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单元 课题三 表格处理(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备课时间 2013年月日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难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主备人牛黎亮、王淑芬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 ,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104+96+88 88+104+96=200+88 =192+96=288,千米, =288,千米,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2.2、3.2.3表处理教学设计

3.2.2、3.2.3表处理教学设计

3.2.2、3.2.3表处理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课选自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三小节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介绍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综合应用字处理和表处理软件,旨在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excel解决简单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使用字处理和表处理软件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习过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对word软件的使用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但是他们对于excel中函数的使用以及表格的制作与修饰还不是很熟练,也不太会同时运用word和excel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因着重注意这两方面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1、教学重点(1)函数的使用(2)图表的制作与修饰(2)表格与图的转换2、教学难点(1)函数的使用(2)图表的制作与修饰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在excel中,学会使用函数、制作与修饰图表2、在word中,掌握对表格的相关处理(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综合运用字处理和表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实现信息加工、表达意图2、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自主探究的精神。

2、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便捷,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word字处理软件),指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excel软件以及word软件与excel软件的综合运用。

(二)任务驱动1、任务1:水、电、煤气等费用的统计任务1 具体要求:已知某户家人12个月每个月的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以及电话费,且水、电、煤气的单价分别为1.66元/吨、0.61元/度、0.9元/立方米,计算出每个与的水、电、煤气费,并把这些费用和电话费加起来,进行每月小记,然后对12个月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制作出“折线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竹节人》教学设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

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竹节人。

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喜欢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

这篇文章选编如本单元意图是使学生明确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作者介绍】范锡林,笔名雪凌,1950年出生,汉族,男。

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短篇小说《她和她的爸爸》获1987年儿童文学园丁奖,《你不是灰姑娘》获1985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睁开吧,长长睫毛的眼睛》获1984年《少年文艺》好作品奖,中篇小说《秘道》获上海市首届巨人优秀作品奖。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案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案

表格数据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

2. 培养学生运用表格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

2. 表格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3. 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表格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深入理解表格数据处理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表格数据素材。

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1. 表格的概念:表格是一种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平面图形,由行和列组成。

2. 表格的常用操作:(2)删除表格:选中表格,“表格”菜单中的“删除”选项。

(3)调整表格大小:选中表格,拖动表格边缘或调整行高、列宽。

(4)合并单元格:选中需要合并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合并单元格”选项。

(5)拆分单元格:选中需要拆分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拆分单元格”选项。

二、表格数据的整理三、表格数据的分析1. 数据求和:选中需要求和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求和”选项。

2. 数据平均:选中需要求平均值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平均”选项。

3. 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选中需要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单元格,“表格”菜单中的“求最大值”和“求最小值”选项。

四、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1. 利用公式和函数处理数据:介绍常见的表格数据处理公式和函数,如SUM、AVERAGE、MAX、MIN等。

2. 数据透视表:介绍数据透视表的概念和作用,演示如何创建和编辑数据透视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教学设计:一、引入玩具话题,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从而引出竹节人这种玩具。

二、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画出生字词语并自主研究和交流,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正确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带给人们的乐趣。

2.通过阅读,理解“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3.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1.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3.教师讲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带给人们的乐趣,让学生了解更多。

二、阅读理解,“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探究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三、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大意1.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大意。

2.学生自主交流,分享自己的归纳结果。

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朗读课文和阅读理解故事,让学生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带给人们的乐趣,同时理解“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通过梳理文章结构和归纳文段大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剔除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改写如下:第一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熟悉解释词语的方法,并理解《竹节人》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1.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包括结合上下文、解释重点字、找反义词等多种方法。

2.整体感知《竹节人》的内容,并明确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3.学生汇报对《竹节人》的理解和印象,教师指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4.快速阅读课文,多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教案

第2课时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课时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经历用列表的方式解决“安排货车”的过程,体会列表法的优点,学会结合具体情境有序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案。

2.能熟练运用列表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选用合理的方案。

3.通过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用列表的方法有序整理信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考考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课件出示)教学提示:第二题填空要提示学生答案不唯一,并要求学生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举出来。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能够正确回答。

师:同学们都表现不错。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板书课题: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课前安排两个习题,与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通过对习题的思考和解答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原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探究用列表的方式确定分配方案。

(课件出示)(1)理解题意。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仔细看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学提示:学生理解题意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次都装满和恰好运完36吨煤这两个关键点。

【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有两辆车,一辆载质量是8吨,一辆载质量是6吨。

预设2:两辆车要运完36吨煤。

预设3:在运煤的时候,要求每次每辆车都装满。

预设4:要求的问题是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2)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师:“恰好运完36吨煤”是什么意思?【学情预设】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即少于36吨或超过36吨都不合题意。

师:求怎样派车恰好把36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8吨的车、载质量6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36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8×()+6×()=36表示。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精品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精品教案

讨论:苹果每千克1.20元,1.8千克苹果大约多少元?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1、小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份之几……的数,叫小数。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表示十分之几的小数是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小数是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的小数是三位小数……3、小数的组成: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

4、小数的数位、计算单位、进率:①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与整数一样,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③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

④在一个小数中,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它就是几位小数。

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5、小数的读写:读小数时,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

写小数时,也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6、理解0.1与0.10的区别联系:区别: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

联系: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

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

7、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测量活动(名数的改写)(1)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克=0.001千克……学会低级单位与高级单位之间的互化(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

低级单位单名数化为高级单位时,先将这个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新人教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新人教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元素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件、相关图片一、导入新课师:水中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吗?生:前几节课做实验时用的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含氧元素。

师: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师: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师: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生: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师: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师: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单元表格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单元表格教案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
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
学情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例1: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a+b=b+a
例2: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288(千米)(a+b)+c=a+(b+c)
教学反思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型
主备教师
陈茂芳
复备教师
张亚丽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问题设计
1.出示口算卡片
50×70= 12×58= 40×5= 11+7= 4+25=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案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案

表格数据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表格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表格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表格数据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表格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表格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3. 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表格数据整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对复杂表格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和问题解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表格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表格数据处理的具体操作。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表格数据处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表格基本概念、作用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和技巧的课件。

2. 实践案例: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分析表格数据处理的具体操作。

3. 教学工具: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实践操作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表格数据处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表格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明白表格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表格数据处理的具体操作。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表格数据处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决。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表格数据处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实践操作的成果,了解学生对表格数据处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决,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三单元表格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表格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2. 掌握使用Excel软件创建和编辑简单表格的方法。

3. 学会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二、教学内容1. 表格的定义和特点。

2. 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

3. 创建和编辑简单表格。

4. 数据排序和筛选操作。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表格的定义和用途,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学生,他们平时在哪些场景下使用过表格,以及表格有什么优点。

3. 讲解:教师通过PPT讲解表格的特点和分类。

4. 案例分析: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场景,给出一些表格的实际应用案例。

5. 操作演示:教师使用Excel软件进行表格的创建和编辑演示,同时解释相关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1. 复: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操作要点。

2. 操作训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要求,使用Excel软件创建和编辑简单表格。

3. 互助研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 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实际操作的表格,并给予相关的反馈和建议。

第三课时1. 复:教师口头复上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操作情况。

2. 数据排序:教师讲解如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排序操作,包括按照某一列的升序或降序排列。

3. 数据筛选:教师讲解如何使用筛选功能筛选表格中符合条件的数据。

4. 操作训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要求,使用Excel软件对表格进行排序和筛选操作。

第四课时1. 复:教师询问学生上节课的操作情况,并进行相关的复和提问。

2. 错误纠正:教师指出学生在上节课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给予详细的纠正建议。

3. 综合应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用Excel软件创建和编辑有关表格。

4.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四、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表格的定义和特点,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内容。

2. Excel软件:用于演示和操作实践。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本单元教材分析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

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十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4、“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工程问题”实际应用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十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工程问题”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倒数的认识·····················································1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1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1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1课时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1课时“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工程问题”··························1课时整理与复习·····················································2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练习课·························································4课时小学集体备课教案方法:(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检测上节课知识(1)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2)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2、导入:(展示)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0.0596…(单位mg/L)。

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括、、、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和做了区分。

(2)每一横行: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个横行,有个周期。

(3)每一纵行:周期表的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个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元素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几种原子我们把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原子叫做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等等。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

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顺序为:氧、硅、铝、铁。

1.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A. 4H2 B 4H C. 2H2 D.H42.“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0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0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H20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H20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D.H20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3.“H-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属于一种新元素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4.连线:⑴纯净物 A.由同种元素组成⑵混合物 B.由不同种物质组成⑶化合物 C.分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原子⑷单质 D.由一种物质组成⑸氧化物E.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5.下列各组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是()A.铁、锌、钠B.钙、铝、铜C.铝、银、镁D.碳、钙、氯。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案

表格数据的处理的教案

表格数据处理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表格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表格数据处理的基本技巧,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表格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Microsoft Excel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3. 表格数据处理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表格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Microsoft Excel的基本操作和功能、表格数据处理的常用技巧。

2. 难点:表格数据处理的复杂操作和高级功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例子讲解表格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Microsoft Excel的操作界面和功能。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表格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第二课时:学习Microsoft Excel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3. 第三课时:掌握表格数据处理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第五课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提高表格数据处理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表格数据处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操练习: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Microsoft Excel时的熟练程度,以及对表格数据处理技巧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对表格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表格数据处理与应用》2. 软件:Microsoft Excel3. 教学PPT:包含Microsoft Excel的基本操作和功能介绍、表格数据处理的案例分析等内容。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

2. 在实际操作练习环节,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表格

教学目标
- 理解并掌握第三单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标题1
- 研究内容1
- 研究内容2
第二节:标题2
- 研究内容1
- 研究内容2
第三节:标题3
- 研究内容1
- 研究内容2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研究内容1: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研究内容1。

3. 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实验的形式巩固研究内容1。

4. 研究内容2:通过示例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内容2。

5. 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运用研究内容2进行实践。

6. 总结: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评价
- 自我评价:观察学生研究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 同学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分享研究心得。

-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
-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 多媒体设备:电视、投影仪等
-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 其他辅助教具:学科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具
教学反思
-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记录,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 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四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总序:备课:主讲: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一、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在不断地追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深切情感。

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叙了“我”盼着母亲兑现在星期天带“我”出去玩的承诺,详细刻画了“我”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

既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别了,语文课》讲了“我”由开始“厌恶”语文课到后来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的教导而对语文课产生了“喜爱”之情,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表达了“我”强烈的爱国之情。

《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记叙了“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两件趣事,表现了母亲和毕大妈生活的智慧和温暖的心,说明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行列与单元格操作
(一)行列插入与删除
1.方法讲解:在表格中选定所需行列→单击鼠标右键→对话框中实施相应操作。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二)单元格合并与拆分
1.方法讲解:在表格中选定所需单元格→单击鼠标右键→对话框中实施相应操作。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一、创建表格
操作路径:“插入”(选项卡)→“表格”(功能按钮)
(一)快捷插入表格
1.方法讲解:“插入”→“表格”,达到所需行列数,放开鼠标。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二)自定义表格插入
1.方法讲解:“插入”→“表格”→“插入表格”→在对话框中填写行列数。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三)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
1.方法讲解:
(1)选定表格→(布局功能区)对齐快捷键→九种对齐方式→选择所需单元格文字对齐方式。
(2)选定表格→单击鼠标右键→表格属性→对话框中选择所需单元格对齐方式。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四)预设表格样式
1.方法讲解:选定表格→“设计”选项卡→“表格样式”下拉按钮→对话框中选择所需表格样式。
2.熟练掌握表格的行列添加、删除、以及合并和拆分单元格的实操步骤和方法;
3.熟练掌握表格的底纹和边框处理的实操方法。
4.熟练掌握课程表、个人简历表的实操制作步骤和方法。
重点
难点
教学
重点
1.Word文档中创建表格的步骤和方法;
2.表格的行列添加和删除、以及合并和拆分单元格操作;
3.表格的底纹和边框处理方法。
三、表格格式与边框处理
(一)表格列宽与行高设置
1.方法讲解:在表格中选定相应行列→单击鼠标右键→对话框中实施相应操作。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二)表格对齐方式设置
1.方法讲解:选定表格→单击鼠标右键→表格属性→对话框中选择所需对齐方式及文字环绕方式。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1.方法讲解:创建表格→单元格操作→行高与列宽设置→底纹设置与边框处理→文字录入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五、课题小结(回顾总结,提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作业布置与效果测评
(一)作业布置与问题解答(习题册内容P22-24)
(通过作业批阅,发现学生存在问题,进行作业点评与问题解答。)
5
二、表格的创建
1.快捷插入表格;2.自定义表格插入
15
三、行列及单元格操作
1.插入行和列;2.删除行和列;3.合并单元格;4.拆分单元格
15
四、表格格式及边框处理
1.表格的列宽与行高设置;2.表格的对齐方式设置;
3.单元格的对齐方式;4.预设表格样式;5.表格边框和底纹设置。
45
五、案例实操
1.创建表格;2.插入、删除行列;3.合并、拆分单元格;4.边框与底纹设置;5.保存文档。
四、案例实操
(一)课程表的制作
1.表格结构分析:行、列、单元格、边框、底纹等。
2.制作方法讲解:创建表格→单元格操作→行高与列宽设置→底纹设置与边框处理→文字录入
3.实操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4.巡回辅导:巡回检查学生实操情况,及时对问题学生实施操作辅导。
(二)个人简历的制作(能力拓展)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五)表格边框与底纹设置
1.方法讲解:
(1)选定表格→单击鼠标右键→“表格属性”→表格“边框和底纹”对话框中选择所需边框和底纹设置。
(2)选定表格→“设计”选项卡→“底纹”和“边框”下拉按钮→分别进行“底纹”和“边框”设置。
2.操作演示:(在提前设计的案例中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云南工业技师学院基础课教学备课教案
课题名称
课题三表格处理
授课时间
第周,第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确表格的用途、结构、特点;熟知表格的创建方法;
2.熟知表格的对齐方式;熟知文字环绕的概念和种类;
3.熟知边框和底纹的含义;明晰设置方法和路径。
能力
目标
1.熟练掌握在Word文档中表格创建的实操方法和步骤;
教学
难点
表格的地位和边框处理方法
授课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使用教具
多媒体
课堂活动计划和教学主要内容
时间
分配
引言
问一问:同学们见过表格吗?看一看:见过表格的请举手;说一说:见过哪些表格?
归纳:常见的表格;结论:表格的重要性,学习的必要性。
10
教学
主要
内容
一、表格的基本概念
1.表格的用途;2.表格的结构;3.表格的特点。
(教师示范10分钟,学生实操30分钟)
40
课堂
小结
按照教材P79页进行课题小结
5
作业布置
1.布置作业(习题册内容P22-24)与作业点评;2.效果测评(P79页)与问题讲解(可利用晚自习组织实施)。
教学
诊断与改进
课题三表格应用
导语:
表格的重要性
导入:
(提问和举例必须贴近学生喜闻乐见、耳濡目染的东西,引入必须由浅入深,逐步切入主题)
(二)效果测评的组织实施
(通过“自评、互评与师评”,检查“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标情况。)
七、教学诊断与改进
(通过学生作业与效果测评,自我评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查找存在问题,思考改进对策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