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40年前的那次高考
恢复高考40年主题征文启事
恢复高考40年主题征文启事“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今年是高考恢复的第四十个年头。
1977年12月,全国570万名考生在同一时刻走进了高考殿堂——“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回归。
那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但对于570万青年来说,那个冬日异常温暖,充满了希望。
老三届的高考曾经是那一代知识青年和上进青年的唯一希望,而如今的高考,虽然承担着一部分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热烈期盼,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不可避免的痛苦存在。
如果说1977年的高考“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现在的高考之于人们,更像是“个人命运的拐点”。
高考承载的意义,在这四十年中不断变幻,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它催生出了无数或悲或喜的故事,亲人的奉献、年少的爱恋、对梦想的追逐、对城市的向往,个体缤纷多姿的碎片在七月碰撞交织,许多人的命运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改变了。
那么,就请来讲述你那绝无仅有的高考故事吧。
本轮“红樱桃故事奖”,我们以“恢复高考40年征文”为主题,开始征集四十年来的高考往事。
四十年,几代人,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回忆和写出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77级第一届考生的高考及人生故事;——老三届和新三届经历的独特故事;——八十年代大学生的高考往事;……任何一年考生的往事与人生。
如果您是四十年来经历过高考——不论是金榜题名还是稍显遗憾——都请坐下来,写一写吧;您可以是当年的考生,也可以是当年的毕业班老师;您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您一个寝室、一个班级的故事;可以写高考经历,当然也可以写经过高考后,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和经历……是的,曾经的大学校园,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也许已经走远了,也许就在眼前。
不管如何,趁着这样的时候,我们来追忆吧——就算为了记忆。
同时我们也开展专访和约稿,欢迎邮箱来信洽谈,推荐你身边背负着特殊高考故事的主人公。
优秀作品将会在“有故事的人”、“凤凰读书”及凤凰新闻客户端发表,不仅有稿费还会有奖品,并有可能集结出版。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化,高考已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回顾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变化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回顾恢复高考的40年,最初的几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史的特殊因素,整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旺盛,考生数量激增。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也使得高考的开展面临困难。
然而,高考始终保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高考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0年来,高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最初的选拔学术能力,到逐渐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地完善。
如今的高考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还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变化使得高考更具有包容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高考试题的难度逐渐提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试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级。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
此外,高考试题的改革也使得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改革高考评价方式和试题难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积极推动高考改革。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
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政策配套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
这些改革为高考评价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展望未来,高考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任务。
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高考的公正性需要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需要更多的扩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2024年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考数学第三次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4年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考数学第三次联考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集合A={x|2≤x<4},B={x|x−1≥8−2x},则A∪B=( )A. [2,4)B. [3,4)C. [2,+∞)D. [3,+∞)2.复数5ii−2的虚部是( )A. iB. 1C. −2iD. −23.已知单位向量a,b满足a⋅b=0,则cos<3a+4b,a+b>=( )A. 0B. 7210C. 210D. 14.设S n为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已知S3=a4−2,S2=a3−2,则公比q=( )A. 2B. −2C. 12D. −125.已知A(−2,−2),B(1,3),点P在圆x2+y2=4上运动,则|PA|2+|PB|2的最大值为( )A. 16−62B. 26+22C. 26+42D. 326.若函数f(x)=sin(ωx)+cosx的最大值为2,则常数ω的取值可以为( )A. 1B. 12C. 13D. 147.已知[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若x=t为函数f(x)=x−1e x−1(x<0)的极值点,则f([t])=( )A. 2ee−1B. 3e2e2−1C. 4e3e3−1D. 5e4e4−18.设O为原点,F1,F2为双曲线C:x2a2−y2b2=1(a>0,b>0)的两个焦点,点P在C上且满足|OP|=32a,cos∠F1P F2=37,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A. 2x±y=0B. x±2y=0C. 3x±y=0D. x±3y=0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部分选对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数据7,5,3,10,2的第40百分位数是3B. 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μ,σ2),σ越小,表示随机变量X分布越集中C. 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n 的方差为3,则x 1−1,x 2−1,x 3−1,…,x n −1的方差为3D. 根据一组样本数据的散点图判断出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由最小二乘法求得其回归直线方程为y =0.3x −m ,若其中一个散点为(m,−0.28),则m =410.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3a ⋅sin 2A +C2=b ⋅sinA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π3B. 若a =4,b =5,则△ABC 有两解C. 当a −c =33b 时,△ABC 为直角三角形D. 若△ABC 为锐角三角形,则cosA +cosC 的取值范围是(32,1]1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E 、F 分别为线段B 1C ,D 1C 1的中点,点P 满足DP =λD D 1+μDB,λ∈[0,1],μ∈[0,1],则( )A. 当λ+μ=1时,三棱锥D −PEF 的体积为定值B. 当λ=μ=12,四棱锥P −ABCD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是9π4C. △PEF 周长的最小值为32+ 22+12D. 若AP =62,则点P 的轨迹长为π2三、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难忘,恢复高考的那些重要时刻
望、民之所求的大事。 8月8日,邓小平在科教座谈会上果断拍板“: 今年
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 要再搞群众推荐。”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赵亮宏介绍,根据邓小平的 这一精神,教育部于当年8月13日再次召开全国高校 招生会议,修正了之前于6月召开的年度招生工作会 议精神。
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几份泛黄的科教工作座谈会 简报,它的刊出日期为1977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与 教育部编。这些普通的简报记载了当年“ 科学和教育 工作座谈会”上,专家们“ 改进招生办法,保证新生 质量”的呼声与建议。
在那个年代,高校是如何招生的?“ 文革”开始后, 以考试选拔新生的招生办法被废除。从1970年起,虽 然高校陆续恢复招生,但实行所谓“ 自愿报名,群众 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其结果是录取 新生没有客观标准,“ 走后门”上学成风,学校新生 文化水平下降,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考成绩都非常优秀,一位是北京市文科第二名,另 一位是县里的文科“ 状元”。但县里扣住了她们的 档案。关于理由,一是她们在民办教师岗位做得好, 是县里的紧缺人才;二是两个人的直系亲属和主要社 会关系中,有所谓的历史问题。
接 待她们 后,招生 处 作了认真 研 究,认 为她们 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出生在新社会,一直受党的 教育培养,政治历史清楚,工作表现突出,高考成绩 优秀,应予录取,并把这一情况报告了教育部领导。 随 后,按 部里指 示,招生 处当即发函并 派专人 赴北 京市招办。最后,两位女青年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 和北京师范学院录取。
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Ⅲ卷满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命题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命题者意在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
应该说,这道题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
阅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
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高考”呢,还是写“我的高考”。
如果确定写“我看高考”,重点就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的高考”,重点就在“高考”,要写出我和高考的关系,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
只有先在思想中确定了这一点,才能接下来进一步思考文体问题和选材问题。
这道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立意:1)高考一直影响着我的中学生活;(2)从我几年来为高考所付出的汗珠和泪水的角度写;3)从高考为国选材,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4)从牵动全社会神经的角度进行分析;(5)分析高考的利与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从独木桥到阳光道——我看高考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
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 ”(””,子弟“跃龙门”的“阳光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高考回归四十年感悟
高考回归四十年感悟20XX25504019 15统计学班陈馨怡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
高考,自然也是广大莘莘学子的深刻记忆。
1977年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邓小平提议恢复高考,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历史。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古语说“四十不惑”,于不惑之年回望当年的恢复高考,更有沉郁厚重之感。
回想自己的高考那年,那一天天气很好,可是心情却丝毫不受天气影响,满脑子只有静止烦闷和忧郁。
到达考场陪同学去洗手间时还不小心打碎了手表,感觉什么都不顺利。
可是如今想到那时候坐在考场的自己,对未来是迷茫,耳边只有轰隆隆的风扇声,音响放出的考试注意事项和老师严肃的脸。
那时候的自己一心只有好好考试,因为自己的命运仿佛就交代给这四张卷子了。
考完试的同学们相互庆祝,嘴角是微笑,眼里是疲惫,辛苦了那么久,终于结束了,再见了高中同学,新的生活马上就到来了。
大学,既然叫做大学,它就必须具有高等文化水平,这个水平是客观的,而且是世界性的。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择优录取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它在整个教育工作链条中的一个影响全局的重大环节上,异常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的教育方针,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同时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回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唏嘘。
让一代迷惘七年顿时感受到生命的机会与希望,也一扫当时的“读书无用论”的阴霾,使全社会迅速形成一股空前规模的大复习大学习的热潮。
但是恢复高考的40年来,我国的高考适度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调整,但始终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自身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首先,高考制度在受到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或者影响是,其公平公正性明显弱化。
其次,于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严重影响高考制度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矛盾凸显。
1977:我的高考
1977:我的高考作者:周百义来源:《百年潮》2017年第08期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0个年头。
40年前,我与全国570万考生一起,参加了那次改变无数人生命轨迹的考试。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正式公布恢复高考。
那时,我正在大别山区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上当小学代课教师。
当我获知消息后,已如止水的心中犹如扔进了一块石子。
考还是不考,我犹豫再三……读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
在此之前,我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三次报名参加高等学校“工农兵学员”的选拔招生,结果却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名落孙山。
最后一次报名是1975年8月,那时我已当上了代课老师。
与前两次一样,虽知道自己被选中的几率很低,却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我瞒着学校领导和同事去十余里外的公社报了名,第一个冲到主审官面前慷慨陈词,强调“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大谈自己如何在农村接受了八年的“贫下中农再教育”。
结果可想而知。
我仍旧不甘心,星夜步行30里山路,去找县招生办公室,结果被在招生办、公社、县之间推诿了一番,还是榜上无名。
我明白,其中的缘由无非是家庭出身不好—我的高祖曾经中过进士,做过江苏按察使。
我不明白自己这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人为何要替他“赎罪”,但又不敢怀疑党,只是怨自己没有作出突出贡献。
另一个使我犹豫的原因是,当时我只有小学文凭。
我于1965年小学毕业,那时“阶级斗争”正“年年讲,月月讲”,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升学考试后,许多同学陆续收到县城寄来的中学入学通知书,可我望穿秋水也没有等到任何消息。
12岁的我,在羞辱和自责中参加了复读。
1966年,我又一次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仍然是在“孙山”之后。
究其原因,还是政审没通过,除了是地主家庭出身外,我父亲此刻也正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
无可奈何,我只得到小镇的农中就读,学习如何种茶树和砍柴开荒,然后跟随当小学老师的母亲下放到当地一个生产队务农。
1979:我的高考记忆
2019年高考,在热闹喧嚣中落幕。
能年复一年改变成百上千万人的命运、让10亿多人跟着牵肠挂肚的,大概就只有高考了:从高考祝福、直播准考证的生死救援到考题吐槽,从考生的传奇故事、学长干货到心灵鸡汤……每年都会有披着新衣的高考老梗,在6月的夏天“肆虐”全国,历久又弥新。
时间倒回到1979年,对于年轻人来说,那好像是一张没有着色的黑白照片。
2年前的1977年,匆忙中刚刚恢复的高考,逐渐改变着那个时代。
从那年开始,高考被固定在每年的7月7、8、9日三天,跟两年前相比,匆忙逐渐变成了从容。
这篇文章是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总监张克宣在今年高考期间的有感而发,用平实的文字回忆了40年前参加高考的前前后后,虽然没有类似如今甚嚣尘上的高考“轶事”,然而读起来也却足以让人牵肠挂肚,心惊肉跳——如果没有当时璩老师的劝说、如果没有县教育局各位干部的认真负责、“如果没有高考”“如果没有高考的公正”,一个人一生的轨迹都会滑向另一个维度。
40年,中国翻天覆地;40年,人生沧海桑田。
不变的是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奋斗不息、埋头苦干的精气神。
坚守自有坚守的美,奋斗自有奋斗的甜。
对全社会来说,奋斗是促进时代前进的动力;对每个人而言,奋斗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正如总书记所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写在前面美丽乡村72编辑 张阿蒙. All Rights Reserved.1979:我的高考记忆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总监 张克宣又是一年高考季,岁岁高考,今又高考。
据报道,今年全国考生超过1000万人,河南考生超100万人。
看着那么多学子走进考场,我的感慨颇多。
想一想,高考离我那么远,又是那么近。
我的高考是在40年前的1979年。
但细说起来,1979年的高考应该是我的第二次高考。
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我正在读高二(当时农村的高中是两年制)。
当时的要求也没那么严格,没毕业也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于是,我便懵懂地参加了第一次高考。
高考40年197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197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和答案一、[33分]本题分11个小题.每小题提出了四上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把它的号码填写在本小题后的圆括弧内.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的,得3分;选错的,扣1分;不答的,不得分,也不扣分.每小题只许选一个答案.如果选了两个答案,其中必然有错的,本小题扣1分.1.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是5安培.经过4分钟时间通过这电阻的一个截面的电量是(1)20库仑(2)50库仑(3)1200库仑(4)2000库仑答( )2.把电阻是1欧姆的一根金属丝截成等长的十段,把这十段金属丝并联起来,这样并联的一组金属丝的总电阻是(1)0.01Ω(2)0.10Ω(3)10Ω(4)100Ω答( )3.单摆的周期在发生下述情况时将增大:(1)摆锤的质量增大(2)摆长减小(3)单摆从赤道移到北极(4)单摆从海平面移到高山上答( )4.放在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1)重力和斜面支持力(2)重力、下滑力和斜面支持力(3)重力、斜面支持力和加速力(4)重力、斜面支持力、下滑力和正压力答( )5.光线透过空气中的平行平面厚玻璃板,问下图所示四种情形中哪一种是正确的?答( )(1)α粒子 (2)质子(3)中子(4)β粒子答( )7.把100克0℃的冰投入100克50℃的水中,混合时与外界无热量交换,达到热平衡后的温度是(1)25℃(2)-15℃(3)0℃(4)4℃答( )8.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把电源断开,再用绝缘的工具把电容器的两金属板拉开一些.这使(1)电容器中的电量增加(3)电容器的电压不变(2)电容器的电容增加(4)电容器的电压增加答( )9.一条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100牛顿(超出此值,绳就被拉断).用这条绳拉一个质量是2千克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绳和水平面的夹角是60°.在绳不被拉断的条件下,物体的最大加速度可以达到(1)12.5米/秒2 (2)25米/秒2(3)43米/秒2(4)100米/秒2答( )10.质量是5吨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加速度a=2米/秒2起动,所受阻力是1.0×103牛顿.汽车起动后第1秒末的瞬时功率是(1)2千瓦(2)11千瓦(3)20千瓦(4)22千瓦答( )11.一个长螺线管通有交流电.把一个带电粒子沿管轴射入管中,粒子将在管中(1)作圆周运动(3)作匀加速直线运动(2)沿轴线来回运动(4)作匀速直线运动答( ) 二、[10分]一架显微镜物镜的焦距f1=0.3厘米,目镜的焦距f2=2厘米,目镜和物镜相距16厘米.如果从这显微镜观察到的像离目镜25厘米,被观察的物体离物镜多远?三、[10分]一个潜水艇位于水面下200米.艇上有一个容积V1=2米3的贮气钢筒,筒内贮有压缩空气.将筒内一部分空气压入水箱(水箱有排水孔和海水相连)排出海水10米3.此时筒内剩余气体的压强是95个大气压.设在排水过程中温度不变,求贮气钢筒内原来的压缩空气的压强.(计算时取1个大气压=1.0千克/(厘米)2,海水密度取1.0×103千克/米3)四、[13分]有一质量是m的小球Ⅰ用长度是l的绳子悬挂在O点.把球Ⅰ拉到A点,OA是水平线,如图所示.另一质量相等的小球Ⅱ静止放在B点OB的中点).当在A点的小球Ⅰ从静止下落到B点时,跟小球Ⅱ作弹性碰撞使小球Ⅱ沿轨道BC滑出(不考虑摩擦).求小球Ⅱ经过D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圆弧轨道BD所对的圆心角θ=60°,m=1千克,g用10米/秒2计算)五、[13分]有电路如图,R1=3000Ω,V A是内阻为6000Ω的电压表,V B是内阻为3000Ω的电压表.已知:K1断开,K2接到A时,电压表的读数是4伏特;K1接通,K2接到A时,电压表的读数是8伏特;K1接通,K2接到B时,电压表的读数是7.5伏特.求R2的值.六、[13分]在加速行驶的火车上固定一斜面,斜面角是θ(见图).有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如果火车加速度小于某一值a0,物体就会下滑.设物体和斜面间的静摩擦系数是μ,推导a0的表达式.七、[8分]本题分2小题.每小题提出了五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把它的号码填写在本小题后的圆括弧内.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的得4分;选错的扣1分;不答的不得分,也不扣分.每小题只许选一个答案.如果选了两个答案,其中必然有错的,本小题扣1分.1.两条直导线互相垂直(如图),但相隔一个小的距离,其中一条AB是固定的,另一条CD能自由活动.当直流电流按图中所示方向通入两条导线时,导线CD将(1)不动(2)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靠近导线AB(3)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离开导线AB(4)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离开导线AB(5)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靠近导线AB答( )2.一闭合线圈放在均匀磁场中,线圈的轴线与磁场方向成30°角,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在下述办法中(如需要改绕线圈,用原规格的导线),用哪一种办法可以使线圈中的感生电流增加一倍?(1)把线圈的匝数增加一倍(2)把线圈的面积增加一倍(3)把线圈的半径增加一倍(4)改变线圈轴线对磁场的方向(5)把线圈的匝数减少到原来的一半答( )1979年答案一、1.(3) 4.(1) 7.(3) 10.(4)2.(1) 5.(2) 8.(4) 11.(4)3.(4) 6.(1) 9.(2)评分标准:全题33分;每小题正确答案3分,错误答案-1分,不答的,不给分. 二、0.31厘米参考解法:v2=-25厘米,f2=2厘米∴物体距物镜距离u1=0.31厘米评分标准:全题10分,(1)6分,(2)3分.(3)1分.(1)能正确利用公式计算目镜物距,给6分.只正确写出透镜公式,不知道目镜的像是虚像,须用负数代入的,只给2分.如果说明是虚像,但未用负数代入的,给3分.透镜公式写错但知道目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距用负数计算的,给2分.(2)求出物镜的像距,给3分.不会用显微镜结构来计算物镜的像距,不给分.(3)求出物镜的物距,给1分.三、200个大气压.参考解法:设贮气筒内原有压缩空气的压强为P1,筒内剩余气体的质量为原有质量的x倍.(1)潜水艇水箱中空气压强应等于该深度海水的压强,为P2=hdg+P0(P0)为海面大气压〈1〉=21(大气压)(2)对水箱中的空气,P2V2=21×10=(1-x)P1V1〈2〉对贮气筒内剩余气体,P3V1=95V1=xP1V1〈3〉〈2〉+〈3〉得(P2V2+P3V1)=P1V1〈4〉P1=(21×10+95×2)/2=200(大气压)∴贮气筒内原有气体的压强为200大气压.评分标准:全题10分.(1)4分,(2)6分.(1)正确算出水箱中空气压强的,给4分.漏算海面大气压的,扣1分.只列出<1>,没有代入数据计算的,只给2分.<1>式中没有写g,但计算正确的,不扣分.单位不配套的,扣1分.(2)正确算出贮气筒中原有气体压强的,给6分.只列出〈2〉式、〈3〉式的,各给1分.只导出或只直接写出〈4〉式的,给4分.四、35牛顿参考解法:V1是球Ⅰ达到B点时的速度. 〈1〉(2)Ⅰ、Ⅱ两球在B点作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得出球Ⅱ碰撞后的速度VⅡ:VⅡ- VⅠ(3)球Ⅱ在D点的速度VⅡ'可以如下算出:(4)设P'是在D点轨道对球Ⅱ的压力,那么=mg[3cosθ+2]=35牛顿球Ⅱ对轨道的压力P同轨道对球Ⅱ的压力P'大小相等方向相反.∴P=P'=35牛顿评分标准:全题13分.(1)2分,(2)3分,(3)3分,(4)5分.(1)知道利用能量守恒并写出公式〈1〉,给2分.(2)知道m1=mⅡ的两球作弹性碰撞时,VⅠ=VⅡ,并求出VⅡ的表达式〈2〉的,给3分,根据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只写出公式而未算出VⅡ的表达式的,只给2分.(4)知道求压力时考虑向心力和重力,得出正确答案,给5分.未说明轨道对球的压力和球对轨道压力的关系的,不扣分.扣去〈2〉中的3分,如只未说明速度交换的,扣1分;如对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速度交换作了文字说明,虽未写出中间过程的公式,不扣分.在分析压力时,知道要考虑向心力,但方向分析错误,或知道向心力,但对重力未分解或分析错误,扣3分.五、2500欧姆参考解法:(3)设电源电动势是ε,内阻是r当K1闭合,K2接通A时当K1闭合,K2接通B时当K1断开,K2接通A时(4)令(R3+r=R),解〈1〉、〈2〉得ε=10伏特,R=500欧姆代入<3>得评分标准:全题13分.(1)1分,(2)1分(3)9分(4)2分.(1)计算R1与V A并联的总电阻,1分.公式错、运算错不给分,不写单位不扣分.(2)计算R1与V B并联的总电阻,1分.公式错、运算错不给分,不写单位不扣分.(3)正确列出方程〈1〉、〈2〉、〈3〉,给9分(每方程3分).如果不把电压表的内阻计入电路参数,虽然形式列出三个方程,仍扣3分.(因为不合物理原理).(4)算出R2,2分.如果没有提到r或设r为零解题,同样给分.参考推导:设斜面上物体的质量是m,正压力是P.(1)在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上:ma0cosθ=mgsinθ-μP 〈1〉(2)在垂直斜面的方向上:ma0sinθ=p-mgcosθ〈2〉(3)由〈1〉、〈2〉解得评分标准:全题13分.〈1〉5分,〈2〉5分,〈3〉3分.(1)正确写出〈1〉式,给5分.(1)式有错误,但能正确写出这三项的大小的,给2分.漏掉一项的,不给分.(2)正确写出〈2〉式,给5分.(2)式有错误,但能正确写出这三项的大小的,给2分.漏掉一项的,不给分.(3)由〈1〉、〈2〉式解出〈3〉式的,给3分.答案中还出现正压力的,不给分.按其他方向分解,例如在竖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分解的,参照上述标准给分.用惯性力概念分析(即把ma方向反转,然后按静力学的方法计算),得到结果的也参照上述标准给分.七、1.(5) 2.(3)评分标准:全题8分;每小题正确答案4分,错误答案-1分,不答的,不给分.。
40年以前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40年高考作文题大盘点——【70年代】1977年高考作文题中断了十余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次不同寻常的考试,改写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
那年高考是分省考试,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高考作文题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一篇五百至六百字的短文。
1979年高考作文题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
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资料照片)。
40年高考作文题大盘点——【80年代】1980年高考作文题写读后感,读《画蛋》有感(达芬奇故事)。
1981年高考作文题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
1982年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高考作文题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写一段300字以内说明文字;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内。
1984年高考作文题有的同学说:“每逢写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
”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1985年高考作文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有害气体、污染)问题。
1986年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
1987年高考作文题1.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简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2.结合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400至600字之间。
1988年高考作文题《习惯》,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一九七七年,我的高考
往事回首WANGSHIHUISHOU青团河南省委举办的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文艺演出观摩。
由于李文成这一段时间活动频繁,身体欠佳,没有能够出席这次庆祝活动。
共青团鄢陵县委作为特邀代表派人专程参加。
会后,共青团河南省委考虑到李文成年迈行动不便.特意为老人购置了一台健身按摩器。
李文成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日里,与社会广泛接触,受到了世人尊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一天,他对儿子青林说,他这一生最欣慰的是参加了保卫卢沟桥,并参加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尽到了一位热血男儿保家卫国的责任;遗憾的是,自己的中壮年却陷于家乡的土地里,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没有大的作为。
1996年元月3日,李文成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岁月。
在李文成的葬礼上,鄢陵县政协、张桥乡政府、大王庄村委会及老人的故旧亲友前来吊唁,葬礼十分隆重。
2002年7月,受北京市档案馆邀请,李青林作为七七事变当事人的后代,参加了庆祝抗战胜利57周年座谈会。
其间,李青林结识了冯玉祥将军之女冯理达女士、佩剑将军张克侠将军之孙张权、何基洼将军之孙何刚、金振中之子金天宇等人。
作为原二十九军将士的后代,大家相见恨晚.彼此都很珍视这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战友之情。
2017年1月7日,鄢陵县人民政府特意为李文成老人雕刻了一座汉白玉雕像.巍然屹立在张桥镇育红小学院内,成为后世的人们瞻仰英雄的丰碑。
责任编辑尹德佼邮箱ydj@1977年高考考场又是一年高考时,看着学子们秣马厉兵、志在必得的劲头,年逾花甲的我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40多年前自己参加文革后第一届髙考的情形涌上心头,历历在目。
1977年10月,从收音机里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我的心中充满惊喜.同时又不无担忧,毕竟由于文革耽误了大好时光,当时我已是高中毕业后务农4年的农民了。
听到高考消息后,我按捺不住要试一把的冲动,悄悄来到公社高中缴了5角钱报名费,填写了报名表,大约在离考试十来天时,我收到了准考通知.这才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
北大中文系77级: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恢复高考40周年
北大中文系77级: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恢复高考40周年【导读】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
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
新三届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北大中文系77级原载:南方人物周刊(2007-12-18)1978年春,18岁的北京姑娘查建英推着自行车站在北大南门外,望着校门上“北京大学”4个字愣了愣神儿。
“特想掐自己一下。
”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天,查建英爽朗地笑出了声儿,“感觉自己前一天还在地里干活呢,怎么第二天就成大学生了,还是北大!”29岁的杨迎明没有她这么好的心情,锁上家门的时候,他甚至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恼。
恢复高考前,他已经在北京市文化局工作两年,成了家,还有了一个女儿。
“高考只是试一试,没想到真考上了,通知书下来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儿,生活的惯性一下子被打破了。
”身材高大的他拎着简单的行李走进32号宿舍楼,发现自己所在的班级绝大多数都是北京人,大家很快熟络起来。
葛兆光一觉醒来,就先听到了走廊里咋咋呼呼的北京话。
他坐在床上发了一会呆,定睛看了一眼周遭,谁也不认识。
他是前一天晚上从北京站被学校直接拉到32号楼的。
一个人从贵州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咣啷咣啷的火车上,老母亲手捧着录取通知书欣喜若狂的样子总在眼前浮现。
如今,自己真的已经到了这个将要改变命运的地方。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样,在哪里,那时候并不清楚。
”高考他们的入学档案上都写着北京大学中文系77级,但分属于3个不同专业,查建英是文学专业,杨迎明是新闻专业,葛兆光则是古典文献专业。
1977年冬,关闭12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全国共有570万考生参加冬季高考,其中绝大多数考生报考了文科,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这些考生心中的太阳。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是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对于查建英他们这些考生来说,那一年他们的确是在“战斗”。
在北大读书期间的查建英。
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_高考录取率_中国高考40年
每年初夏,杏黄麦熟,鸣蜩嘒嘒,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
这是一场全国性选拔人才的大会战,事涉每个考生的命运,也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不仅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奋力拼搏,全社会也在密切关注。
2017年的高考还另有一番意义,星移斗转,时光如梭,恢复高考的第40个年头。
回首往事,40年前的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宣布恢复高考,停止了11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重启,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恢复高考,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而且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造就了无数人才,改变了社会的风气,增加了国家发展动力,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迎来了长达40年的黄金时段。
1977-2017,四十年高考,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千百万个人生的转折。
1977年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这一天,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1978这一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
这是一张珍贵的1978年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1979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
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1980这张旧照摄于当年开考前的考场,两名女生正在交谈。
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
面对着未知的考试与前程,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轻松起来呢?1981这是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越发坚定地扎根在年轻人心中。
武大1977级校友重返珞珈山纪念恢复高考40年
弄潮时代敢为人先1977级校友重返珞珈山纪念恢复高考40年晨雾/转帖新闻网讯(记者吴江龙)40年前,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珞珈山,40年后,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们重返珞珈山,重走青春路,重温同窗情,感恩母校的培养教育,纪念恢复高考40年。
10月7日,1977级校友纪念恢复高考40年返校聚会活动在梅园小操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770多位校友齐聚一堂。
校党委书记韩进、副校长周叶中、原校长刘道玉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1977级哲学系校友胡树祥主持活动。
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武大人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1977年,时任武大化学系副教授査全性在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上率先呼吁恢复高考,得到与会人员赞同和主持会议的邓小平肯定,武大校友,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刘道玉等,积极推进当年恢复高考事宜。
关闭十年的高考考场就在1977年重新敞开大门,570万考生幸运地从田间、车间、哨所走向考场,一代知识青年命运由此改变,中国教育的走向也得以改变。
10月6日,返校校友代表专程看望了査全性院士。
韩进代表学校对校友返校聚会表示热烈欢迎。
他指出,1977级校友是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恢复高考以后武汉大学培养的一批优秀毕业生。
“感谢校友对母校的关注和支持,母校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大家的根都在珞珈山,母校永远牵挂你们,希望校友们常回家看看。
”文科代表、中文系1977级校友谢湘回忆了40年前恢复高考的时代记忆,以及当时校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说,我们不仅是时代的受益者、见证者,也是时代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40年过去了,我们心中对母校美丽的形象,对大学生活美好的印象总是那么清晰,对母校的感恩之心也从来没有改变。
“今年是我们77级入学40周年,平均年龄60岁,40加60正是理想的100,再也没理由不回‘珈’了。
”理科代表、生物系1977级校友李国民说,“无论获得何种荣誉,取得多大成就,我们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武大人。
高考恢复40年:那时没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
高考恢复40年:那时没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作者:杨津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7年第19期我们绝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考,也往往觉得,高中生活太枯燥无味,整日除了背书,就是做题。
然而,在1966到1977年高考废除期间,许多知青在艰辛劳作之余,依旧坚守着对知识价值的认可,暗自盼望着“高考”这一公平竞争机会的来临。
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老老少少”争相报名,结婚生子的人和在校高中生同场竞技,师生、父子、叔侄一起上大学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40年过去了,对于高考,我们早已不再万众期待。
但我们应该回望那段历史,看看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备考的,那届高考对个人及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
回顾的同时,我们或许还会发现,那时的经历对如今势在必行的高考改革不无警示意义。
1977:个体命运的转折与社会常态的回归中国高校招生制度在1949年后经历过几次大变。
1952-1965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66年“文革”爆发后,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大、清华等学校进行“推荐制”试点;1972年,高校全面恢复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原则,给予“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推荐资格,至于应届高中生,或者进厂务工,或者下乡劳动,失去直接升学的机会。
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积压11年的历届中学生,才又一起走进考场。
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老老少少”,“老三届”(1966、1967、1968年三届初高中)的毕业生,很多超过30岁,早已娶妻生子;而同场竞技的在校高中生,还不到20岁。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师生、父子、叔侄、兄弟同考,一起上大学……废除高考“无产阶级化”的大学只有工农兵才能上1966年“文革”爆发后,“分数挂帅”“智育第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等,被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理念大肆批判,高考制度随即被废止。
我国历史上,最难的三次高考,2020年高考将会载入史册!
我国历史上,最难的三次高考,2020年高考将会载入史册!展开全文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高考已经走过40个年头。
在这40次的高考里面,因为高考录取率、试题难度等问题,使得有三次高考变得非常的难,让人记忆深刻,许多考生的命运都因此被改变。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聊一下,哪些年份的高考比较难。
一、1979年高考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可以说是非常的难。
因为我国的高考曾经中断过十多年,也就是说1979年的高考的考生数量,是十多年来的总和,这样的考生数量,导致竞争是非常的激烈。
许多人都已经成家立业,带着孩子来参加高考,这可能在中国的高考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
当年高校的数量非常的少,录取率很低,据说没有超过5%。
一个县可能都没有一个本科学生,只有部分学生考上大专和中专。
因此,1979年可以说是历史上非常难的一年高考,能够考上的学生,命运都会被改变,可以说是村里的榜样。
二、1999年高考这是20世纪最后的一次高考,也是国家开始落实素质教育的第一年。
可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专家在组织高考试题的时候,也是充分落实相关的要求,使得题目的创新性非常强,与以往的试题风格完全不同,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这一年的的高考也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平时爱思考、有创新能的学生,数学以及理综都考得特别好,而平时比较呆板,不会灵活变通的学生,就考得非常的差。
所以1999年的高考也是非常的难。
三、2003年高考这是21世纪以来,最难的一次高考,许多学生的命运都因此被改变。
因为在那一年,有人盗窃了高考试卷,国家为了保证公平,临时启用备用卷。
所以当年的高考数学题目非常的难,可以说是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数学能够达到100分的学生,就可以说是学霸,学生普遍的数学成绩只有50分左右。
这一年的高考数学平均分数创下历史新低,导致学生的总分非常的低。
对于中等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非常大的打击。
因此,这次的高考没有拉开差距,高考志愿填报即变得更加不公平。
恢复高考40年演讲稿
恢复高考40年演讲稿40年前的今天,我们迎来了高考恢复40周年的重要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变迁和成就。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高考恢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40年前,中国决定恢复高考,这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正式迈入了新的阶段。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恢复40年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变革。
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逐步均衡,教育公平的不断推进,都是高考恢复40年来的重要成就。
我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公平不断增强,人才选拔机制不断优化,这些都是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可喜变化。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考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刻板性也亟待改革。
在高考恢复40年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和使命,为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以应对高考制度的挑战。
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为高考恢复40年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祝愿高考恢复40周年快乐,祝愿中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祝愿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愿高考恢复40年的光辉历程永远熠熠生辉!。
1977:决策恢复高考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地写上一笔,上百万青年投身到火热的高考“战场”上。
而此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0年。
揭开序幕:邓小平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1977年6月,温元凯给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写信,内容是关于“加强基础化学研究”方面的。
他没想到,方毅不仅给他回了信,而且同时通知中国科技大学党委,要党委支持他的基础化学研究。
后来,温元凯得知,是方毅推荐他参加了邓小平召集的科教工作座1977:决策恢复高考/碧 澎▲ 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谈会。
这年暑假,温元凯突然接到通知,让他赶去北京开会。
温元凯心想,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助教,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有什么关系?1977年8月3日,当时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在机场迎接了温元凯。
刘告诉他,这次座谈会是邓小平副主席邀请的,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召开。
到会场拿到会议资料,打开册子一看,温元凯大吃一惊。
这个名单上都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
其中有北京大学的周培源、清华大学的何东昌、复旦大学的苏步青、南开大学化学家杨石先,等等。
温元凯心想,这个会议肯定是很重要的。
会议是邓小平主持的。
他穿了一身军装,神采奕奕,他说自己已向中央建议,科技、教育荒芜一片,他要先管科技和教育,给大家当后勤部长。
他希望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尽管提出来。
当时“文革”刚结束,左的思潮在社会上还很猖獗,所以30多个代表面面相觑,没有人发言。
经过再三动员以后,大家推年纪最大的先发言。
温元凯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杨石先教授,他一开口就检讨自己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一定要好好改造,下工厂、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因为自己是小人物,在座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师长,所以温元凯没敢举手发言。
对社会知识青年考大学的政策,邓小平考虑得十分周到。
他专门将拟定的招生办法“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中“单位同意”一条去掉。
他说:“比如考生很好,要报考,队里不同意,或者领导脾气坏一些,不同意报考怎么办?我取四分之三,不要这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忘40年前的那次高考
莒县长岭镇中心小学:李彦福
1977年7月,我毕业于当时的莒县三中(后为莒县寨里河中学)。
积极响应“农村天地,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回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积极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我们那一代青年的崇高理想。
1977年10月,我是从家中的小喇叭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的,
还听清楚了“凡是往届、应届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参加今年的高考”。
我也敏感地意识到,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年多来,国家的形势也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虽说十年多的文革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它的影响仍在。
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大干快上,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国家及时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这在当时真是利国利民的英明决策。
过了几天,我找出仅有的几本中学课本,在劳动之余复习,准备应考。
这期间我们几人还去过寨里中学、石井中学找老师咨询过、辅导过。
但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式地,根本就没有安下心来。
自己心里明白,各科文化课的学业成绩也太差了,常规的知识都不会嘛。
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后,我们同全国几百万考生一样,怀着忐忑和喜悦的心情,同时参加了那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考。
虽说考的一塌糊涂,还是给我们那时代青年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是的,时代变了,国家的教育形势变了。
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科技教育事业必须要走在世界的前列。
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首先是科技教育事业的现代化。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是科技教育事业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
经过那次高考,也真的知道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那一代青年们才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客观的说,也是那个特殊时代所造成的。
你想呀,我们上学的时间,正是十年文革的时期。
我1968年上小学,读的是《毛主席语录》、“老三篇”。
1973年上初中,学的是黄帅、张铁生。
1975年上高中正是“学农、学工、学军”时期。
在“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最高指示下,我们也算是读完了中学。
但学到的文化知识,真是少得可怜。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开国领袖的相继离世,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待国家教育形势逐步好转时,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
记得高中毕业前夕,有些老教师就曾经对我们说过:“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将来会有用的------”可惜那时的我们并没有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再后来,我有幸做了乡村小学民办老师。
深知自己文化知识的贫乏,更怕误人子弟。
知耻而后勇,几十年来,默默无闻,苦苦追求,从头学起!也许是教学相长吧。
通过函授学习、成人高考、先后取得了中师和大专学历,成长为一名高级教师。
蓦然回首,岁月如梭。
一晃40年的时光过去了,我也走近了花甲之年,来年就要退休了。
回顾这段经历,感慨万千;赞叹祖国的繁荣昌盛,感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这是我一个老教师的心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