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三国鼎立知识点1. 官渡之战1.双方:曹操和袁绍。

2.时间、地点:公元200年;官渡3.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曹操取胜。

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1. 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曹操兵败北撤。

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军阀势均力敌,说明任何一支势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实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三国鼎立1.形成2.社会经济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点难点讲解】知识拓展 1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其启示(1)过程(2)原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采取不当战术;北方士兵水土不敢,军中发生流行病,丧失战斗力;黄盖诈降,孙刘联军利用自然条件,借机火攻;曹操统一全国的时机尚未成熟,(3)启示:骄兵必败。

知识拓展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至此,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有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民族交融的出现: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 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族的 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内容 (1)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 到中原。 (2)推行汉化措施:①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 人贵族联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两个并立的政权应该是东晋和前秦。 (2)前秦的统治者是苻坚不是王猛。
(3)淝水是一条河的名称而不是城市名。
(4)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应该是各族将士不满氐族人的统治。 (5)苻坚是前秦王,不是东晋的首领。
答案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 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3.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4.经过:苻坚征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南下,企图灭亡东晋,东 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前秦大败,苻坚负伤逃回北 方。 5.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的状态。
关闭
C
答案
1
2
3
4
5
6
7
4.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 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的更替灭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二)魏晋时期著名的战役
十六国简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者: 北魏孝文帝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名为 元宏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主要措施(内容):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文化习俗的政策。

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3、重要意义:
(1)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改革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多,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五、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宗教
发展
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 北方人口大迁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时间 交战双方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曹操胜利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常考点】1.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赤壁之战。

2.三国的建立:魏,220年,曹丕建立,都城在洛阳;蜀汉,221年,刘备建立,都城在成都;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都城在建业。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尚未成熟。

4.三国经济发展情况: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5.特别提醒: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备课说明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备课说明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体例族交融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单元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局部统一的过程。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大单元理念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大单元理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影响。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的历史。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内容探究】一、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生:官渡之战。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师:阅读教材第80页“官渡之战”一目中第二段的内容,完成官渡之战概况表。

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作用础师:阅读教材第80页“官渡之战”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回答问题: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生: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师: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挟持的天子是汉献帝。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结果是曹操胜,特点是以少胜多。

(夜袭乌巢)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赤壁之战,发生于200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是曹操败,孙刘联军胜。

特点是:以少胜多。

6.三国时,台湾名称叫夷洲,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带领船队曾到达那里,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朝代是西晋。

2.取代魏国建立西晋的皇帝是司马炎,时间是266年,定都在洛阳。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那时候,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十六国政权割据。

3.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5)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3.439年,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最终结束北方十六国纷争混战的局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作者为北魏时候的郦道元。

5.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是东晋时代人,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无所不画。

他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女史箴图》6.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周 朝汉 朝附:公元纪年1、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主题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前。

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西晋有五十多年的短期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国家是处于多个政治分治、战事不休的状态。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交往与冲突交织不断的情况下,民族交往、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南迁的汉人又将中原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社会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中华文化也在此时有了重要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看上去纷繁复杂,政权分立,更迭频繁。

但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容上的选取,还是统编教材对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都突显了两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分别为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结构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课程安排上保留主题教学的特征外,更加突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注重时序性。

增加朝代更迭的概括描述,如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南朝时期。

突出主干知识,阶段特征更加明显,并增加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如:北方各族的内迁,北魏政治,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直观而深刻地对历史进行解读,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有很大帮助。

第四单元共有5课。

这5课分别为:第16课《三国鼎立》是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形成,第17、18、19三课在讲述政权更迭脉络发展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第20课又从文化层面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各民族大交融、北方经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这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单元知识梳理一、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1)背景:①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各种人才。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专项2横向比较__商鞅变法和孝文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专项2横向比较__商鞅变法和孝文
专项2 横向比较——商鞅变法 和孝文帝改革
1. 阅读材料,然后判断。 材料
人 物
改革的背景
内容
作用
商 鞅
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确立封建地主阶 级的统治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 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
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富兵强,为灭六 国,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 文 帝
后,各族人民共同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 生活,互相影响,出 策;学习汉族法律和典 现了民族大融合的 章制度
【解题思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2)根据材料二中的“能使民 乐战者,王(wànɡ,指统治天下)”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促使“民乐战”的措施 是奖励军功,通过这项措施,宗室中无军功者不授爵,平民有军功也可授爵,这刺激秦国 士兵英勇作战,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 定了基础。据此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开放性设问, 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等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 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趋势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画“√”;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画“×”;上 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画“〇”。
(1)从性质看,二者均属于封建性质的变法(改革)。 ( ) (2)孝文帝推崇儒家孝道。( ) (3)从内容看,二人改革的侧重点一致。( ) (4)从过程看,二者都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 (5)从背景看,二人的改革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答案
1.【答案示例】 (1)√ (2)〇 (3)× (4)〇 (5)√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材料“发展封建经济”“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可知,该表述可以从题干信息中得出。(2)根据材料可知,该表述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3)根据材料可知,该表述违背了题干信息所表达的意思。(4)根据材料可知,该表述在 材料中没有涉及。(5)根据材料可知,该表述可以从题干信息中得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小结素材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小结素材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国家分裂)与统一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向统一的,多次交替过程的实现,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分裂走向秦的统一;三国的分立走向西晋的统一;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政局混乱和南北对峙走向隋的统一,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走向元的统一。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江南地区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由于迁徙、统治者的改革等因素的作用,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和隔阂逐渐消失。

局部统一的出现,如曹魏、前秦、北魏、北周等统一黄河流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基础。

长期分裂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为结束分裂局面,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更为严重。

但在分裂和动荡中,社会经济仍有所发展。

其原因有: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经济,以增强和扩大在自己统治区域中的势力;各族人民之间的大融合,互相学习农牧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东汉末年以来,南方相对安定。

西晋末年起,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9张ppt)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9张ppt)

拓展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 鼎立(分裂)是历史 的倒退还是进步?
考点梳理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 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 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 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 基础。
知识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考点梳理
1.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 前秦战败
特点:它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 三场战役区分:
(1)北魏: 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三国时期
两晋
南北朝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魏国 建立
蜀国 建立
吴国建立 西晋 三国鼎立 建立 局面形成
420年 439年 589年
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
南北 统一
单元知识建构
考点梳理
1.西晋 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八王之乱
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 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
爆发: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 兵,相互混战。
南 的 开 发
表 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各民族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各民族的

内迁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氐族和羌族
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由 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内迁民族及 匈奴族和羯族 原来生活在蒙古草原上,
其迁移地区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
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 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 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3.十六国
含义 概况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 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 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人民颠沛流离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 建立
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
(1)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 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
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 统治 校,提倡儒学
(2)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
缓和
(2)教训 ①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 ②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 ③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2.东汉、魏、晋时期出现的人口迁徙浪潮及其影响。 (1)人口迁徙 ①北方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 由蒙古草原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 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
☆西晋实现统一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蜀、吴两国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 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②此时北方的实力比南方雄厚。 (2)客观原因 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八王之乱
(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 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 背景 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 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 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 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北周 隋 隋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背诵知识点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背诵内容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1.朝代顺序: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2.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人类:云南元谋人。

3.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4.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

5.禅让制:将王位传给各部落首领推举出来的贤能的人。

(事例:尧、舜、禹)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1.夏朝的建立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禹将王位传给启,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商朝文化代表:青铜器、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定义: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分封标准:血缘关系、功劳大小分封对象:宗亲、功臣分封制的作用: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分封制的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会逐渐变淡;诸侯拥有较大独立性,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

西周分封制形成的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5.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思想上:百家争鸣。

6.战国七雄及其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7.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支持者:秦孝公,目的:使秦国富国强兵)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收入。

奖励耕织——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收入统一度量衡——作用:方便各地经济交流政治:实行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制定秦律,实行连坐制——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但容易激起人民反抗。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作用: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作用:推行愚民政策,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8.都江堰:战国末期,由李冰主持,在今四川成都地区修建。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势地位
原的统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重庆A第4题1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
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
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1640周年(七上第19课P93-96) [2022·重庆A4;2021·重庆A3,B2;2017·重庆A23(1)]
概况 383年,前秦苻坚领军南下,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后,北 之战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相同点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力,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不同点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
目的 在 兼 并 战 争 中 取 得 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3)民族关系:三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原创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原创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2024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新课程标准】知道三国鼎立,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统一的趋势【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事,知道影响战役成败的原因,同时能够正确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三国鼎立形成及发展的基本史事,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知识清单】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曹操方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招揽各种人才(曹操赤脚迎许攸)。

军事上:收编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2)袁绍方面: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2、概况:3、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1)曹操方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招揽各种人才(曹操赤脚迎许攸)。

军事上:收编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采取正确的战术。

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2)袁绍方面:骄傲轻敌。

二、赤壁之战1.背景: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2.概况3.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③曹操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三、三国鼎立国家时间人物都城发展魏国220年曹丕洛阳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翻车:一种灌溉工具。

】蜀国221年刘备成都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吴国229年孙权建业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

【拓展延伸】1.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①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②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初一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 成立政权
南 前秦
北 朝 淝水之战 对
峙 东晋建立
317年
南朝
2、民族融合
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流动的趋向。并标明迁移的种族有哪些?想一想,这一时期民 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匈奴、鲜 卑、羯、 氐、羌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历史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复习目标
运用列表、填图、分析、比较 等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四个方面来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复习过程 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1、政权分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
典型事件: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2)江南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灭亡 时间
替代者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 司马炎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 魏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280 西晋
(1)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 它成立的时间、人物、都城都在哪里?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 定都洛阳,西晋建立。
(2)统一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魏、蜀、吴。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 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 :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 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02 关注新知新旧教材对比变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它们各自的治理和发展。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分裂时期,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源地。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课讲述了西晋如何短暂地统一了中国,但很快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尤其是北方民族的内迁,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混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得更替灭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得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十六国简表
(二)魏晋时期著名得战役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得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五、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科技、文化、宗教发展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题:任何变法和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得,必然会影响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得既得利益,因而矛盾是不可避免得。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秦国得商鞅变法都面临着这样得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孝文帝和商鞅分别采用了什么样得应对方式,你认为哪一种解决方式更好?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这给你什么启示呢?
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 208年,吴蜀联军与曹操,赤壁之战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三国时期开始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63年,魏国灭蜀国 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
304年,匈奴大单于刘渊建立汉国,十六国时期开始 316年,西晋灭亡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与东晋,淝水大战 420年,刘裕建宋,南朝开始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时期结束,北朝开始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581年,隋朝建立,北周灭亡,北朝结束 589年,隋灭陈,南朝结束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发展(一)北方人口大迁移
(二)江南地区得开发

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