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219402339_“十四五”时期以信息化支撑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策略探究
“十四五”时期以信息化支撑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策略探究佟连刚(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4)一、引言《河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高校须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十四五”时期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信息化作为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科研学者针对以信息化支撑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课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以信息化支撑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价值,但仍有一些不足:(1)没有提出在新形势下依据高校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进行创新转型的应对思路和具体措施。
(2)对信息技术支撑引领高校管理的广度和维度分析不够透彻和全面。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如何主动应变,创新转型,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赋能高校教育创新发展,构建高校治理科学体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一)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高校治理体系指的是高校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等各方主体构成的制度体系及参与相关教学、科研、管理的所有组织及其结构关系。
治理能力指的是通过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科学运行各类管理手段,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和规范管理水平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综合治校能力[1]。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改革、创新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持续变化的需求,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科学运用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加强权责划分,制定流程规则,畅通沟通渠道,完善监督体系,解决高校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提升综合治校现代化水平,促进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2]。
高校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与应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与应用一、引言高校信息化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评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和水平,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了当今高校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是用以评估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效和水平的标准体系。
评估体系的设计需要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目标,既要考虑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又需要考虑高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内容,具体体系包括:1.信息化设备和设施评估指标:主要针对高校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其它辅助设备的建设情况、配置规模、技术水平和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开展评估。
2.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指标:涉及课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并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3.信息化支撑服务评估指标:主要评估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情况和服务水平,包括数据中心、网络运营、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
4.信息化管理评估指标:从组织结构、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等方面,评估高校信息化整体管理水平和与信息化目标的协调性。
以上评估指标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纳入评估范畴,较全面地反映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水平,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的应用高校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
1.高校信息化建设自我评估高校信息化建设自我评估是高校通过制定评估标准、收集各类数据和信息,自主开展评估活动的过程。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评估标准,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增加信息化投入和资源配置。
自我评估是推动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发展和提高信息化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
2.高校信息化建设第三方评估为了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一些高校选择第三方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评估。
高校信息化三级指标评价体系设计及测度研究
1 高 校 教 育 信 息 化 评 价 体 系的 研 究 、 计 现 设 状 与不 足
1 1 高校教 育信 息化 评价 体 系的 研 究现 状 2 0 . 02 年 以来 , 国高 校 信 息 化 评 价 体 系 研 究 与 设 计 , 我 以
高 校信 息 化 三 级指 标 评 价 体 系设 计 及 测 度 研 究
蒲善 荣
,
刘 建泉
( .四川 文 理 学 院 教务 处 ,四川 达 州 6 50 1 30 0; 2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 ,四川 成都 6 0 3 ) 10 1
摘要 : 分析了 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二级指标 评价体系 研究 与设 计中的不 足 , 结合高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发 展的制约条件 , 对指标要素集合中的定性元素及重要性进行 了研究 , 通过运用三层综合模糊评判方法对 高校 教育信息化要素的主成分特征及各从属层指标进行 整理后导 出第 三级指标 , 并采 用方根法和 MA L B数学 TA 软件对模型进行校度检验 , 设计出均衡 的可降低评价过 程中主观随意性、 提高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 体系信度 与效度 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框架模型 , 为提高高校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 教育信息化 ; 级指标 ; 三 评价体 系 ; 设计 ; 权重测 算
指标层 级 的深度 不 够 , 测度 有 失合理 性
二层指 标
国家确定 的 信息化 六要 素和 《 通 高等 学校 本 科 教 普 学工 作水 平评 估指标 和等级标 准 》 《 通高 等 学 校 、普 基本 办学 条件 指标合 格标 准》、 教 育管 理信 息 化标 《 准》 为指南 , 吸取 马 克 卢 普 法 、 拉 特 法 、 息 化 指 波 信
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前言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的信息安全,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
27号文明确了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5年内建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IA(Information Assurance)的构想。
目前,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3大基础信息网络(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和互联蜘络)和8个重要信息系统行业(金融、电信、证券、保险、民航、铁路、税收和海关)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逐渐建成,并投入使用。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紧密耦合,且有大量人的行为参与其中的综合发展进程。
然而安全因素和系统因素相互制约,使得信息安全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信息安全保障会伴随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为了保证国家基础网络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等关键部门所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长效机制,迫切需要针对不同重要行业、业务系统研究建立科学的、可度量的,可操作的信息安令保障评价指标体系(Indicator),对其信息安全保障的整体状态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与描述,从而确定所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水平、保障实效和保障周期等问题。
闪此。
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就是用一组科学的、可度量的指标作对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保障功能、保障效果和保障周期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评价。
2、相关工作现有的安全评估方式可以大致归结为4类:安全审计、风险分析、安全测评和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等。
大部分通用的信息安全标准,如ISO17799,ISO13335等,其核心思想都是基于风险的安全理念。
信息技术先进的国家,例如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在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已经率先开展了研究工作。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及方法 。
一
首先 由专家对 6个一级指标 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 比较 , 用 判断尺度进行判断 , 以确定矩阵元素。判断尺度的定义见 表 1 :
表 1 判断尺度定义衰
判 断足 度 定 义
笔者把这六大要素作为一级 指标 , 并且给每个一级指标分配 了若干个二级指标( 总计 3 个)其具体构成如下 : O 。 战略地位包括组织地位 、 信息化规划和预 算、 人均经 费、 经费 增长 率、 目标定位 、 建设 思路 等 6 二级指标 ; 个 基础设施包括 网络
设 备 、 联 速 率 、 络覆 盖 率 、 作 用 计 算 机 、 媒 体 教 室 、 星数 上 网 工 多 卫 字 传 输 系 统 、 务 设 施 等 7个 二 级 指 标 ; 用 状 况 包 括 OA 系 统 服 应
近 年 来 。 校 信 息 化 建 设 如 火 如 荼 , 多方 面 都 取 得 了 很 大 高 许 的进 步 。但 也 还 存在 诸如 “ 硬 轻 软 ”“ 建 设 轻 应 用 ” “ 目攀 重 、重 、盲 比 ” 问题 . 规 范 、 导 高 校 的 信 息 化 建 设 工作 快 速 、 康 的发 等 为 引 健 展 . 需 建 立 一套 科 学 完 整 的高 校 信 息 化 水 平 评 估 指 标 体 系 及 相 亟
次 分 析 法 、 术 平 均 等 数 学 方 法 确 定 各级 指 标 及 其 权 重 。具 体 操 算
作步骤如下 :
有所尝试 , 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也很 多。国外比较典型的有 日本 的信 息化指数法和美 国的波拉特方法 ,但都侧 重于社会 信息化
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可扩展性优化研究与实现
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可扩展性优化研究与实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也出现了信息化平台的广泛应用。
高校信息化平台通过整合学校各个部门的数据和资源,提供便捷的管理方式,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效运行。
然而,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增加,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
因此,对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可扩展性进行研究与优化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可扩展性研究可扩展性是指信息化平台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具备可以方便地增加功能、适应规模扩大和技术更新的能力。
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可扩展性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体系架构设计:高校信息化平台的体系架构应该具备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特点。
通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各个功能模块分开,使得每个模块可以独立进行开发和维护,从而更好地实现平台功能的增加和扩展。
2. 数据库设计:高校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库设计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将数据库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通过数据分片技术解决数据的扩容问题,以实现系统的高并发访问。
3. 并行计算与负载均衡:在高校信息化平台中,用户总数巨大,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交互和计算任务。
为了提高平台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可以采用并行计算和负载均衡技术。
通过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多个计算节点上并行处理,实现任务的快速完成。
4. 安全性设计:高校信息化平台存储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数据,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
在平台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安全性,通过合理的权限分配和加密技术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
二、高校信息化平台可扩展性的实现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可扩展性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选型:在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选择具备良好可扩展性的技术。
例如,选择能够支持分布式数据库的存储技术,选择支持并行计算的处理器和算法,选择具备高安全性的网络通信协议等。
2. 模块化开发:采用模块化开发思想,将整个平台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并通过接口将这些模块连接起来。
大学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
陈爱 娟 弋 敏 任 晓 燕
( 西安 理 工 九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摘 要 西安 705) 10 4
对 国 内 已有 的 高等 教 育 信 息 化 评 价 指 标 体 系进 行 了比 较 , 析 了各 指 标 体 系的 优 点 和 不 足 , 此 基 础 上对 大 分 在
学教 育 信 息化 测 度 指 标 体 系进 标 的 权 重 , 并 最后 利 用所 设 计 的指 标 体 系对 笔 者
评 价指 标和现 有的 高校 信 息 化评 价 指 标 体 系为 基 础 , 循 科 学 遵 性、 整性、 完 实用 性 的原 则 及 大 学教 育信 息 化的 特点 和 政 策对 大 学教育 信 患化 测 度 指标 体 系 进 行 了 重新 设 计。本 文 在 设 计该 套 指标 体 系 B减 少 了定 性 指标 的 数量 , 应 增加 定 量指 标 , 寸 相 并将 前 人设 计中 ∞总量 指标 变成 了具有 可比 性的 指标 , 一 些较 难 量化 将 的 指标及 数据较 难 获 得 的指 标 删 除 , 使指 标 体 系 具有 实用 价 值 , 同 时 , 了 使整 譬 指 标 体 系 更完 整 , 文 还新 增 加 了 ~些 指 标 。 为 本
计 的高 校 信息 化 评价 艳 标体 系包括 基 础设 施 、 息 资源 、 信 教育 网 站 、 代 远 程 教 育 、 用 系统 、 息技 术 教 育、 才 队伍 、 织 机 现 应 信 人 组 构 、 费投 入及综 合管 理等 l 经 O个二 级 指标 : 全超 等 设汁 的高 校 赵 信 息化 评 价指 标 体 系包 含信 息基础 设 施 、 息资 源 、 息 技 术教 信 信 育 、 员素 质 、 费 投 入 、 合 管 理 、 用 效 果 等 8项 二 级 指 标 。 人 经 综 应 两个 指标 体 系 中 的 基 础设 施 、 息 资 源 、 育 网 站 、 息 技术 教 信 教 信 育 、 才 队伍 ( 员 素质 )经 费 投 入及 综 合管 理等 8个指 标 基 本 人 人 、 桕 l 同。孔 繁世的 指标 增加 了远程 教育 和组 织 结构 指 标 , 全 超 则 赵 将 应用 系统与 网站令 为一 个指标 , 加 了应 用 效果 指标 。两 套 指 增 标 体系都 有定 性和 定量两 类指标 , 赵全 超 等的 指标 体 系定 量 指 但 标 多 一些 。 际应 用 时 两者 都 有一 个 共同 的 缺 陷 , 实 即定 量指 标 的
基于数据整合的高校信息标准构建研究
理 标 准 : 程 监理 、 收及 运 行 管理 等 标准 : 用标 准 : 工 验 应 元
现有 数据 存 储状 况 进行 了摸底 调 查 ,无 一 例外 的是 不 同
部 门的 数据 源其 存 储 技 术 体 系可 谓 “ 花 齐 放 ” 关 系 型 百 ,
一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8 5 (0 11 — 0 3 0 1 7 — 4 42 1)5 0 1 — 3
、
数据 整 合面 临 的 问题
早在 上世纪 8 0年 代 中 期 威 廉 ・ 雷 尔 ( la 德 Wiim l
建 立统 一 的公 共 数据 平 台 .实 现 全校 范 围内 的数 据 共 建共 享 和信 息 资源 整 合 。已经 是高 校 信息 化 建设 的共 识 。 过 与走 在信 息 化 建设 前 列 的高 校 同行 交 流学 习 , 通 结 合 我们 在建 设 过程 中的实 践 .笔者 发 现 由于 没 有统 一 的 规划 和 建设 标 准可 依 , 加 上各 自为 政 的建 设 方式 , 建 再 在 设基 于 数据 整 合 的公共 数 据 平 台过 程 中以下 两个 问题显
定, 形成 文 档 《 京农 业 大 学信 息 标准 规 范 V1 》 南 . 。 0 信 息 标 准 体 系 的 构 建 为 面 临重 重 困 难 的数 据 整合 提供 了 很 好 的解 决 方 法 。根 据 相 关 标 准 建 设 的 数 据 整 合 运 行 环 境 , 效 地 僻 决 了数 据 本 身 及 相 关 存 储 技 术 有 体 系 多 样 化 的 问题 。 由于 信 息 标 准 将 随 着 学 校 业 务 的 发 展 不 断 变 化 , 息 标 准 与 学 校 各 类 业 务 系 统 的数 据 信 共 享 与 交 换 密 不 可 分 , 准 的 正 确 与 否 需 要 公 共 数 据 标 平 台 及 各 类 业 务 系 统 实 时 的 数 据 交 互 来 验 证 。在 建 设 时 , 们 把 数 据 标 准 的 建 设 看 成 是 公 共 数 据 平 台 的 必 我 要 组 成 部 分 , 公 共 数 据 平 台 与 信 息 标 准 管 理 平 台 共 将 同 实 施 ( 图 2、 3所 示 ) 在 新 构 建 的 信 息标 准 管 理 如 图 。
信息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190 科学与信息化2023年3月下信息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初探李璇 孔群 宋云波 徐媛媛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 中国赛宝(山东)实验室 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 事前绩效评估作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起点,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在分析事前绩效管理的意义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针对信息化项目的特点,构建了信息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共涵盖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为信息化项目事前绩效管理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信息化;事前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Preliminary Study on Pri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zation Projects Li Xuan, Kong Qun, Song Yun-bo, Xu Yuan-yuanShandong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China CEPREI (Shandong) Laboratory, Ji’nan 250014, ShandongProvince,ChinaAbstrac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priorperformance evaluation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and concer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challenges of pri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prior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zation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zation proje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vers 5 first-level indicators, 15 second-level indicators and 51 third-level indicators, which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pri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zation projects.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pri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1 事前绩效评估的提出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1]。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2019年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
王利文 房强、丁红星 张淑娟、吴慧芳
张芳 赵阳 贺宗平 何悦菡 杨燕 刘鹏 杨帆、曲豫宾 贾雯 胡锐、钱震 张凯 陈毓、李锋涛 翟萍、陆慧 刘睿、韩国志 蒋卫、刘文波 周红霞 朱丹霞 任燕燕 高新柱、唐伟方 程文洁、廖传华 周艳、宋鲁林 刘加凤 闫志龙 芮忠、刘志文 吕恋生 孙莉 翟福贞、钟红丽 胡为民、范君 施教芳 张小红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大学
立项结果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委托课题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2019年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课题类别 通用课题
课题项目号
课题名称
2019JSETKT001 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研究 2019JSETKT002 大数据时代高校实习平台信息化建设与研究 2019JSETKT003 基于D&M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学习空间建设研究 2019JSETKT004 新形势下高校信息化安全研究 2019JSETKT005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19JSETKT006 产教融合模式下Java Web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2019JSETKT007 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教学应用研究 2019JSETKT008 智慧教学环境下电类基础实验课堂流程再造 2019JSETKT009 基于脑电技术的学习状态检测与提升研究 2019JSETKT010 “金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以《微生物基础与检验技术》为例 2019JSETKT011 《信息技术教学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应用 2019JSETKT012 教育智能化在聋人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2019JSETKT013 职业院校新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现状研究 2019JSETKT014 基于机器学习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研究 2019JSETKT015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校智慧教育云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2019JSETKT016 高职院校信息化安全探索与研究 2019JSETKT017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 2019JSETKT018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职助产专业实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019JSETKT019 在线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机制 2019JSETKT020 线上SPOC模式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9JSETKT021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学变革研究 2019JSETKT022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大学化学课程的融合研究 2019JSETKT023 面向新工科的大数据应用开发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2019JSETKT024 MOOC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与效果评价——以高职计算机通识课为应用案例 2019JSETKT025 “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研究 2019JSETKT026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群教学模式变革与创新研究 2019JSETKT027 3D虚拟仿真教学环境构建与资源建设研究——以商务英语综合实训项目为例 2019JSETKT028 教育信息技术与通识选修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 2019JSETKT029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9JSETKT030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2019JSETKT031 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口腔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JSETKT032 基于云班课的翻转课堂在高职《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9JSETKT033 虚拟环境仿真在IPv6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JSETKT034 人文通识课程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9JSETKT035 信息技术与数据结构双语课程深度融合研究 2019JSETKT036 基于“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与应用研究 2019JSETKT037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深度融合研究 2019JSETKT038 高职护理《健康评估》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研究 2019JSETKT039 基于SPOCSPOCSPOCSPOC模式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JSETKT040 信息技术与汽车类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研究 2019JSETKT041 大学物理实验混合式智慧教学研究 2019JSETKT0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慕课建设质量评价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JSETKT043 新工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食品药品类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2019JSETKT044 VR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9JSETKT045 地方本科院校基于“项目+技术”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实证研究 2019JSETKT046 《机械制造工艺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 2019JSETKT047 传统工艺在中职院校中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以竹刻艺术技法为例 2019JSETKT048 《插花艺术》在线课程实操课件开发 2019JSETKT049 高职院校微课开发路径与应用的探索研究 2019JSETKT050 虚拟登山式体验学习——以化学基础课程为例 2019JSETKT051 支撑教学信息化的非结构化数据中心的设计与构建 2019JSETKT052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高职SPOC设计与开发研究 2019JSETKT053 基于超星系统的线上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JSETKT054 校园无线网络日志大数据可视化中心平台研究——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
学校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许多学校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
而考核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便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首先,建立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需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实现多项指标和目标,包括硬件设备配置、软件系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效果提升等等。
因此,在建立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时,需要详细制定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并确保它们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只有制定出明晰的考核标准,才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权威的测评依据。
其次,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评估。
除了定期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传统评估方法外,还应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开展各项数据采集和挖掘工作。
这些新兴技术手段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现状,为学校指明后续改进的方向和重点。
最后,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推行需要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支持。
针对这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首先,完善学校教职工培训机制,提高各级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其次,引进优秀的信息化课程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可以举办各类信息化比赛、讲座等活动,激发师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应用热情。
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促进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总之,建立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之一。
只有高效的考核机制,才能始终保持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和动能,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信息化项目后评估管理系统研究细则
信息化项目后评估管理细则1 目的项目后评估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公司对投资活动进行监管和建立投资回报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评估投资决策的重要机制。
为评估**(以下简称“公司”)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效果,防范投资风险,根据《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程序,特制定本细则。
2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各单位。
3 定义3.1项目后评估是指项目单位,在完成项目建设程序、验收合格并投入运行,经半年到一年的运行考核后,对项目在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各项指标上产生的效果及其影响,与项目立项时的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所得出的综合评价。
项目单位应及时组织项目后评估,编制项目评估报告(附件一)。
3.2后评估项目是指列入**股份信息化建设项目计划及预算内的信息化科研项目和技改项目。
3.3项目后评估主要依据是指经公司批准的立项书及其可研报告(方案)、立项文件中设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上线运行后的各项考核结果,以及用户反馈意见作为评价依据。
项目后评估应当坚持“科学、公正、客观、实用”的原则。
4 管理职责4.1公司领导负责项目后评估报告的终审结论。
4.2运营管理部4.2.1负责公司信息化项目归口管理,负责本办法的制(修)订。
4.2.2负责组织或委托项目后评估工作,负责项目后评估报告审(复)核,提出审核意见报公司终审,负责终审意见的跟踪和检查。
4.2.3负责总部和子公司项目的后评估报告备案和归档。
4.3地区公司和项目单位4.3.1地区公司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或运营管理部的委托,负责组织本区域内自行管理的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估工作。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组织研究后评估项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深度、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确定项目后评估指标集,以及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和评估工作计划,报运营管理部批准后组织评估,并对过程进行管理。
4.3.2项目单位配合项目后评估工作,提供项目立项原始资料和项目投运后考核结果资料,配合评估组开展工作,并负责终审意见的落实和执行。
信管专业论文选题
2014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基本要求:本专业方向选题建议采用前两种信息系统设计及实现的题目和方向为主,最好能够把设计的系统进行实现,如选择文字论述形式的题目需有相关的资源,并有一定的创新性,如发现全部抄袭他人论文的,不予开题和答辩。
XX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本专业最普遍的论文选题)XX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本专业最普遍的论文选题)1.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我国大中型MIS建设工程监理研究3.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框架研究4.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5.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6.基于URP(大学资源计划)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及方法研究8.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9.某省信息产业结构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10.某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11.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1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13.因特网的负面影响及其克服对策研究14.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5.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6.某省(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7.某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状态与趋势研究18.电子信息类企业信息化实施战略研究19.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20.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分析与设计21.中外数据库产业比较研究21.企业CRM客户价值研究22.企业网络化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23.CRM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实施研究24.数据挖掘在某行业CRM中的应用研究25.基于XML格式存储的动态网页分析与设计26.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27.某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设计28.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29.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30.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与对策研究31.B2B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的研究32.C2C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研究33.某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模式研究34.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35.论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36.工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37.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38.电子商务中网络安全问题的探讨39.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研究40.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研究41.网络环境下某省(市)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42.企业风险信息资源管理4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研究44.某省(市)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45.某省(市)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6.企业客户信用信息资源管理47.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重构的研究48.网络环境下某省(市)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49.工业企业(流通企业)物流信息资源管理50.电子商务下物流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51.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构建52.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资源管理53.统一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模式的构建与实现54.基于信息资源开发理论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5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结构模式的研究56.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研究57.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研究及其应用58.基于CRM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及应用研究59.试论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模式的影响60.信息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61.数据、情报挖掘方法与决策支持技术62. CRM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63.基于XML格式存储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64 .数据仓库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65、电子商务中的web数据挖掘研究66、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67、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68、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客户价值分析与评价69、数据挖掘技术在XX行业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70、基于CRM的客户信息资源管理研究71、结构化布线标准与结构化布线实践72、搜索引擎的功能及其局限性分析73、试论竞争情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74、数据挖掘技术在竞争情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7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6、数据仓库在ERP中的应用研究77、基于VCA(核心价值链)的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模式研究78、基于核心价值链的政务流程重组与优化79、企业信息的组织模式及应用研究80、企业信息管理创新研究81、面向电子商务ERP的系统分析与系统功能设计82、基于UML的ERP系统建模研究83、基于ERP系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84、知识管理(KM)在ERP中的应用研究85、知识管理系统的技术构架分析86、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87、信息项目监理制度研究88、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组织知识管理研究89、因特网信息组织模式研究90、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91、网络作品与传统出版物的著作权属性比较研究92、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研究93、电子商务应对诚信危机的对策研究94、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拍卖信用问题的对策研究95、电子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96、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97、电子商务安全策略问题的考虑98、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实现99、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呼叫中心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100、中国电子商务的盈利战略分析101、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102、电子政务实时突发应急系统的构建103、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模式的构建104、XX企业计算机网络的规划与设计105、信息咨询机构的营销管理106、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研究107、基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108、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109、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110、某某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DCWTechnology Study技术研究13数字通信世界2023.121 研究背景信息系统由于其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一般被分解为一定数量的子系统,在描述系统的指标时,通常以各子系统为基本单位,采用各子系统的指标描述代替系统指标描述。
这种方法具有相对直观、通俗易懂的特点,但也反映出设计者对“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的把握有待提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也有待提高[1]。
本文所研究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以系统的观点完整、准确地描述系统,从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组成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无缝划分,突出了在系统层面的考量,强化了对系统进行评价的观点。
除此之外,本体系也反映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即系统的定位、功能、系统的实现方式和具体指标要求,是信息系统总体情况的客观反映,具有完整性、可测量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
2 评价体系模型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模型将评价指标分为系统整体评价指标和系统质量评价指标。
将系统整体评价指标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指标,将系统质量评价指标进一步划分为8个子指标。
如图1所示。
以下是模型中各个评价指标的说明。
2.1 系统整体评价(1)系统整体满意度:用于评价使用部门对信息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满意程度。
(2)规划符合度:用于评价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与系统战略规划相符合的程度。
(3)业务支撑效果:用于评价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与业务实际应用效果。
2.2 系统质量评价(1)功能性:信息系统在指定使用条件下,能够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陈冠军,孙 浩(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摘要: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领域。
文章中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是指对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或判断。
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它的评价包括一些独立的指标;二是这些指标反映了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维度;三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整体判断,并利用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主题: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结合各维度的标准,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评价依据,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可以通过采集、分析庞大的学生行为数据,准确评估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素质水平。
二、研究方案方法1. 数据采集:应用传感器技术、学习管理系统、移动学习应用等技术手段,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学习过程数据和学习结果数据。
2. 数据清洗与分析:通过数据清洗和处理技术,将海量的学生行为数据转化为可用于评价的数据指标。
运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学生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关键特征。
3. 指标体系构建:结合教育行业的相关标准和专家意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知识水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维度。
4. 评价算法设计: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解释性的评价算法,根据学生的行为数据和指标体系,计算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
5. 系统实现:基于前端开发技术和后端数据处理技术,搭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实现数据可视化和动态更新,并提供评价结果的查询与导出功能。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我们采集、清洗、分析了大量的学生行为数据,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关联分析。
利用评价算法,对每个学生在各个素质维度上的得分进行计算,并形成个人评价报告。
同时,我们还能通过对学生群体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分布特点,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四、结论与讨论本研究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通过从学生行为数据中挖掘关键特征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准确评估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素质水平。
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8年16期课题研究高教学刊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李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信息化和高科技为我们的学习、生活等带来了全方位、宽领域、多趣味的海量信息,并在具体领域能存储处理、选择、运用方面做到智能化和快捷化,将其作为一种教材,运用在教学上无疑能起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在高等教育教材方面,数字化教材在许多高校已作为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立项,正处于大力研究阶段并已取得可喜成果。
其中,教材质量建设至关重要。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数字化教材的编制质量,提高数字化教材建设水平,作者总结研究了有关高校近年来数字化教材建设工作经验,初步构建了高校数字化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化教材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初步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指标、软件指标和媒体指标3项。
其中,教学指标含有4项二级指标和10项三级指标;软件指标含有3项二级指标和7项三级指标;媒体指标含有3项二级指标和8项三级指标。
一、教学指标项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其包括教学内容、科学思想、交互反馈、媒体规范4个二级指标,以及教学适用性、认知规律性、结构合理性、生动趣味性等10个三级指标。
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学内容1.教学适用性———主要评价教学内容、知识程度、组织与表述是否适合教学对象,并按照对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确定教材内容及其组织结构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匹配情况。
2.认知规律性———主要评价教学内容、组织和叙述的内容是否遵循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重点评测教材知识体系是否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结构合理性———主要评价内容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程度。
本项指标重点评测知识网络组织的优化程度,以及教师和学生是否了解所学知识点在本知识体系中的“定位”等。
4.知识趣味性———主要评价表述生动趣味的程度。
教材内容是否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思想1.科学先进性———主要评价文字表述和多媒体呈现的准确性,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思想观点的准确性,能否适当地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的水平。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摘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高校来说,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绩效,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绩效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模式和优化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
关键词:绩效评价;资源配置;高校;优化路径一、引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高校对于师资、资金、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分配和配置。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资源配置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往往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高校绩效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模式和优化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
二、绩效评价体系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是指对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进行定量化评价和考核的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对于高校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依据。
目前,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指标体系、权重结构和评价方法等方面。
1.指标体系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绩效的定量化指标。
国内外学者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主要包括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两个方面。
过程指标包括教学效果、科研活动、学术影响等,结果指标包括学生就业率、科研成果转化率、社会服务效果等。
不同的高校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评价高校的绩效。
2.权重结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结构是指不同指标在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
权重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高校资源的配置,因为不同的指标会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权重结构中应该占据重要地位。
权重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不能简单地依据模板来设计。
3.评价方法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摘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建立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是信息化项目切实有效措施的关键,政府和企业通过借助于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对已有的信息系统的运作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客观、公正的评议和考核,从而合理定位信息化新建项目的实施范围,节约项目的建设投资,提高政府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更好地引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规范项目的管理,从而保证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估研究1 现状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信息化是从传统工作方式向科学化、现代化工作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过程[1];是基础设施重建改造、技术应用、结构优化、资源拓展、管理方式再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是提高政府活力、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核心业务渗透的过程;最终在信息化工作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信息化规划的总体目标应是遵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运用科学体系化的方法论,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最佳实践经验,编制一个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长效性、指导性、高水平的信息化总体规划,以满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和公共服务的需要,满足政府自身发展及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能力。
作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起点和依据,首先需要对本单位的信息化整体现状进行了解、分析、评估。
这种评估有助于准确认识和定位单位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目的,以便正确制定单位信息化战略,科学规划单位信息化的未来,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
现状评估分析要经过详细了解、综合分析单位实际特点,将信息化的普遍性评估指标进行有借鉴性的修改,形成具有单位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将介绍一种通用的信息化现状评估指标体系。
2 普适性现状评估指标体系信息化现状评估常用的普适性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指标和效能指标,笔者认为普适性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分为7大类,即:战略地位指标[2]、灵敏度指标、适宜度指标、基础建设指标[2]、人力资源指标[2]、应用状况指标[2]、信息安全指标[2]。
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沈锡臣,陈怀楚(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北京100084)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如何规范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提出了高校信息化标准规范的体系结构,分别论述了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及应用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方面的指标,并重点分析了管理信息标准及应用规范的组成及编制原则。
研究表明,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已经具备自身的体系结构,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高等学校(或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具有高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些标准规范。
关键词:高等学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结构中图分类号:TP 391中国高校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为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整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原有的信息标准都不能适应今天的需求。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学校各部门迫切需要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换,面对众多的应用系统及成千上万的信息,如何统一、科学、规范地分类和描述信息,使信息能有序流通、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制订的目的在于满足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建立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1 体系结构信息化标准覆盖面很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认识到,信息标准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结构化的。
考查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和URP(大学资源计划)的建设状况,提出了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含信息的应用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几个大的方面,其结构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结构收稿日期:2002-06-20作者简介:沈锡臣(1945-),男(汉),山东。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摘要:在认真参考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本文提出一套完整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内涵和评判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近年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在校园网、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信息资源建设等许多方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也还存在诸如“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盲目攀比”等问题,为规范、引导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朝着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测度及评价方法,以便对不同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合理的测度和评价,进而指导其下一步的信息化实践。
国内外对信息化程度的分析和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所尝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也很多。
国外比较典型的有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和美国的波拉特方法(GDP比重法和就业结构分析法),但都侧重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分析。
国内近年来对信息化水平评估的相关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信息产业部推出了统一的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且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试行,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今后凡全国性信息化水平比较,须严格按照构成方案的统一规定进行。
1 指标体系初步方案的确定为贯彻执行信息产业部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以及“今后凡全国性信息化水平比较,须严格按照构成方案的统一规定进行”的相关指示精神,笔者在设计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时重点参考了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经过分析,发现: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都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
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摘要:在认真参考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本文提出一套完整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内涵和评判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近年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在校园网、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信息资源建设等许多方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也还存在诸如“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盲目攀比”等问题,为规范、引导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朝着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测度及评价方法,以便对不同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合理的测度和评价,进而指导其下一步的信息化实践。
国内外对信息化程度的分析与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所尝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也很多。
国外比较典型的有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和美国的波拉特方法(GDP比重法和就业结构分析法),但都侧重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分析。
国内近年来对信息化水平评估的相关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信息产业部推出了统一的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且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试行,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今后凡全国性信息化水平比较,须严格按照构成方案的统一规定进行。
1 指标体系初步方案的确定
为贯彻执行信息产业部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以及“今后凡全国性信息化水平比较,须严格按照构成方案的统一规定进行”的相关指示精神,笔者在设计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时重点参考了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经过分析,发现: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都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
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
其权重设置为:信息资源18,信息网络16,信息技术应用18,信息产业18,信息化人才14,政策和效果16。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六个要素为: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
资源,安全,效益指数。
其权重设置为:战略地位:10%;基础建设:20%;应用状况和效益指数:50%;人力资源:15%;安全:5%。
在借鉴河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专家访谈、调查,笔者在设计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时,也将高校信息化评估的要素分为六大类:
战略地位
基础设施
应用系统
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
组织机构和管理
笔者把确定的这六大基本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并且给每个一级指标分配了若干个二级指标(总计30个),构成了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初步方案如下:
表1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成方案
2 各级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在初步方案确定后,笔者设计了调查表格,请20位专家对6个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及其下的30个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判断,调查结果收集回来后,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出每个专家给6个指标分配的权重,再进行算术平均来确定6个一级指标的最后权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单个专家所赋的权重
(1)建立判断矩阵
由20专家对6个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用判断尺度进行判断,以确定矩阵元素。
判断尺度的定义见下表
(2)填写判断表并统计结果
20位专家按上表的判断尺度填写判断表,得到20份如表3所示的权值因子判断表。
将每位专家给出的判断表按1-9标度建立正互反判断矩阵如下, 由线性代数“根法”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即
(3)确定评价权重集: ,其中i ω由公式2决定
且有
(4)一致性检验
因为共有6个一级指标,所以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且因为n=6,由表4可知,R.I.=1.24。
=(1,2ω,……,n ω ) T
∑=n
i i 1
ω =1
i ω>0, i ω公式2
A=
⎥⎥⎥⎥⎦
⎤
⎢⎢⎢⎢⎣⎡n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212222111211,,, =(ij a )n ×n 公式1
根据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方法,一致性指标为C.I.且C.I.越小,则说明一致性越大。
由于一致偏离可由随机因素引起,所以在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时,将C.I 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得出检验数C.R 即:
由公式(4-4、公式(4-5)可求出C.I.的值,代入公式(4-3)即可知其C.R.之值,本文中20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经检验其C.R.全部小于0.1,故通过一致性检验,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评价结果是可靠的。
2.2确定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 应用层次分析法求出每位专家给6个一级指标所赋的权重后,本文直接将其
结果代入下表进行了综合平均。
表5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
表中b ij 表示第j 位专家对第i 项指标的权重赋值(已经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a i 为第i 项指标的最后权重,且本文中n=6,m=20。
经过计算,最终得出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集为:
A =(0.1627,0.1815,0.1948,0.1773,0.1361,0.1476) 2.3 二级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为了分析的方便,笔者对二级指标的确定过程进行一般性描述,在下列分析过程中我们采用指标1、指标2、指标n 的形式来代表某个一级指标下的n 个二级指标,并假设专家数为m 位,对m 位专家打分的结果进行数学分析后即可确
序号 评价指标 专家1 专家2 专家m 均值 归一化 b1=
∑=m j m j b 1
/1 a1=b1/∑=n i bi 1
1 U1 B11 B1
2 B1m
2 U2 B21 B22 B2m b2=∑=m j m j b 1
/2 a2=b2/
∑=n
i bi 1
bn=∑=m
j m bnj 1/
an=bn/
∑=n
i bi 1
n Un Bn1 Bn2 Bnm ∑==n
i i i n A 1
/)(max ωωλ C .I .=
n -m ax λ
n-1
公式4 公式5
C.R =. C.I. R.I. 公式3
定某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最终个数。
具体过程如下:
在确定二级指标时,笔者设计过程中的第一次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6是M位专家的原始打分结果综合,表7是对表6中的结果进行总体均值和总体方差统计分析,并依总体均值进行重要性排序。
在处理过程中将均值位于最后几位且总体标准差明显高于其它几个指标的指标在最后的统计分析过程中剔除,而选择均值较高、总体标准差较低的指标作为最后确定的指标,。
因为均值高低说明了专家们认为它们的重要性大小,而总体标准差大小则表明专家们对它们重要与否的意见统一程度,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按上述方法剔除掉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方案中的6个二级指标,最终确定24个二级指标(详见表8)。
在确定24个二级指标后,笔者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请20位专家直接给24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赋值,然后将打分结果直接代入表5处理后得出6类二级指标
的权重集分别如下所示:
A1=(0.2258,0.2612,0.2863,0.2267)
A2=(0.1745,0.1653,0.1782,0.1568,0.1914,0.1338) A3=(0.2873,0.3154,0.3973)
A4=(0.2526,0.2334,0.2465,0.2675)
A5=(0.2415,0.2687,0.2712,0.2186)
A6=(0.2676,0.3581,0.3743)
3最后的具体构成方案
按上述方法得到的最终方案如下:
表8高校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4各指标的内涵及评估标准
为便于实际评估中操作方便,笔者在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和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及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和河南、辽宁、云南等地相关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内涵及参考评估标准规定如下: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高校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评估方法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笔者认为,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
1、指标体系本身的构成及其评估的标准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作相应的调整,比如网络设备、上联速度、网络结构、应用状况等指标的具体内涵及评估标准必须能体现出信息技术本身的进步。
2、本文在确定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权重的分配时采用了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两种方法本质上仍然属于主观赋权法,存在着主观赋权法所固有的缺点。
今后可以在更高层次上选择更权威、更有代表性、更多的专家来确定相关指标及其权重,从而使该指标体系更加趋于合理。
总之,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较多,本文仅作抛砖引玉式的探索,希望有更多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早日建立统一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指导其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