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划分与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论文摘要:文章利用经济学中的相关原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运行机制、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用产品供给体制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用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农村公共产品是向整个农村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二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量,增加一个消费量的边际成本为零;三是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其他人消费该产品,在该公共产品的效应覆盖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农村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按排他性、竞争性程度分为纯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农村公共产品。

纯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充分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村计划生育、农业基础科研、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社会救济等,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

准农村公共产品是指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各种农村灌溉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高中教育、农村自来水供应等。

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应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由上可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革力度,搞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目前,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许多工作问题,因此,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其供给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

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

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
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紧密结合社区需求: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之一是紧密结合社区的需求。

通过深入了解社区的发展需求和特点,职业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课程和
项目,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 联合开展教育项目: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之二是联合开展教育项目。

职业教育机构可以与社区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培训项目,通过资源共享和协作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 强调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之三是强调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传授职业技能和知识外,职业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鼓励创业和就业创造: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之四是鼓励创业和就业
创造。

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创业培训和就业创造的机会,职业教育可以促进社区的就
业创业发展,帮助居民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5. 注重社区服务和社会责任: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特征之五是注重社区服
务和社会责任。

职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
同时也肩负起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使命,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实践特征是紧密结合社区需求、联合开展教育项目、强调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创业和就业创造、注重社区服务和社会责任。

农村公共产品名词解释

农村公共产品名词解释

农村公共产品名词解释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或公共设施,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需要。

这些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提供,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福祉。

农村公共产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基本生活条件。

2. 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

3. 农村医疗卫生,包括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

4. 农村文化娱乐,包括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文化娱乐项目的组织,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 农村环境保护,包括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护农田、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

6. 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养老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投入和支持,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指为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种机制和行为。

然而,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供给不足、不均衡、质量不高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投入、推进农村等。

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供给不足、不均衡和质量不高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普遍不足。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其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一些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相对较好,而另一些地区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较差。

此外,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也较低,例如教育资源稀缺、医疗技术落后等问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财政收入较低,导致其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其次,政府投入不足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多由政府负责,但由于财政收入有限,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投入不足。

最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也是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监管和激励机制,导致一些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不高,甚至存在浪费和腐败现象。

为了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优化资源配置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将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其次,加大政府投入是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

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产品供给。

农村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民私人财产而言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产品。

全国性公共产品,如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如江河治理、大型防护林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可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第一节农村公共产品理论一、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及分类特征强外部性:农村教育输出为国家培养人才多层次性:全国性、地方性多样性:各地差异(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公共产品形式提供私人产品的需要:由于分散性决定了某些新技术、品种具有公共产品特点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分析供给制度的主要内容确定供给模式和供给主体的制度决策制度资金筹集制度生产和监督管理制度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政府供给机制市场供给机制自愿供给机制第二节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一、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一)建国初期(1949―1957)建国初期(1949―1957)城市公共产品:基本由国家提供农村的公共产品:有相当大的比重则由农民自筹资金或者通过“出工出劳”的方式来解决,基层组织形式的农村合作社是当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村合作社组织形式。

通过“插犋换工” 变工”等互助形式,把极为稀少的生产工具和牲畜作为农户共同的生产资料,从而满足了当时条件下的农户正常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创造和开展了合作、互助医疗等形式,来解决农村居民病有所医的问题。

(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在这种体制下,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使用都是由集体统一组织、安排。

政府作为惟一的供给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担当了号召者、组织者的角色。

在“多取少予、农业哺育工业”的制度安排下,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内供给明显不足,而主要依靠制度外供给,即人民公社的统一安排投工、投劳。

新农(渔)村建设中的农(渔)村职业教育发展——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分析

新农(渔)村建设中的农(渔)村职业教育发展——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分析

Abs r c :Ch na i i s e y’ o n r .o c p i g t mp ra o ii n i rd fs e .S n e r fr ta t i s a b g f h r s c u ty c u y n he i o tntp sto n wo l h r i i y i c e om a d o e i g p he fs e fChi a h s a r a y b c me a d i c e s d t ta y ta e r p d y mo ti li n p n n -u ,t h r o n a le d e o n n r a e he se d r d a i l s n mu t- i y fr a rc lu e o m g iu t r .Th e e o l e ta ul s e d o d r s e )’ c e c n e hn l g ,p tf r r i h r e d v l pn n tf l p e fmo e n f h r-S s in e a d tc oo y u o wa d h g e i r q e tt ih r e uc to f t e a ua u t r ,h w o ta n t e p o e wh a e t ai n lsr c u e a o s e u s o h g e d a in o h q c lu e o t ri h e pl o h v he r t a tu t r ,v r u o i
维普资讯
圈 问题探讨 Polm Dsus n rbe i si c o
新农 ( ) 建设 中的农 ( )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渔 村 渔 村
基 于公 共产 品供 给理论 的分析

农业职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农业职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本 文 的 观 点 是 ,农 业 职 业 教 育 应 该 属 于 由政
很 难 发 展 。 而 转 变 传 统 的 生 产 要 素 , 这 种 现 代 化 农 业 的 生 产 要 素 , 包 括 特 定 的 物 质 投 入 物 和 顺 利
地使 用这 种 投 入 物所 需 要 的技 艺和 其 他 能 力 提 供 这 种 新 的 生 产 要 素 的 是 转 变 传 统 农 业 、进 而 把 传 统 农 业 提 升 为 农 业 的 关 键 人 物 。 所 谓 “ 键 人 关 物 ” 掌 握 科 学 技 术 的 农 民— — 现 代 农 业 者 。 是 第 三 , 政 府 应 通 过 调 整 农 业 补 贴 方 向 , 对 立 志 从 事 农 业 的 农 民 子 女 进 行 教 育 和 培 训 。 中 国 加 入 W T 后 得 到 的 对 农 业 补 贴 空 间 很 大 , 可 以 给 O

增 多 的 工 业 品 是 无 利 的 。 ” 刘 易 斯 讲 的 就 是 我 们
今 天 的 状 况 , 如 果 中 国 的 农 业 不 能 持 久 发 展 , 农 民 的 收 入 不 能 提 高 , 没 有 相 应 的 购 买 力 , 工 业 也
有 限 的 , 在 一 些 入 享 用 了 这 些 教 育 服 务 之 后 , 就 可 能减少 另 一 些入 的 享用 。
品性 质 。 通 常把 职 业教 育 视 为后 一 种 ( 以宁: 厉
《 于 教 育 产 品 的 性 质 和 对 教 育 的 经 营 》 1 9 ) 关 98 ,
这 主 要 因 为 职 业 教 育 与 具 有 纯 公 共 产 品 性 质 的
教 育服 务 在基 本方 面相 同, 又有 不 同 : 但 l 纯 公 共 产 品 性 质 的 教 育 服 务 ,其 经 费 主 要 、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摘要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解决好农民问题直接关乎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发展成果。

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硬件条件得到了充分的改善,与之想匹配的农村职业教育进入了人们的关注视线,本文针对“三农”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三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一实际,作为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在“三农”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服务于农村建设,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三农”背景下抓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对“三农”建设的意义(一)促进新型农业人才快速成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在全国占到约为70%。

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比例为87.8%,高中占9.7%,中专占2%,大专及大专以上只占到0.5%,还有文盲或半文盲占到7%。

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到13.6%。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反映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落后与薄弱。

(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高低,取决于这个地域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水平,其中人的要素至关重要,因此要着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针对各自区域的特点,尽量培养出不同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结构和技术及产业结构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一)教师流动频繁,生源较少。

农村职业教育曾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伴随着社会市场体制变化,职业教育出现了资源流失。

有的县把将职业校和普通高中互相合并,甚至直接改成了普通高中学校。

2003年,全国共有农村职业初中971所,招生人数24万人,在校生数为70.2万人。

农村公共产品共给体制问题探析

农村公共产品共给体制问题探析

搭配的混合方式。
( ) 村公 共 产 品供 给责 任划 等形式 , 大最 的农业积 累转 化为工 一 农 将
业积累 , 以说 , 可 中国农 民为城 市工业 农村公 共产 品是 相对 于城 市公共 分不明确 各 级政府 在农村公 共产 品供给 的 化进程做 出了巨大 的牺牲 。在 此过程 产 品而 言的 ,主要是满 足农 村公 共需 要 的公共产 品 ,它 同样具有一 般公共 责任划分上 不合理 ,乡村两 级负担过 中 ,一方 面中央 财政 着力发展 城市工 产品 的特 征 , “ 按 公共 ”程度 不 同 , 也 重。一是从 中央到地 方各级 政府都有 业和城市公共 建 设 ,对农村公 共产 品 如教 育 、 学 、 供给投入 严重不 足。财政 支农 支 出的 科 将 它分 为纯 公 共 产 品 和混 合 公 共 产 许 多相 同 的供给 责任 , 文化 、 国防及卫生 等 , 没有 …个法律 份额由 17 年的 1. % 但 98 3 2 逐年下降到 4 品。农 村的纯公 共产 品包括农 村环境
共产 品收费 ,但政府 依然是公 共产品 又迫切需要公共 产 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况 下应运而 够的转移支付,使得乡镇供给公共产 的 出资 者。当然不 同混合产 品的出资 生的。它确实促 进 了农村社会 经济 的 品的责任过重。 但 现行 的农村 ( ) 村 公共 产 品供 给 总量 严 二 农 方式是 不同的 ,既可 以从财政 预算 中 发展 , 随着时 间的推移 , 公共产品体制 已不能适 应农 村社会经 重 不 足 划 出资金 , 费提供 , 免 也可 以由政府 出 出现 了许 多问题 , 主要表现 我 国在 建 国后 实行 工业 化道 路 , 资一 部分 ,余下 部分 向消费者 收取一 济的发展 , 在工业化初期通 过农业税 、 剪 刀差 ” “ 定的费用予 以解 决 ,也就是 实行 税费 在以下几方 面。

农村中职教育国家义务特性的经济学分析

农村中职教育国家义务特性的经济学分析

刘洪银[摘要]农村中职教育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民生工程,文章采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研究认为:现阶段农村中职教育除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诉求外,还承担着未成年人保护,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新生劳动力就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等社会责任,国家应该将目前推行的中职免费教育升级为义务教育,通过国家义务供给将其变感人人可以享用的公共产品。

[关键词]中职教育国家义务农村经济学分析[作者简介]刘洪银(1968-),男,山东昌邑人,天津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驻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天津300384) [课题项副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钧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DJA100321;课题主持人:刘洪银)[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008-03一、引言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农业的职业教育,也包括工业和其他产业的职业教育;既要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也要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稳定服务。

针对职业教育产品属性,一些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具有外部效应但不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准公共产品;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带有私人产品性质;还有研究得出,职业教育随社会发展而具有可变属性。

农村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不多见,彭干梓、夏金星从农业、农民历史贡献的角度认定农业职业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特征;陈红颖等从供给方式、外部性、区域性、阶段性、产品可变性、制度依赖等角度人手,研究得出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属性。

农村中职教育除具有农村职业教育一般属性外,还有其自身特点,但目前尚无针对农村中职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但中职免费教育不等同于义务教育。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农村中职教育的国家义务特性,以期为国家中长期农村中职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区域经济特征是指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特点和基本经济情况,包括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差异。

而区域职教发展模式则是这些区域在职业教育领域内采取的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各自的经济特征和需求。

首先,区域经济特征对区域职教发展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区域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产业结构和就业需求上的差异,从而要求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提供技能方面有所侧重。

例如,资源型地区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其职业教育应当注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技术及知识的培养,以满足该地区经济的需求。

而以服务业为主的地区,职业教育则需要注重培养服务业人才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该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区域职教发展模式也对区域经济特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一个区域的人力资源质量和劳动力素质,进而影响到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通过合理的职教发展模式,可以培养出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各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向高效、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进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特征决定了职教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而职教发展则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在区域职教发展中与区域经济特征相协调,制定相应的职教发展模式,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u ai n s l l s i o rlv l c t t l i n alwe e ,mo e v r h a me o a in d c t n lv la n ie e tae s ae s o g rn n o i e e ro e ,t e fr rv t a e u ai e e mo g d f r n a r t n e o c ol o r r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 的主体 , 民素质状况直 农 接决定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开展农 民职业教育 与培训 , 培养新 型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是把农村 巨大人 口压力转 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的根本途径 , 是持 续推动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根本力量 , 是建设 现代农业 的 迫切需要 , 也是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必然要
jc,h d ctncn io n eeuai f c, ae nb i i eapa a ss m.Ipt mo fr — et te u ao o d i adt dct ne et bsdo ul n t p ri l yt e i tn h o d gh s e t us r e ott i e so n
v si ae t er g o i e e c o aio .T er s ac ic v r a e d v l p n v l f h ame o a in d e t t h ind f r n ec mp rs n h e e r h d s o es t t h e eo me t e e efr rv c t a e - g e f h t l ot ol
就各地区来看农民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与教育对象教育条件教育效果之间存在不协调性例如排在首位的上海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效果类指标评价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排在全国首位劳动产出率农机产出率化肥产出率等也都排在全国前列而在教育条件类指标评价中就不具备较强优势其中学校数专职教师数等指标排名都较为靠后

关于农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关于农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农技服务农技推广·209·2017,34(23)关于农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刘小舟,宋 逸(仪陇县农牧业局,四川 南充 637600)[摘要]农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对于是否保留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农技推广为公共产品范畴,应当确定其为准公共产品范畴还是纯公共产品范畴。

因此分析农技推广公共产品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就农技推广进行简要介绍,而后对农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征展开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的结果。

[关键词]农技推广;公共产品;特征分析1农技推广概述农技推广的最初概念是通过教育、说服等等手段引导农民接受并使用新技术成果,以提高生产。

随着时空的变化,农技推广的概念发生变化,较为规范的界定是:通过实验、示范、指导、培训、咨询等等将农业技术普及应用子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活动。

关于公共产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不可分性、非排他性。

而公益性产品具备较强的公益性、共享性以及某些公共产品特征。

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非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权保护产品。

公益性物品并非公共产品,公益性是政府干预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为了便于分析,将公益性与公共产品特征相统一,也就是说公益性一定具备公共产品特征。

2农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2.1与实际情况有关我国农业有着家庭承包规模较小,新技术应用不佳的问题,这就需要农技工作人员的积极引导。

而且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可能性不大,这需要农业科技进步,转变以往陈旧的增长方式。

所以,需要有具备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体系。

农业具备公共品性质决定了农技推广公共产品特征,首先是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普遍存在小农经济,其次是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非常密切,最后为农村土地有着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农业具备公共产品特征。

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这就导致农民对于最新科技成果学习能力较低。

农村信息化水平不平衡。

西部农村电视普及率较低,农民组织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区域之间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区域在全国分工中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征。

经济特征不仅是划分经济区域和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和规划经济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层次和类型的主要依据。

在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地理位势上,也表现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

区域职教发展模式的选择既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区域职教自身的条件。

只有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教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一、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区域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上。

从全国看,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异和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东部地区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这些地区大多或者沿海,或者靠近大江大河,或者毗邻铁路网,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

而中部和西部处于内陆腹地和边远地区,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远远落后于东部。

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较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矿山、木材等自然资源丰富,占主导地位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具有优势的行业。

1997年,东部地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8.8%和9.9%;东部地区采掘和原料工业所占的产值比重为24.6%,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6.6%和36.5%①zj0085_0009_0。

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而中西部工业化程度还较低,技术基础亦较差。

从工业行业结构看,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增长迅速、加工层次较高的新兴产业来推动的,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靠增长速度缓慢、加工层次较低的传统产业来推动的。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产业与农村经济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的到来,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国一直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仍存在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瓶颈。

如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含义及其发展现状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

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与性质,我们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

(一)经济发展型,指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起促进和支撑作用的公共产品。

例如,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气象、农业生产的科技研究、信息市场化等。

据调查,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

根据2003年的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95年我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为49281.2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6118.8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2.3%,到2002年,这个比例为41.99%。

也就是说,经过7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水利建设情况并没有什么改进。

尽管经济发展型的公共产品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尽管农民和农业发展对其有高度依赖性,但只靠农民的力量和一部分社会资本的投入,很难提供这种对农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公共产品,如果政府再不提供,就会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与威胁。

(二)公共服务型,指保障农村社区居民生活稳定,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公共产品。

如基层政权组织制定的各种制度和规则,基层组织提供的管理与服务,以及为公共安全制定的各种措施及实施的服务等。

农村公共产品 (2)

农村公共产品 (2)

农村公共产品引言在农村地区,农民面临着许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公共产品在农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

1. 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区提供给农民使用的公共服务或商品。

它们是为了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如教育、医疗、交通、电力等。

农村公共产品具有普惠性、基础性、长期性和公平性等特点。

2. 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农村公共产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

根据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类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类公共产品等。

•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包括交通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等,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的交通、能源和通信服务。

•社会服务类公共产品: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类公共产品:包括山水田园、风景名胜等,保护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休闲和旅游资源。

3. 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性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对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的生活非常重要。

它们能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为农民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服务,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公共产品可以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促进农民的人力资本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4. 农村公共产品面临的挑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资金短缺: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问题。

•人才不足: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人才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限制了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策略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策略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策略摘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质量与效率,是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中,尚存在资源总量投入不足、配置过程失衡、配置方式分割、资源整合力度不高等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根源、历史根源与制度根源。

因此,在正确认知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现实的基础上,需要从资源存量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从资源增量方面,发挥市场机制效用。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优化策略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的教育资源是在教育领域当中通过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所能够运用的人财物力等资源的总和。

也有人认为,教育资源不仅仅是经济学概念,需要从人财物力等方面拓展到信息、时空、资源体系等领域,这些也属于教育资源的范畴【1】。

由此,职业教育资源也可以被视为促进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及职业知识增长的各种有形、无形等要素的总和。

当然,资源的范畴是广泛的,但不管是那种资源认知体系,人、财、物三种资源是最基础的教育资源,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

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当中,人财物三类资源同样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明确人财物三类资源的配置及组合方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是研究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发现其配置问题的前提。

一、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基本问题(一)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总量的不足。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对公共财政有较强的依赖性,经费投入水平、速度、结构等在一定程度对教育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有决定作用。

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经费投入量小且速度滞后,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转型与发展。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每年安排了专项资金来支持区县的职教中心(职业高中)建设,提升了县域范围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中职教育学生资助政策,2009年开始对中职教育涉农专业学生、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实施免费政策,2012年对农村中职教育完全实施免费政策,并扩大了奖助学金的覆盖面……这些扶持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划分与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分析[摘要]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了不同区域之间农村职业教育的差异。

文章从区域差异角度分析了不同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的特征,从而提出了合理的供给策略。

[关键词]区域划分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不同区域之间,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差距。

但是,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供给大有好处:有助于缓解县乡,尤其是贫困地区县乡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减轻农民负担和缓解“三农问题”;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创建和谐社会;有助于打破目前教育经费供给机制所造成的地域封锁;有助于克服对农民子弟上学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为农民大规模转移创造教育方面的良好条件;有助于转移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促进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混合供给中,无论是地方政府投入,还是受教育的学生支付,还是其他供给来源,都存在着困境。

为了防止效率损失,我们需要从区域差异角度分析界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由中央政府站在全国的高度,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进行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一)贫困地区区域特征贫困地区是贫困程度高、贫困人口更集中、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更落后的集中连片地区。

一般可以理解为西部地区、最不发达县、贫困片区和贫困县(扶贫重点县)。

2004年,592个重点县行政区域面积243.3万平方公里,乡镇10624个,人口2.3亿,其中乡村人口2.0亿,绝对贫困人口1613万,低收入人口2580万。

GDP约占全国县域GDP总额的11%。

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1.贫困地区人口集中,贫困程度严重,老少边穷县占相当高的比例,有明显的地理群集性。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发展滞后,增长困难,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缺乏活力;投资不足,农户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低,农民生活质量普遍较差,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农户耐用品消费和生活设施拥有水平落后,住房条件差;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严重滞后,教育、医疗支持压力大,负债率高;科技文化素质低,社区文化生活单调,信息交流少。

2.农民思想保守,人力资源素质低。

安于贫困,缺乏进取精神,具有保守性和依赖性,缺乏法律和民主意识。

就业面窄,劳务输出少,劳动力负担系数高。

贫困地区的农民不是一般研究意义上的理性农民,他们厌恶风险,属于风险躲藏型农民。

躲避风险是由其“生存原则”所决定的。

(二)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征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扶贫性特征,国家每年对贫困地区都有一定数额的扶贫资金与项目,但是真正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上的扶贫资金少之又少。

当前,三农问题是国家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教育是基础,农村职业教育又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也就是说,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不管是国家扶贫资金、农业扶持资金还是支持农村教育资金,都应该往农村职业教育中倾斜,更何况反贫困本身是一种公共物品。

假定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没有贫困的社会里,尽管这种偏好普遍存在,但反贫困并不是私人市场可以提供的“物品”。

由于贫困问题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可以消除贫困,而私人慈善事业也很难解决问题。

那些没有向慈善事业捐款的人可以免费利用别人的慷慨。

这种情况下,对富人征税来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可使每人的生活状况变好。

穷人状况变好,是因为他们享受了较高的生活水平,而那些纳税人的状况变好,是因为他们享受了一个较少贫困的社会生活。

所以,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因为具有扶贫性的特征,也因此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至少强化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

二是财政贫乏性。

在很多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每年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教师的工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由低素质引起的低收入,又无法对教育做出适量的投资;经济回报率低,企业也不愿意参与。

三是区域弱势性。

贫困地区一般信息、交通相对闭塞,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和学生难以就业。

因此,学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期望值也不高,导致生源不足,而生源不足又使农村职业教育学校难以为继。

如此这般恶性循环,使得整个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三)把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来供给是生存的需要采取强制性制度把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当做纯公共产品来供给,这是农村职业教育生存的需要。

只有把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拖出生存的困境,才能放手融入市场,到那时市场才会主动参与。

也就是说,当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良性轨道运行时,自然会有多元资金融入,但这并不影响其公共产品的特征。

事实上,把一种产品当公共产品来供给并不是满足无止境的欲望,而是应该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要。

另外,“人才开发模式”是扶贫的有效模式,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责任,所以政府应该对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做全额供给。

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一)欠发达地区区域特征欠发达地区主要指我国地域划分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

山西是能源大省,其余是农业大省、畜牧大省、水产大省。

中部六省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现有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乡村人口2.44亿,占全国人口31.2%。

中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0.7%,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9.5%。

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民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1.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落后,大多数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是农业和工业联系的平台。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仍有较大差距。

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中部地区仅有5个,而东部地区有93个。

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低,第三产业欠发达限制了工农的双向联系。

国家扶贫开发的592个重点县中,151个位于中部六省,占25.5%。

2004年中部六省的农村贫困人口约790万,占全国的1/3,低收入人口超过1300万,也占全国的近1/3。

2.中部六省的农民收入低。

2005年我国农民收入是2936元,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1∶3.21,但从全国来讲,中部六省的农民收入(2682元)更低,比全国水平低254元。

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155.4万人,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由此可见,劳务经济已成为中部地区广大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主渠道。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特征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承接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承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的纽带,而且也是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纽带。

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促进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带动贫困地区,三个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在各区域之间层级流动,减少了流动成本。

二是助推作用。

中部地区存在着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

如2003年,湖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近1200万,劳务收入达540亿,而且这些劳务主要流入了发达地区。

所以,中部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发达地区输入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是保障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组织过三次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现在,中央又明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说法,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重要战略举措。

农业的发展,首先要靠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是“中部崛起”和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保障。

而目前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发展严重滞后,主产区普遍就是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财政收入也仅仅能够支付人员工资,很难有资金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三)欠发达地区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供给是发展的需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虽然比贫困地区整体水平高,但是从中部地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来讲,农村职业教育还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

欠发达地区跟贫困地区相比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因此,当前应该采取强制性制度,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来供给,这是保障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目前市场有一定的参与能力,但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脱手参与市场,政府应该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做基础供给。

三、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一)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发达地区主要指东部地区。

包括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七省三市。

东部发达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最具活力、潜力和创造力,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农民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1.东部地区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

东部地区率先工业化,已经迈过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现代信息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多数省市现代化综合指数已超过70%。

东部地区率先改革开放,市场化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有较强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好,区位优势与市场优势明显。

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6.8年,而沿海地区是7.39年。

2.东部地区城乡差距大,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低,缺乏对市场竞争的信心和能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体力劳动,职业选择空间狭小。

虽然东部发达地区已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但依然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

在剩余劳动力中女性占了绝大部分,闲置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待业青年。

(二)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特征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一是市场带动性。

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对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市场带动性。

由于发达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量大,教育跟市场需求结合紧密,整个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二是效率损失性。

如果把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当做纯公共产品来供给,就容易忽略市场的参与力量,导致效率损失。

因为有市场的参与,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就更有实力去发展。

所以,为了防止效率损失,有一点必须界定清楚,就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做纯公共产品来供给不是满足无止境的欲望,而是为了满足生存。

这样的选择满足了帕雷拖改进原则,因为真正的帕雷拖最优现实中并不存在。

①这既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防止了效率损失。

三是财政支持性。

发达地区不仅有县乡财政足够的支持,市场和个人都有能力参与,但这并不影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因为他们有能力吃“好饭”,没必要非得拉着跟贫困地区吃“饱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