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学校观》阅读答案范文

合集下载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作为其政治法律思想的组成部分,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变动时期,影响其思想的时代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统治的“变态化”黄宗羲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已发展至末期,弊端尽现,而统治者为维护其地位变本加厉地推行集权专制,导致“封建统治已经逸出了常规”,形成“变态化”的畸形状态。

具体表现为自明初罢相以来,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极端的君主独裁专制,君臣、君民关系高度紧张。

这种“变态化”的统治衍生出许多恶果,如任意诛杀大臣导致明代朝臣一度所剩无几,形成统治中枢的瘫痪;又如宦官专权,阉党把持朝政,残酷迫害正直人士,使明王朝更加分崩离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林书院的影响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高攀龙等讲学于东林书院,四方学者闻风来会,评议朝政,形成了政治上的反对派,被称之为东林党。

“外论所是,内阁必以为非,外论所非,内阁必以为是”,矢志“一党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在明后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就是东林党中的著名人物,黄宗羲十四岁时随父在京,深受其父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的影响。

因此,黄宗羲所设计的“学校”与东林书院的实践不无关系。

3.抗清斗争的经验教训清兵入关后,黄宗羲在家乡组织了“世忠营”,旨在抗清复明,但却同时受到两方的打压:一面是清政府的镇压追捕,一面是被阉党、军阀把持的南明小朝廷的排斥压制。

这种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使黄宗羲力不从心,对现实心灰意冷,于1653年基本上停止了抗清的武装斗争,转而从事著书立说。

斗争的经验使黄宗羲对明代的腐朽黑暗痛心疾首,进而开始了对以明代为典型的失范了的封建制度的反思和改造。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一)(原卷版)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一)(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一)一、(2021-2022·广东清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①,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

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

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①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

黄宗羲的学校观

黄宗羲的学校观
长, 由货 真 价实 、 数一 数 二 的学 者 而 不是 靠 抄 袭论 文评 上教 授 职称 的“ 术混 混 ” 学 担任 , 其 地 位 和 宰 相 同等 , 月初 一 , 都 要 给包 每 他
括皇 帝在 内的 中央 领 导举 办 一 场专 题讲 座 ,
同时对政 府 的失误 提 出批评 , 切实 履行 参 政
顿拉 丁学校 上课 时 . 学生 们不 受管 束 , 闹闹哄 哄 . 是, 但 我感 觉从 拉丁语 老 师那里 学 到的东
的 时候 , 在学 校 里批 评 政 府就 被 视 为骇 人 听 闻、 大逆 不道 之 举 , 为喜 鹊告 密 的“ 头 ” 成 彩 ; 而 学 校 里 的读 书 人 呢 ,大 概 就 只 会 说 一 些 “9 9 %以上 的老上访 专业 户都 是精 神 病 ” 类 之
用 黄 宗羲 的话 来 说 , 是 “ 下之 是 非 一 出 就 天 于朝 廷 ” 知识 分 子丧 失 了独 立 的人格 , 失 . 丧
黄 宗羲 则更 进 一层 , 学校 的政 治 功能 把
提升 到 了理论 和制度建 设 的高度 。黄宗羲认 为 ,学 校 不 仅 是 为 国 家培 养 栋 梁 之 材 的摇 篮, 而且要成 为执政 者的“ 库” 智 。所谓 “ 天 治 下 之具 皆 出于学 校 ” 意思 就是 说 , 校要 为 , 学
不 会 犯下 太 多的错 误 , 低 限 度 , 不 至 于 最 也 成 为“ 十大杰 出暴 君” 排行 榜上 的人选 。
“ 子产 不毁 乡校 ”是 中 国历 史 上有 名 的
掌故 , 出《 典 左传 ・ 襄公 三 十一 年》 。所谓 “ 乡 校 ” 就是 乡里 的学 校 。《 传》 “ , 左 说 郑人 游 于
议政 、 论监督 的职 责 。 舆 需 要说 明 的是 , 予学 校 一定 的政 治 功 赋

滚动测试卷(四)

滚动测试卷(四)

滚动测试卷(四)(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答案B解析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两者都强调德性修养,锤炼品德,故B项正确;题目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故C项错误;孔子主张性相近,且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人性,故D项错误。

2.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由此看出两者都()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藩篱,故A项错误;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得出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民权对君权的监督,并没有强调权力的高低,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

这个人生活在()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答案B解析根据“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可知这是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生活于南宋,故B项正确。

4.清代学者颜元解释“格物”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这一观点()A.强调知行合一B.认为真理来源于实践C.肯定行先于知D.与朱熹观点完全一致答案C解析强调知行合一的是王阳明,故A项错误;根据“‘格物’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可知颜元强调的是知与行的关系,知并非完全等同于真理,故B项错误;根据“‘格物’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可知,颜元肯定行先于知,故C项正确;与朱熹观点完全一致过于绝对,只能说颜元继承或发展了朱熹观点,故D项错误。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㈠“公其非是于学校”(低频名解)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

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即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㈡论教学思想(低频论述结合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⒉学贵适用为了改变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空书无用的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还将是否有真材实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⒊学贵独创⑴强调由博致精⑵重视“异同之论”⑶深思与能疑⑷讨论辩难㈢论教师(低频论述和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尊师,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

⒉为师的资格黄宗羲主张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必须品行端正。

此外他还提出地方官学的学官不应该由政府委任,而应由“郡县公议”产生。

⒊论教师的影响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历史影响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笔墨童年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笔墨童年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笔墨童年阅读题答案现代文笔墨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笔墨童年阅读答案现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笔墨童年余秋雨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台上蘸来蘸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用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冰面,才将水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到一半,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教室。

他从棉衣襟里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里都倒了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的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

领头的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字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当时,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義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有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会弯下腰去,恭恭敬敬地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

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进去,有时有一簇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地变得焦黄,最终化为灰烬。

我听说,连土匯下山,见到路上的宇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

哪一个季节,如果发愿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黄宗羲(1610一16xx),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黄宗羲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即使在抗清武装斗争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讲学,教授历算、乐律等知识。

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他应石门吕留良之邀,设馆于吕氏祖居友芳园梅花阁,教授吕留良的子侄及其友好子弟,历时4年;康熙六年九月,他与姜希辙等重新恢复绍兴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同张应等“共主教事”。

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次:一是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并主讲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年,培养学生有姓名可考者60余人,其中高足18位,奠定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培育了主张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

二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培养学生20余人,对清初浙西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康熙二十八年,黄宗羲已80高龄,仍还兴致勃勃,“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黄宗羲讲学时间之长,成就学生之多,足以表明他是当时一位大教育家。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前者成书于康熙二年。

在书中,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

后者编成于康熙十五年以后,共62卷,对明朝270多年的儒学,尤其是王学的发展演变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黄宗羲的著作甚丰,共有112种,约有1300卷,202x万字。

黄宗羲学校读后感

黄宗羲学校读后感

黄宗羲学校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Task Title: Reflections on Huang Zongxiang SchoolTask Title: 黄宗羲学校读后感Upon reading about Huang Zongxiang School, I was immediately captivated by the rich history and profou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The school"s legacy is a testament to the dedication and vision of its founders and alumni, and it serves as an inspiration for educators and learners alike.在阅读关于黄宗羲学校的资料后,我立即被其丰富的历史和深刻的办学理念所吸引。

这所学校的历史传承是对其创始人和校友们奉献和愿景的证明,它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灵感。

One of the key aspects that struck me about Huang Zongxiang School is its emphasis on nurturing well-rounded individuals.The school"s commitment to providing a holistic education that develops students"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emotional abilities is truly commendable.It is refreshing to see a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hat values the overall growth of its students, rather than solely focusing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黄宗羲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方面是,它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主张尊师,认为学生必须“重师弟子之礼”。他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 还必须从事清议。
感谢观看!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 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 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黄宗羲的著作甚丰,共有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
二、 “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 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 想的光辉。
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的重要内容。他的学生万言在《郑禹梅制义 序》一文中说,在甬上证人书院中,黄宗羲“取宋、元、明以来未经表暴之文百余家, 手为划画,以授之吾党”。在主持海宁讲席时,他亦向查慎行、查嗣瑮等教授“诗、古 文”。同时,根据他长期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教授诗文,提出如下主张。
首先,必须有浓厚的兴趣。 其次,反对模仿,提倡独创。 最后,必须兼通经史百家之学。
三、 论教育内容
(四) 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黄宗羲精研天文、数学、地理、乐律等,曾撰有《授时历故》、《西历假如》等天文 类著作10种,《圆解》、《割圆八线解》等数学类著作6种,《今水经》、《四明山志》 等地理类著作5种,以及《律吕新义》乐律著作一种。向学生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 然科学知识,是黄宗羲关于教育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五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 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阅读大学语文《原君》黄宗羲为什么说人君为天下之大害

阅读大学语文《原君》黄宗羲为什么说人君为天下之大害

阅读大学语文《原君》黄宗羲为什么说人君为天下之大害阅读大学语文《原君》黄宗羲为什么说人君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从本质上来说:“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

因此,君主就不应该高高在上,处处独尊的地位。

就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

否则就该逊位让贤,而不应“鳃鳃然唯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

至于为臣者,应该明确自己是君之师友,而不是其仆妾,“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如果认为臣是为君而设的,只“以君一身一姓起见”,“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自己的职责只在于给君主当好看家狗,而置“斯民之水火”于不顾,那么,这样的人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但同样是不值得肯定的。

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就是黄宗羲的君臣观。

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

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立宰相。

他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认为明代罢除了宰相,就再没有人能与天子匹敌了。

这样,天子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奴视臣僚,更加专断独行,为所欲为。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古代“学校”观: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古代“学校”观: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古代“学校”观: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作者:胡发贵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32期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黄宗羲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学校为思想解放的创新之地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他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这里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恽仲升文集序》,见《黄宗羲全集》)。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沦为“黄茅白苇之归”,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盖道非一家之私。

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

虽其得之有至有不至,要不可谓无与于道者也”(《黄梨洲文集》);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明儒学案·凡例》)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倡导以他平他的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浅论黄宗羲教育改革思想

浅论黄宗羲教育改革思想

63作者简介:张萌(1977— ),女,汉族,浙江余姚人。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黄宗羲(1610~1695),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是中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他生活在明末危机四伏,异族入侵,宦官专权的动乱年代。

终其一生,对留存了几千年的封建政体及其腐朽的思想体系作了无情的剖析与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充分展现了博学多才的大家风采。

他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其中,《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在晚清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中成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其中,在教育领域,他的思想和论述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之先河,可以说,黄宗羲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的黄宗羲,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黄宗羲很早就开始教学生涯。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其父黄尊素被害时,他年仅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

在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他避居余姚化安山,一面从事学术研究,一面进行教学活动。

自康熙六年(1667年)后,他更是先后在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讲学活动。

甚至在80高龄时,仍不知老之将至,兴致勃勃,重登姚江书院讲学。

黄宗羲从事教学活动,前后历事60余年,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实不多见。

而清代浙东学派的形成,又和黄宗羲在浙东的讲学活动密不可分。

所谓清代浙东学派,指的是在浙东宁波和绍兴地区形成而逐渐扩展开去的一个学术流派。

我们知道,一个学派的形成都离不开创始人的教育活动。

譬如,春秋时代孔丘创立的儒家学派,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后来宋明时代出现的“心学”、“闽学”等都是如此。

黄宗羲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名言

黄宗羲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名言

黄宗羲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名言示例文章篇一:《黄宗羲名言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呀,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

其中就有黄宗羲这个厉害的人说的一些话呢。

黄宗羲说过的话里有那种能让我们思考很久的东西,就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哇,可太有深意啦。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讨论我们喜欢的漫画书。

小明拿着一本特别酷的超级英雄漫画,里面的超级英雄可厉害了,能拯救世界,飞檐走壁的。

小红呢,拿着一本讲古代神话故事改编的漫画。

我们就开始争论起来啦。

小明说:“我这本超级英雄漫画可棒了,里面的英雄都有超能力,能做很多我们做不了的事情,看着就很过瘾。

”小红就不服气了,她说:“我这本神话漫画才好呢,里面有好多古老的智慧,像那些神仙的故事,都能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我在旁边听着,突然就想到了黄宗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就跟他们说:“哎呀,你们俩别争啦。

其实我们可以像黄宗羲说的那样,从你们的漫画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呀。

小明的超级英雄漫画,精华就是那种勇敢面对困难,不害怕坏人的精神,糟粕呢,可能就是有时候太夸张了,现实里可没有那么多超能力。

小红的神话漫画,精华是那些古老的智慧和文化,糟粕说不定就是有些故事太玄幻,不太符合现在的科学道理。

”他们听了我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呢。

这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你看,水果有营养是精华,可是如果水果烂了一块,那烂的部分就是糟粕,我们肯定就把烂的部分扔掉,吃好的部分。

这和对待事物是一样的道理呀。

在学校里,我们的课程也有这样的情况呢。

就说历史课吧,老师给我们讲古代的封建王朝。

有些制度在当时可能有它存在的意义,这就是精华的部分。

比如说科举制度,它能让很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出人头地,这是好的方面。

可是呢,它也有糟粕的地方,像有时候考试的内容太死板了,只注重那些古老的经书,不重视其他的知识。

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就要像黄宗羲说的那样,把科举制度里好的地方学过来,不好的地方就当成一个教训。

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呀。

202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202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202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

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

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2.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

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

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

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

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

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

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

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驰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6.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

李圭的言行表明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7.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

黄宗羲《学校》阅读答案及翻译

黄宗羲《学校》阅读答案及翻译

黄宗羲《学校》阅读答案及翻译黄宗羲《学校》阅读答案及翻译学校黄宗羲①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

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

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_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

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

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④。

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

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

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

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

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阎之细闾阎:民间B.则群擿以为非擿:指摘C.大狱讼则期吏民期:限期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咎:责备解析:选C。

试论黄宗羲的“学校”观

试论黄宗羲的“学校”观
是 非 为是 非 的主 张 , 是 对 专 制 皇 权 聋 哑 天 下耳 目的 既
目之 为衰世之事, 不知其所 以亡者, 收捕党人, 编管陈、
欧, 正坐破坏学校所致 , 而反咎学校之人 乎 !” 能正 可
抗议, 对思想 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一种呼吁, 也表达了一 种不畏强权、 捍卫真理 的精 神。这些 都流露 了黄宗羲
作者简 介: 发贵 (90 ) 男, 胡 16- , 安徽 黄 山人 , 苏省 社 会科 学院哲 学 与文 化研 究所 所 长, 究 员。 江 研
11 3
浙东学术与中国哲学
中 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抛 )2 1 年第 3 0 1 期
而背朝廷者也 。 显然 , ” 黄宗羲公是非 于学校、 以天子 不
因此 , 黄宗 羲对 东林书院的“ 清议” 很是赞赏: 故会 中 “ 亦 多裁量 人物 ,訾议 国政 ,亦冀执政者 闻而乐之也 。
— —
令, 养老 , 恤孤, 讯馘 , 大师旅则会将士 , 大狱讼则期吏 民, 大祭祀则享始祖 , 行之 自辟雍也。 ” 其三, 学校承担着 陶冶社会风气 的重任。黄宗羲 认 为学校 固有“ 养士” 之功能和 职责 , 学校不仅为养 但“ 士而设 也” 为什么这样 说呢 ?因为在黄 宗羲心 目中, ; 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文 明进程的追求 ,盖使朝廷 “ 之上 , 闾阎之细, 渐摩濡 染, 莫不有诗书 宽大之气 。 如 ”
黄宗羲 “ 公是 非于学校 ” 的思想, 传承并发扬 了古
代学校和士人议政 的优 良传统 。早在春秋 时期 , 郑国 子产就主张要保持学校 自由思想 的风气 , 让学校师 要 生 自由议政 , 以使执政者 防微杜 渐, 揭弊治过 。 于是遂 有“ 子产不毁 乡校” 的著 名典故: 郑人游于乡校 , “ 以议 执政之善否 。然 明谓 子产 日:何不毁乡校 ?’ 子产 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训练点1“异端”思想家李贽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C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出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解析:明清时期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

A、B、D 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2.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X是一致的( A ) A.李贽B.董仲舒C.朱熹D.孔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

贾宝玉的话抨击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实际上强调男女平等。

四个选项中只有A符合题意。

3.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因为他( A )A.鞭挞理学的道德观念 B.否定儒家思想C.否定孔孟学说D.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解析: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据此本题选A项。

B、C两项中“否定”一说错误,D项观念不符合李贽的学说。

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B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全面理解李贽思想的能力。

题干中材料的设计有多层意思,A、C、D三项只反映了题干材料中的某层含义。

2020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的学校观》阅读答案范文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

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
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

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

”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

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

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

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

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利禄,传承弘扬文化。

B.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祸国殃民”是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放与创新活力。

C.“养士”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使天下达于大治”精英与栋梁。

D.黄宗羲认为,如果“学校之教不明”,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学贵创新”的重要性和“以水济水”的危害。

C.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羲的“学校”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
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黄宗羲关于“厉禁”和“教育”的观点,与孔子“道之以德”的“德政”思想本质不同。

D.黄宗羲“教育富民”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案】C(“最基本、最核心”的表述于文无据;“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理解片面,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

【答案】B(“假设论证”理解有误,“以水济水”是比喻论证。


3.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答案】C(“本质不同”理解有误。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者的本质都强调“教化”为本,“严禁”为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