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_苏教版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篇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案(序号 25)1日2【篇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千克和克》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重组教材,合理选用课本上的内容;2.把《教师用书》建议的两课时揉合成一课时;3.一改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清晰地感知辨析“千克”和“克”这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5页教学目标: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台称、大米、苹果、沙子、铁块、棉花、袋装盐等各种各样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播放视频:汪老师和本班杨乐同学在压跷跷板)师:大家看!这是谁?(汪老师)没错,这是汪老师带着杨乐在压跷跷板呢!(画面定格杨乐被挑得高高的)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生1:杨乐要吓哭了。

生2:我想告诉老师往中间坐坐,杨乐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

生3:大人和小孩玩总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4:老师太重,杨乐太轻??师:对,老师太重,杨乐太轻。

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利用孩子熟知的人和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
的广泛应用。 5.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 kg 表示,它又叫做(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 一记,哪些物品重 1 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 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4.想想做做 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 6 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约重 1 克
( )大约重 1 千克
3 千克=( )克
5000 克=( )千克
7 千克 500 克=( )克 23 千克-15 千克=( )千克
4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 克)两袋盐呢?(1000 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
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 千克=1000 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 1000。注意读法:读作“1 千克等于 1000 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 克》教案
第 1 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 28~30 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 1 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 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  苏教版

《千克与克》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测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小调查:1.调查了解一些常见物品的轻重。

2.估计1千克苹果的数量。

3.课前调查500克鸡蛋有多少个。

(二)课堂设计1.谈话引入,经验交流(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质量单位(2)全班交流学生代表汇报自己调查了解的一些常见物品的轻重。

(3)问题引入问:你调查的苹果是几个约重1千克?师:为什么大家调查的结果不同呢?小结:看来苹果的大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我们生活中的大苹果大约几个是1千克?小苹果大约几个1千克?师:这是王奶奶摘的20个苹果,它们大约重多少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王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了课后小调查,从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分析问题,探究解决师:出示题目: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你们准备怎么解答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的方案?小组1:我们准备先了解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看20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千克。

师:谁对这个小组的发言有补充?小组2:了解几个苹果约重1千克的想法可以,但是王奶奶摘的苹果有多大我们也不知道,怎么了解呀?小组3:我们可以想象,把王奶奶摘的苹果按照通常的苹果大小来估计就行了。

小组4:是呀,最常见的苹果我们课下已经进行了调查,稍大一点儿的是4个苹果约重1千克,稍微小一点的是5个苹果重1千克。

组5:我们到底按照4个1千克算呢还是按照5个1千克算呢?师:为了让我们的思考更严谨,我们可以把两种情况都考虑。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一、教材解析
本节课涉及到3.1.3.3节课的内容,主要学习目标如下: 1. 认识千克和克,会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的重量。

2. 熟练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过程
1. 热身
老师可以展示一些水果,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并把它们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2. 导入新知识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朗读几遍。

2.用一些生动的图片或实物展示千克和克的概念,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

3.老师向学生解释,在实际生活中,重量比较大的物品一般用千克表示,比较小的物品用克表示。

3. 讲解重点
1.老师举例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千克和克来计量物体的重量。

2.老师教授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

4. 练习
老师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利用卡片、黑板、口答等方式进行。

5. 总结
老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再次解释千克和克的概念,强调千克克的换算方法。

最后,老师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家里加强练习。

三、板书设计
1千克=1000克
学习目标:认识千克和克、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的重量、熟练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家里找几个物品并称量它们的重量,用千克和克来表示。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更好地认识了千克和克,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但是,教学过程略显枯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千克和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教学范畴。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测量质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千克和克,建立质量观念。

难点: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于常见的量和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质量单位在生活中不常直接出现,学生可能对其缺乏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知,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和克的质量。

2. 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质量,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轻重,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 认识千克和克(1)介绍千克和克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展示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它们的质量。

3. 建立质量观念(1)通过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让学生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组织学生进行“猜重量”游戏,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 学习换算关系(1)引导学生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介绍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及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质量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建立质量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感知质量的存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换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2.学具:学生自带物品(如水果、文具等),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度、面积等基本量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千克和克的大小。

同时,教师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让学生用千克和克计量自带的物品。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2.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买水果、称重等,引出千克和克的概念。

2. 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1)千克: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符号为“kg”。

1千克等于1000克。

(2)克:克也是质量的单位,符号为“g”。

1克等于千克的1/1000。

3. 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1千克 = 1000克(2)1克 = 千克的1/10004. 练习千克和克的换算(1)1千克等于多少克?(2)100克等于多少千克?(3)500克等于多少千克?5. 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1)小明买了2千克的水果,花了40元。

请问1千克水果多少钱?(2)一瓶饮料重500克,小华买了4瓶饮料,请问这些饮料共重多少千克?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完成课本第35页的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吨和千克。

六、板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1.知道千克和克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能够将千克换算成克、克换算成千克;3.能够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教学重难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千克和克的换算。

3.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涉及物质的质量和测量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量的测量方法,鼓励学生说出目测和使用仪器测量的区别。

然后提出对于较大的物品,我们需要更精确的重量单位来表示它们的质量,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种重量单位是什么。

2.讲授环节(1)概念讲解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并且示意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

通过实物示范、图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千克和克之间的大小关系。

(2)千克和克的换算1.将教师提供的物品按照重量先算出千克数,例如:一个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5百克。

2.演示如何将千克换算成克,即:$$2千克5百克 = 2 \\times 1000克 + 5百克 = 2000克 + 500克 = 2500克$$3.演示如何将克换算成千克,即:3200克=3千克+2百克=3.2千克4.给学生练习一些类似的题目,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

3.巩固与拓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千克和克的换算,进一步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

并且在课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使用千克和克的场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两个重要的计量单位。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图示和实物示范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千克和克之间的大小关系,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

但是,由于时间较紧,学生的操作时间有所不足,下节课需要补充相关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他们的学习。

同时,需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方法,提高其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一、教学目标1.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2.能够把千克和克进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是物体质量的单位。

千克是基本单位,大多数物体的质量都用千克来表示;而克是千克的小单位,一般介于千克和克之间的质量物体都用克来表示。

2. 千克和克的换算1千克(kg) = 1000克(g)这里需要提醒学生,“k”是小写,它是来自于“千”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3. 实际应用1.计算食物质量:如牛奶加热前后的质量变化;2.量体重:如求标准重量以及孩子们的身高体重比;3.制作食品:如蛋糕或是蛋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确认学生对于千克和克的概念和换算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使用这两个单位•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可以跨越听、说、写、读地应用知识2.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些较具难度的案例,如量体重、制作蛋糕等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引入通过课前三分钟的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的作用进行了解。

第二阶段:知识点讲解1.先对千克和克的概念进行简单地讲解,让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确定在实际生活中千克和克被用于量体重以及食物制作等方面,让学生实际了解这两个单位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

第三阶段:案例解析通过多个案例来引导学生熟悉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计算方法,确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应用此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1.认识计量单位: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千克和克是计算体积和重量的单位;2.身高与体重的计算:通过测量孩子们的身高和体重,并进行相应的转码计算,让学生得出更加准确且可靠的数据;3.食品的制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或在食品的配料中进行制作,来对千克和克的换算和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第四阶段:练习与探究在此阶段,老师可以推荐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或是其他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实际的计量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的大小和换算。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计算器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物品进行称重和换算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称一称一颗苹果的重量,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质量单位的大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和模型等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称重和换算练习。

每组可以选择一个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称重,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换算练习,比如将一个组的千克换算成克,另一个组的克换算成千克。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题目。

可以设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的计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千克和克的定义,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质量单位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掌握质量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千克和克的定义,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千克和克的定义,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换算关系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运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质量单位。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活泼的氛围,便于学生愉悦地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如:“小明去超市购物,他买了2个苹果,每个苹果重200克,请问小明买的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千克和克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同时,讲解千克和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千克和克》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学习重量的计量单位–千克和克。

这门课程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孩子们需要在学中掌握千克和克的转化和运用。

本节课是一篇全新的课程,需要引导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练习和测试机会。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

•能够准确地将克转化为千克,千克转化为克。

•能够应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孩子们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愿意投入学习。

•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数学挑战。

•帮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

•元/百十个位间的运算和转换。

四、教学难点•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让孩子们充分地参与到其中,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

本堂课导入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思考:你是不是常常去超市购物?超市里面的商品是不是都有标签,上面写着几公斤?2. 学习重点与难点展示在导入这一环节中,需要让孩子们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难点,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 学习内容和方法(1)学习内容•让孩子们了解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

•培养孩子们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数学的乐趣。

(2)学习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实物演示,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体练习,增强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通过生活实例的呈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4. 教学整合(1)情境拓展和孩子们共同探究千克和克的关系和运算方法。

(2)归纳概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者填写总结表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归纳概括。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重量单位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并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并运用它们进行质量的计量和计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等基本度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重量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质量的计量和计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和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练习法: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对千克和克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2.学具:学生准备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千克和克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小朋友去超市买水果,水果的重量用千克和克来表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两个单位来表示重量。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模型,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

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实物,感受千克和克的大小。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它们是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2.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的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与区别。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千克和克的物品,如:1kg的大米、500g的巧克力等。

2.教师准备好千克和克的图片或图表等辅助教学工具。

3.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本节内容。

2.讲解千克和克(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比如:1个苹果大约300克,1个西瓜大约10千克等。

3.感性认识千克和克(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差别,并告诉学生,千克和克是用来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4.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比如:1 kg的大米、 500 g的巧克力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评估它们的重量。

2.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如:“一块糖重10克,你有3块糖,问它们的总重量是多少克?”等,让学生自己推算并回答。

5.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与运用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身边的物品重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图片和计算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与区别,同时让学生感性认识和体验重量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意义与作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千克”、“克”这两个重要的质量单位,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千克和克进行量化,以及如何进行重量的比较。

通过学习,学生将逐渐形成简单的测量图像,提高了对实物、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为日后的性质研究、探索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意义。

2. 掌握量词“千”、“百”、“十”的意义和用法,能够运用“千克”、“百克”、“十克”、“克”进行实物的测量和比较。

3. 提高观察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量化。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千克”、“百克”、“十克”、“克”的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实物、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提高对大小、轻重、长短等不同属性的感知和理解。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千克”、“百克”、“十克”、“克”等单位的差异。

2. 帮助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数量的测量,并达到较高的精确度。

五、教学方法1. 图片演示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千克”、“百克”、“十克”、“克”等单位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习。

2. 游戏探究法通过课堂游戏、实践操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解决法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过程Step 1. 通过图片介绍“千克”和“克”的意义通过图片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介绍的同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Step 2. 成组活动:用餐巾纸进行实物测量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学生使用一个餐巾纸对自己的书包、文具盒等物品进行测量。

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克”的含义,了解不同实物的重量差异。

Step 3. 游戏探究:小贩称重在课堂上设立小贩摊位,准备一些食品,让学生自行选择食品并估计其重量,然后使用天平对食品进行称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换算。

具体章节为第五章《质量与重量》,第一节《千克和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秤、砝码、水果、蔬菜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重量不同的物品,并尝试用千克和克描述它们的重量。

2. 概念讲解:通过电子秤演示,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以水果、蔬菜等实物为例,讲解如何用千克和克描述它们的重量,并演示换算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物称重,并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然后互相检验答案。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烹饪等。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水果、蔬菜的总价,估算家庭食材的重量等。

六、板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实例演示:水果、蔬菜的重量及换算。

3. 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计算购买水果、蔬菜的总价,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

2. 估算家庭食材的重量,用千克和克表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换算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质量单位,如吨、磅等,并探索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教室里的物品作为载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重量不同的物品。

【教育资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_苏教版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_苏教版学习精品
小组合作,称红枣的重量,
(1)称一称1千克枣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1)装好1千克大米、收集1千克数学书,称一称、掂一掂。
(2)按试一试的要求称一称书包。
观察图,说出物品各有多重
口答
独立完成
自由称一称
回顾全课,谈收获
交流方法:
①用手掂一掂(凭感觉)
②用秤称一称
根据回答板书方法。
指名说说认识的秤,教师主要介绍盘秤。
昨天我们是如何认识千克的?对千克你有什么感觉?
问题1:课件出示例图
要求:先称一称,再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2:想想做做第1题
问题3:你们发现这些食品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问题1:用小型电子秤称出2分、1角、1元硬币的重量。
问题2:称出10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称一称,掂一掂。
教学内容
认识千克
课时
1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猜一猜、掂一掂感受物体有轻重。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1千克的轻重,建立1千克的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有多重的表象。
教学准备
盘秤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活动版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活动一:
在具体情境中猜一猜、掂一掂感受物体有轻重
活动二: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的认识,能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

2.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千克和克的知识,自然引入复习。

2. 知识梳理:系统梳理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包括单位概念、换算方法等,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3. 强化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判断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综合运用: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千克和克知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明确重点和难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

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2)能正确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准确读取数据。

(3)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克和克的概念。

(2)学会运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千克和克的概念,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2.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并准确读取数据。

3. 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1千克等于1000克,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2. 教学难点: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克和克的概念。

2. 运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如课本、铅笔、橡皮等。

(2)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质量。

2. 认识千克和克:(1)教师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是质量单位。

(2)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3.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1)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2)学生分组操作,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并准确读取数据。

4. 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算:(1)教师给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给予指导。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千克和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布置作业:回家后,找一些物体,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
3、通过算一算、称一称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体会1克的轻重,建立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难点
建立1克有多重的表象。
教学准备
小组合作,称红枣的重量,
(1)称一称1千克枣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1)装好1千克大米、收集1千克数学书,称一称、掂一掂。
(2)按试一试的要求称一称书包。
观察图,说出物品各有多重
口答
独立完成
自由称一称
回顾全课,谈收获
交流方法:
①用手掂一掂(凭感觉)
②用秤称一称
根据回答板书方法。
指名说说认识的秤,教师主要介绍盘秤。
盘秤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活动版块
活动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活动一: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做单位,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活动二: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会进行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活动三:巩固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质量观念,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kg是千克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
追问:指针指到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指到2呢?这个盘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
教师巡视辅导
组织全班交流
追问:1千克有什么感觉?
集体交流
追问:几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追问: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千克作单位?
交流
追问:如果这袋盐水鸭放在盘秤上,指针会不会正好指着1千克?为什么?
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追问:你有什么想法?
追问:为什么要用克呢,不用千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克做单位?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认识克)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
追问:你对克的感觉?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追问:对1克你有什么感觉?
教学重点
体会1千克的轻重,建立1千克的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有多重的表象。
教学准备
盘秤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活动版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活动一:
在具体情境中猜一猜、掂一掂感受物体有轻重
活动二: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活动三:巩固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说说了解到什么
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交流:怎么想的?
指出:这个150克就是这杯水的净含量。
板书设计
认识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g)表示。
1千克=1000克
反思与重建
组织交流
追问:有什么感觉?
指名回答
追问:西瓜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追问:什么情况下会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巡视,组织同伴交流
全班交流
板书
设计
千克的认识
用眼看一看(观察)用手掂一掂用秤称一称1千克(kg)又称为1公斤
反思与重建
教学内容
认识克
课时
2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做单位,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问题1:投影出示例1图
要求: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袋重一些?
问题1:认识秤面,接触千克
要求1:说说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秤,介绍名称。
要求2: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盘,看到了什么?
问题2:称枣,感受1千克
问题3:小组合作称一称,进一步感受1千克。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问题3:称一称数学书和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用手掂一掂。
问题4: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出示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呢?
1、想想做做第2题
2、想想做做第3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5、想想做做第6题
回顾、交流
看秤:食品不足1千克。
再看放大镜读出135克。
自由读一读
同桌讨论
独立称一称,掂一掂感觉一克有多重,再掂一掂1角、1元分别有多重。
小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组长数一数。
学生拿几粒黄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黄豆有多重。
称一称,掂一掂
算一算,再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图片,同桌互相说一说
掂一掂,估计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
最后称一称。
独立完成填空。
读一读
估一估:尝试取5克盐
称一称:在电子秤上称5克盐,看看是多是少
教学内容
认识千克
课时
1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猜一猜、掂一掂感受物体有轻重。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追问:那么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小结: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1克是很轻的。
指名回答
追问:有什么感觉?
交流:500×2=1000(克)突出单位是“克”。
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1千克=1000克
指名回答:怎么看与数的?
指名说一说。
追问: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校对,说说算式
采访:如何又对又快?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载重量是什么意思?
3、想想做做第3题
4、想想做做第4题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要求:课外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独立思考,同桌互说
自由说
认真听
仔细观察,发现上面有数字、针和字母kg
昨天我们是如何认识千克的?对千克你有什么感觉?
问题1:课件出示例图
要求:先称一称,再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2:想想做做第1题
问题3:你们发现这些食品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问题1:用小型电子秤称出2分、1角、1元硬币的重量。
问题2:称出10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称一称,掂一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