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实验设计
分离混合固体实验设计
分离混合固体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方法,将混合固体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从而了解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主要有筛分、手工分拣、磁选、浮选、重选、沉淀、溶解、结晶、萃取、蒸馏等。根据实验目的和混合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
1. 实验器材:筛子、镊子、磁铁、酒精灯、显微镜、漏斗等。
2. 试剂:混合固体样品、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
1. 筛分法:将混合物放入筛子中,通过筛孔的大小将固体颗粒分离。
2. 手工分拣法:将混合物放在平板上,用镊子等工具逐个分拣出不同的固体颗粒。
3. 磁选法:如果混合物中含有磁性物质,可以使用磁铁将其吸附出来。
4. 浮选法:将混合物放入水中,根据不同的比重,利用气泡的浮力将固体分离出来。
5. 重选法:根据不同的比重,利用重力将混合物分层,然后分别取
下不同层的固体。
6. 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适当的溶剂,使其中一个固体成分溶解,然后通过沉淀的形成将其分离出来。
7. 溶解法:将混合物放入适当的溶剂中,使其中一个固体成分溶解,然后通过过滤等操作将其分离出来。
8. 结晶法:将混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通过加热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出来,然后通过过滤等操作将其分离出来。
9. 萃取法: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多次萃取将其分离出来。
10. 蒸馏法: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蒸发和冷凝将其分离出来。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要细心,避免混合物的交叉污染。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
b2 c1
b2 c2
b3 c1
b3 c2
a1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
实验设计中既包含被试间因素,又包含被试内因素时, 叫做混合实验设计 适用条件:
一个自变量为刺激或任务变量,另一个自变量是被试 变量。
研究中一个自变量的处理会对被试产生长期影响。
出于可行性的考虑(被试数量;疲劳效应)
2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两因素混合设计
基本方法: 首先确定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将被试随 机分配给被试间变量的各个水平,即根据被试间 变量进行分组。 使每个被试接受与被试间变量的某一水平相 结合的被试内变量的所有水平。
被试内变量为问题难度:b1,b2
心理学研究方法
5
三因素混合设计 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三因素混合设计 基本方法: 在两个被试间因素上,随机分配被试,每个 被试接受一个处理水平的结合。 在一个被试内因素上,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 处理水平。
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案例
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案例
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它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下面列举了一些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实验设计方法。
1. 药物治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本实验考虑了药物种类、剂量、治疗时间等多个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别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得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2. 不同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本实验考虑了肥料种类、用量、施肥时间等多个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别的作物进行观察和比较,得出最佳的肥料配方。
3. 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本实验考虑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能力等多个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得出最佳的教学方法。
4. 不同广告策略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本实验考虑了广告策略、广告媒介、广告内容等多个因素对产品销售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别的消费者进行观察和比较,得出最佳的广告策略。
5. 不同运动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考虑了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多个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别的人进行观察和比较,得出最佳的运动方式。
6. 不同食品加工方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本实验考虑了食品加工方式、加工时间、加工温度等多个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别的食品进行观察和比较,得出最佳的加工方式。
7. 不同药物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本实验考虑了药物种类、剂量、治疗时间等多个因素对疾病治疗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别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得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两种颜色混合实验报告
两种颜色混合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两种颜色混合的原理,通过实验确认颜色混合的规律,并观察不同颜色混合的结果。
实验材料:
1. 红色颜料
2. 蓝色颜料
3. 黄色颜料
4. 透明容器
5. 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三个透明容器,并分别加入红色、蓝色和黄色颜料。
2. 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红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搅拌均匀,观察混合后的颜色。
3. 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蓝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搅拌均匀,观察混合后的颜色。
4. 在最后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搅拌均匀,观察混合后的颜色。
实验结果:
1. 当红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后,观察到产生了紫色。
2. 当蓝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后,观察到产生了绿色。
3. 当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后,观察到产生了橙色。
实验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两种颜色混合时,会产生新的颜色。这是因为颜料的颜色是由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所决定的。在红、蓝和黄三种颜色中,红色吸收了绿色光,反射红光;蓝色吸收了橙黄光,反射蓝光;黄色吸收了紫蓝光,反射黄光。因此,当红色和蓝色混合时,蓝色的红光和红色的蓝光被吸收,而蓝色的蓝光和红色的红光则被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紫色。同理,可以解释蓝色和黄色混合产生绿色,红色和黄色混合产生橙色的现象。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确认了两种颜色混合会产生新的颜色。混合红色和蓝色会产生紫色,混合蓝色和黄色会产生绿色,混合红色和黄色会产生橙色。这种颜色混合的现象与颜料的吸收和反射光的原理有关。这个实验不仅帮助我们加深了对颜色混合的理解,也可以应用于绘画、设计等领域。
2乘3混合实验设计
2乘3混合实验设计
混合实验设计是一种同时包含定性和定量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在2乘3的混合实验设计中,通常会有两个不同的自变量,一个是
定性的,另一个是定量的。这种设计可以帮助研究者探究不同变量
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且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实验结果。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其中一个自变量是药物
类型(定性),有两个水平,A药和B药;另一个自变量是剂量
(定量),有三个水平,低、中、高。通过2乘3的混合实验设计,我们可以同时考察药物类型和剂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它们之
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在分析这种设计的数据时,通常会使用方差分析(ANOVA)等统
计方法来检验不同自变量和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通
过这种设计,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更丰富的结论。
教案分享:三原色混合的实验设计
教案分享:三原色混合的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
1.红、黄、蓝三种基本色的水彩绘画颜料
2.三个透明杯子
3.清水和眼滴管
实验步骤:
1.准备好以上材料,保证三种基本色颜料都是纯色的,不要混杂其他颜色。
2.在每个杯子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清水,约6~8毫升,然后将分别选择一种颜色的颜料挤进杯子中,并用眼滴管搅拌均匀,直到颜料完全溶解。
3.将三个杯子排列在一起,观察三种颜色的颜料。让学生接近观察,发现三种颜色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有没有相似的本质?再让学生回忆和思考三原色是什么,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取指导和启示,慢慢理解颜色混合的过程。
4.在第四个杯子中,加入相等的红、黄、蓝三种颜料。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预测这种颜色的混合会是什么颜色?让学生一次性向第四个杯子中加入红、黄、蓝三种颜色,然后用眼滴管轻轻地
搅拌,注意切勿强烈搅拌,以免颜料混乱。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观察,发现三种颜色可以混合成新的颜色。
5.学生可以比较第四个杯子中的颜色和其他三个杯子中的颜
色之间的差异。他们可以做出各种颜色混合的假设,以期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实际操作以加深理解。
6.可以尝试用合适的比例混合不同的颜色,例如混合两种颜
色,即红+黄=橙色,红+蓝=紫色,黄+蓝=绿色。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试试,让他们创造自己的三原色混合实验。
实验结果和思考:
此实验的结果将呈现出混合颜色的魔法,三原色中的一种颜色可以通过混合另外两种颜色而产生。此外,混合三个基本颜色,则可以得到黑色混合颜色。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到三种基本色的本质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分离混合固体实验设计
分离混合固体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掌握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原理:
分离混合固体是将两种或多种固体分离开来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手工分拣、筛分、磁选、浮选、重选、溶解法、结晶法等。
实验器材:
1. 铁磁性物质(如铁钉)
2. 非磁性物质(如盐、砂)
3. 磁铁
4. 玻璃棒
5. 筛子
6. 醋酸
7. 滤纸
8. 水
9. 烧杯
10. 干净容器
实验步骤:
1. 手工分拣法:
将铁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混合在一起,用手将铁磁性物质分离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混合物。
2. 筛分法:
将混合物放在筛子上,用玻璃棒轻轻摇晃筛子,较细的颗粒通过筛孔落下,较大的颗粒滞留在筛子上。这种方法适用于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混合物。
3. 磁选法:
将铁磁性物质与非磁性物质混合在一起,用磁铁吸附铁磁性物质,将其分离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混合物中存在铁磁性物质的情况。4. 浮选法:
将混合物放入水中,通过密度差异使其中一种固体漂浮在水面上,然后用网或者勺子将其捞出。这种方法适用于密度差异较大的混合物。
5. 溶解法:
将混合物放入醋酸中,经过充分搅拌使其中一种或几种固体溶解于醋酸中,然后用滤纸过滤,固体残渣留在滤纸上,滤液收集于容器中。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差异较大的混合物。
6. 结晶法:
将混合物溶解在溶剂中,通过加热或者自然结晶的方式使其中一种或几种固体结晶出来,然后用滤纸过滤,固体残渣留在滤纸上,溶液收集于容器中。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差异较大的混合物。
实验注意事项:
色彩混合的实验报告
色彩混合的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颜色的混合原理,了解基本颜色的混合规律,以及探索色彩混合对人类视觉的影响。
2. 实验器材
- 不同颜色的透明玻璃片
- 白色纸板
- 滤光色片
3. 实验步骤与结果
步骤1:基本色彩的混合
首先,我们选择了三种基本颜色的透明玻璃片,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我们将它们叠放在一起,通过透光来观察混合后的颜色。
结果显示,当红色玻璃片和绿色玻璃片重叠时,我们观察到黄色。当红色、绿色和蓝色三种玻璃片同时叠放时,我们观察到白色。
步骤2:调节透明度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实验的第二部分。在基本色彩的基础上,我们调节了各个玻璃片的透明度,通过改变透光量来观察对混合颜色的影响。
结果显示,当红色和绿色的透明度相同,蓝色的透明度较低时,观察到了黄色偏淡的颜色。当三种颜色的透明度相等时,观察到白色。
步骤3:滤光色片
最后,我们使用滤光色片来改变透过光的颜色。
我们在白色纸板上放置滤光色片,然后通过滤光色片透射的光线照射在另一块白
色纸板上。通过叠加不同色彩的滤光片,我们观察到颜色的混合效果。
结果显示,当红色和绿色滤光片叠加时,我们观察到黄色;当蓝色和绿色滤光片叠加时,我们观察到青色;当红色和蓝色滤光片叠加时,我们观察到紫色。4. 结论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基本颜色的混合可以产生其他颜色。红色和绿色混合形成黄色,红色、绿色和蓝色同时混合形成白色。
2. 调节颜色的透明度可以影响混合颜色的亮度。透明度较低的颜色参与混合后,混合颜色会偏淡。
3. 通过滤光色片的叠加,我们可以观察到色彩的混合效果。不同颜色的滤光色片叠加时,产生了不同的混合颜色。
混合实验设计案例
混合实验设计案例
混合实验设计是一种研究设计方法,它结合了因子设计和观测设计的特点,旨在同时考察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下面列举了十个混合实验设计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设计方法。
1. 企业培训方案:一个公司希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设计了一个混合实验。他们随机分配员工到两个培训组,一组接受线下培训,另一组接受在线培训。在培训结束后,他们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估员工的满意度,并分析不同培训方式对满意度的影响。
2. 药物疗效研究:一项医学研究想要比较两种不同药物对心脏病患者的疗效。研究人员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药物A,另一组接受药物B。在一定时间后,他们通过心电图等观测指标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并分析不同药物的效果差异。
3. 教育干预效果评估:一项教育研究想要评估某种教育干预措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人员随机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干预。在一学期结束后,他们通过学业成绩来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并分析干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4. 广告效果评估:一家公司想要比较两种不同广告策略的效果。他们在两个城市分别运行两种广告,然后通过销售额来评估广告的效
果,并分析不同广告策略对销售额的影响。
5. 食品加工工艺优化:一家食品公司希望优化某种食品的加工工艺,以提高产品质量。他们设计了一组实验,通过改变不同的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等),并通过感官评估和化学指标来评估产品的质量,并确定最佳的加工工艺条件。
6. 产品包装设计研究:一家公司希望设计一种新的产品包装,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销售额。他们设计了一组实验,通过改变包装的颜色、形状等因子,并通过消费者调查和销售额来评估不同包装设计的效果。
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
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是一种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其中因素可以具有不同的水平。以下是一个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的例子:
假设研究葡萄品种、施肥期和施肥量对葡萄产量的影响。因素A为葡萄品种,有4个水平(A1、A2、A3、A4);因素B为施肥期,有2个水平(B1、B2);因素C为施肥量,也有2个水平(C1、C2)。采用L8(4×24)正交表进行实验,重复三次,实验结果如上表所示。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然后,进行以下两个分析过程:
- 过程1:分析品种、施肥期、施肥量对葡萄产量的作用。将“产量”移入因变量,将“A”、“B”、“C”移入固定因子,选择“主效应”,并将“A”、“B”、“C”、“区组”移入模型内,进行显著性检验。
- 过程2:分析处理组合对葡萄产量的作用。将“产量”移入因变量,将“处理组合”移入固定因子,进行显著性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哪些因素对葡萄产量有显著影响,并确定最佳的处理组合。
混料设计实验
混料设计实验
一、引言
混料设计,又称混合物设计,是实验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该设计主要针对由两种或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通过控制不同成分的比例,探索最佳的混合条件,以达到所需的性能或效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混料设计实验在许多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材料科学、制药工业、食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二、混料设计实验的基本概念
混料设计实验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多种成分的比例,找到最优的混合比例。这通常涉及三个主要因素:成分种类、成分比例和混合方式。在进行混料设计实验时,实验者需要明确实验目标,确定所需探索的成分和比例范围,然后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方法来确定实验方案。
三、混料设计实验的实验设计
混料设计实验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包括全因子设计、部分因子设计、中心复合设计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实验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混料设计实验的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混料设计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各成分对混合物性能的影响程度,以及最佳的混合比例。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响应曲面法等。在分析数据时,需要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MATLAB等,以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混料设计实验的应用领域
1.化学工业:在化学工业中,混料设计实验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通过混料设计实验,可以探索不同化学成分的最佳混合比例,从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例如,在制备高性能陶瓷材料时,可以通过混料设计实验来优化陶瓷原料的比例,提高陶瓷材料的硬度和耐热性。
两因素混合设计
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两因素实验设计:两因素混合设计
一、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
当一个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包含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因素设计,混合因素设计是现代心理与教育实验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设计,虽然我们说对被试变量控制最好的实验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但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很多情况下研究者不能使用完全被试内设计,而需要使用混合设计。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适用于这样的研究条件:
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2.研究中的一个自奕量是被试内的,即每个被试要接受它的所有水平的处理。研究中的另一个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即每个被试只接受它的一个水平的处理,或者它本身是一个被试变量,是每个被试独特具有、而不可能同时兼备的,如年龄、性别、智力等。
3.研究者更感兴趣于研究中的被试因素的处理效应,以及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希望对它们的估价更加精确。相比之下,被试间因互不的处理效应不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两因素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确定研究中的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被间变量的各个水平,然后使每个被试间变量,将被试验机分配给被试间变量的某一水平相结合的被试内变量的所有水平。混合实验设计既具有完全随机设计的特点,又有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特点。
图解中可以看出,在一个两因素混合设计中,对于A因素来说,实验设计很完全随机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对于B因素来说,是一个重复测量设计,每个被试接受所有水平的处理。同时,它又是一个因素设计,每个被试接受的是A因素的某一个水平与B因素所有水平的结合。一个两因素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是N=np,少于一个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npq),多于一个两因素被试内设计(N=n)。
2×2混合实验设计案例
2×2混合实验设计案例
实验目的1
1.复习巩田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应用。
2.掌提两因素混合实脸设计的SPSS操作。
3.正确分析两因素混合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
实验:不同性质音乐对儿童的心率影响研究。不同的音乐性质作为被量,包括正性、中性和负性三个水平:将被试性别作为被试间变量,包括两个水平:将被试的心率因变量。
1)要分析男女儿童聆听不同性质的音乐,其心率是否存在羞异,应该采用哪种实验设计?并将数据处理为相应的数据结构,输入到SPSS中,并定
好变量。数据文件以.8V格式保存,命名为“两因素混合实验数据”(2)对数据选行方差分析,a.得出其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被试数)并就明方差是否齐性:b.指出其主效应是否显著,并进行多重比较:©
交互效应是否显著?如显著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并进行多重比较。d.生成折线图。将所有操作步骤填在[实验步骤]里,所有的田表及文字说明峡
在[实脸结果]里。
()答:应该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多因素混合设计的优缺点
多因素混合设计的优缺点
多因素混合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结合了随机化块设计和被试内设计的特点。它的主要优点和缺点如下:
优点:
1. 可以同时考虑因素间和被试内的变异,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2. 由于每个被试都接受了不同水平的不同因素,因此可以在较少的被试数下获得更多信息。
3. 可以识别和控制被试间和被试内的混淆因素,减少因素间和被试内的交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
缺点:
1. 设计复杂度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和被试内的变异。
2. 对实验人员和被试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数据分析复杂,需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的解释和解读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多因素混合设计在实验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但需要考虑到其复杂性和数据分析的难度。
举一个2×2混合实验设计的例子
举一个2×2混合实验设计的例子
目的:
介绍实验设计(DOE)概念,作为研究多个自变量“X”、以量化其对“Y”响应值的影响的方法。本部分将讨论2x2DOE具有两个水平上的两个因素(“X”)。
目标:
1、认识实验设计相对于盲目实验的优势
2、回顾几种2X2实验设计实例(滚筒式洗衣机,直升机和顾客呼叫中心)
3、采用Minitab,以图形方式分析2x2因素DOE
假设:
Y=产出
X1=温度X2=密度
可能的实验方法:
仅改变温度(记录Y),然后仅改变密度(记录Y)
问题:两个“X”同时变化的影响无法评估。
更好的方法:先单独改变温度和密度,然后一起改变。这种方法可量化同时改变多个变量时的“交互作用”。
同时研究多个变量的好处是:
1、更迅速地迭代出答案(设计更有效)。
2、寻找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交互作用)。
3、降低对效果的估计值的误差。
4、降低实验费用。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用于同时研究两个或更多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设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每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独特影响。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要求在每个因素中选择至少两个级别,以考察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同时,每个实验单元(例如个体或物体)都会经历不同级别的两个或多个因素的组合。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不同因素和其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进行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时,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实验因素的选择、实验单元的随机分配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实验的可重复性和样本量的确定等统计问题。
总之,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多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变量: 追踪时间(描画时间)
47.5
30
47
25
46.5
集中练习
46 20
45.5
追踪时间
45
15
44.5
分散练习
10
44
43.5 5
43
42.5 1
2 实验次数 3
0 4
定义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当一个实验设计中 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包 含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 因素设计
方式、词表范式)x2(词语性质:TBR、TBF)
实验结果:
单词方式下,不同组被试的记忆成绩
词表方式下,不同组被试的记忆成绩
三因素混合设计----重复测量两个因素 适用条件:
1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平, 其中有一个自变量是被试间变量,两个是被试内变量
2如果实验中的三个自变量分别有p、q、r个水平,则 研究中共有pxqxr个处理水平的结合。
考察高PTSD症状个体的记忆抑制功能的特点,分别 采用定向遗忘任务的单词范式和词表范式,以中性词为 实验材料,以不同程度PTSD症状的监狱犯人为被试进 行研究。所有被试均要求学习两组词语,记住其中一组 (TBR),并忘记另一组(TBF)。学习完成后,以自 由回忆的方式对两组词语进行测验。
实验设计:2(症状高、低)x2(任务类型:单词
实验结果
三因素混合设计----重复测量一个因素
适用条件:
1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 或多个水平,其中有两个自变量是被试间变量, 一个是被试内变量
2如果实验中的三个自变量分别有p、q、r个 水平,则研究中共有pxqxr个处理水平的结合。
设计方法:在两个被试间因素上,随机分配被试,
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处理水平的结合。在一个被试内 因素上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处理水平
两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
重复测量一个因素
三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
重复测量两个因素
优缺点
优点:1能够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2混合设计考察的影响自变量的因素较多,因此得出的
结论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结果的推论性也相应提高 3可以应用较多的因素统计分析方法
缺点:1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时间、物力和财力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S16
S17
S18
2x3被试内设计图解
a1 a1 a1 a2 a2 a2 b1 b2 b3 b1 b2 b3
S1 S1 S1 S1 S1 S1 S2 S2 S2 S2 S2 S2 S3 S3 S3 S3 S3 S3
被试内变量
b1
b2
b3
被 a1
S1
S4
S5
S5
S5
S5
S6
S6
S6
S6
实验举例:非临床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征
——以词语和面孔表情为刺激材料的实验研究
采用点探测任务,研究非临床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 类型刺激(威胁、快乐、中立)的注意偏(优先加工那 些被知觉为对个体会造成威胁的信息)
实验设计:
2(社交焦虑水平:高、低)x2实验材料(词语材料、 面孔材料)x4刺激类型(威胁、快乐、与威胁配对的中 立、与快乐配对的中立)
b1
b2
b3
a1c1
被
S1 S2
试
S3
间
a1c2
因
素 水
a2c1
平
的 结
a2c2
合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
S1
S2
S2
S3
S3
S4
S4
S5
S5
S6
S6
S7
S7
S8
S8
S9
S9
S10
S10
S11
S11
S12
S12
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三因素混合设计
实验举例:高低PTSD症状个体的定向遗忘效应
the dangers/ conducted the midnight raid/ .
控 制 句 : The experienced soldiers who were told
about the dangers conducted the midnight raid.
自变量:被试类型,句子类型 因变量:首次注视时间,回扫次数,总的注视 时间 实验设计:2被试类型(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者) x2句子类型(歧义句、非歧义句)
设计方法:
首先确定研究中的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 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被试间变量的各个水平,然后 使每个被试接受与被试间变量的某一水平相结合 的被试内变量的所有水平。
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被试内及混合设计图解比较
2x3被试间设计
a1
a1
a1
a2
a2
a2
b1
b2
b3
b1
b2
b3
wenku.baidu.com
S1
S2
S3
S4
S5
S6
2选择的因素和因素水平过多时,主试和实验者对实验的 实施过程可能会失去良好的控制
3结果解释的复杂性:各种主效应及交互效应
两因素混合设计
适用条件:
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2研究中的一个自变量是被试内的,即每个被试要接受 它的所有水平的处理,另一个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即每个 被试只接受它的一个水平的处理,或者它本身是一个被试 变量,是每个被试独特具有、而不可能同时兼备的,如性 别、年龄、智力等 3研究者更感兴趣于研究中的被试内因素的处理效应, 以及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希望对它们的估价更加精确。 相比之下,被试间因素的处理效应不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Lorge 的一个动作学习实验——集中练习还是分散练习能够 导致参与者更快地学习镜画作业
参与者学习看着镜子里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比如是颗星) 来描画该图形。两个样组接受20次描画实验,每次试验后,记录 完成所花的时间。一组在一种条件下(集中练习)完成所有20次 试验,而另一组以一天练习一次的速率完成20次试验(分散练习)
S1
S1
试
S2
S2
S2
间 变
S3
S3
S3
量 a2
S4
S4
S4
S5
S5
S5
S6
S6
S6
2x3的两因素混合设计
实验举例: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句法
歧义句加工的影响
采用眼动技术,以句子阅读过程中,句子不同区 段的首次注视时间作为句子即时性加工的指标, 回扫次数和总的注视时间作为句子非即时加工的 指标,考察了非熟练的汉-英双语者,工作记忆 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英语)暂时句法歧义句加 工的影响 句法歧义句:/The experienced soldiers /warned about
实验范式:
不同实验材料时高低分组对不同刺激类型的反应时
设计方法:在一个被试间因素上,随机分配被试,每个
被试接受一个处理水平。在两个被试内因素上每个被试接 受所有的处理水平的结合
被试内因素处理水平的结合
被试内因b1素处理b1 水平b的2 结合b2
c1
c2
c1
c2
被 试 间
a1
S1
S2
S3
S1 S2 S3
S1 S2 S3
S1 S2 S3
因
素
a2
S4
S4
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