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 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06ca4646b307e87101f696ea.png)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3、“批判理论”的前提是:人是全部历史生活形式的生产者, 人能够改变现存世界。传统理论是演绎性的,具有数学的性 质,而“批判理论”是辩证的,运用的是总体性概念。传统 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实证主义哲学。 • 在具体内容上,“批判理论”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对现实 社会问题的批判性研究,一是对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及一切 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激烈批评,既批判传统科学理论的对 象,又批判其研究方法。
第二节 马尔库塞
• 赫尔伯特·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 1919年起在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1922年获博士 学位。 1928年任海德格尔的助手。1932年进法兰克福社会研 究所。 1933年流亡瑞士。1934年赴美,进纽约的社会研究所。 1950年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51-1953在哈佛大学俄罗斯研 究中心任职。1954年起任布兰代斯大学教授。1965年任加利 弗尼亚大学教授。 • 著作: • 《理性与革命》(1941) • 《爱欲与文明》(1955) • 《单向度的人》(1964) • 《反革命与造反》(1972)等。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2、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对 现存社会的态度。 • 传统理论建立在世界本来如此因而人全然不能改变它这样一 个假设之上;它规定一般概念,人们必须在这些概念中设想 该领域中的一切事实,排除了任何变化和时间性; • “批判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是人道主义,它坚持对社会进行总 体性考察。“批判理论”首先是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 定的理论,它唯一关心的事情是废除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三、文化工业
• 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 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 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认为以 商品生产为特征的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 也受交换价值与利润动机的支配,大部分文化产品成为商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标准化、集中化,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工业。 • 这种文化工业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 • 首先,具有反人本主义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绝对权威的控制 下,“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经假惺惺地统一起来了。”文化工 业通过普遍的技术,消除了社会劳动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实 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f3796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7.png)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1.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又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György Lukács)、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之侄希尔弗斯滕杰因(Hermann Schiefenhövel)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解构,关注民主、意识形态、社会控制、文化工业、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等课题。
他们试图通过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压迫和异化,同时也关注如何赋予个体以解放。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概念2.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经济体制,其观点认为国家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家财富和国家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私利,无视社会公益,将经济领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2.2.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塑造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使得大众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泛滥,并将传统和真实的文化逐渐置于边缘。
2.3. 现代性与理性化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与理性化的讨论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理性,但也存在着理性化过程的副作用,如文化标准化和个人的异化。
他们呼吁重新思考理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2.4. 异化与心灵监禁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和心灵监禁为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陷入了对自身的异化和心灵的监禁。
异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个体成为了生产工具,丧失了自主性。
心灵监禁是指个体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限制,被社会和文化所束缚。
第五章法兰克福学派介绍
![第五章法兰克福学派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203d454c850ad02de8041c4.png)
(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 哲学前提
其自然科学前提是变态心理学、达尔文的进 化论、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学说。布鲁尔和夏科 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 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弗洛伊德 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 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 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受能量概念和能力 守恒定律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体机体看做 一个能量系统,并提出心理能--利比多这一其 学说的核心概念。
第五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导论 第二节、弗洛伊德主义概述 第三节、霍克海默 第四节、马尔库塞 第五节、哈贝马斯 第六节、该学派理论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导论
一、定义 二、发展阶段 三、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四、主要代表人物
一、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 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 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 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 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 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 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 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二、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二)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1、心理结构的三个系统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处于不同 层次的三个系统: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 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 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 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 理性内容。
1、研究所的初创时期(1924-1933) 所长为卡尔· 格隆伯格(Carl Grunberg)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和社会历 史学家,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社会科 学,而不是哲学系统,其目标不是抽象的原 则,而是变化、 发展中的具体世界。在他 的指导下,研究所的方向具有经验主义的 色彩,主要从事实证的经济研究,研究项目 包括: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 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方向、 苏联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 济的转型等。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ec2a6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9.png)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指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术团体的一个文艺理论学派。
其核心是黑格尔的美学,但同时也深受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以探讨文学本质为主题。
其创始人是海德格尔、韦伯和马尔库塞。
其中韦伯最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成果:在黑格尔美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如本质论、认识论、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感性和知性的区别等问题,形成了以知觉学、精神哲学为特征的独特的“新黑格尔主义”。
提出,要使文学成为真正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摹仿生活,而应该寻找到文学自身的内容和规律。
基本观点:韦伯(alfred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并将它用在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之中,但其影响远远超出这些领域,尤其是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因为他发明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和理论,即“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
韦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理论模式,社会的结构、制度、运作、演化、发展、变迁,无一不是一种理论模式,而且是可以用一种理论模式来概括和解释的,这种理论模式就叫做理论。
实际上,这就是理论的客观性原则。
因此,他强调社会学研究要以客观理论为前提。
韦伯还将这种社会学理论,用于历史研究、政治学、宗教研究、法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成为19世纪德国极其重要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对于理论的强调、他对理论的客观性,以及他所倡导的用客观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使得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理论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使社会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另外,韦伯还是一位“文化批评”的代表,他所谓的文化,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指的是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狭隘的理解为某一特定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
韦伯指出,每一民族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所以,民族的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的骨髓之中。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42c4633f5727a5e9856a618d.png)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
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
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
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
霍克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状的偏向。
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
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
其主要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
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7091349e45c3b3567ec8b6f.png)
第一章单向度的传播------------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1、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以哲学思辨见长,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法兰克福学派众多知名思想家都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整合弗洛伊德、阿图舍等人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现代思想,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提出尖锐的批评,从而为我们从历史、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提供了模本。
第一代:阿多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本雅明第二代:马尔库塞、哈马贝斯(Jurgen Habermas)30年代主要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揭露。
40年代主要研究美国的大众文化。
2、工具性理性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性的多样性,但强烈反对被成为“工具性理性”的理性,因为这是一种用来创造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的理性,同时它还将其他东西变成方法,变成工具。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意识不断被启蒙,人从崇拜神到自认为神,经历的是理性逐渐战胜感性,如破感性,获得理性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的只是“技术理性”,一种“工具理性”,而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理性。
失去理性的媒介多元决定论和媒介意识形态3、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①文化的基本功能与人类学家刻意强调文化的实用性相反,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
“否定”:指文化应该从根本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性。
即文化必须超越现实,表达目前现实没有而应该有,不是而应该是的事物,从而鼓舞人们探求一个目前还不被现实所容得美好世界。
所以文化对现实始终有一种批判的距离,以求艺术性地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法兰克福学派理想中的文化产品不是为人所用而产生,也不会为了让大众接受而向大众妥协。
“幸福的承诺”,即文化应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世界,与将生存作为目标的现实生活有着本质不同的世界。
第5讲-法兰克福学派
![第5讲-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6ed416fff121dd36a22d8234.png)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2)目的 传统理论的目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认同。 批判理论不会为既存现实服务,而总是试图
揭露现存世界的不合理,以促进社会向着一种新 的状态和更美好的合理社会迈进
“真正的理论更多地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肯定的”
13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至60年代末)
西德时期(后) (20世纪70年代初
至现在)
•霍克海默尔 担任法兰克福 社会研究所所 长 •确立研究方 向——以“社 会批判理论” 为理论基础的 “社会哲学” •马尔库塞、 阿多诺来到社 会研究所工作
•社会科学所 迁至美国
•理论研究分 两组: ➢以霍克海默 尔、阿多诺为 中心,《启蒙 的辩证法》 ➢以马尔库塞 和弗洛姆为中 心,吸收弗洛 伊德学说
(3)、思维主体 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是抽象的、孤立的、形式化 了的个人 批判理论的思维主体是确定的、具体的、处于一 定关系中的个人
14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4)、认识方式 传统理论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社 会是一个合逻辑的过程。 批判理论在主体—客体的总体化运动中研究社会, 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合逻辑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 具体的历史过程
他认为:马克思是在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 面的社会批判 2、表明自身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
他认为:“批判理论”是朝向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
11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1)与现存社会的关系 “批判理论不仅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后代,而 且是哲学本身的传人,它不仅仅是人类当下事业 中显示其价值的一种研究假说,而且是创造出一 个满足人类需求和力量的世界之历史性努力的根 本成份。……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下解放出 来。” ——霍克海默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77a4f5fa941ea76e58fa045a.png)
我们已经跨过2000年,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文化时期,其中全球化媒介和计算机技术正产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时,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研究,来分析当前全球化文化产业中政治经济因素、新媒介技术、产品的大量出现以及各种各样的大众消费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一些用于我工作需要的理论资料。我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当前的文化和社会形势分析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 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并对当代有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家K.曼海姆的观点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论,批判理论继承了德国人文科学的精神传统,它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从理论上的实证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把现代社会视为有机的整体。针对这一点,弗罗姆在《健全的社会》和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论述中指出,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机体,而是一个病态的机体,为此不能把偏离这一社会的规范、标准的行为视为反常现象,反之应看成比病态社会标准更为正常和健康的现象。据此,他们指出西方社会学必须正视“价值重估”的问题。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即“价值中立” 时,把反对实证主义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取向。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积极参与了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他们就晚期资本主义的前景、社会学的价值前提以及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即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结构功能主义者T. 帕森斯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双方的观点可视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两种传统的概括总结,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德国一国和社会学一门学科和范围。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4d0487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7.png)
“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就不可 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 ”
“西方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 是以法兰克 福学派为代表的传播批判理论 。 ”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 派 , 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是由德国法兰克福 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 ”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 、加索画作的照
片)
4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和著作
· Walter Benjamin (沃特•本雅明)(1892- 1940) · 1936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由于对艺术品进行复制方法的多样 , 便如此大规模地增加了 艺术品的可展示性 , 以致在艺术品两极之内的量变像在原始 时代一样会突变其本性的质 , 复制技术使文化获得革命和解 放 ,给无产阶级文化带来广阔天地 · Max Horkheimer(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所长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 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1944年《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1947年《启蒙的辩证法》 1968年《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的“大众性 ”从来不被大众直接所决定 ,相反它把 人们调节成娱乐工业所期望成为的那种人 。工人阶级总是被 新的大众文化方式所左右。
·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 条件越多 ,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 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 ,没有创造性的 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1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媒介的批判
· 马尔库塞《单面人》 : 大众传播媒介让人成为“单面人 ”,诱导人们在 不断消费中得到一种虚假满足
· “虚假的需要 ”就是那些流行的需要 ,这种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团体人 为制造出来的 ,其目的在于带给普通大众一种强迫性的消费需求 。 比如 按照广告的宣传去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 , 爱他人所爱 ,嫌他人所嫌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83968dea998fcc22bcd10db1.png)
第二节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霍克海默的生平 霍克海默(MHorkheimer,1895-197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生于德国的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著作有《传统理论与 批判理论》(1937),《极权国家》(1940,与人合著),《启蒙的辩证法》(1947,与阿多诺 合著),《理性之蚀》(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等.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 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 "批判理论"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为之制订了详尽的纲领.之所以称之为"批判 理论",首先他表明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 判".其次是为了表明他的理论体系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努力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霍克海默所说的"传统理论"指的主要是近代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具有实证主 义倾向的那些哲学流派.该文被认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它清楚,全面,系统地说明了什么 是社会批判理论,确定了其对象,性质,特征,方法和批判主体,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堪定"批判 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界限来完成的. 三,实证主义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一直把实证主义作为哲学上的主要批判对象,而霍克 海默是这一批判的理论先驱.他认为只有彻底否定以唯科学主义与肯定主义为核心的实证主义, 才能建立以人本主义和否定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的社会理论,颠覆传统理论的长期统治.归结起来, 他主要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倾向,现象主义倾向,科学主义倾向,肯定主义倾向和反人道 主义倾向.霍克海默认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对一切人都直接和共同的"经验". 经验总受到包含了描述它的那些语句的整个知识体系的调节,同时也根本不存在脱离思想的感觉 经验.除了逻辑和经验的规律外,还有理性的作用,而支配理性的原则显然不能由经验和逻辑来 证明.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归结到一点,就是批判其反人道主义.在他看来,给人以规范性指导 的理论并不是基于人的经验事实,而是依赖于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充分信念,实证主义的要害就 是忽视人的主体性.他反复强调,经验事实不是纯粹被给予的,他实际上与人的活动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是人的全部感性活动的产物.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a75e172e192e45361066f583.png)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 批判理论”一词,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在思维斱法、 逻辑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斱面存在着一系列的不同点。 传统理论:把社会视为永恒的、自然的客体世界,采取顺从的态度去 接受社会,它变成了继承既存社会的理论,成了现存社会再生产过 程中的一个环节,即以智力劳动的斱式来维护现存社会的存在。 批判理论:对现存的社会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 再生产过程和现行劳动分工的限制之外,使人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旨在推翻这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寻找个人解放的道路。 批判理论不只是要揭露和消灭社会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想改造与社 会弊端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 二、本能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触及制度本身, 而是归咎于人类文明。他认为发达工业文明对人 的征服渗透到人的本能领域,严重压抑和摧残着 人性,必须进行本能结构的革命,排除压抑,恢 复人性。 1955年《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1.马尔库塞批判现代西斱社会压抑人的性本能,认为人的真正本质 是“生本能”,即爱欲。他认为人的所有活动都可能成为爱欲活 动。 2.爱欲的最高内容是使人体获得快乐。爱欲解放的核心和关键是劳 动的解放。劳动能使人整个身体的爱欲器官享受到真正的自由消 遣,劳动比其他的活动更能体现出人追求快乐的本质。由此,马 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 3.要解放爱欲,恢复人性就要迚行“本能革命”、“意识革命”, 建立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 4.革命的主体:“不幸者”,“幸运儿”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949dc65a45177232f60a26a.png)
昌盛 1950-1969
1949年霍兊海默、阿多诺等回到法兰兊福大学
重建社会研究所,出版《法兰兊福社会学丛刊》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留美,创立发达工业社会理论 60年代起,该派成为西斱哲学社会学重要流派之一 对1968年的“五月风暴”起了先导作用
衰落 1970老一代成员霍兊海默、波洛兊、阿多诺、马尔库塞、
创立 1930-1939
1930年霍兊海默接仸所长
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
出版《社会研究杂志》
法兰兊福学派诞生
1933年希特勒上台,被迫迁往日内瓦、巴黎 1934年迁至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发展 1940-1949
40年代初迁至加利福尼亚大学
以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
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
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
也发生变化
机 械 复 制 主 义
理论武器
关于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理论,着
眼于哲学、社会理论和文化批判之间的关系,
并对社会现实提供一种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批判流行
防止在灌输观点中迷失
社 会 批 判 理 论
理论武器
人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
弗洛姆等相继去世
学派内部理论分歧加深,分为左右两派
哈贝马斯、奥菲等人离开社会研究所
学生造反失败,“新左派”运动趋于沉寂
内容
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
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
文 化 工 业
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
众文化和大众媒介
内容
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 丧失了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 依赖于机械技术,内容风格千篇一律,缺 少艺术价值 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 形态,扼杀人们的独西,满
历史学法兰克福学派
![历史学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0229fcb243323968001c9267.png)
(三) 西德时期(前)(20世纪40年代末 至6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上的极盛 时期,是它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的时期。
• 在社会理论方面,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批判进到对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分 析,提出了“革命新理论”。由于“革命 新理论”的提出,法兰克福学派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它作为一个纯学术派别的特征, 它的理论走出学院书斋,开始对社会发生 实际影响,其结果是爆发了20世纪60年代 末的学生造反运动。
第四讲 法兰克福学派
• 法兰克福学派因其主要成员都曾在德国美 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过而得 名。
• 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数最多、影响最 大、前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
•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
• 霍克海默尔、阿多诺、马尔库塞、弗罗姆、 班杰明等人是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 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贝马斯、施密 特、内格特等人。
• 思维主体
• “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是抽象的孤立的 个人,是作为“世界的基础”、“脱离任 何事件”的个人,
• “批判理论”的思维主体是确定的、具体 的、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个人。
• 理论实质
• “传统理论”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 “批判理论”则首先是一种立场,一种政 治实践,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
新的研究方向:
• 1.把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结 合起来,对社会作综合性研究。
• 马尔库塞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 理论贡献”是“用交叉学科的方法探讨了 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打破了 学术分工,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运用 于认识和提出当时的各种问题。并试图回 答这些问题”。
• 2.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归结为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批判,强调“批判”是“理论 的主要功能”。
文艺学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汇总
![文艺学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80138082af90242a895e530.png)
②第二阶段
❖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 派的鼎盛时期,以阿多诺(1903-1969,1959年任社会研究 所第三任所长)、马尔库塞(1898-1979)为代表。在这一 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深 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 形态、技术理性、文化工业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学任教。 ❖ 1930年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 ❖ 希特勒上台(1933)后,他先流亡瑞士,1934年流亡美国,在哥伦比亚
大学建立社会研究所。 ❖ 1949年,返回德国,重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1951-1953年任法
兰克福大学校长。 ❖ 1959年退休,次年移居瑞士,直至1973年去世。 ❖ 主要著作有《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开端》、《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第三讲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 ❖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前期西马的新发展 ❖ 四、法兰克福学派文论的基本特色 ❖ 五、法兰克福学派文论的代表人物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
❖ 1、“社会研究所”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 ❖ 2、 霍克海默与法兰克福学派 ❖ 3、“批判理论”的提出:霍克海默的学术史贡献
❖ ①总体性概念的变化。 ❖ ②阶级意识的消失。 ❖ ③物化理论的变化。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6e1dab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f.png)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所为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达到巅峰。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包括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弗里德里希·波洛克、泰奥多·阿多诺、埃里希·弗龙姆等,他们受到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以及魏玛共和国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致力于研究工业化社会的问题,批判现代社会的异化和理性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批判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社会存在一种异化现象,即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别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被破坏了。
他们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劳动成为商品,工人没有掌握生产的权力,人们变成了商品的奴隶。
第二,意识形态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文化工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和娱乐产业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但也使人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导致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抑和限制。
第四,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化过程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现代理性追求的结果是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他们提出了“技术理性”的概念,指的是将一切问题都变成技术问题的过度理性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批判和反思促进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
他们希望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实践的参与,推动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变动性,反对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并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可能性。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力在20世纪后期逐渐减弱,但它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的许多概念和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11317d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2.png)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在德国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
该学派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影响,特别强调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从中引出了德意志问题,并对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处于民族革命的前夜。
这时候,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在对德国社会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以莱茵地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织,这就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织。
他们从工人运动中吸取养料,批判了民族沙文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于1920年10月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1921年1月15日改名为德国共产党。
后来,由于领导党的活动,该党成为德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始从事政治斗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始人是李卜克内西、倍倍尔和施蒂纳。
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
马克思、恩格斯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被资产阶级当做社会制度的理论,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
与此相反,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却遭到冷遇。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企图压制新思潮的出现。
于是,它们纷纷改弦易辙,重新提出空洞的“乌托邦”理论和“人类天性”论,把这种乌托邦和“人类天性”变成攻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武器。
“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兰克福学派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创造性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把研究劳动、分配和生产作为研究经济现象的首要任务;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它从工人阶级的利益出发,揭露了法国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
“法兰克福学派”既强调阶级斗争,又强调阶级合作;既强调资本主义,又强调其基本矛盾。
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该学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美籍德国马克思主义者霍克海默为代表的一个学派。
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
![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1b65673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2.png)
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
(1)发展概况: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主要成员均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成员而得名,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70年代逐渐衰落,由于30年代曾流亡日内瓦和美国,影响日渐扩大。
(2)理论主张: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的武器。
(3)该学派理论家以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继承者自居,同时兼收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理论、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企图调和并综合这些理论,形成现代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尖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
(4)他们的具体文艺主张虽然不同,但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现代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的特殊职能这一点上却基本一致,体现出鲜明的反异化的社会批判色彩。
(5)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马尔库塞等人,虽然布洛赫、布莱希特并非法兰克福学派,但对其发展却有极大影响,与该学派关系极为密切。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f8e497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d.png)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创始人是美籍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曾于1883年5月至次年9月在德国法兰克福所创建的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编辑部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在这一时期内,他们共同研究和写作的“两本小册子” 《神圣家族》( 1884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85年),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正式形成。
19世纪后期,由于欧洲各国先后实行了自由主义改革,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迅速发展,新旧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当时的欧洲出现社会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摆脱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局面,提出建立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础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的设想。
1884年,两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该书批判了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政策,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未来社会中的领导权及其与资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和手段。
这是两人合著的第一部著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纲领性文献。
魏玛共和国时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最辉煌的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该党机关报《前进报》,开辟了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论战阵地,创造了“社会批判”的概念。
“社会批判”的提出,使法兰克福学派成为反对普鲁士王朝、倡导社会改良的革命派哲学家集团,因此,社会批判又被称为“第四位批判者”。
他们将改良主义看做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第三条道路”。
1895年起,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为迎合国王威廉一世而纷纷转向保守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之名遂遭弃用。
魏玛共和国崩溃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保持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密切联系,并坚决抵制对两人的污蔑。
从1906年开始,他们撰写了有名的“两本小册子”:《法兰西内战》(1907)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910)。
前者全面分析了当时法国的国内外局势,揭露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犯的错误;后者则针锋相对地批判了拿破仑三世及其所代表的反动势力。
法兰克福学派.doc
![法兰克福学派.doc](https://img.taocdn.com/s3/m/7b4c8e3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6.png)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Peter Burger )、哈贝马斯等人。
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尤尔根*哈贝马斯赫伯特*马尔库赛阿多诺马克斯*霍克海默沃特*本杰明第一章法兰克福学派视阈中的电视文化—— Frankfurt school著名的文化批判学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概说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以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与批判为主要任务的哲学-社会学学派1930年至1949年间,创立时期和早期⌝1931年1月24日,霍克海默(MaxϒHorkheimer)就任所长演说《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法兰克福学派真正诞生1933年希特勒上台,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移到巴黎,1934年又迁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此期间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1949年至60年代末,黄金时代♣1949年开始回归德国,新老成员共同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兴起
二、第一阶段(早期)
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编辑本段]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可以断言,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可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又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与卢卡契、布洛赫等人是同龄人,而它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等人至今依旧健在并十分活跃。
[编辑本段]一、兴起
1923年,正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卢卡契、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反思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起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
研究所创办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它的第一任所长由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格律伯格(Carl Crunberg 1861-1940)担任。
格律伯格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中持某种中立的态度,他对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卢卡奇等西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持同样的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了西方和东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结点,它所办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对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一视同仁,既发表新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稿,发表伯恩施坦等人的文章,也发表卢卡奇和科尔施等人的文章。
可以说,格律伯格担任所长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员尚未形成我们今天所称谓的法兰克福学派。
1930年,霍克海默接替患病的格律伯格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
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编辑本段]二、第一阶段(早期)
1930年至1949年的幻年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活动地域来讲,这一时期主要是该学派的美国时期。
霍克海默与格律伯格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不把社会研究所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仅仅当作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交汇或对话的场所,而是为社会研究所的成员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建立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
霍克海默在就任所长时所做的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而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
由此,霍克海默一方面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他为这一研究引进和组织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人(第一代理论家),这些人或是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或是成为研究所新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由此而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强大阵营。
然而,事隔不久,法西斯上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大多是持激进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因而无法继续在德国活动。
社会研究所被迫于1933年迁往美国,先后隶属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
在此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
其间,霍克海默于1937年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明确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概括为批判理论。
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表了许多阐述批判理论的重要著作,如霍克海默的《独裁主义国家》、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的辩证法》、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等。
[编辑本段]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1949年至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在西德活动的时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金时代。
1949年,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等人回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二人分别担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长。
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又赴美讲学,实际上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尔诺主持。
这一时期,不仅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无论是回到德国还是留在美国)继续建构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而且一批年轻的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人开始崛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
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他们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并制定了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革命战略。
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在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学生和青年造反运动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主要代表人物已成为十分著名、十分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
代表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和《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认识与兴趣》、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等等。
[编辑本段]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从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自己的发展晚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的时期。
60年代
末席卷全欧洲的学生运动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声誉达到了顶峰,但此后法兰克福学派很快开始了衰落和解体的进程。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相继谢世,阿多尔诺于1969年去世,霍克海默于1973年去世,马尔库塞于1979年去世,弗洛姆于1980年去世。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和施密特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
施密特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的正统继承人,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依旧有效,而哈贝马斯则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他开始致力于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主张以交往理性来取代工具理性的核心地位,从而以交往行动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这些分歧反映在施密特的《论批判理论的思想》、《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与社会进化》等著作之中。
理论上的分歧破坏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间的合作。
1969年,哈贝马斯担任社会研究所的所长,但很快,由于同施密特之间关系的恶化,哈贝马斯曾于1971年退出社会研究所。
1972年施密特开始担任研究所的所长。
1983年哈贝马斯返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
虽然社会研究所还依然存在,但哈贝马斯等人更多地是作为单独的思想家而活跃于国际学术界,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学派的历史基本上已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