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合集下载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王魏(吉林信息工程学校)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自新时期以来有回归之势。

本文在文化语境下,从媒介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对异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予以肯定。

文化翻译创造性叛逆文化因素我国从清末民初开始大量介绍海外小说,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进入21世纪的今天,曾多次掀起文学翻译高潮。

毋庸置疑,文学翻译对新文化的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为现当代文学输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本拟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学翻译中对原著文化的创造性叛逆,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信息的异化处理,及其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转变,并对异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予以肯定。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这个说法源自意大利语,在意文中,“译者”(traduttore)和“叛逆者”(traditore)的发音接近,因此“译者”常被误指为“叛逆者”。

这个诙谐的说法恰好指明了翻译的本质。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一旦一部作品进入了跨越时代、地理、民族、语言的传播时,其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不言而喻的。

这时的创造性叛逆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接受的范畴,它反应的是文学翻译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可分为媒介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还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谢天振先生在《译介学》一书中,将媒介者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概括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

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与编译,但其中又有交叉。

本文仅就个性化翻译和有意识的误译展开讨论。

一、从媒介者角度分析异化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文学翻译中异化的回归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者是有意识追求的结果。

关于文化及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思考

关于文化及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思考

关于文化及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思考摘要: 最近一些年来,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探讨和争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刊物,如《中国翻译》2002年第五期还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来探讨这一问题,所有近年来的努力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进展。

但尽管成果丰厚,翻译界依旧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上存在不一与争论。

本文试图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讨论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现象,从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内涵入手,明确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同时介绍其与直译、意译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方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归化与异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双重翻译策略引言:中国的翻译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两派之争,从第一次翻译高潮时佛经翻译的“文”与“质”之争,到近代“直译”与“意译”之争,及至当代的“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大讨论。

而近些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研究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有的研究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做出概括,还有的研究运用相关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有些研究还是没有区别开“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两对不同的概念,并且没能够详尽的论述“归化”与“异化”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具体操作问题。

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对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1.归化与异化的含义 1.1 归化归化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用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取代源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了如下理由: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

从文化角度透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文化角度透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翻 译 与 异 化 翻译 。
460 ) 10 0
关 键 词 :文化 翻 译 归化 异 化 文 化 与 翻译 美 国翻 译 理 论 家 奈 达 说 过 , 翻译 是 两 种 文 化 之 间 的 交 “ 流 。 于 真 正 成功 的 翻译 而 言 , 悉 两 种 文 化 甚 至 比掌 握 两 种 对 熟 语 言更 重要 。 为词 语 只有 在 其 作 用 的 文化 背 景 中才 有 意 义 ” 因 (9 3 1 9 。 化对 语 际交 流 的影 响 可 见一 斑 。 19 :0 ) 文 翻译 是 将 一 种 语 言 文 化 承 载 的 意 义 转 换 到 另 一 种 语 言 文 化 中 的跨 语 言 、 跨 文 化 的 交 际活 动 。 言 与 文 化 的 共 性使 翻译 成 为 可 能 . 言 与 语 语 文 化 的个 性 给 翻 译 带 来 重 重 障碍 。 汉英 民族 在 价 值 观 念 、 教 宗 信 仰 、 情 风 俗 、 史 背 景 、 理 条 件 、 会 制 度 、 活 经 验 等 民 历 地 社 生 方 面 存 在着 巨大 差 异 ,汉 文 化 是 一 元 文 化 ,强 调 “ 团价 值 社 论 ” 英 文化 是 多 元 文 化 , 尚 “ 人 价 值 至 上 论 ” 除 了价 值 观 ; 崇 个 。 念 差 异 之外 ,汉 英 文 化 差 异 还 与 两 个 民族 所 处 的 地 理 环 境 与 礼 会 环 境 、 候 条件 和风 俗 习惯 等 息 息 相关 。 气 这种 文化 上 的差 异 不 仅 给各 自的 载 体 语 言 打 上 了深 深 的 烙 印 .也 为 这 两 种 语 言 之 间互 译 带 来 了重 重 困 难 。 二 、 译 的 目的 翻 翻译 的宗 旨就 是 向读 者 介 绍 异 域 文 化 , 实现 不 同 民族 、 不 同 文化 之 间 的交 流 与 沟 通 , 过 时 间 的 与空 间 的 , 部 的 与 内 通 外 部 的 , 及 经 济 、 治 、 德 风 俗 等 诸 多 社 会 因 素 所 组 成 的 文 以 政 道 化 氛 围 来考 察 民族 的 群 体 性 格 、 会心 理 、 神 风 貌 与 时 代 特 社 精

从文化视角看归化和异化翻译

从文化视角看归化和异化翻译
维普资讯
学 术 论 坛
SlC &T H LG IOMQ型 ONE E N OYN RAI E C O F N I : O
从文化视角看归化和异化翻译
刘彩 霞

( 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
4 00 ) 5 0 2
摘 要 : 文分析 了 归化 和异化 的翻译 思想 和翻译 风格 ,井以文化 内 涵丰 富的 习语 为例 ,探讨 了这两 种翻译 技巧 在实践 中的 应用和 互 本 补,指出在当今文化交流频繁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发展异化翻译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丰富汉语词汇。但同时也要掌握好归化和异 化翻 译的适宜度 。 关键词 : 归化 异化 习语 文化 适宜度 中图分类号 : HO5 9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3 9(0 6l() 0 4 — 2 17 - 7 l20 )2a一 2 3 0 近 年来 ,国内的 外语 类学 刊 发表 了不 少 仅 要 对原 文 加 以 归化 ,也应 保 持 异 国情 调 , 球 赛 一样 重 要 ’ ,而 只 能 借 用 中 文读 者 熟悉 掺 入异 化翻译 元 素 。笔者 以文 化 内涵丰 富 的 的 形 象 , 译 为 “ 件 事 如 同 吃 饭 一 样 重 这 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 ,这些文章努力将西 方 文学批 评和 比较 文学理 论 中关 于归化 和 异 习语 翻译 为 例 , 谈谈 自己的 看 法 。 要 ” 或 干 脆 译 为 “ 件 事 很 重 要 ” 后 。 这 。 种译 法 虽译 出 了 句 子最 重要 .最 突 出的 该 化 的讨论 运用 于翻译 理论 和 实践 当 中 ,在 国 内 掀起 了归化 翻 译和 异 化 翻译 的 讨 论热 潮 。 2从英汉互译看归化 / 异化翻译 涵 义 ,却造 成 了文化 语 义的 亏 损 ,址读 者 失 中 国翻译 》2 0 年 第 5期有 王东风 和葛 校 02 习惯 认 为 ,当原 文 与译文 之 间 因文化 差 去 了欣 赏英 语 文化 色 彩的机 会 。 异化 翻译 则 琴 等 的 文章 ,探 讨 “ 归化 ”和 “ 化 ” 翻 异而 出 现不 能 通达 的 情 况时 ,“ 异 要用 译语 文 明 显体 现 了英 汉 两 种 文 化 上 的 差 异 。 在 中 民 译 的研 究方 向及存 在的 问题 ,是 归化 和异 化 化 替 代 原语 文 化 ” ,即 把 在译 语 中找 不 到 对 国 , 自古 以 来 就 有 “ 以 食 为 天 ” 之 说 。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归化和异化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归化和异化

diSt^butions in cⅢdc oils and sourcc mcks丘Dm t11e Son出de C卸_Ip“het998
151李素梅等.低热油、烃源岩中舍氯化舍物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
值得一提的是.图2一图4中作为各自的横坐标比值中的二甲基咔 意叉.地球化学,2fH)2,31(1)
际性及目标语文本的对象~译文读者, “强调最近似的自然对等
物”,即泽语文本应在交际功能上与原语文本实现等值.可以不考虑 原语语言表达形式等蹦素.尽可能保证目标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基 本相同的反应…。归化翻泽法以泽文读者为出发点,使泽文读者更容 易接受译文。例如,下列英语短语的翻译:make a mountain out ofa molehj】】(小题大作),曲l tbe Gordian knol(快刀斩乱麻J.gj】d妞Ⅲy (画蛇添足),puttl蛇c10ck back(开倒车)。又如:①wben you said 岫t whaI he cbieny l解ks is selfI-disciplim,y叽hit me IIail fight∞tIle
特点正好相反,多借助语义搭配反映种种关系。基于以上原因,采取 归化法来处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某些表达或意象有其必要性。
(2)归化的相对性。在原语向目标语转换过程中.归化在合适 的情况下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泽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明白. 这种翻泽方法也是相对的.不是任何地方都需要这种方法,要避免过 度归化.否则会造成文化失真.同时还会出现语言表达失真.甚至失 去交际功能。提倡归化,不是提倡过度归化.而是提倡适度的归化; 反对归化.不是反对适时适度的归化.而是反对无视原作者语言表达
18l玛合甫拉提-吾不力哈斯禾,艾海提·沙力。阿不都艾尼.乙醇 琉酸铵一邻二氟菲体系萃取光度法测定铁的研究Ⅱ1.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6。25(4):15

文化因素影响下的翻译归化和异化

文化因素影响下的翻译归化和异化
沟 通 和 交 流 的重 大 现 实 意 义
键。 1 9 9 5年 ,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 ・ 韦努蒂 ( L a w r e n c e V e n u t i ) 在 其著作《 译者的隐身》 中首 次 提 出 异 化 与 归 化 的概 念 , 二 者 被
文 化 根 植 于 语 言 的 方 方 面 面 . 由于 中西 方 国家 不 同 的 社 为 : “ 翻 译 是 用 一 种 语 言 把另 种 语 言在 内容 与 形 式 不 可 分 割 的 会 文 化 背 景 导 致 了 跨 文 化 交 流 的 种 种 障 碍 .使 得 两 种 语 言 很 统 一 中业 已表 达 出 来 的 东西 准 确 而 完 整 地 表 达 出来 ” 以 上 对
程中 . 应 根据 具 体 情 况 将 两 种 策 略 结 合 起 来 . 灵活运用 , 最 终 言 、 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促 进不 同 文 化 间 的交 流


文 化 和 翻 译
“ 翻译作为一种 语言行为 . 与文化密不 可分 . 因 为 翻 译 的 过 程 实 际 上 也 是 将 一 种 文 化 背 景 下 的语 言 信 息 转 换 成 另 一 种 文化 背 景 下 的语 言 信 息 的 过 程 ( 金惠康 , 2 0 0 4 : 8 9 ) 。 ” 在 翻 译 过
2 . 文化和翻译的关 系
翻译不仅是一 种语言活动 , 更是一种文 化活动 。 换 言之 .
翻 译 活 动 不仅 是 两 种 语 言 间简 单 的形 式 转 换 .更是 两种 语 言
是原 语 作 者 . 译 者 以 及 目的语 读 者 之 间 的跨 文 化 交 际 行 为 。 翻 翻译 活 动 实现 文 化 的交 流 是 最 终 的 目的 中 西 方文 化 的共 同 繁荣 很 大程 度 上 得 益 于 翻 译 .而 文 化 的 传 播 又促 进 了世 界 语

谈文化因素与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谈文化因素与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幼儿教 师在和家长 沟通 的过程 中,要 不断的提升 家长 的积 极性 , 转变 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 , 对不 同层 次的家长进 行不 同内
容和 不同方式 的指导 。同时 , 还可 以开展各种交 流活动 , 并且定 期开展家 长交流会 , 及时 了解家 长的需求 , 促进 自身 改进教育方 式 。通 过这种方式 , 能够提升家长 主人翁意识 和参 与意识 , 家长 更愿 意和老师分享孩子 的各 种成长情况 ,进一步促进 幼儿教育
形成起到 了积极作用 。例如 , l 7世纪初 出版的《 钦定圣 经译本》 ,
为现代英语奠定 了基础 ; 马丁? 路德 翻译 的《 圣经》 德语译本 , 对德 语的统一 和发 展起 到 了不可估量 的作 用 。至 于翻译丰 富译语 的
表达 手段 , 则更 是显而 易见 , 它不仅 带来新 的词汇 , 还带 来 了新
通 交 流 的 功效 。 五、 和 家 长 沟 通 中要 提 升 家 长 的 积 极 性
今后教师 和家长之 间的沟通起到一定 的帮助作用 。
参考文献 : [ 1 ] 张静 , 浅谈 幼儿 教师 如何 与家 长有 效 沟通 , 中 国科技 博 览, 2 0 1 2年第 3 8 期.
翻译 。
个 民族 的文化要发展 , 除了依靠 自身的力量外 , 必须 吸纳
外来 的文化 。 翻译 为吸收异文化提供 了一个有效手段口 1 。 首先 , 翻
面对 日益 频繁的国 际交 流 ,来 自不 同的社会文化 背景 的各 国语言学 家 、翻译工作者从不 同的角度对跨 文化交 际问题进行
的语法结构 。其次 , 翻译在 民族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所起 的作 用也
是就 翻译 中所 涉及 的文化转 化而言 , 突破了语言 因素的局 限, 将 视野扩展到语 言文化 和美学 等因素t 2 1 。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明确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接着,本文将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这两种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将提出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异化与归化的定义与特点在跨文化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异化翻译,顾名思义,倾向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直接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种策略强调源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源语言文化的尊重和保留,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与异化翻译不同,归化翻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习惯。

归化翻译倾向于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熟悉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种策略强调目标语言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旨在使源语言作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目标语言读者的考虑和适应,使得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译文,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从译者的文化取向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译者的文化取向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沟 通 和移 植 。 翻译 既涉 及 两 种语 言 , 涉 及两 种 文 化 。 红 楼 梦 》 形 容 人 的 美丽 善 良 和可 爱 ; 采 用 的 是 归 化 的 翻 译 方 法 . 少 了 更 脚《 霍 减 作 为 我 国四 大 古 典 名 著 之 一 . 藏 了 中 国封 建 社 会 政 治体 制 、 蕴 家 语 读 者 的理 解 负 担 庭伦理 、 育、 教 宗教 、 习俗等方面 的传统文化 . 堪称 中国封建社会 ( ) 理 道 德 称 谓词 翻 译 二 伦 的缩 影 。其 中 , 氏夫 妇 ( 宪 益 、 乃 迭 ) 本 A D em o e 杨 杨 戴 译 ra f d R 任何 一 个 民族 都 有 自己 的 称谓 系统 。 同 的文 化 背 景 造 成 了 不 Mas n和 英 国译 者 霍 克 斯 T eSoyo eSoe是 两 部 成 功 的 ni o h t fh t r t n 译作 . 而两 位 译 者 在 其 文 化 背 景 、 伦理 道 德 观 、 值 观 、 长 环 境 价 生 和 意 识 形 态 等 方 面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文 化 内 容 翻 译 上 也 采 取 了不 同 的处 理 方 法 .因 此从 文 化 角 度 对 其 翻 译 策 略 进 行 比较 具 有 深 刻的意义。 归 化 与 异 化翻 译 策 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 韦努 狄 19 9 5年在《 译者 的隐身 : 一 部 翻译 史 》 书 中讨 论 了归 化 和异 化 两 种 翻译 策 略 。 主 张 文 学 一 他 翻译 不 应 以消 除 异 族 特 征 为 目标 .而 应 在 目标 文 本 中设 法 把 文 化 差 异 表 现 出来 . 认 为 把 异 族 的东 西 归 化 为 我 族 的东 西 。 是 他 这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一、引言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所著的《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韦努蒂的界定,归化翻译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

而异化翻译是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

可见,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心理与接受习惯。

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ida)是推崇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

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奈达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反应。

而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

主张异化的译者,不仅可以在译文的表达手段上异化,而且会选择对目的语中的外国文学规范提出挑战的外国文本来翻译。

劳伦斯·韦努蒂本人就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

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劳伦斯·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当前翻译界近年来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一对比,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

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

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龚晓斌翻译传统上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

中国的翻译者在翻译欧美文本时,大都采用异化的方式,而在把中国文本翻译成英语时很多情况下又采用了归化的手法,翻译策略似乎全部倒向了外国。

欧美在翻译外国文本时大都主张归化,而在向外翻译本国文本时则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似乎全部倒向自己。

两种情形加起来,导致了一边倒的文化渗透。

因此,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应该重视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策略的取向,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交流。

一、引言翻译传统上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

从古罗马到近现代的英国、法国、美国等,一直是以提倡通顺翻译的归化理论占主导地位。

在当代欧美翻译流派中,归化的翻译理论以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 i d a)的理论为代表。

其理论的核心是 功能对等论(早期被称为 动态对等论),即译文与原文要达到 最接近的自然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应该完全对等,所以 功能对等论也常常被称为 读者反应论。

奈达认为: 译者要致力于表达的完全自然化,要把接受者放在其自己的文化语境下理解相关的行为方式。

接受者不一定非要理解源语语言中的文化模式。

!但∀译者的隐身#一书的作者、翻译学家韦努蒂(La w r ence Ve nuti)认为,奈达的 读者反应论实际上 把英语中透明话语的限制,强加在每一种外国文化上。

∃因此,他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表现源语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这样, 异化的翻译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韦努蒂主张的异化是对欧美强势文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那么边缘文化或弱势文化的翻译策略是否也应该是异化呢?二、中西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文化蕴涵翻译不仅是开向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而且,翻译打开了一个渠道。

通过这一渠道,外国文化能渗透进本国文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48
【 文学修辞新景观. 1」 【] 经典手机短信.上海出版社. 2 〔 ] 朱 自清.荷塘月色. 3 〔」 4 王勃.腾王阁序. . [5 〕 手机短信大全.北京出版社.
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在 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 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 翻译应起到文化 交流的作用, 而且, 这也正是翻译的主要目的;译文如果 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 就不能算是忠实于“ 原作” 。
自的优点和缺点。 在此基拙上指出, 对于文化因素的处 这些成语、 惯用语 , 易于被读者理解, 读来比较地道 、 生 理, 不能走极端 , 要求译者在忠于原作者和忠于读者之 动, 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介绍异城文化, 从而达到文化交流 Love me ,love my dog. 译为“ 爱屋及乌” 。 的 目的。最后, 本文又指出在丈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异 To fish in the air. 译为“ 水底捞月” 。 化是必然的趋势。 。 To growlike mushrooms. 译为“ 雨后春笋” 。
文 化 翻 译 中 的 归 化 和 异 化
张丽 丽
( 中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 翻译 中对丈化 因素的处理一般 分 为归化 和异化 两种。本文就归化和异化展开讨论 , 出它们各 指 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对应 的说法 , 但表达不一 、 内涵一致的情况 比比皆是 , 注意 比较 , 用归化译法翻译
转化 , 当异化进行不下去时 , 就需要转化为归化;同样 , 在归化过程中, 一遇到有可能进行异化, 自然就转化为 异化。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和语言 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融合。 -
异化法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到gon咖 (功夫),typhoon(台风),jiaozi(饺子)等从汉语到英语的异 化词; 同样也可以找到如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 悬在达摩克利斯头上的剑(the sword of Damocles)、 ( 象牙 塔(ivory tower)等由英语到汉语的异化词。可以说, 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我们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两种策略。

我们将总结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价值,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翻译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减少源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会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译文所传达的情境。

这种策略注重译文与目标语言文化的融合,旨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

同时,归化翻译还有助于传播目标语言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过度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可能导致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独特元素丢失,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在实施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处理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处理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译者在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文化元素的保留和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论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论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f e a r s ” 。 此外 , 汉语 中有许 多成语或 习语在英语 中找不
到对应表达方式 , 用归化策略翻译成语 、 惯用语等 , 能 使读者感到生动、 地道 、 准确 , 收到 异曲同工 之妙 。 如“ 爱屋及乌” “ 说 曹操, 曹操到” “ 雨后春笋 ” 就可 以翻
译为 “ l o v e m e , l o v e my d o g ” “ t a l k o f t h e d e v i l a n d h e
对冬天 下雪的国家而言是 简单的常识 ,但 对生活于 赤 道地 区的居 民来说 却是 不可想象 的 ;在 中国传统 文化 中 , “ 龙” 是一种高贵 的 、 勇猛的 、 正义 的神 灵 , 是 帝王、 权威 的 象征 , 而 西方 文化 中 的“ 龙” 是 长 着鹰 爪、 狮头 、 鱼鳞 、 羚羊 角 、 蛇尾 的 巨大怪 兽 , 被认 为是 恶魔 、 不祥 的化 身。这种文化差异会给跨文化翻译带 来许多文化 障碍 ,针对源语 文化 和译入语 文化 的差 异, 奈达提 出 “ 最贴 近的 自然对 等” 的翻译 理念 和归 化翻译 的策 略 , 归化翻译按 照源文化 的习俗 、 风格 等 表达译 文 , 使译文 变得 通俗易 懂 、 简洁流 畅 , 有利 于 避免文化冲突 , 为读者扫清 阅读障碍。
信息 与文化内涵表达 出来 ,但源语 文化与译入语 文 化之间常会产生文化冲 突 ,这就使 如何处理翻译 中 的文化 因素成 为跨 文化翻译 的重要 内容 。
例如 “ 亚洲四小 龙”就能够翻译 为 “ F o u r A s i a n 将 d r a g o n翻译 为 t i g e r 消除 了源 语的文化 色
鲁迅先生说 过 ,翻译应 兼顾源语文化 与 目的语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策略探析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策略探析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策略探析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的不同处理方式。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译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其在译文中与译文语言的文化相一致,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相反的, 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使其在译文中与原文中的文化相一致,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这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归化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但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丧失原味。

而异化策略能够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的原味,但可能会使译文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翻译者在选择归化和异化策略时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译文的用途, 来确定最适合的策略.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并不是二元对立,翻译者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元素中运用不同的策略。

例如, 对于生僻的文化元素, 适当的归化可能是最佳选择, 以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而对于核心文化元素,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可能是最佳选择, 以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此外, 文化翻译中还有其他策略如保留原状,注释等等。

保留原状策略是指翻译者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原样保留在译文中,并提供译文读者关于原文中文化元素的解释和注释。

这种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可以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的原味。

总之, 在文化翻译中, 归化和异化策略是翻译者处理文化元素的重要手段, 但翻译者在选择策略时应该根据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译文的用途来确定最适合的策略,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文化元素运用不同策略.。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two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use them appropriately.[Key Word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and culture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

翻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出这些“异”。

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派的代表任务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异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家苇努蒂。

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

奈达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Nida 1964a:159)。

他用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将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译为“to grow like mushroom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译者的文化取向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译者的文化取向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译者的⽂化取向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019-09-11提要:本⽂以《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化意识⾓度对⽂中典型的⽂化专有项词语翻译进⾏对⽐,体现出中西⽅在宗教、伦理道德、政治等意识形态⽅⾯的⽂化差异对“异化”(以源语⽂化为归宿)与“归化”(以⽬的语⽂化为归宿)两种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建议性地提出了中国古典⽂学⽂化专有项词语的处理⽅法。

关键词:《红楼梦》⽂化专有词归化异化从⽂化翻译⾓度来看,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译者所⾯对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且是两⼤⽚⽂化。

[1]语⾔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更涉及两种⽂化。

[2]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古典名著之⼀,蕴藏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家庭伦理、教育、宗教、习俗等⽅⾯的传统⽂化,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其中,杨⽒夫妇(杨宪益、戴乃迭)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英国译者霍克斯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两部成功的译作,⽽两位译者在其⽂化背景、伦理道德观、价值观、⽣长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存在显著差异,⽂化内容翻译上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法,因此从⽂化⾓度对其翻译策略进⾏⽐较具有深刻的意义。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狄1995年在《译者的隐⾝:⼀部翻译史》⼀书中讨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他主张⽂学翻译不应以消除异族特征为⽬标,⽽应在⽬标⽂本中设法把⽂化差异表现出来,他认为把异族的东西归化为我族的东西,这是⼀种“⽂化侵略”。

异化主张译⽂应以源语⽂化为归宿(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归化提倡译⽂应以⽬的语⽂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异化原则和策略强调译⽂应尽量传达源语承载的⽂化,使译⽂保持异域风貌、异调;归化原则和策略则使译⽂完全按照⽬标⽂化的意识形态和创作规范进⾏改造,⽬的在于译⽂应尽量适应及照顾⽬的语的⽂化习惯,便于读者接受。

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翻译

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翻译

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翻译
《异化与归化——让文学翻译充满生机与激情》
近些年随着文理混搭和异化思维在翻译领域中越来越受重视,文学翻译也不能幸免,因此,把异化和归化完美结合起来,让文学翻译充满生机与激情,是当今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

其实,文学翻译要达到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就需要忠于原文、把原文中的意象和意淫表达准确的传达出来,这就要求翻译的时候要用到异化和归化的技巧。

以异化为例,它强调不能仅仅只是传递准确、清按原文表达,而是要求翻译者能够创造性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和语言,用自己的词汇和句式,发掘文本中的精华,使翻译文本更加生动,有艺术性,令人耳目一新。

归化另一方面强调要追求真实,即读者在读到文本时,会有一种自然的感觉,和本地文化,本土表达更加和谐,能够把外国文化的各种语言风格,文学成就翻译的的忠实原貌,使原文的意境、美感、意象得以保留、传达下去。

总之,文学翻译要做到异化与归化完美结合,这是文学翻译乃至整个翻译领域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它可以既浓缩原文的精华、有利于句法、情节和文风的转换,又可以把原文中的文化风貌、文学高度或风格转换的更加灵活。

它不仅可以使原文的文化通过表达、思维方式而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读者的视野、彰显读者的文化。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要尊重原文的文化,同时需要运用异化力度注重原文的艺术性,从而使读者体验到不同文化美感,也使文学翻译充满生机与激情。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丛波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6)004
【摘要】翻译中的归化(adaptation)和异化(alienation)是两种彼此对立的方法。

归化指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的语际转换,主张把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译语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从而降低读者接受的难度,但却牺牲了源语文化中大量的附载信息。

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语际转换。

主张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使读者可以充分欣赏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异质成分,以丰富本国的文化,但同时却加重了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加大了读者接受的难度。

举一个例子: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译文Ⅰ:班门弄斧。

译文Ⅱ:永远别想教鱼游泳。

【总页数】2页(P435-436)
【作者】丛波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外语系,1633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文化成因--从文化角度看翻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 [J], 邱艳
2.从文化角度看交际翻译法在习语翻译中的有效性 [J], 王晶晶
3.从文化差异看比喻翻译--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J], 宋明慧;汪涛;孔晓春
4.关联翻译理论下看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以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为例 [J], 杨定婷
5.关联翻译理论下看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以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为例 [J], 杨定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2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3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4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5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6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7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8 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9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10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11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12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13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14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15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16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17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18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9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20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21 Joy Luck Club:Chinese Tradition under American Appreciation22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23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24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25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26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27 论《爱玛》中的反讽28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29 鼓励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0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31 《麦克白》的独白32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3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34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物性格35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36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3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3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39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40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41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42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43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44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45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46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47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48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49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50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女性推崇观探究51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2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53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54 文学作品的风格及其可译性55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56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57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58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59 合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60 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61 On Chinese-English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62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63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64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65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6667 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68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69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70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71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72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73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74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75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76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77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78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9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8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81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82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83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8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85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86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87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88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89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90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91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92 从顺应论角度看英汉称谓语的翻译93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94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95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96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97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98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9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00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101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102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03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104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105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06 Body Languag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107 An Analysis of Memoirs of a Geis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Feminism 108 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109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110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111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112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13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114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115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116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17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118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19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120 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中式菜单翻译121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122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123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124 寻找自我——浅谈《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解放125 从对等角度研究公示语翻译126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27 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儿童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差异128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129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130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131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132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133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134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135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136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13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138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139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40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141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42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143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144 从《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145 从文化角度看天津“五大道”景点翻译146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147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148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149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150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151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152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153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154155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156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157 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158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159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160 “In”与“Out”的认知解读161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162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163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164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6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66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167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168 The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169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170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71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172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173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忠诚:困境与重塑174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75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76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177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178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179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180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181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182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183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184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185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86 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的存在主义解读187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88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189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19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191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192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93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94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195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196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19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198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199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200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