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网络中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

合集下载

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能量均衡中的应用

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能量均衡中的应用

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能量均衡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将蚁群算法应用于无线传感器路由中,将蚁群的信息素与网络节点的能量结合起来,在蚁群算法收敛的同时,在网络最短路径和传感器节点能量均衡消耗之间进行平衡。

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和基本蚁群算法相比,节点能量均衡消耗,延长了网络寿命。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均衡;蚁群算法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众多具有感知、通信和计算能力的传感器节点,以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在军事、灾难救援、环境监测、医疗健康、家庭监护以及其他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无线传感器的能量是有限的并且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有能量消耗,所以节点能量消耗快慢对于网络寿命的长短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很多研究者在研究无线传感器路由算法的时候仅仅考虑了节点间距离因素,使得数据沿着最短路径传输和采集,这样会导致最短路径上的传感器节点能量消耗过快而降低到正常工作值以下,缩短了网络的寿命。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路由算法,均衡各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才能延长网络的寿命,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蚁群算法因为具有自组织、动态多路径和鲁棒性而特别适合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的应用。

基于蚁群算法的各种优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能量均衡算法,在传感器节点传输数据的时候既考虑了节点间的距离因素,又考虑了节点的剩余能量和传输数据的能量消耗,延长的网络的寿命。

1基本蚁群算法模型1991年,M.dorigo等人将蚁群算法应用于求解TSP问题,提出了基本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TSP问题是求在N个城市中确定一条最短的遍历所有城市有且仅有一次的回路。

设m为蚂蚁的数量,N个城市中蚂蚁的数量为,其中bi(t)表示在t时刻位于城市i的蚂蚁数量,τij(t)表示t时刻城市i与j之间的信息素浓度,在初始状态时各城市间的信息素浓度相同都为一常数const,用Pijk(t)来计算蚂蚁在t时刻从城市i选择移动到城市j的概率,Pijk(t)的计算表达式为:= (1)在式(1)中,参数α代表蚂蚁运动过程中信息素起的作用程度,β代表启发因子作用,τij表示i与j两城市之间路径的信息素浓度,ηij表示两城市的能见度,与两城市间的距离相关,allowedk表示蚂蚁k下一步允许选择的城市。

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实时监测技术

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实时监测技术

148智能电网在物理电网的基础上,利用曾经的传感应用方式,比如测量、计算、信息传导等技术,在完成电网本身优化决策,优化技术现实的目标。

并深入的对客户资源进行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电能供应充足的同时,实时监测各项指标,确保达到应有的供电目标。

综合了相关技术的集合。

智能电网最主要的特点是实时性,可以使较远距离的人及时得到目标信息,并且在变形信息产生后,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且以全自动方式应变发展轨道和趋势,作出相应的反应和解决方案。

解决了劳动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电网的相应响应速度。

1 基本蚁群算法1.1 蚁群算法的原理蚁群算法的由来,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吸取了蚁群在类似行为中作出的类似反应,由此,提出一种模拟蚁群运动行为的假设和算法,这种算法比较随机,但是有目标方向的针对性,类似于蚂蚁搜索食物过程中的趋同性,以人工方式的求解,可以区分蚁群系统,我们称这样的算法为蚁群算法。

1.2 蚁群系统模型及其实现蚁群系统的模型是我们理解蚁群算法的关键,我们以图1为例,对此模型稍作修改,即可为模拟蚂蚁的实际行为,由此而产生的蚁群算法做引导。

1.3 基本蚁群算法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蚁群算法有其先天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鲁棒性,适应性强,稍作修改便可以数量级的变化适应于其他的算法;并行性,并行性是分布计算的一个进化算法,容易与其他的算法做统分结合;解题空间的搜索:当蚁群算法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后,个体之间的差异便不再明显,并且趋同于一致。

1.4 蚁群算法研究现状为了克服蚁群算法的不足,人们将蚁群算法与两交换方法有机结合,提高基本蚁群算法的搜索效率.做到对过去知识的慢慢遗忘,强化后来学习得到知识,有利于发现更好的解。

1.5 自适应蚁群算法通过对蚁群算法的分析发现:蚁群算法的主要依据是启发式算法,这种算法利用随机选择策略,使得进化速度较慢,容易出现停滞现象,这是造成蚁群算法的不足的根本原因,因而我们采用确定性选择和随机选择相结合的策略,进化方向已经基本确定,并且适当加大随机选择的概率,以利于对解空间的更完全搜索,从而可以有效地克服基本蚁群算法的两个不足。

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邬欢欢;张任
【期刊名称】《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年(卷),期】2014(004)003
【摘要】路由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的关键技术.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具有蚁群算法的自组织、正反馈和并行性的特点,在构造WSNs 的最优路由时有很好的性能.介绍了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着重从启发因子的构建方式上描述了当前典型的基于蚁群的路由算法,并比较分析了这些算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设计启发因子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解决思路.【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邬欢欢;张任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J], 赵丽萍
2.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J], 邬欢欢;张任;
3.基于改进蚁群优化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研究 [J], 祝加祥;吴勇
4.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研究 [J], 宋杰;吴勇;陈明明
5.基于改进蚁群优化策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J], 蔡燕; 陈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研究在当今物联网时代,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农业监控等。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具有感知环境并进行数据采集的能力,但是每个节点所采集到的数据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提高数据质量和系统性能。

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Distributed Data Fusion Algorithm, DDFA)是一种利用多个节点进行数据融合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方法,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鲁棒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目前常用的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

一、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卡尔曼滤波是一种经典的滤波算法,也是常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一种数据融合算法。

在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中,每个节点都可以进行卡尔曼滤波,通过权值的方式将各个节点的卡尔曼滤波结果进行融合。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对于大规模的传感器网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通信开销过大、节点能耗过高等问题。

二、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小波变换是一种能够将信号分解为多个不同频率的子信号的方法,因此在数据融合中也可以被应用。

通过将每个节点采集到的信号用小波变换进行分解,从而减少了节点之间的通信开销。

此外,小波变换也可以将数据进行压缩,使得节点之间传递的信号量更加少,从而降低了节点的能耗。

三、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混合高斯模型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概率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建模和估计。

在分布式数据融合中,每个节点利用混合高斯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建模,并将结果通过权值相加的方式进行融合。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处理具有多个变量和多个模态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处理噪声和异常值等复杂情况。

总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融合算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系统性能,同时也可以降低节点的通信开销和能耗。

传感网络中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

传感网络中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

传感网络中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李闻;林亚平;童调生;陈宇;余建平
【期刊名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年(卷),期】2005(026)005
【摘要】提出了一种传感网络中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组称为"蚂蚁"的人工代理寻找到达Sink节点的最优路径,并利用蚂蚁算法的正反馈效应来达到数据汇集的目的.算法不需要网络节点维护全局信息,且数据汇集降低了网络路由开销,因此是一种节约能量的分布式路由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说明了新算法的有效性和可伸缩性.
【总页数】5页(P788-792)
【作者】李闻;林亚平;童调生;陈宇;余建平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 [J], 林亚平;王雷;陈宇;张锦;陈治平;童调生
2.Ad Hoc网络中一种基于QoS的分布式多播路由算法 [J], 石坚;邹玲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路由算法 [J], 冯芳;程良伦
4.MANET网络中一种基于蚂蚁群体的路由算法 [J], 李鹤
5.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路由算法研究 [J], 王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WSN)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的技术手段。

无线传感器节点通常由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无线通信模块等组成,能够实现对环境的监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基站。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修复等特点,在农业、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路由算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决定了节点之间的通信路线,对于网络的稳定性和能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路由算法包括距离矢量算法、链路状态算法等,但是这些算法存在着路由表的快速变化、能耗不均衡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适合。

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简称ACO)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启发式算法,在解决组合优化问题时具有较好的表现。

其原理是通过模拟蚂蚁在寻找食物时释放信息素、依照信息素浓度选择最短路径的过程,来求解优化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蚁群算法在其中具有很好的优化能力,因此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应用蚁群算法进行路由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旨在利用蚁群算法,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优化问题,并针对现有蚁群算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路由优化问题,总结现有的路由算法的优缺点。

2.研究蚁群算法及其在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3.提出基于蚁群算法的路由优化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改进,解决存在的问题。

4.利用NS-3仿真平台,对该路由优化算法进行模拟实验,分析该算法的性能指标,如能耗、延迟等。

5.对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算法的优缺点,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收集有关蚁群算法、无线传感器网络和路由优化的资料,对现有路由算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蚁群算法的路由概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蚁群算法的路由概要

1RGH 3DXVH 7LPH V3D F N H W ' H O L Y H U \ 5D W L R1RGH 6SHHG P V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蚁群算法的路由韩韧摘要大量的具有无线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传感器器件通过一定的协议构成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

这种网络可以有效的进行传感数据收集和传输。

然而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通信、存储和处理能力较弱,有限的能量等,使得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研究成为热点。

本文中对该网络的特点以及路由算法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给出蚁群优化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中的应用。

该路由方法易于实现、基于局部信息、将多种影响因素以信息素形式表现出来。

该路由方法的自组织、动态和多路径的特性比较适合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蚁群算法;路由算法;信息素 1 引言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制造低功耗的传感器在技术上和成本上已经成为可能。

传感器具有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多种功能。

通常传感器探测它周围的环境并生成电信号,并且处理这些信号使它们表现为传感器监测的目标或发生事件的属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包含了很多传感器节点,这些传感器可以相互通信或是与外部的基站通信。

大量的传感器可以保证精确探测一个很大的区域。

如图1所示, 通常传感器节点有传感器模块、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模块。

传感器模块负责监测信息的采集和数据转换;处理模块负责传感器的操作,存储和处理自身采集的数据以及其他节点发来的数据;无线通信模块负责与其他传感器节点进行无线通信,交换控制消息和首发采集数据;能量供应模块为传感器节点提供所需的能量 [1]。

它传感器节点或是基站。

基站一边连接传感器网络, 一边连接相应的设备,使用户可以访问和使用传感器网络探测并传输过来的数据。

・传感器节点的能量和带宽都比较小,在一个有许多传感器节点的网络里如何高效的使用每个传感器接点的能量和带宽来传输数据是一个挑战。

基于蚁群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蚁群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1 1 算 法 思 想 .
无线 传感器 网络面 临着节省能耗和延长 网络寿命 的挑战 , 这就对路 由协议有更高 的要 求 , 在传统路 由算法 的基础 上 , 学 者提 出了基于蚁群 的路 由算法 。尽管单个蚂蚁本身智力有限 ,
但 通 过 蚁 群 的 协 同 工 作 就 可 以执 行 许 多 复 杂 任 务 。 由 于 无 线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3期
20 0 8年 3月
计 算 机 应 用 研 究
App i ai s a c o m p t r lc t on Re e r h fCo u e s
Vo . 5 1 2 No 3 .
M a . 2 08 r 0
1 ACR A
内对复杂问题有一个较 优的结 果。 目前 主要有 蚁群算 法 ( n at cln s m, C ) 极大一极小蚁群算 法 、 蚁群算法 等。这 o ys t A S 、 o 径 规 划 、 络 路 由 、 试 生 成 等 方 S、 路 网 测 面 有 着 广 泛 的应 用 。
( ol eo uo tn, o h  ̄enP leh i l nv sy X ’ n7 07 C i ) C lg e fA t i N a w t o t nc iri , i8 10 2, hn ma o r yc aU e t a
Abta t hsp p r rp sda n c l yb s uiga o tm ( C A)f uigo t i t n d s nn ,i w i src :T i a e o oe n a t o n —a e r t l r h A R p o d o n gi o r t pi z i ei ig n h h ro n m ao g c

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w ie e s e o ne w o k r l s s ns r t r
Z C e g HU h n Hu , E u i i Y F L n
( eat n f Eetc n ier g n A tm t n, e i nvrt fT c nl y, e i 3 0 9, hn ) D p r t l r E g e n ad uo ai H f U ie i o eh oo H f 2 00 C i me o c i n i o e sy g e a
在 定 向 扩 散 协 议 的 基 础 上 ,通 过 搜 寻 蚂 蚁 以 广 播 的 方 式 在 网 络 中 扩 散 建 立 起 源 节 点 到 目的 节 点 的 多 条 路 径
们 的重 视 。 感 器 网 络 是 由部 署 在 观 测 环 境 内 的 大 量 微 传
型传感器 节点通 过无 线通 信方式 组 成 的一种无 线 网络 。 组 成 传 感 器 网 络 的 节 点 包 括 传 感 器 和 汇 聚 节 点 (ik 。 Sn ) 传 感 器 节 点 的能 量 十 分 有 限 , 且 在 部 署 后 难 以 再 次 补 并
Ab ta t B s d n h s e il e n o n r y o t l o r l s s n o n t r s r c : a e o t e p ca d ma d f e e g c n r f r wi e s e s r ewok, t i p p r r p s d n n— e n o e h s a e p o o e a o d ma d
中 图分 类 号 :T 3 3 P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7 02 1 )5 0 6 — 4 6 4 72 (0 0 1 — 0 7 0

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的开题报告

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的开题报告

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大量的分散的无线传感器组成的网络,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具备感知、处理、通信等基本功能,可用于多种应用领域,如环境监测、物流、医疗等领域。

在WSN中,分簇算法是一种提高网络能量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它将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分解成多个小型的簇,实现节能、均衡、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同时减小网络丢包率和延迟等问题。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设计高效的分簇算法来提高网络性能。

二、选题意义:分簇算法被广泛用于WSN中,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大量的数据传输、信道效率低、节点不平衡等问题。

目前,分簇算法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

前者通常是由链路层或路由层中心节点来完成,后者则是由传感器节点自身来完成。

而本文研究的是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提出一种更为高效的、适用于WSN的分簇算法。

三、论文目标:本文主要目标是利用蚁群算法,实现对WSN的有效分簇,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均衡、分布式灵活和能源利用效率高。

蚁群算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算法,其优点在于其复杂度低、适应性强以及对于问题的全局搜索能力优秀,同时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分布式特性,因此更适合于无线传感器应用中。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在对性能进行评估后证明了其优越性能。

四、论文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蚁群算法实现对WSN的有效分簇。

具体地,先将所有节点看做一个个蚂蚁,每只蚂蚁向周围节点探测,通过对各被探测到节点的质量和距离等信息进行记录并计算,最终将所有节点划分为不同的簇,从而实现了对WSN的有效分簇。

五、论文预期结果:预期结果是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

在该算法下,WSN节点的分簇能够实现快速遍历,同时保证较高的网络传输效率,从而提升WSN的能源利用效率、数据采集效率和服务质量等综合性能。

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

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

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互联网技术,由许多小型的传感器设备组成,能够自主感知和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WSN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业监控、环境监测、医疗保健等。

然而,WSN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传输质量低、能量平衡问题等种种难题。

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作为一种全局搜索优化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适应性,可以通过模拟蚂蚁的搜索行为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本文将深入分析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同时提出优化建议。

一、蚁群算法基本原理蚁群算法是一种非常基础的群体智能算法,它源于观察蚂蚁群觅食行为。

蚂蚁群在搜寻食物的过程中,会在地面上释放一些可以吸引其它蚂蚁的信息素,并根据距离信息素浓度大小决定搜索方向等。

经过多轮试验后,最终形成一条到达食物的最短路径。

这种类似于蚂蚁寻找路径的行为被人们称为蚁群算法,是一种典型的模拟进化算法和群体智能算法。

蚁群算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蚂蚁模拟寻找食物路径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其基本流程如下:1. 初始化蚁群信息素和各个参数。

2. 根据信息素浓度选择蚂蚁的搜索方向,并赋予适当的权重。

3. 每个蚂蚁根据权重选择路径并更新其信息素浓度。

4. 若存在更优路径,则更新全局最优路径信息素浓度。

5.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足结束条件。

二、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蚁群算法在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优化路由和能量平衡等问题来提高WSN性能表现。

通过模拟蚂蚁的寻路行为,充分利用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和数据传输质量。

下面将详细探讨蚁群算法在WSN中的具体应用。

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在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通信有时需要通过多个中继节点进行转发,这就要涉及到选择最优路径问题,以达到降低能耗和延长网络寿命的目的。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分布式约束Qos路由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分布式约束Qos路由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分布式约束Qos路由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需求逐步增加。

而网络服务质量(QoS)一直是网络优化的关键问题。

QoS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网络中各个服务的数据流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带宽,并且能够满足各种用户需求。

约束QoS路由算法是解决QoS问题的关键算法,其主要目的是在满足网络各类限制条件的前提下,寻找一条最优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蚁群优化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界中蚂蚁寻找食物的行为模式提出的一种优化算法。

该算法通过使用无中心化的通信和协作机制,寻找优化问题的最优解。

近年来,蚁群算法已经逐渐应用于智能路由器、无线网格计算、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

因此,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分布式约束QoS路由算法研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传统的QoS路由算法一般采用静态、集中化的方式构建网络拓扑并计算路由。

然而在现实中,网络的拓扑结构常常发生变化,这使得集中式路由算法难以及时生成新的路由路径。

而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分布式QoS路由算法由于具有自适应性,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不会对路由算法的性能产生影响。

此外,该算法可以实现QoS要求下的最优路径计算,能够提高网络传输效率,优化网络服务质量。

因此,本研究旨在应用蚁群优化算法构建分布式QoS路由算法,研究其在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算法。

这对于解决网络中QoS路由问题,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优化网络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a.分析QoS路由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b.研究蚁群优化算法及其在QoS路由算法中的应用。

c.基于蚁群优化算法构建分布式约束QoS路由算法,并分析该算法在拓扑结构动态变化情况下的性能。

d.提出改进的算法,并对比分析其与原算法的效果。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文献调研,了解QoS路由算法、蚁群优化算法及其在网络中的应用状况。

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

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

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林亚平1,王 雷1,陈 宇1,张 锦1,陈治平1,童调生2(11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21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 要: 由于传感器网络具有能量约束,低速率冗余数据和多对一传输等特点,传统的端到端集中式路由算法一般不适合传感器网络.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该算法利用能量核的思想汇聚数据和减少传输到目的节点的信息.模拟结果表明:比较传统的端到端集中式路由算法,该算法可以显著减少能量消耗;与一般的数据汇聚算法相比,该算法在保证能量消耗少的条件下,具有复杂度低和可扩展性好的特点.关键词: 传感器网络;能量核;数据汇聚;路由算法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7222112(2004)1121801205A Distributed Data 2Centric Clustering H ierarchicalRouting Algorithm for Sensor NetworksLI N Y a 2ping 1,W ANGLei 1,CHE N Y u 1,ZH ONGJin 1,CHE N Zhi 2ping 1,T ONG T iao 2sheng 2(11College o 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China ; 21College o 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China )Abstract : Sens or netw orks have severe energy constraints ,redundant low 2rate data ,and many 2to 2one flows.The traditional end 2to 2end routing alg orithms are usually central and are not adapted for sens or netw orks.A distributed data 2centric clustering hierarchical alg orithm is proposed ,which uses the energy 2core concept to perform aggregation of data in the netw ork and to reduce the am ount of in formation that must be transmitted to the sink.S imulation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nd 2to 2end alg orithm ,this alg o 2rithm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energy dissipation.C ompared with the data 2centric alg orithm without clustering ,the data 2centric cluster 2ing hierarchical alg orithm offers better performance gains in complexity and scalability ,while still being energy efficient.K ey words : sens or netw orks ;energy 2core ;data 2centric clustering ;routing alg orithm1 引言 集数据采集、处理及通信功能于一体的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Wireless integrated netw ork sens ors )[1]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等良好特性,在环境与军事监控,地下、深水以及外层空间探索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布置成百上千的传感器协同工作,因此对由大规模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构成的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关注,并被认为是本世纪的一项挑战性的研究课题[2~4].与传统网络相比,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性:(1)节点分布稠密,一般含有成百上千个节点;(2)节点能量,存储空间及计算能力等资源十分有限;(3)传输速率低,数据是多对一的传输方式,因此存在冗余.因此,传统网络中的路由算法不适合传感器网络,必须针对其特性来研究新的路由算法.目前提出的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主要有两类:路由协议平面和层次路由协议.典型的平面路由有S AR (Sequential Assignment R out 2ing )[5],SPI N (Sens or Protocol for In formation Neg otiation )[6]和定向传播路由DD (Directed Diffusion )[7]等.S AR 依据每条路径上的能量资源和Q oS 要求来决策路由,为了避免因节点故障重新计算路由所带来的开销,S AR 采用多路径路由方案.SPI N 的主要思想是减少因采用洪泛广播而引入的开销.由于传感器网络主要目的是收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因此DD 路由方案以数据为中心考虑路由,和传统网络中基于地址的路由协议(Address 2Centric ,简称AC )不同,DD 采用基于数据的路由协议(Data 2Centric ,简称DC ).文献[8]从节能的角度比较了AC 和几种基于DC 的路由算法,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C 的路由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但这些算法均属于集中式算法,要求每个传感器节点维护全局性的网络状态信息,因此不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6].平面路由协议要求所有传感器节点均具有路由功能,导致节点因能量消耗过快而失效,因此使得网络拓扑结构经常发生变化,路由性能较低.为了延长节点的生存期限,提高网络的稳定性与路由性能,研究人员提出了层次路由的思想.在层次路由中只有一部分节点负责路由信息的转发,因此可以达到延长大部分节点生存期限的目的.典型的层次路由协议包括LE ACH (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 2ing Hierarchy )[9],TEE N (Threshold Sensitive Energy E fficient Sens or Netw ork Protocol )[10]和PEG ASIS (P ower 2E fficient G athering in Sen 2s or In formation Systems )[11]等.LE ACH 是一种基于簇的路由协议,即本簇内所辖的节点以T DM A 的方式分时向本簇的簇头传输数据,数据经簇头汇聚和压缩后,再向目的节点(Sink )发送.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大多数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收稿日期:2003206218;修回日期:20042062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6027205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N o.03JJ Y 3098)第11期2004年11月电 子 学 报ACT A E LECTRONICA SINICA V ol.32 N o.11N ov. 2004节点的生存期限.其他的层次路由协议基本上属于LE ACH的改进协议.文献[12]给出了一种利用连通支配集中的支配点来构造ad hoc网络的虚拟骨干网络的分布式算法,在该算法中,当节点基于洪泛广播时,消息只通过虚拟骨干网络进行扩散,由此降低广播风暴出现的可能性,达到节能的目的.本文将数据汇聚和层次路由思想相结合,在文献[12]中给出的连通支配集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能量核”的概念,并给出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算法的基本思想如下:首先,网络内的邻节点之间进行周期性的信息交换,构造一个虚拟“能量核”,使得“能量核”构成一个连通支配集;然后,当源节点向目的节点(Sink)发送数据时,各源节点先在“能量核”中找一条到Sink的局部最短路径;然后再将数据汇集至该路径中与其相邻的核心节点;最后,该核心在对其搜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后,再沿找到的局部最短路径,将汇聚数据发送到Sink节点.算法具有如下良好性质:(1)“能量核”的构造使得算法能尽量利用具有较高剩余能量的节点进行数据汇聚,提高了算法的路由性能;(2)路由限制在“能量核”中进行,与在整个规模网络中进行寻径相比减低了寻径时间复杂度;(3)数据经过汇聚处理之后再转发到Sink,由此节约节点的能量;(4)算法是分布式的,和文献[8]中提到的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2 传感器网络中的定向传播模型211 数据汇聚数据汇聚是指将从不同源节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并压缩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简单汇聚:即将从不同源节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2)压缩汇聚:即将从不同源节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同类项合并,从而实现数据压缩;(3)复杂汇聚:即利用多输入单输出函数对从不同源节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聚合处理.212 定向传播模型图1所示为传感器网络通信结构.传感器节点利用传感部件采集被监测对象的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器部件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目的节点Sink,Sink再通过因特网或卫星传输到用户数据处理中心.定向传播模型中,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不以地址作为标识I D,而是以节点可以提供的数据作为寻址依据.即Sink在网络中广播以某种数据格式构成的消息询问它所感兴趣的监测数据,这种消息简称为兴趣.与这种兴趣匹配的节点(称为源节点)响应这种查询(称为事件),并回送监测数据给Sink.因为节点分布的稠密性,存在有多个节点匹配兴趣,部分节点可能向Sink回送同样的监测数据.为了节约节点的能量,提高节点的生存期限,这种数据可以在传输路径上先进行汇聚,去掉冗余数据,然后再传输给Sink.基于AC的算法中,各传感器节点独立地计算到Sink的最短路径,然后沿最短路径传输数据给Sink,如图2(a)所示.若匹配兴趣的源节点分别为S ource1和S ource2,则在知道网络全局信息的前提下,S ource1和S ource2可以分别利用Dijkstra 算法计算到Sink的最短路径,然后沿这些路径传输数据到Sink,在图2(a)的情况下,S ource1和S ource2所经历的hop数之和为5.图2(b)描述了采用DD模型的DC算法,其中S ource1和S ource2传输的数据首先在节点B汇聚,然后B将汇聚后的数据再统一传输给Sink,显然这种方法可以减小路径的hop数,进而节约节点的能量.对于同样的网络和源节点,DC算法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的hop数只有4.文献[8]给出了多种DC试探算法,并证明了这些算法传输路径经历的hop 数较AC算法要少,而且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了这些算法的性能.其中性能最优的是一种贪婪树算法GIT DC(G reedy Incre2 mental T ree Data Centric Protocol).无论是AC算法还是以GIT DC 为代表的DC算法,都要求每个节点知道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属于集中式算法,不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由于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计算和存储空间的限制,要求研究可扩展性好的分布式路由算法.3 基于能量核的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311 预备知识定义1 设图G=(V,E),G称为简单连通无向图,当且仅当图G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G为无自圈的、连通的无向图;(2)G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多有一条边.假定在传感器网络中各节点具有相同的有效通信距离.称两个节点是相邻的即存在一条通信链路,当且仅当这两个节点在彼此有效通信距离之内.假定相邻节点之间的链路是对称的,则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简单连通无向图G=(V,E),其中V为所有节点构成的顶点集合,E为所有链路构成的边集合.定义2(核) 图G的节点集CΑV为核,当且仅当节点集C满足以下条件:Πp∈V]p∈C或p为C中的某个节点q的邻节点.C中的节点称为核心,图G中不属于C的节点称为成员.定义3(连通核) 给定一个图G=(V,E),若图G的节点集CΑV为满足如下条件的节点集合:由C导出的子图是连通图,且C是图G的一个核;则称C为连通核.定义4(节点的能量) 假定传感器网络G中各节点均具有相同的初始能量E o,对G中的任意节点A,我们用E C(A)表示节点A的当前剩余能量.由于传感器网络G中各节点的有效通信距离和初始能量相同,而且G中的节点稠密分布,因此可以假定G中任意相邻节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即G中任意相邻节点之间转发一次相同大小的数据包时所需消耗的能量相同.2081 电 子 学 报2004年定义5(节点的能耗) 假定在G 中任意相邻节点之间转发一次大小为P 的数据包时所需消耗的能量为P ,则从源节点A 发送大小为P 的数据包到Sink 节点所需要的能耗EC (A ,Sink )=P 3d (A ,Sink ),其中d (A ,Sink )为源节点A 到Sink 节点的hop 数.312 分布式“能量核”自动生成算法DECA(Distributed E ner 2gy 2Core Algorithm)DEC A 操作于定义1中的简单连通无向图G:(1)节点周期性地和邻节点交换以下信息:(i )本节点是否为核心;(ii )本节点之邻节点的相邻核心集合;(iii )本节点的剩余能量.通过此操作,每个节点均可获知所有与它距离在2步(2hops )以内的核心信息及本节点之邻节点的剩余能量信息.(2)初始时,图G 中的Sink 节点的状态为核心,而任意传感器节点p 的状态均为成员.在每个周期,任意传感器节点p 根据与本节点相距2步以内的核心信息及本节点之邻节点的剩余能量信息计算新的状态,计算规则如下:(a )若p 的所有邻节点p 1,p 2,…,p n 中无核心,令δ=图3 DECA 算法中的规则Max {E C (p 1),E C (p 2),…,E C (p n )}:(i )若p 的剩余能量大于等于任意p k (k ∈[1,n ])的剩余能量,即E C (p )Εδ,则令p 为核心;(ii )否则,即E C (p )<δ,则在满足条件E C (p r )=δ的节点中任选一节点p r (r ∈[1,n ])为核心;(b )若节点p 的2步以内的核心(不包括节点p )不能构成一个连通集,则令p 为核心.(c )若节点p 与某一个相邻节点构成“桥”(即没有一个连通的核心集可以互连它们),且此邻节点不是核心,则令p 为核心.(d )若上述规则均不成立,则p 为成员.图3具体给出算法DEC A 中规则(2).(a ).(i )、(2).(a ).(ii )、(2).(b )、(2).(c )的图例:其中,图3(a 1)表示算法DEC A 中步骤(2).(a ).(1)的情形;图3(a 2)表示算法DEC A 中步骤(2).(a ).(2)的情形;图3(b )表示算法DEC A 中步骤(2).(b )的情形;图3(c )表示算法DEC A 中步骤(2).(c )的情形.定理1 若图G =(V ,E )是简单连通无向图,且每个节点维护的2步以内的节点状态信息是一致的,则根据上述DEC A 算法得到的节点集Ψ={p |p 为核心且p ∈V}是图G 的一个连通核,由于该连通核是基于局部最大能量而自动形成的,因此称为“能量核”.证明 首先,由规则(a )可知,图G 中的每个节点要么为核心,要么它的邻节点中至少存在一个核心,即与某个核心相邻,因此集合Ψ是图G 的一个核.下面用归纳法证明Ψ是连通的.设p 、q 为Ψ中的任意两个节点,即p 、q ∈Ψ,由于E 中的每条边的长度相等,故为表述方便,我们不妨设均为1个单位长度,因此p 、q 之间的距离即为p 、q 之间的最短路径的长度,记为d (p 、q ).由于图G 是连通的,因此d (p 、q )为有限整数.(1)(i )若d (p 、q )=1]p 、q 相邻,故它们直接可达]Ψ是连通的;(ii )若d (p 、q )=2,即存在G 中的路径(p 、r 、q ),若p 、q 通过Ψ不可达,则由算法中的步骤(b )可保证节点r ∈Ψ使得p 、q 通过Ψ可达]Ψ是连通的;(iii )若d (p 、q )=3,即存在G 中的路径(p 、r 1、r 2、q ),若p 、q 通过Ψ不可达,则由算法中的步骤(c )可保证节点r 1∈Ψ或r 2∈Ψ,不妨设r 1∈Ψ,对(r 1、r 2、q ),由算法中的步骤(b )可保证节点r 2∈Ψ]p 、q 通过Ψ可达]Ψ是连通的.(2)假设d (p 、q )=m (m >3)时Ψ是连通的.(3)对d (p 、q )=m +1,即存在G 中的路径(p 、r 1、r 2、…、r m 、q ),若p 、q 通过Ψ不可达,则由Ψ是图G 的一个核]r 2∈Ψ或r 2与Ψ中的某个核心r 相邻]d (p 、r )Φ3,由证明的步骤(1)可知节点p 、r 通过Ψ可达,而d (r 、q )Φm ,由归纳假设可知r 、q 通过Ψ可达]Ψ是连通的.综合以上证明步骤可知Ψ是连通的.313 层次路由算法DDCH假定算法DEC A 形成的能量核Ψ中,任意核心节点通过邻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维护有到Sink 节点R 的距离信息,由此核心节点之间可利用类似距离向量路由算法[13,14]的方法在核心节点之间进行路由,寻找到Sink 节点的最佳路径.但和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所不同的是相邻核心节点之间交换的信息只有到Sink 节点的路由信息,因此这种路由寻径算法不但保留了距离向量算法利用局部信息分布执行的特点,而且可少传输的信息量.设传感器网络中有n 个源节点S 1,S 2,…,S n 发送数据给Sink 节点R ,算法DDCH 的具体步骤如下:(1)源节点S 1,S 2,…,S n 首先通过上述能量核中相邻核心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在能量核Ψ中分布式地计算其到R 的最优路径L 1,L 2,…,L n ;具体方法如下:(i )若S j 不是核心,则S j 通过其相邻核心节点,利用上述能量核中相邻核心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在能量核Ψ中分布式地计算其到R 的最优路径L j ,其中j ∈[1,n ];(ii )若S j 是核心,则S j 直接通过上述能量核中相邻核心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在能量核Ψ中分布式地计算其到R 的最优路径L j ,其中j ∈[1,n ];(2)源节点S 1,S 2,…,S n 在找到其到R 的最优路径L 1,L 2,…,L n 之后,再利用如下方法进行数据发送:(i )若S j 不是核心,则S j 首先将数据发送给路径L j 中其所属的相邻核心N j ;若S j 是核心,则S j 即为N j ;其中j ∈[1,n ];(ii )N j 对收到的从源S t 1,S t 2,…,S t m发送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汇聚处理后,将汇聚后的数据沿路径L t 1发送到R ,其中t k ∈[1,n],k ∈[1,m ].由上述DEC A 和DDCH 算法的具体描述可知:上述“能量核”的构造算法DEC A 显然是一种分布式的算法.另外,和传统的Ad hoc 网络不同,在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移动性相对较少,其拓扑变化主要源自于节点因能量损耗而失效以及Sink 节点的动态移动性,因此DDCH 利用由具有局部最大剩余能量的节点所构成的“能量核”来进行路由,适合于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节点动态变化的性质.3081第 11 期林亚平: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4 算法性能分析与模拟 引理1 算法DDCH所需的从n个S ource节点到Sink节点的最短路径(hop数)之和要小于等于算法AC所需的hop 数之和.证明 对任意S ource节点S,假设由算法AC求得的其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路径(hop数)为L A(S,R),由算法DDCH 求得的其到R的最短路径(hop数)为L D(S,R),下面首先用归纳法证明L D(S,R)=L A(S,R):(1)若L A(S,R)=1]S到R的距离为1,即S与R相邻,又R为核心,故L D(S,R)=1]L D(S,R)=L A(S,R);若L A(S,R)=2]S到R的距离为2,由于R为核心,故由能量核的自动生成算法DEC A的步骤(2)可知:L D(S,R)= 2]L D(S,R)=L A(S,R);(2)假设对L A(S,R)=m]L D(S,R)=L A(S,R);(3)对L A(S,R)=m+1]S到R的距离为m+1]存在S的邻节点B,使得在算法AC中节点B到R的最短路径L A (B,R)=m,由证明中步骤(2)的归纳假设可知:L D(B,R)= m.再由能量核的自动生成算法DEC A可知:若B不为核心,则存在节点B的相邻核心C,使得L D(C,R)=m-1;若B为核心,则L D(B,R)=m.(1)若B不为核心,则对节点S、B、C,由能量核的自动生成算法DEC A的步骤(2)可知:必存在S、C的共同邻节点D,使得D为核心且S经过D与C连通,故L D(S,C)=2]L D (S,R)=L D(S,C)+L D(C,R)=m+1]L D(S,R)=L A(S, R);(2)若B为核心,则L D(S,B)=1]L D(S,R)=L D(S,B) +L D(B,R)=m+1]L D(S,R)=L A(S,R);综上所述可知L D(S,R)=L A(S,R)成立.因此,当DDCH 中n个S ource节点经最短路径到Sink节点R时它们所需经过的相邻核心节点两两互异,则显然算法DDCH中节点A1,…,A m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之和等于算法AC中节点A1,…,A m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之和.假设算法DDCH中有m(1<mΦn)个非核心的S ource节点A1,…,A m均与核心C相邻,且它们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路径均需要经过核心C时,则由上面已经证明过程可知算法AC中节点A1,…,A m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均为T+1,其中T为算法DDCH中核心C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显然算法DDCH中节点A1,…,A m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为T +m,而算法AC中节点A1,…,A m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为m3(T+1),易证T+m<m3(T+1),因此在该情形下算法DDCH中节点A1,…,A m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之和小于算法AC中节点A1,…,A m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之和.综上所述,从而可知引理1的结论成立.定理2 算法DDCH的路由性能优于算法AC的路由性能.证明由于算法DDCH只需在能量核中进行寻径,而由能量核的自动生成算法DEC A可知:能量核的大小要远小于整个网络的大小,因此算法DDCH的寻径时间复杂度要远小于算法AC的寻径时间复杂度;再结合引理1可知:算法DDCH所需的最少跳数之和要小于算法AC所需的最少跳数之和;另外算法AC是集中式的,而算法DDCH是分布式的;因此算法DDCH的路由性能要优于算法AC的路由性能.定理3 假设算法D DCH中n个非核心的S ource节点均与核心C相邻,且它们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路径均需经过核心C 时,则算法D DCH所需的从这n个S ource节点到Sink节点的最短路径(hop数)之和等于算法G IT DC所需的hop数之和.证明 假设算法DDCH中核心C到Sink节点R的最短距离为L D(C,R);则算法DDCH所需的从这n个S ource节点到Sink节点的最短路径(hop数)之和L D=L D(C,R)+n.而这n个S ource节点中到R距离最短的节点A到R的最短距离L(A,R)=L D(C,R)+1;而其余n-1个节点到A、R构成的树的最短距离均为1,因此算法GIT DC所需的hop数之和L G=L(A,R)+n-1=L D(C,R)+1+n-1=L D(C,R)+n] L G=L D;故定理3的结论成立.为了比较算法DDCH的路由性能,我们依据文献[8]进行了模拟实验:首先根据给定的有效通信距离CR(C ommunication Radius)在1003100的区域内随机生成一个含有100个坐标不同的节点的连通图,并对每个节点随机生成50个单位以内的能量,然后对传感器网络中的两种典型情况进行了模拟:1)情况1:随机抽取10%的节点(1个Sink节点,9个S ource节点)进行模拟实验;2)情况2:随机抽取1个Sink节点,再随机选取占整个区域10%大小的子区域(即一个10310的区域)中的节点作为S ource节点进行模拟实验.实验数据均为执行算法100次,选取其平均值为最后结果.图4和5分别给出了上述两种条件下,DDCH算法中核心节点数占总节点数比例的实验数据;由图4、5可知:能量核的大小和CR、网络的节点稠密程度成反比,其大小仅为网络节点总数的20%~40%,因此能量核的构造可较大程度地减低算法路由的时间复杂度,同时由于能量核的大小相比整个网络而言要小得多,因此能量核的构造也使得新算法较算法AC 和GIT DC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图6和7分别给出了DDCH、AC和GIT DC算法从所有S ource节点到Sink节点在情况1、2下时间复杂度的对比数据,其中各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计算为各算法所需的执行时间. 由图6、7可知DDCH的时间复杂度小于AC和GIT DC的时间复杂度,并且是随CR增大而收敛的.通过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对算法AC和GIT DC而言,由于其是集中式的,需要各节点维护全局信息,而网络中各节点的邻节点数是随CR增4081 电 子 学 报2004年大而增多的,从而使得算法在寻找从所有S ource节点到Sink节点最短路径的时间开销也随之增大,因此算法AC和GIT DC的时间复杂度随CR增大而增大.对算法DDCH而言,由图4、5已知能量核的大小和CR、网络的节点稠密程度成反比,而DDCH只需要在能量核中进行寻径,从而使得算法DDCH的时间复杂度是随CR增大而收敛的.图8和9分别给出了DDCH、AC和GIT DC算法从所有S ource节点到Sink节点在情况1、2下经历的跳数(hops)的对比数据.由图8、9可知:DDCH性能优于AC;当CR较大时DDCH和GIT DC所需的性能接近.特别对情况2,由图9可知DDCH所需的hop数与GIT DC所需的hop数基本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情况2的情形将使得选取的S ource节点接近定理3中的条件,从而使得算法DDCH所需的hop数接近算法GIT2 DC所需的hop数.由图8、图9以及引理1、定理3可知:算法DDCH所需的hop数要小于AC所需的hop数;且接近算法GIT DC所需的hop数;再结合定义5,显然有:算法DDCH所需的能耗小于AC所需的能耗;另外,由图9、定理3、以及定义5还可知,当S ource节点相对集中时,算法DDCH所需的能耗接近于GIT DC 所需的能耗.因此算法DDCH具有良好的节能性.最后,基于可扩性和可维护性方面考虑,由于DDCH是分布式的,只需要能量核中的节点维护到Sink节点的距离信息;而算法GIT DC和均是集中式的,需要所有节点维护整个网络的全局信息,因此新算法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综上所述可知,DDCH是一种具有较好性能的适合传感器网络特性的路由算法.5 结束语 综合考虑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分布的稠密性和能量等资源的有限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模拟实验.算法利用能量核的思想,较好地解决了传感器网络因节点稠密分布和节点能量有限而带来的路由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和算法AC和GIT DC相比,新算法具有较好的路由性能.对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刚刚兴起,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做一些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如传输层的协议的研究;网络层中组播和Q oS路由算法的研究等.这些也是我们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1] Agre J,Clare L.An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for cooperative sensing net2w orks[J].IEEE T rans On C om puters,2000,33(5):106-108.[2] 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14(7):1282-1291.[3] 李建中,李金宝,石胜飞.传感器网络及其数据管理的概念、问题与进展[J].软件学报,2003,14(10):1717-1727.[4] Estrin D,G ovindan R,Heideman J,K umar S.Next century challenges:Scalable coordination in sens or netw orks[A].Victor Bahl.19995thAC M/IEEE Annual International C on ference on M obile C om puting andNetw orking Proceedings[C].Seattle,W ashington,US A:AC M,1999.263-270.[5] Akyildiz I F,Su W,Sankarasubramaniam Y,Cayirci E.A survey onsens or netw orks[J].IEEE C ommunications M agazine,2002,40(8):102-114.[6] W endi Rabiner Heinzelman,Joanna K ulik,Hari Balakrishnan.Adaptiveprotocols for in 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wireless sens or netw orks[A].Victor Bahl.19995th AC M/IEEE Annual International C on ference onM obile C om puting and Netw orking Proceedings[C].Seattle,W A,US A:AC M,1999.174-185.[7] C Intanag onwiwat,R G ovindan,D Estrin.Directed diffusion:A scalableand robust communication paradigm for sens or netw orks[A].Raym ondPickholtz.20006th AC M/IEEE Annual International C on ference onM obile C om puting and Netw orking Proceedings[C].Boston,M A,US A:AC M,2000.56-67.[8] B K rishnamachari,D Estrin,S W icker.M odelling data2centric routingin wireless sens or netw orks[A].Parviz K ermani.2002IEEE In focomProceedings[C].New Y ork,NY,US A:IEEE C om puter S ociety,2002.42-49.[9] W Heinzelman,J K ulik,H Balakrishnan.Neg otiation based protocols fordisseminating in formation in wireless sens or netw orks[J].AC M W ire2 less Netw orks,2002(8):169-185.[10] M anjeshwar A,Agrawal D P.TEE N:A routing protocol for enhancedefficiency in wireless sens or netw orks[A].A fons o Ferreira.200115th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 posium Proceedings[C].SanFrancisco,CA,US A:IEEE C om puter S ociety,2001.2009-2015. [11] Lindsey S,Raghavendra C S.PEG ASIS:P owerful2efficient gathering insens or in formation systems[A].G reg Richards on.2002IEEE AerospaceC on ference Proceedings[C].Big Sky,MT,US A:IEEE C om puter S oci2ety,2002.9-16.[12] 彭伟,卢锡诚.一个新的分布式最小连通支配集近似算法[J].计算机学报,2001,24(3):254-258.[13] Bellman R E.Dynamic Programming[M].Princeton,N J:Princeton U2niversity Press,1957.[14] F ord L R Jr,Fulkers on D R.Flows in Netw orks[M].Princeton,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作者简介:林亚平 男,1955年生于湖南邵阳,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网络,机器学习.5081第 11 期林亚平: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分布式数据汇聚层次路由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211221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3JJY 3098)资助. 作者简介:李闻,男,1981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网络;林亚平,男,195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机器学习;童调生,1934年生,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陈宇,1976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网络;余建平,1979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网络.传感网络中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李 闻1,林亚平1,童调生2,陈 宇1,余建平11(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2(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E 2m ail :Justin -li w en @yahoo .com .cn摘 要:提出了一种传感网络中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组称为“蚂蚁”的人工代理寻找到达S ink 节点的最优路径,并利用蚂蚁算法的正反馈效应来达到数据汇集的目的.算法不需要网络节点维护全局信息,且数据汇集降低了网络路由开销,因此是一种节约能量的分布式路由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说明了新算法的有效性和可伸缩性.关键词:传感网络;蚂蚁算法;路由中图分类号:T P 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220(2005)0520788205D istr ibuted Da ta -Cen tr ic Routi ng A lgor ith m Ba sed on An t A lgor ith m for Sen sor NetworksL IW en 1,L I N Ya 2p ing 1,TON G T iao 2sheng 2,CH EN Yu 1,YU J ian 2p ing 11(Colleg e of Co mp u ter and Co mm unication ,H unan U niversity ,Chang sha 410082,Ch ina )2(Colleg e of E lectrical and Inf or m ation E ng ineering ,H unan U niversity ,Chang sha 410082,Ch ina )Abstract :P resen ted distribu ted data 2cen tric rou ting algo rithm based on an t algo rithm fo r sen so r netw o rk s.T he basic idea of th is algo rithm is as fo llow s :som e cooperati on agen ts called an ts are u sed to find the op ti m al rou te to the S ink .T he data aggre 2gati on can be ach ieved by the po sitive feedback of the an ts.T he new algo rithm is energy efficien t and distribu ted .T he analysis and the experi m en tal resu lts show that the algo rithm is efficien t and scalab le .Key words :sen so r netw o rk s ;an t algo rithm ;rou ting1 引 言无线通信及电子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得将传感、数据处理以及通信功能集成到一块集成电路设备中成为可能,这种设备被称为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W ireless In tegrated N et 2w o rk Sen so rs )[1].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在环境与军事监控,地震与气候预测、地下、深水以及外层空间探索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需要布置成百上千的传感器协同工作,因此对由大规模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传感节点)构成的传感网络(Sen so r N etw o rk )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关注,并被认为是本世纪的一项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与传统无线网络相比,传感网络具有以下特性:传感网络一般节点数量巨大,且网络中的节点分布稠密,各传感节点不可能分配一个全局性的I D ,也不可能维护任何全局信息[2];同时,各传感节点采集的数据中可能存在大量冗余信息,这些数据可以经过汇集之后再进行传输以减少能量消耗.因此,传统无线网络中的路由算法不适合传感网络,必须针对传感网络的特性来研究新的路由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传感网络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献[3]针对传感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定向传播(D irected D iffu si on ,简称DD )路由模型,和传统无线网络中基于地址的路由协议(A ddress 2Cen tric ,简称A C )不同,DD 采用基于数据的路由协议(D ata Cen tric P ro toco l ,简称DC ).文献[5]从节约能量消耗的角度比较了A C 和几种基于DC 的路由算法,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C 的路由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但这些算法都是集中式的算法,要求各传感节点维护全局性的网络状态信息,因此不具备良好的可伸缩性.本文在DD 模型以及文献[4]给出的蚂蚁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DADC (D istribu ted D a 2ta Cen tric rou ting algo rithm based on A n t algo rithm ).新算法的基本思想是:(1)通过一组称为“蚂蚁”的人工代理分布式地反复执行并行的试探来产生各源节点到达S ink 节点的最优路径;(2)通过蚂蚁的局部搜索以递增的方式来建立路径;(3)使用试探获得的信息来指导各个蚂蚁的搜索,使各路径趋于汇合,最终达到数据汇集的目的.和文献[5]中提到的算法相比,新算法为分布式算法,且 第26卷第5期 2005年5月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M I N I -M I CRO SYST E M S V o l 126N o .5  M ay 2005 不需网络中各传感节点维护全局网络状态,因而具备更好的可伸缩性.仿真结果也表明新路由算法具有较好的路由性能.2 传感网络中的定向传播模型为了描述方便,首先简要介绍传感网络和DD 模型.图1所示为传感网络通信结构,传感节点利用传感部件采集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器部件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一个数据汇聚节点(S ink ),S ink 再通过因特网或卫星传输到用户数据处理中心.DD 模型中,传感网络中的节点不采用地址作为标图1 传感网络的拓扑结构识I D ,而是以结点可以提供的数据作为寻址依据.S ink 在网络中广播以某种数据格式构成的消息询问它所感兴趣的监测数据,这种消息简称为兴趣.监测范围内与这种兴趣匹配的节点响应这种查询(称为事件),并回送监测数据给S ink .由于有多个节点匹配兴趣,因此这些节点都会向S ink 回送具有冗余信息的监测数据.为了节约节点的能量,这种数据传输可以在路径上进行汇集,然后传输给S ink .基于A C 的算法中,各传感节点独立地计算到S ink 的最短路径,然后沿最短路径传输数据给S ink .如图2(a )所示,若匹配兴趣的源节点分别为S ou rce 1和S ou rce 2,则在知道网络全局信息的前提下,S ou rce 1和S ou rce 2可以分别利用D ij 2k stra 算法计算到S ink 的最短路径,然后沿这些路径传输数据图2 A C 路由算法与路由DC 算法比较到S ink ,在图2(a )的情况下,所有路径上数据的传输次数为S ou rce 2传输的数据首先在节点B 汇聚5.图2(b )描述了采用DD 模型的D C 算法,其中S ou rce 1和,然后传输给S ink ,显然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数据的传输次数(因此节约节点的能耗),对于同样的网络和源节点,DC 算法的数据传输次数只有4.容易知道,DC 算法可以类比成传统网络中组播通信的逆过程[6].和构造最优组播树一样,已经证明在每个节点都知道整个网络拓扑的条件下,寻找最优的DC 算法是N P 难的问题[7],因此只能用试探算法求解.文献[5]给出了多种DC 试探算法,并证明了这些算法传输路径经历的hop 数目比A C 算法少,而且通过模拟实验定量地分析了这些算法的性能.但无论是A C 算法还是文献[5]中给出的DC 算法,都要求每个节点知道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属于集中式算法.而实际中这种精确的网络状态是不可知的,尤其对于传感网络这种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更是如此,因此需要研究非精确网络状态的局部信息分布式路由算法.3 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DADC研究表明,蚂蚁具有找到蚁巢与食物之间的最短路径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靠其在所经过的路径上留下一种挥发性分泌物pheromone (信息素)来实现的.蚂蚁在一条路上前进时,会留下信息素,后来的蚂蚁选择该路径的概率与当时这条路径上该物质的强度成正比.对于一条路径,选择它的蚂蚁越多,则在该路径上蚂蚁留下的信息素的强度就越大,而强度越大的信息素会吸引更多的蚂蚁,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通过这种正反馈性,蚂蚁最终可以发现最短路径.采用人工蚂蚁的蚂蚁算法正是利用了蚂蚁寻路的正反馈特性.目前,蚂蚁算法已经被用于求解计算机网络中的QO S 路由[9]等问题.本文利用蚂蚁算法寻找传感网络中各源节点到达S ink 节点的最优路径,并利用其正反馈效应来达到数据汇集的目的.3.1 预备知识在传感网络中,称两个节点是相邻的,当且仅当此两个节点在彼此有效通信距离之内.假定相邻节点之间只存在一条链路,则传感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无向图G =(V ,E ),其中V 为所有传感节点构成的顶点集合,E 为所有链路构成的边集合.由传感网络节点部署的稠密性,本文假定图G 是连通的.定义(偏转角):设节点v 和节点u 相邻,称Η<v ,u >为边e <v ,u >在点u 相对于S ink 的偏转角.图3所示是一个偏转角的示意图.图3 偏转角示意图为建立路由,各源节点向S ink 节点发送试探数据包(蚂蚁).每个蚂蚁数据包中包括:禁用列表、边列表以及S ink 节点的坐标.其中,禁用列表用于记录该蚂蚁已经走过的节点,初始状态时蚂蚁的禁用列表为空;边列表用于记录蚂蚁每一次试探所选择的边.3.2 算法描述假定各传感节点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 )等设备[8]获得自己的地理坐标信息.每个节点都维护了一张其邻节点9875期 李闻等:传感网络中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 的坐标表,表中的信息可以通过周期性的与邻节点交换少量数据(如发送hello数据包)来维持最新.各源节点可以从由S ink节点发出的兴趣[3]中得到S ink节点的坐标,从而构造蚂蚁.3.2.1 基于数据汇集的蚂蚁路由算法设传感网络中有m个源节点,下面算法完成源节点到S ink节点的路由.①初始化网络中每一条边的信息素为1;将m只蚂蚁分别放在m个源节点上(第k只蚂蚁放在第k个源节点上,k∈[1,m]);将第k个源节点加入第k只蚂蚁的禁用列表中.②对于m只蚂蚁分别进行以下步骤,设第k只蚂蚁当前所处的节点为v,集合8为节点v的所有邻节点组成的集合:首先判断节点v是否为S ink:)如果v已经为S ink节点,停止该蚂蚁的试探;)否则对于Πu∈8v,判断u是否属于第k只蚂蚁的禁用列表,设有R个邻节点不属于第k只蚂蚁的禁用列表:a)如果R>0,则对该R个邻节点分别进行试探(设当前试探的邻节点为u t):・判断u t是否为S ink节点,如果是,则将其作为下一跳节点;・否则,继续下面步骤:根据v,u t,S ink三点的坐标,用余弦公式计算偏转角Η<v,ut >的余弦co sΗ<v,u t>,结合e<v,u t>上的信息素P her e<v,ut>,利用以下公式:Θ<v,ut >=[P her e<v,ut>]×[co sΗ<v,ut>](1)计算点u t的转移权值Θ<v,ut>;在所有的邻节点中选取Θ<u,vt>最大的邻节点作为下一跳的节点;如果有多个节点u t满足条件:Θ<u,vt>=m ax{Θ<v,u1>,Θ<v,u2>,…,Θ<v,uR>},则选取边长最长的边e<v,ut>(t∈[1,R])所确定的邻节点作为下一跳的节点;b)如果R=0,即当前节点所有的邻节点都在第k只蚂蚁的禁用列表中,则蚂蚁回退一步.)第k只蚂蚁将其选择的边e<v,ut>对应的信息素浓度P her<v,ut>按下式进行调整:P her e<v,u t>=P her ev,u t×2(2) ③将所有蚂蚁的下一跳邻节点和由此邻节点决定的边分别加入该蚂蚁的禁用列表中和边列表中.同时判断是否所有蚂蚁的禁用列表中都包括S ink节点.如果是,则算法结束;如果不是,则将第k只蚂蚁的下一跳邻节点作为该蚂蚁的当前节点,重复执行步骤②.3.2.2 环路按照上述算法选择路径,有可能存在环路.如图4所示,如果要从v1到v6.按照上述的算法,由于Η1<Η2,所以会产生如箭头所示的环路.容易看出当按照上述算法,蚂蚁走到节点v4时,所有与v4相连的节点都在蚂蚁的禁用列表中了;于是,这就可以作为辨别存在环路的充分条件,即当有一个节点的所有邻节点都在蚂蚁的禁用列表中时,存在环路.此时,蚂蚁往回退一步到v3,(对应算法中步骤b),不更新禁用列表,同时恢复边< v3,v4>上的信息素为1.然后以v3为当前点重新试探,此时,图4 环路示意图v3的所有邻节点也都在蚂蚁的禁用列表中,于是重复上一步.直到蚂蚁回到v1,此时,蚂蚁发现节点v5不在禁用列表中,于是蚂蚁选择v5作为下一跳节点,从而到达v6.4 算法性能分析与仿真4.1 算法性能分析由式(1)可知,DADC算法将节点的偏转角Η的余弦作为计算节点转移权值的因子之一.Η越小,co sΗ越大,从而转移权值越大;也即,在方向上越靠近直线<v,S ink>的点的转移权值越大,越偏离直线<v,S ink>的点的转移权值越小.这就保证了由每一次试探选择的点所组成的从源节点到S ink节点的路径最逼近于S ink节点相对于源节点的方向.从而保证了这条路径逼近于直线<源节点,S ink节点>.由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可知,这条路径逼近于从源节点到S ink 节点的最短路径.因此,路径为最优.DADC为分布式的算法,蚂蚁从各个源节点出发并行工作查找到S ink节点的最优路径.因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只需考虑其中任一只蚂蚁遇到的最坏情况.设网络中共有n个传感节点,则对于任一只蚂蚁来说,最坏情况是从发出该蚂蚁的源节点到其他各个节点(S ink节点除外)都有一条边,即除了S ink节点之外,所有节点都是该源节点的邻节点;之后,蚂蚁每一次选择的其它中间节点也是如此(除S ink节点之外,其余节点都是该源节点的邻节点);只有蚂蚁最后选择的一个节点有一条到S ink节点的边.在这种情况下:在源节点,蚂蚁需要计算(n22)次偏转角余弦,需要进行(n23)次转移权值比较;在下一节点,需计算(n23)次余弦,比较(n24)次;…最后,需计算1次余弦,比较0次.因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4.2 仿真实验为了具体分析比较算法DADC的路由性能,我们参照文献[5],根据节点的有效通讯半径,在一个100×100的区域内097 小 型 微 型 计 算 机 系 统 2005年利用坐标数据随机生成具有100个节点的连通图,并对文献[5]中提出的两种源节点选取模型:事件半径模型和随机选取模型分别进行了模拟实验.所谓事件半径模型,即在100×100的区域内,随机选取一坐标作为事件中心;然后选取100个节点中(S ink 节点除外)所有到该中心距离不超过探测半径图5 事件半径模型中随着节点通信半径变化,网络能量消耗比较示意图的节点作为源节点;S ink 节点随机从100个节点中选出.而源节点随机选取模型,即在100个节点中(S ink 节点除外)随机选取k 个节点作为源节点;S ink 节点也从100节点中随机选取.图6 事件半径模型中随着控测半径变化,网络能量消耗比较示意图图5和图6分别比较了事件半径模型中随着节点通信半径以及探测半径的变化,网络的能量消耗.从图中可以看出DADC ,G ITDC [5](基于贪婪增长树的数据汇集算法)和SPT 2DC [5](基于最短路径的数据汇集算法)这三种DC 算法数据的平均传输次数比A C 算法要少,因此DC 算法的能量消耗少.特别是当通信半径比较小,而且探测半径比较大时,三种DC 算法明显优于A C 算法.通信半径小,意味着源节点到S ink 节点需要经过较多的中间节点,即源节点离S ink 节点比较远;探测半径大,意味着平均选取的源节点数目比较多.也就是说,当源节点数比较多,而且离S ink 节点比较远的情况下,DC 算法有明显的优势.图7和图8比较了源节点随机选取模型中随着通信半径以及源节点数的变化,网络的能量消耗.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DC 算法仍然优于A C 算法.尤其是在通信半径比较小,而且源节点数比较多的情况下,三种DC 算法有明显的优越性.这和事件半径模型中的情形,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当源节点数比较多,而且离S ink 节点比较远的情况下,DC 算法有明显的优势.从上面两组模拟试验,我们可以看出,三种DC 算法中,DADC 算法性能优于A C 而与G ITDC 和SPTDC 算法接近.经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DADC 算法找出的最优路径逼近于直线<源节点,S ink 节点>,而文献[10]中提到的蒙特-卡洛(M on te 2Carlo )模拟表明在一个有界矩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可能性为69%,多条直线相交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按照图7 随机选取模型中随着通信半径的变化,网络能量消耗比较示意图DADC 算法找出的各源节点到S ink 节点的最优路径,很可能在中途相交(最差情况相交于S ink 节点);由于蚂蚁算法的正反馈效应,当n 条最优路径相交后,最终将汇聚成为一条到达S ink 节点的路径.这样,只需在各条路径的相交点处进行数据汇集,即可大大减少数据的传输次数,从而降低能量消耗.图8 随机选取模型中随着源节点数变化,网络能量消耗比较示意图DADC 算法的性能比G ITDC 和SPTDC 的性能稍差,但是G ITDC 和SPTDC 算法都是集中式的算法,它们都需要网络中的节点知道网络的全局信息.而事实上,由于传感网络的特性,网络中的节点是不可能保存网络的全局信息的.因此,G ITDC 和SPTDC 不具有可伸缩性.而DADC 算法是分布式的算法,它只要求网络中节点知道相邻节点的信息即可.而且,DADC 算法的性能已经非常逼近G ITDC 和SPTDC 算法,在事件半径模型中,尤其如此.因此,DADC 算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5 结束语本文综合考虑传感网络的各种新特性,按照DC 的思想,1975期 李闻等:传感网络中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蚂蚁算法的分布式数据汇集路由算法DADC,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新算法利用数据汇集的思想,较好地解决了传感网络中传感节点传送数据中的数据冗余问题,节约了数据传输时网络的能量消耗.实验结果表明,和文献[5]中的算法相比,新算法DADC具有较好的路由性能.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蚂蚁算法的正反馈效果,加大了网络中某一条路径的能量开销,因此,如何解决网络中的能量负载平衡是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References:[1]A gre J,C lare L.A n integrated arch itecture fo r cooperativesensing netwo rk s[J].Computer,2000,33(5):1062108.[2]Zhao Y J,Govindan R,and E strin D.R esidual energy scan fo rmonito ring senso r netwo rk s[C].In:IEEE W ireless Comm uni2 cati ons and N etwo rk ing Conference(W CN C’02),M arch2002, 1:3562362.[3]Intanagonw i w at C,Govindan R,E strin D.D irected diffusi on:ascalable and robust comm unicati on paradigm fo r senso r net2 wo rk s[C].In:P roc.of A CM M obi Com,Bo ston,M A,2000, 56267.[4]M arco Do rigo,V itto ri o M aniezzo,A lberto Co lo rni.T he antsystem:op ti m izati on by a co lony of cooperating agents[C].IEEE T ransacti ons on System,M an,and Cybernetics2Part B,1996,26(1):1213.[5]K rishnam achari B,E strin D,W icker S.M odelling data2centricrouting in w ireless senso r netwo rk s[C].In:P roc.of IEEE In2 focom,2002.[6]M arco D,D uarte2M elo E,L iu M et al.O n the m any2to2onetranspo rt capacity of a dense w ireless senso r netwo rk and the comp ressibility of its data[C].In:P roc.of Internati onalW o rk2 shop on Info rm ati on P rocessing in Senso r N etwo rk s(IPSN),A p ril2003.[7]Garey M R,Johnson D puters and intractability:a guideto the theo ry of N Pcomp leteness[C].F reem an,San F rancisco, 1979.[8]A ndreas Savvides,Ch ih2Ch ieh H an,and M ani B.Strivastava,dynam ic fine2grained localizati on in adhoc netwo rk s of senso rs[C].In P roc.A CM M obicom,2001,1662179.[9]Zhang Su2bing,L iu Ze2m in.A Q oS routing algo rithm based onant algo rithm[C].In:IEEE 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Com2 m unicati ons,2001,5:158121585.[10]D avid B raginskym,D ebo rah E strin.R umo r routing algo rithmfo r senso r netwo rk s[C].In:P roceedings of the A CM F irst W o rk shop on Senso r N etwo rk s and A pp licati on(W SNA),A t2 lanta,GA,O ct.2003,22231.297 小 型 微 型 计 算 机 系 统 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