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知识】精华第二课讲义

合集下载

中药基本知识2(2)PPT课件

中药基本知识2(2)PPT课件
地夫子等,外用煎汤洗)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
34
五、温里药
定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适应证:
1、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舌淡苔白等;
2、肺寒痰饮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 滑等;
3、肝经受寒:少腹疼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
常用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
3
攻下药——大黄
.
4
攻下药——大黄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大肠、 肝、心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 毒,活血去瘀
【应用】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以及 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等证。
.
5
攻下药——大黄
.
31
(三)利湿退黄药
适应证:湿热、寒湿黄疸证。 常用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垂盆草。
.
32
利湿退黄药——茵陈蒿
.
33
利湿退黄药——茵陈蒿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应用】 1、各种黄疸。——治疗黄疸要药。茵陈蒿汤、
茵陈五苓散、茵陈四逆汤 2、湿温,湿疹,湿疮。(黄柏、苦参、蛇床子、
2、虫积腹痛。
3、癣疮湿疹。
【用法用量】 1-2g入丸剂,不易入汤剂。
.
8
(二)润下药
定义: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 含油脂,味甘质润。
适应证:老年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 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常用药: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生首乌
.
9
润下药——火麻仁

中药专业知识二讲义

中药专业知识二讲义

word第01讲辛温解表药(一)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 讲义编号NODE7064790001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最佳选择题解表药的药味及归经是A.苦入心B.咸入肾C.甘入脾D.酸入肝E.辛入肺[ 讲义编号NODE7064790001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 讲义编号NODE7064790001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最佳选择题不属于解表药使用注意的内容是A.体虚汗多者忌服B.久患淋病者慎用C.热病津亏者忌服D.疮疡初起兼表证者忌服E.失血兼表证者慎服[ 讲义编号NODE70647900010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微苦略降,重在宣肺,药力较强。

入肺与膀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

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 讲义编号NODE706479000101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主宣发与肃降[ 讲义编号NODE706479000101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配伍】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表、助阳通脉。

中药学讲义

中药学讲义

中药学讲义1. 引言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用法以及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本讲义将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质量控制、药物性质等方面内容。

2. 中药概述2.1 中药定义中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来源为原料,通过加工制备而成,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中药包括生草药、饮片、提取物等形式。

2.2 中药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来源分类:植物性中药(如黄芩)、动物性中草(如牛黄)、矿物性中脚(如雄黄)。

•按功效分类:清热解毒类(如连翘)、补益类(如人参)、活血化瘀类(如三七)等。

•按药性分类:寒凉类(如生地黄)、温热类(如干姜)、平和类(如黄芪)等。

2.3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外观检查: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等,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理化性质检测:包括溶解度、比重、旋光度等检测,用于确定中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质量指标检测:根据中药标准,对其中所含有益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确保其在一定范围内。

3. 中药性质与功效3.1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归经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性味: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性味。

•归经:根据中医理论将中药归属于不同的经络系统,以及对应的脏腑器官。

3.2 中药功效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等。

•补益养生:用于调理虚弱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活血化瘀: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淤血等问题。

•祛风湿止痛: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

4. 中药制剂4.1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将中草药加工成片剂的一种制剂形式。

其优点是易于保存和服用,且成分相对稳定。

常见的中药饮片有川芎、白芍、黄连等。

4.2 中药浸膏中药浸膏是将中草药提取液浓缩而成的一种制剂形式。

第2-3章 中药学讲义

第2-3章  中药学讲义
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检药物,区分等级。
这是采收药材后的第一道工序。即将泥土等非药物物质去除。如石膏挑
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等。
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便于调剂、制剂,有便于准确按处方调剂之意。也有便于药物制剂之意。
如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使药效更好的发挥。
㈢干燥药材,利于贮存
将药材阴干等,使药材利于贮存,主要表现在:
③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现代研究搞清楚道地药材的
“道地性”在哪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托。
三、采集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与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如:人
参皂苷的含量以8月份为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7月至8月中花蕾出现
为高峰。
按药用部位不同,药材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大致为:
①全草: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
的加工处理,才能使之既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
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中药炮制正满足了这种要求。
二、炮制的概念
1.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
原药材进行一般的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代称为炮炙、修治、
修事等。
三、炮制的基本原则
讲授内容
旁批
分发挥疗效。煅法有明煅[直接煅]与密闭煅或焖煅[间接煅]
的不同。
讲授内容
旁批
4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
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包括面煨、纸裹煨、隔
纸煨、直接煨。
5烘焙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焙。
㈣水火共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2讲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2讲

概述 第⼀章解表药 学习⽬标: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

适应范围、配伍⽅法。

使⽤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黄、桂枝、紫苏、⽣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芷。

薄荷、⽜蒡⼦、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量及使⽤注意。

3.熟悉:⾹薷、藁本、苍⽿⼦、⾟夷、升⿇、蔓荆⼦。

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量及使⽤注意。

4.了解:淡⾖豉药性、功效、特殊⽤量及使⽤注意。

5.掌握⿇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各组药物药性与功效的异同点。

6.熟悉⿇黄与⾹薷,紫苏与⽣姜功效相似药物的相同和不同点。

7.掌握⿇黄配桂枝,⿇黄配杏仁,⿇黄配⽯膏,桂枝配⽩芍,柴胡配黄芩,⽣葛根配黄芩、黄连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

概论 念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多具⾟味,主⼊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解。

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透疹、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主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痛、⽆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

部分还可⽤于咳喘、⽔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念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多具⾟味,主⼊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解。

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透疹、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主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痛、⽆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

部分还可⽤于咳喘、⽔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分类性味功效主治病证兼治病证⾟温解表药⾟温发散风寒,发汗⼒强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湿痹、咳喘、⽔肿兼表证⾟凉解表药⾟凉疏散风热,发汗⼒弱,长于透热解表外感风热表风热咳嗽、⿇疹不透、⽬⾚多泪配伍⽅法: 使⽤注意: 1、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损伤津液,发汗以微汗为度,中病即⽌,不可过汗。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前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基本性质、作用和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笔记讲义是关于中药学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和。

希望能够对中药学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指中药的基本特征、功效、主要用途、来源、制法、染色、品质、物理化学性质、药效成分及其作用、药物代谢、药动学、药效学、毒性与禁忌等方面的研究。

二、中药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来源特点来看,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按照药用部位和药效分为叶、茎、根、皮、果实、花、种子、菌、藻等;按照煎服方法来分为水煎药、酒煎药、蜜煎药、膏方药等。

三、中药的主要作用和应用中药的主要作用有调理、疏通、增强机体免疫力、活血化瘀、解毒、镇痛等。

中药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病症,如感冒、胃痛、失眠、头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肝病、肺病、肾病、风湿病、神经病等;同时,中药还有美容、养颜、滋补、强身健体的功效。

四、中药制备技术中药制备技术包括熟制、制法、炮制、浸泡等多种方法。

其中,熟制主要是将中药材经过高温加工,如淀粉蒸熟、炙烤为主要方式;制法则是按照药材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进行不同技术制炮,如削皮、切片、切丝等;炮制则是用来改善药材的性质和药效,如炮制后可使药性温和;浸泡则是将中药材泡在水、酒等溶液中,使其有效成分被充分提取。

五、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中药的品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观、气味、色泽、味道、含量、杂质等。

其中,外观是评价中药粗朴和细致的外形,气味是评价中药的气味特点,色泽是评价中药外观颜色的深浅程度,味道是评价中药苦味、辣味、酸味、甘味特点,含量是评价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情况,杂质是评价中药是否有其他杂质、杂质数量等情况。

六、中药的禁忌和毒性中药的禁忌主要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中药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或对患者造成伤害。

如:孕妇、儿童等人群需谨慎使用中药;中药与西药结合使用需要遵循医师的建议等。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石膏、知母、黄连等药性寒凉,用治高热烦渴、 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多温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 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 阳救逆等作用,用治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 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 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二)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 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生理过程:物质-功能(能量)-物质。 病理:(1)阴阳的偏胜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损其有余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的偏衰 “阳虚则寒”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
NO3.四气五味——五味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 等证。
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 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 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转化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即阴可转化成阳,阳也可转化成阴。 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汗出的 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 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次序与相生一致: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
病传肾,肾病传肝。
临床常见:水不涵木,就是由于机体肾水不足,不能滋
养肝木,导致“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一节:辛温解表类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1.小青龙合剂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2.午时茶颗粒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化湿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症,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3.九味羌活颗粒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除湿。

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

第二节:辛凉解表类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微恶风寒,头疼咳嗽,口渴咽痛,苔薄白,脉浮数。

1.桑菊感冒片功能与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出起,头疼,咳嗽,口干,咽痛。

2.板蓝根颗粒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

第三节:扶正解表类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1.参苏丸功能与主治: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疼鼻塞,止咳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第四节:表里双解类表证未解,里证又急之证1.防风通圣丸功能与主治: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疼咽干,小便短赤,瘰疬初起,风诊湿疮。

2.小柴胡片功能与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第五章:泻下中成药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攻逐氺饮。

第一节润下药年老,体弱,血少津枯所致的肠燥便秘。

1.麻仁丸功能与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肠热津亏所致的便秘,症见大便干结难下,腹部胀满不舒,习惯性便秘。

第六章:清热中成药清热药物为主,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等作用。

第一节清热解毒类三焦火毒炽盛,所致的瘟疫,温毒1.牛黄解毒片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

2.六神丸功能与主治:清凉解毒,消炎止痛,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二章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二章

【性味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口诀:粉总费金子) 【主治病证】 (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此外,制成天花粉蛋白注射液肌内注射又能引产。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故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孕妇忌服。反乌头。因兼酸味有敛邪 之嫌,温热病不宜早用。 栀子 1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性能特点】上能清肺而泻火,中清胃热而除烦渴,下滋肾阴而润燥滑肠、退虚热。实火、虚火 皆宜。
2021 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二章 清热药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病证】 (1)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配伍】 知母配黄柏: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热泻火。两药相配,清 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知柏地黄丸) 知母配川贝母: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川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 止咳。两药相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二母宁嗽丸) 【用法】清泻实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滑,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天花粉 1
2021 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二章 清热药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清热泻火药性味多甘寒或苦寒,功主清泄实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 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清热燥湿药性味多苦寒,功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 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 清热凉血药性味多苦甘寒或咸寒,多入心、肝经,功主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主治外感热病 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 清热解毒药性味亦多苦寒,或有辛寒、甘寒,功主清解热毒,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 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 清虚热药性味苦咸甘寒,多入肝、肾经,功主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主治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 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服;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互易化燥伤阴 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 太过,损伤正气。

中药学知识二

中药学知识二

中药学知识二
薄荷:具有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气郁滞、胸闷胁胀等病症。

牛蒡子:具有上清宣肺气而祛痰止咳、下利二便而导热毒外出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热疹痒、热毒疮肿、痄腮等病症。

蝉蜕:具有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的特点,擅长祛风解痉与明目开音。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肝热或肝风所致的疾病,如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等。

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咳嗽头痛、肺热燥咳、肝阳眩晕、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血热吐衄等病症。

菊花:味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
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肝阴虚的眼目昏花、风热头痛、肝阳头痛、眩晕、热毒疮肿等病症。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又为治麻疹、烦渴、泻痢所常用。

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项强、项背强痛、麻疹初。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1. 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分类、资源、药理、化学、药物开发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专业中的关键知识和重要内容。

2. 中药的分类根据药用部位、药物性质和治疗作用,中药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其中,根据药用部位可以分为草药、根茎药、果实药、叶片药、花药、树皮药、树脂药等。

根据药物性质可以分为药食同源药、毒药、补虚药、清热解毒药等。

根据治疗作用可以分为解表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等。

3. 中药资源中药的资源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是最常见和重要的中药资源,它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位的药材。

动物药主要来源于动物的组织和分泌物,例如麝香、牛黄、海马等。

矿物药则主要是指矿石和矿物质,例如石膏、雄黄等。

4.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中化学成分的科学,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通过中药化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特性,并且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中药的药物作用、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为中药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6.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外观鉴别、理化指标鉴别、微生物检验、含量测定、指纹图谱鉴定等。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确保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7. 中药开发与评价中药开发是将传统的中药配方进行现代化改造和优化,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评价是对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客观评估和验证,包括药效学、毒性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研究。

2018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内部讲义(三十八)

2018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内部讲义(三十八)

(3)小便不利,癃闭。

【用量用法】1. 5~3g,研末冲服,不入煎剂。

【使用注意】渗利、行血,阴虚内热及无瘀滞者慎服。

珍珠【功效】定惊安神,明目除翳,解毒敛疮,润肤祛斑。

【主治病证】(1)惊悸,失眠,惊风,癫痫。

(2)目赤肿痛,翳障胬肉。

(3)喉痹口疮,溃疡不敛(4)皮肤色斑。

【用量用法】研末冲服,或入丸散,0. 1~1g(以教材上的用量为准)。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重坠,孕妇慎服。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性能功效】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其甘润滋养,善养心安神,主治心肝血虚、心脾两虚等所致的虚烦不眠、心悸怔仲、健忘多梦等。

酸枣仁【性味归经】甘,酸,平。

归心、肝经。

【性能特点】甘酸补敛,性平不偏,入心肝胆经。

善养心补肝益胆而安神,为治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之要药。

兼能敛汗,治体虚多汗可选。

【功效】养心安神,敛汗。

【主治病证】(1)阴血亏虚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

(2)自汗、盗汗。

【用量用法】9~15g。

研末,每次1~1. 5g。

【使用注意】味酸性敛,内有实邪郁火者慎服。

【药理】本品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镇痛、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降血压、降血脂、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远志【性味归经】辛、苦,微温。

归心、肾、肺经。

【性能特点】辛开苦泄,微温通散,入心肺肾经。

既助心阳、益心气,使肾气上交于心而安神益智,又祛痰而开窍,善治心神不安或痰阻心窍诸证。

还祛痰止咳、消散痈肿,治痰多咳嗽及疮痈肿痛。

【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主治病证】(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

(2)痰阻心窍之癫痫发狂、神志恍惚。

(3)咳嗽痰多。

(4)痈疽肿痛,乳房肿痛。

【用量用法】3~9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对胃有刺激性,故溃疡病及胃炎患者慎用。

【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祛痰、收缩已孕和未孕子宫、降血压、抗菌、溶血等作用。

柏子仁【性味】甘,平。

归心、肾、大肠经。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2讲概述第一章解表药学习目标: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

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3.熟悉: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升麻、蔓荆子。

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4.了解:淡豆豉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5.掌握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各组药物药性与功效的异同点。

6.熟悉麻黄与香薷,紫苏与生姜功效相似药物的相同和不同点。

7.掌握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仁,麻黄配石膏,桂枝配白芍,柴胡配黄芩,生葛根配黄芩、黄连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

概论念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

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念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

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分类性味功效主治病证兼治病证辛温解表药辛温发散风寒,发汗力强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证辛凉解表药辛凉疏散风热,发汗力弱,长于透热解表外感风热表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配伍方法:使用注意:1、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发汗以微汗为度,中病即止,不可过汗。

2、对于多汗及热病后津液亏耗者忌用。

3、对于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

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各论1、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略)2、配伍应用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麻黄配杏仁: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治风寒表虚有汗。

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柴胡配黄芩: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3、相似药物的比较1、麻黄、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不同1: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黄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

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痰饮眩悸及虚寒腹痛等。

2、荆芥、防风: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

不同1:荆芥微温平和,生用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又治风热感冒无汗或汗少者;防风微温而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品,发汗力虽较弱而长于胜湿,凡外感表证无论寒热或夹湿与否均可投用。

不同2:荆芥生用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3、桑叶、菊花: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不同1: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

不同2:桑叶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4、柴胡、升麻:均为解表升阳之品,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

不同1:虽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5、香薷、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

此外,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6、紫苏、生姜: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

其中,紫苏性温,发汗力强,又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脾胃气滞者多用;生姜性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症多用;紫苏又能理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治脾胃气滞、胸闷不舒、气滞胎动及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

生姜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呕吐,风寒咳嗽,食鱼蟹、生半夏、生南星引发的中毒。

第二章清热药学习目标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苦参、紫草、水牛角、青黛。

蚤休、穿心莲、白鲜皮、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觅、红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胆、白薇、胡黄连。

4. 了解:紫花地丁、鸦胆子、垂盆草、秦皮、马勃、银柴胡。

5.掌握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牡丹皮与赤芍,金银花与连翘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6.熟悉芦根与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点。

7.掌握知母配黄柏,知母配川贝母,桅子配茵陈,黄连配吴茉英,黄连配木香,黄柏配苍术,白薇配玉竹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

8.了解知母、栀子、黄芩、黄连、生地黄、金银花、大青叶、牛黄、鱼腥草、青蒿各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概论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按其性能及临床应用之别,习惯将本章药物分为五类。

清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分类性味功效主治清热泻火药甘寒或苦寒清泄实热郁火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清热燥湿药苦寒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

清热凉血药苦甘寒或咸寒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清热解毒药苦寒或辛寒甘寒清解热毒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清虚热药苦咸甘寒多入肝肾经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1、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2、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3、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4、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5、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1、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2、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4、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比较药物的异同点:1、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知母味苦甘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2、芦根、天花粉:同归肺胃经,均善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津伤烦渴。

相异的是:芦根甘寒质轻,作用较缓,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治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阴伤烦渴成宜;又能清胃止呕、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脓,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等。

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还能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疮肿未脓可消,已脓可溃,脓多促排,脓尽不用。

此外,将其制成结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产有效。

3、黄芩、黄连、黄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

如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疮疹、热毒痈肿、目赤肿痛、血热吐衄及其它脏腑火热证。

相异的是:黄芩入肺与大肠,兼入胃与胆等经,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且止血力强,又善治温病热入气营血分证、肺热咳喘、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淋痛及痔漏便血;还能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此外,与柴胡相伍能治少阳寒热往来。

黄连大苦大寒,药力最强,主入心胃,兼入肝与大肠等经,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又善治温病热人营血之神昏谵语、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湿热痞满,以及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黄柏药力弱于黄连,主入肾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以及下焦湿热之尿闭、淋浊、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等。

3、牡丹皮、赤芍药: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zhengjia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入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赤芍药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4、金银花、连翘:均归心肺,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风热表证及温病发热。

对疮肿,无论初起兼表或热毒炽盛均可;对外感热病,无论邪在卫、气,还是营、血均宜。

然金银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又治肠痈、肺痈及热毒血痢。

连翘苦泄微寒,长于散血结气聚而消痈散结,素有"疮家圣药"之誉,疮痈有肿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还兼利尿,治热淋涩痛。

常用配伍及意义石膏配知母: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柏配苍术: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白薇配玉竹:治阴虚外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