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八中九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掌握解线性方程的方法; 2. 理解解线性方程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3. 能够灵活运用解线性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解线性方程的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建立方程式。
三、教学难点
1.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方程;
2.学生对解线性方程的各种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笔记本、教材、习题册。
2.学生准备:课本、习题册、作业。
五、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道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如。
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九班级数学教案模板篇1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乐观性很高,潜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调动,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较多。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一会儿几何知识,一会儿代数知识,好比一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老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机械仿照老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
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从教学的方面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比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
老师必须要仔细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老师的关系。
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片,实物模型,制造和平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如商品中的打折销售,对于学生来说,买卖服装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还不是很多,只要老师收集的资料准备真实有效,学生的会很感爱好用数学的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但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育,老师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让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表意见,做到多鼓舞,少批评,同学之间少指责,使他们不再沉默。
三、教学中的困惑1、在教学中,老师注重采纳小组合作沟通,共同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好的学生能乐观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进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哪些淘气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1年秋修订)
9
9
9
(3)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小结:分数乘整数表示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板书)
2
【设计意图】学生从图中能清晰地看出 3 个人吃了 3 个 的蛋糕,拼在一起就是
9
6
个蛋糕。直观图形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生还可以根据乘法
9
2
2
2
的意义得出 3 个 相加可以用 ×3 或 3× 表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通过加法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1 年秋修订)
1 分数乘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和利用分数乘 法解决实际问题。分数乘法的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后面 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科书通过在实际情境中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 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为了避免过多的重 复,教科书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编排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分数乘法 计算的过程之中,在此基础上,又编排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以及用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分数乘法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 法的计算等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对本单元分数乘法的学习。六年级学生的抽 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特点和 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应多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 等具体活动,即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
初中数学优质课八分钟教案
初中数学优质课八分钟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轴对称和中心对称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重点:1. 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及其性质。
2. 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 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直尺、圆规、剪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自然界中的图形等,引发学生对对称的兴趣。
2. 提问:这些对称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能总结出对称的性质吗?二、探究与展示(4分钟)1. 轴对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轴对称的性质。
(2)讲解轴对称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3)举例说明轴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中心对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中心对称的性质。
(2)讲解中心对称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3)举例说明中心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拓展(2分钟)1. 出示一些有关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四、总结与反思(2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性质、判定方法及应用。
2. 提问:你们认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在数学中有什么重要性?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年级学生数学教案
九年级学生数学教案九年级学生数学教案九年级学生数学教案都有哪些?教案,教材内容合理,符合课程目的,符合培训目标要求,切合实际需要,叙述内容正确,具有实用性应用价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学生数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九年级学生数学教案精选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去年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普遍不错,但是优生不广,尖子生也不拔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很多差异。
对于优生学来说,他们能够透彻的理解知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清晰的。
对于几乎所有的学生来说,一些基础知识无法有效掌握,学生仍然缺乏大量的推理训练。
推理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怕几何难,相关知识也不是很透彻。
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
为了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课业负担,不鼓励学生购买补充参考书,学生独立扩展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后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需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表现,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有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专心学习,积极参与。
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雄心勃勃,浮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需要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理想,比如预习的习惯,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学习的习惯,主动改错(考试和作业后)的习惯。
有些学生对他们没有或不够重视,需要老师的监督才能这样做。
陶行知说:“教育是培养习惯”,这是这次教学的重点。
二、指导思想:通过九年的数学教学,可以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操作,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总结。
会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类比进行简单推理。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求实态度。
关于初三数学教案5篇
关于初三数学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初三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学生活动:同分内角.师: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互补.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关于初三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圆、等圆、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初三数学教案 优秀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3篇)
初三数学教案优秀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下面这3篇优秀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三数学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关于初三数学教案篇一一、背景知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5节,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提出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入手,借助于气温的高低及数轴,得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课本安排了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定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定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1、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较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较低气温10∵比上海的较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较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较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较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较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5.1.1随机事件(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数学人教版(安徽)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和回顾,我觉得自己在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虽然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可能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25.1.1随机事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确定结果的情况?”比如抛硬币、抽奖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随机事件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随机事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掷骰子得到偶数(A)或得到奇数(B),A∪B表示得到任意一个结果;掷两个骰子,两个都是4(A)且都是偶数(B),A∩B表示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4)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理解概率的数值范围。
-举例:计算投掷硬币得到正面的概率是1/2;计算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是红桃的概率是1/4。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它是概率论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不确定现象。
初三数学课堂教案七篇
初三数学课堂教案七篇初三数学课堂教案七篇初三数学课堂教案都有哪些?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三数学课堂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三数学课堂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
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
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
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
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梯子靠在墙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21.1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态度、情感、价值观.5.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关键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问题如图,如果AC CBAB AC,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去括号,得:40-16x-10x+4x2=18移项,得:4x2-26x+22=0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去括号,得:x2+2x+1+x2-4=1移项,合并得:2x2+2x-4=0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三、巩固练习教材练习1、2四、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五、布置作业1.教材复习巩固1-3题2.选用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①3x2+7=0 ②ax2+bx+c=0 ③(x-2)(x+5)=x2-1 ④3x2-5x=0A.1个B.2个C.3个D.4个2.方程2x2=3(x-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A.2,3,-6 B.2,-3,18 C.2,-3,6 D.2,3,63.px2-3x+p2-q=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A.p=1 B.p>0 C.p≠0 D.p为任意实数二、填空题1.方程3x2-3=2x+1的二次项系数为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__.三、综合提高题1.a满足什么条件时,关于x的方程a(x2+x)(x+1)是一元二次方程?2.关于x的方程(2m2+m)x m+1+3x=6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21.1 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难点关键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问题1.如图,一个长为10 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 m,那么梯子的底端距墙多少米?108设梯子底端距墙为xm,那么,根据题意,可得方程为___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列表:问题2.一个面积为设苗圃的宽为xm,则长为_______m.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列表:老师点评(略)二、探索新知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1中还有其它解吗?问题2呢?老师点评:(1)问题1中x=6是x2-36=0的解,问题2中,x=10是x2+2x-120=0的解.(3)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1)中还有x=-6的解;问题2中还有x=-12的解.为了与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等只有一个解的区别,我们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回过头来看:x2-36=0有两个根,一个是6,另一个是-6,但-6不满足题意;同理,问题2中的x=-12的根也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4,-3,-2,-1,0,1,2,3,4.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两根.例2.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1)x2-64=0 (2)3x2-6=0 (3)x2-3x=0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解:(1)移项得x2=64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8即x1=8,x2=-8(2)移项、整理,得x2=2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即x1x2(3)因为x2-3x=x(x-3)所以x2-3x=0,就是x(x-3)=0所以x=0或x-3=0即x1=0,x2=3三、巩固练习教材思考题练习1、2.四、应用拓展例3.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设长为xcm,则宽为(x-5)cm列方程x(x-5)=150,即x2-5x-150=0请根据列方程回答以下问题:(1)x可能小于5吗?可能等于10吗?说说你的理由.(2)完成下表:(3分析:x2-5x-150=0与上面两道例题明显不同,不能用平方根的意义和八年级上册的整式中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求根,•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夹逼”方法求出该方程的根.解:(1)x不可能小于5.理由:如果x<5,则宽(x-5)<0,不合题意.x不可能等于10.理由:如果x=10,则面积x2-5x-150=-100,也不可能.(2)(3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及它与以前的解的相同处与不同处;(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六、布置作业1.教材复习巩固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七:教学后记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1)教学内容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教学目标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解题步骤.重难点关键1.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2.难点与关键: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 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或mx+n=(p≥0).如:4x2+16x+16=(2x+4)2 ,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2: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32使左边配成x 2+2bx+b 2的形式 → x 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 → (x+3)2=•25 •降次→x+3=±5 即 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 1=2,x 2= -8可以验证:x 1=2,x 2= -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使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 ,常为8 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1)x 2-8x+1=0 (2)x 2-2x-12=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 探究,并说明理由.教材 练习.四、应用拓展例3.如图,在Rt △ACB 中,∠C=90°,AC=8m ,CB=6m ,点P 、Q 同时由A ,B•两点出发分别沿AC 、BC 方向向点C 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 ,•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 △ACB 面积的一半.B C AQ P分析:设x 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BC 面积的一半,△PCQ 也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列出等式.解:设x 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CB 面积的一半.根据题意,得:12(8-x )(6-x )=12×12×8×6 整理,得:x 2-14x+24=0(x-7)2=25即x 1=12,x 2=2x1=12,x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1=12不合题意,舍去.所以2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六、布置作业教材复习巩固2. 3.(1)(2)配方法(2)教学内容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难点关键1.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2.难点与关键: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2-4x+7=0 (2)2x2-8x+1=0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 (2)与(1)有何关联?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例1.解下列方程(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练习题四、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如例3)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2.8.2A)第二张:(记作§2.8.2B)第三张:(记作§2.8.2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2教学目标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优质教案由于初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再加上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应该利用数学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新人教版九班级数学优质教案,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新人教版九班级数学优质教案1学习目标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1.什么叫圆心角?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
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三、典型例题: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四、巩固练习:1、(教材P93练习1)解:2、(教材P93练习2)3、(教材P93练习3)证明: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五、总结反思:达标检测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A.140°B.110°C.120°D.130°(1) (2) (3)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A.∠4∠1∠2∠3B.∠4∠1=∠3∠2C.∠4∠1∠3∠2D.∠4∠1∠3=∠2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A.100°B.110°C.120°D.130°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1+∠2=_______.(4) (5)6.(中考题)如图5, 于,若,则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拓展创新1.如图,已知AB=AC,∠APC=60°(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2)若BC=4cm,求⊙O的面积.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人教版九年数学全册教案1
人教版九年数学全册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数学全册教案1涵盖了初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
本册教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既有基础知识的讲解,也有综合性的应用题训练。
通过本册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数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数学全册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年数学全册的基本知识点。
2.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解题策略和方法上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教案、课件等。
2.教学资源:相关的数学题目和案例。
3.教学环境: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包括相关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5篇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5篇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思想.(2)会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具体问题的算法;(3)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设计.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情境导入电影《神枪手》中描述的凌靖是一个天生的狙击手,他百发百中,最难打的位置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是香港警察狙击手队伍的第一神枪手.作为一名狙击手,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狙击任务,一般要按步骤完成以下几步:第一步:观察、等待目标出现(用望远镜或瞄准镜);第二步:瞄准目标;第三步:计算(或估测)风速、距离、空气湿度、空气密度;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结果修正弹着点;第五步:开枪;第六步:迅速转移(或隐蔽).以上这种完成狙击任务的方法、步骤在数学上我们叫算法.●课堂探究预习提升1.定义: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序列能够解决一类问题.2.描述方式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形式语言(算法语言)、框图.3.算法的要求(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且能重复使用;(2)算法过程要能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后能得出结果.4.算法的特征(1)有限性:一个算法应包括有限的操作步骤,能在执行有穷的操作步骤之后结束.(2)确定性:算法的计算规则及相应的计算步骤必须是确定的.(3)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基本操作,并能得到确定的结果.(4)顺序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后续,且除了最后一步外,每一个步骤只有一个确定的后续.(5)不性:解决同一问题的算法可以是不的.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教法建议(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3一、教材分析及处理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亳州八中九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亳州八中九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5.3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二课时)地点: 九(12)班时间: 2007年11月6日授课人:毛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1. 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难点:同上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1)勾股定理:a 2+b 2=c 2(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二)新课讲授1.仰角、俯角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斜边的邻边A A ∠=cos 斜边的对边A A ∠=sin(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下面我们用两个例题讲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1:如图:一学生为测量校园内一水杉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8米的E处,测得树顶的仰角∠ACD=52°,已知测角仪的架高CE=1.6米,求树高AB(精确到0.1米).首先请学生结合题意画几何图形,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分析:Rt△ACD中,∠D=Rt∠,∠ACD=52°,CD=BE=8米,CE=DB=1.6米,求AB?AD解:在RtΔACD中,ta n∠ACD=CD∴AD=CD·tan∠ACD =BE·tan∠ACD=8×tan52°=8×1.2799≈10.20(米).∴AB=AD+BD=10.20+1.6=11.8(米).例2: 如图(投影片),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m).分析:1.例题中出现许多术语——株距,倾斜角,这些概念学生未接触过,比较生疏,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上图6-29(2)).已知:Rt△ABC中,∠C=90°,AC=5.5,∠A=24°,求AB.3.学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完全可以独立解决例1.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5篇教案是教师为进行教学活动而编写的详细计划和指导材料。
它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内容。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二、重点、难点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3.难点的突破方法(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掌握位似图形概念,需注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一侧;④位似比就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性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殊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相似比).(4)两个位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5)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其步骤见下面例题.作图时要注意:①首先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意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2),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②了解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矩形的定义与性质;- 理解和应用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能够解决与矩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能够独立解决与矩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矩形的定义与性质1. 矩形的定义:四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2. 矩形的性质:- 对角线相等;- 对边相等;- 内角均为直角。
第二节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1. 计算矩形的周长:- 公式:周长 = 2(长 + 宽);- 例题演示;- 学生练。
2. 计算矩形的面积:- 公式:面积 = 长 ×宽;- 例题演示;- 学生练。
第三节矩形的应用1. 解决与矩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题目分析与解决思路讲解;- 例题演示;- 学生练。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例子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矩形的兴趣。
2. 导入新知:介绍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3. 掌握公式:讲解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4. 锻炼技能:让学生进行练,巩固对矩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掌握。
5. 应用题:引导学生解决与矩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6. 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理清矩形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2. 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通过讲解矩形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以及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矩形的概念和计算技巧,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初三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数学优秀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初三数学优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初三数学优秀教案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 (2)(x-2)2=7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用配方法解方程:(1)ax2-7x+3=0 (2)ax2+bx+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2+bx=-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配方,得:x2+bax+(b2a)2=-ca+(b2a)2即(x+b2a)2=b2-4ac4a2∵4a2>0,当b2-4ac≥0时,b2-4ac4a2≥0∴(x+b2a)2=(b2-4ac2a)2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即x=-b±b2-4ac2a∴x1=-b+b2-4ac2a,x2=-b-b2-4ac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2-x-1=0 (2)x2+1.5=-3x(3)x2-2x+12=0 (4)4x2-3x+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2)(3x-5)=0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练习1.(1)(3)(5)或(2)(4)(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4人教版初三数学优秀教案篇2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亳州八中九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5.3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地点: 九(12)班
时间: 2007年11月6日
授课人:毛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 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难点:同上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
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
(1)勾股定理:a 2+b 2=c 2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tanA=的邻边的对边
A A ∠∠
(二)新课讲授
1.仰角、俯角
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斜边
的邻边A A ∠=cos 斜边的对边A A ∠=
sin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下面我们用两个例题讲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1:如图:一学生为测量校园内一水杉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8米的E处,测得树顶的仰角∠ACD=52°,已知测角仪的架高CE=1.6米,求树高AB(精确到0.1米).
首先请学生结合题意画几何图形,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Rt△ACD中,∠D=Rt∠,∠ACD=52°,CD=BE=8米,CE=DB=1.6米,求AB?
AD
解:在RtΔACD中,ta n∠ACD=CD
∴AD=CD·tan∠ACD =BE·tan∠ACD
=8×tan52°=8×1.2799
≈10.20(米).
∴AB=AD+BD=10.20+1.6
=11.8(米).
例2: 如图(投影片),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m).
分析:
1.例题中出现许多术语——株距,倾斜角,这些概念学生未接触过,比较生疏,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上图6-29(2)).已知:Rt△ABC中,∠C=90°,AC=5.5,∠A=24°,求AB.
3.学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完全可以独立解决例1.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解题过程,做到全体学生都掌握.)
(三)为了巩固,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α=80°14′.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解:(略)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通过两个例题的讲解,要求同学们会将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去解决;今后,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25.31,2两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