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简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女性形象之比较分析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女性形象之比较分析摘要张爱玲与简·奥斯丁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位重要作家,她们的作品均以呈现女性命运、描写世俗生活为特色。
本文通过对这两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生活境遇的分析、对作者笔下不同历史年代下的女性生活地位的论述,比较分析了中西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简·奥斯丁中西文化人物形象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张爱玲与简·奥斯丁是我们所熟知的两位女作家,她们的作品都以呈现女性命运、描写世俗生活为特色,受到无数读者瞩目。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为张爱玲辟专章,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而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说:“在所有伟大作家当中,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
”张爱玲和简·奥斯丁虽身处不同的文明系统、不同的历史年代,但她们基于女作家独特的视角,在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充分观照女性的悲苦命运,透视女性的生活处境,并将冷静的笔触深人到女性隐秘的内心深处,对女性自身的精神弱点进行了审视和解剖,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笔者期望通过对两位作家及其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比较中西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生活境遇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家庭门第显赫,她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李鞠耦则是李鸿章之女。
她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接受了古典文学的启蒙,与此同时又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位都十分西洋化。
但好景不长,自父亲娶姨太太后,生母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并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
从此,年幼的张爱玲便与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并承受着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作品中更充满了悲观与势利。
张爱玲简介
返回
珍藏留影
返回
主要作品
• 散文集《流言》 散文集《流言》 • 散文小说合集《张看》 散文小说合集《张看》 • 中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 之恋》 之恋》) • 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 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 》《赤地之恋》《小团圆 • 诗歌《雨》 诗歌《 • 学术著作《红楼梦魇》 学术著作《红楼梦魇》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经典语录
珍藏留影
生平简介
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 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 于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 于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 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出身名门闺秀。 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出身名门闺秀。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 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 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 年赴香港。 年定居美国, 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后 年赴香港 年定居美国 死于公寓。 死于公寓。 返回
返回
经典语录
• 张爱玲:在千万人中间遇见你 张爱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 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 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 能轻轻地说一句: 你也在这里吗? 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 张爱玲: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 张爱玲: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 我要你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 不管在 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 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什么时候 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 总有这么个人。 不管在什么地方 反正你知道 总有这么个人 • 张爱玲: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 张爱玲: 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 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 去编故事要好些。 去编故事要好些。
金钱与婚姻——简·奥斯丁和张爱玲小说之比较
泥 沼 中 , 着 黄金 枷 锁 而 人 性 泯 灭 ;倾城 之恋 》 香港 的 陷落 带 《 里 成 全 了 白流 苏 的 再 嫁 .如 果 没 有抓 住 花 花 公 子 兼 富 商 范柳 原 这 根 稻草 . 白流苏 的命 运 就 是 “ 了 几个 钱 落 到 走 也 走 不 开 的 为
境 地 ” 。 二 、 述 手 法 的不 同 叙 奥斯 丁 的 小 说 结 构精 微 巧 妙 , 剧 气 氛 弥漫 全 书 。 常使 喜 她 用 白描手 法 勾 勒 人 物 形 象 ,各 个 角 色说 话 的风 格 代 表 了 说话 人 的 心理 特 征 和 感 情 状态 。 《 在 傲慢 与 偏 见 》 , 西 第 一 次 向 中 达 伊 丽 莎 白求 婚 正 是 伊 丽 莎 白 对 他 误 解 和 偏 见 最 深 的 时 候 , 伊 丽 莎 白的 回答 是 : “ 西 先 生 。 如你 表 现 得 有 礼 貌 一 些 , 达 假 我拒 绝 了你 也 许 会 觉 得 过 意 不 去 . 此 之 外 , 要 是 以 为 你 的表 白方 式还 会 对 除 你 我产 生别 的 影 响 , 那你 就 错 了。 ” 在英 文 原 文 中 . 段 话 充 满 了书 面 语 雕 琢 的痕 迹 , 无 平 这 而 常 说 话 的 自然 节 奏 。 法 的 生硬 反 映 了伊 丽莎 白态 度 的 生硬 。 语 当二 人误 会 解 除 , 诉 衷 情 时 , 丽 莎 白 的语 句 就 变 得 活 泼 而 互 伊 自然 : “ !我 那 些话 可 别 再 提 了, 哦 想起 来 真 不 像 话 。告 诉 你 吧 , 我早 为 那 件 事 深感 难 为 情 了。” 奥斯 丁 的句 式 , . 哈 丁 称 之 为 “ 节 制 的憎 恶 ” 描 写 日 R W. 有 , 常 生 活 的琐 碎 , 用 “ 种 方 法 来 回避 激 情 的场 面 。对 自然 界 却 各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简介及作品
张爱玲简介张爱玲简介及作品以算起来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不过她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快要落没了。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去绽开故事,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
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一种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像《金锁记》、《沉香屑》、《小团聚》、《倾城之恋》、《色戒》,都是很出名的作品。
她的作品,有时会悲天怜人,但更多的是对人华丽表象背后的弱点的称赞和可怜。
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冲突。
但是更多人却也偏爱她这种性格。
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她这种孤傲、冷漠的性格其实跟她的成长经受有很大关系。
张爱玲的童年并不欢乐,她的父亲是个烟鬼,性格急躁,她的母亲是个留过洋的新式女性,受不了她父亲的颓废,最终她的父母离婚,生母自己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张子静)在父亲和继母的监管中成长,她的继母很厌烦她,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然后她父亲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
她的继母为了不想见到她在家,还始终把她送到女子寄宿学校读书,她很少能回家。
张爱玲长期在这种阴沉冷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青春期患病这样残酷的熬煎,心理上难免会发生一些畸变。
她对这个世界布满了恐惊和怀疑,于是她自己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
她自己说过“人是最靠不住的”。
她的性格急功近利,冷漠世故,孤僻清高,都跟她的成长经受有关。
这也是她的作品里布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缘由。
她笔下的主角大多是女性,而这些女性也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私、有城府,一生磨难但又经得起时间打磨,比如说金锁记里面的曹七巧、倾城之恋里面的白流苏,等等。
就是这些角色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似乎提示着我们全部人,这世上任何东西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会得以长存。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她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万全旁观者的姿势和视角来叙述,小说中没有掺杂太多个人的情感,但是读来更让人感觉到那种令人心寒的悲凉。
民国四大才女张爱玲简介
民国四大才女张爱玲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瑛,出身名门,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所以张爱玲从下就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
1933年也就是十二三岁的年纪,张爱玲就在学校的校刊中发表文章,之后的几年张爱玲也都在写作和发表文章。
父母离异之后张爱玲跟着父亲生活,但是有一次张爱玲和继母发生口角,就被父亲拘禁了半年,之后就跑出来和母亲、姨妈一起生活。
1942年张爱玲回到上海,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她开始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
《沉香屑第一炉香》让张爱玲在上海文坛打响了名号,之后她又发表了《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小说散文。
之后张爱玲又发表了《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等著名的小说,张爱玲的名声也进一步扩大。
之后张爱玲也发表了一系列的作品,倾城之恋还被改编成了话剧和胡兰成离婚之后,张爱玲来到了美国,认识了自己第二任丈夫赖雅,到了美国之后张爱玲开始用英语写作。
之后张爱玲又为电影公司写剧本,同时也不断在刊物中发表自己的新作品。
1995年张爱玲在自己的公寓内发现因心肌梗塞而死,享年74岁,张爱玲的骨灰也遵遗嘱被洒在了太平洋。
张爱玲的一生中一共结婚两次婚,关于张爱玲的丈夫,一个名叫胡兰成,另一个是一位美国人名叫赖雅。
他们虽然都是张爱玲的丈夫,但却没有一个真正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
他们对于张爱玲更多的还是欣赏,虽然有爱,但那种爱却又是如此的卑微,只是一点风吹草动,便能将这份爱吹散。
胡兰成作为张爱玲丈夫,在抗日战争进行激烈的时候,他在汪精卫政府任职,挂着“汉奸”的称号,而且已经结过两次婚,按理说,这样的人既然得到了张爱玲的心,他就应该好好珍惜张爱玲。
谁知,在后来日本战败国民党处境危急,胡兰成不得不过着逃亡生活的时候,在医院里,他又爱上了一位叫周训德的护士,瞒着张爱玲两个人结为夫妻。
随后,张爱玲的这位丈夫在又一次搬家的时候,勾引送他的一位名叫范秀美的寡妇。
尽管在这期间,张爱玲多次接济和帮助过胡兰成,但他终究还是如此滥情的一个男人。
张爱玲简介
走近张爱玲,品读七巧每一朵花,只能花开花落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转换变迁,人亦是如此。
——题记张爱玲——一代才女,她的人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她性格聪慧,想法特立独行,笔触细腻,不受束缚,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
也许这一切注定了她作品只能给人一种清幽苍凉之感。
但却处处充满了人性,让人怜惜。
张爱玲一生有过两次婚姻,1994年与胡兰成结婚,三年后与其离婚,过了五年后移居香港,1955年离开香港去了美国,次年结识剧作家赖雅。
同年八月在纽约与其结婚,1967年莱雅去世,两段婚姻结束。
1995年九月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她的一生是坎坷的,也可以说是幸福的,许多鲜活的人物在她笔下惟妙惟肖,仿佛注入了活力与血液,个个性格鲜明具体,具有别样的讽刺意味。
我最喜欢的张爱玲在同一时期发表的两篇作品—《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但就曹七巧与白刘芳而言,我更喜欢七巧。
《金锁记》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
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
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
月亮是凄凉的象征。
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
从这篇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
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
张爱玲简介
结束语
• 她,就是这样一个谜一样的女子,引人入 迷。 • 而这个谜, • 永远没有谜底。
谢谢观看
学前1211班
名人评价
1.人人仿佛张爱玲。 -- 王德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2.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
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 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 3.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 重重的叹息。 • --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
4.
•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 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 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 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 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 --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
经典语录
• 1.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 懂得,所以宽容。——《倾城 之恋》
2.
• 喜欢一个人, 会卑微到尘埃 里,然后开出 花来。
3.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 Nhomakorabea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
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
“噢,你也在这里 吗?”——《爱》
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
张爱玲
花来衫里,影落池中 柔艳刚强,亮烈难犯 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
出生家庭
• 李鸿章外曾孙女 • 张爱玲本名张煐,于1920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 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 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1848-1903年) 是清末名臣,河北丰润人;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 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 沂(1896-1953年)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 (1893-1957年)则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较 为欧化。张爱玲只有一个弟弟张子静(1921年12月11 日-1997年10月12日),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先任职于银 行,后来担任上海郊区中学英文教师。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天才梦》(课下自读《姑姑语录》)一、关于张爱玲:简介:出生于1920-8-19,出生于上海。
(天津、上海、香港、美国),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
张爱玲原名张瑛,小学入学时,妈妈替她改名为“爱玲”,为英文“ailing”(烦恼)的音译。
1943 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创作《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重要作品。
1995年她在美国洛杉叽逝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中秋节”)。
经历:十岁后就读圣玛利亚女校,母亲赴法国;在十六岁那年、从初秋至春节前,被父亲软禁;春节前逃出父亲家,与母亲同住;十八岁考取伦敦大学,但因战争转入香港大学文学专业;一九四一年香港沦陷,停战曾当临时看护;四二年回上海,进圣约翰大学,不久退学;二十三岁认识胡兰成;二十六岁诀别胡兰成;三十一岁时曾任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翻译;一九五五年远赴美国;一九五六年夏,和浦德南‧赖雅结婚;一九九五年卒於洛杉矶,享年七十五岁。
个性:1、世俗,却世俗得精致。
2、矛盾体:讲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却又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代表作:小说:《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连环套》、《创世纪》、《心经》、《红玫瑰、白玫瑰》等;散文集:《留言》、《传奇》经典语言: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生命也是这样的吧,它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回忆永远是惆怅。
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人生恨事:(一)海棠无香;(二)鲥鱼多刺;(三)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四)高鹗妄改――死有余辜。
简析简·奥斯丁和张爱玲作品异同的原因
性 , 小 说 中创 造 了 一 批 鲜 活 的女 性 形 象 。 爱玲 《 城 之恋 》 在 张 倾
中有苦苦挣扎在上流社会 的自流苏 ,虞 家茵为 了保存 自己的
教 育 。而 简 ・ 斯 丁 虽 然 没 有 进 过正 规 学 校 。 家 庭 的 优 良读 奥 但 书环 境 , 了她 自学 的 条 件 , 养 了 她 写作 的兴 趣 。 她 在 十 三 给 培
们 不 难 发现 两 位 不 同 时代 、不 同国 度 的 女性 代 表 作 家 在 很 多
方 面 有 着 惊 人 的 相 似 :. 们 都 是 受 到 新 式 教 育 的 知 识 女 1她
21 0 0年 5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i iest f c n mis ma ie n S ca ce c f v ri o o o c( Un y E Hu n t sa d, ilS in e i o i
My00 a. 1 2
Vo. . 1 No5 7
创 作 的重 点 。 爱玲 和简 ・ 张 奥斯 丁 以她 们 独 特 的女 性 视 角 栩栩 如 生 地 刻 画 着 并 分 析 思 考 着 她们 所 生 存 的男 权 世 界 。 然 而 细 读 下 来 。我 们 也 能 很 清楚 地 看 到 两 位 创 作 者 的各
的婚姻 , 没有人选 择中途退场 ; 为牧师家庭的一份子 , 也 作 奥 斯 丁 自小就 受 到 父 亲 对 社会 的责 任 感 和 精 神 上根 深 蒂 固的 情
了 。 然 出 生 名 门 , 父母 的过 早 离 异 在 小 张 爱玲 的心 里 埋 下 虽 但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张爱玲,本名张瑛,笔名梁京,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0年9月30日(一说为1921年),张爱玲诞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
她的父母给她取名叫做张煐。
张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那么是留过洋的新女性。
1995年张爱玲逝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终年七十五岁。
那时身旁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聚节日——“中秋节”。
丈夫是汉奸胡兰成。
张爱玲要紧作品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聚》。
诗歌《雨》。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判和《红楼梦》研究,曾在美用十年时刻细品《红楼梦》。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内心去。
喜爱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爱,阅读的本身就能够给念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阅读的欢乐只有在她那里才能够取得,至少对我是如此。
读别的书你或许能明白道理,了解知识,取得震撼,可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欢乐的。
即即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仍然如此!张爱玲是世俗的,可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能够相较。
读她的作品你会发觉她对人一辈子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思在于她发觉了,写下来告知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知你,可是她不夸耀!张爱玲最出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有效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适当只是了。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可是到她这一代已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欢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
简奥斯汀与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比较
简·奥斯汀与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比较闫俊玲【论文摘要】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真实反映了时代的思潮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
文学作品跨越国界、时代等界限展现出了相似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张爱玲和奥斯汀作为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分量的作家,她们对女性的不同感悟深刻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塑造的女性形象、站立的角度等都有所不同,但是她们对于女性独立意识等的追求是相同的。
本文通过对两名作家创作的女性人物的觉醒进行阐述,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她们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相同和不同之处。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比较文学女性人物意识引言我们所处的社会中的任何方面都是存在微妙差异的,尤其在生活需求、情感表达、心理状态、思维构成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正是这些相似之处决定了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展现出众多相似的特点。
在世界文坛,含有国家、年代、历史等元素的文学会遵循着同样的写作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也就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可以进行相互比较。
在世界女性作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女性作家有两位,即简·奥斯汀与张爱玲,她们为自己的时代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同时期其他作家无可比拟的翘楚。
尽管二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创作小说,但是都把揭示女性的前途命运、展现真实的生活作为小说主旨的中心,因此她们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关注。
学者夏志清在学术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门评价了张爱玲,推崇她为中国文坛能够展现优秀才情的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同时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说过:“简·奥斯汀是所有重量级作家中,最难得一见的人才。
”两位女性作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但是她们的文学作品却展示出了很多相似之处,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女性的婚姻和爱情也成为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她们用女性的眼光来描绘事物,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展现以及对细节的真实把控。
在她们的文学创作中充分展现出了先进的女性独立意识,通过揭示女性的悲惨命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她们的生活窘境,并以客观理性的思维来探析隐藏在女性心灵深处的思想,剖析了女性本身的一些精神弱点,打造出了一个个独特鲜明的女性形象,也由此对文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的反讽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
人物反讽:通 过对人物形象 的刻画,使人 物的性格、行 为与身份、地 位等相反,从 而达到讽刺的
效果。
简·奥斯丁小说中反讽的修辞效果
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深化作品主题思想
增强读者阅读体验
04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中反讽修 辞手法的比较
反讽类型的比较
张爱玲小说中的反讽修辞手法主要表现在 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和语言风格的反差上。
XX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的反讽修 辞手法的比较研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反讽修辞手法概述
03 简 · 奥 斯 丁 小 说 中 的 反 讽 修 辞 手 法
02
张爱玲小说中的反讽修辞手法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中反讽修辞
04
手法的比较
05
结论
01
反讽修辞手法概述
反讽的定义和特点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指说话或写作时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
反讽运用技巧的比较
语言风格:张爱玲的语言华丽而富有诗意,简·奥斯丁的语言朴实而自然。
人物塑造: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多以悲剧收场,简·奥斯丁的人物形象则多以喜剧收场。
情节安排:张爱玲的小说情节多以情感纠葛为主线,简·奥斯丁的小说情节则多以社会 问题为主线。 反讽手法:张爱玲的反讽手法多采用暗示和隐喻,简·奥斯丁的反讽手法则多采用明示 和直接陈述。
反讽的特点是言辞或情景所表达表面上的意义与其本意形成对立,以达到讽刺、戏谑、嘲 弄的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反讽可以用来揭示人物性格、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深刻内涵。
反讽修辞手法在张爱玲和简·奥斯丁的小说中都有广泛应用,是她们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 之一。
论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女性婚恋观异同
论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女性婚恋观的异同摘要:本文从物质驱动、女性主体性的张扬、讽刺人性的残缺等三个角度,讨论了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两位女性作家小说中的婚姻爱情的不同点:张爱玲重在解构爱情,奥斯丁重在重构爱情;张爱玲重在抵抗虚无,奥斯丁重在审美愉悦。
关键词:张爱玲简·奥斯丁女性婚姻观物质原因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张爱玲和简·奥斯丁是中西方重量级的女作家,二者都涉笔成趣,刻画的女性人物都极具典型性。
可以说,这是两位异大于同的作家;但同中有异自成一家,则是两位女作家的风范。
本文试从以下两个角度,探讨和分析张爱玲与简·奥斯丁这两位女性作家婚恋观的异同。
一相同点1 物质原因对婚恋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张爱玲和奥斯丁来说,物质原因对于女性婚姻爱情的抉择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张爱玲的笔下,经济基础显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红玫瑰与白玫瑰》被看作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作品仍然是写大都市的男欢女爱,仍然在体现着张爱玲式的人生体验和认识。
作品写一个叫佟振保的白领男人,先是爱上一个女性,但他并不把她当作妻子,而只当作情人,所以,当这个女性提出要和他结婚的时候,他没有答应。
后来,他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但这个女人使他非常失望。
小说实际反映了现代都市社会中的人性状态,即爱情无非是欲望的膨胀,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注定不会长久。
《倾城之恋》描写了女性与具有流氓品格的男人相爱的故事。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都带有感情游戏的特点:只要娱乐,只要感情欲望的满足,却拒绝爱情、婚姻。
女性无法抵抗那种豪华生活,即使知道男人有可能把自己当作玩物,也要挺身而出,投入到他们的怀抱。
如白流苏感到范柳原对她就是高级而文雅的调情。
实际上,白流苏结婚背后的一个很大的动机就是看中了范柳原富足殷实的家庭环境。
而《金锁记》更是张爱玲物质决定婚恋的代表作。
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地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她具有极强的金钱情结。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张爱玲原名张媖,于一九二零年九月三十日出生在上海。
父亲是张志沂,母亲黄素琼,两人都是名门之后,家中还有个弟弟张子静。
虽然家出名门,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充满不堪的回忆。
因为父亲沉迷于鸦片,并且对他们姐弟两没有尽到做丝毫父亲的责任。
接受过新教育的母亲终受不了父亲的颓废,在张爱玲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了离婚。
后来父亲张志沂娶了后妈孙用蕃,因与后妈发生口角,张爱玲逃出父亲家,投奔母亲。
虽然张爱玲有个悲惨的童年,但这些也都是她后来写作的资源,因为她的生活就是一部剧。
大学时期,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后来因为战乱转入香港大学。
在此,她结识了她最好的朋友炎樱。
1942年,因为香港战乱,她俩一同返回上海,此年,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优质作品。
后来张爱玲与有夫之妇胡兰成相爱,胡兰成为她离婚,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胡兰成难改风流本性,张爱玲无法忍受以致离婚。
而后她全身心投入写作,直到遇见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
此后,张爱玲开始出版全英文小说。
在一九六零年,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第二任丈夫在一九六七年去世。
1995年,张爱玲被发现死于洛杉矶的公寓之中,享年74岁。
张爱玲作品有哪些特点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张爱玲---简介
1950~1980
1952年赴香港,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赴港后,在美国 驻香港新闻处工作。
• 1955年秋天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离港赴美。 • 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 1960年成为美国公民。 • 1961年,为收集写作材料,她从美转台回港,也是她唯一的
台湾行 • 1967年,赖雅去世 • 1970至1980 十年,是张爱玲研究红楼梦的十年 • 1972年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 • 1973年定居洛杉矶。 • 陆续出版了红楼梦魇,张看等等
•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 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 1925年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 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 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 《三国演义》。
• 1930年十岁时,母亲坚持送张爱玲 进黄氏小学。
6
1980~1995
• 陆续出版海上花列传,怅惘记,余韵等等 • 93年完成对照记,94年出版 • 1995年9月8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
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五岁。 • 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遗体 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 • 9月30日张爱玲的生忌,林式同与数位文 友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张爱玲
1
经历
1920 —— 1930
1930 —— 1940
1940 —— 1950
1950 —— 1980
1980 —— 1995
2
• 1920年9月30日出生上海麦根路, 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 孙女。
• 1921年12月21日弟弟张子静出生。 其弟出生后被后母等人所摧残。
中国作家张爱玲简介
中国作家张爱玲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
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下面是。
早年经历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童年照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煐。
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浙江温州。
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
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
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
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张瑛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
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
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
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
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
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
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
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
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
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笔下的“灰姑娘”形象比较——以《倾城之恋》和《傲慢与偏见》为例摘要:张爱玲与简·奥斯汀是人们所熟知的两位知名女作家,她们虽然处于不同时期、置身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但其作品都以描写爱情婚姻题材见长,充分观照女性的悲苦命运,并将冷静的笔触深人到女性隐秘的内心深处,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象,受到无数赞誉和瞩目,也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灰姑娘”原型形象这一角度出发结合两位女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简·奥斯汀;“灰姑娘”原型夏志清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为张爱玲辟专章,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而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也说:“在所有伟大作家当中,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
《倾城之恋》和《傲慢与偏见》分别是张爱玲和简·奥斯汀的经典代表作。
这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之下,风格迥异,但从其中的故事结构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相同的故事母题——“灰姑娘”原型。
“灰姑娘”形象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曾在公元前1世纪记叙了一位嫁到埃及的希腊少女洛多庇斯的故事:洛多庇斯当时正在溪水边洗衣服,突然一只鹰飞过将她的鞋子攫去并让鞋子掉在了身在孟斐斯城的法老的脚下。
法老爱上了鞋子的主人随后在全国寻找,最终找到了洛多庇斯并娶她为妻。
不同版本的“灰姑娘”的故事原在欧洲民间广为流传,后来才由法国作家夏尔·佩罗和德国的格林兄弟加以采集编写,并加入了仙女、南瓜马车和水晶鞋等元素,形成了我们现在最熟知的“灰姑娘”。
这样的故事虽几经变形,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都是社会地位高的男子爱上社会地位卑下的女子,几经周折后喜结良缘,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就是一个“灰姑娘”的形象: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后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过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
偶然认识了帅气多金的单身汉范柳原,白流苏便孤注一掷,用自己作赌注,远赴香港想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然而征服范柳原这样的黄金单身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还得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白流苏用心良苦又矜持自重,令这段恋情波折重重。
最后在香港战乱之际,白流苏终于如愿以偿,“倾城之恋”完美落幕。
而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也是充当了“灰姑娘”的角色:伊丽莎白出身于一个没有多少资产小地主家庭,居住在乡下,财产微薄、社会地位低微,在一次舞会上与贵族达西先生一见钟情。
由于当时法律的规定,加上伊丽莎白父亲没有儿子,因此结婚成为当时伊丽莎白姐妹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而伊丽莎白却没有遵从于传统的婚姻价值观,先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不为财产而结婚);接着拒绝了贵族达西的首次求婚(没有平等的爱情)。
她认为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并将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这也是奥斯汀本人的婚姻理想。
最后伊丽莎白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和达西结婚,是因为达西改变了以前傲慢自负的神态,两人产生了共同的思想感情,从而有了平等的爱情,而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也是地位差异的一个侧面的反映。
由于国别、时代和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白流苏和伊丽莎白的形象性格、经历大相径庭:伊丽莎白聪明外向、活泼可爱;白流苏则内敛、矜持。
然而她们都步入了“灰姑娘”命运的转折点:即处境困难、地位低下的女子遇见了地位优越、多金的男子,经历一番周折后终成眷属,由无所依靠到有所依靠,地位变高,逆境变顺境。
现代版“灰姑娘”的人生博弈文学总是在受制于原型和突破原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在兼容并包和锐意更新中趋向更完善的境界。
这是因为,“一方面,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于某些永恒的主题,某些终极性问题的关注”,诸如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鞭挞,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信念,对幸福没满的追求,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向往。
“另一方面,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
而白流苏和伊丽莎白无疑是“灰姑娘”这一传统原型人物的变体,具有现代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内涵,更多地表现出现代女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需求,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
首先,都有不顺从的反抗精神。
白流苏虽然成长于旧中国的封建大家庭,从小接受传统女子教育,但其柔弱沉静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不屈的心。
她先前顺从父母之命与唐家少爷成婚,可婚后不堪忍受丈夫的纨绔子弟习气,毅然选择了离婚。
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追求自由与丈夫离婚违背了伦理道德,是被众人所唾弃的行为,这也成为白流苏一辈子的污点。
而之后白流苏在舞会上与范柳原跳舞更是令旁人目瞪口呆,一个离过婚的女人竟然在公开场合公然和妹妹的相亲对象跳舞调情,在世人眼中实在不合体统,但白流苏就是不守陈规,不按常理出牌,虽然外界对此颇有微词,但这次主动出击为她日后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而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以谦卑顺从为美德。
伊丽莎白虽温和有教养,但其性格倔强、能言善辩、调皮活泼,爱开小玩笑、喜欢捉弄人。
这些特点都与当时的社会传统格格不入,她身上的自由精神更是显现了现代女性意识。
也正是由于这种反抗精神,伊丽莎白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也能一反传统女性默默忍耐的自我克制,大胆为自己辩解。
即使处境艰难,仍然态度坚决地拒绝了父亲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因为她无法接受对方的虚伪冷酷、爱慕虚荣和愚蠢固执,无法为了财产而结婚,即使因此面对母亲的责骂也绝不妥协退让,态度坚决,丝毫没有当时一般女性的胆怯羞赧。
其次,都有强烈的自信。
白流苏聪明美貌、为人处世处处透出精明,她自信于自己的心机和阅读人心的本领、能够牢牢控制住对范柳原的情感,她懂得利用天生的优势,以女人的柔弱示人,表面受制于人,实则以退为进,以弱胜强。
对白流苏而言,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强大自信使她做出更理智的选择,保持神秘的距离感,以等待的姿态加速情感的催化。
也正是这种自信使她准确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而伊丽莎白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她能从人的外在举止做出判断,而且在持续观察后发现深层品性的特征,并且坚持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原则。
“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肯定不会因为其他人对她好而轻易改变主张”,一旦形成自己的认识,常坚定不移地采取果断的行动。
这使她在与男性的交往中保持着强烈的自信,在众人面前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同男人一样影响着听众,也使达西渐渐了解了她的“卓尔不凡”。
然而,无论是伊丽莎白亦或是白流苏,两个人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其不彻底性。
伊丽莎白最终嫁给了达西,过起了贵妇的家庭生活;白流苏也如愿以偿地嫁给了范柳原,找到了后半生的靠山。
两人殊途同归,都选择了通过婚姻的依附关系来实现其自我价值,这似乎是对她们最初想要挣脱的男权价值观的回归,也是女性意识觉醒不彻底性的表现。
张爱玲曾说:“从腐旧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
”’因此,伊丽莎白与白流苏的结局虽然是众望所归的圆满结局,但仍旧是庸俗的。
“面包”还是“玫瑰”选择“面包”还是“玫瑰”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权衡、令人头疼的问题,而这两者之间的抉择也透出一种婚恋观念的差异,作家笔下的白流苏和伊丽莎白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婚恋观也有同有异。
首先,她们都有现实功利的婚恋主张。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虽动摇了英国固有的社会文化传统,但英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在当时,女性没有广阔的生活空间,绝大多数成年女子只能通过出嫁,依靠丈夫养活,因而在婚姻上不可能有多少自主权,也没有法律承认的独立人格,只是丈夫的附庸品。
而张爱玲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妹和所缔造的畸形社会。
在“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里,男性都是女性生活的核心和全部内容,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婚姻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女人的下半生过的是否幸福。
这样相同的附属地位,使得在张爱玲和简·奥斯汀笔下的白流苏和伊丽莎白在对待爱情时都显得比较现实和功利,追求一种物化了的爱情。
白流苏一个弱女子,身无长技,她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出路是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因此偶遇范柳原后不惜奋力一搏,抓住这仅有的救命稻草,正如作品所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为了不寄人篱下,白流苏在争取婚姻而不得的状况下,只能无奈地屈就于作范柳原的情人。
最后还是香港的沦陷成就了这一段“倾城之恋”,结局看似完美,却有一种无言的荒凉。
正如张爱玲在小说结尾处写道:“胡琴咿咿哑哑拉着,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在简·奥斯汀看来,金钱对于婚姻来说野是必须考虑的,正如她在《傲慢与偏见》的开篇处写道:“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伊丽莎白虽然在择偶时也需要屈从经济上的压力,但她却始终将爱情放在首位。
由此看来,简·奥斯汀与张爱玲都坚持经济条件是婚姻维系的前提基础,爱情需要理性的调和约束;都强调应从客观实际着眼,以冷静的心态谨慎选择婚姻,在周全的利弊权衡中找到把握婚姻的最佳着陆点。
这既考验了女性的判断力,也显示出其为人处事的智慧,我们在白流苏和伊丽莎白身上可以找到这样的聪慧决断之处。
其次,两者也有差异。
简·奥斯汀认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拥有它。
在她看来,成功的婚姻是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把握的机遇,伊丽莎白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她与达西经过互相了解,彼此消除了偏见和傲慢坠入爱河之际,受到了凯瑟琳夫人的侮辱责骂,但她既不动摇也不妥协,而是大胆地捍卫自己赢取理想婚姻的权利。
伊丽莎白身上女性特有的细致敏感的睿智,坚持己见、毫不妥协退让的勇气,自尊自信的道德力量,据理力争、敢作敢为的胆识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促成了她令人惊羡的婚姻,借此改写了人生命运的航线。
而张爱玲则认为人力在虚幻偶然面前无法掌控命运。
在她看来,生命是由无数的偶然串联起来的珠子,所有的可知都是留给未知的准备,人受一切无常和未知的捉弄,被不可抗拒又无从知晓的巨大无形的力量左右。
这样的悲观态度或许也和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环境和两次失败的婚姻有关,她将这种虚无感蔓延到婚姻中便衍生出对此无法把握的感慨唏嘘,产生既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之感。
《倾城之恋》的名字就很值得品味一番,“倾城”指一座城的倾覆沦陷,而恰恰是香港全城的陷落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
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白流苏在获得安稳婚姻的同时已经隐约感到人生的不可靠,因此更加感到人在这不可靠面前的无能为力,因而常常陷入无法躲避的莫名惆怅之中。
这部作品是张爱玲笔下难得的一篇皆大欢喜结局的小说,但不是十全十美,其中饱含深厚的哲理蕴味:人生世事无常,每一天会有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令人深深的不安或担忧,人生也因此变得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