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笔记原版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关于文学的创作过程综述: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一、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1、创作动机的构成①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这是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说,认为人心中有所不平,才会通过创作来表达。
曹雪芹写《红楼梦》,首先是由于他自己有一肚子见闻经历和不平之气需要表达。
正因为有了“一把辛酸泪”,才要写出那“满纸荒唐言”。
对于作家的创作而言,个人的童年经历、精神创伤、阅历与见闻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动机因素。
仅仅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文学创作的情况是极少的。
精神性因素与实用性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促使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强大的心理驱力。
)②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这是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非个人需求。
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一种由个体性面貌呈现的社会性行为。
在某些社会状态下,作家会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要代表社会言说,充当社会的“良心”,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代言人。
中国古代诗人总是强调“美刺”、“教化”的作用,时而站在君主立场上,向民众说教,要他们尊礼守法、忠君爱国;时而又站在民众立场向君主和当政者言说,要他们廉洁奉公,正己正人。
)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创作动机甚至左右着作品的风格与基本价值取向。
①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商业利益为主导动机的作家所写作品,往往尽力迎合读者趣味,从而能够增加销量。
以文化启蒙或改造世界为己任的作家,则常常歌颂真理和革命的力量,从而在作品中展示出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内容。
)②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如果一位作家的创作动机主要在于建构新的创作风格,那么他就会在形式方面绞尽脑汁,力求对前人有所突破。
中国六朝时期“永明体”诗歌的开创者大讲声律、谈论“四声八病”等,目的就是要创造不同于前人的诗歌形式与风格。
《文学概论》全部笔记
《文学概论》全部笔记两个方面用(一)(二),三个方面用(1)(2)(3),四个以上方面用①②③④⑤(四字以上才用)六个以上方面,1.2.3.4.5.6.7.特别用1)2)3)(参:参考书页)(详见:具体阅书)第一章——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是对“什么是文学”的回答。
(参18)2、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文本、读者(或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参20)3、完整的文学活动构成:文学四要素,及其间包含的“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参21)4、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参23)5、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6、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7、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8、客观说:把“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9、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简示]再现说:作品(摹仿或再现)→世界表现说:作品←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用说:作品←读者(所利用)客观说:作品(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体验说:读者(意向性的体验)→作品10、表现说的基本倾向:(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10、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得本质特征王桃令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就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得社会关系所制约得人、事、物。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得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得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得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得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就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就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得一种特殊得审美创造。
艺术家就是艺术创作得主体,艺术创作就是十分复杂、艰巨得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得思想情操、深厚得生活积累、丰富得审美经验、出众得艺术才能与娴熟得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就是从特定得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得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得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得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得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得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得审美性质与规律得,才能创作出真正得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艺术虚构就是艺术创作得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得事物,按照一定得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得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得特殊方式,就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得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得具体、生动、可感得、概况得,具有审美意义得生活图画。
5、文学得形象性文学得形象性就是指文学形象得具体生动性与艺术感染力得特性。
文学形象性得基本特点就是:描绘得具体生动性;艺术得概括性;审美得感染性。
描绘得具体生动性就是文学形象得第一个特点。
即所描绘得就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得概括性就是文学形象得第二个特点。
即描绘得就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得却就是某一社会生活得本质与规律。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第一章引论文艺学文学批评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
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大纲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学理论,才能发挥科学的指导 作用。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要求其知识系统与实俱进,在解释 文学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更新、发展。 )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 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地、历 史地、辩证地分析文学现象,把握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的规律。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第一篇:绪论
一、文学理论的定义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和文学活动。 1、文学: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 多环节活动。 3、文学产生的源泉: 社会生活 4、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家 5、中国文学的基本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6、文学活动的过程: 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 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
三、文学理论的性质 1、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 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和僵化的,他总是生机 勃勃的开放创新的,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 文学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关键要看 其是否根植于文学活动的实践,并经受了这个实践的检验。 我们的文学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历代文 学活动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活动的 实践经验,吸收古今中的各种文学理论成果,并坚持在新 的文学活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 2、文学理论在研究文学活动中总是要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
篇 2:第一章:马克思,世界各国形成的文学理论 1、西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主义,以及德国古典美学理论、浪漫 主义,现实主义等。 2、中国: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 《沧浪诗话》、叶燮《原诗》。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往的文学理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和 历史发展去考察文学,因而都没有摆脱历史唯心论的束缚。)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编、本质论文学是种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本质。
再展开……一、审美本质1)A、再现论:①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点。
(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中:古典文论“文以载道”思想,如老子《道德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②历史评价:再现论看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但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看不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
艺术与客观现实是有联系的,但却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反映出来的。
B、表现论:①强调文艺作品是对主体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对艺术家心灵和本能的表现。
因资本主的发展,表现论在西方近代尤其盛行,强调个性和心灵解放。
(柏拉图的“灵感说”、“浪漫主义”如华滋华斯、弗洛伊德“潜意识性心理学”、李贽“童心说”)②历史评价:再现论强调客体,表现论强调主体,各是两极。
一方面,表现论补充了再现论,注重文艺的主观基础;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走了极端,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把它彻底看作个人性的东西。
论述加:但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理由的。
再现论和表现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宜全盘接受,也不能笼统否定,而应该有分析地加以改造吸收。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是再现论文艺观的继承,但同时也批判地吸取表现派文艺学的理论成果。
它一方面强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头脑的加工作用;一方面肯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就摆脱了摹仿、复制的被动性,而为创造性开辟了道路。
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2)A、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①同:二者都是对生活的反映。
文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角度: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第一,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二,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第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是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有着共同规范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的交流工具。
言语: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话语(名词解释):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作为话语的“五要素”:P67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具体的语言环境、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必考p71)
1、含蓄:P71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例: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代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是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深广痛苦。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第六章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典型意象意境第一节文学典型典型:最早提出于17世纪以前,实际上为类型概念;18世纪以后强调人物自身的个性;19世纪80年代末,恩格斯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出现“典型”探讨热。
一、典型的美学特征(即典型是什么?)(一)鲜明独特的个性(唯一性)个性:指人与众不同的个别特征,它是由每个人先天的素养的差异和后天不同社会环境、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的。
典型个性:①独特而不可重复性②生动、丰富、复杂(变化)(二)巨大深刻的历史内容(历史感,以金庸小说为例。
)(三)深远持久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指文学作品的各种审美因素衍生出来的综合性的审美效应。
艺术魅力具体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其内涵主要包括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诚挚性:主要指作者的态度很真诚蕴藉性:人物形象的含蓄性二、典型化典型化:作家依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对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加工,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高度真实性的艺术形象过程。
(一)个性化(善于发现人物特征,突出人物特征)1、选取:发现生活中能打动你的人或事,作为原型,要与已有的文学典型不同,才有写作价值。
(要点:原型,比较已有类型)2、组合:对原型加工,对生活的人物形象的突出特征进行组合。
(要点:从很多人物形象中选取适合的材料重新组合)3、突出:不是材料的累积,而是对特点的提升。
(二)本质化(强调人物形象要深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现象的集中或摄取,在个别中表现一般,在偶然中反映本质的过程。
一、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一)典型环境的性质和特征典型环境:是作家以现实社会环境为依据,经过集中提炼、升华的一种审美创造,并表现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态的全局和总情势。
类别: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作品中社会历史背景,即人物活动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
小环境:指人物的具体生活场所,以及该环境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两者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小环境受大环境制约。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
概念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播音主持培训|广播电视编导培训|数字媒体专业|中传考研|广播电视艺术学:4、文学史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
文学概论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徵()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徵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徵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徵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淨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淨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 B 体裁类型 C 结构安排 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 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资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像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D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徵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徵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徵型文学的艺术特徵是()A表现性B象徵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徵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徵()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概论第一章笔记
答: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实现审美的条件包括: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中介层。
11、文学审美活动有何特点?如何理解?
答:一,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二,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12、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其内涵是什么?
一是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是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是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是憧憬人类的未来。
8、 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的区别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品质阅读只属于语言和审美的范围,价值阅读从艺术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审美。
15、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16、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7、 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8、 距离论: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雾海航行”
19、 情致:黑格尔,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问题
1、 文学四要素理论有何启示意义?
答: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启示,在于它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作品是经过读者阅读、理解和接受后,才变成作品的。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9、 怎样理解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篇3:第一章(中)一、文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1、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
2、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三、唯心史观的美学诗学理论著作赫西俄德《神谱》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四、采用唯物史观来理解文学艺术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唯物史观讲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和制约作用,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同样,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进步的、革命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和深刻揭示,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促进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反之亦然。
正确认识文学艺术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需要辩证地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
)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关系决定政治、法、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形式,同时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一定的“中介”或“中间环节”。
人们的社会心理等就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因素。
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不合理并不会直接导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产生,它首先要激起广大劳动人民心理上的不满,情绪上的激愤甚至行动上的反抗,并通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够形成批判这种不合理社会的文学作品。
)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学繁荣往往是经济高涨的产物。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三章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三章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
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
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
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
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
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