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资料】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汇编
4. 食品的水分
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的微生物种类。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取决于水分活度(Aw,
也称水活性)。
表 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
微生物类群 最低Aw值范围 微生物类群 最低Aw值
大多数细菌 0.99~0.90 嗜盐性细菌 0.75 大多数酵母菌 0.94~0.88 耐高渗酵母 0.60
大多数霉菌 0.94~0.73 干性霉菌 0.65 食品的Aw值在0.60以下,微生物不能生长。 一般认为食品Aw值在0.64以下,是食品安全
贮藏的防霉含水量。
二、食品的环境条件 1. 温度
低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低温对微生物生长不利,但低温微生物在5℃ 以下或更低的温度也能生长,是引起冷藏、冷冻食 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4-10 mg/100g 圆形滤纸色谱法
4、K值
K
H X R H X
1 0 0 %
A T P A D P A M P I M P H X R H X
K值≤20%,绝对新鲜;K值≥40%,腐败鱼早期腐败。
HPLC法测定
5、的变 化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变质主要是酸败或酵解。
化学过程: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碳水化合物
有机酸 +酒精+气体等
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 -酸度升高 -产气,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
第三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一、感官鉴定: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色泽:微生物自身代谢;发生化学反应 气味:氨、三甲胺、硫化氢、粪臭素 口味:酸味、苦味 组织状态:变形、软化;肌肉松弛、发黏;结块等
P277表9-5 - -10℃可抑制所有腐败细菌生长, -12℃可 抑制多数霉菌生长, -15℃可抑制多数酵母生长, 18℃可抑制所有霉菌和酵母菌生长。
第九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控制
章名:09|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0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难度:1|易1.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A.巴氏消毒B.干热灭菌C.间歇灭菌D.高压蒸汽灭菌答:A2.鲜乳的超高温瞬时灭菌(UHT)条件为()A.61〜65℃30minB.70〜75℃15〜16sC.80〜95℃瞬时加热D.135〜137℃3〜5s答:D3.在缺氧环境下,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不可能是()A.酵母B.霉菌C.细菌D.细菌或酵母答:B4.毛霉分解()能力最强。
A蛋白质B淀粉C纤维素D果胶答:A5.一般干制食物的AW值保持()以下,即可达到防霉目的。
A.0.64B.0.85C.0.90D.0.95答:A6.下列哪种保存方法会降低食物的水分活度()A.腌肉B.巴氏消毒C.冷藏D.酸泡菜答:A05判断题(每小题1分)难度:1|易1.乳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含量较均衡,所以及易被微生物腐败。
答:J2.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蛋白质在有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称为腐败。
答:J3.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弱。
答:J4.蛋白质分解菌能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中良好生长,即使无碳化合物存在,生长繁殖也很旺盛。
答:J5.不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细菌虽然也是有一定的蛋白质分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较弱。
答:J6.大多数酵母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都很强,因为蛋白质类食品中N/C比值较高,有利于大多数酵母菌生长。
7.许多霉菌能分泌胞外蛋白酶,因而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
答:J8.大多数细菌都能分解单糖和双糖和淀粉。
答:X9.梭状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能分泌果胶酶,使果蔬的组织变软。
答:J10.具有强烈分解蛋白质能力的厌氧性细菌,同时也有较强的脂肪分解能力。
答:X11.微生物能否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决于水分活度(Aw,也称水活性)。
答:J12.食品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答:J13.在5℃左右或更低的温度(甚至-20℃以下)下仍有少数微生物能生长繁殖,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 断进步,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食品保鲜技术不断创新: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食品保鲜技术也在不断 更新,如冷链物流、真空包装等,能够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不断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技术 也在不断提升,能够实现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全过程的监管和追溯。
建立完善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 度
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和考核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配备专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与监管要 求
制定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
消费者有权了解食品的安全信息 消费者有权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 消费者有权投诉食品安全问题 消费者有权获得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
营养价值损失:食品腐败变质过 程中,营养物质分解,导致营养 价值降低。
经济损失:腐败变质的食品造成 经济损失,包括生产成本增加和 销售收入减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食品安全风险:腐败变质的食品 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增加食品安 全风险。
消费者健康危害:腐败变质的食 品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引发疾病或不适症状。
,
01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危 害 02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原 因 03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控 制 措 施 04 食 品 防 腐 剂 的 使 用 与 注 意 事 项 05 食 品 安 全 法 规 与 监 管 要 求 06 未 来 发 展 趋 势 与 挑 战
食品腐败变质对人体的危害:如细菌、毒素等对人体的侵害,引发食物中毒、疾病等健康问题 食品腐败变质对经济的危害:导致食品浪费、经济损失,影响食品产业的发展 食品腐败变质对环境的危害:腐败食品的丢弃和处理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食品腐败变质对社会的影响:影响社会稳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sp08第八章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 3. 鲜肉变质过程 • 菌群交替现象。3个时期: • (1)需氧菌繁殖期:细菌分解前3~4d,细菌主要在表层
蔓延,最初见到各种球菌,继而出现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枯草杆菌等。 • (2)兼性厌氧菌期:腐败分解3~4d后,细菌已在肉的中 层出现,能见到产气荚膜杆菌等。 • (3)厌氧菌期:在腐败分解的7~8d以后,深层肉中已有 细菌生长,主要是腐败杆菌。 • 这种菌群交替现象与肉的保藏温度有关,当肉的保藏温度 较高时,杆菌的繁殖速度较球菌快。
(3)湿度:空气中的湿度对于微生物生长和食品变质来
讲,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未经包装的食品。 ➢Aw ×100就是大气和作用物平衡中的相对湿度。Aw值反 映了溶液和物质中的水分状态,而相对湿度则表示溶液和 物质周围的空气状态。
2020/6/17
第二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及鉴定
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污染以后,造成其 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营养价值和 商品价值。
曲霉属、根霉属、青霉属 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乳杆菌属 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腐败桑瓦拉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 荧光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变形菌属
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 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醋杆菌属
腐败是指由微生物引起的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酸败是指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被微生物分解成酸, 而引起的食品变质。
2020/6/17
•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
• 实质:食品中蛋白质、糖、脂肪在污染微生物的代谢 作用下分解变化而引起的食品理化性质改变的过程。
• 1. 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现代食品加工有三个主要目标:1.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性;2.提供高质量的产品;3.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微生物和化学因素可能引起的的腐败和变质是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原因,对加工食品而言,通常是以微生物为主.而所谓的食品质量如风味,颜色和质地等,同样与微生物引起的腐败、酶的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密切相关。
因此,必须清楚了解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以便更好的控制他们,达到现代食品加工的目的。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食品易受到外来的和内在的因素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
外来的因素,主要指生物学因素,如空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虫害等;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食品自身的酶作用以及各种理化作用的影响。
1.1生物学因素1.1.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特点细菌:不管食品是否经过加工处理,在绝大多数场合,其变质主要原因是细菌引起的。
细菌造成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是由于细菌活动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的结果。
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在无空气(氧)的状态下发生,通常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引起食物中毒。
产芽孢细菌非常耐热,如肉毒杆菌在中性环境下,100摄氏度加热数小时有时还不能完全被杀死.耐热性细菌在土壤中存在较多,因此对于土壤中生长的莲藕、芋头、芦笋、竹笋等块根、块茎类原料,在加工时要特别注意。
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而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在PH值5.0左右的微酸性环境中生长发育良好。
容易受酵母菌作用而变质的食品有蜂蜜、果酱、果冻、酱油、果酒等。
霉菌: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生长发育,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
由于霉菌的好气性,无氧的环境可抑制其侵害,在水分含量15%以下,可抑制其生长发育。
第1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30~45℃
25~30℃
45~55℃
30~35℃ 15~25℃
-10~-5℃ 12~15℃
细菌污染
细菌的危害
引起食品质量变化
富含分解各种有机物质的酶类,在酶作 致病或引起食物中毒 用下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 化合物,可使食品的感官性能改变,营 养价值降低,甚至引起食物严重腐败变 质,完全失去食用价值;
(3)水分 微生物生长发育需要自由水分。干制食品 由于脱去了有效水分,能防止细菌、酵母 菌和霉菌的生长。
不同的微生物,其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低 Aw也不同
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水分活度的关系(真部孝明,1992)
中湿食品(Intermediate moisture foods)通过添加大量糖或多元醇使水 分活度降至0.85以下并包装,可防止 酵母和霉菌的生长。 盐藏、糖藏利用其高浓度时具有较高 的渗透压,降低了水分活度,从而抑 制微生物的生长。
第一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本章内容重点: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2.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 3.食品保存的主要方法 4.食品质量变化控制的主要途径
现代食品加工有三个主要的目标:
安全性
原料质量 高质量 保藏技术 加工技术 生产设备 方便性
造成食品败坏的原因很多。原料自采收 起,经过运输、预处理、加工、成品贮 运及销售,直至食用前,所处的环境都 有可能是引起食品败坏的直接或间接原 因。
食物 有空气 需氧细菌 霉 菌 酵 母 高水分 需氧细菌 霉 菌 酵 母 低水分 霉菌 无空气 厌氧细菌 酵 母
1.1.2 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1) pH
适宜pH环境 霉菌和酵母菌一般能在酸性环境 生长发育 中性至微碱性繁殖 pH4.0以下其生长活动会受到抑制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二)、外在因素
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决定食品是否腐败的重 要外在因素。
即使是在较低温度下,如果相对湿度较高 (冰箱处于未除霜状态),微生物也能很 快生长。
将较干燥的食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食 品表面会吸收水分,从而最终导致微生物 的生长。
食品贮藏处的空气情况也很重要,尤其是 对包装的压缩食品。
乳酸链球菌肽Nisin:又称乳酸链球菌 素,是目前唯一允许作为防腐剂在食 品中使用的细菌素。
,是我国允许使 用的两种国家标准有机防腐剂之一。
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对人体有极微弱的毒性, 是近年来各国普遍使用的安全防腐剂,也 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两种国家标准的有机防 腐剂之一。
辐射线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D值:杀灭食品中活菌菌数90%所需 要吸收的射线剂量,单位为“戈瑞” (Gy,即1kg被辐射物质吸收1J的能 量为1Gy)
环境对辐射杀菌的影响:
氧气:氧气的有无对杀菌效果有显著影响, 有氧存在杀菌效果更好,但是无氧条件下 对食品成分的破坏不及有氧的1/10,所以 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分。 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碳源、氮源、
无机元素、水和生长因子 食品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
食物成分不同,其腐败变质的现象也不同:
以糖类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变质过程中不会 产生异味。
食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或脂肪时,其腐 败变质过程会产生大量恶臭的气味。
(2)、食品的氢离子浓度: 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下的食品。 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的食品。 食品的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
盐腌和糖渍是实际生产生活中常用的 保存食品的方法。
嗜高渗微生物(嗜盐,嗜糖)能在高渗透 浓度的介质里面或其表面生长。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收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第一节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一、生物学因素(一)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温度(≥100℃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pH、气体成分、Aw、基质条件。
(二)害虫和啮齿动物:害虫、啮齿动物、寄生虫。
二、化学因素(一)酶的作用:①酚酶:酶促褐变需要酚酶或多酚氧化酶、氧气和底物三要素;脂氧合酶,可作用于脂肪酸,产生多种不完全氧化产物。
②酯酶,催化酯键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水溶性酶。
③果胶酶,可使细胞壁及细胞间的果胶物质转变为水溶性的果胶,质地变软。
④蛋白酶,催化蛋白质中肽键水解。
(二)非酶褐变:1、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反应生成棕色甚至黑色的大分子物质。
食品为加热或长期贮存后褐变的主要原因。
防止美拉德反应的措施:降低储藏温度;调节食品水分含量;降低食品pH值,使食品变为酸性;用惰性气体置换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氧气;控制食品转化糖的含量;添加防褐变剂如亚硫酸盐等2、焦糖化反应,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发生脱水与降解发生褐变3、抗坏血酸氧化褐变①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进而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生产红褐色产物;②抗坏血酸在缺氧的酸性条件下形成糠醛并进一步聚合为褐色物质的结果。
防止措施:降低产品温度;用亚硫酸盐溶液处理产品,抑制葡萄糖转变为5-羟甲基糠醛,或通过还原基团的络合物抑制抗坏血酸变为糠醛,从而防止褐变。
4、食品成分与包装容器发生的的化学反应。
(三)氧化作用:食品中含有的不饱和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
脂肪的氧化酸败,主要是脂肪水解的游离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双键容易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并进一步分解的结果。
食品工艺课后思考题附带答案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性。(1)外在因素1.微生物:细菌:细菌引起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细菌会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臭味或异味,甚至伴随有毒物质的产生;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一般不生长;在pH5.0左右的微酸性环境生长发育良好;霉菌: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能够生长发育;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生长霉菌,出现长霉现象;2.害虫和啮齿动物:害虫:主要有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啮齿动物:对食品危害最大的啮齿动物是老鼠。(2)内在因素食品自身的酶作用和各种理化作用2. 试述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因素及其特性。酶的作用:(1)酶作用引起的食品变质主要表现在色、香、味、质地的变劣;(2)非酶褐变: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反应(3)氧化作用:脂肪的氧化3.温度和水分对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何影响。答:温度:影响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和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速度以及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分:水分不仅影响食品的营养成份,风味物质和外观形态的变化,而且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4.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无生机原理……无菌原理;假死原理……抑制微生物;不完全生机原理……保鲜;完全生机原理……发酵原理5.如何根据食品的腐败变质的症状判断食品败坏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6.栅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食品生产和保藏过程中如何应用栅栏技术?答:基本原理:各栅栏因子单独或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栅栏效应” ,使微生物不能逾越,从而达到保藏食品的目的。应用:⑴食品加工与保藏中的微生物控制;⑵食品加工与保藏中的工艺改造、新产品开发;⑶与HACCP有某些相同的作用。7.食品标签的内容及其基本要求有那些?1.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日期标志和储藏指南;质量等级:按标准中的规定标注;产品标准号;特殊标记内容;条形码;各种标志2.基本要求:(1)食品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2)食品标签的一切内容,不得在流通环节中变得模糊甚至脱落;必须保证消费者购买和食品时醒目,易于辨认和识读。(3)食品标签的一切内容,必须清晰,简要,醒目,文字,符号,图形应直观,易懂,背景和底色应采用对比色。(4)食品名称必须在标签的醒目位置,食品名称和净含量应排在同一视野内。(5)食品标签所用文字必须是规范的文字。(6)食品标签所用的计量单位必须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第二章食品干藏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发育和耐热性的关系答:1)与发育的关系:A.水分活度下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下降,甚至等于零。B.微生物的种类不同,最适宜的水分活度和最低水分活度不同;C.最适宜的水分活度和最低水分活度除与微生物的种类有关,还与食品的种类、温度、酸度有关;2)与耐热性的关系:水分活度降低,微生物的耐热性增加。2.水分活度与酶活性和酶耐热性的关系答:1)与酶活性的关系:各种生化反应的发生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水分活度条件;水分活度降低,酶的活性下降,对应的生化反应速度减慢;酶起作用的最低水分活度与酶的种类、温度、pH有关。2)与酶耐热性的关系:水分活度降低,酶的热稳定性增加,食品干制过程的条件难以钝化酶的活性。食品干制后,酶的活性降低,但底物的浓度增加,生化反应的速度可能加快或减慢。3.水分活度与氧化,非酶褐变的关系答:1)与氧化的关系:当食品的水分活度小于单分子吸附水所对应的水分活度时,氧化反应速度随水分活度降低而增大,脂肪的氧化表现为过氧化物价的增加;当食品的水分活度大于单分子吸附水所对应的水分活度时,氧化反应速度随水分活度降低而减小,脂肪的氧化表现为水解。2)与非酶褐变的关系:一般非酶褐变最适宜的水分活度为0.6~0.9,当水分活度为0或1,非酶褐变的速度等于零即食品中的水分活度特高或特低,非酶褐变的速度也很低,反应物的浓度对非酶褐变反应速度有重大影响。4.影响食品湿热传递的因素干燥介质的温度;干燥介质的湿度;干燥介质的流速;食品的种类、大小、表面积;原料的装载量;5.什么是干燥曲线,干燥速度曲线和温度干燥曲线?它们有什么意义?(1)干燥曲线:说明食品含水量随时间而变化的关系曲线。意义: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干燥开始后的很短时间内,食品的含水量几乎不变。随后,食品的含水量直线下降。在某个含水量以下时,食品含水量的下降速度将放慢, 最后达到其平衡f式中:G为待干食品的重量;A为待干食品的蒸发面积;N为降率干燥速度;W1为降率干燥阶段结束时的含湿量;W2为降率干燥开始时食品的含湿量。7.常见食品的干燥方法有哪些?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答: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干燥法(1)自然干制特点:A.方法和设备简单,无能耗,生产费用低,管理粗放;B.干制时间长,干制品质量差;C.受气候条件限制;D.需要大面积的晒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2)人工干制特点:A.干燥速度快,干制品质量好;B.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工艺条件易于控制;C.卫生条件好;D.需专用设备,管理要求严格;E.能耗大,干制费用高;8.试述升华干燥的原理,如何加快升华干燥速度?答:原理:根据水相平衡关系,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水的三种相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当水的温度和压力与其三相点温度和压力相等时,水就可以同时表现出三种相态。而在压力低于三相点压力时,或在温度低于三相点温度时,改变温度或压力,就可以使冰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方法:9.食品干制过程中发生哪些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食品质量有什么影响?一.物理变化:1)干缩:干缩导致体积缩小,肌肉组织细胞的弹性部分或全部丧失,而且干缩之后有可能产生所谓的多孔性结构;2)表面硬化:发生表面硬化之后,食品表层的透气性将变差,使干燥速度急剧下降,延长了干燥过程;3)溶质迁移现象:溶解在水分中的溶质随水分向表层迁移。二.化学变化:1)营养成分的变化:A.碳水化合物的减少;B.脂肪氧化;C.蛋白质脱水变性; D.维生素的损失2)色泽的变化:①非酶褐变;(A.羰氨反应;B.焦糖化反应;C.维生素C的氧化)②酶褐变;③色素物质本身的变化3)风味的变化:A.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损失;B.脂肪类物质氧化形成的异味和异臭;C.产生某些特殊香气三.组织学变化:干制品复水性变差,复水后的口感较为老韧,缺乏汁液。10.不同的干制品放在一起储藏时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可能会发生串味不同种类的食品在同一个冷藏间内储藏,气味强烈的食品会将味道传给其他食品;防止酶促褐变的措施:热烫、硫处理、稀盐水浸泡防止非酶褐变的措施:亚硫酸盐处理11.你是否认为干燥技术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食品保藏技术?第三章食品低温保藏1.食品低温保藏的原理是什么?答:借助人工制冷技术降低食品温度达到适当程度的低温并始终维持这样的低温来保藏食品,在这样的低温下能阻止或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2.低温对微生物和酶的影响?答: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对低温的敏感性较差,绝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最低生长温度时,新陈代谢已减弱到极低程度,呈休眠状态。再进一步降温,就会导致微生物死亡。低温对酶的影响:A.温度降低,酶的活性降低; B.当食品温度低于冻结点时,一部分水结冰,导致食品的水分活度下降,酶的活性降低;C.低温并不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 D.食品解冻时酶的活性大大增强,从而使食品品质快速下降。3.食品的冷却目的和方法有那些?答:目的是快速排出食品内部的热量,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化反应速度方法:空气冷却法,冷水冷却法,碎冰冷却法,真空冷却法4.食品的冷藏方法及其特点?1)自然空气冷藏法:通风库效果不如冷库,但费用较低2)机械空气冷藏法:制冷通过机械进行,利用空气作冷却介质的,故热传导较慢。3)气调冷藏法:a)抑制果蔬的后熟;b)减少果蔬损失;c)抑制果蔬的生理病害;d)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e)防止老鼠的危害和昆虫的生存。5.食品冷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表现在哪里?其控制措施是什么?答:A.水分蒸发:表现:失去新鲜饱满的外观,出现明显的调萎现象。措施:控制温差,湿度和流速B.冷害:表现:表皮凹陷;果肉组织的褐变;未成熟的果实采后受到冷害将不能正常成熟或着色不均匀,不能达到食用标准;叶菜上和有些果实上出现的水浸状斑点;快速腐烂。措施:控制冷害临界温度的值和时间的长短。C.后熟作用:表现: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糖酸比例趋于协调,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果实香味变得浓郁,颜色变红或变艳,硬度下降。措施:控制其后熟能力,低温。D.移臭和串味:表现:互相吸收气味。措施:凡是气味互相影响的食品应该分别储藏,或包装后进行储藏。E.肉的成熟:表现:经过一段时间肉质变得粗硬,持水性大大降低。继续延长放置时间,则粗硬的肉又变成柔软的肉,持水性也有回复,而且风味极大的改善。措施:低温。F.寒冷收缩:肉质硬、嫩度和风味差;G.脂肪氧化;H.其他变化。6.简述食品的冻结过程及其常用的冻结方法?答:食品的冻结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阶段:从初温到冻结点,降温快,其中会出现过冷现象。2)中阶段:降温慢,食品中大部分水冻结成冰。3)终阶段:从成冰后到终温,此时放出的热量,一部分用于降温,一部分用于继续结冰。常用的冻结方法:1)间接冻结:静止空气冻结,送风冻结,强风冻结,接触冻结。2)直接冻结:冰盐混合物冻结,液氮与液态二氧化碳冻结。7.冻结食品在包装和储藏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包装应注意:为避免冻品的干耗、氧化、污染等,包装材料应选择透气性能低的材料。在分装时,应保持在低温下进行工作,同时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重新入库。储藏应注意:要求贮温控制在-18℃以下,或者更低,而且要求温度要稳定,减少波动,并且不与其他异味的食品混藏,最好采用专库储存。8.食品在冻藏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对其进行控制?答:1)冰晶的成长和重结晶:来不及转移就在原位置冻结,保持冻藏库温度稳定,避免储运温度波动。2)干耗:保持冻藏时足够的低温,减少温差,增大相对湿度,加强冻藏品的密封包装,采取食品表面镀冰衣的方法。3)冻结烧:采用较低的冻藏温度,镀冰衣或密封包装。4)化学变化5)液汁流失9.TTT的概念,计算及其重要性?概念:速冻食品在生产,储藏及流通各个环节中,经历的时间和经受的温度对其品质的容许限度有决定性的影响。计算:1)算出品质下降值为1.0时的每天品质下降量q; (q =1.0/ d)。2)算出各阶段的品质下降量Qi;(Q i= q×d)。3)将各阶段的品质下降量累计,即为最终品质下降量。Q < 1.0 品质可认为优良; Q > 1.0 品质下降明显,数值越大,品质越低劣。重要性:10.简述冻结食品的解冻过程和方法?如何控制解冻过程中食品质量的变化?答:食品的解冻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 A.冻藏温度~ —5℃; B. —5℃~ 冻结点(最大冰晶融化带),有效解冻温度带,与最大冰晶生成带相反; C. 冻结点~解冻终温。方法:1)空气式;2)液体式;3)水蒸气式(常压型、真空型);4)内部加热式如何控制:第四章食品罐藏1.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热处理温度;食品成分。2.高温如何影响食品中酶的活性?答:p1063.罐头为何要排气,常见的排气方法有哪些?1)防止或减轻因加热杀菌时内容物的膨胀而使容器变形或破损,影响金属罐的卷边和缝线的密封性,防止玻璃罐跳盖。2)防止罐内好气性细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3)控制或减轻罐藏食品在储藏过程中出现的马口铁罐的内壁腐蚀。4)避免或减轻罐内食品色,香,味的不良变化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损失。热力排气法,真空封罐排气法,蒸汽喷射排气法。4.封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5.罐头传热的方式有哪几类?哪些因素会影响传热效果?答:导热,对流传热,对流导热。食品的种类;罐藏容器材料的物理性质;罐头食品的初温;杀菌锅的形式和罐头的大小、在杀菌锅内的位置、排列方式6.如何计算罐头的合理杀菌时间?答:τ=D(lga—lgb)(a:细菌初始数;b:τ分钟加热处理后的残存活菌数)D2=D1 10(t1 – t2)/ Z,τn= n D已知肉毒杆菌在121℃时的D值为0.26min, Z值为10℃。若要把芽孢数从107减少到105,求在115℃下所需的加热时间。7.什么是安全F值?它与实际杀菌时间有何关系?答:安全F值:在一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浓度的细菌或芽孢所需要的热力致死时间。关系:F值越大,杀死一定浓度的细菌或芽孢所需要的热力致死时间越长;反之,F值越小,杀死一定浓度的细菌或芽孢所需要的热力致死时间越短。8.罐头食品常用的杀菌方式有哪些?答:热处理,辐射,加压,微波,阻抗9.高压杀菌的规程和注意事项有哪些?答:10.简述罐头食品胀罐的类型及原因?答:隐胀,轻胀,硬胀①物理性胀罐:装罐量过多、顶隙太小、排气不足、杀菌后冷却速度过快等造成,一般在杀菌冷却后即可发现。②化学性胀罐:酸性食品与罐内壁发生电化学反应,使罐内壁被腐蚀,同时产生氢气聚积在罐内,一般要在罐头贮藏了一定时间才能发现。③细菌性胀罐:由产气细菌的生长繁殖引起,在罐头贮藏期间出现,同时伴随着食品的变质,经保温检查也能发现11.分析罐内食品变质的原因,生产中应如何防止变质现象发生?答:原因:罐头密封性不好;微生物存在;质量严格要求;加强冷却水的卫生管理;12.分析罐头容器腐蚀的类型,原因,如何采取防止措施?均匀腐蚀:酸性食品腐蚀,降低食品酸度或使用耐酸性罐;部分腐蚀:顶隙残存氧气的氧化作用,尽可能排气干净;集中腐蚀:酸性食品腐蚀或空气含量高,降低食品酸度和含气量异常脱锡腐蚀:食品内含有特种腐蚀因子;硫化腐蚀:含硫蛋白质较高的食品,在杀菌和贮藏时分解放出硫化氢或其它有机硫化物,与锡、铁作用产生黑色化合物。其他腐蚀:13.新含气调理食品的生产原理是什么?答:食品原料预处理后,装在高阻氧的透明袋中,抽出空气后注入不活泼气体并密封,然后在多阶段升温,两阶段冷却的调理杀菌锅内进行温和式杀菌,用最少的热量达到杀菌的目的,较好的保持了食品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成份,并可在常温下保藏和流通长达6-12个月。来自食工(老胡)课件的思考题:可以看一下!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1、食品工艺学的内涵2.试述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生物学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其特性。2.温度和水分对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何影响?3.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保藏技术的四大类(维持最低生命活动保鲜贮藏、抑制微生物活动和酶的活性干制。冷冻冷藏。腌制、运用发酵原理乳酸。酒精。醋酸发酵、无菌原理罐藏)?4、酶活性的控制(降温与热处理、化学处理)5、微生物的控制途径(加热/冷却、控制水分活度、控制渗透压、控制pH、使用添加剂、辐照、微生物发酵)5、栅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食品生产和保藏过程中如何应用栅栏技术?5.食品标签必须标注的内容及其基本要求有哪些?第2章食品的低温保藏1.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发育和酶及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有何影响?2、为什么要预冷,预冷有哪些方法;2. 什么条件下冷冻产品会腐败和食用不安全?保证冷冻产品安全的关键有哪些方面?3. 冻结过程可分哪几个阶段?如何理解快速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区是保证冻品质量的最重要的温度区间?快速冻结可获得均匀致密的干制品,细胞膜和蛋白质受破坏小,复水后食品弹性好,持水力强4. 冻结和冻藏对果蔬有何影响?4、冻结速度快慢对冷冻食品质地有什么影响。5. 为什么蔬菜冻结前要热烫?如何掌握热烫的时间?6. 单体速冻(IQF)设备有何特点?适合哪些物料的冻结?冻结速度快;生产效率高,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食品在悬浮状态下冻结,彼此不会粘连,又称为“单体快速冻结”(individual quick frozen, 简称IQF);适合体积小、比重较小的食品冻结。7. 冻结果蔬对原料有哪些要求?水果和蔬菜在冻结工艺上有何异同?8. 影响速冻、冻结果蔬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和保证冻结果蔬的质量?第3章食品罐藏小结:D值与微生物的种类、菌种及温度有关,与微生物细胞或芽孢的原始浓度无关;D值本身并不代表全部杀菌时间,不能根据D值制定杀菌的工艺条件;根据D与F的关系式,可以比较容易地知道F值。当T=121℃时,F = nDF值与微生物的种类、菌种及微生物细胞或芽孢的原始浓度有关;F值代表全部杀菌时间,实际生产时应根据F值制定杀菌的工艺条件。食品的干制保藏水分活度的概念;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有什么关系,说明原因;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和其他反应有什么影响。干制脱水与浓缩脱水的区别;食品干制过程的核心问题;1.什么是导湿性和导湿温性?的定义与意义①导湿性:由于水分梯度的存在促使水分从含量高处向含量低处转移②导湿温性:食品内部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促使水分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2.简述干制过程中食品水分含量、干燥速率和食品温度的变化3.如果想要缩短干燥时间,该如何控制干燥过程?4.干制条件主要有哪些?他们如何影响湿热传递过程的?(如果要加快干燥速率,如何控制干制条件)5.影响干燥速率的食品性质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干燥速率?6.合理选用干燥条件的原则?7.食品的复水性和复原性概念1)复水性:指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常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衡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干制品的品质状况。2)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水后在重量、大小、形状、质地、颜色、风味、成分、结构及其它可见因素等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有的可以定量衡量,有的只能定性衡量。8. 列出干燥设备的基本组成结构;干燥室、冷冻系统、抽真空系统、捕集器、加热系统几部分。9. 简述顺流和逆流干燥设备的区别和特点;1.顺流式特点:A.前期干燥速度快,易产生表面硬化现象;B.后期干燥速度下降,干制品最终水分较高(≥10%),不适宜用于干吸湿性强的物料。2.逆流式特点:A 前期干燥速度缓慢;B 不易出现表面硬化现象,但在干燥后期容易出现焦化现象;C 干制品的最终含水量较低(<+5%)10.在人工干制方法中有哪几大类干燥方法,各有何特点?1。固定接触式对流干燥柜式(箱式)干燥设备、隧道式干燥设备特点:间歇式,灵活、方便,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食品的干制生产。2。输送带式干燥设备特点:a、干燥可连续化,生产能力大、劳动强度较低;b、可以分段自动控制温度、空气流速等工艺参数;c、适宜于品种单一、产量大的物料干制;d、如果干制产品或工艺条件经常变换,则不宜使用带式干燥设备。3。悬浮接触式对流干燥将固体或液体食品悬浮于热空气中进行干燥,有气流干燥、流化床式干燥、喷雾干燥等。4。接触式干燥特点:A、不用象对流干燥那样必须加热大量空气,热能利用较经济;B、被干燥物料的热传导率一般较低,若与加热面接触不良,热传导率会更低;C 、加热温度高,只能用于对热不敏感的胶状、膏状和糊状食品的干燥。5。微波干燥特点:属于内部加热方式,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制品外观好;节能高效;温度易控制、自动化程度高;⑤清洁卫生;⑥对水分含量高的食品,易产生过热,耗电量大,成本高。最好能与热风干燥配合使用。11.在空气对流干燥方法中有那些设备?每类设备的适用性?12.喷雾干燥设备的组成及特点;特点:⑴蒸发面积大,干燥迅速快,一般只需5~100s;⑵干燥过程液滴温度较低,适合热敏性物料的干燥;⑶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可连续化生产;⑷产品质量好(颗粒均匀,溶解性好);⑸单位产品耗热量大,设备的热效率较低。⑹用于喷雾干燥的物料固形物浓度、细度、含糖量要达到一定要求。以下为赠送考试练习部分2002级食品工艺期末试卷。
2第1章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及其控制gxs-精选文档
况下才能生长;氧气浓度降低,生长繁殖速
度下降;
兼性厌氧菌——葡萄球菌、大多数酵母菌,有氧或无
氧的情况下均能生长;
厌氧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无氧的情况下能生长
水分(耐旱性):霉菌>酵母>细菌
<
<
营养成分
温度(耐热性):细菌>霉菌>酵母
1.1.2 害虫、病虫害和啮齿动物(一般加工食品可不
考虑)
害虫:主要有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
啮齿动物 对食品危害最大的是老鼠。
1.2化学因素
1.2.1 酶的作用
pH 氧气
温度
酶
水分
1.2.2 非酶作用 温度 反应类型: 酸度 美拉德反应(羰胺反应)
焦糖化反应
抗坏血酸氧化反应
水分
叶绿素的变化
花色素的变化 食品成分与包装容器发生化学反应
光线
1.2.3氧化作用
脂肪的氧化主要指不饱和脂肪酸与氧气反应使双
细菌
霉菌
酵母
⑴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特点
变质现象 细菌 霉菌 酵母 腐败 长霉 发酵
食品成分特点 蛋白质、氨基酸 淀粉和糖 糖
温度 pH 微生物生长
氧气
水分
食物
⑵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酸度(pH) 氧气 水分活度 温度 营养物质
pH(耐酸性):霉菌>酵母>细菌
>
>
氧气
好氧菌——产膜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有氧的情
pH、渗透压、烟熏、气体组成、防腐剂、发酵、辐照
2.1.2控制酶反应
温度、水分活度、pH、光线、氧气。
2.1.3非酶反应的控制
温度、水分活度、pH、光线(氧气)。
2.2食品保藏方法及分类 食品保藏学:
第一节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
第⼀节引起⾷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第⼀章⾷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1.腐败变质概念:是指⾷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如鱼⾁的腐败、油脂的酸败、果蔬腐烂、粮⾷的霉变等。
原因:⾷品中的蛋⽩质、碳⽔化合物、脂肪等被污染的微⽣物分解代谢的过程,或⾃⾝的酶进⾏⽣化过程。
2.腐败:是由微⽣物引起的蛋⽩质⾷品发⽣的变质。
⾷物 + 分解Pro.的微⽣物AA + 胺 + 硫化氢等3.酸败:是脂肪⾷品发⽣的变质,特征是产⽣酸和刺激性的哈喇味。
脂肪⾷物 + 解脂微⽣物脂肪酸 + ⽢油及其它产物酸败的原因:微⽣物产⽣的酶解作⽤;或是在外界条件作⽤下发⽣的⽔解过程和脂肪酸的⾃⾝氧化,使油脂分解成脂肪酸、醛类和酮类等,⾷品的⾊、⾹、味发⽣改变,酸败产物醛、酮具毒性,危害健康。
4. 发酵:由微⽣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物有机酸 + 酒精 + ⽓体5.⾷品腐败变质的鉴定1) 感官鉴定:以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品的⾊泽、⽓味、⼝味,简单灵敏。
2) 物理鉴定:⾷品变形、软化。
鱼⾁类肌⾁松弛、弹性差,组织体表发粘等。
液态⾷品出现浑浊、沉淀,表⾯有浮膜、变稠等。
3) 化学鉴定:测定微⽣物代谢的腐败产物,如鱼、虾、⾁类常以挥发性氮的含量作评定的化学指标。
糖类⾷品缺氧时常以有机酸含量或pH 值变化作为指标。
4) 微⽣物鉴定:⼀般以检验菌落总数和⼤肠菌群作为判断⾷品卫⽣质量的指标。
第⼀节引⾷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现代⾷品加⼯的三个⽬标:①确保加⼯⾷品的安全性②提供⾼质量的产品③使⾷品具有⾷⽤的⽅便性 (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物学因素⾮细胞结构 : 病毒、亚病毒、噬菌体◆微⽣物原核⽣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原体、⽴克次⽒体、⽀原体细胞结构:真核微⽣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及病原真菌)、澡类植物和原⽣动物⾷品腐败变质因素物理因素:温度、⽔分、光化学因素:酶的作⽤、⾮酶作⽤、氧化作⽤⽣物学因素:微⽣物、昆⾍、寄⽣⾍、其他因素:机械损伤、⼄烯、外源污染物◆在⾷品发⽣腐败变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的是微⽣物。
食品微生物学-第十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Aw = P / P0
Aw的实质是对介质内能参与化学反应水分的估量,是用以衡量微 生物忍受干燥程度的能力。
微生物最适生长繁殖的Aw值: 0.98~0.99
Bac.
<0.90 不生长
嗜盐菌 <0.75 不生长
Yeast
<0.88 不生长 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0.60不生长
Mold
<0.80 不生长
干性霉菌 <0.65 不生长
②Mold :许多霉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比细菌强,尤其是 天然蛋白,霉菌分解天然蛋白的能力比细菌强。
③酵母菌: 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弱,只能使凝固的蛋白缓 慢分解。
(2)分解碳水化合物的优势微生物
A 少数微生物可以利用淀粉、单糖、双糖,如枯草芽孢
细菌:
杆菌、马铃薯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细菌
B 大多数细菌只利用单糖、双糖。
(3)防止水的污染:食品加工用水要根据加工要求进行处理。
(4)加工机械设备要定期清洗杀菌:自动化全封闭式生产线必须 有CIP清洗杀菌系统,防止加工过程中污染,有脂肪的物质用热水 清洗,而蛋白类食品污物用冷水冲洗。
CIP清洗杀菌系统 (Cleaning In Place )——工业化的生产设备、 管道、装置无须进行拆卸和安装下就能进行周期清洗和消毒系统。 CIP包括: ① 清洗剂站:(清洗剂、消毒剂的调配等)
1 污染的控制:从原料到餐桌过程中要减少微生物污染, 保证原料在贮藏和加工时是优质的原料。
(1)防止原料的污染:原料的微生物数量少,品质好, 抑制其生长或商业灭菌也易达到,食品的保质期和货架期 就有保证。如肉类原料、乳类原料均有要求。
降低原料的带菌率是保障质量 的关键环节
加工前:食品原料在加工前带菌率比加工后在微生 物的种类和数量上都多;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 细菌、霉菌和少数酵母 • 霉菌比细菌多,酵母菌能分解脂肪的不多(解
脂假丝酵母)
• 脂肪酸进一步分解生成过氧化物和氧化物,随 之产生具有特殊刺激气味的酮和醛等酸败产物 ,即所谓哈喇味。因此,鉴定油脂的酸价和过 氧化值,是油脂酸败的判定指标。
肉类的腐败变质
1、发黏:微生物繁殖的菌落以及微生物分解蛋白质的产
微生物检验
• 在国家卫生标准中常用细菌总菌落数和大肠 菌群的近似值来评定食品卫生质量,一般食 品中的活菌数达到108cfu/g时,则可认为处
于初期腐败阶段。
大肠菌群的近似值(MPN)的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4789.3-94
1、检样稀释
1.1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 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予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 振摇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最好用均质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处理1min,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1.2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 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1.3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 次,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1.4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稀释度,每 个稀释度,接种3管。
(形成氨、胺的含氮物),称为TVBN。
• 已列入我国食品卫生标准。
2、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腐败变质(发酵)
碳水化合物 (纤维素、半纤维素、 淀粉、糖原及糖) 酶 微生物代谢 有机酸+酒精+气体等
细菌、霉菌和酵母 (绝大多数酵母不能使淀粉水解)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掌握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需要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发生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初步鉴定方法及卫生学意义;了解鲜乳、肉类食品的腐败变质现象、原因及目前常用的食品防腐保藏方法、原理及其他卫生管理措施。
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鉴定,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控制食品的腐败变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的方法食品腐败变质发生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初步鉴定方法及卫生学意义。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图片演示,同时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进行知识的讲解,举例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的关系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腐败变质食品的处理原则,鲜乳、肉类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的污染,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的腐败与变质,不仅使理化性状及感官性状发生改变、降低了食品的营养和卫生质量,而且还可能危害人体的健康。
(food spoilage),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者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者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如鱼肉的腐臭、油脂的酸败、水果蔬菜的腐烂和粮食的霉变等。
食品的腐败变质原因较多,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如动、植物食品组织内酶的作用,昆虫、寄生虫以及微生物的污染等。
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故本章只讨论有关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问题。
某种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并非任何种类的微生物都能在其上生长繁殖。
微生物能否在这种食品上生长繁殖以导致其腐败变质,首先取决于微生物能否利用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与食品本身的基质条件及环境因素有关。
食品中的基本营养物质,除含有一定的水分外,主要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维生素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第一讲(3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需要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发生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初步鉴定方法及卫生学意义;了解鲜乳、肉类食品的腐败变质现象、原因及目前常用的食品防腐保藏方法、原理及其他卫生管理措施。
重点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鉴定,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控制食品的腐败变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的方法难点食品腐败变质发生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初步鉴定方法及卫生学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多媒体图片演示,同时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进行知识的讲解,举例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导入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的关系教学内容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腐败变质食品的处理原则,鲜乳、肉类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的污染,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的腐败与变质,不仅使理化性状及感官性状发生改变、降低了食品的营养和卫生质量,而且还可能危害人体的健康。
食品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如鱼肉的腐臭、油脂的酸败、水果蔬菜的腐烂和粮食的霉变等。
食品的腐败变质原因较多,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如动、植物食品组织内酶的作用,昆虫、寄生虫以及微生物的污染等。
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故本章只讨论有关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问题。
1.影响食品变质的因素某种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并不是任何种类的微生物都能在其上生长繁殖。
微生物能否在这种食品上生长繁殖以致使其腐败变质,首先取决于微生物能否利用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与食品本身的基质条件及环境因素有关。
1.1食品的营养组成与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关系1.1.1食品的营养组成食品中的基本营养物质,除含有一定的水分外,主要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维生素构成。
不同原料来源的食品,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有着明显的差异。
由表可见,水果蔬菜及谷物食品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较少的蛋白质,而脂肪的含量则更少;鱼、禽、肉、蛋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只含有较少的碳水化合物;而乳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含量较均衡。
1.1.2微生物对食品中各类营养物质分解作用的选择性在微生物的生理学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要求,特别是对碳源和氮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因而对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食品来说,微生物在其上生长的能力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就微生物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利用的能力不同来加以说明。
(1)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蛋白质在有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称为腐化。
在腐化过程中,分解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最后形成一些简单的产物,如CO2、H2O、NH3、H2S等,而在厌氧条件下蛋白质被分解的过程称为腐败,在腐败过程中,蛋白质的分解进行得不够彻底,最后形成的是胺类和有机酸等有机物。
在食品卫生学中,我们通常把蛋白质因微生物的作用而造成的败坏通常为腐败,而把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被微生物分解产酸败坏成为酸败。
分解蛋白质的细菌:许多细菌都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菌所分泌酶的种类和性状。
能分泌胞外酶的种类和性状。
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强,如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变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
不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细菌虽然也是有一定的蛋白质分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较弱。
蛋白质分解菌能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中良好生长,即使无碳化合物存在,生长繁殖也很旺盛。
分解蛋白质的酵母菌:大多数酵母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都很弱,因为蛋白质类食品中N/C比值较高,不适合大多数酵母菌生长。
某些酵母菌能使凝固的蛋白质缓慢分解,如红棕色拿逊氏酵母菌、白色拟内孢霉、巴氏酵母、啤酒酵母等。
红酵母属中有些种能分解酪蛋白,促成乳制品变质。
分解蛋白质的霉菌:许多霉菌能分泌胞外蛋白酶,因而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
特别是在基质中同时存在有碳水化合物时,霉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较强,如青霉属、曲霉属、根霉属、毛霉属、木霉属和复端孢霉属中许多种,特别是沙门柏干酪青霉和洋葱曲霉能迅速对蛋白质进行分解。
(2)分解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双糖和单糖。
多糖包括淀粉、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主要的成分之一,也是微生物的重要碳源,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分解利用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细菌:大多数细菌都能分解单糖和双糖,但能分解多糖的细菌比较少。
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能分泌淀粉酶,可强烈地分解淀粉。
如枯草一般感觉、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淀粉梭状芽孢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等。
能分解果胶的细菌有欧文氏菌属中的某些种,如胡萝卜软腐败文氏菌、软腐病欧文氏菌等。
梭状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能分泌果胶酶,使果蔬的组织变软。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酵母菌:从生理习性上来说,酵母菌是一类喜糖的微生物,但由于绝大多数酵母菌不能分泌淀粉酶,所以酵母菌能分解利用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单糖及双糖。
极少数种类的酵母菌能分解某些多糖,例如脆皮酵母具有分解果胶的能力。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霉菌:绝大多数霉菌都具有分解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许多霉菌还能分解利用多糖。
如常见的曲霉、毛霉、根霉等均能分解淀粉。
少数霉菌能分解纤维素,特别是绿色木霉具有强烈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有些霉菌能分解果胶,活力较强的如黑曲霉、米曲霉、灰绿青霉等。
(3)分解脂肪的微生物分解脂肪的细菌:一般而言,具有强烈分解蛋白质能力的好氧性细菌,同时也有较强的脂肪分解能力,如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中一些种,特别是荧光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分解脂肪的能力。
分解脂肪的酵母菌:能分解脂肪的酵母菌很少。
但少数酵母菌,如解脂假丝酵母菌具有很强的分解脂肪的能力。
油脂的酸败主要由化学因素引起,但在某些情况下亦应注意有否分解脂肪的酵母菌的污染。
分解脂肪的霉菌:霉菌中能分泌脂肪的种类比较多,在食品中常见的有曲霉属、青霉属、根霉属、毛霉属、芽枝霉属及白地霉等。
总之,具有不同营养成分的食品,能适应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种类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对蛋白质分解作用强的是一些细菌和霉菌;对碳水化合物分解作用强的是霉菌、酵母菌及少数细菌;而对脂肪而言,某些霉菌及少数细菌能分解。
因此,根据食品营养组成成分的特点,参考其他环境因素,就可大致推测引起某种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1.2食品的基质条件与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关系如果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对某种微生物来说是适宜的,那么这种微生物能否在食品上生长并引起变质,还取决于食品本身的基质条件及食品所处的环境因素。
这些基质条件主要包括食品中的水分、pH值及渗透压。
1.2.1食品中的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微生物细胞组成不可缺少水,细胞内所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均以水分为溶媒。
在缺水的环境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发生障碍,甚至死亡。
但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所要求的水分含量不同,因此,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微生物的种类。
一般来说,含水分较多的食品,细菌容易繁殖;含水分少的食品,霉菌和酵母菌则容易繁殖。
食品中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因而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取决于水分活度(Aw,也称水活性)。
因为一部分水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这种结合水对微生物是无用的。
因而通常使用水分活度来表示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水分活度(Aw)是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之比,即Aw=P/P0 。
纯水的Aw=1;无水食品的Aw=0,由此可见,食品的Aw值在0-1之间。
Aw越大,,则说明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由水的含量越高,反之亦然。
微生物的生长与Aw值得关系:由于不同的微生物生理特性不同,它们生长繁殖所需要的Aw值也不相同。
表1给出了不同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从表中可以看出,食品的Aw值在O.60以下,则认为微生物不能生长。
一般认为食品Aw值在O.64以下,是食品安全贮藏的防霉含水量。
由表中可以看出,当Aw值低于0.90时,绝大多数细菌已经不能生长;当Aw值低于0.88值时,大多数酵母菌不能生长;而当Aw 低于0.73时,大多数霉菌不能生长。
除极少数耐高渗酵母外,霉菌所要求的Aw值最低。
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微生物类群最低范围微生物类群最低Aw值大多数细菌 0.99~0.90 嗜盐性细菌 0.75大多数酵母菌 0.94~0.88 耐高渗酵母 0.60大多数霉菌 0.94~0.73 干性霉菌 0.65一般来说,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适Aw值为0.995 以上,酵母菌为0.98-0.99,霉菌为0.97-0.99。
食品的Aw值:新鲜的食品原料,例如鱼、肉、水果、蔬菜等含有较多的水分,Aw值一般在O.98~0.99,适合多数微生物的生长,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很容易发生腐败变质。
微生物污染这类食品后,如果其他条件适宜,便首先在食品的表层生长繁殖,导致表面发生腐烂,并消耗食品表层的水分。
与此同时,食品内部的水分通过扩散、渗透等作用转移表面,使表层保持足够的水分活度,从而使微生物不断增值直至整个食品组织彻底溃烂。
1.2.2食品中的pH食品的pH值与微生物的适应性:各种食品都具有一定的氢离子浓度。
根据食品pH值范围的特点,可将食品划分为两大类: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
一般规定pH值在4.5以上者,属于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下者为酸性食品。
例如动物食品的pH值一般在5~7之间,蔬菜pH值在5~6之间,它们一般为非酸性食品;水果的pH值在2~5之间,一般为酸性食品。
各类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pH范围,食品中氢离子浓度可影响菌体细胞膜上电荷的性质。
当微生物细胞膜上的电荷性质受到食品氢离子浓度的影响而改变后,微生物对某些物质的吸收机制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物质代谢活动和酶的作用,因此食品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多数细菌最适生长的pH值是7.0左右,酵母菌和霉菌生长的pH值范围较宽,因而非酸性食品适合于大多数细菌及酵母菌、霉菌的生长;细菌生长下限一般在4.5左右,pH值3.3~4.0以下时只有个别耐酸细菌,如乳杆菌属尚能生长,故酸性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酵母和霉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