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公开课教案设计
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扬州慢的大致内容和创作背景;2.理解、感受扬州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通过学习扬州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扬州慢相关的内容和情感。
可从以下问题角度进行提问:1.你对扬州慢有了解吗?2.你认为扬州慢是怎样的一种表达方式?3.你对扬州的印象是什么?二、学习扬州慢(10分钟)让学生阅读扬州慢的原文,并进行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解读或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三、品味扬州慢(1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对扬州慢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四、扬州慢的创作背景(10分钟)介绍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
让学生了解扬州慢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休闲时写作的一种乐曲形式,其源于江苏扬州,是扬州文化的代表之一。
五、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15分钟)让学生欣赏其他扬州慢的作品,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可以播放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扬州慢的美妙旋律和情感表达。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复述或回答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出与扬州慢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扬州慢并进行个人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扬州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和感受其情感和思想。
通过品味扬州慢的过程,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同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扬州慢》的背景、作者及表现手法。
2、把握本词的基本意思、蕴涵的丰富内涵。
3、通过学习本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鉴赏能力、文学素养。
4、学会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寻找重要形象,并感悟诗歌对现实的批判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教师初步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杨慎。
让学生听一下杨慎的诗朗诵及解释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行攻读全文,并进行分析、理解和鉴赏。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总结与收获提到课堂上进行分享。
第三课时: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回忆、分析、模仿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节、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学修养。
第四课时:对本词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究。
让学生对当时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将其与现实进行联系,探究《扬州慢》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诵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朗诵的形式来发出自己的感悟,借此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分组讨论。
为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安排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与其他学生的见解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接龙式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接龙式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依次发表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和感悟,让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本词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理解《扬州慢》的意义和内涵。
本词语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文化韵味和历史沉淀,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等内容,来理解其所蕴含的含义和内涵。
2、学生掌握《扬州慢》的表现手法。
本词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比喻、排比、插叙之类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从而进一步把握主题思想。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包括文化历史方面的图片、杨慎的诗歌朗读、本词的背景介绍等,方便教师更好地诠释、阐述和演示。
(完整版)李清照《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完整版)李清照《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和她的诗歌作品。
2.理解《扬州慢》的背景和意义。
3.研究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扬州慢》原文。
2.诗歌欣赏的相关资料和评论。
3.音频或视频资源,以便播放相关解读或朗读。
4.扬州的地理和历史背景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源播放相关解读或朗读,激发学生对《扬州慢》的兴趣和好奇心。
2.研究诗歌背景- 给学生简要介绍李清照和她的诗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生平和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 分享《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研究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分析《扬州慢》的诗歌韵律和格律特点,让学生熟悉诗歌的形式和规律。
-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意的表达和感染力。
4.诗歌欣赏和表达- 合作或个人阅读《扬州慢》的原文,并理解诗歌的表达和情感。
- 小组或全班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编,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展示学生的诗歌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5.总结与反思- 回顾学生在欣赏和表达中的收获和体会,引导他们总结研究到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反思诗歌的价值和作用,以及诗歌对个人情感和思考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对诗歌表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收集学生课后创作或反思的作品,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李清照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欣赏和交流。
2.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学和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展他们对诗歌的视野和欣赏能力。
以上为《扬州慢》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姜夔《扬州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姜夔《扬州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 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并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 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于《扬州慢》的兴趣。
2. 学习诗歌内容(20分钟)分段阐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分析诗歌的句式、修辞手法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4. 欣赏和朗读(15分钟)请学生逐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文学鉴赏(2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6. 创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诗歌,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诗歌。
四、学生作业1. 完成创作练习,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诗歌;2. 阅读并理解姜夔其他诗歌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姜夔的《扬州慢》展开,通过分析诗歌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的作业反馈,帮助他们做出进一步的提升。
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
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这是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作品。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本词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送出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热爱之情。
重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导入新课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
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一、文化常识最爱是扬州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
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作者简介: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扬州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扬州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扬州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1《扬州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程目标本节课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扬州慢》这首诗,学习诗歌欣赏技巧,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语言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欣赏技巧。
2.了解《扬州慢》的诗歌魅力以及文化内涵。
3.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有哪些喜欢的诗歌?你们学过哪些有趣的诗歌?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接着,播放《扬州慢》的音乐,并让学生仔细聆听。
随后,展示诗歌并让学生品味诗歌的内涵。
2.语言与词汇分析让学生识别一些关于思想、情感、声音和对比等方面的词汇,例如“悠悠”、“怅怅”、“更无人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
3.诗歌分析让学生逐句分析《扬州慢》的诗歌结构、韵律、形象和含义等方面,并让学生探讨这首诗歌与扬州的联系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4.诗歌朗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感情朗读《扬州慢》这首诗歌,并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声音和语气表达出诗歌的内涵和韵律。
5.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 presentation 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从诗歌、作者、文化以及情感等方面展开互动交流。
6.课堂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理解的地方,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阅读与欣赏《扬州慢》这首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此诗歌的内容和内涵。
2.选择一段诗歌的文字,深入分析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语等。
3.口头表达:写一篇有关自己阅读《扬州慢》的个人心得体会,并分享给同学听。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扬州慢》的欣赏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课堂交流和互动中,学生积极思考,彼此倾听,增强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语言能力本节课通过对唐代诗人杨 Wanli 的《扬州慢》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扬州慢是唐朝时期的一首古诗,有着优美、流畅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这首古诗为对象,结合时下的流行音乐为学生设计启发性教学,将诗歌赋予现代的涵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并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扬州慢这首诗,了解唐代文学史上优美、流畅的风格,并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扬州慢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思想,并能够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掘出其时代性与现代性的共性。
3. 学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设计的启发性措施,运用诗歌去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辨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1. 首先,本次教学将以古代文学史的鉴赏及流行音乐的引导,激发学生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然后,学生们将学习老师先讲解的扬州慢和现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关联。
老师会播放现代歌曲,并且引导学生从旋律、歌词,甚至MV等多个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和梳理,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与扬州慢的共性。
3. 之后,教师将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文学语言特点,以此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扬州慢进行模仿,并尝试自己作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 最后,教师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和思辨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多媒体呈现诗歌、现代流行歌曲的引导、讨论等。
2. 将诗歌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 采用启发性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听取小组讨论文件和个人表达来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的核心内容。
《扬州慢》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扬州慢》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扬州慢》这首词的背景、作者以及词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教案内容《扬州慢》词牌的由来和特点姜夔的生平简介《扬州慢》的词意和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欣赏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第二章:作者及背景介绍2.1 姜夔的生平简介介绍姜夔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词坛上的地位。
2.2 《扬州慢》的创作背景讲解扬州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词中所描绘的扬州景象。
第三章:词牌特点解析3.1 《扬州慢》词牌的由来讲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及其与《扬州慢》的关联。
3.2 词牌特点分析《扬州慢》的音韵、结构、用词等方面的特点。
第四章:词意解析4.1 词意概述讲解词的整体意境和主题。
4.2 词句解析分析词中的关键字、意象以及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第五章:艺术特色赏析5.1 艺术手法讲解词中的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艺术效果。
5.2 情感表达分析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以及其内涵和价值。
5.3 审美鉴赏引导学生从词的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本教案设计以系统、深入的方式讲解《扬州慢》这首词,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词的背景、作者、词牌特点、词意及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第六章:互动讨论与实践6.1 词句朗读与感悟学生分组朗读词句,分享对词句的感受和理解。
6.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见解。
6.3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扬州慢》的词牌特点,尝试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创作能力。
第七章:词的传承与影响7.1 词的发展历程介绍词的发展历程,以及《扬州慢》在词坛上的影响。
7.2 后世评价讲解后世对《扬州慢》的评价和影响,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7.3 词的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现代传承和发展词这一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和热爱。
《扬州慢》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扬州慢》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词牌特点。
(3)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扬州慢》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扬州慢》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扬州慢》的文本、注释、词牌特点、创作背景等。
2. 学生准备《扬州慢》的文本,提前熟悉诗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师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扬州慢》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5. 欣赏与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类似词作品,如《如梦令》、《声声慢》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扬州慢》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扬州慢》的理解、分析和赏析能力的体现。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贡献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诗词朗诵会,让学生选择《扬州慢》或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词的感悟。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景(色)、声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一)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2、背景简介:(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色、声(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三)小序的分析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
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1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扬州慢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感性理解扬州慢的节奏、节拍和音乐特点3.学习演唱扬州慢,并了解扬州慢唱法和技巧二、教学准备:1.扬州慢的音乐资料和视频2.录音设备和音响设备3.纸笔和黑板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扬州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展示扬州慢的音乐资料和视频,让学生听到扬州慢的节奏、节拍和音乐特点。
第二步:感性体验让学生闭目静心听放扬州慢音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由地摇摆身体,感受扬州慢的节奏和节拍。
第三步:学习歌曲教师教授一首扬州慢歌曲,让学生跟唱,同时注意扬州慢唱法和技巧。
第四步:合唱演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唱一首扬州慢歌曲,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音乐素养。
第五步:加强评价教师让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估和互相鼓励的意识。
第六步:总结回顾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重点提醒学生扬州慢的唱法和技巧。
四、教学重点:1.扬州慢的节奏、节拍和音乐特点2.扬州慢唱法和技巧五、教学难点:1.扬州慢的音乐感受和演绎2.学习扬州慢唱法和技巧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演唱表现打分,并提供具体建议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设计相对简单,还可以有更多的扩展和拓展。
2.在扬州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3.在课后学生自主听放扬州慢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扬州慢的了解和对音乐的感性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扬州慢的节奏、节拍和音乐特点,并学习了扬州慢的唱法和技巧。
同时,在体验、合唱和评价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的自主听放,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扬州慢的了解和对音乐的感性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身心素质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2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扬州慢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2.认识扬州慢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3.提高美术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扬州慢》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扬州慢》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原文解析诗歌创作背景介绍诗歌主题思想分析诗歌情感表达探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分析和讨论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第二章:诗歌原文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扬州慢》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2 教学内容诗歌逐句解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解析诗歌内容和手法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默写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3.2 教学内容诗人朱敦儒的生活背景介绍诗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解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创作背景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第四章:诗歌主题思想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4.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思想的概述和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度探讨和批判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解析诗歌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主题演讲第五章:诗歌情感表达探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扬州慢》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内容诗歌情感色彩的解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变化的分析和解读诗歌情感表达的手法和特点探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解析诗歌情感表达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情感表达练习第六章:诗歌与音乐结合体验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形式分析《扬州慢》诗歌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6.2 教学内容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形式介绍《扬州慢》诗歌的音乐特点分析诗歌朗诵与音乐演奏的实践体验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形式及音乐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朗诵与音乐演奏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与音乐的创作和表演第七章:诗歌艺术与社会生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分析《扬州慢》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和审美观念7.2 教学内容诗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介绍《扬州慢》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分析诗歌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探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与社会生活的主题创作第八章:诗歌鉴赏与批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分析《扬州慢》诗歌的优点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8.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与批评的方法讲解《扬州慢》诗歌的优点与不足分析诗歌鉴赏与批评的实践练习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鉴赏与批评的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与批评实践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与批评的练习第九章:诗歌创作工作坊9.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扬州慢》诗歌的理解和感悟9.2 教学内容诗歌创作的方法与技巧讲解诗歌创作的实践指导学生诗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展示评价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扬州慢》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扬州慢》的学习过程和内容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成长与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反思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自我提升的计划制定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原文解析:理解并背诵《扬州慢》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扬州慢》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扬州慢》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扬州慢》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词牌的特点和音乐性。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深入体验《扬州慢》的意境。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扬州慢》与其他词作的差异。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扬州的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扬州慢》的词牌特点和音乐性。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扬州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扬州的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扬州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扬州吗?你们对扬州有什么印象?”3.2 课堂讲解:讲解《扬州慢》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词牌的特点和音乐性。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扬州慢》的理解和感受。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读和演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和深度。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的质量,包括对《扬州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鼓励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材:《扬州慢》词牌教材。
5.2 辅助材料:扬州相关图片、诗词资料、多媒体课件。
5.3 其他资源:音乐播放设备、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室环境: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整洁,适合上课。
准备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音响。
6.2 教学材料:准备《扬州慢》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准备扬州的相关图片和历史资料。
6.3 个人准备:对《扬州慢》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准备好讲解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过程流畅。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雨霖铃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
“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
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
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
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
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
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
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姜夔--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一.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昔盛今衰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7.“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二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姜夔主备人:豆旺峰参备人员: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点拔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二、知人论世: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
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这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怆然、悲:词的感情基调是悲切、伤感、深沉的。
五、学生诵读;配乐朗读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朗诵,体会其中蕴含的悲切伤感之情。
欣赏课文朗诵同时,思考词中是如何表现这悲切伤感之情的。
六、整体感知予怀怆然、感慨今昔:说明今昔发生了巨变,而且这一巨变使得词人满怀悲伤。
那么,扬州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如今展现在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破败荒凉的景象,在词的正文中,作者有没有描绘?)————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无声冷月、红药徒生)等。
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破败荒凉的景象?所见所闻(视觉、听觉)合作讨论:词人是如何通过这破败之景来表现自己的满怀怆然的?㈠所见:⑴荠麦青青: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首先从视觉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用了拟人修辞。
(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⑶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
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萧条,寂寥,冷清,落寞,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⑷“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红药徒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感伤而已。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采用了虚拟之法: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还是无人欣赏。
类似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
㈡所听:清角吹寒: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通感——(触觉写听觉)“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
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小结:现在的扬州城破败、荒凉、萧条。
如果用上阕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的话,那么,如今的扬州城实际上等于是一座“空城”:空旷、空荡、空无一人、毫无生气。
因而,今日的扬州令姜夔不禁悲从中来(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不是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句子能有所体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繁华热闹这些繁华热闹的景象,词人有没有为我们作具体描绘?没有,化用诗词,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介绍扬州: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过渡句)扬州的盛况亦见于古诗词,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
晚唐大诗人杜牧更是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了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小结: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而这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名都(佳处)。
一“名都”,一“空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眼前的空城之景是作者看到的,而“名都”则是作者通过化用的诗句联想到的,这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一虚一实,虚实相济)。
词人不仅化用杜牧的诗句,让我们可以想见扬州昔日的繁华,甚至在下阕中,他还想象唐朝的杜牧穿越时空、来到了扬州。
杜牧来到今日的扬州会是什么感受?“惊”为什么而“惊”?因“空”而“惊”,惊“十里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
“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昔盛今衰、古今变化之大。
(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情况下,以杜牧之惊,从侧面衬托出劫后扬州的荒凉破败。
侧面描写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战争。
“自胡马窥江去后”这是金兵南侵造成的,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之情。
战争是摧毁人类文明、摧残人类生命的黑手。
古代更是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扬州,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多媒体投影创作背景)1127年,“靖康之变”后。
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表达他因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这种情感我们也可用序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悲。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
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稷,是两种农作物。
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
靡靡:行步迟缓貌。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七、总结全文:综观全词,作者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有虚有实,从而突出了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抒发了“黍离”之悲。
八、让我们再来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他的“黍离之悲”。
(学生齐诵全词)九、拓展延伸大家对这首词今昔对比、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领会得应当很深刻了。
但这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阅读鉴赏同类作品。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重庆卷)【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十、总结收获问题引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诗歌鉴赏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诗歌中发现问题,也能像老师一样出题目,能解决问题,体会出诗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