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

合集下载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考虑高等教育的整体战略问题,发展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结构与多层次、多类型定位,使不同的大学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各个高校也正在认真思考“办什么样的高校”和“怎样办好这样的高校”两个根本问题。

大多数高校提出了特色化的战略选择。

各高校在办学中强调特色意识,加强特色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办学特色、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办学特色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高校间的不同与差异并不等于特色,要防止将其“泛化”、“庸俗化”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样的哲理一样,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所高校。

与其他高校的不同之处,不能全概括为特色。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北大有“一塌(塔)糊(湖)涂(图)”,这是北大所独有的,难道这能称得上为北大的办学特色吗?肯定不能这样认为。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所指出的,办学特色是与高校的职能,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密切相关的,即主要是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而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办学条件的独特之处,以至于地理位置,与政府的关系等,都不属于高校办学特色的范畴。

故我们在谈及办学特色时,要防止把特色当成检验高校发展的“一个筐”,防止把其“泛化”、“庸俗化”。

二、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大学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共性所包含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是办学所需的共同的基础,是最一般性的东西。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讲世界一流大学中,有些大学学科并不齐全,如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经常提到规模较小但实力超强的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巴黎高师和伦敦经济学院。

但这只是少数个案,并未反映出共性的方面。

当然,不同的学校会有自己的特色,但特色是建立在一般的基础之上的。

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1. 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 • 2. 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摩擦力的变化情况 • 3. 伽利略理想实验 • 4. 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等时性 • 5. 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数有关 • 6.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 7. 库伦扭称实验 • 8. 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数 • 9. 静电屏蔽 • 10. 示波管原理 • 11. 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 • 12. 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 13.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 14. 自感现象
3. 要重视问题设置 , 通过问题解决提升思维品质 4. 要在情境创设上动脑筋 5. 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下工夫 6.要有教研意识, 做学习型教师
1. 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 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习四境界
有趣!
悦学----身心健康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60
动手50操.作8或亲身实践
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
有生活品质的人;

社会参与
• 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 社会的关系, 养成现代公民
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
则和行为规范, 增强社会责 任感, 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促进个人价值实现, 推 动社会发展进步, 发展成为 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国家认同”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审美情趣”; “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问题解决”;
• 澳大利亚: “综合能力”
(2)国内背景:
高中课程改革, 呼应国际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潮流, 以“ 核 心素养” 统领高中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
教育部: 在2014年3月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首次提出了“ 核心素养体系” 概念, 成为我国新 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教育系统中层领导干部二十大报告专题学习班心得体会

教育系统中层领导干部二十大报告专题学习班心得体会

加快内涵发展,推动高校治理——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心得体会近期,我参加了党委统一组织的“XXX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专题学习,通过认真观看视频学习资料和深入领会,对主讲人的观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也深刻认识到在当前发展条件下,做好高校各项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尤其是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治理》讲座后,对现代大学治理、高水平大学建设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以下结合个人学习过程,谈一点收获和体会。

一、要实现现代大学治理,就要厘清现代大学治理的途径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要时刻认清形势,树立大局意识和大教育观,不能坐井观天,偏安一隅,要能够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至于片面性和狭隘性。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国际化的发展,对大学治理提出的新挑战急剧增强,我们必须回到教育内部,探求新时代的新挑战和新特征。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很多明显的新特征,比如规模化,普及化,目前全国已有2800多所高校,4100万在校生,专业教师队伍183万人,高考毛入学率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必将面临生源质量、需求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目前,高校教育的主要矛盾从过去的上大学难,转变为上好大学难,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好的大学教育与当前国家优质大学教育短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无法满足需求,如何缓解呢?根本途径就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大学,每一座高校,满足更多百姓需求,这既是目标,也是困难所在。

办好一个大学,一个学院,乃至一个专业,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软硬件条件的投入,一所大学好不好,衡量的因素很多,比如精良的大学教师队伍,教师要教书育人,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鲜明办学特色等,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也不是用钱积累,提高质量的周期长,这一特点,与老百姓上大学的急迫需求产生矛盾。

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和社会对好学校的认可,高校发展方式要改变,从外延式发展,追求规模,变为内涵式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内研究动态分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内研究动态分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内研究动态分析曲亚静,刘腾龙[摘㊀要]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与广度.近五年,国内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维度研究㊁比较研究㊁实施策略研究㊁实践调查研究㊁问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缺少对在实际教学中分学段的评价体系研究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与弥补教育资源公平的策略研究等内容,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关键词]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动态分析[作者简介]㊀曲亚静,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从事幼儿社会教育研究;刘腾龙,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从事儿童哲学研究(贵州㊀贵阳㊀551400).[中图分类号]G5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2277-(2019)06-0030-06㊀㊀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号角响彻大江南北,但由于其在培养目标上指向不够明确,造成贯彻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出台,才真正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团队关于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 的相关研究,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更是成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近五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维度研究;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比较研究;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研究;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调查研究;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过程中存在争议问题的研究思考.本文将这些研究进行分析㊁梳理,以期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参考.一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维度研究近五年来,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维度研究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辛涛等人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研究.研究指出以往我国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仅指向相应学段,随着学段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并不考虑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提出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以往的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参考美国国家数学教育协会1989年颁布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出现 核心素养 这一概念来回答 要培养什么样人 的问题.[1]研究从核心素养的概念梳理㊁功能价值㊁遴选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应包含且超越知识㊁技能等概念且应超出学校㊁职业等范畴.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对于教师教学㊁第6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N o.62019年12月J o u r n a l o fT i a n j i nA c a d e m y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D e c.2019㊀㊀基金项目:2017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幼儿教师儿童观生成机制研究 (2017B186)教育评价改革㊁学生终身发展等方面都大有裨益.综上,核心素养的框架遴选应通过梳理世界各国㊁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结合我国国情来建立,并且既要立足现在,又要放眼未来;既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广泛征集包括学生㊁家长㊁一线老师㊁行业专家等在内的各方面意见,同时也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一致向前发展.力求通过完善核心素养测量与评价标准,推动教育改革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褚宏启等人发表的«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中梳理了三个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 C D)㊁欧盟(E U)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及两个国家 美国(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国家)㊁新加坡(与我国情况相似)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其中,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走向终身学习 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的报告中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由服务于生产力的提高,转而回归到促进人本身的发展.报告中指出在基本教育阶段应重视七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七大素养中除了重视传统的数学㊁科学㊁技术素养之外,也首次提到人的 社会性 发展相关素养.除此之外,文中尤其详细梳理了新加坡各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明确了小学毕业时能做到:能够明辨是非;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发展领域;能够合作㊁分享㊁关心他人;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独立思考,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为自己的学习感到骄傲;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艺术感兴趣;了解并热爱新加坡[2]八条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基于三个国际组织及他国经验,文中提出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制定的相关要求及培养具备合格素养学生的相关举措.梳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维度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虽然不同作者在研究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内容上都指向两个方面:其一,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时间维度㊁内容维度上,从关注相应学科㊁学段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开始关注人的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其二,由以往更关注认知维度的核心素养发展开始转向关注社会性㊁社会情感㊁学习品质等方面能力的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比较研究其他国家㊁国际组织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对于我们本土化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及重大启示.首先,我们从比较中找不足.张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一文中详细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主要观点㊁框架指标,并提出对我国素养研究的启示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 核心素养 重要观点,是1996年«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即 四个学会 .2003年,在 四个学会 基础上又增加了 学会改变 ,自此,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形成.而后又分别在2004年㊁2010年㊁2012年㊁2013年发文,不断完善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思想.这些重要文件㊁报告都为我国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思路㊁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3]其次,我们从比较中寻经验.沈阳师范大学陈莹硕士论文«法国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估指标的可借鉴性研究»,是沈阳师范大学孙河川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 十二五 规划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 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B D A120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对核心素养㊁评估指标等概念进行梳理,对法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评估的维度㊁测评点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问卷㊁访谈等形式了解校长㊁教研员㊁专家㊁一线教师对他们心中的小学生核心素养及对核心素养各个指标的重视程度.提出在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应充分重视基础学科认知类核心素养,切记矫枉过正;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核心素养框架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核心素养应得到进一步关注,减少校园欺凌等不文明行为.除此之外,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核心素养培养,如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一日生活㊁作息规律等指标也应纳入小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同时,也特别指出我国核心素养评估指标的细化和可操作性问题,指标测评点在注重文字优美的同时也要注意评估指标的实际应用价值.最后,我们从比较中谋发展.李子健发表的«21世纪技能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趋势与展望»,从核心素养框架对比分析研究及课程改革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一,核心素养框架对比分析方面,论文联系C a n t o n的«极端未来»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推动 21世纪技能 相关重要网站的重要版块㊁美国 21世纪技能 的 彩虹 框架及我国于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从中找到如下方面的共通能力 适应能力㊁学习能力㊁创造力㊁反思能力㊁人际交往能力㊁信息整合能力㊁文化自尊与文化尊重能力等,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具有中国特色㊁本土特征的 21世纪素养 框架体系,这也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的目标和方向.[4]其二,课程改革方面,文中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应将着力点放在改革课程教学与评价上.在课程组织实施方式上,不仅要重视形式,用形式活跃课堂㊁提高学生参与热情,更要注意形式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一些新方法,如项目探索㊁情境创设等,超越以往的知识本位教育目标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三维教学目标的平衡.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更加丰富,给学生更加自由㊁充分的选择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及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课程评价上,应从单一的学习成绩评定走向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多主体评价㊁多种方式评价共存,力求更加客观地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梳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比较研究成果,发现我们的本土化研究虽然还存在不足,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也涌现出一批开始关注实证研究的论文,研究者通过发放问卷㊁访谈一线教育工作者等方式,结合国外成熟经验,关注本土问题,找不足,寻经验,谋发展,为解决我们本土化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在一段时间㊁一定范围还存在贫富差距,对留守儿童㊁流动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还普遍存在的现状及其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还存在空白.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研究近三年来,从实施策略解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为热点.张传燧㊁左鹏发表的«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策略»中,首先引用林崇德的话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即 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5]其次指出小学阶段是人发展的最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学习㊁生活素养的形成对人的成长发展乃至整个人生都具有非凡意义.最后,提出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学习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 2001 28号),在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一共有9门,9门课程既有单独的素养培养任务又有共同任务,相辅相成,小学阶段通过9门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应现在生活及未来发展的合格小学生.随后,左鹏㊁张传燧又发表了«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 4S 课堂模式理论构建»,深化前文理论,进一步提出,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梳理小学阶段应重点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有:最基本的人文底蕴素养㊁最基本的科学精神㊁最基本的学会学习素养㊁最基本的健康生活素养㊁最基本的责任担当素养㊁最基本的实践创新素养六大类,并基于课堂教学,以 教学主体生命性㊁教学目标生长性㊁教学过程生成性㊁教学内容生活性 的 四生 课堂培养合格小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6]学术论文之外,西南大学朱琳的硕士论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以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为背景,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研究,尤其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从关注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小学生的持续发展㊁终身发展;从关注成绩好坏转变为关注小学生道德品质㊁社会适应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关注当下转变为关注未来.而学校教育如何才能从教会知识转变为促进素养发展?研究从整合课程入手,寻找突破口,以期通过整合课程的形式,修改小学教育课程目标,重新选择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善小学课堂的课程学习组织实施形式,调整课程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达到小学生素养培养的目的.梳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策略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研究者的研究都指向相应学段 小学阶段,实施途径都是通过相应学段的课程,或显性或隐性,来完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基于实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对于其他学段和终身学习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相对较少,尚存在空白点.特别是对于早期教育及幼儿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实施策略研究几乎没有,而这个阶段又恰恰是人非智力因素形成㊁发展的最关键阶段,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四、学生核心素养实践调查研究近五年来,从实践角度进行调查的实证型研究并不多见,但也看到相关学者㊁研究人员为此作出的努力.姜言霞等人发表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一文,通过教育统计的方法研制测查工具,对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进行关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现状调查,了解本地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本地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总体情况不理想,且各版块发展不平衡, 责任担当 表现最好㊁ 健康生活 表现最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各学段存在差异且随学段上升,发展水平提高;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存在性别差异.这些宝贵的调查数据都为下一步进行各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相关研究提供支撑.[7]胡定荣㊁林飏发表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一文,通过发放千余份问卷进行量化研究,窥测中小学生和他们家长心中的核心素养框架,弥补了以往研究中这一方面的不足.研究发现,不同学历㊁职业背景家长关注孩子核心素养的方面有所区别,学历越低㊁从事职业技术含量越低㊁社会地位越低的家长越关注与孩子 成绩 有关的素养;反之,学历越高㊁从事职业技术含量越高㊁社会地位越高的家长越关注与孩子 终身发展 有关的素养,值得我们为促进教育公平做进一步政策研究.[8]重庆师范大学李红的硕士论文«小学生 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从相关概念梳理入手,采用教育调查统计的方法,将 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分解为乐学㊁善学㊁信息意识㊁勤于反思4个一级评分维度及相关各项指标的二级评分维度.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梳理㊁分析,探究重庆市X小学五年级6个班学生 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现状,找出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对4个 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从学校㊁教师㊁家庭3个方面制定相关培养策略.黄俊㊁乔红㊁陈红云发表的«问题与改进:小学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施»一文,意在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三年来,江苏省小学阶段贯彻落实情况.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选择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了解一线骨干教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了解㊁熟知及贯彻落实情况,发放问卷188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发现问题如下:第一,虽然相关成果已经发布三年时间,一线小学教师对成果的了解程度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30%以上的教师对成果具体内容并不了解,且大多数老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基于自身,而不是对文本内容的正确解读;第二,相关部门宣传不够,有近一半的学校从未为一线教师开展过相关培训,但值得欣慰的是90%以上的一线教师对成果内容是认可的,认同其能够促进学生未来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三,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受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学科本位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核心素养培养情况优于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教学中.[9]基于以上现状分析,提出教育启示如下:第一,增加核心素养相关培训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程度.第二,进行观念㊁体制改革,帮助一线教师以更新的视角认识核心素养,并解除制度束缚,给一线教师更自由的教育空间.第三,细化核心素养相关指标体系,将各个指标体系细化到各学科教学任务中,增加执行的力度.第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保证贯彻落实的质量.梳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两个问题:其一,与实施策略研究只关注相应学段情况相似,实践调查研究也只关注中小学阶段,对早期教育及幼儿教育阶段关注不足.其二,截至目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践调查类研究只关注 问题 ,基于 问题 使用教育测量手段得出相关性分析的论文较多,缺乏对相关问题解决策略的讨论,存在调查研究与解决策略脱节的情况,心理学研究者只做实践调查,教育学研究者只凭自己的经验和一腔热血提出教育建议,缺乏相关情况调查分析,两者结合的文章少之又少.㊀㊀五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存在争议问题的思考研究在维度研究㊁比较研究㊁实施策略研究㊁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对存在争议问题的研究思考.李雪㊁孙绵涛发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探究 兼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商榷»一文,从山东昌乐外国语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出发,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㊁体系㊁内容等方面提出有些问题有待商榷.首先,界定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㊁素养的含义,提出核心素养应是 在学生素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关键性本原作用的要素 .[10]其次,提出4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生理心理㊁知识文化㊁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在素养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知识文化素养,知识文化素养发展对其他3种素养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再次,文章梳理了核心素养的内容,进一步肯定了知识文化素养的独特价值和基础性作用,并指出发展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最重要的实现形式是课堂教学.最后,文章基于以上认识,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含义中的素养㊁品格㊁能力等概念进行区分㊁商榷.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应是文化知识素养;并进一步指出,现有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多而庞杂,不能体现出核心,只有真正厘清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王静㊁马勇军发表的«核心素养在中国:方兴未艾 基于核心文献的内容分析»一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以 核心素养 为检索词汇,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核心素养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就相关争议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文章梳理了4个方面争议较大的问题,即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㊁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㊁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㊁核心素养的研究应规范还是开放的问题,为我们未来研究规范指明了出路;并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4个研究方向,即加强实证研究㊁注重评价领域研究㊁推进本土化研究㊁丰富体系研究,为我们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11]梳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存在争议问题的思考研究,我们发现,存在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素养㊁品格㊁能力等概念的区分;核心素养结构中哪些素养是核心等问题.第二,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问题.以上两个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截至目前还没有权威机构或权威专家作出权威解读.随着核心素养研究日益深入,相关概念的规范化和统一,是研究走向深入的必要前提,亟待相关机构和专家给出两个问题的权威解读.六㊁总结与展望从总体上看,近五年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逐年增多,尤其是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布后,研究呈井喷式发展,且卓有成效.特别是2017年以后,相关话题研究论文数量庞大,质量较高.总之,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研究也逐渐深入,是近些年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实践研究上的空白点,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分学段的评价体系研究较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弥补教育资源公平的策略研究还未见.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研究中也存在有争议的地方,如陈莹认为小学阶段应充分重视基础学科认知类核心素养,切记矫枉过正;而张传燧㊁左鹏及朱琳等人的研究中却认为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与道德品质㊁社会适应以及学习能力有关的核心素养,至于哪种说法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还需要大量调查研究作为支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有很大研究空间.参考文献:[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09).[3]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5(07).[4]李子健.21世纪技能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趋势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5).[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6]张传燧,左鹏.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17(06).[7]姜言霞,卢巍,毕华林,卢姗姗.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6).[8]胡定荣,林飏.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应具备的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5).[9]黄俊,乔红,陈红云.问题与改进:小学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施[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02).[10]李雪,孙绵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探究 兼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商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1]王静,马勇军.核心素养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 基于核心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2).AD o m e s t i cR e v i e wo f S t u d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r eL i t e r a c yQ uY a j i n g,L i uT e n g l o n gA b s t r a c t:A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f o r m.A 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d a t a o n c o r e v a lGu e s o f s t u d e n t s a p p e a r e d.I th a sd e v e l o p e d i nb r e a d t ha n dd e p t h.I nt h ea r t i c l ew e f o c u so n c o r e v a l u e s o f s t u d e n t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r e c e n t f i v e y e a r s h a s b e e n a n a l y z e d a n d s o r t e do u t f r o mt h e a s p e c t s o f d i m e n s i o n r e s e a r c h,c o m p a r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r e a l-t i m e s t r a t e g y r e s e a r c h, p r a c t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a n d s oo n.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K e y w o r d s:s t u d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r e l i t e r a c y;s t a t e a n a l y s i s责任编辑:刘升芳。

新课标背景下:落实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落实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落实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策略什么是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这样介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几句话确实非常高屋建瓴,也是整个教育系统达成的顶层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他对于核心素养的价值解读是这么说的:一方面,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有助于个体的升学、就业、融入主流社会、终身发展与自我实现以获得成功生活;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参与和与异质性群体互动,以达成共同目标,促成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尊重人权与世界和平、生态持续性发展等人类理想的实现。

两句话蕴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它阐释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之所以学生有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等,是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有了核心素养可以做到这件事。

换句话来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当今VUCA时代下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内在因素。

那接下来就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哪里评价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去核心素养发生的场景当中去看。

举个例子,一位律师代理一个案件,他需要对案件进行分析,收集数据,进行梳理,然后在法庭上清晰地陈述,甚至做辩论。

这些具体行为的背后,就是这位律师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也就是说,某个具体的人物,在其工作环境与实践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核心素养发生的场景。

比如说“国师”张艺谋,他在拍电影、纪录片的时候,就能展现他作为一名导演的核心素养。

且不论他的艺术审美造诣,他在片场能够平易近人地激发身边的青年演员,让他们能够工作得更好,承担责任。

这就是一种能够激发他人的能力。

再比如,6月15日北京工人体育场阿根廷队对澳大利亚队比赛现场,一位中国球迷冲进球场拥抱了梅西引发热议。

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孩子是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他想拥抱梅西。

他前前后后做了大量的计划,咨询了法律上的风险,去合理地判断了这件事情的可行性、风险。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讨论稿)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讨论稿)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

《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

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德体验。

2.主体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健康发展。

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下面为大家带来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作者简介:姜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

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

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

[1]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马来硕..核心燕亲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境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制1-2年,性价比高,可集中授广告留服认证,专业顾句1对1申请服务,马来亚/素莱/博特拉/思特雅/国民/世纪/拉受/马来理科大.个方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等作者: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6期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此次公布的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减少了三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了7个。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研究基本情况。

他表示,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这一问题,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这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第1版)教育部公布中考改革方案教育部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将在试点地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完成初中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

据新华社电《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在试点地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

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

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北师大教育学:燃烧育人心,点亮未来路在华夏大地的学术殿堂中,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而其中的教育学专业培养计划,则如同一把磨砺教育英才的锐利刻刀,以其独特的匠心独运和深厚的底蕴内涵,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教育事业孕育了一批批满载智慧与热情的教育者。

一言以蔽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北师大的教育学培养计划,正是秉持这一千年古训,致力于打造具有深厚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卓越教育教学能力和敏锐教育科研洞察力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这个计划如同一部精密的教育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执着。

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北师大教育学可谓“滴水穿石”,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

从教育哲学、教育史论到教育心理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层层递进,宛如搭建了一座通向教育真理的坚实阶梯。

此外,丰富的教育实习、研习营活动以及国内外交流项目,更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亲身感知教育的魅力所在。

其次,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与引导。

在这里,每个学子都被视为独一无二的存在,通过导师制度、一对一生涯规划指导等多元化方式,充分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再者,北师大教育学鼓励并推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创新研究,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拘一格降人才”,学校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设立各类科研基金支持学生的课题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者。

然而,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子们怀揣初心,砥砺前行。

面对挑战,北师大学子们常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风貌,坚守教育理想,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总之,在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的熏陶下,学子们不仅收获了厚重的专业知识,更锤炼出了坚韧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教育情怀。

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的改进与完善研究

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的改进与完善研究

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的改进与完善研究——以福州大学为例第一部分:关于学生评教体系的理论基础一、学生评教体系的发展历史(一)引言学生评教,本是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科学性与板书、教态、批改作业情况、作业量、辅导情况等进行评价,给每一项内容打上相应的等级,反馈给任课教师的活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很多学校却往往以学生评教的结果来裁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为甚者,还将它简单地与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与奖金等挂钩。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看,学生评教的第一要义应是发展,核心应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应是统筹兼顾。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对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评教制度使学生拥有了表达教学意愿的常规渠道,有利于保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有助于高校调整办学导向,强化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如何规范和完善学生评教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实施评价;如何科学利用反馈信息,发挥学生评教促学促教的作用?围绕学生评教,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1]学生评教使得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更具有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生评教这种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犹如在一潭死水里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流水,自然有许多值得提倡之处。

(二)学生评教体系的发展历史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陆续开展起来,并日益受到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把学生评教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使其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

虽然高等教育评估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仍然在理论研究上非常欠缺,急需加快步伐,探讨更为本质、更加深刻的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估实践有根据,才能很好地指导评估实践。

袁益民教授指出,学生参与评教是学生质量拥有权及主体责任的回归;学生评教是手段,更是权利,还是教育内容本身;学生评教是提高评估质量必不可少的要素。

“理想”政策的“现实”困惑

“理想”政策的“现实”困惑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是国家通过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来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教育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随着首届免费师范生进入毕业年,原本就业有保障的部分毕业生却心存疑虑,进退两难,理想的政策遭遇到现实的困惑。

困惑之余,人们发现:作为一项反映国家意志的教育政策,从制度设计到政策落实,还有完善和思考的空间。

◎文·闫志刚张韦韦4月6日,东北师范大学2007级的18名免费师范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表示已经“准备好”成为一名教师。

读过信后,温家宝总理非常感动,并在信上作出批示。

6月1 7日,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出席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

这是继温总理在东北师大免费师范生来信上作重要批示后,关心免费师范生的又一举动。

这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免费师范生的广泛关注。

高就业率下的“尴尬”2007年,教育部在6所直属师范大学中重启免费师范教育,恢复了改革开放后一度实施过的师范生补助政策。

春华秋实四载过,2011年,首届1.1万名免费师范生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年”。

作为首届毕业生,示范作用显而易见。

他们的就业状况不但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影响到在读的免费师范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一次“中考”,结果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项政策的走向。

中央和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前一年将此项工作纳入到了议事日程。

早在2010年5月18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

随后,各省依据办法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并成立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合工作组,省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记者在教育部专门开设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服务网”上也了解到:针对免费师范生,各省都专门出台了就业政策,并公布了具体的岗位需求。

从各省发布的即时信息看,目前各省免费师范生签约率比较高。

截至4月30日,山东省首届233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签约211人,签约率达90.56%;作为生源最多的省份,截至5月3日,陕西省130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有1233名,就业率为94.48%。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作者:王本中北京教育 1995年07期作者介绍:王本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临翔区蚂蚁堆中学汤光先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明显加大的强力支撑。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的人才培养方针。

2、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

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比例并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3、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主题。

* 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真正绝决好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4、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教育改革与创新。

对于教育而言,只有突破,才会有所创造和根本性发展。

5、必须把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突破性发展的核心任务。

■■圈固2o础作为一岁半孩子的母亲,罗静把家庭教育的理念,很好地运用鲥}酵女儿的教育之中。

谈起宝贝女儿,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宛如热恋中的少女。

罗静淡到当母亲之后的最大感受,“我觉得当妈妈可能跟谈恋爱的那种感觉都是荷尔蒙极度分泌的状态,都是不太半衡的状态。

比如我出差这几天见不着我女儿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不行,然后就去分析原因。

这说明母亲跟女儿之间的依恋关全感是从小你跟他亲密在一起,他知道有个信任的人,他不管什么原因哭、设了、困了,父母都可以积极去回应他,让他就觉得这个世界足可以依赖、信任的,那这系是源于天生的母性,就是因为荷尔蒙的分泌而已。

这种父母与孩子之问的依恋关系如果控制得好,属于一个安全感建立的个很好的范畴。

”安全感的建立很重要一点就是要跟爸一个时候安全感就慢慢建立。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要点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要点

不设指
审 标体系
无需
不做横
分类
核 向比较

自我 标准
估 估结论
自我 标准
约束发展
守 门 员
行政模式 分权文化 成熟程度
原则上,2012年各 地地方高校生均拨款 水平不低于12000元
35
36
37
38
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目标的符 合度和达成度
关于对评估的重视
1. 对评估的重视解决不了本轮评估的问题
上轮评估解决的是“够不够”的问题,靠重视评估和重
视“结好果 不质,好真量就”正能的不加问的是大题重投,评入学视出,校是达如来到果保的效不障果重,。视质只本平量轮时有评,的当估只自要重人解视们决评估, 是达不真到觉正效行果重的动视。,质质量而量的不提而高是不靠重文是化视评机评制估而估的不;是时权候利,机 制量,体靠 系质的运真量是行正学的才校结的能、果动学,得校而力到教条是师件保的的提证自具高觉备!行是质动一量。种质行的量动内形的成结是果质。 外部压力在对诉前者求作,用不而大不,而是对外后者部立压竿见力影。。因此,
COMPRESS
02
OR
O2C
GO
SEPE R
MIXE R
REA
HEATER1
LO
HO
HI
OUT
HEATER2 VWVP
PUMP 1
1
PUMP
2
4
2
TURBIN E
COOLER 3
REACT OR
PRO
VALVE
VWV
组织机构不健全, 质量职责不明确;未能覆盖 质量全过程和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 人员;重监督、轻控制、缺改进,
首合轮格评评估估选为择生了存 驱水优平性评的估分为等荣模誉式

关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图书资料指标的改良

关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图书资料指标的改良

关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图书资料指标的改良[论文摘要]新出台的针对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学评估方案沿袭了旧方案对图书资料指标的设定,在人们的阅读需求已呈多元化的数字化时期,如此的指标设置就凸显了缺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评估的馆藏范围过窄和缺乏对高校所属地域不同的考虑等不足。

文章指出,新的评估方案设定图书资料指标时要考察读者中意度、对图书馆的馆员素养要提出必然的要求、要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总量、要考察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实行不同地域高校图书馆的分类评估,如此才能实现对图书馆评估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评估方案图书资料高校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期,人们阅读需求已呈多元化,假设在进行高校评估时对高校图书馆仍一味地强调纸质图书,就会严峻离开时期,违抗人们对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意愿,评估也就成了缘木求鱼。

2020年7月出台的、适用于未参加上一轮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高校的《一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方案(试行)》中(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方案》),图书资料方面的指标“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的数量标准仍与2004年8月出台的《一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C级即合格标准完全相同,而且仍然只是单指纸质图书。

笔者以为,新的评估方案应该对图书资料这项指标认真加以改良,才能适应时期需要,才能真正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增进作用。

一、评估方案指标设定存在的不足1 缺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一是缺少读者中意度的测评。

由于《合格评估方案》没有读者中意度的指标规定,高校图书馆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成绩,会处处在形式上开展迎评工作,而对读者的实际需求会很少考虑,背弃图书馆的办馆宗旨。

二是缺少对馆员素养的考核。

现有的对图书馆评估指标完全忽略了对图书馆人员素养的要求,而“人”恰正是图书馆各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份,若是不重视图书馆馆员的素养,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进展就无从谈起。

2 评估的馆藏范围过窄。

《合格评估方案》中只设立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两个指标,而且只针对纸质文献,将电子资源排除在外。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计划(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27日会议原则通过)一、2007年工作总结200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各培养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反思教育实践,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度,提升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以庆祝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十周年为契机,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庆祝活动的筹备与开展2007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分阶段、分步骤、分主题,分工合作开展了以下庆祝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的系列活动:1、编辑出版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纪念文集》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纪念文集》选编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文件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决定,搜集了部分培养院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以及有关理论研究论文等,较为完整和系统地反映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年来的发展全貌。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集》收录了入选首届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的30篇论文,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十年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2、开展评选先进活动。

从2007年7月开始,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秘书处启动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学员、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评选活动。

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评选产生了176名优秀学员、97名优秀教师和68名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获奖者在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获得了表彰。

3、设计、制作庆祝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个性化邮册;4、在《中国教师》等报刊上开展征文活动,庆祝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5、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人士为庆祝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题词,并建立题词库;6、制订教育硕士培养院校开展十周年庆祝活动计划;7、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整版宣传文章,全面回顾历史,总结工作经验,展示取得成就,展望未来发展;8、动员、组织院校总结教育硕士管理、培养、论文指导等各环节特色工作,形成十周年庆祝大会会议交流材料;9、2007年12月2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庆祝大会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与会代表近300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2006年3月7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社会影响广泛,反响强烈。

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化,笔者经历了作为大学副校长和校长领导和负责迎评促建工作、作为高教行政管理者策划和组织评估工作、作为专家组成员和组长参加进校评估考察工作等各个环节,对于教学评估工作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切的体会。

客观地说,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种种评估之中,综合性评估要比单项性评估难;水平性评估要比认定性评估难;教学评估要比科研和学科专业评估难;大范围评估要比小范围评估难;官方半官方组织的评估要比非官方组织的评估难(因为社会影响力、关注点不一样)。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是一项官方的、综合性的、涉及面很广的水平性评估,因此更加难上加难。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本科教学评估引起社会和高校广泛关注,褒贬参半,议论和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笔者认为,只有把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与大背景之中去深入反思、科学考量,才能够得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尤其是在当前,要进一步明确意义,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推动评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以求从一个重要方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1999年以来进行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跃升至2002年的15%,提前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进而又在2005年达到了创纪录的20%,高考录取率亦攀升致50%以上,在学人数翻了两番,达到两千万人这样一个令世人瞠目的数字;北京、上海等个别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毛入学率超过50%,率先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考录取率亦超过了70%。

随着规模的膨胀,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普通高等院校的生师比达到20:1,教育部直属大学的校均规模超过万人。

这种发展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又满足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成绩巨大,来之不易。

其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为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今后的发展扫清了体制性障碍;一些院校加强合作或进行合并,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增强高等院校综合实力走出了新路;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发展以及部省共建公立重点大学的扎实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大学生缴费改革取得成功,探索建构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趋势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新机制;招生和就业体制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校面向社会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做出了积极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办学活力不断增强,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正在创建之中。

第三,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成绩显著。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显著成绩,满足社会不同需求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稳中有升;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术实力明显增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不断产出标志性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在科技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充分发挥知识创新、传播和辐射作用,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高。

第四,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令人振奋的发展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瓶颈问题愈加凸显。

例如: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值迅速变化,要求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这一基本矛盾并未缓解,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突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仍需进一步更新;教育体制与机制仍需不断创新;教育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教学改革需要深化,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正在日益成为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咨询服务能力需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亟待加强,教师素质仍需提升;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空间狭小、办学条件急需改善,在不少地区或高校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此等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和高教界的高度关注。

上述成绩的取得和问题的产生,有着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根源。

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矛盾等问题的突显,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等等,都是取得成绩的动因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强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时意义和长远意义,也必然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产生种种理论、认识和操作上的问题与矛盾。

因此,进一步认识教学评估工作的意义,充分肯定教学评估取得的成绩,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教学评估的对策,是进一步做好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评估的意义 ---- 再认识在新形势下认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义,是坚定信心、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也是深入反思、进一步明确评估工作目的和原则的前提。

首先,高校教学评估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重要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四十四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因此,教学评估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行政管理手段,也绝非可有可无的官样文章,更非可抓可放的应景之事。

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都应该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把组织、实施和接受教学评估作为政府依法行政、高校依法办学的重要法制手段来加以认真落实;新闻媒体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这个观点。

第二,高校教学评估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实行分类指导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今后,政府对于高等院校的管理主要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应更多地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杠杆以及评估监督等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调控和推动高等院校的发展。

这已成为一个符合国际潮流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就教学评估而言,一方面,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抓住了教学质量监督,也就住了管理高校的核心和重点;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呼唤着树立科学的多元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实现人才培养机制、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

因此,科学制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组织教学评估的实施,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机构在新形势下的重要职能和基本管理手段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盲目性,势必造成教学评估工作的效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第三,高校教学评估是通过外部力量推动学校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动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这些观点已经在高校和社会形成高度共识。

这里还应强调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一所高校社会声誉和地位的重要载体和基本表征。

目前,各个高校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体制性保证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和校外专家进校评估考察,可以强有力地推动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参加过和正在准备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高校的实践都雄辩地证明了这点。

另一方面,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通过教学评估推动学校建立依法办学、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其重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高等院校的领导和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够明确思路、平和心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第四,加强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宣传是引导社会公众舆论的重要途径。

信息量海量化、信息传播快速化和渠道多样化是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和新闻媒体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之一,关注的范围之广、群体之大、观点之多,为其它领域所不多见。

把握高教发展全局,抓住难点和热点问题,实事求是地宣传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目的、意义、过程和成果,是让公众客观了解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对于学校的社会声誉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五,高校教学评估符合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政府通过半官方或非官方中介机构以各种方式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办学条件等进行认定性或水平性评估,乃至对大学进行综合排名评估,是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而且自上世纪末以来出现了强化的趋势,有的国家新设了半官方的评估机构(如英国的质量保证署QAA),有的国家将有关单项评估结果部分地与政府专项教育经费投入挂钩,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对大学的调控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外大学的发展。

积极稳妥地在中国高校开展包括本科教学评估在内的各种评估,是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尝试,不仅对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有利于中国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增加话语权,不断扩大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

三、评估的成绩 ---- 再总结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新形势下应该客观总结其成绩和效果,从学校工作的宏观和中观层面而言,起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办好一所大学,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定位、明确的发展目标、科学的发展战略、切实的改革举措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不仅仅是单纯地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而是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5思路、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价。

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推动了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根本地位,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在大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个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深得人心的;而且可以预期,只要思路明确,做法得当,高校教学评估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促进高校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