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

合集下载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抓紧治理刻不容缓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抓紧治理刻不容缓

5 5亿元。由国家环保总局联 合国家海洋局 、交通 5 局、 农业部 、 海军等 9 门, 部 共同编写的《 渤海碧海行 动计 划》 已于 20 年 得到 了国务 院的批复 , 01 该计划 的目 标也非常 明确 : 20 年渤海海域的环境 污染 到 05 得 到初步控制 , 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 , 生 陆源 C D人海 量比 2 0 年 削减 1 %以上 . 酸盐 、 O 00 0 磷 无机 氮 和石 油类的人海量 分别削减 2 %;到 2 1 年渤 0 00 海海域环境质量将得到初步改善 .生态破坏得 到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摘 要 来自羹词( 上海2 12 ) 上海华谊 ( 团) 司 ( 0 6 0 集 公 上海
202 ) 0 0 5
用科学家 已经发现的事实 , 告诉读者海洋环境 污染 已
乖 投入 , 惭 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推向新水平 。
海洋环境污染 船舶防污涂料 有机锅 化合物
1 海洋环 境污染十分严重 . 尤为 严重的是还
2 我 国 已是世 界上海 洋污染 最严重 的国家
之 一
农业 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 合于 2 0 年 5月 l 06 7
日 发布的 20 05年度 《 中国渔业生 态环 境状况 公报 》 显 示:0 5年 ,中 国渔业生态 环境 状况总体保持 良 20
好, 局部渔业 水域 污染仍 比较 严重 . 主要污染物 为: 氮、 、 磷 石油类和铜
当然这些 问题不能都归 因于海洋污染 .过度捕
捞 海 产品 也 是 主要 的原 因
度升高的严重 现象 ,现在 就有 学者估计这 种影 响会 持续几个 世纪 。 而海洋污染造成的持续影响 , 这种海 水水域荒漠 化的危 害会 比地球 大气气温 升高对生态 的影响更为严重 , 3 过 O年发 出惊 呼 , 肯定为时 太晚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措施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措施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成为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以促进生态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二、山地生态环境治理1. 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山地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居民积极参与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行经济补偿措施,激励村民保护山地植被,遏制滥砍滥伐现象的发生。

2. 森林覆盖面积增加采取措施鼓励居民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并实行科学规划林业开发,合理利用林木资源,保护山地生态平衡。

三、水域生态环境治理1. 河道清淤对河流进行清淤治理,解决地方水土流失和河流泥沙淤积问题,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2. 水资源保护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设水资源保护工程,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1. 水质监控加强湖泊水质监控工作,对污染源进行治理,确保湖泊水质达标。

2. 水生态补偿实行水生态补偿政策,鼓励保护湖泊水质,向环境恶化方向倾斜的湖泊提供必要的生态补偿。

五、草地生态环境治理1. 草原植被恢复加大对荒漠化、退化草地的治理力度,进行人工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

2. 放牧管理强化对牧民的放牧管理,合理控制放牧强度,减少草地过度放牧损害。

六、荒漠化治理1. 沙漠植被恢复采取植树造林等措施,加强沙漠地区植被恢复工作,减少荒漠扩张。

2. 沙漠固沙工程打造沙漠固沙工程,通过种植抗风固沙植物、建设固沙林带等手段,减少沙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危害。

1. 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2. 农田科学耕作推广农田科学耕作技术,减少农药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八、政策扶持1. 资金支持政府加大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2. 政策引导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作,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与防治沙漠化

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与防治沙漠化

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与防治沙漠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增长,水资源成为一个危机。

水利工程在保障水资源供给和灌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开展水利工程的同时,也要重视水土保持和防治沙漠化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防治沙漠化。

一、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利用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外流和侵蚀,防止土壤腐蚀和流失的一系列措施。

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具有以下重要性:1. 保护水资源:水利工程的目标之一是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流失和沉积物的淤积,从而减少水源污染,保护水库和河流的水质。

2. 防止洪水灾害:水利工程常常用于防洪措施。

如果没有水土保持措施,大量的土壤流失会导致河道淤积,减小河道的容积,进而增加洪水的风险。

3. 保护生态系统:水利工程的建设通常会涉及水域和周边生态系统的改变。

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植被覆盖,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二、水利工程中的防治沙漠化沙漠化是指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的土地的退化和荒漠化过程。

在水利工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有效防治沙漠化: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沙漠地区的水资源稀缺,因此在水利工程中应该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减少浪费,并优先满足当地的生活用水需求。

此外,通过引导水源和改善灌溉系统,可以增加沙漠地区的绿洲面积,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2. 植被恢复和植被保护:植被是保持土壤稳定和抵抗风蚀的重要因素。

在水利工程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等措施来促进植被的生长,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和风沙。

3. 干旱适应农业:在水利工程中,应该鼓励农民采用适应干旱条件的农业模式,例如节水灌溉和耐旱农作物的种植。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灌溉用水,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减缓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过程。

三、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与防治沙漠化的示范项目为了推广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和防治沙漠化措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示范项目。

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

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

96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 第2期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裴兆斌,李政青(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 大连 116000)收稿日期:2023-03-28;修订日期:2024-01-26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度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 辽宁省涉渔 三无 船舶整治及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L J K Z R 20220092);辽宁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文农交叉融合视角下卓越海洋法治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 (辽教办[2021]133).作者简介:裴兆斌,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法和行政法摘要:优良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经济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㊂为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充分建立与维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有必要加强法治的保驾护航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已经明确表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这一法律概念,但如何认定没有具体阐明,尚存在许多法律问题㊂因此,明确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完善生态环境破坏认定体系有助于更大限度地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利益㊂关键词:渔业法;生态环境破坏;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S 931;X 55;D 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2-0096-06T h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E c o l o g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s t r u c t i o n i nF i s h e r y Wa t e r s P E I Z h a ob i n ,L I Z h e n g q i n g(S c h o o l o fM a r i n eL a wa n dH u m a n i t i e s ,D a l i a n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D a l i a n116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g o o d f i s h e r y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g u a r a n t e e f o r t h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a q u a t i c e c o n o m i c a n i m a l sa n d p l a n t s ,a n d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o f t h e f i s h e r y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s t h eb a s i c p r e m i s e t om a i n t a i n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f i s h e r i e s .I no r d e r t of i r m l y e s t a b l i s ht h ec o n c e pto f G r e e nw a t e r a n d g r e e nm o u n t a i n s a r em o u n t a i n s o f g o l d a n d s i l v e r ,f u l l y es t a b l i s h a n dm a i n t a i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f i s h e r y w a t e r s ,a n d a c h i e v e a h a r m o n i o u s c o e x i s t e n c e b e t w e e nm a n a n dn a t u r e ,i t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o f t h e o f l a w.T h e c o n c e p t o f e c o l o g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d e s t r u c t i o n i n f i s h e r y w a t e r s h a s b e e n c l e a r l y e x p r e s s e d i n t h eF i s h e r i e sL a wo f t h e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a n do t h e r r e l e v a n t l a w s ,b u t t h e r e a r em a n y l e g a l p r o b l e m s o nh o wt o d e t e r m i n e i t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 o f g r e a t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i d e n t i f y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d e s t r u c t i o n i n f i s h e r y w a t e r s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d e s t r u c t i o n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h e l p s t oc u r b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d e s t r u c -t i o n t o a g r e a t e r e x t e n t a n d p r o t e c t e c o l o g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t e r e s t s .K e yw o r d s :F i s h e r y l a w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d e s t r u c t i o n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第2期裴兆斌,等: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971问题的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㊂生态环境破坏是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之一,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导致环境要素的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从而破坏环境效能和生态平衡[1]㊂水生动植物最低限度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关键所在㊂目前我国有关渔业水域的立法多关注环境污染,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未予明确,忽视其对渔业水域生态系统㊁水产资源的重要性,导致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制度设立不足以解决法律适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㊂例如:由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概念认识不清,执法㊁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上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保障人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需求下,认定的衡量尺度尤为重要㊂因此,亟须在制度设计和实践层面完善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从而为执法㊁司法机关处理类似案件提供明确的依据以及统一的裁量标准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造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或者渔业污染事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㊂但目前法律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模糊又缺少法律解释,导致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与规则判定,在执法与司法过程中面临破坏行为认定模糊㊁损害结果判断不明㊁破坏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明困难㊁行政裁量空间过大等问题,很难直接适用法律条文,而只能依靠自然规律以及经验常识,不利于实现立法目的㊂例如:在某渔场恢复原状纠纷案中,当地法院认为筑坝侵占和分割水面,对鱼类造成的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阻隔其洄游通道,这属于自然规律和经验常识,从而直接认定被告造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㊂本研究以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 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㊁北大法宝进行检索,相关民事案件㊁刑事案件以及行政处罚案件仅数十起㊂在此背景下,理解和完善‘渔业法“及相关法律中关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对于落实生态环境赔偿以及保护和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㊂2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认定存在的法律问题2.1破坏行为认定模糊‘渔业法“将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共同列为对生态环境侵权的损害结果,二者在法律适用上并无二致,然而实际上二者对行为的认定大相径庭㊂目前法律对是否构成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法律如何适用都有相应规定,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却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有学术界的 索取说 和 转化说 等学理解释㊂由于生态环境污染案件已经普遍适用,执法及司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条文以及学术成果的研究相对透彻,在法律实践中往往将生态环境破坏误判为生态环境污染㊂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可具体解释为因外界人为因素干扰,渔业水域被动容纳的外来物质无法吸收和恢复,造成其中的生物生存以及繁衍困难甚至死亡,并引发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累积,最终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失㊂简单来说,污染是外部力量对生态环境排放过量的物质或能量并使其无法复原的结果㊂然而生态环境破坏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向生态环境 过度索取 的行为,具体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过量地向生态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导致其要素数量减少㊁质量降低,以致降低环境效能㊁引发生态失衡㊁加速资源枯竭,从而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2]㊂例如:采用通电渔网对渔获物进行无差别捕捞,水生动物受到电击会受伤甚至死亡,即使逃脱电击,其活动能力㊁捕食能力㊁抵抗能力㊁生育能力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直接影响水生动物及其饵料的数量,致使被电水域 荒漠化 ,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大大增加[3];这种破坏式捕捞应认定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而不应因渔业资源大幅减少即认定为生态环境污染㊂2.2损害结果判断不明生态环境破坏通常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严重影响自然生态和人类的发展㊂生态环境破坏通常是由 索取 行为导致的,但对该损害结果的认定却9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没有实际的标准㊂实践中,执法和司法人员主要依赖常识经验作出预判,再根据专业人员开具的环境损害鉴定和评估报告进行认定㊂例如:在吴湘等12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岳阳楼区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拟定的鉴定报告,大致计算出吴湘等12人非法捕捞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并提出可通过投放鱼类来弥补洞庭湖的受损生态;为此,检察机关委托渔政部门根据当地市场价格确定放流鱼种的价值,以便为公益诉讼建立清晰的基础㊂该种方式可供执法机关做出行政处罚以及司法机关处理类似案件参考借鉴[3],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害结果进行判断,通常以各地渔业管理条例及其他单行法中的有关禁止性规定作为判断标准㊂由于判断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害结果往往存在难度,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始终依赖鉴定和评估报告,因此完善的鉴定和评估机制更能保证责任承担认定的准确性㊂生态环境部已针对环境损害出台多个评估技术规范文件,但目前对于生态环境破坏损害结果的鉴定和评估仍缺少明确的法律标准㊂此外,鉴定和评估人员能否排除主观因素给出鉴定和评估报告,对于准确判断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害结果至关重要㊂2.3破坏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明困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明更侧重于专业知识,且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以至于法律适用过程困难重重㊂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害结果具有持久性和广泛性,上述因果关系的证明十分复杂,需要专业的鉴定和评估加以辅助,实践中该因果关系的证明通常依据鉴定和评估报告㊂但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难以核查鉴定和评估报告的准确性,往往在没有证据或法律分析的情况下直接采纳鉴定和评估意见㊂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行为通常不会迅速造成损害结果,其因果关系证明困难重重,同时这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㊂若在案件处理中仍要求严苛的因果关系闭环,则会陷入无穷的因果关系判断之中,导致执法和司法效率过低,难以及时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㊂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并不总是损害结果的唯一原因,也有其他因素影响的可能,即存在不可抗力等其他因素导致损害结果㊂在此种情况下,侵权人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过大,不利于保障人权㊂2.4行政裁量空间过大由于目前关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认定的立法尚不完善,执法人员在个案处理中没有明确的法律适用,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㊂在认定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主要表现在:①认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违法及其违法程度是否应当予以处罚;②认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为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并以此决定相应处罚;③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选择适用何种法律,以及处罚的种类和幅度;④决定行政处罚的期限;⑤决定是否对当事人予以强制执行处罚以及选择适当的方式㊂如前所述,执法人员往往依赖常识经验认定生态环境破坏,再根据专业的鉴定和评估报告进行行政处罚㊂因此,执法人员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没有明确的衡量准则,很可能造成处罚的畸轻畸重㊂处罚过重会违背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使当事人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处罚过轻则不但不能达到执法目的,而且无法发挥良好的示范教育作用㊂3完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认定的建议3.1细化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界定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法律适用相同且损害结果通常可相互转化,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区别㊂由此,有学者提出无须区分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并不影响法律责任的承担㊂然而当出现单一行为或涉及具体的责任分配时,仍有必要了解二者的本质特征,以便更准确地适用法律㊂生态环境污染是外界向海域投入本不属于其的物质,即只有当人类将垃圾㊁污水或副产品投入渔业水域时才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是由于过度索取水生生物资源,因此可通过投放与索取对行为进行定性㊂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具有违法性和破坏性㊂①违法性不限于狭义的法律,在适用时应作扩大解释,即包括法规㊁规章第2期裴兆斌,等: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99以及生态环境类的国家标准㊁控制指标等㊂对于违反的是哪项规定,以及应承担行政㊁民事还是刑事责任,都需要加以考量并写入法律,从而更加切实高效地运用于实践操作[4]㊂建议进一步细化相应的法律,明确区分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并明确列举其行为方式;出台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强化执法和司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的可操作性,防止因法律缺失或模糊导致适用争议㊂②破坏性是指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对渔业水域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对其认定的方法丰富且非一成不变㊂例如:禁渔期为水生生物资源繁衍的重要时段,在此期间进行捕捞不仅妨碍鱼类种群的繁衍,而且可能误捕其他生物,导致鱼类饵料不足,进一步造成渔业水域食物链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若采用网目极小的禁用网具捕捞鱼类,易误捕包括小型鱼类在内的其他水生生物,严重破坏渔业水域的水生生物资源;捕捞次数多㊁捕捞网具多㊁捕捞区域大,必将对渔业水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产生较大危害㊂这些违法行为将导致渔业资源的毁灭性破坏㊁水域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渔业水域的 荒漠化 真空化 [5]㊂同时,要重视证据的认定,若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即无法确认当事人的违法事实是否成立㊂因此,立法者应细化对违法事实的认定规则,同时制定明确的证据制度和判断标准㊂3.2规范损害结果的认定条件完善鉴定和评估制度,旨在获得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明晰准确的鉴定和评估结果,从而为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提供相应的证据㊂对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鉴定和评估需要经过严格验证的规则,可通过完善环境基准体系以及生态损害评估标准来提升鉴定和评估的准确度与可信度㊂生态环境破坏损害结果的认定包括对破坏方式㊁破坏对象和产生损害的可能路径等情况的调查,通过历史数据㊁对照数据和标准基准确定区域基线,最终对比环境要素与区域基线是否存在显著差异[6]㊂通过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索并完善涉及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和评估技术,建立统一的技术与方法体系并予以实施㊂健全鉴定和评估法律体系是完善鉴定和评估制度的重要保障[7]㊂在某种程度上,鉴定和评估人员和机构对鉴定和评估结果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决定其出具报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㊂①提升行业准入门槛,严格筛选具有一定鉴定和评估水平的人员和机构;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专业的鉴定和评估队伍,增强执法和司法人员以及公众对鉴定和评估报告的信任度;③对于不真实或不准确的鉴定和评估报告,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机构的法律责任㊂此外,相关部门应树立共同参与㊁联合执法和司法的常态化思想,积极推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及完善信息沟通机制[8],通力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㊂3.3完善破坏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判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明十分复杂,通常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判定㊂①时间顺序分析㊂分析破坏行为与损害结果发生的先后顺序,即破坏行为应在损害结果之前完成㊂②损害可能性分析㊂根据生态学理论,通过文献查阅㊁专家咨询㊁遥感影像分析㊁样方调查和生态实验等方法,分析破坏行为导致损害结果的可能性㊂③建立因果关系链㊂根据生态学理论,结合生态系统过程和水动力过程等分析,建立破坏行为导致生态系统结构㊁过程与功能受损的损害原因(源)㊁损害方式(路径)㊁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链,并分析因果关系链是否符合科学性与合理性㊂④分析自然和其他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对因果关系分析的不确定性进行解释㊂与此同时,如将因果关系判定完全交由鉴定和评估等科学手段,有可能陷入科学辩论的 沼泽 [9]㊂执法和司法人员应遵循因果关系判断优先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和其他因素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程度来确定处罚,排除 多因一果 的干扰,严守证明规则㊂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证明要求二者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关联性㊂①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应发生在前㊁损害结果应发生在后,或者持续的破坏行为和损害结果在同一时间内共存㊂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破坏行为的实施与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明确的关系,更应谨慎确10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认㊂②从空间的角度来看,破坏行为与损害结果应发生于同一区域之内,或者破坏行为有可能真正影响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㊂如果破坏行为已在某种情况下造成或可能造成类似的损害结果,可作为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普遍性证据,类似于 同案同判 ㊂3.4限缩法律适用的自由裁量范围指导性案例具有一定的事实性权威,可针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发布指导性案例,从而明晰立法目的,确保准确适用相关法律规定㊂在发布指导性案例时,应列明适用某种处罚的裁量原因,并列明法律规则在具体个案的适用程序与需要关注的事项,避免在追究法律责任时出现问题㊂执法和司法人员可参考指导性案例的处罚方式和幅度,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对照裁量㊂当法律规定尚不完善,或者当法律适用出现冲突而无法实现个案平衡时,法律原则能提供笼统㊁抽象但正确的价值引导,保障法律实施符合立法目的㊂隶属于比例原则的必要性原则要求执法和司法人员在自由裁量时,应采用尽可能轻的处罚手段来教育和惩处当事人,若有更适合和更轻微的手段而未采用,则不符合比例原则㊂由于目前我国渔业处罚尚未标准化,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可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进行法律指引,防止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偏离立法本意㊂为方便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理解与适用,司法解释可采取 列举式+概括式 相结合的方式规定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标准,在提供参考标准的同时对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㊂此外,即使采用最为先进和专业的立法技术,如果缺少实践操作经验,也很难提供切实的裁量方案㊂执法人员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在经年的执法工作中积累大量执法经验㊂因此,执法部门应制定相对准确的行政裁量基准,提高执法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同时推动社会公众对执法工作的监督㊂制定行政裁量基准在某种意义上与列出行政清单相当,能够对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㊂4结语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不仅关系到对当事人做出处罚决定的合理性,而且涉及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中的民事责任承担㊂目前针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亟须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破坏认定体系以及充分发挥渔业执法的先锋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利益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杨惠迪.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生态破坏责任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2.Y A N G H u i d i.R e s e a r c ho n l i a b i l i t y f o r e c o l o g i c a l d a m a g e i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i v i l p u b l i c i n t e r e s t l i t i g a t i o n[D].S h e n y a n g: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t y,2022.[2]吕忠梅.论环境侵权的二元性[N].人民法院报,2014-10-29(8).L Y UZ h o n g m e i.O n t h e d u a l i t y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t o r t[N].P e o p l e'sC o u r tD a i l y,2014-10-29(8).[3]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典型案例[E B/O L].h t t p://n e w s.j c r b.c o m,2019-03-03.S u p r e m eP e o p l e's P r o c u r a t o r a t e o f t h e P e o p l e's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T y p i c a l c a s e s o f p r o c u r a t o r i a l o r g a n s's e r v i c e g u a r a n t e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E B/O L].h t t p://n e w s.j c r b.c o m,2019-03-03.[4]靳林林.北部湾渔业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J I NL i n l i n.S t u d y o n l e g a l i s s u e s o f f i s h e r y r e s o u r c e s p r o t e c t i o n i nB e i b uG u l f[D].Q i n g d a o: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a,2012.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31批指导性案例[N].人民法院报,2021-12-06(2).S u p r e m eP e o p l e'sC o u r t o f t h eP e o p l e's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S u p r e m eP e o p l e'sC o u r t i s s u e s t h e31s tb a t c ho f g u i d i n g c a s e s[N].P e o p l e'sC o u r tD a i l y,2021-12-06(2).[6]朱一强.‘民法典“中生态破坏责任的法律适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Z HU Y i q i a n g.S t u d y o n t h e l e g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d a m a g e l i a b i l i t y i n t h eC i v i lC o d e[D].W u h a n:H u a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2021.第2期裴兆斌,等: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认定101 [7]王江,魏利青,崔高莹.论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完善[J].环境保护,2016(2):49-51.WA N GJ i a n g,W E IL i q i n g,C U IG a o y i n g.O n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d a m a g e e v a l u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t i o n,2016(2):49-51.[8]毕敏.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情况调查[J].人民检察,2018(2):68-70.B IM i n.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 c r i m e o f i l l e g a l f i s h i n g o f a q u a t i c p r o d u c t s[J].P e o p l e'sP r o c u r a t o r i a l S e m i m o n t h l y,2018(2):68-70.[9]王盛航.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证明的价值判断[J].法学论坛,2020,35(4):108-115.WA N GS h e n g h a n g.V a l u e j u d g m e n t o f c a u s a l i t yp r o o f i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t o r t[J].L e g a l F o r u m,2020,35(4):108-115.。

中国水域生态系统荒漠化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中国水域生态系统荒漠化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中国水域生态系统荒漠化现状及其应对措施姜森颢1,王庆志1,唐玲1,高鹏21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2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0090)E-mail:longdance@摘要:我国水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现象。

资源的过度利用、水污染、不当的水利工程等问题导致了水生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

本文详述了我国水域生态系统荒漠化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应对措施,以期改善、最终改变这一现状。

关键词:水域生态系统 荒漠化 措施中图分类号:Q1781.引言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1],其中,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2]。

近年来,为了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利用,导致生态系统特别是脆弱的水域生态系统出现了荒漠化现象。

荒漠化的水域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受损的生态系统,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有识之士的关注,并且已经做了部分有益的工作。

近十多年来, 美国政府在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及极大的支持,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果,如:华盛顿湖富营养化水质控制与改善方面取得的明显效果, 此被视为湖泊生态恢复的范例[3]。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水域生态系统荒漠化问题亦做了很大的努力,如:早在2002年5月,中国水产学会19位专家(其中院士12名)联名致信时任副总理温家宝,提出《尽快制订国家行动计划,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有效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的建议,并得到温总理的批示[4]。

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荒漠化水域生态系统责无旁贷。

2.水域生态系统荒漠化定义所谓水域生态系统荒漠化即是指水域生态系统的贫瘠化,它是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因素,所引起的水域污染,生物种类、数量的下降,水体生产力的降低,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等[5]。

当今七大生态环境问题

当今七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

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 酸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 6的雨水为酸雨。

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由二氧化硫(SO2)转化而来的亚硫酸和硫酸和一氧化氮(NO)转化的硝酸。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

我国的酸雨通常是硫酸型酸雨。

(2)危害: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

②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臭氧层破坏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

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4. 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物质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这些物质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

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保护优先,预防为主;二是综合治理,损 害担责;三是公众参与,共同治理;四是依法监管,严格执法。这些原则旨在 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PART 02
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利用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
03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体系,加强对污染源、生态环境质量和生
态保护红线的监管和执法,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有效
执行。
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及公众参与机制完善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推动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内部环境管理,加大环保 投入,推广环保技术和产品。
耕地保护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 全。
土地整治
对退化、污染、损毁土地进行治理,恢复土地生态功能。
水资源保护
01
02
03
水资源管理
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合 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避 免浪费。
水污染防治
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减 少污水排放,改善水环境 质量。
生态补水
通过生态补水等措施,保 障河流、湖泊等水域生态 用水需求。
森林资源保护
林业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 提高森林质量。
森林防火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减少 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 坏。
森林病虫害防治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保护森林健康生长。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野生动植物贸易监管
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明确保护 对象和保护等级。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485号(农业水利类335号)提案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485号(农业水利类335号)提案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485号(农业水利类335号)提案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7.31•【文号】农办案〔2024〕34号•【施行日期】2024.07.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485号(农业水利类335号)提案答复农办案〔2024〕34号蒋巍、张甘霖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在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统筹支持开展生态修复的提案》收悉。

经商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加强政策保障生态修复是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

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专章要求“加快推进生态修复”。

我部印发了《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组织实施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工程,在滆湖常态化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保护区管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工作,滆湖水生生物资源呈现逐步恢复的良好态势。

关于滆湖生态修复工程,应根据具体生态修复工程的作业方式、实施范围、持续时间等,科学分析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影响。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生态修复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滆湖等水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效能不断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二、关于优化审批手续根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在滆湖开展有关建设项目,涉及保护区的,或者在保护区外但可能损害保护区功能的,应根据《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报告编制指南》等规定编制专题论证报告,并将报告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内容。

我部将按程序开展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审查工作。

破坏生态系统问题与解决方案

破坏生态系统问题与解决方案

破坏生态系统问题与解决方案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威胁。

本文将探讨破坏生态系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破坏生态系统的问题1.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帮助调节气候和防止土壤侵蚀。

然而,由于过度砍伐和非法砍伐,当前全球森林资源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据统计,每年有大约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砍伐,导致大量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气候变化加速等问题。

2.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是生态系统破坏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化工污染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和河流,导致许多水生生物灭绝,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给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了巨大风险。

3.土地沙漠化全球范围内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地沙漠化导致土壤的贫瘠和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

据统计,全球超过25%的土地受到沙漠化威胁,对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解决方案1.促进可持续林业经营为了解决森林砍伐的问题,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可持续林业经营。

这包括限制非法砍伐,加强森林管理,鼓励植树造林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区和监测系统等手段,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

2.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为了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应该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

这包括加强废水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使用生态环保技术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管理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系统。

3.推动荒漠化防治和土地治理为了解决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应该推动荒漠化防治和土地治理。

这包括实施荒漠化防治项目、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种植方式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土地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等手段,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系统。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0号【发布部门】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3.24【实施日期】2009.05.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0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已经2009年3月20日农业部第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四日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第一条为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指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投放亲体、苗种等活体水生生物的活动。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进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第五条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投入,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事业。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社会资金用于增殖放流的,应当向社会、出资人公开资金使用情况。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放流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单位、个人及社会各界通过认购放流苗种、捐助资金、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对于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宣传和鼓励。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划,并报上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农林牧渔水事业单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

农林牧渔水事业单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

农林牧渔水事业单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林牧渔水事业单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问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水事业单位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就水事业单位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方面的工作进行探讨。

一、水事业单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水事业单位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机构,承担着推动水土保持的责任。

1. 水土保持规划水事业单位应根据地区的土壤、水资源状况,制定水土保持规划。

该规划需包括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水域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以提高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水事业单位应推动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

例如,建设防护林带、植被恢复工程、坡面覆盖等措施,以增强土壤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3. 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水事业单位还应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和广大市民对水土保持的认识。

通过开展培训、宣传册、网络媒体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的知识和意识。

二、水事业单位荒漠化治理荒漠化是指原本非荒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而导致土地退化成为荒漠的过程。

水事业单位在该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1. 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水事业单位应配合相关机构,对荒漠化现象进行监测与评估。

通过监测荒漠化的程度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提供支持。

2. 荒漠化治理项目实施水事业单位应参与荒漠化治理项目的实施,例如引水灌溉、绿化工程等。

这些项目有助于改善荒漠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并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3. 荒漠化防治技术推广水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推广适合荒漠化地区的防治技术。

例如,引进抗旱作物种植技术、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经验等,提高荒漠地区的抗旱能力。

结语农林牧渔水事业单位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荒漠化治理,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态安全布局第三章生态保护修复第四章生态风险防控第五章保障与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从事或者涉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本法所称青藏高原,是指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行政区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第三条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治理。

第四条国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综合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审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问题,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青藏高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本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生态风险防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等责任。

青藏高原相关地方根据需要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规划编制、监督执法等方面加强协作,协同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第六条国务院和青藏高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编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等工程,统筹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

青藏高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本行政区域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

编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评估。

湿地公园水域管理制度

湿地公园水域管理制度

湿地公园水域管理制度一、水域管理的背景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域与陆域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

湿地公园因其独特的湿地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游客的涌入导致湿地公园的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水域管理制度。

二、水域管理的目标1. 保护湿地生物资源:湿地公园的水域是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为了保护这些水生生物资源,需要对水域进行全面管理,确保水质清洁,水草茂盛,从而维护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2. 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为了维持水域的生态平衡,需要合理管理水域,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湿地公园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域管理制度,可以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使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湿地的美丽与神奇。

三、水域管理的内容1. 水域保护与监测:建立水域保护与监测体系,定期监测水域的水质、水量等指标,及时发现水域环境的异常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2. 水域保护区划:根据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划分水域保护区、游览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科学合理利用水域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3. 水域生态恢复与修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域进行生态恢复与修复,修复植被,改善水质,恢复水域的生态平衡。

4. 水域利用管理:科学合理规划水域利用,合理安排游船、垂钓等活动,保证水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水域环境宣传教育:加强对游客的水域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对湿地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水域管理的实施1. 建立水域管理委员会:成立湿地公园水域管理委员会,负责水域管理的制定、实施及监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水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制定水域管理计划:根据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水域管理计划,明确水域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水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农村环保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农村环保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农村环保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享在当今社会,农村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环保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还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下面将分享一些农村环保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技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一些村庄开始尝试垃圾分类处理技术。

通过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可以将可回收资源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二、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农村生物质资源丰富,如秸秆、畜禽粪便等,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进行利用。

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引入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如生物质颗粒机、沼气池等设备,将废弃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清洁能源,为农村居民提供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农村水域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水域受到了严重污染,水质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为了改善农村水域生态环境,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湿地建设、水生植物修复等,通过植被恢复和生物调控,提高水体净化能力,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四、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农村污水排放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一些地方开始引入污水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处理、厌氧氧化池等设备,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提高水质达标排放,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五、农村土壤修复技术农村土壤受到化肥农药过度施用、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的影响,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为了改善农村土壤质量,一些地方开始推广土壤修复技术,如有机肥料施用、植被覆盖等,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调整土壤酸碱度,恢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农作物生长。

六、农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固体废弃物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如农作物秸秆、种子壳、果皮等。

为了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一些农村开始尝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果皮堆肥等,将废弃物重新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生态环境知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农业区域,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河流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包括生态补偿政策、土地治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黄河流域地处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独特,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土地荒漠化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的人类开发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大量土地的退化和荒漠化。

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常常大规模地开垦土地,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导致土地沙漠化的现象非常普遍。

2.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由于黄河流域地势高低不平,土地坡度较大,再加上缺乏植被覆盖和浅表土层,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问题。

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壤被水冲刷走,不仅造成了土地的资源浪费,还对水质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导致了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减少,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水资源短缺。

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人口增长和农业用水的增加都对水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措施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1.推行生态补偿政策。

为了调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中国政府推出了生态补偿政策,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励。

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惩罚,有效激发了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12.27•【文号】•【施行日期】2023.12.27•【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2023年12月27日)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新征程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二、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水土保护保证措施

水土保护保证措施

水土保护保证措施导言:水土保护是指为了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水土保护是保障生态环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人类生存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壤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水土保护保证措施,旨在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一、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是水土保护的基础措施,能够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损耗,实现可持续利用。

1. 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将不同功能区域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确保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安全性。

2.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对土地准入、开发利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土地指标总量控制,防止大规模土地开发对水土资源造成破坏。

3. 加强土地整治和治理:加强对荒漠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的整治和治理,采取植被恢复、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恢复和保护土壤的生态功能。

二、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保障水土保护的重要措施,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资源的质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保护和生态补偿区域,限制地下水开采和河流水资源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2. 推动节水措施的实施: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效益评价,鼓励社会各界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现象。

3. 强化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加强水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排放控制,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体系,保护水资源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三、土壤保护土壤保护是保障水土保护的基本要求,能够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

1. 加强土壤保育措施: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合理施肥和轮作制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持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防治土壤侵蚀: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如梯田、护坡、防风林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3. 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倡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减少农业对土壤资源的耗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环保
中国渔业报/2005年/04月/04日/第003版/
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
本报特邀通讯员崔凤友马学信
今年3月10日,是胡锦涛总书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发表1周年,为纪念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日前,笔者就海洋渔业领域可持续发展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

笔者:刘院士,早在2002年5月,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19位知名学者,联名向国务院领导写信,提出!尽快制定国家行动计划,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有效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的建议,我国渔业生态的现状如何?为什么有这么多学者在水生生物保护问题上达成共识?
刘院士: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目前经调查并记录的水生生物物种有2万多种,其中鱼类3862种,占世界鱼类物种数量的20%左右。

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及地质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孓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

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我国渔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渔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改善人民食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令人十分担忧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日趋严重。

主要表现:
一是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目前我国沿海日排污水量在1.3亿吨左右,直接污染了水域环境。

监测资料表明,我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多条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7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有机物污染,其中2400公里江段鱼虾绝迹;一些大型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也非常严重;四大海区近岸和内陆水域是主要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肥育场,由于污染使其栖息环境遭到破坏,造成饵料生物减少,水生生物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急剧下降,致使大量水生生物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捕捞产量损失约50万吨,经济价值约30亿元。

二是过度捕捞导致主要经济种资源严重衰退。

我国有机动渔船48万多艘,其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海洋捕捞对象以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对虾、乌贼等优质种为主,日前除带鱼和小黄鱼仍维持一定产量外,其他种类的产量大幅下降,有的已形不成渔汛。

1954年长江流域的捕捞产量达42.7万吨,近年来仅维持在10万吨左右。

由于主要经济鱼虾种群的衰退,水生生态系统内种间平衡被打破,种类交替现象明显,渔获组成的营养级水平逐年下降,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现象日益加剧。

目前低质种比例已上升到总渔获量的60%~70%。

历史上曾辉煌过的东海区带鱼冬汛、小黄鱼春汛、马面鲀冬汛与春汛现已不复存在,南海区著名的八大鱼汛也已有十多年未见出现。

再加上中日、中韩、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实施,我国将有3.2万艘渔船撤出日、韩和越南一侧传统渔场,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近海渔场压力,渔场!荒漠化∀趋势越
来越明显。

三是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增加,濒危程度加剧。

目前,列入2004年新出版的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鱼类物种数量270种、极危19种、灭绝4种;列入 CITES公约附录的物种近300种,2000年我国修订颁布的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共列出水生野生保护物种169种,是1998年所颁布 名录中保护物种数量的两倍。

一些重要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物种如白鳍豚、白鲟、长鲥鱼等已濒临绝迹。

基于我国渔业生态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学者们建议,尽快制定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国家行动计划,确定我国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进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目标、优先领域、行动方案和保障措施,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治理、修复和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及其水域生态环境,有效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的趋势,促进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针对近年来山东省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形势,山东省计划从2005年始,组织实施旨在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您怎样评价山东省提出的这一战略举措?
刘院士:山东的渔业发展几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

已经实施的 国际海洋法公约和即将实施的中、日、韩水域设定,山东也是受其影响最重的省份,日韩实施的EEZ排他性渔业协定也是针对我国、尤其是山东的制衡措施。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的渔业前景只有相应压缩捕捞力量,开辟分流转产途径。

发展海水养殖业是可供选择但也是业已!过量∀发展的产业,在已发展的近岸内湾水域,现多处于超容量状态,病害传播、赤潮频发。

从山东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现状来看,如不采取严格管理,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渔业发展将难以为继。

为了减缓并最终遏制山东近海和内陆渔业水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势头,逐步改善渔业资源生态状况,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多年来山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渔船和功效指标双控制、重要渔业品种的增殖放流和建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今年,山东省对渔业资源保护又提出了更为积极的措施方案,计划组织实施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我认为这一行动措施,符合山东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现状,符合山东渔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笔者:渔业资源修复工作是否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如何?
刘院士: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开始,欧美、日本等世界渔业发达国家与地区陆续将渔业资源养护、修复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日本卓有成效的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工作与濑户内海资源修复工程,已成为世界渔业资源修复行动的成功范例。

笔者:您认为山东省在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刘院士: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和相关的科学研究行动,需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组织领导,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