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导师联系方式

合集下载

应对建筑行业低迷的7个思路

应对建筑行业低迷的7个思路

应对建筑行业低迷的7个思路在思考如何应对建筑行业低迷之前,我们更应该问一问——中国建筑行业怎么了?在有方常规栏目【建筑师在做什么】中,我们陆续采访了国内实践多年的99位建筑师,他们如何看待当下国内建筑行业,又有哪些应对之法?我们的行业怎么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认真思考建筑业会逐渐变成夕阳产业。

1.独立建筑师缺乏实践机会——张之杨(局内设计创建人、主持建筑师)为什么当下国内受过良好职业教育、有职业使命感与坚持的独立建筑师经常处于缺乏实践机会的状态,乃至于常常看到一群建筑师“聚集”在远离城市的山区或沙漠探索小众且高雅的建筑实验。

是建筑师们看不上业主,还是业主理解不了我们?而与此同时,不计其数的产业建筑师却常常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很少。

换句话说,中国独立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是否有机会更加正面且积极地影响、参与乃至引导当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张之杨,局内设计2.建筑师无法与使用者沟通——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在大约三成的项目上,无法和建筑未来的使用者进行交流。

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性”非常显著的普遍问题。

中国建筑师所服务的业主当中有相当的比例不是建筑真正的使用者,而是持有土地开发权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

前者优先重视的往往是建筑形象而非使用,后者对建筑使用的理解往往是市场调查出来的、现成的“最好卖房型”。

中国当代建筑之所以少有对人的切实关怀,正是此因。

就算有建筑师主动为未知的使用者考虑,也往往凭猜测而非由互动产生。

十年来,中国房地产走过怎样的路?3.“圈子”现象明显——于雷(Archi-solution Workshop主持人)现在建筑界“圈子”现象明显,圈子之间缺少交流,处于冷暴力状态。

4.建筑师与大众间隔阂越来越深——沈驰(墨泰国际设计机构首席建筑师、董事总经理)多年的行业经历,让我有很多不安的认识,比如专业内的共识越来越少,互不认同与阵营分化很严重;建筑师与大众对于建筑的认识上也存在巨大的鸿沟;专业内很多似是而非的讨论,与社会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中,大众听不懂也没人关心;很多被专业媒体关心的建筑师,他们的探索似乎也只是在边缘和局部地带挣扎,或对不可逆转的未来做出的负隅顽抗;活跃的建筑师也逐渐变成一个孤立的群体,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归属感。

华科建规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

华科建规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表

16——04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周 次 教学进程
课程名称
1
2
3
4
5
6 上
7 课
8
9
10
11
12
13
考试
14
15
16 上
17 18 课
李敏讲师
19
20
考试
21
22
实习
基础英语(四) 32/2 大学体育(四) 32/2 形式与政策 3 黄金芳讲师
色彩实习 2周
学时数
建筑构造 32/2
设计色彩(二)64/4


建筑物理 24/1.5
冷御寒副教授 徐燊副教授 徐怡静讲师 管毓刚讲师 王爱国讲师 龚志刚讲师
说明 基础英语(四)第20周周日(2014年6月29日),晚上考试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备注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16——06
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周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 11 3~201 12 13 4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考试 实习 Studio 考试 实习 教学进程 上 课 上 课
城市住房与社区规划 14-19周 西十二楼S103
中国古代建筑史 1-12周(与建筑11级、景12级合班)西十二楼S101
9—10 营造十讲 1-12周(与建筑12、景观12级、艺术11级合班) 西五楼417 星期六
星期六 9—11 形式与政策 16周 (与建筑12级、艺术12级合班) 西五楼417 1—2 星期日 3—4 5—6 7—8

华中科技大学各院、系(所)联系电话

华中科技大学各院、系(所)联系电话
华中科技大学各院、系(所)联系电话
发布时间:2009-9-25 11:32:02被阅览数:227401次来源:研招办
文字〖大中小〗 自动滚屏

代码
院系名称
教务员
办公电话
(区号027)
院系
代码
院系名称
教务员
办公电话
(区号027)
011
数学与统计学院
余凡
87543431
310
经济学院
郑朝阳
87543251
揭小敏
87542493
450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刘晓华
87557253
186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
王红艳
87544104
510
基础医学院
吴文珊
83692627
513
公共卫生学院
欧阳宁慧
83692341
2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郭丽
87556058
514
药学院
汪继红
83692733
220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87543238
409
历史研究所
李晓燕
87556545
170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吴疆鄂
87792269
411
外国语学院
张悦
87543339
181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魏芷
87543704
420
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雅
87543347
184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陈旗
87543230
431
体育部
吴蔚
87558789
185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与成绩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与成绩

1.04874E+14 风景园林学 推免生 1.04874E+14 风景园林学 推免生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推免生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风景园林硕 1.04874E+14 士 1.04874E+14 设计学 推免生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设计学 1.04874E+14 艺术硕士 1.04874E+14 艺术硕士 1.04874E+14 艺术硕士 推免生 推免生 推免生 推免生 推免生 推免生 推免生
郑皓文 高永波 夏君 黄月恒 陈旭斌 王书贤 柯丹 宋庆俐 王可 赵寒雪 杨小奇 宋霖 徐亚如 王星 傅稚青 李菁 梁霄 张迎霞 曾祥焱 林如玉 陈诗雅 刘畅 郭小龙(少 骨) 胡栋 张程 刘超 朱天依 黄子颉 呼泽亮 廖博靖 包珊珊 邓玉婷 汤佳 胡艳婷 王硕鹏 姚海静

东湖绿道规划介绍

东湖绿道规划介绍

信步东湖畔,众览书香城武汉东湖绿道系统暨环东湖路绿道实施规划宋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东湖绿道大事记2014年12月16日“让城市安静下来”的新城建理念转型。

2014年12月17日环东湖绿道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2015年1月8日全国首例众规平台正式上线。

2015年12月23日环东湖绿道建设拉开帷幕。

2016年7月,东湖绿道项目入选国内首个的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2016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放2017年3月21日,武汉市东湖绿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2017年12月26日,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开放,与一期线路扣环成网,约101.98公里。

2018年10月3日东湖绿道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

PART1前期思考【概念界定】——绿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目前主要表现形式为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驿站(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以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

l 串联城市散落的公共空间l营造地域独特的体验场所思考: 绿道的内涵并能实现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以人行、非机动车为主慢行通道具备良好景观环境的生活性通道•环湖自行车赛事标准,自行车道的建设标准为宽度不低于6米;•马拉松赛道标准,对基本长度有不少于42.195公里的要求,起点和终点的理论直线距离不得超过全程距离的二分之一,主要是借助城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平时不属于赛事的专用的赛道,不能破坏原有的设施和城市环境。

因此,赛道上的所有设施都是临时搭建,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以及赛后的快速恢复。

•研究世界级绿道标准,一般自行车道不少于4米,人行道不少于2米;•国内城市绿道实践经验,对于绿道的宽度并未做硬性要求,自行车道宽度控制在3-6米,人行道宽度控制在2-4米;•宽度1-2米的自行车道市民体验性很差,安全性不好。

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7——KJ法

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7——KJ法

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7——KJ法作者:戴菲, 章俊华, DAI Fei, ZHANG Jun-hua作者单位:戴菲,DAI Fei(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430074), 章俊华,ZHANG Jun-hua(日本千葉大学,日本,271-8510)刊名:中国园林英文刊名: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年,卷(期):2009,25(5)引用次数:0次1.日本建筑学会应用于建筑@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 19982.川喜田二郎发想法 19673.唐海萍.陈海滨.李传哲.徐广才基于KJ法的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7(3)1.学位论文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2006自人类定居以来,乡村一直都是人类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

作为人类对自然认知及审美的一部分,乡村景观对历史园林、特别是对西方历史园林以及西亚和伊斯兰园林的面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现代文明诞生之后,科学、艺术和社会的发展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但不管怎样,园林依然是人们“理想的天堂”,是人们为了补偿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疏远而创造的“第二自然”。

由于西方人对理想环境的认知和欣赏更倾向于“人工化自然”的乡村景观这一传统,乡村景观所体现的特点和价值继续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产生了影响,设计师会有意识的从乡村景观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得到创作的灵感;并且,对乡村景观的关注与思考也启发了他们的设计策略。

乡村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区域环境和国土环境的主体。

20世纪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乡村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传统美丽、和谐的乡村景观受到冲击,也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中,风景园林设计师涉足乡村景观规划的领域,可以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乡村风貌,提高乡村地区的景观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X X学 第二学期课表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X X学 第二学期课表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16——3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16——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16——09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
16——10
16——11
16——12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16——13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16——1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16——15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16——16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16——17。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上学期课表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上学期课表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S4
301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
1
74
11
20周
2
计:61
七楼七楼
楼401
楼401

9。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课表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课表

大学英语(一) 4-18周
形势与政策 15周 西十二楼S104 (与水电1101-03合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15周 西十二楼S104 (与水电1101-03合班)
微积分(三) 4-16周 工程制图(四)上 工程制图(四)上
西十二楼S206 西十二楼N307 西十二楼N307
6-18周 67—8 1—2 3—4 星期二 5—6 7—8 9—11 1—2 3—4 星期三 5—6 7—8 9—10 1—2 3—4 星期四 5—6 7—8 9—10 1—2 3—4 星期五 5—6 7—8 9—10 1—2 星期六 3 5—6 7—8 1—2 星期日 3—4 5—6 7—8
专业班星 期 节次
建筑初步(上) 112/7.0 袁巧生讲师 龚志刚讲师 王振讲师 设计素描(一)(上) 56/3.5 蒋小刚副教授 刘昕讲师 匡小荣副教授 工程制图(四)上 40/2.5 庞行志副教授 军事训练 2周/2.0 形势与政策 3 沈昊驹讲师
城市规划1101班(30)1102班(30)(合计60人) 微积分(三) 4-17周 西十二楼S206 4-18周 5-18周 5-18周 西十二楼N204 (与水电1101-03合班) 东九楼A512、514 东九楼A512、514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黄亚平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
16——17
6-13周 (与建筑1101-02、景观1101合班) 南四楼100 6-13周 (与建筑1101-02、景观1101合班) 南四楼100
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16周,周日,上午考试
大学英语(一)第19周,周日,晚上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17周,周日,下午考试
工程制图(四)上 第19周,周四,上午考试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2014-15下课表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2014-15下课表

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16——03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16——04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16——05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06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07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08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09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10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16——11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16——1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16——13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16——14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16——15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16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17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18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19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卢蔚 联系电话:8754317416——20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表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16——21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谭刚毅 制表人:黄朝晖 联系电话:8754317416——2216——23。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导师联系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导师联系方式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年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与原建设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筑系合并组建。

目前学院开设有四个本科专业: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艺术设计。

具有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设计艺术学、景观规划设计。

具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景观学。

目前学院共有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讲师38人,助教20余人。

学院下设城市规划系、建筑学系、设计艺术学系和景观学系(筹)四个教学单位。

并下辖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风景园林设计分院(甲级)三个设计机构。

有生态设计研究中心、历史建筑研究中心、城市与景观设计中心、可持续城市设计研究室等多个研究所和教授工作室。

学院有《新建筑》杂志社、院图书分馆、建筑模型室、GIS实验室、CAAD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单位。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计划内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生40余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年已毕业研究生600余人。

是目前中国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建筑、规划、景观和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建筑规划学科硕士、博士培养基地。

2011年计划招生人数中,推免生人数约占招生总数的30%(含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培养费,学业过程中,学院会将学校返回学院的部分经费作为此类学生的专业奖学金下发给学生。

1.城市规划系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前身是1979年于原武汉建材学院创办的国内第三所城市规划专业院校。

目前,城市规划学科点主要由城市规划系及学院下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首批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单位)组成。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学科点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照后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研究生。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㊀第22卷㊀第1期2024年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2㊀No 1Feb 2024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江佩宜1ꎬ2㊀戴㊀菲1ꎬ21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武汉㊀4300742㊀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㊀武汉㊀430074㊀收稿日期:2023-06-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8041)㊀第一作者:江佩宜(1998-)ꎬ女ꎬ博士生ꎬ研究方向为城市蓝绿空间碳汇㊁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ꎮE-mail:352508278@qq com㊀通信作者:戴菲(1974-)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绿色基础设施㊁城市绿地系统ꎮE-mail:58801365@㊀㊀㊀㊀㊀㊀qq com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加剧㊁ 双碳 目标的提出㊁城市碳排的增加ꎬ使得固碳增汇的任务刻不容缓ꎮ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碳汇来源ꎬ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㊁缓解碳汇压力㊁提升生态效益ꎬ维持碳氧平衡ꎮ由此评估碳汇效益ꎬ估算碳汇能力ꎬ对实现碳的可视化管理和碳中和目标具有推动作用ꎮ文章在梳理样地清查法㊁软件模拟法㊁遥感反演法㊁涡度相关法4种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原理的基础上ꎬ归纳并比较了4种方法的应用规模与优缺点ꎬ最后ꎬ从完善测算体系与指导规划实践两方面对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ꎮ关键词:碳汇ꎻ城市绿地碳汇ꎻ测算方法ꎻ碳汇效益ꎻ遥感DOI:10.12169/zgcsly.2023.06.29.0003ResearchProgressinCarbonSinkMeasurementsforUrbanGreenSpaceJiangPeiyi1ꎬ2㊀DaiFei1ꎬ2(1 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Wuhan430074ꎬChinaꎻ2 HubeiEngineeringandTechnologyResearchCenterofUrbanizationꎬWuhan430074ꎬChina)Abstract:Itisextremelyurgenttosequestratecarbonandenhancecarbonsinkinthecontextoftheintensificationofglobalwarmingꎬtheintroductionofthe dualcarbon goalsꎬandtheincreaseinurbancarbonemissions.Asanimportantsourceofcarbonsinkꎬurbangreenspace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urbanenvironmentꎬalleviatethepressureoncarbonsequestrationꎬenhanceecologicalefficiencyꎬandmaintaincarbon ̄oxygenbalance.Resultinglyꎬtheassessmentofcarbonsinkbenefitsandestimationofcarbonsinkcapacityareinstrumentalinrealizingcarbonvisualizationmanagementandcarbonneutrality.Thepaperreviewstherationalesof4carbonsinkmeasurementmethodsthatareusedinurbangreenspaceꎬi.e.ꎬsampleinventorymethodꎬsoftwaresimulationmethodꎬremotesensinginversionmethodꎬandeddycorrelationmethodꎬandsummarizesandcomparesthescalesoftheirapplicationꎬ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Attheendꎬthedevelopmenttrendofthecarbonsinkmeasurementsforurbangreenspacesisdiscussedꎬfocusingontheconstantimprovementofthemeasurementsystemandprovisionofguidanceforplanningandpractices.Keywords:carbonsinkꎻcarbonsinkinurbangreenspaceꎻmeasurementmethodꎻcarbonsinkbenefitꎻremotesensing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㊀㊀全球的气候变暖问题日趋加剧ꎬ为此国际组织制定了相关公约与协议以解决气候问题ꎮ2020年9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ꎬ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㊁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ꎮ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ꎬ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1]ꎮ城市绿地碳汇是指城市绿地空间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ꎬ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之中ꎬ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2]ꎮ城市绿地能激活固碳效应ꎬ提供直接增汇途径ꎬ也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阵地ꎮ已有学者对植物群落㊁植株个体与碳汇能力的关系展开分析发现ꎬ植被种类㊁年龄㊁植被分布密度㊁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碳汇能力[3-6]ꎮ增加碳汇数量㊁提升碳汇质量不仅能维持城市的碳氧平衡㊁改善城市环境㊁调节城市微气候ꎬ还能有效缓解碳汇压力ꎬ优化生态效益ꎮ因此ꎬ了解现阶段碳汇测算方法ꎬ分析未来发展趋势ꎬ对实现碳的可视化管理和 双碳 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ꎮ1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1 1㊀样地清查法样地清查法是指通过对典型样地中的植被㊁土壤等碳储量进行测量与分析后ꎬ得出某时段内碳储量的变化[7]ꎬ主要包括生物量法和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两种[8]ꎮ生物量法适用于植株尺度ꎬ方法直接ꎬ技术简单ꎬ因倾向于选取优质绿地进行测定ꎬ数值存在高估ꎬ不具有代表性ꎻ生物量转换因子法适用于小型灌草植被ꎬ也可对有资料的城市㊁国家尺度碳汇量进行估算ꎬ但数据资料覆盖不全面ꎬ容易导致各区域尺度结果存在偏差ꎮ两种方法多使用微观尺度的植物变量进行计算ꎬ而植物生长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ꎬ且需要多个清查样地ꎬ耗时耗力ꎬ工作量较大ꎬ但技术成熟㊁应用面较广ꎮ1 1 1㊀生物量法该方法主要结合了实测生物量数据㊁遥感技术和生命周期评估(LCA)ꎮ实测生物量数据通常来源于小规模的精确测量ꎬ特别适用于针对样地中特定植物群落或单一植被的研究ꎮ遥感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的绿地和城市尺度的评估ꎬ利用卫星或航拍数据来估算碳汇ꎬ尽管遥感技术可能在精度上略有不足ꎬ但能有效减少实地调查的需求ꎮLCA提供了一个更深入但复杂的视角ꎬ考虑了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ꎬ能够为长期固碳效益的评估提供分析ꎮ王迪生[9]通过实测发现ꎬ乔木相比灌木具有更高的固碳效益ꎬ特别是常绿乔木ꎮShadman等[10]也通过实测得出树木高度与碳汇能力的强关联性ꎬ15年以上的高大树木固碳能力更强ꎮ而在运用遥感技术方面ꎬ殷利华等[11]通过遥感影像分析表明ꎬ乔木规格与碳汇能力呈正相关ꎮ同时ꎬ鲁敏等[12]利用卫星影像对城市绿地进行分类ꎬ进而对碳汇和碳排进行评估ꎮ在LCA方法的应用中ꎬZhang等[13]揭示了乔木㊁灌木和草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固碳潜力和稳定性ꎮ1 1 2㊀生物量转换因子法根据精度和范围的差异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ꎮ一种方式是基于特定统计的树木数据建立方程ꎬ通过计算树木的材积㊁密度和转换因子推算生物量ꎬ可简称为特定统计法ꎮ这种方式适用于有详细样地数据的研究ꎬ能够提供相对精确的生物量估算ꎮ例如ꎬ李源清等[14]通过分析郑州市13种乔木的数据ꎬ揭示了乔木和灌木在绿化碳汇中的不同贡献ꎻ欧强新等[15]也采用这种方法ꎬ分析了福建省马尾松的生物量因子ꎬ探讨了植物的胸径㊁年龄和高度等因素对碳汇量的影响ꎬ这些研究强调了详细数据在准确估算碳汇方面的重要性ꎮ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清查数据ꎬ依据总蓄积量计算生物量和碳汇ꎬ适用于需要进行大规模评估和动态变化评估的研究ꎬ可简称为总量评估法ꎮ例如ꎬ方精云等[16]结合公开清查数据和遥感图像估算中国植被的碳汇量ꎬ揭示出草地和灌木作为潜在碳汇的地域差异性ꎮ1 2㊀软件模拟法近年来ꎬ国外有多个软件均可进行碳汇计算ꎮ国内常用软件是由美国林务局开发的i ̄Tree和CITYgreen[17]ꎬ以及由美国斯坦福大学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开发的InVEST模型[18]ꎮi ̄Tree多适用于不同乔88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木㊁灌木ꎬ以及城市尺度的绿地碳汇量测算ꎬ适用范围广ꎻCITYgreen是单个树种以及区域尺度的生态效益计算器ꎬ需结合调查地块的遥感影像或样地内植被的详细数据进行后续计算ꎬ缺乏对灌木㊁草地的生态效益评价ꎮ这两款软件操作简单ꎬ运算快捷㊁较为成熟ꎬ可对碳汇效益进行经济量化ꎮ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测算碳储量变化ꎬ其所需数据较少ꎬ操作便捷ꎬ可生成图示语言ꎬ结果直观[19]ꎻi ̄Tree和CITYgreen数据库中多为国外植被数据ꎬ缺少本土化数据库ꎬ精准度有待考量ꎬ需进行修正ꎮ1 2 1㊀i ̄Tree模型i ̄Tree模型由生态效益分析和行道树资源分析两大基础模块组成[20]ꎬ并逐渐扩展为针对不同区域效益分析的多个模块ꎮ其中ꎬEco模块主要对城市森林的碳汇效益进行估算ꎬStreets模块主要对行道树碳汇效益进行估算ꎬ二者都可对城市绿地功能与生态价值进行量化呈现ꎮ应用步骤为选取样地ꎬ采集高精度数据ꎬ建立数据库ꎬ导入i ̄Tree模型进行计算ꎮ在i ̄TreeStreets模块应用方面ꎬ刘朋朋等[21]对杭州西湖景区的5条行道树进行测量并量化其生态效益ꎻ多项研究表明ꎬ悬铃木年综合效益最强ꎬ枫杨在固碳增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ꎬ且大树形㊁大冠幅的乔木贡献更大[23]ꎮ在i ̄TreeEco模块应用方面ꎬ赵东亮和赵宏宇[24]通过测算发现乔木效益优于灌木ꎬ也有研究指出水杉在城市滨水区中发挥强大的固碳增汇效益[25]ꎮ以上研究均揭示出乔木在城市绿化中起到重要的固碳作用ꎬ也指出应增加各国物种气候数据库ꎬ便于提高研究精确度[26]ꎮ1 2 2㊀CITYgreen模型CITYgreen是基于ArcView平台开发的扩展模块ꎬ不仅能对树木生长进行模拟ꎬ还是集净化空气㊁碳储碳汇㊁暴雨缓排㊁节能等生态效益评价于一体的计算模型ꎮCITYgreen模型需结合选定区域的遥感影像或样地内林木的详细数据进行评估ꎬ适用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评估ꎮ陈莉等[27]结合深圳市绿地1990 2005年的4段遥感影像ꎬ量化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ꎬ结果表明ꎬ生态效益差异化与城市化进程呈现强关联性ꎬ与其他研究结论相吻合[28]ꎮ也有学者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㊁功能区进行测算ꎬ均发现绿地由于植被覆盖率高ꎬ固碳作用最强ꎬ生态效益最优[29-30]ꎮ还有研究发现ꎬ绿道固碳效益与绿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31]ꎮ以上研究均指出模型可为环境效益评估做出贡献ꎬ但使用模型时应根据本土情况调整参数ꎬ以减小误差[32-33]ꎮ1 2 3㊀InVEST模型InVEST作为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常用的评估模型之一[34]ꎬ其碳储量模块包含地上生物量㊁地下生物量㊁土壤和死亡有机物4个碳库ꎬ其数据常用样地清查或遥感反演进行获取ꎬ将4个碳库的碳密度相加ꎬ再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相乘[35]ꎬ得到区域碳储量ꎮ还可结合ArcGIS进行空间制图ꎬ便于直观了解碳储量空间分布与演化模式ꎬ适用于国家㊁省份㊁流域等大尺度测算研究ꎮ韩依纹等[36]结合政府公开的实测与遥感数据发现ꎬ韩国首尔市自然绿地的固碳更佳ꎮ有些学者结合FLUS㊁PLUS模型对未来碳储量演变规律进行模拟分析指出ꎬ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导致碳汇能力的差异[37-39]ꎮ还有学者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大面积占据林地㊁草地㊁耕地对碳储量的潜在影响[40]ꎮ1 3㊀遥感反演法遥感反演法是对卫星图像进行解译ꎬ运用软件进行处理或将实地调研的数据与计算公式结合ꎬ构建碳汇量与其单个或多个影响因子的综合模型[16]ꎬ以监测碳汇时空变化的方法ꎮ此方法适用于城市㊁区域等大尺度的绿地碳汇估算ꎬ在样地清查法基础上进行优化ꎬ具有实时动态性ꎬ可量化碳汇变化趋势ꎬ估算大尺度绿地碳库ꎬ但数据获取和处理较为复杂ꎬ工作量较大ꎮ该方法通常运用ENVI㊁ArcGIS进行解译ꎬ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植被基础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线性模拟ꎬ并用SPSS分析因子间相关性以验证模型的精确度ꎬ从而测算碳汇量ꎮ殷炜达等[41]研究指出ꎬ碳储量与NDVI呈显著相关ꎬ绿地类型的不同导致碳汇量差异ꎻWei等[42]发现ꎬ碳汇效益与NPP呈正相关关系ꎻ还有学者发现ꎬ增加平面与立面98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绿量对于碳汇具有提升作用[43]ꎬ且灌木碳汇能力强于草本[44]ꎮ1 4㊀涡度相关法涡度相关法是以微气象学为原理的测算方法ꎬ通过通量观测塔结合三维超声风速仪㊁CO2/H2O红外分析仪等精密仪器测定大气湍流中温度㊁气体的数据ꎬ计算其与垂直风速脉动的协方差[45]ꎬ从而求出该气体的通量值ꎮ同时也可对气体影响因子的数据进行采集ꎬ对两者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ꎬ探索气体变化的原因与提升或消减的方法ꎮ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可实时评估绿地碳汇量的连续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ꎬ适用于中尺度观测ꎬ但该方法需借助精密设备测量ꎬ设备较为昂贵ꎬ且气候条件较为复杂ꎬ操作难度较大ꎬ稳定性较弱ꎮ多项研究均围绕碳储量与温度㊁土壤㊁水分等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展开ꎬ陈文靖等[46]研究发现ꎬ公园绿地季节性特征明显ꎬ植物生长季固碳ꎬ非生长季排碳ꎬ与多位学者研究结论一致[47-48]ꎬ还指出植物生长季可改善公园微气候[49]ꎬ且乔木对碳汇的贡献最大[50]ꎬ草本植物固碳能力较弱ꎮ2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比较综上所述ꎬ4种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劣势(表1)ꎮ样地清样法中的生物量法适用于微观尺度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适用于宏观㊁微观尺度ꎻ软件模拟法中的i ̄Tree与CITYgreen适用于中观㊁微观尺度㊁InVEST适用于宏观尺度ꎻ遥感反演法适用于中观㊁宏观尺度ꎻ涡度相关法适用于中观尺度ꎮ生物量法应对测定树种建立特定异速生长方程ꎬ可进一步提升研究精度[51]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应针对不同区域设定参数㊁建立公式ꎮ软件模拟法中ꎬi ̄Tree与CITYgreen模型的不同地域数据还有待完善ꎬ需结合实测数据㊁物候条件调整参数[26ꎬ33]ꎬ目前常用InVEST模型评估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40ꎬ52]ꎬ但在微观尺度上仍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ꎬ可结合样地清查法弥补植株尺度的不足ꎮ遥感反演法已被广泛运用于监测大尺度城市绿地碳汇能力[53]ꎬ为减小误差ꎬ多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建立优化模型或对比验证其精确性[54]ꎮ涡度相关法对局部区域测算精度较高ꎬ也应考虑增强此方法的区域适用性[55]ꎮ表1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比较方法名称㊀㊀计算方法/软件适用范围㊀㊀㊀优势㊀㊀㊀劣势样地清查法生物量法微观方法明确ꎬ技术简单ꎬ可信度高ꎬ参数研究较为全面选取优质绿地ꎬ数据存在高估ꎬ耗时耗力ꎬ不具有实时动态性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微观㊁宏观方法成熟㊁应用面广空间具有差异性ꎬ大范围计算存在误差ꎬ清查资源不全面软件模拟法i ̄Tree微观㊁中观操作便捷ꎬ针对不同乔木灌木ꎬ结果直观数据库有待完善ꎬ本土使用参数有误差CITYgreen微观㊁中观操作简单㊁计算快速不适用于灌木㊁缺乏本土数据库ꎬ需进行数据修正InVEST宏观操作简单ꎬ所需数据较少㊁结果可视化㊁适用范围广空间数据不全ꎬ算法过程中有一定简化ꎬ信息不全遥感反演法利用遥感影像获取数据㊁结合调查数据ꎬ构建综合模型中观㊁宏观具有实时动态性㊁可量化大范围碳汇时空变迁参数多ꎬ模型较为复杂ꎬ处理困难涡度相关法通过精密仪器测量气体数据ꎬ计算其与垂直风速脉动的协方差中观获取直观㊁连续数据ꎬ也可了解碳汇对气象因子响应过程设备昂贵㊁观测时间长ꎬ对环境因子要求高ꎬ实际操作难度大㊀㊀由于目前暂无通用类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ꎬ针对不同尺度的城市绿地碳汇计算应选取数据获取简单㊁操作便捷㊁结果直观㊁可信度高的方法ꎬ应全面考量样地㊁参数㊁公式的选择ꎬ这样才能使碳汇量计算更具精确性ꎬ碳汇效益评估更具说服力ꎮ在此基础上ꎬ有学者构建出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框架:根据城市绿地的5大分类ꎬ实地获取土壤㊁水体㊁乔木㊁灌木㊁草地5种要素的各项生物指标ꎬ建立生物量模型ꎬ分级监测碳汇量[56]ꎮ也有学者构建出基于遥感影像的绿地碳汇动态监测模型ꎬ通过识别不同树种㊁测算环境因子ꎬ揭示碳汇分布ꎬ预测碳汇量变化[57]ꎮ还有学09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者构建了三维绿地碳汇测算模型[58]ꎬ弥补了二维视角的不足ꎬ进一步提高了碳汇测算精度ꎮ再者ꎬ将样地清查和遥感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已陆续应用在碳汇测算研究之中ꎬ有学者将两种方法相结合ꎬ在IPCC的估算方法基础上ꎬ提出了针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绿地系统碳汇计算方法并结合案例演练[59]ꎬ也有多位学者基于上述方法测算碳汇能力ꎬ探究碳汇量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ꎬ归纳提炼碳汇提升途径ꎮ3㊀展望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ꎬ是发挥固碳增汇效益的空间载体ꎮ目前学术界在宏观层面主要探讨空间特征[60]㊁布局[61]对城市绿地碳汇的影响及其时空演变特征[62]ꎻ微观层面也对高固碳植被配置[63]㊁植被群落[64-65]㊁植被个体[66]展开研究与精确测算ꎬ然而针对多尺度碳汇测算及其差异化规划路径与提升策略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ꎬ也应加强理论成果向规划实践转化ꎮ3 1㊀测算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已有研究来看ꎬ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较为繁杂ꎬ由于尚未构建出系统性㊁全面化测算体系ꎬ多尺度绿地碳汇测算的精准模型与具体方法还有待开发与研究ꎬ应完善对城市不同绿地类型的清查资源与数据统计ꎬ开发基于遥感卫星图像和本土数据库的绿地碳汇模型ꎬ软件可针对各绿地类型㊁规模及各类常见乔灌草植被进行不同季相㊁气候模拟㊁预测碳汇量ꎬ兼具实时㊁统计㊁计算㊁修正等功能ꎬ以及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人为活动进行更精细的区分测算ꎬ便于动态监测碳汇效益㊁量化碳汇能力ꎮ因此ꎬ未来研究在健全碳汇评估体系的基础上ꎬ在全域尺度ꎬ可开展时间节点的纵向研究与不同城市间碳汇能力的横向比较ꎬ模拟绿地碳汇对碳中和的促进作用ꎻ在区域尺度ꎬ可针对不同绿地类型㊁布局㊁特征㊁质量对碳汇的影响机制展开细致化研究ꎬ分析碳汇能力差异化原因ꎬ也应重视立体维度的碳汇效益ꎻ在植株尺度ꎬ可测算本土优质植被碳汇能力ꎬ同时对配置高固碳乔灌草展开进一步探讨ꎬ从而提升城市绿地碳汇能力ꎬ揭示城市绿地在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贡献ꎮ3 2㊀规划实践的重要指引测算绿地碳汇能力不仅能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ꎬ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ꎬ还可对应各类规划实践结合公园城市㊁低碳城市建设等热点实践进行分区管控与布局优化ꎮ在政策响应方面ꎬ«中共中央㊀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应 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ꎬ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ꎬ还应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ꎬ在区域层面ꎬ上海㊁广东等地提出了健全碳汇监测平台[67]㊁控碳排增碳汇[68]的低碳城市规划路径ꎮ国家㊁区域政策均反映出测算城市绿地碳汇的必要性与迫切性ꎬ动态监管城市碳汇将是未来工作的重要环节ꎮ建立碳汇数据库㊁监测平台㊁构建碳汇测算体系ꎬ可了解碳汇分布㊁掌握碳汇动态ꎬ实现城市绿地碳汇能力综合提升ꎬ更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ꎮ在规划实践方面ꎬ评估多尺度碳汇能力ꎬ测算高精度碳汇效益不仅能有效监测碳汇㊁管控碳源ꎬ也能为绿地布局优化㊁植被群落配置提供新思路ꎬ能为决策者制定规划部署提供科学依据ꎬ有助于实现高㊁低碳汇区域的针对性管理ꎬ发挥多部门间协同作用ꎬ以期能为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ꎮ城市绿地稳定固碳㊁持续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内驱力之一ꎮ参考文献[1]王敏ꎬ石乔莎.城市绿色碳汇效能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ꎬ2015ꎬ13(4):1-5.[2]褚芷萱ꎬ马锦义ꎬ邵海燕ꎬ等.不同应用类型园林树木固碳能力[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1):126-129.[3]DENGLFꎬYUANHRꎬXIEJꎬetal.Herbaceousplantsarebetterthanwoodyplantsforcarbonsequestration[J].ResourcesꎬConservationandRecyclingꎬ2022ꎬ184:106431. [4]AMOATEYPꎬSULAIMANH.QuantifyingcarbonstoragepotentialofurbanplantationsandlandscapesinMuscatꎬOman[J].EnvironmentꎬDevelopmentandSustainabilityꎬ2020ꎬ22(8):7969-7984.[5]王敏ꎬ宋昊洋.影响碳中和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精细化管控实施框架[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17-23. [6]郭晖ꎬ周慧ꎬ张家洋.郑州市15种常见园林树种固碳释氧能力分析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ꎬ2017ꎬ32(4):52-56. [7]殷鸣放ꎬ杨琳ꎬ殷炜达ꎬ等.森林固碳领域的研究方法及最新进19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展[J].浙江林业科技ꎬ2010ꎬ30(6):78-86.[8]周健ꎬ肖荣波ꎬ庄长伟ꎬ等.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ꎬ2013ꎬ32(12):3368-3377. [9]王迪生.北京城区园林植物生物量的计测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ꎬ2009(4):120-125.[10]SHADMANSꎬKHALIDPAꎬHANAFIAHMMꎬetal.The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urbanpublicparksofdenselypopulatedcitiestoimprove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J].SustainableEnergyTechnologiesandAssessmentsꎬ2022ꎬ52:102064.[11]殷利华ꎬ杭天ꎬ徐亚如.武汉园博园蓝绿空间碳汇绩效研究[J].南方建筑ꎬ2020(3):41-48.[12]鲁敏ꎬ高鑫ꎬ纪园园ꎬ等.济南市中心城区绿地固碳释氧能力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ꎬ2017ꎬ32(6):511-516. [13]ZHANGYꎬMENGWQꎬYUNHFꎬetal.Isurbangreenspaceacarbonsinkorsource?-AcasestudyofChinabasedonLCAmethod[J].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ꎬ2022ꎬ94:106766.[14]李源清ꎬ张晓东ꎬ胡娜ꎬ等.基于统计数据郑州市全口径碳汇估算研究[J].计量学报ꎬ2022ꎬ43(2):281-286.[15]欧强新ꎬ李海奎ꎬ雷相东ꎬ等.基于清查数据的福建省马尾松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估算差异解析:3种集成学习决策树模型的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8ꎬ29(6):2007-2016. [16]方精云ꎬ郭兆迪ꎬ朴世龙ꎬ等.1981 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ꎬ2007ꎬ37(6):804-812.[17]于洋ꎬ王昕歌.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21ꎬ53(1):95-102.[18]殷楠ꎬ王帅ꎬ刘焱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ꎬ2021ꎬ40(1):233-244.[19]吴哲ꎬ陈歆ꎬ刘贝贝ꎬ等.InVEST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ꎬ2013ꎬ33(4):58-62.[20]韩明臣ꎬ李智勇.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模型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ꎬ2011ꎬ24(2):42-46.[21]刘朋朋ꎬ蔡建国ꎬ章毅ꎬ等.基于i ̄Tree模型的杭州市环西湖景区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J].科技通报ꎬ2019ꎬ35(2):132-137.[22]熊金鑫ꎬ祁慧君ꎬ王倩茹ꎬ等.基于i ̄Tree模型的城市小区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9ꎬ43(2):128-136.[23]宋思贤.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及信息管理系统构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ꎬ2022.[24]赵东亮ꎬ赵宏宇.基于i ̄TreeEco模型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估: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ꎬ2022(2):146-148.[25]刘利ꎬ李想ꎬ刘秉涛.基于i ̄tree模型的城市滨河绿化带生态效益评估:以淮安市古黄河景观带为例[J].环境生态学ꎬ2021ꎬ3(2):27-34.[26]邱雯婉ꎬ张敏霞ꎬ鲍沁星.i ̄Tree模型在城市森林景观绩效量化中的应用评析[J].浙江林业科技ꎬ2019ꎬ39(5):106-116. [27]陈莉ꎬ李佩武ꎬ李贵才ꎬ等.应用CITYGREEN模型评估深圳市绿地净化空气与固碳释氧效益[J].生态学报ꎬ2009ꎬ29(1):272-282.[28]凌焕然ꎬ王伟ꎬ樊正球ꎬ等.近二十年来上海不同城市空间尺度绿地的生态效益[J].生态学报ꎬ2011ꎬ31(19):5607-5615. [29]胡志斌ꎬ何兴元ꎬ陈玮ꎬ等.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3ꎬ14(12):2108-2112.[30]彭立华ꎬ陈爽ꎬ刘云霞ꎬ等.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7ꎬ18(6):1293-1298.[31]徐容容ꎬ江璐明ꎬ陈水森ꎬ等.基于CITYgreen模型的绿道生态效益评价:以增城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ꎬ2013ꎬ40(17):173-176ꎬ4.[32]占珊ꎬ闫文德ꎬ田大伦.基于CITYgreen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ꎬ2008ꎬ28(2):137-143.[33]张陆平ꎬ王婷婷.CITYgreen模型在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ꎬ2018(3):42-43ꎬ52.[34]黄从红ꎬ杨军ꎬ张文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ꎬ2013ꎬ32(12):3360-3367.[35]刘洋ꎬ张军ꎬ周冬梅ꎬ等.基于InVEST模型的疏勒河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J].生态学报ꎬ2021ꎬ41(10):4052-4065. [36]韩依纹ꎬ张舒ꎬ殷利华.大都市区绿地碳储存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点探究:以韩国首尔市为例[J].景观设计学ꎬ2019ꎬ7(2):55-65.[37]林彤ꎬ杨木壮ꎬ吴大放ꎬ等.基于InVEST ̄PLUS模型的碳储量空间关联性及预测: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ꎬ2022ꎬ42(10):4827-4839.[38]姚龙杰ꎬ岳邦瑞ꎬ潘卫涛等.县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基于FLUS和InVEST模型[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5):152-158.[39]刘晓娟ꎬ黎夏ꎬ梁迅ꎬ等.基于FLUS ̄InVEST模型的中国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模拟[J].热带地理ꎬ2019ꎬ39(3):397-409.[40]HECYꎬZHANGDꎬHUANGQXꎬetal.AssessingthepotentialimpactsofurbanexpansiononregionalcarbonstoragebylinkingtheLUSD ̄urbanandInVESTmodels[J].EnvironmentalModelling&Softwareꎬ2016ꎬ75:44-58.[41]殷炜达ꎬ苏俊伊ꎬ许卓亚ꎬ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24-30.[42]WEIXDꎬYANGJꎬLUOPPꎬetal.Assessmentofthevari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vegetationNPPandcarbonsinkcapacityunderdifferentnaturalconditions[J].EcologicalIndicatorsꎬ2022ꎬ138:108834.[43]杨鑫ꎬ高雯雯ꎬ李莎ꎬ等.基于遥感影像估算的北京中心城区29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碳储量与气候环境关联性研究[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31-37.[44]曹晓裴ꎬ林殷怡ꎬ杜鹏宇ꎬ等.高光谱遥感数据下城市植被碳汇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ꎬ2016(16):11-13.[45]陈世苹ꎬ游翠海ꎬ胡中民ꎬ等.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生态学报ꎬ2020ꎬ44(4):291-304.[46]陈文婧ꎬ李春义ꎬ何桂梅ꎬ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J].生态学报ꎬ2013ꎬ33(20):6712-6720.[47]王亚军ꎬ郁珊珊.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动态及其与环境控制因子的关系[J].草业科学ꎬ2017ꎬ34(5):966-974. [48]孙春健ꎬ王春林ꎬ申双和ꎬ等.珠三角城市绿地CO2通量的季节特征[J].生态学报ꎬ2012ꎬ32(4):269-278.[49]王修信ꎬ朱启疆ꎬ陈声海ꎬ等.城市公园绿地水㊁热与CO2通量观测与分析[J].生态学报ꎬ2007ꎬ27(8):3232-3239. [50]王修信ꎬ朱启疆ꎬ陈声海ꎬ等.北京市海淀公园绿地CO2通量变化特征[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ꎬ2011ꎬ19(1):166-172.[51]YOONTKꎬPARKCWꎬLEESJꎬetal.AllometricequationsforestimatingtheabovegroundvolumeoffivecommonurbanstreettreespeciesinDaeguꎬKorea[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13ꎬ12(3):344-349.[52]JIANGWGꎬDENGYꎬTANGZHꎬetal.ModellingthepotentialimpactsofurbanecosystemchangesoncarbonstorageunderdifferentscenariosbylinkingtheCLUE ̄SandtheInVESTmodels[J].EcologicalModellingꎬ2017ꎬ345:30-40. [53]张晓娟ꎬ李东杰ꎬ刘思含ꎬ等.遥感技术在 双碳 目标实现中的应用进展[J].航天返回与遥感ꎬ2022ꎬ43(6):106-118. [54]RICHARDSONJJꎬMOSKALLM.Uncertaintyinurbanforestcanopyassessment:lessonsfromSeattleꎬWAꎬUSA[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14ꎬ13(1):152-157. [55]同小娟ꎬ张劲松ꎬ孟平.基于涡度相关法的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控制机制[J].温带林业研究ꎬ2018ꎬ1(2):1-9ꎬ14. [56]张桂莲ꎬ邢璐琪ꎬ张浪等.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园林ꎬ2022ꎬ39(1):4-9+49.[57]周坚华ꎬ胡永红ꎬ周一凡ꎬ等.城镇绿地植被固碳量遥感测算模型的设计[J].生态学报ꎬ2010ꎬ30(20):5653-5665. [58]吴宁ꎬ李王鸣ꎬ冯真ꎬ等.基于三维视角的城乡绿色碳汇参数化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ꎬ2016ꎬ40(5):91-98.[59]和晓彤.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ꎬ2021.[60]王敏ꎬ朱雯.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与空间特征: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J].园林ꎬ2021ꎬ38(10):11-18.[61]王晶懋ꎬ高洁ꎬ孙婷ꎬ等.双碳目标导向下的绿色生态空间碳汇能力优化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4):33-42. [62]王天福ꎬ龚直文ꎬ邓元杰.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省植被碳汇提质增效优先区识别[J].自然资源学报ꎬ2022ꎬ37(5):1214-1232.[63]王晶懋ꎬ齐佳乐ꎬ韩都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12):100-105.[64]依兰ꎬ王洪成.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固碳效益核算及其优化探讨[J].景观设计ꎬ2019(3):36-43.[65]WANGYNꎬCHANGQꎬLIXNY.Promotingsustainablecarbonsequestrationofplantsinurbangreenspacebyplantingdesign:acasestudyinparksofBeijing[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21ꎬ64:127291.[66]LUCYꎬKOTZEDJꎬSETÄLÄHM.Evergreentreesstimulatecarbonaccumulationinurbansoilsviahighrootproductionandslowlitterdecompositio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21ꎬ774:145129.[67]荆贝贝ꎬ杜安.上海城市绿色空间碳汇评估及提升策略[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ꎬ2022ꎬ35(4):64-72.[68]李禅ꎬ肖百霞.国土空间规划中广东省 碳达峰㊁碳中和 目标的传导路径研究[J].规划师ꎬ2022ꎬ38(7):66-71.39。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拓展与改革——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办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拓展与改革——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办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全, 为规划学科发展提供了有 力支撑i 我院建筑 、 景观 、艺术设计等学科及专业 为规划专业教育
基 础平 台及 多方 向教 学 模 块 的 构建 奠 定 了坚 实 的 基 础 。城 市 规 划 学 科 及 专 业 得 到 进 一 步 发 展
2 0 年取得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授与权 成 05 为 中部地区唯 、全 国除建筑 老八校之9 首批取 1 、
7 ■0● ● ● 艟0 三z 广 m● ● ^ 一●啦 ●oT● >●● ●● m●● u l 浴壁 l● ●●< ●●●0仂 0 ●● ●眯 ●● ●0乃 ●● ● 0 20 ● ● z ● m 0● 薄● 艟 u● 措 ●● z ● 0 ● ● 0 , {
30t Anni sar of h ve r y U ban r Pl anni Educ i il ng aton HUST r
城市规划专业教 育的拓展 与改革
华 中科 技 大学 城 市规 划专 业 办 学 3 0年 的 回顾 与展 望
黄亚平
【 要 】回顾 了华 中科 技 大学城 市规 划 专业 的办 学 摘
我 国城市规划事业 的发展 ,推动了( 我院) 城市规 划专业教育 的发展及嬗变 。 ( )1 8 年代建筑、工程技术型规划教育办 1 0 9
【 修改 日期】2 0 —0 — 1 O 9 8 2
学时期。
原 重 庆 建 筑 大 学 及 我 校 ,强 调 工 程 技 术 与 社 会 经
向。
年) .成为全 国较早取得规 划专业硕 士授 与权 的 院校 , 并办有建设部规 划干部培训班 ( 大专学历 ) 。 20 0 0年 ,全 国院校调整 ,原华中理工大学 .学 院合 并 组 建 成新
的 华 中科 技 大 学 由原 武 汉 城 建 学 院城 市 规 划 与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学院 市政工程 王宗平教授课题组展示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学院 市政工程 王宗平教授课题组展示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2015年5月
导师介绍 研究方向与成果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特色
※导师介绍

王宗平教授,环境学院院长助理, 市政工程系主任,市政工程学科
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部 产学研结合项目和横向项目 20 多 项,已出版专著2本,获国家专利


工作简历
1992.07-1993.03 1993.03-1999.09 1999.09-2003.07 2003.07-2006.01 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 武汉城建学院海南设计院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院厦门分院 技术员 助工;工程师 讲师 副总工程师(兼)
2004.07-2010.12
mechanism, and product analysis, Water Research, 2012, 46(9): 2965-2972.
3.
Zongping Wang (*), Yizhou Guo, Zizheng Liu, Xiaonan Feng, Yiqun Chen, Tao Tao, Catechin as a new improving agent for a photo-Fenton-like system at near-neutral pH for
2011.01- 2015.01 2015.01- 今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副教授系主任
教授 系主任 院长助理 系主任
※导师介绍

陈勇副教授,九三学社成员。2006年毕
业于武汉大学,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
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 2009年7月以来工作于华中科技大学环

我国城市住宅类型分析维度和范式综述

我国城市住宅类型分析维度和范式综述

(Jean-Nicolas-Louis Durand)最早以类型学方法分析建筑作品及改革建筑设计方法时,通过相同比例或相同模式平面图并置来进行平面“布局”分析,这可以看作是建筑空间类型研究的先导[1]。

我国1949年以来的城市住宅研究非常重视空间,尤其是平面因素,这固然与建筑学的核心任务有关。

我国1949年后就直接引入苏联的住宅制度及住宅类型,单位居住模式的集居型住宅成为我国住宅发展的原型。

在高度统一的公有制影响下,住宅类型的社会性相对同化。

计划经济又进一步使与人均面积、单方造价等经济指标密切相关的平面设计成为住宅类型分析的主要视角。

外廊式、内廊式、单元式,以及其变体等各住宅类型在K 值(住宅平面系数)上的不同表现、与城市街道的关系是研究的主要着眼点。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推进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平面类型得到更加细致的分析,单元拼接组合类型和尺寸都进一步得到推敲,以促成住宅平面类型定型化和标准化①。

1978年后,我国住宅制度改革推动住宅建设蓬勃发展,然而住宅类型的研究延续了此前的空间—效率—功能分析模式,在具体的住宅空间理念上提出了“适应性”“以人为本”等新概念。

究其原因,一是单纯从空间表象而言,改革开放前后的住宅并没有明显的类型上的差异;在规划层面,商品开发的(封闭)小区模式与单位大院有明显的渊源;在建筑层面,标准单元式住宅成为主流类型;在家户空间内部,房中厅、厨卫完备,但组合模式本身具有类似性②。

二是住宅商品化导致的对住宅平面的要求——经济性、标准化与适应性——与改革开放前没有本质的不同。

住宅类型的研究主要还是为经济建设、住宅建设服务,所以空间因素仍旧是住宅类型分析的主要视角。

1.2风格风格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中住宅呈现的较为稳定的外在样式特征的总和。

前现代时期,风格与时间和地域直接相关,是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等因素的自然结果。

但随着住宅“设计”专业化,住宅风格逐步脱离制约它的时间、地域、技术等条件。

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策略体系

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策略体系

[ 关键词】食物都市主义:都市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食物安全
[ 文章± 1 0- 0 22 1) 3 0 9 - 5 [ 射 0 6 0 2 (0 2 0 - 0 1 0 中图分类号] U8 8 I T g 4 1 9 X箭标识硼 B
T e x e ̄ h Cmc p  ̄
,n S e _ Of c l  ̄ k rJ J aja ,i a fn , ig u fi h n We i A d 俺I 瞄 g F ̄ U x s v u u n n LB oe g N Y n . a g in rl u n eZ ng
3食 物都 市主 义的 理论基 础
2 食物运 动
本地
近二十年来,北美都市农业和食物
系统 规划 的研究奠 定 了 业都市 主义 的 农
理论基 础。
S ]e a 1 等借 用了M 1 ] i 理念, 将农 u ] n×的 业都市主义定义为 个规 划、 策和设 政 计框 架, 它将广 阔的可持 续农业 和食物 系统 范畴 内的各个 要素与 多层面 的社 区 发展结合 ” 。她希 望以更加全 面的概念和
和食物系统规 划研究。
观设计师联盟 (FA 年 度会议 的研讨主题 之一,食 物 IL) 都市主义 正成为推 动城 市可持 续发展和 城市 食物安全 的新理论。笔者 于 2 1 年 在美国华盛顿 大学和芝加 哥 00 伊利诺伊 大学作 访问学 者期 间,亲身体 验 了 “ 都市 农 业”“ 物系统规划 ”和 食 物都市主义 ”等理论和 实 食 践 在北美的发展.浑感我 国 为一个资源贫乏 、 口 作 人 众 多,且 市化迅猛推进的发展 中国家,对食物都市主义 城 概 念的引^ 将对城 市建 设和都市 农业发 展产 生积极 的

华科研究生复试团队、导师一览表

华科研究生复试团队、导师一览表

华科研究生复试团队、导师一览表团队、导师一览表团队名称导师信息存储系统与技术冯丹、王芳、、刘景宁、曾令仿、陈俭喜、华宇、谭支鹏、陈左宁(兼职)、田磊、李洁琼、施展、童薇信息存储与数字媒体谢长生、林安、黄浩、曹强、胡迪青、王海卫、万继光、吴非、谭志虎、黄建忠、杨庆(兼职)、肖亮、姚杰李国宽流计算与存储郭红星、秦磊华、夏涛、孙伟平、陈加忠、李榕新型存储与接口技术陈进才、卢萍、刘波(兼职)存储服务与安全周可、李春花、王桦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海、吴松、袁平鹏、蒋文斌、余辰、陈汉华、刘方明、程斌廖小飞、谢夏、郑然、邵志远、石宣化、胡侃、刘波、丁晓峰章勤、赵峰、喻之斌、陆枫、王多强、韩建军、吕新桥邹德清、羌卫中、马晓静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鲁宏伟、赵贻竹、刘辉宇甘早斌嵌入与普适实验室杨天若、罗常青、陈敏缪向水计算机科学理论许如初、李初民(兼职)、黄志、何琨、吕志鹏、许贵平数据库与软件工程瞿彬彬、潘鹏、江胜、吴海实时计算与现代数据库管理理论与技术李国徽、袁凌、张晓芳阳富民、胡贯荣、涂刚、张杰物联网协议与软件石柯、徐丽萍、陈基雄、徐海银、张爱华现代数据库朱虹、曹忠升、周英飙、李晨阳、李专、谢美意、左琼、李海波智能与视觉计算王天江、刘芳、凌贺飞、邹复好、李平、马丙鹏、胡迎松、李丹、胡卫军智能与分布计算李瑞轩、李玉华、辜希武、文坤梅医学图像信息研究中心宋恩民、金人超、许向阳、马光志、刘宏、金良海数字媒体处理与检索于俊清、高光荣(兼职)、管涛、何云峰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李开信息安全与量子计算路松峰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工程中心张新访、朱建新、童敏、向文、王同洋、吴俊军、刘辉信息安全与保密付小青、韩兰胜、彭冰、汤学明、付才、龙涛、崔永泉、刘铭、骆婷、祝建华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李伟明、梅松、张爱芳、张云鹤、高翠霞、陈琳、王美珍、肖凌网络中心李芝棠、黄晓涛、徐永兵、李战春、涂浩、李东、柳斌、周丽娟、黄庆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年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与原建设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筑系合并组建。

目前学院开设有四个本科专业: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艺术设计。

具有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设计艺术学、景观规划设计。

具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景观学。

目前学院共有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讲师38人,助教20余人。

学院下设城市规划系、建筑学系、设计艺术学系和景观学系(筹)四个教学单位。

并下辖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风景园林设计分院(甲级)三个设计机构。

有生态设计研究中心、历史建筑研究中心、城市与景观设计中心、可持续城市设计研究室等多个研究所和教授工作室。

学院有《新建筑》杂志社、院图书分馆、建筑模型室、GIS实验室、CAAD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单位。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计划内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生40余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年已毕业研究生600余人。

是目前中国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建筑、规划、景观和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建筑规划学科硕士、博士培养基地。

2011年计划招生人数中,推免生人数约占招生总数的30%(含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培养费,学业过程中,学院会将学校返回学院的部分经费作为此类学生的专业奖学金下发给学生。

1.城市规划系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前身是1979年于原武汉建材学院创办的国内第三所城市规划专业院校。

目前,城市规划学科点主要由城市规划系及学院下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首批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单位)组成。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学科点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照后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点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1999年被评为建设部直属高校重点学科,2008年再次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

近30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最为全国重要的规划教育基地,为全国城市建设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城市规划专业技术人才。

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全国各省、市规划部门领导岗位,或成为规划领域的知名专家。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结合城市规划
与设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本学科点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教师梯队。

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并通过本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大量的城市规划设计工程,扩大了本专业及学科点在全国的影响。

本专业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
(1)区域发展与规划
(2)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4)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5)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6)城市交通规划
(7)城市规划管理与公共政策
2.建筑学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于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后历年连续招生,从未间断。

2004年建筑学系新增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两个硕士点,与学院原有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两个二级学位点相互补充和促进,完善了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所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教育。

2007年建筑学专业本科及硕士专业教育评估均获得优秀级,是中国10所具有优秀级评估结论的单位之一;学院有两个专业可授予博士学位,即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中国仅有的13所具有此博士点的院校)、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国仅有的9所具有此博士点的院校)。

建筑系完成的“营造开放的育人环境,培养创造性建筑学人才”获得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国内获得此类奖项的建筑学专业尚属首次。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建筑学系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上,从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拓宽专业口径,充分利用学院二级学科点齐全的优势,突出与多个二级学科研究“接口”,强化了各学位点专业结构的学科多元性。

建筑系在强调研究生教学培养的学术性和多元化的基础上,注重地域特色、发扬区位优势。

同时建筑设计等主要学位课强调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安排研究生加入导师或教师课题小组,直接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实践。

为此学院长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或大学教授指导研究生设计(或联合设计)。

每学期都有1-2次的此类专题研究设计。

近年来学院同国内外学术机构和知名学者交流频繁。

长期坚持学术讲座,近年来在正常学期内每周至少有一次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及教授的公开学术讲座。

坚持国际化办学模式,不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国际交流,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学生竞赛多有获奖;每年
建筑系均派研究生赴境外进行交流或进修。

特色研究方向:
(1)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研究
(2)城乡聚落与传统民居研究
(3)都市环境与建筑研究
(4)智能建筑与新能源建筑
(5)建筑设计方法与创作
(6)建筑文化与遗产保护
3.艺术设计系
华中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挂靠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中培养“室内外环境设计”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0余人。

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点申报成功,从2004年起分别在我校两个学院招收“设计艺术学”研究生。

目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有硕士导师11人,在“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己招收7届140余位硕士研究生,现己有4届60余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国家更高层次的艺术设计与研究专门人才。

我校设计艺术学科作为设置在综合性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特色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治学严谨的学风与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在保持设计艺术学科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开发及个性的培养。

并确立出建设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工程学科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科学与艺术融合为特色的设计艺术学科建设目标。

同时,在所依托的艺术设计系教学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多个科研机构来推动“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室(由黄建军教授主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室(由辛艺峰教授主持)、视觉艺术设计研究室(由华炜教授主持)、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研究室(由白舸副教授主持)、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研究室(由王天扬副教授主持)、数码艺术设计研究室(由蔡新元副教授·博士主持)等科研机构,并成立了城市景观设计与数字城市设计研究所。

此外还根据学科发展特色的需要,在学校与学院公布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补充规定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使我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建设能够迈向更高的发展层面。

特色研究方向:
(1)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2)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3)视觉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4)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与理论
(5)信息艺术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6)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4.景观学系(筹)
本科教育沿革:1965年设置在马房山的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就开始了园林专业教育,先后有余树勋、丁文魁、郑建春、冯桂丛以及闫林浦等专家任教。

1985年原建设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全国较早成立了风景园林系,设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开始了工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与研究。

先后有黄树业、范勤年、艾定增、冯桂丛、闫林浦、余志熙、华仞秋等知名教授任教。

而后建设部批准成立风景园林研究所,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任第一所所长。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专业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7年景观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2008年招生本科;2008年获得景观规划设计硕士点以及工程景观学博士点授予权。

近30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系、规建系(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方向)作为全国重要的风景园林教育基地,为全国城市建设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

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全国各省市园林部门领导岗位,或成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领域的知名专家。

在城市景观特色研究、传统园林、风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以及工程景观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承担了大量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扩大了本专业及学科点在全国的影响。

特色研究方向:
(1)景观历史及其理论
(2)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
(3)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4)工程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