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会影响您的尿液检查结果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物之一,通过分析尿液成分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代谢情况。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报告时,有许多因素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的因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1. 饮食因素饮食是影响尿液成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摄入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食物会导致尿液成分的变化。
例如,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液中的尿素氮含量,而高盐饮食则可能导致尿液中钠离子的增加。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以减少饮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水分摄入水分摄入对尿液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人体缺水时,肾脏会减少尿液的产生,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相反,过多的水分摄入会增加尿液的产生量。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保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
3. 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可以影响尿液成分和生成过程。
例如,利尿药会增加尿液的产生量,而某些抗生素则可能导致尿液中细菌的增加。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告知医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他们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排除。
4. 活动水平身体活动水平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
剧烈运动会导致大量的出汗和水分损失,从而减少尿液的产生。
相反,长时间的静坐或休息会使尿液生成减少。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尽量保持正常的活动水平,以减少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疾病状态某些疾病状态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
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液产量减少或尿液成分异常。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疾病因素。
为了减少以上因素对尿生成实验报告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严格控制饮食: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以减少饮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可以包括限制特定食物或饮料的摄入,以及遵循特定的饮食时间表。
2. 控制水分摄入: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保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
医药健闻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田雨香,尹良平,韩倩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尿常规检查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验项目,借助分析尿液成分变化,为肾脏疾病、流行出血热、糖尿病等提供早期诊断。
但是在尿常规检验时,会碰到诸多的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此,本文对尿常规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检验方式,即通过特定的仪器及配套的试剂,对尿液的一般特性进行检验,内容包括但尿液的颜色(不限浑浊或透明)、比重、酸碱度,对所含的物质如蛋白质、胆红素、尿胆原、白细胞酯酶、隐血、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等进行半定量的检测。
也会根据尿液的情况采用显微镜对所含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如红细胞、白细胞、结晶(药物或盐类)、管型及是否含有细菌或真菌等。
相对其他检验方式,尿常规检验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便利等优势,能发现泌尿系统、肝胆、内分泌、循环系统等存在的问题,明确肾脏排泄功能、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将泌尿系统健康情况一一反映出来,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及治疗等提供依据。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1)疑似泌尿系统感染,如有尿急、尿频、尿痛、肉眼可见的血尿等相关症状,或是腹部出现坠胀感、腰痛感等。
(2)疑似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如早晨起床出现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尿液减少等症状。
(3)疑似或确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结核、血管病变等。
(4)疑似肾脏病变,如尿量突然减少、增多、无尿等。
(5)患有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进行检查了解病因及疾病进展情况。
尿常规中的各项数据变化代表什么(1)pH值的变化能直接将人体的酸碱平衡变化和肾脏调节能力展现出来,数值降低可能出现酸中毒、糖尿病、痛风等疾病;数值过高则可能出现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2)若尿蛋白阳性,则可能患上了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系列疾病,还可能与患者摄入的药物相关。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整理课件
1
尿液生成
整理课件
2
尿液检验目的
1.协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疗效观察:泌尿系统炎症、结核、结石、 肿瘤、肾脏的移植排斥反应以及肾衰竭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 治疗后好转。因此,尿液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不可替代的 首选项目。
2.安全用药监护: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常 可引起肾脏损害,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尿液变化,以确 保用药安全。
10项尿液分析仪:在9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比密测定。
11项尿液分析仪:在10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维生素C测定。
12项尿液分析仪:在10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色和浊度测定。整理课件
15
尿液干化学工作原理
尿液干化学试带是以滤纸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 燥,作为试剂层,固定在塑料底层上,并在表面覆盖一层起 保护作用的尼龙膜,作为反射层。尿液浸入试带后与试剂发 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整理课件
21
尿胆红素检测原理:采用偶氮反应法。在强酸介质中,尿胆 红素与二氯苯胺重氮盐耦联成红色化合物。试剂模块发生由 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
尿胆红素检测干扰因素: ①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 生素C、亚硝酸盐,或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产物时,使胆 红素呈现假阴性; ②尿液中含有吩噻嗪或吩嗪类药物时,可使胆红素呈现假阳 性;
整理课件
5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
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
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
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有哪些我们常常去医院会遇到两次短时间内尿常规检测结果不同,影响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那么,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常见的干扰因素有哪些呢?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1.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常见指标有尿液颜色、透明度、尿比重、尿胆原、尿结晶体、尿胆红素等,尿液中含有大量人体代谢产物和其他活性物质,可以反映出机体代谢情况,对于全身性病变、尿路疾病、肾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尿常规检验结果比较浅显,如果发现异常,要进行病原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
2.尿常规检验注意事项和适用人群(1)注意事项。
在尿常规检验前1天晚上9点不要进食,检查当天早上起床后不吃东西、不喝水,便于检查准确。
检查时要求:留尿液标本时,用一次性专用小便杯取尿液10ml左右;最好留取早上第一次尿液标本送检,取尿时先尿出部分再取;女性在经期时不宜取尿做检查,非经期女性要注意避免混入白带影响结果;男性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2)适用人群。
某些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某些尿路疾病,如尿路感染;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肝胆疾病、糖尿病等。
3.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1)标本本身的干扰因素。
如果是标本本身的干扰因素,即便检验过程规范,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甚至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①采集。
一般来讲,会在采集尿液标本前介绍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取中段尿。
但是,很多人不会正确采集标本,造成检验结果偏差。
比如,标本采集前未清洁尿道口,导致细菌或分泌物混入。
②保存。
在尿液标本保存过程中,通常使用由惰性材料制成的尿杯,洁净透明,不会和尿液发生作用。
有时会向尿杯中添加防腐剂,来防止尿液变质。
需要注意,防腐剂添加要适量,以免尿液沉淀影响检验结果。
另一方面,如果尿液标本长时间放置,会增加标本中的细菌数量;标本中的白细胞、红细胞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出现低渗现象,再加上细胞中的有机物易溶解于标本,导致总蛋白水平、尿肌酐水平不断升高。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影响因素尿液干化学测定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的方法,能够提供很多关于肾功能、代谢水平、尿垢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信息。
然而,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因素:1.饮食:饮食中摄入的一些物质可能会直接影响尿液的成分。
例如,摄入大量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会导致尿液酸化,摄入大量碱性食物(如蔬菜和水果)会导致尿液碱化。
此外,一些食物中的色素(如甜菜红)也可能会导致尿液颜色的变化。
2.水分摄入量:水分摄入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对尿液的稀释程度产生影响。
如果水分摄入量较低,尿液可能会变得浓缩,此时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浓度可能会升高。
相反,如果水分摄入过多,则尿液可能会变得稀释,此时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浓度可能会降低。
3.肾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泄主要是由肾脏负责的。
如果肾功能受到损害,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的结果。
4.用药: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
例如,一些药物会导致尿液酸碱度的改变,一些药物会影响尿液的颜色。
5.时间:尿液成分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早晨的第一个尿液(晨尿)通常会更加浓缩,而晚上的尿液则通常会更加稀释。
因此,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应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6.其他生理因素:一些生理因素,如怀孕、月经周期等,也可能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应尽量在相同的生理状态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水分摄入量、肾功能、用药、时间和其他生理因素等。
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应尽量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留意这些因素的存在。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然而,尿常规检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了解这些干扰因素及其影响至关重要。
1、尿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1)尿液颜色的变化及其涵义淡黄色至橘黄色:这是正常尿液的常见颜色,表示尿液中的代谢物得到了适当的排放。
深茶色:这种颜色可能意味着存在胆红素尿,可能与肝功能障碍如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有关。
红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出现了血红细胞,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有关。
啤酒色或酱油色:这可能是由于蚕豆病或血红蛋白尿导致的。
乳白色:可能表示尿液中存在大量白细胞(脓尿)或淋巴流出(乳糜尿),后者常与丝虫病有关。
(2)尿透明度若尿液呈现浑浊状态,可能与乳糜尿、血尿、尿酸盐结晶或脓尿有关,这些状态均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与评估。
(3)尿液的物理性质及其意义①尿比重。
是反映尿液中溶质浓度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1.003到1.030之间。
尿比重的升高可能与水分摄入不足、急性肾炎、高热等有关。
而尿比重的降低可能与尿崩症、慢性肾病、饮水过量等状况有关。
② pH 值。
反映尿液的酸碱状态。
正常值范围为5.5到6.5。
酸性尿可能与摄入大量肉类、饥饿、发热、重度腹泻、糖尿病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有关。
而碱性尿液可能与大量蔬果摄入、持续的呼吸过度、尿路感染或严重呕吐有关。
(4)尿液中的生化成分及其意义①尿蛋白定性。
蛋白尿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病理性蛋白尿可能与多种肾脏疾病、心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有关。
②尿葡萄糖定性。
尿液中正常不应该出现显著的葡萄糖。
尿葡萄糖的出现可能与糖尿病、肾性尿糖或其他内分泌疾病有关。
2、干扰尿常规检验的因素(1)经期影响:女性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的尿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导致尿常规检验出现“潜血”阳性反应。
此外,经血及其它分泌物的混入也可能引起尿液中的其他成分偏高或偏低。
关于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关于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作者针对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尿液检验方式,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作为医疗中的常规检验手段,尿液检验的结果可以直观的表现接受检验者的身体状况,每年尿液检验的数量与规模在医院的检验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尿液检验的流程包含了采集、保存、送检、实验室分析等环节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医疗工作的质量。
1、尿液检验方式1.1 尿液物理检测1.1.1 颜色:正常尿液因含尿色素可呈淡黄色,尿液浓缩时呈深黄色,并受某些食物、药物的影响。
病理性尿可呈褐黄色、红色、乳白色等。
尿液中有色物质对尿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
1.1.2 浑浊度:正常的尿液含有上皮细胞、若干红细胞、白细胞和偶然发现结晶体,但如果病人患上某些疾病,这些细胞数目便会增加使尿液浑浊或模糊。
1.2 尿液化学成分检测1.2.1 尿PH值检测:尿PH检测原理是用酸碱指示剂法。
首先检测尿液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致PH值改变。
干化学法应严格按照规定的30s浸泡,浸泡时间过长尿PH呈降低趋势。
如尿PH<4.0可能代表不受控制的糖尿病、饥饿或脱水,可使蛋白尿和酮体呈假阴性。
PH>8.0可使蛋白质呈假性,使相对密度、葡萄糖及隐血试验等结果偏低或呈假阴性。
因此临床分析尿液检测结果时应结合尿PH值考虑。
1.2.2 尿蛋白检测:尿液蛋白质定性分析方法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为干化学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
尿分析仪蛋白测定是根据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这一反应只对白蛋白敏感,而磺柳酸及加热醋酸法两种蛋白均能检出且不同检测方法对尿液内不同类型的蛋白质检测的敏感性不同,同一标本三种方法检测结果并不完全相符。
因此临床分析尿液检测结果时不能单看结果“+”号的多少,而应了解其检测方法及其半定量范围。
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
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尿液干化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结果解读时需要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下面将对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尿液收集过程可能会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
在尿液收集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清洁外阴部,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从而导致尿液中存在细菌、白细胞或脓细胞,影响尿液健康指标的准确性。
此外,如果尿液收集容器不洁净或含有残留物,也可能污染尿液样本。
其次,饮食和药物摄入是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些食物,如胡萝卜、番茄或甜菜等,可能导致尿液颜色的改变,从而影响尿液颜色指标的准确性。
此外,一些药物,如一些抗生素、利尿剂、抗感染药等,也可能改变尿液化学指标的浓度,从而对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环境因素也可能会对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在炎热的环境下,人体会大量排汗,从而导致尿液浓缩,影响尿液密度和比重的测定结果。
此外,存放尿液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尿液中细菌繁殖,从而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个体的生理状态和代谢水平可能不同,因此导致尿液中化学指标的浓度也会不同。
例如,孕妇可能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葡萄糖等物质的增加,而老年人由于身体代谢水平下降,尿液中一些物质的浓度可能会降低。
因此,在解析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时,必须考虑个体差异。
最后,尿液保存和运输过程也可能对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尿液保存时间过长,细菌可能会繁殖,导致尿液中存在细菌或血红蛋白,影响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
此外,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尿液样本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也可能导致尿液中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而干扰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尿液干化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但其结果可能会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
在解读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尿液收集过程、饮食和药物摄入、环境因素、个体差异,以及尿液保存和运输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液分析前各因素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探讨黄世若
尿液分析前各因素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人民医院(535300)黄世若目前,检验结果已成临床医生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判断病情发展和预后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但是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更为众多且复杂。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大致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医院引进了各类型的自动分析仪,大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而且,卫生部和各省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室间质量评估加以监督,使之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而对于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还比较薄弱,往往忽视了分析前质量这一重要环节,造成检验结果不能如实地反映患者疾病甚至误诊。
本研究对造成尿液检验结果误差的一些分析前因素进行探讨。
1生理因素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影响检验结果的生理因素可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2种类型。
主要有年龄、性别、药物、饮食、生理性波动等,现分述如下。
1.1年龄:年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可用不同的参考范围来辨别。
1.2性别:不同性别,如女性月经周期时,一般应避免月经期采集尿液标本,防止混入阴道分泌物,红细胞的增多往往伴随蛋白的阳性[2]。
男性患者须避免前列腺液和精液的污染影响检验结果。
1.3药物、饮食:如尿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可使葡萄糖、隐血试验呈假阴性。
1.4生理性波动:尿苯丙酮酸定性检查,苯丙酮酸患者白天排出的量与晚上相比更高,故在白天检查可提高阳性率。
1.5采尿时间:有些尿液分析项目随着时间而变化,如急性胰腺炎,发病12~16h尿淀粉酶才开始升高;尿胰蛋白酶Ⅱ水平腹痛第1天阳性率最高,随后阳性率降低。
2标本处理、贮存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2.1标本处理:尿液本身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及在体外易发生改变的特点[3],因而标本应及时处理,如尿苯丙酮酸在室温中不稳定,标本要冷藏,测定时标本恢复室温。
2.2标本贮存:留取标准依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4],所采集标本均在2h内完成全部检测;尿卟啉检查,尿液要新鲜且留尿置棕色瓶中,因胆红素会被光破坏,应尽量避免光照。
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与应对措施分析
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与应对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7T15:26:56.8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作者:李芳[导读]李芳(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各项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应对措施。
方法:在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入我院进行尿液检验的标本12000份为研究样本,对所有尿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发生误差的标本数进行统计,并分析总结影响尿液检验的各项因素,制定解决措施。
结果:12000份的尿液检验标本中共有214份(1.78%)发生误差。
分析其所致原因,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合理、采集量不足、标本标记不清或标签脱落、送检不及时和操作失误等是影响标本发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结论:临床尿液检验的结果准确性受到诸多影响因素,应对每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实现相关人员的有效配合,才能实现尿液检验质量的提升,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尿液;检验;影响因素;解决尿液检验看似简单,却是人体诸多疾病初筛中不可忽视的检查方式。
有专家表示,人体尿液颜色、粘稠度、气味等要素能反应局部和全身的疾病情况,是医师判断人体机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为疾病诊治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1]。
在此情况下,保证标本质量,提升临床尿液检验的结果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择取12000份尿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标本发生误差的所致原因,总结应对措施。
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间,从我院检验科中进行尿液检验的标本中随机选择12000份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所有尿液标本的基础情况,男性标本数有7356份,女性标本数有4644份,各自占比为61.30%、38.70%;标本所有者的年龄情况:年龄最大指标为78岁,最小指标为16岁,平均年龄为(57.31±8.72)岁;尿液标本的采集时间最长为86min,最短为3min,平均采集时间为(23.72±9.51)min;尿液标本的采集量最多为120ml,最少为20ml,平均采集量为(49.57±9.05)ml。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尿液分析作为三大常规之一,分析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有着重大意义,为使临床医生根椐患者所用药物对尿液分析结果的正确分析,标本合格是前题,对尿液标本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药物仅是其中的一项,药物具有生物活性,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干扰尿化学成分测定的现象并非少见。
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药物层出不穷,临床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屡皆是,许多新药对临床检验的干扰还尚未发现,药物对尿液检查的影响给实验诊断和临床诊断增加了许多困难。
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始终困扰着检验工作者,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的[1]。
我们在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以求得到检验结果的客观性。
特将药物对尿液分析的一些影响介绍如下:一影响尿液检验的药物(一)影响尿液颜色的药物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杨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感冒通片可以使儿童尿液呈红色(洗肉水颜色),这是由于其中的双氯芬酸钠对肾脏的毒性反应所致。
另外,头抱拉定、头抱哇林、克林霉素等也可以导致肉眼血尿。
(二)影响尿比重的药物左旋糖酐、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可使尿比重增加。
(三)影响尿蛋白试验的药物1.若碱性药物引起尿液pH>8时易出现假阳性,若酸性药物引起尿液pH<3时易出现假阴性。
另外,青霉素、阿斯匹林、WitD可使尿蛋白质检验出现假阳性。
2.含碘造影剂、头抱菌素类可使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试验呈假阳性反应。
右旋糖昔、奋乃静也可致假阳性。
卡那霉素、多豁菌素、三甲双酮、磺胺类等可致肾损害引起蛋白尿。
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尿常规检查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它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微量成分等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1. 收集尿液要干净卫生: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之一,收集尿液时要求容器干净、无异味、没有残留物,以避免干扰尿常规检查的结果。
2. 保持充足饮水:为了确保尿液样本的稀释度合适,收集尿液前应让被检查者充足饮水,并在饮水后约两小时内进行尿液收集。
3. 避免特殊食物和药物摄入: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对尿常规检查的结果产生影响,如维生素C、苯唑西林等,在检查前应避免食用或服用这些物质。
4. 阴茎冠状沟清洁:男性患者在收集尿液前应将阴茎冠状沟进行适度清洁,以避免尿道部位的细菌污染。
5. 收集全尿:在收集尿液样本时,要收集全尿,包括尿液的起始段、中段和末段,以获取更准确的检查结果。
6. 避免尿液污染:在尿液收集过程中要避免将尿液污染,尤其是女性患者应注意避免将阴道分泌物或异物混入尿液中。
7. 尽快送检:尿液是一种易于腐败的生物样本,在收集后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查,以免样本质量下降。
8. 注意季节性变化:尿液的某些指标在不同季节可能会有所变化,如尿比重可能在夏季较低,应注意对季节性变化进行分析。
9. 移动过度影响结果:患者在进行尿液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等活动,以避免因体力活动而导致尿液检查结果的异常。
10. 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尿常规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疼痛、压力等,应尽量控制这些因素的干扰。
总之,正确采集尿液样本并注意尿液检查的相关注意事项,能够提高尿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广安市中医医院638550)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除了有组织安排的统一体检,自己身体不适时也需要做一些检查,在所有的检查中,有一项检查是较为常见的,这项检查就是尿常规检验。
我记得以前在大学里,学校统一安排的体检就有这项检查。
我想,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尿常规检查,有那么一瞬间可能会尴尬,不过尴尬是小事,如果你不懂得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可能还会造成更多麻烦。
因此,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补充点小知识,让你在接受尿常规检查时少出错,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接下来我将介绍常见的,干扰尿常规检查的因素有哪些。
一、排尿时间一般来说,如果需要做尿常规检查,或者是要体检,人们都知道要一大早前往医院,而且还必须空腹,甚至做检查的前一个晚上10点之后就不允许进食。
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要空腹做检查,却不知道做尿常规检查时所取的尿最好是早晨的第一次尿,所以有不少做检查的人因为习惯使然,又觉得只要空腹即可,于是在早上起床后立马大小便,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之所以要取早上起床后排的第一次尿,是因为这种尿在体内存放的时间长,尿中的各种成分较为稳定,且各种成分更加完整,自然更能反映体检者的身体状况。
当然,有时候实在迫不得已憋不住了,还是要及时排尿的,否则可能引发其他疾病,排完尿后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还可以在做完所有必须空腹检查的项目后,喝上一瓶矿泉水,然后等待尿意的到来,再去取尿,最后完成尿常规检查。
二、取尿方式做尿常规检查时,医护人员会提供一个小杯子用来装尿,如此就只需要在排尿时将尿装到被子中即可,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有很多注意事项,一不注意可能就会干扰到尿常规的检验结果。
经总结,取尿时如果不注意以下2点可能会导致尿常规的检查结果有误:首先,弄脏了杯子。
有些人可能大大咧咧,等待排尿的过程中将杯子乱丢乱放,污染杯子后又污染尿液,导致检查结果的精确性下降,因而这是非常不提倡的。
其次,刚排尿就取尿,或者是在排尿即将结束之时取尿也会对检验造成干扰。
尿液分析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液分析检验的干扰因素我们人体的构造是十分复杂的,想要精准对人体出现的病变进行分析与检测,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检测时候会有诸多的影响到其检测的结果,特别是尿液的检测工作。
尿液的检测,就是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类的检测,其检测原理主要是通过对尿液中的尿糖、尿蛋白、尿液胆红素等等进行细致的检测,来诊断患者的泌尿系统以及肾脏系统是否存在疾病。
通过尿液的检测工作,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十分有力的医疗证据,因此,尿检的结果必须要准确。
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医院检测的质量管理,要对整体的检测流程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地对所有可能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排除,保障其受检者的检测结果是真实可靠的,那么在尿液的检测工作中一般都有那些干扰的因素呢?干扰因素如果尿检结果显示其pH值大于8,那么就说明尿液中的磷酸盐浓度相对偏高了,如果尿液中含有碘造影剂、剂量较大的青霉素、磺胺药、阿司匹林以及洗必泰都可能会导致最终的尿检结果呈假阳性;而尿液中的pH值小于3时,一些药物就会导致尿液的颜色出现加深,或者出现其他的颜色,比如左旋多巴、亚甲兰、利副平、华法林等等,而这些药物都有可能会导致尿检结果呈现出假阴性.对于一些女性受检人员而言,尿液可能被白带污染,而白带污染后的尿液,再检测就有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情况。
而福尔马林、庆大霉素等药物等都会导致出尿液结果出现假阳性。
因此,两位患者的药物分布情况、吸收情况、代谢情况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因为患者个体上的差异,导致其尿检的结果肯定会出现差异性,所以对于患者而言,在为患者进行尿液的标本采集之前,要对其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事先的了解,对患者所患的疾病引起重视。
不光是药物会影响到患者的尿检结果,采集标本的方式不当、时间不当、器皿不当、样本不足、样本被污染以及送检不当等等都是导致最终尿检结果不准备的潜在诱因。
标本的采集工作为患者进行尿液标本采集时,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的检测项目来进行的采集,因此在患者的标本采集时间上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比如,如果患者因为自身原因或者是医生要求而要进行晨尿检测,那么对这样的标本,医护工作人员就要注意及时进行送检了,超过了一定的时间而导致的标本不新鲜也会影响都最终的检测结果。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工作原理
尿液干化学试带是以滤纸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 燥,作为试剂层,固定在塑料底层上,并在表面覆盖一层起 保护作用的尼龙膜,作为反射层。尿液浸入试带后与试剂发 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使尿试带上各种试剂的模块发生颜色 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将试带置 于尿液分析仪的比色进样槽,各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 并产生不同的发射光,仪器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 换为相应的电讯号,电讯号传送至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 数值。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 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 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 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 尿。 (4)特殊试验尿: 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 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 4.无菌尿: 常用的方法有: (1)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取 前、后时段的尿,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 (2)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患者发生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采 用。
尿液干化学检测方法学评价
众多因素干扰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使 得日常干化学尿液检验假阳性与假阴性 不可避免。 因此尿液干化学检验只能作为尿液常规 检验的过筛试验。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检测原理:
(1)影像式:与人工显微镜检查 原理基本相似。必须经过严格的定 时、定速离心,然后留取定量的尿 沉渣,通过医学图像信息扫描技术 应用于全自动相差显微镜镜检,机 器视觉智能分析,识别并计数。
尿胆原检测原理: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在强酸条 件下,尿胆原与试带条中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试剂 模块发生由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
尿液干化学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尿液干化学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使用的是迪瑞公司生产的H-100尿分析仪和尿11项试剂带,应掌握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多种因素及解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测定结果准确,从而发挥仪器应有的效能。
1.尿糖测定:因为尿糖试带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尿糖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当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大于1000mg/L时,尿糖测定结果会极低,也会出现假陰性。
这和血糖值明显不符合,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克服以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重新留取尿标本,再次测定尿糖,避免误报。
2.尿蛋白的测定:多种物质(大多药物)对尿蛋白的测定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季胺盐、喹啉等可使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尿液时,测试结果会偏低。
目前所用的试带以测定尿中白蛋白为主,球蛋白的灵敏度仅为白蛋白的1%~2%,因此对于肾病患者特别是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检测尿蛋白含量的病人,对蛋白出现异常结果或其他项检测结果异常,应使用10%磺基水杨酸法或加热乙酸法来确认该份标本蛋白的结果。
3.比重的测定: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中酸碱度及蛋白的变化直接影响比重的测定,尿蛋白浓度增高时,病人比重偏高。
尿试带实际上测的是尿中离子强度,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应引起注意。
4.酮体测定:酮体是由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组成,干化学试带对乙酰乙酸、丙酮的敏感性较高,但不与β-羟丁酸作用。
因乙酰乙酸、丙酮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同时细菌繁殖导致丙酮消失,所以尿液要新鲜,留取后及时送检,否则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丙酮出现的阳性因素有糖尿病时的酮症酸中毒、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都可出现酮体阳性,所以对酮体测出的结果要考虑以上的影响因素。
5.尿胆红素、尿胆原的测定: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强烈的阳光会加速此反应,尿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在临床上,人们常说尿检是排查肾脏病的金标准,那么对于这一排查肾脏的金标准,在检查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加过出现偏差。
二、尿常规的常见影响因素1、样本自身形成的影响因素如果是样本自身形成的影响因素,即便检验操作标准规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甚至会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样本主要通过收集、存储、运输三个过程,也会在这三个过程中形成影响检验结果的要素。
(1)收集环节取样前1日,检验工作者叮嘱患者取次日晨尿,同时告知患者取中段尿,往往许多患者没有掌握尿液收集的方法,容易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收集之前需要嘱咐患者做好尿道口清洁工作,才能避免分泌物或者细菌等混入其中。
最终交由医护工作者进行姓名、检验单、收集并一一核对,实施送检。
(2)存储与运输当前,大多数医院运用由惰性材料制作形成的一次性尿杯,透明度高,不容易和尿液发生作用。
有时需要加入一些防腐剂,从而避免尿液变质。
同时,还要确保防腐剂加入适当,否则容易使尿液形成沉淀,对检验结果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要求尿液储存与运输期间避光,根本原因是为了避免尿胆原和尿胆红素由于光照分解。
送检尿液需要在2小时之内完成检验,原因是时间过长会引起细菌繁殖、蛋白质变形等影响因素形成。
2、用药的影响现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尿分析仪配合尿试纸条来做尿常规。
试纸条上有红细胞、白细胞、pH(酸碱度)值、比重、葡萄糖、酮体、尿胆原、胆红素、维生素C.蛋白质、亚硝酸盐等区域。
尿分析仪是根据试纸条与尿进行化学反应后不同区域显示的不同颜色来判断结果的。
比如说,如果人工把“蛋白质区”涂成绿色,仪器比色时就会认为这份尿中蛋白质阳性;人工把“葡萄糖区”涂成咖啡色,仪器就会认为尿糖阳性。
所以有些药物如黄连素、核黄素等通过尿路排出时使尿着色,就不要责怪仪器或医生化验不准确了。
另外,从化学反应原理方面看,用药还可以影响尿比重的结果,而尿比重主要用来评估肾脏的浓缩功能。
尿液分析前各因素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探讨
尿液分析前各因素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人民医院(535300)黄世若目前,检验结果已成临床医生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判断病情发展和预后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但是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更为众多且复杂。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大致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医院引进了各类型的自动分析仪,大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而且,卫生部和各省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室间质量评估加以监督,使之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而对于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还比较薄弱,往往忽视了分析前质量这一重要环节,造成检验结果不能如实地反映患者疾病甚至误诊。
本研究对造成尿液检验结果误差的一些分析前因素进行探讨。
1生理因素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影响检验结果的生理因素可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2种类型。
主要有年龄、性别、药物、饮食、生理性波动等,现分述如下。
1.1年龄:年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可用不同的参考范围来辨别。
1.2性别:不同性别,如女性月经周期时,一般应避免月经期采集尿液标本,防止混入阴道分泌物,红细胞的增多往往伴随蛋白的阳性[2]。
男性患者须避免前列腺液和精液的污染影响检验结果。
1.3药物、饮食:如尿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可使葡萄糖、隐血试验呈假阴性。
1.4生理性波动:尿苯丙酮酸定性检查,苯丙酮酸患者白天排出的量与晚上相比更高,故在白天检查可提高阳性率。
1.5采尿时间:有些尿液分析项目随着时间而变化,如急性胰腺炎,发病12~16h尿淀粉酶才开始升高;尿胰蛋白酶Ⅱ水平腹痛第1天阳性率最高,随后阳性率降低。
2标本处理、贮存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2.1标本处理:尿液本身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及在体外易发生改变的特点[3],因而标本应及时处理,如尿苯丙酮酸在室温中不稳定,标本要冷藏,测定时标本恢复室温。
2.2标本贮存:留取标准依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4],所采集标本均在2h内完成全部检测;尿卟啉检查,尿液要新鲜且留尿置棕色瓶中,因胆红素会被光破坏,应尽量避免光照。
入职体检关于尿检异常及解决技巧
入职体检关于尿检异常及解决技巧入职体检关于尿检异常及解决技巧一、概述入职体检是我们每个人进入新工作的必经环节,其中尿检是其中一项常见的检查项目。
尿检可以提供重要的健康信息,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异常结果,这给我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和焦虑。
本文将深入探讨入职体检中尿检异常的原因和解决技巧,并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尿检异常的原因1. 药物的影响尿检异常的一个常见原因是药物的影响。
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能会在尿液中检测到并引起异常结果。
某些感冒药物中的成分可能会使尿检出现阳性反应。
在进行入职体检之前,如果你正在服用一些药物,最好提前咨询医生,了解药物对尿检的影响。
2. 饮食的影响饮食也可以影响尿检的结果。
某些食物或饮料可能会导致尿液成分的改变,从而引起异常结果。
大量饮用咖啡、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可能会导致尿液中咖啡因含量过高,给尿检结果带来误导。
食用某些特定的食物,如花椰菜、甜菜根或红肉等,也可能导致尿检结果异常。
在进行尿检前,我们应尽量避免食用这些可能影响结果的食物。
3. 水分摄入的影响水分摄入可能对尿检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在尿检前摄入大量水分,尿液中的代谢产物浓度会被稀释,可能导致结果正常。
相反,如果我们在尿检前摄入很少的水分,尿液浓度会增加,可能引起尿检结果异常。
在进行尿检前我们应该适量饮水,以保持适度的尿液浓度。
三、尿检异常的解决技巧1. 调整药物使用如果我们正在服用某些药物,而这些药物对尿检结果有影响,我们应该提前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在体检前停药。
如果医生认为停药是必要的,我们应按医嘱调整药物使用,以确保尿检结果准确。
2. 合理安排饮食为避免尿检结果受饮食影响,我们应该合理安排饮食。
在进行入职体检前的几天,我们应尽量避免食用可能影响结果的食物,如咖啡因含量高的饮料、花椰菜、甜菜根或红肉等。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确保尿液成分不会受到干扰。
3. 保持适度的水分摄入保持适度的水分摄入是确保尿检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因素会影响您的尿液检查结果?
尿液检查的项目比较多,涵盖了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三大方面。
一、尿常规的影响因素
“三大”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和尿常规)检查能够发现或提示60-70%的疾病,因此,临床医生和患者应重视这些检查。
尿常规即可以反映泌尿生殖系统的疾患,也可以反映其它系统的疾病状态。
1.采集时间:
(1)晨尿:因为尿液停滞时间较长,因此,晨尿对于尿液内有形成分(细胞、管型、粘液丝、结晶等)的检出非常有利。
晨尿适合于能够做到
的绝大部分患者,尤其是肾病患者。
(2)随机尿:患者不方便时可以采用,但是干扰因素比较多。
(3)午后尿:有利于尿胆原的检出,因为14-16点是其排出高峰期。
(4)24h尿:主要用于蛋白质和某些激素如皮质醇的定量测定,因为这些物质的排出短时间内波动比较大。
2.采集方式:
(1)中段尿:适合于大部分患者。
(2)导尿:适用于不能自主排尿者。
(3)穿刺尿:
3.注意事项:
(1)月经:女性经期尿中会出现大量红细胞,影响检验结果。
(2)大量饮水:可致尿液严重稀释,不能反映真实状况。
(3)白带、精液和前列腺液:可导致尿液蛋白质阳性。
(4)送检时间:尿液排出后应在1h内送检,否则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二、尿液培养的影响因素
对于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的患者,宜行尿液培养检查,以明确感染菌种及其相应的药敏结果。
1.采集时间:晨尿为主,不方便的患者可以考虑随机尿。
2.采集方式:同“尿常规”。
3.注意事项:
(1)应在用药前采集,主要是抗菌素。
(2)排尿前应先进行尿道口或外阴的清洗,以排除污染的风险。
(3)尿液应放在“无菌杯”中送检。
(4)送检时间:尿液排出后应在1h内送检,否则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三、尿液蛋白
1.24h尿蛋白:24h尿、防腐剂(二甲苯、甲苯)、含量5-20%
2.尿微量白蛋白:24h尿、随机尿或晨尿
3.尿β2-微球蛋白:理想的标本是清晨排尿后,引用300-500ml水后收集1h的全部尿液或随机尿。
如确需用24h尿,应叮嘱患者在收集标本前一天服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使得尿液PH>6.0。
4.尿α1-微球蛋白:尿标本可以采用24 h尿、晨尿或者随机尿。
5.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晨尿或者随机尿,1h内送检。
四、尿液其它检查:
1.尿液电解质(血钾、钠、钙、磷):24h尿、防腐剂(浓盐酸)、含量1%
2.尿17-羟、17-酮、肾上腺素、儿茶酚胺:24h尿、防腐剂(浓盐酸)、含量1%
3.5-羟色胺、醛固酮:24h尿、防腐剂(冰乙酸)、含量2.5%
4.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晨尿,1h内送检
5.尿液查抗酸杆菌:24h尿、防腐剂(麝香草酚)、含量0.1克/100ml
6.尿妊娠试验:晨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