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湖南岳阳)1.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经营权源于苏俄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1936年新宪法D.农业集体化(江苏南京)2.“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
”这一变化,有助于()A.结束沙皇统治B.恢复国民经济C.实现农业集体化D.防止生产过剩(山东泰安)3.“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种体制”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市场经济体制(湖北黄冈)4.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湖北孝感)5.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河南)6.1920年,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他还邀请德国和英国的技师来俄国协助提高生产力。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 苏联模式的形成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他这段话表明苏俄()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
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附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方面,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开展农业生产,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工业方面,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
这段话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C.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 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和“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反映了1928年开始实行的苏联五年计划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故选A。
2. 下图中某条拆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拆线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大林贡献的理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所以1928——1936年苏联经济持续增长。
故此题选D。
3.阅读下表,分析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1913年1928年1937年世界第5位世界第5位世界第2位A. 农奴制的废除B.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 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在1928﹣1937年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019-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习题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D.发动了垦荒运动2.知识梳理在历史学习中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历史事件,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有误..的是()A.A B.B C.C D.D3.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
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C.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D.斯大林体制的弊端5.假如你在1936年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A.列宁在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书店里新出版的新宪法C.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D.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6.1921年苏俄依据国家经济形势,大胆地实施了“退一步进两步”的新经济政策。
其中“退一步”主要是指()A.全面取消自由贸易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农庄7.《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全面显示了“苏联模式”()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导致了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C.促进了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8.有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B.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D.苏联模式的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时作业: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基础巩固1.1931年末,一位环球旅行的欧洲人可能会看到的景象是()A.中国开始抗日战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经济危机一片萧条B.中国开始全面抗战,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欧洲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中国红军正在长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欧洲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2.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全国工业复兴法》3.《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旨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越性B.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国情C.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D.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6.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此状况解释合理的是()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苏联经济发展失衡C.苏联优先发展农业经济D.苏联工业发展缓慢7.“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训练(附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制改革的进行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苏联模式的形成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联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施新经济政策C.重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平衡发展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3.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下列事件与该运动有关的是()①消灭富农运动②组建拖拉机站③消灭贫困户④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4.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B.工业化基本实现C.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D.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1917年11月7日,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
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1/5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1)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关键弱点”解决后,俄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2)材料二中,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20世纪20年代,他领导这个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经济措施是什么?(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说明变化的原因。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39年的10%增长到了1966年的20%。
”这段话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巨大作用B.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C.苏联模式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适合于任何时期2.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3.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D.发动了垦荒运动4.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5.读下表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生产情况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39.3919.7044.24工业产值(亿卢布)102.5114.077.391920年~192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6.1928~1937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年,苏联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7.“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8.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高效思维达标测试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它“新”在哪里A.所有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B.一切生活用品国家统一分配C.将剩余粮食交给国家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2.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
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
……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
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
”我们从歌词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D.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4.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苏联的“二五计划”的完成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如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6.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去世后,家住在彼得格勒的革命战士卡秋莎写信给国外的亲人,告知他们这一令人悲痛的消息,那么她在寄信人的地址栏里写的国名应该是A.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联D.俄罗斯7.在“俄罗斯之名历史的选择2008”俄罗斯网民的投票活动中,斯大林最终排名第三。
其原因不包括A.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苏联经济B.实施五年计划推动苏联发展C.斯大林模式造就苏联工业强国D.领导苏联取得反纳粹德国的胜利8.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题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019·安徽中考)经过总结教训,列宁认为,既然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苏俄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2、下表是俄国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你认为导致1921—1925年俄国粮食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分配土地给农民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现农业集体化D、完成了“一五”计划3、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工就是发展重工业。
”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4、由下图中的数据可以判断,这是苏联哪一措施后的成果()A、新经济政策B、“一五”计划C、“二五”计划D、十月革命5、分析图表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
据下面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可以推断,苏俄(联)取得这一时期成就得益于()A、废除农奴制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实行多党制、赫鲁晓夫改革D、农业集体化、戈尔巴乔夫改革6、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
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
据此可知苏联()A、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的步伐B、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C、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D、实行粮食税并加大进口7、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生产成本。
这一规定说明()A、余粮征集制的实施破坏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建设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C、“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D、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8、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措施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C、新经济政策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9、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道:“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 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 D.发动了垦荒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上台后,为了改变苏联落后的局面,开展了工业化建设,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了先进的工业国。
AB项都是在列宁时期实行的;D项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经济方面,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
故A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排除B项。
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取得胜利;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排除CD两项;故选择A。
3.列宁指出:我们现在正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为“纠正错误”而采取的措施是()A.建立苏维埃政权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改革苏联模式【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我们现在正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练习题(附答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练习题一.选择题(16分)1.“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动工业化建设D.对付美国的“冷战”2.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3.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4.“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A.实施的背景B.实施的内容C.实施的过程D.实施的结果5.普京在评论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A.完全肯定B.全盘否定C.客观公正D.不置可否6.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仅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的工业国的飞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苏联成立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十月革命的胜利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7.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3%上升到大约14%。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 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1.苏俄建立之后,在经济领域依次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2.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这些政策都()A. 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说明苏联以发展农业为重C. 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D. 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到1930年,苏联基本消除了私营企业。
这一变化表明苏联调整了()A. 国家发展战略B. 科技创新计划C. 国防建设部署D. 农业发展策略4.斯大林说:“至于列宁和彼得大帝,那么彼得大帝是沧海一粟,而列宁是整个大海。
”列宁得到高度评价源于()①领导二月革命②领导十月革命③实行新经济政策④实现了国家工业化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②③5.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
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A. 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 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6.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7.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纠正错误,列宁()A. 发动十月革命B. 实行新经济政策C. 实行五年计划D.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8.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含答案)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后作业第3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某历史人物的年谱节录:“1917年11月,来到斯莫尔尼宫,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举行武装起义……1921年2月,规划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这位历史人物是()A.鲍狄埃B.斯大林C.恩格斯D.列宁2.1922年秋,某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应是()A.允许出售B.处以罚款C.予以没收D.增加税额3.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
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了 ( )A.工业化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D.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3.“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
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4.阅读下表,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A.农奴制的废除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5.引起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户数及比例A.发展商品经济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6.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7.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接手的是一个木犁耕作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的评价主要着眼于( )A.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B.苏联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C.斯大林抵抗德国的巨大贡献D.斯大林和美国对抗的超常勇气8.[2019·潭州模拟]《大国风云录》指出:“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
”文中“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中最大的隐患是( ) A.国民经济发展比例长期失调 B.个人崇拜之风盛行C.忽视产品质量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题(答案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答案见最后)一、选择题1. “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
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B.新经济政策实施C.两个五年计划实施D.苏德战争爆发2. 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的这段话表明()A.苏联准备实行农业集体化B.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苏联找到了工业化的正确途径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3.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俄政府采取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4.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莫斯科保卫战D.苏联解体5.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这段话主要说明()A.新经济政策的成就B.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C.罗斯福新政的特点D.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6.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合理地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B.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D.实现了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7. 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时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部编本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有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恶化的情况。
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俄国人在等待面包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邓小平认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列宁比较好的“思路”是( )A.进行十月革命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苏联模式D.实行改革开放3.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维埃俄国去销售。
列宁热情地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
发生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A.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B.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D.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4.1924年,列宁逝世。
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远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A.沙皇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联D.俄罗斯5.列宁指出:“商业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邪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今天还不能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
”集中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重点发展重工业6.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7.如下表所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所占位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1928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8.下图是发生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练习题一.选择题(16分)1.“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动工业化建设D.对付美国的“冷战”2.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3.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4.“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A.实施的背景B.实施的内容C.实施的过程D.实施的结果5.普京在评论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A.完全肯定B.全盘否定C.客观公正D.不置可否6.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仅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的工业国的飞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苏联成立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十月革命的胜利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7.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3%上升到大约14%。
这说明()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A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斯大林模式的影响9.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B.1922年苏联成立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D.1937年农业集体化10.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伟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如此重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改革开放D.创建苏联模式11.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试验,即“追随理想的试验、面对现实的试验、回归理想的试验”,其中“面对现实的试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12.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D.与苏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13.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14.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5.列宁指出:“商业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邪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今天还不能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
”集中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重点发展重工业16.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二、材料题(24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害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作出那么大的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年份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注:1普特=16.38千克(2)概括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3)材料二中“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持怎样的态度。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年份1913年1928年1932年项目煤(万吨)291035506400石油(万吨)92011602100生铁(万吨)420338616钢(万吨)420430592汽车(万辆)—0.07 2.93拖拉机(万台)—0.13 4.89棉织品(亿米)25.8226.7826.94材料二下图是反映苏联经济的漫画。
(1)从材料一提供的数据看,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哪一特点?(2)苏联工业化的结果如何?(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苏联模式。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16:BBBDCDACCDBDCBBD二.材料分析题。
1.(1)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
(3)赞同此观点。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
主要原因:社会相对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苏联模式。
(4)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3.(1)优先发展重工业。
(2)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利: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弊: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长远看,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