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株绿脓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合集下载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是指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抗生素的抗药性。

具体的耐药机制可以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 基因变异: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获得耐药相关基因,从而导致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些基因可以编码产生药物降解酶(如β-内酰胺酶)、药物排出蛋白
(如外膜孔道蛋白)、药物的修饰酶(如磷酸转移酶)等。

2. 外膜通道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由脂多糖组成,可以起到阻挡抗生素的作用。

耐药菌株可能通过改变外膜通道结构或降低通透性来减少抗生素的进入。

3. 药物靶标改变: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改变药物的靶标结构,使其失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可能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导致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或结合力降低。

4. 药物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含有多种药物外排泵,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减少药物在菌体内的积累,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效果。

综上所述,铜绿耐药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机制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增加了其治疗的难度。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ppt课件完整
23
(四)主动外排
体外
能量依 赖性主 动转运
抗生素
体内
细菌
泵出
铬 镍 钴
降低了抗生素的吸收速率或改变了转运途径,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ppt课件完整
24
(五)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细菌生物被膜BF的形成是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许多慢性感染性 疾病反复 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BF耐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②磷酸转移酶(APH) ,使游离羟基磷酸化;
③核苷转移酶 (AAD或ANT),使 游离羟基核苷化
氨基糖苷 类钝化酶 修饰
①乙酰基转移酶(AAC),使游离氨基乙酰化
抗菌药 物
使其破坏抗生素 的不同和作用点, 从而耐药
ppt课件完整
11
其他两类钝化酶:
3. MLS(macrol 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 类钝 化酶 MLS类抗生素即为大环内 酯类一林可霉素类一链阳霉素 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尽管在 化学结构上的差异很大,但其 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
ppt课件完整
1
细菌耐药性机制
小组成员:张沛露 刘杰 范鎏 向雪萍
ppt课件完整
2
知识回顾:
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ppt课件完整
3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 相对抵抗性,是细菌的一种抗生现象。
固有耐药:是指某一病原微生物对某种抗微生物药物的天然 耐药性,此耐药性由大多数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
作用部位
细胞壁 cell wall
核糖体 ribosome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
青霉素的广泛使用后耐药性很快产生(β-内酰胺环被破坏后, 青霉素的抗菌活性也随之而消失),随后由于抗菌药物大量
使用的压力,针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产生。
细菌耐药性
20 世纪30 年代末磺胺药上市, 40 年代临床广 泛使用磺胺药后,50 年代日本报道80%~90%的 志贺痢疾杆菌对磺胺药耐药了。
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的出现,一度引起了世界的恐慌。在青霉素被发现后 的半个世纪,人类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来到了多年前有人预测 的“后抗生素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较为严重的国家, 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30 %左 右。因此有专家预言,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 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
抗菌药物分类
(8)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9)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环丝氨
酸、利福平等。 (10)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
杆菌肽等. (11)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咪唑类、三唑类
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 氮唑类。 (12)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13)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D型β-内酰胺酶
D型β -内酰胺酶Bush分类属2d群,它们对 苯唑西林和氯唑西林的水解速度明显大于 苄青霉素,因此,它们又被称为“苯唑西林 酶”,其中OXA-48 在碳青霉烯类耐药中显示 出了日趋重要的碳青霉烯酶的活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是一大类基于TEM-1、TEM-2和 SHV-1型β 内酰胺酶基础 上经突变而成的多种β -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广谱青霉 素、头孢菌素、单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但不能水解碳青 霉烯类、头霉素类。除了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外,经常 伴随对氨基糖苷类等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

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目的:监测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茵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临床标本按常规分离培养,用DADE BEHRING MicroScan 分析系统鉴定菌种,药敏试验数据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

结果:2006年2月~2008年8月共获得604株肠杆菌科细菌,其中列前3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

它们主要来源于痰、中段尿及分泌物。

六种常见菌株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临/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 2.7%~30.5%;对头孢类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依次为头孢吡肟(25.1%)83.5%。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29.1%、20.4%。

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均无耐药,可考虑为重症感染临床首选药物;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相对较低,可选择用药;对头孢类抗生素由四代头孢菌素到一代头孢菌素其耐药性递增,应慎用;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很高。

应避免使用。

标签: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资料与方法菌株来源:2006年2月~2008年8月从我院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获得。

标准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色假单胞菌杆菌ATCC27853、大肠杆菌ATCC25922均购自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ESBLs阳性标准株肺炎克雷伯菌ACTIT00603由北京协和馈赠。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药敏纸片及Mueller-Hintor(MH)培养基由天和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头孢噻肟(30μg),头孢他啶(30μg),头孢吡肟(30μg),头孢哌酮/舒巴坦(75/30μ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10μg),阿米卡星(30μg),环丙沙星(5μg),亚胺培南(10μg),氨曲南(30μg),氨苄西林(10μg),头孢唑啉(30μg),头孢呋辛(30μg),头孢西丁(30μg)。

中国多重耐药现状及重症感染治疗策略

中国多重耐药现状及重症感染治疗策略
05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 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 对甲氧西林、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 对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耐药。
耐药率及变化趋势
01
肠杆菌属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 和大肠埃希菌等的耐药率 逐年上升,且已超过50% 。
动物与人传播
动物携带的耐药菌可通过食物 链传播给人类,如动物源性耐 药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等。
环境与人传播
耐药菌可在医院、养殖场、公 共场所等环境中存活并传播给 健康人群。
耐药菌种感染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01
02
03
缺乏新药研发
由于抗生素研发的高成本 和低收益,新抗生素的研 发速度较慢,导致耐药菌 感染治疗可选药物有限。
详细描述
在感染早期,不确定病原菌种类时,医生通常会选择覆盖面广、 抗菌活性强的抗生素,以确保覆盖可能的病原体。随着药敏试验 结果的出来,医生会根据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选择更加针对 性的抗生素。
免疫疗法
总结词
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来对抗感染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免 疫调节剂、抗体等手段。
建立国家级耐药监测网
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级耐药监测网,覆盖了全国 各大医疗机构,可以实时监测细菌耐药情况,为 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的重要药物,但过度使用会 导致细菌耐药。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 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降低细菌耐药风险。
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详细描述
免疫疗法主要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来对抗感染,包括使用免疫调节剂 、单克隆抗体等。在重症感染治疗中,免疫疗法可以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手 段,提高患者康复率。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犬子宫蓄脓中绿脓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犬子宫蓄脓中绿脓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犬子宫蓄脓中绿脓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竹堃园;吴兰;刘燕霏;杨建德【摘要】为调查伴侣动物化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对来天津农学院附属动物医院就诊的11岁龄母犬蓄脓子宫脓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根据分离菌菌落形态观察、涂片染色镜检、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绿脓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氨曲南、头孢呱酮、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氧氟沙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呱啦西林和妥布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西叮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唑吩、麦迪霉素耐药.研究结果为防治由绿脓杆菌引起的相关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天津农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5)003【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绿脓杆菌;分离鉴定;16S rRNA基因;药敏试验【作者】竹堃园;吴兰;刘燕霏;杨建德【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1绿脓杆菌(Bacillus pyocyaners)又称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

1882年首先由Gersard氏从伤口脓液中分离得到[1],为一种对人和动物均具有感染性的条件性致病菌。

在兽医临床上,绿脓杆菌可引起多种临床病症:牛乳腺炎、子宫炎,马流产、化脓性肺炎、蛇坏死性口炎、雏鸡败血症等;在人医临床上,绿脓杆菌为常见致病菌,能引起术后及伤口感染,严重时可引发人的胸膜炎、肺炎甚至脑膜炎等[2]。

近年来,动物感染绿脓杆菌引发疾病的报道渐多[3-7] 。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养伴侣动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传播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威胁着畜主的健康,因此,宠物的健康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绿脓杆菌耐药机制

绿脓杆菌耐药机制
1. 肠杆菌科细菌对任何一种第三代、第四代头孢 菌素或氨曲南耐药;确定为产ESBL,或对任何一 种碳青霉烯类耐药,即判定为MDR。
2. 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或氨 曲南、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均耐药,仅对多粘 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为XDR。
3. 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或氨 曲南、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和替加 环素全部耐药,为PDR
FQ与IMP交叉耐药
单药 vs 联合
联合用药的理由
补充单一用药的抗菌谱不足! 针对MDR铜绿假单孢菌、鲍曼不动杆
菌的协同作用
抗绿脓广谱抗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细菌
阳性菌 阴性菌 绿脓杆菌 厌氧菌 肠球菌
舒普深 特治星
V V V V V
碳青霉烯
V V V V V
喹诺酮类
V/X V V
V(部分)
(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定义标准
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包括: 1.头孢类(头孢吡肟、头孢他啶); 2.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3.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4.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 5. 加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6.多粘菌素 除多粘菌素外,1~5类中≥3类耐药的细菌为MDR;
3.PBP靶位改变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
抗菌药物
D2孔缺失,吸收↓
碳青霉烯酶
周 间 隙
MexA-MexB-OprM

Abs失活


主动外排↑
菌 药



R
Livermore DM. JAC, 2001, 47:247-250
膜孔通道缺失、泵激活、产酶 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齐齐哈尔建华医院临床药学组2017年04月--2017年06月一、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本季度红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70%,上述五种抗菌药物药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本季度庆大霉素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头孢西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验用药。

(4)本季度抗菌药物四环素、苯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超过30%。

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信息。

二、目的:了解表皮葡萄球菌对12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本季度红霉素、诺氟沙星、青霉素、头孢西丁、阿奇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70%,上述五种抗菌药物针对表皮葡萄球菌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本季度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针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克林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验用药。

(4)本季度抗菌药物庆大霉素、莫西沙星、四环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超过30%。

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信息。

供依据。

结果:(1)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70%;针对大肠埃希菌以上抗菌药物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

(4)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30%抗菌药物,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

四、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对10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一、监测情况:1、革兰阳性球菌(前两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见下(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

耐药率50-75%:红霉素。

耐药率40-50%:庆大霉素。

耐药率30-40%: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

(2)表皮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庆大霉素、四环素。

耐药率40-50%:诺氟沙星。

耐药率30-40%: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

2、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1)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率见下:耐药率超过75%:无。

耐药率50-75%:头孢噻吩、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呋辛。

耐药率40-50%: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

耐药率30-40%: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抗生素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替卡西林+棒酸。

(3)阴沟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呋辛。

耐药率50-75%: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耐药率40-50%: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吡肟。

耐药率30-40%:无。

3、假单胞菌和非发酵菌抗生素耐药见下:(1)铜绿假单菌抗生素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2)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对策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对策

例 如:
亚胺培南主要能通过铜绿假单胞菌的孔蛋白通 道Opro扩散至菌体内,孔蛋白通道Opro缺失使铜绿 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 粘质沙雷氏菌高度耐药与其外膜蛋白OmP1,
或OmP2和OmP3的减少缺失及产β-内酰胺酶有关。
(四)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
又称外排泵系统(efflux pump system)或主动 药物转运(active drug efflux)系统。根据其超分子
5、其他药物靶位改变
●结核杆菌、金葡菌、大肠杆菌耐链霉素是细菌核 糖体靶位改变,阻止药物与细菌结合。 ●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是因为可溶性蛋白与细 菌核糖体结合,保护核糖体,从而阻止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对细菌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
(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细菌细胞外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外膜蛋白 (OmP),构成了跨越细胞膜的水溶性物质扩散 通道。 (如Porin蛋白) ●某些细菌由于膜孔蛋白的通道较少或较小,使某 些抗菌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部(“内在性耐药”或 “固有性耐药”)。如铜绿假单胞菌。 ●原具有高通透性外膜的细菌可通过降低外膜的通 透性而产生耐药性。 ●编码膜孔蛋白基因突变使其表达量降低。 ●基因突变致膜孔蛋白通道关闭或消失(高耐株)。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对策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金兆辰
细菌耐药指细菌在抗菌药物浓度高于人类接
受的治疗剂量浓度下能生长繁殖。(细菌种的固有
特性;通过变异或基因转移获得)
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迟早会发生细菌
对它的耐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自然界的 抗生现象,也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
CH2

活性药物
灭活药物
迄今为止报道的β-内酰胺酶已超过400种。 1990年Ambler根据酶分子结构的不同将酶分为A、 B、C、D4类。1995年Bush等将BLA分为4组 (见表1)。不同的β-内酰胺酶水解的底物(抗菌 药物)不同,但可以有交叉。一种细菌可以产生多 种β-内酰胺酶。

绿脓杆菌ESBL和AmpC酶表型检出与耐药性分析

绿脓杆菌ESBL和AmpC酶表型检出与耐药性分析

R
34( 15 7) 44( 20 3) 21( 9 7) 196( 90 3) 215( 99 1) 28( 12 9) 197( 90 8) 30( 13 8) 43( 19 8) 20( 9 2) 36( 16 6) 215( 99 1) 24( 11 1) 13( 6 0) 80( 36 9) 45( 20 7) 207( 95 4)
5 mm 时, 判定为 ESBL 阳 性株。以 绿脓杆菌 ATCC27853为 阴性对照, 肺炎克雷伯菌 ATCCC700603为阳性对照。 1 2 4 统计学分析 四格表资料 2 检验。
2 结果 2 1 217株 绿脓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结果
绿脓杆菌对临 床常 用抗 生素 敏感 性较 好的 是美 乐培 南、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敏 感率 分别为 94 5% 、90 0% ) 等, 详见 表 1。
( 1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 510120; 2 中山大 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州 510120)
[ 摘要 ] 目的: 了解本地区绿脓杆菌 ESBL 和 Am pC 酶的产生率和构成 以及对临 床常用抗生 素的耐药 情况。方法: 绿脓
杆菌的鉴定和药 敏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 V ITEK - 2系统进行, 双纸片扩散确证实验和头孢西 叮三维试验分别用于
9( 4 1 )
2 2 217株绿脓杆菌 - 内酰胺酶的检出与构成 共检出产 - 内 酰胺 酶菌 20 株, 占被 检菌 总数 的 9 2%
( 20/217), 其中产 Am pC酶的菌株占 5 5% ( 12 /217), 产 ESBL 的菌株占 3 7% ( 8 /217); 20 株 产酶 菌 中, Am pC 酶占 60 0% ( 12 /20), 超广谱 - 内酰胺 酶占 40 0% ( 8 /20), 未发 现同时 产 ESBL 和 AmpC酶的绿脓杆 菌。 2 3 产 - 内酰胺酶菌与不产酶菌药 敏结果

绿假单胞菌临床耐药性分析

绿假单胞菌临床耐药性分析

绿假单胞菌临床耐药性分析段穷【摘要】目的为临床治疗铜绿饭单胞菌感染,对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耐药趋势分析方法通过药敏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鉴定,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索敏感性的检测.结果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00株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株星阿米卡、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低,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等抗生紊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口,而且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茵比例也日渐增高.结论尽量减少临床经验用药,避免盲目和滥用抗生素,加强铜绿饭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已经很高,多重耐药茵日趋增多,耐药机制复杂.【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22【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耐药趋势;抗生索【作者】段穷【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目前铜绿假单胞菌为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肺炎具有难治性、持续性、反复性等特点,是肺炎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

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加强对锕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时了解其耐药趋势。

对我院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我院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标本,主要为尿、痰、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00株。

其中,痰和咽拭子80株;尿8株;伤口分泌物12株,其中,2009年30株、2010年25株、2011年45株。

1.2 鉴定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

十三种抗菌药物对绿脓杆菌的杀菌作用

十三种抗菌药物对绿脓杆菌的杀菌作用

十三种抗菌药物对绿脓杆菌的杀菌作用
易春旭;区锡裕;容永健;李玉冰
【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绿脓杆菌是引起化脓性感染的常见菌之一,且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耐受性。

为了了解其耐药的程度,我们把1989—1990年从病人检材分离出的30株绿脓杆菌进行试验。

其中佛山市人民医院24株;广东省人民医院及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各收到3株。

选用十三种比较常用的抗菌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链霉素、先锋Ⅴ<sub>1</sub>、先锋Ⅴ<sub>2</sub>、先锋Ⅳ、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痢特灵、洁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

用常规试管稀释法,并经转种平板找出
【总页数】1页(P24-24)
【作者】易春旭;区锡裕;容永健;李玉冰
【作者单位】[1]广东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2]佛山市人民医院;[3]江门市防疫站;[4]广东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甲磺酸加替沙星等3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杀菌作用研究 [J], 朱曼;张永青;王睿
2.绿脓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J], 王川平;殷立新;樊德厚
3.123株绿脓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和耐药质粒检测 [J], 许小敏;张民权
4.纳米载铜蒙脱石体外对三种水产病原菌及两种肠道有益菌杀菌作用 [J], 刘鹏威;郭彤;魏华
5.鼠疫菌和假结核菌免疫血清对三种耶尔森氏菌的杀菌作用分析 [J], 潘珠;杨华源;杨柳;黄济英;曾敏;梁秋光;冯志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院感染的多重药物耐药性

医院感染的多重药物耐药性

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或 误用。
加强学校和社区教育
从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抗生素滥用 。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01
制定严格的抗菌药 物使用规范
限制非必要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
02
加强抗菌药物审批 和监管
确保上市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03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评价体系
医院感染的严重性
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延长 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 导致死亡。
耐药病原体的传播不仅局限于医院内 ,还可导致社区传播,对社会公共卫 生造成威胁。
Part
02
医院感染多重耐药性的现状
常见多重耐药菌种类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01
对甲氧西林及苯唑西林等抗生素产生耐药,是医院感染的重要
防控难点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多样化, 且具有高传染性,防控难度较大 。
医务人员手部传播
医务人员手部携带多重耐药菌, 在接触患者或操作过程中将细菌 传播给其他患者。
环境污染
多重耐药菌可在医院环境中存活 较长时间,通过接触污染的环境 而传播给患者。
耐药性的影响与后果
治疗难度增加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治疗感染 的难度增加,患者治愈率下降。
医院感染的多重药物 耐药性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 引言 • 医院感染多重耐药性的现状 •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应对多重耐药性的策略 • 案例分析 • 展望与建议
目录
Part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通常是由于病原体接触和传播所致 。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强,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成为医疗界的严重难题。

下面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详细分析。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力强:铜绿假单胞菌常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如烧伤、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其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黏附性因子等致病因子可导致组织细胞溶解、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包括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氟哌酸类、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生素。

这种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其固有的耐药基因、膜透性下降、产生毒素降解药物等多种机制。

3.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坚固的生物膜,将菌体包裹在其中,增加了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

生物膜还能提供细菌之间的结构支持,提高了菌群的稳定性和拓展能力。

4. 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的外毒素: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主要有溶血素、蛋白酶、内毒素A和外毒素S等,这些外毒素具有破坏红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的作用,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等。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1. 青霉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降解青霉素类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此外,青霉素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穿透能力有限,导致其治疗效果较差。

2. 氨基糖苷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氨基糖苷酶,能降解氨基糖苷类药物,减弱其抗菌活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结构,降低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

3. 喹诺酮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突变或水解酶的产生,使得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DNA-酶复合物发生变化,降低了药物与其结合的亲和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头孢菌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迅速降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绿脓杆菌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的机制研究

绿脓杆菌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的机制研究

绿脓杆菌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的机制研究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年第26卷第11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科(200032)张伟金美玲综述蔡映云审校绿脓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与其外膜取药物的低通透性及主动泵出系统有关,并以主动泵出系统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绿脓杆菌;多重耐药;机制;主动泵出系统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是目前各种医院内感染中最广泛、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有报道它所引起的院内感染约占10%~35%,居病原菌之首。

临床上发现,某些细菌或细胞(如某些癌细胞)对多种药物天然耐药,也有些在使用单一药物时出现对多种不同类别的药物同时耐药,这就是所谓的多重耐药性,即细菌或细胞同时对多种结构完全各异的药物耐药。

PA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毒力不强去天然具有这种多重耐药特性,而且在某种条件下(如使用抗生素),此特性可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所以,人们试图通过研究其耐药机制,以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8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PA的耐药机制主要为:①酶的形成(如β内酰胺酶等);②靶位的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③膜通透性的降低。

但酶的形成与靶位改变只能形成对某一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

外膜通透性的降低,使抗菌药物不能进入菌体,与PA的多重耐药性关系较大。

但从理论上分析,即使外膜通透性降低,药物亦可逐渐通过外膜进入菌体内并达到一定的浓度,故难以外膜的低通透性来解释全部现象。

20世纪80年代,Levy等发现,大肠杆菌质粒介导的四环素耐药性系能量依赖性主动外排泵将四环素排至胞外的结果。

主动泵出系统的提出给人们研究PA多重耐药机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目前发现,PA 的多重耐药性主要由于外膜的低通透性与主动泵出系统的协同作用引起,而主动泵出系统起主导作用。

外膜通透性大多数革兰阳性细菌有一层很厚的肽聚糖细胞壁,其机械性强且通透性高。

而革兰阴性细菌具有另外一种结构,其外膜的外叶层由特殊的脂多糖组成,其中的脂肪酸链均为饱和性的,且内含多个共价键,所以外膜的通透性差,具有非常有效的通透屏障作用,特别是对亲脂性抗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药物研究・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10n第4卷第20期ChinaHealthcareFrontiers,Oct2009,V01.4No.2030株绿脓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臧文巧’申坤2梁晨2孟凡字2王燕燕2蒋晨阳2陈宗德1
(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2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郑州450052)
【摘要】目的对绿脓杆茵的耐药性进行调查。

方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标准方法(K—a'g-)进行药敏试验,碱裂解法提取检测耐药质粒。

结果绿脓杆菌对多种抗茵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青霉素36.67%、丁胺卡那霉素33.33%、头孢氨噻肟63.33%、环丙沙星23.33%、复方新诺明83.33%。

对其中10株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均发现含一个974000bp的质粒。

结论抗茵药物的广泛应用与细菌的高耐药性密切相关,4000bp的质粒可能导致细菌的高耐药性产生。

【关奠词】绿脓杆茵;耐药・li;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446.5;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稿号】1673—5552(2009)20~0098—01
近年来,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导致的感染日益增多、耐药性日益增强,已成为条件致病菌的代表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

本文对绿脓杆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并对耐药质粒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住院病人创面、痰和血标本中培养分离到菌株30株。

I.2药敏试纸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氨噻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5种含药纸片由杭州微生物试剂厂生产供应。

1.3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药敏试验按美国NCCLSl997版的((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操作标准》进行,以绿脓杆菌ATCC27853为质控标准。

1.4绿脓杆菌培养基购自郑州宝赛生物技术公司。

1.5质粒提取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介绍的碱裂解法质粒DNA的小量制备方法幢1。

2结果
2.1本组30株绿脓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见表l。

表180株临床分离绿脓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
2.2在30株绿脓杆菌中,对3类及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有22株,发生率为73.33%。

不同标本中多重耐药菌株情况见表2。

表230株不同标本分离绿脓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
基金项目:该项目为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

作者简介:臧文巧(1979-),女,硕士学历,讲师。

电子信箱:zangwenqiao@sina.COLD.
通讯作者:陈宗德2.3对其中10株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质粒提取并进行质粒图谱分析,均发现有一条分子量约为4000bp的共同质粒,见图1。

D、AMarker:IJ1.2000
图110株多重耐药菌株质粒检测结果
3讨论
绿脓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时,常可在病人中引起严重感染。

特别是近年来绿脓杆菌导致感染日益增多,耐药性日益增强已成为条件致病菌的首位,已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口1。

表l的临床资料显示,绿脓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大于80%,说明这种药物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上已基本失效。

此外,本文的资料还显示,绿脓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高耐药率(>60%),’这与国内一些报道较相似Hl。

绿脓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是由于头孢菌素酶的产生,该酶的产生受amp—C基因的调节,可被D一内酰胺抗生素诱导。

在这些产生诱导酶的菌株中存在超广谱p一内酰胺酶(ESBL),因此头孢菌素治疗有筛选出ESBL阻遏突变株的危险,阻遏突变株的产生是导致所有D一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失败的丰要原因b1。

绿脓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有较好的敏感性,这说明该药可作为临床治疗选择用药。

多种耐药菌株的感染是感染治疗中棘手的问题。

本组30株绿脓杆菌株多重耐药发生率为73.33%,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信号。

本实验对其中10株菌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均发现存在4000bp的共同质粒,显然此质粒与高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和耐药菌株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复杂,易形成多重耐药,已经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了严重威胁。

上述耐药性监测和耐药质粒分析结果可为绿脓杆菌感染的经验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l】王世鹏,侯九,刘敦员,等.1255株绿脓杆菌的血清学分群及菌群分布调查[J】.中华微生物和感染杂志。

1987,7(2):125—127.
(下转P127)
30株绿脓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作者:臧文巧, 申坤, 梁晨, 孟凡宇, 王燕燕, 蒋晨阳, 陈宗德
作者单位:臧文巧,陈宗德(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申坤,梁晨,孟凡宇,王燕燕,蒋晨阳(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郑州,450052)
刊名:
中国医疗前沿
英文刊名: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
年,卷(期):2009,4(2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ylqy20092008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