课外文言文答案带翻译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天下大乱,草木竞秀,英雄并起,各豪杰并争,而秦孝公能不失时以取天下。
政修法制,行之二十余年,秦国大治。
秦孝公薨,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立,诸侯服秦,天下一统。
秦王政,始皇帝也,并吞战国,海内为一,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陈涉首难,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及至秦灭,陈涉虽已灭,但项羽、刘邦亦起,遂分天下而立。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刘邦则称汉王,定都汉中。
楚汉相争数年,至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灭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
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之地,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团结一致,意图窥视周朝的权力。
他有着统一天下、囊括四海的雄心,意图吞并八荒。
在当时天下大乱,万物竞相生长的时期,英雄豪杰纷纷崛起,各个豪杰都在争夺天下。
而秦孝公能够不失时机地夺取天下。
他改革政治,制定法律,实行了二十多年,秦国因此大治。
秦孝公去世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相继继位,诸侯都服从秦国,天下得以统一。
秦王政,即始皇帝,统一了战国各国,海内成为一体。
他自认为关中的坚固,金城千里,是子孙帝王万世的基业。
秦始皇去世后,陈涉首先发动起义,天下纷纷响应,带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从。
山东的英雄豪杰于是纷纷起义,灭亡了秦朝。
等到秦朝灭亡后,陈涉虽然已经灭亡,但项羽、刘邦也相继崛起,分割了天下。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刘邦则称汉王,定都汉中。
楚汉之间相争数年,到了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灭掉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这就是汉高祖。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船掉头、转弯,快、慢,只听从船师傅的教导。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于是他就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的技术。
(他)马上就辞别了船师傅,击鼓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舵失去了控制。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想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2)徙:;(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字词解释】①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阅读训练】1、解释:(1)作:;(2)笞:;(3)于:;(4)云: ;(5)本此:2、翻译:(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字词解释】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阅读训练】1、解释:(1)尝:;(2)书:;(3)反:;(4)伫立:;(5)去:2、翻译:(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叙事随笔类(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释: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瓦器。
③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食之自谓其美谓:⑵如受大牢之馈馈:⑶孔子之楚之: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1.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 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3. 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
课外文言文译文13.【原文】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③!益一言④,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⑤:“海大鱼。
”因反走⑥。
君曰:“客有于此⑦。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⑧。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⑨。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⑩,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11),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注释】①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
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
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
③三言:三个字。
④益:增加。
⑤趋:小步快走,古时臣下面见君主的一种礼节。
⑥反走:即还走。
犹言撒腿往回跑。
⑦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
⑧亡,通“无”,不。
更:再。
⑨止:捕获。
牵:牵引,犹言钓住。
荡:放。
得意:满意。
⑩阴:庇护,荫庇。
(11)隆:高,用如动词,使之高。
【译文】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邑筑城墙,门客多来劝阻。
靖郭君叫传达人员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
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接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
”靖郭君就召见了他。
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
”说完转身就走。
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
”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
”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
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
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当您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
”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14.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一)杨时求学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关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文〕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二)《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白水,指惠州白水山。
初中课外文言文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哄堂大笑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公.靴新买2 因.垢责小吏3 冯徐.举其右足4 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 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戴震难师""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戴震难师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重点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精心整理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却今天河北正定。
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
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
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一牛且.数万斤(将近)(2)募能出.之者(使…出)(3)徐.去其土(慢慢地)(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填满,充实)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译文:(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等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可办.粗饭几日(用来做成)(2)何必图好吃好着.(衣着,衣服)(3)莫.待无时思有时(不要)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译文: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答:要求我们要命:听到辞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哄堂大笑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2)因.垢责小吏()(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 (2)距:距离 (4分,各2分) (2分)3.(1)热爱学习(勤学)(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3)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王质凛然饯别范仲淹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廷方治.朋党()(2)大臣责.之曰()(3)若得.为范公党人()(4)公之赐质厚.矣()2.翻译句子。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译文: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译文:3.试对王质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当时,中没有人敢去送别,独有一位曾经当过待诏的老者叫王质的,抱病为范仲淹饯别。
有位大臣责问王质,说:“您是个忠厚长者,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和那些分子搞到一起?”王质回答说:“范仲淹是什么人?他是天下贤者!我怎么能够跟他比?如果我能够成为范公的同党,那是您对我的厚赐了1、(1)赏罚(2)责备(3)能够(4)重2、范公是天下的贤者,我岂敢跟他相比?只有王质抱病在京郊设宴送别。
3、为人正直(有凛然正气)、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颠僧(宋)胡舜明州妙音①僧法渊,为人佯狂②,日饮酒市肆,歌笑自如,丐钱于人③,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
能言人祸福,无不验,人疑其精于术数,故号“渊三命”。
发言无常,及问之,掉头不顾,惟云“去,去”。
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莫测其意,人以为狂,又号曰“颠僧”。
大觉禅师初住育王,开堂,僧倔然出问话,人莫不窃笑。
大觉问:“颠僧是颠了僧,僧了颠?”答云:“大觉是大了觉,觉了大?”大觉默然,众皆惊愕。
一日,忽于市相别,携酒一壶,至郡守宅前,据地而饮,观者千余人。
酒尽,怀中出颂一首,欲化去,众皆引声大呼云:“不可于此!”遂归妙音,趺坐而化。
颂曰:“咄咄,平生颠蹶。
欲问临行,炉中大雪。
”真相至今存焉。
【注】①明州:地名,今指宁波。
妙音:寺名。
②佯狂:假装痴颠。
③丐钱于人:向别人要钱。
④育王:庙名。
⑤趺(fú)坐而化:盘腿打坐,灵魂升天而死。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文中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及问之,掉头不顾A、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下旬加点词语意思不出的一组是()A、日饮酒市肆吾日三省吾身(《论语》)B、故号“渊三命”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C、众皆惊愕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D、忽于市相别愿为市鞍马(《木兰诗》)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从“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和“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两件事可以看出颠僧是一个怎样的和尚?答:(2)除上面两件事外,请从文中再选取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译文:明州妙音寺僧人有个叫法渊的,为人假装疯狂,每天在酒店中饮酒,唱歌发笑自如,向别人乞讨钱财,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了,讨到钱多了,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与穷苦人.能说中他人的祸福,没有不灵验,他人怀疑他精通奇门,所以叫他外号“渊三命”,说话不按常规,等到别人问他,他就转头不回头看,只说“去,去。
”遇到别人家有丧事,他一定到主人家哭丧,下葬时他也一定送葬,不论人家贫穷还是富有都前往送葬,没有人能知道他的意思。
别人认为他疯狂,又叫他“颠僧”。
大觉禅师当初住育王,开堂,颠僧倔然出来问话。
人没有不暗自发笑。
大觉问,“颠僧是颠了成僧,还是成僧后颠了?”回答说:大觉是大了以后觉道,还是觉道以后了大?大觉沉默不语,众弟子也都惊愕。
一天,颠僧忽然在市上与世相别,携带一壶酒,到郡守府前,坐在地上饮酒,观看的人有一千多人。
颠僧喝完了酒,从心中唱出一首偈语,想坐化而去,众人都扯着噪子大声呼喊:不可在这里升天而死。
于是回到妙音寺,双腿盘坐坐化,唱道:咄,咄,平生颠蹶。
欲问临走时什么话,炉中大雪。
他的画像到今天还保存着。
1、B2、D3、(1)不看重钱财;同情百姓疾苦(善良);认为众生平等;有怜悯慈悲之心。
(意对即可)(2)要点提示:第一件事,饮酒市肆,歌笑自如(或:喜欢饮酒);第二件事,言人祸福,无不验(或能预知凶吉);第三件事,发言无常用(或:说话不合常规);第四件事,智对大觉(或:巧妙应对大觉问话);第五件事,欲至郡守宅前化去(或:想在太守门前坐化);……课外文言文[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乙 ] “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
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
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
○2金钏:金手镯。
○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
○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
○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
○6乃:却。
○7安:妥当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译文:岳柱字止所。
在八岁的时候,观看着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
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
雷声音为迅疾,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19. D20.C21.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22.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东野稷驾车东野稷①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②弗过也,使之钩③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直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注释】①御:驾车②文:线条交错的图案、花纹。
引申为“绘画”。
③钩:来回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东野稷御见.庄公()公密而不应.()2.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少焉,果败而反A、少了一匹马,果然失败了B、过了一会儿,果然马回来了C、稍停片刻,马果然走反了D、过了一会儿,马果然疲困而返3. 颜阖认为“稷直马将败”的原因是(用文章语句回答)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译文: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
庄公认为就是编织花纹图案也未必赶得上,于是要他转上一百圈后再回来。
颜阖遇上了这件事,入内会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一定会失败的。
”庄公默不作声。
不多久,东野稷果然失败而回。
庄公问:“你为什么事先就知道定会失败呢?”颜阖回答说:“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可是还要它转圈奔走,所以说必定会失败的。
”16.拜见回答(2分)18.马力竭矣,而犹求焉(3分)19.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