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9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知识点【七篇】

苏教版9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知识点【七篇】【导语:】这篇关于苏教版9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知识点【七篇】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圆锥的侧面积知识点】S=πRL圆锥侧面积=n/360×π×R²=1/2LR(n指扇形顶角度数,R是圆锥底面半径,L指母线) 圆锥的侧面积推导,需要把圆锥展开;②数学上规定,圆锥的顶点到该圆锥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圆锥的母线;③沿圆锥的任意一条母线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即为一个扇形;④展开后的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展开后的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底面周长;⑤通过展开,就把求立体图形的侧面积转化为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则展开后的扇形半径为L,弧长为圆锥底面周长(2πR)扇形的面积公式为:S=(1/2)×扇形半径×扇形弧长.=(1/2)×L×(2πR)=πRL即圆锥的侧面积为:圆锥底面半径与圆锥母线长的乘积的π倍.【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知识点】弧长公式:n是圆心角度数,r是半径,α是圆心角弧度。
l=nπr÷180或l=n/180•πr或l=|α|r在半径是R的圆中,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就等于圆周长C=2πR,所以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n°πR÷180°。
在弧度制下,若弧所对的圆心角为θ,则有公式L=Rθ。
扇形面积公式S=LR/2,相对应的则有扇形面积计算公式S=RRθ/2。
S扇=LR/2(L为扇形弧长,R为半径)或π(R^2)*N/360(即扇形的度数)扇形是与圆形有关的一种重要图形,其面积与圆心角(顶角)、圆半径相关,圆心角为n°,半径为r的扇形面积为n/360*πr^2。
如果其顶角采用弧度单位,则可简化为1/2×弧长×(半径) 扇形还与三角形有相似之处,上述简化的面积公式亦可看成:1/2×弧长×(半径),与三角形面积:1/2×底×高相似。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导语】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节⼀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步⼀个脚印的踏,攀登⼀层⼀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
祝你学习进步!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仅供⼤家参考。
【篇⼀】 ⼀、圆的定义 1、以定点为圆⼼,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平⾯内,到⼀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圆的各元素 1、半径:圆上⼀点与圆⼼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
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于半圆周的弧。
5、圆⼼⾓:以圆⼼为顶点,半径为⾓的边。
6、圆周⾓:顶点在圆周上,圆周⾓的两边是弦。
7、弦⼼距:圆⼼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对称性 (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是圆⼼。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 平分弦(⾮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圆周⾓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是直⾓;圆周⾓为直⾓,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两个圆⼼⾓、两条弦⼼距五对量中只要有⼀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平⾏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的半径为r,OP=d。
7、(1)过两点的圆的圆⼼⼀定在两点间连线段的中垂线上。
(2)不在同⼀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个圆,圆⼼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它到三个点的距离相等。
(直⾓的外⼼就是斜边的中点。
)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d表⽰圆⼼到直线的距离,r表⽰圆的半径。
苏教版初三九上知识点

苏教版初三九上知识点第一章:整数1.1 整数的概念与表示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组成的数集。
在数轴上,正整数位于零的右边,负整数位于零的左边。
1.2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整数的加法运算遵循交换律和结合律,即改变运算顺序或改变加括号的位置不改变最终结果。
例如:3 + (-5) = -5 + 3 = -2整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即a - b = a + (-b)。
1.3 整数的乘法运算整数的乘法运算遵循交换律和结合律,即改变运算顺序或改变乘括号的位置不改变最终结果。
例如:-2 × 5 = 5 × (-2) = -101.4 整数的除法运算整数的除法运算遵循除法的基本原理,即a ÷ b = c,其中a为被除数,b为除数,c为商。
需要注意的是,整数的除法可能会产生余数或小数部分,因此除法的结果可能是一个整数或一个带余数的表达式。
第二章:有理数2.1 有理数的概念与表示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集合。
在数轴上,有理数包括所有整数和所有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的数。
2.2 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可以通过对齐分子后进行相加或相减来进行。
例如:1/2 + 3/4 = 2/4 + 3/4 = 5/42.3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可以通过分子相乘得到新的分子,分母相乘得到新的分母来进行。
例如:2/3 × 4/5 = 8/152.4 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即a ÷ b = a × (1/b)。
其中,1/b为倒数。
例如:2/3 ÷ 4/5 = 2/3 × 5/4 = 10/12第三章:代数式3.1 代数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代数式是由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表达式。
例如:3x + 5y - 2z代数式的基本性质包括可交换性、可结合性和可分配性。
通过运用这些性质,可以简化复杂的代数式。
3.2 代数式的展开与因式分解代数式的展开是指将一个代数式按照运算法则展开为多项式的过程。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知识点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知识点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而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点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为“HL”)。
▲知识点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知识点3: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知识点4: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知识点5:一个内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知识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知识点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知识点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知识点4: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4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当a ,b 分别表示两条对角线的长时,菱形的面积S =21ab 。
江苏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江苏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江苏九年级数学上册涵盖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一、整式的加减和乘法在数学上,整式是指由常数和变量通过加法和乘法运算符连接在一起的代数表达式。
整式的加减和乘法是我们学习整式的基础。
在加减运算中,我们需要注意系数相同的项进行合并;在乘法运算中,使用分配律将两个整式相乘。
二、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形如ax+b=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是运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化简至x的系数为1,然后可以得出唯一的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求解方法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
三、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是三角形中最常用的定理之一。
勾股定理指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利用底边和高的关系、海伦公式等。
四、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形如ax^2+bx+c=0。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运用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或配方法,将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可以得出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的求解方法类似于一元一次不等式。
五、函数与图像函数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个函数包含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等要素。
图像是函数的一种可视化呈现方式,通过绘制函数的图像,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性质。
六、平行线与比例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不会相交的直线。
平行线具有很多重要的性质,例如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
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比例的计算方法包括利用倍数关系、利用相似三角形等。
七、三角形的相似与全等相似是指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相似,但是大小可以不同。
全等是指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或全等的方法包括利用边-角-边相似定理、边-边-边全等定理等。
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立体图形是指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物体。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知识点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包括:
-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 1.1 一元二次方程
- 1.2 解一元二次方程(一)——配方法
- 1.3 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公式法
- 1.4 解一元二次方程(三)——因式分解法 - 1.5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 第二章《二次函数》
- 2.1 二次函数的定义
- 2.2 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 2.3 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
- 2.4 二次函数的性质
- 2.5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 第三章《旋转》
- 3.1 图形的旋转
- 3.2 中心对称
- 3.3 课题学习设计图案
- 第四章《圆》
- 4.1 圆的相关概念
- 4.2 圆心角、弧、弦的关系
- 4.3 圆周角定理
- 4.4 确定圆的条件
- 4.5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判断
- 4.6 课题学习设计图案。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苏科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定义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并且可以化成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思路:将方程转化为(x+m)2=n的形式,它的一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另一边是一个常数,当n≥0时,两边同时开平方,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便可求出它的根。
我们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
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当b2-4ac≥0时,它的根是:上面这个公式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对于ax2+bx+c=0(a,b,c为常数,a≠0),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4、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将方程分解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方程ax2+bx+c=0(a,b,c为常数,a≠0)有两个实数根x1,x2,那么x1+x2=-b/a,x1x2=c/a思维导图:知识点归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而左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留意:一元二次方程必需同时满意以下三点:①方程是整式方程。
②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同时还要注意在判断时,需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江苏数学九年级知识点

江苏数学九年级知识点一、代数与函数1. 直线方程1.1. 一般式方程1.2. 点斜式方程1.3. 斜截式方程1.4. 两点式方程1.5. 截距式方程2. 一次函数2.1. 基本性质2.2. 图像与性质2.3. 函数的表示和应用3. 二次函数3.1. 平移与对称性3.2. 函数的性质和图像3.3. 顶点、轴、判别式3.4. 因式分解与解析式4. 不等式4.1.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集4.2. 一次不等式4.3. 一元二次不等式5. 等差数列5.1. 通项与公式5.2. 前n项和和末项5.3. 性质与应用6. 等比数列6.1. 通项与公比6.2. 前n项和与末项6.3. 性质与应用二、几何与图形1. 相似与全等1.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3. 相似与全等图形的应用2. 平行线与三角形2.1.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2. 平行线与三角形的性质3. 平移、旋转、对称3.1. 平移的定义与性质3.2. 旋转的定义与性质3.3. 对称中心与轴4. 空间几何体的计算4.1. 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的性质与计算4.2. 圆锥、圆柱、球体的性质与计算5. 圆的性质与计算5.1. 弧度与角度的关系5.2. 圆心角与弧长、扇形面积的计算5.3. 切线与割线的性质与计算三、概率与统计1. 实验与事件1.1. 随机事件与必然事件1.2. 事件的组合与运算2. 概率2.1. 赋值概率与几何概率2.2. 概率计算的方法与应用3. 统计与抽样调查3.1. 统计量的计算3.2. 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应用文章中不出现小节和小标题,按照数学九年级知识点的层次和逻辑顺序进行论述,确保内容准确。
同时,文章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流畅阅读。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一元二次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系数不为0,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ax2+bx+c=0(a≠0)。
注意:判断某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时,应首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对形如(x+a)2=b(b≥0)的方程两边直接开平方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X+a=±b∴1x=-a+b2x=-a-b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k≠0)的一般步骤是:①化为一般形式;②移项,将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③化二次项系数为1,即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④配方,即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化原方程为(x+a)2=b的形式;⑤如果b≥0就可以用两边开平方来求出方程的解;如果b≤0,则原方程无解.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通过配方推导出来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a acbbx24 2-±-=(b2-4ac≥0)。
步骤:①把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②确定a,b,c的值;③求出b2-4ac的值,当b2-4ac≥0时代入求根公式。
4.因式分解法: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理论根据:若ab=0,则a=0或b=0。
步骤是:①将方程右边化为0;②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③令每个因式等于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公式法、十字相乘法。
5.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⑴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要注意,强调a≠0.因当a=0时,不含有二次项,即不是一元二次方程.⑵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注意:①先化方程为一般形式再确定a,b,c的值;②若b2-4ac<0,则方程无解.⑶ 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时,方程两边绝不能随便约去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如-2(x +4)2 =3(x +4)中,不能随便约去x +4。
苏教版九年级上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九年级上数学知识点一、有理数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记作Q。
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1. 整数整数是没有小数部分的有理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 分数分数是有理数中的一种形式,由分子和分母组成。
例如:2/5、-3/7。
二、线性方程与不等式1. 线性方程线性方程是形如ax + b = 0的方程,其中a和b是已知常数,x 是未知数。
解线性方程的步骤:(1) 将方程中的项分类:将含有未知数x的项合并在一起,将常数项合并在一起。
(2) 消去常数项:用一个合适的操作使常数项消失。
(3) 消去系数:将系数改写为1,通过除以系数消去。
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形如ax + b > c或ax + b < c的不等式,其中a、b、c是已知常数,x是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1) 对不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变换,保持不等式的方向不变。
(2) 将未知数x的系数化为1。
(3) 解不等式并找到x的解集。
三、平面中的图形与变换1. 平面几何基本概念- 点: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用大写字母表示。
- 直线: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连续集合,用直线上的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 射线:起点为A、经过点B的射线用AB表示。
- 线段:由两个端点A、B和连接AB的线段表示。
2.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平移:保持图形大小和形状不变,只改变位置的变换。
- 旋转:以某一点为轴心,按一定角度将图形进行旋转。
四、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点的坐标1.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横轴X和纵轴Y组成,两轴相交于原点O。
通过给定一个点的坐标,可以唯一确定一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
2. 点的坐标点的坐标由横坐标和纵坐标组成,用有序数对(x, y)表示。
五、线性函数与图像1. 线性函数线性函数是指具有形如y = kx + b的函数,其中k和b是已知常数。
2. 线性函数的图像线性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k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截距b表示直线与纵轴的交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导语】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
祝你学习进步!下面是为您整理的《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一、圆的定义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
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对称性(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平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的半径为r,OP=d。
7、(1)过两点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两点间连线段的中垂线上。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圆心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它到三个点的距离相等。
(直角的外心就是斜边的中点。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表示圆的半径。
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直线与圆相离。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一、数的基本概念
1、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表示、比较和操作同一类事物的个数
或多少的抽象概念。
2、数的基本概念:数的基本概念有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分数。
3、数的种类:数的种类有实数、复数、有理数、无理数、虚
数等。
4、数的表示:数可以用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等表示。
二、代数
1、代数运算:代数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指数、开方等。
2、代数式:代数式是由常数、变量和运算符构成的表达式。
3、方程:方程是由等号分割的两部分,左边是一个代数式,
右边是另一个代数式或常数。
4、不等式:不等式是由不等号分割的两部分,左边是一个代
数式,右边是另一个代数式或常数。
三、几何
1、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等构成的图形。
2、平面几何:平面几何是研究平面上的图形的几何学科。
3、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的图形的几何学科。
4、几何运算:几何运算包括求面积、求体积、求距离等。
四、数列
1、数列:数列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有限序列。
2、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3、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篇一: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整合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 60 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 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 60 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 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 为圆心,以大于ab 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苏教版初三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教版初三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思维导图:知识点归类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点:①方程是整式方程。
②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同时还要注意在判断时,需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我们一般将解题过程归结为“审、设、列、解、检验、答”六步。
(1) “审”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2) “设”是指设未知数,在一道应用题中,往往含有几个未知量,应恰当地选择其中的一个未知量用字母x表示,然后根据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其他几个未知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3) “列”就是指列方程,一般先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列代数式表示相等关系中的各个量,就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4) “解”是指解方程,即求出未知数的值。
(5) “检验”是指检验方程的解能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在解实际应用题时,一定要注意检验求得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否与题意相符,不相符的一定要舍去。
(6) “答”是指完成以上步骤后,回归到原始问题,写出答案。
第2章对称图形-圆圆是轴对称图形,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因此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精品学习网初中频道为大家编辑了对称图形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1 圆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
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2.2 圆的对称性(1)圆是满足x轴对称的,这样只需要计算原来的1/2点的位置;(2)圆是满足y轴对称的,这样只需要计算原来的1/2点的位置;(3)圆是满足y = x or y = -x轴对称的,这样只需要计算原来的1/2点的位置;2.3 确定圆的条件1.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定理中“不在同一直线”这个条件不可忽略,“确定”一词应理解为“有且只有” .2.通过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为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圆的内接三角形.只要三角形确定,那么它的外心和外接圆半径也随之确定了.2.4 圆周角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04(2422≥--±-=ac b a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中,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acb 42-=∆四、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方程)0(02≠=++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是21x x ,,那么a b x x -=+21,ac x x =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5.菱形的性质定理: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1.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 数据的离散程度 2.1: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
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
一般说,极差越小,则说明数据的波动幅度越小。
2.2:方差与标准差1.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 2基本公式:S 2=n1[(X 1-X —)2+(X 2-X —)2+……+(X n -X —)2]2.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记作S 。
3. 意义:1、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通常研究的是这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的情况。
2、方差较大的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波动较小。
3、方差大,标准差就大,方差小,标准差就小。
因此标准差同样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
注意: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不一定方差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
第三章 二次根式3.1 二次根式 1.定义:一般地,式子(a ≧0)叫做二次根式,a 叫做被开方数。
有意义条件:当a ≧0时,有意义;当a ≦0时,无意义。
2.性质:(1))0()(2≥=a a a)0(≥a a(2)==a a 2)0(<-a a3.2 二次根式的乘除1.运算法则: (1))0,0(≥≥•=b a b a ab ()0,0(≥≥=•b a ab b a )(2))0,0(>≥=b a bab a ()0,0(>≥=b a baba 2.最简根式:a.被开方数中不能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b .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c.分母中不含有根号一般地,二次根式运算的结果中应化为最简二次根式3.3:二次根式的加减1.同类二次根式:经过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2.运算法则:一般地,二次根式相加减,先化简每个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3.分母有理化:当分母是单个二次根式时,就将分子与分母同乘以这个二次根式本身即可;当分母中含有多项式如(+1)时,就将分子分母同乘以它的有理化因子(-1)第四章 一元二次方程4.1 一元二次方程1.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是aX 2+bX+c=0(a 、b 、c 是常数,a ≠0),其中aX 2称为二次项,a 称为二次项系数,bX 称为一次项,b 称为一次项系数,c 称为常数项4.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2、配方法: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X+h )2=k 的形式(其中h,k 都是常数),如果k ≧0,再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3、公式法(求根公式):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 (a ≠0),当b 2-4ac ≧0时,它的根是4.因式分解法:利用分解因式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5.根的判别式:当b 2-4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 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当b 2-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反之,也成立。
6.韦达定理:设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 (a ≠0)的两根为X 1,X 2那么X 1 + X 2 =-a b ,X 1 X 2 = ac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步骤:“设、找、列、解、验、答”第五章 中心对称图形(二)5.1 圆定义: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其中,定点叫做圆心,定长叫做半径。
与圆有关的概念:1、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条弧都叫做半圆。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3、定点在圆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4、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能够互相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平面内,点与圆有3中位置关系: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
如果设⊙O 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O 的距离为d ,那么“点P 在圆内 ←→d <r;点P 在圆上←→d=r ;点P 在圆外←→d >r ”5.2 圆的对称性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
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等对等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3 圆周角概念: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定理: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种情况:圆心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角的内部;圆心在角的外部)推论:1、直径(或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90°的圆周角对的弦是直径。
5.4 确定圆的条件条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
(d<r)2、直线与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叫做直线与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做切点。
(d=r)3、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d>r)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它们的交点的个数来区分,也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区分,它们的结果是一致的。
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判定: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式圆的切线。
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接必经过切点。
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切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切线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内心: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
5.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性质与判定: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两圆外离←→d>R+r两圆外切←→d=R+r两圆相交←→R-r<d<R+r(R>r)两圆内切←→d=R-r(R>r)两圆内含←→0≤d<R-r(R>r)连心线的性质:圆是轴对称图形,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沿O1、O2所在直线(连心线)对折,发现:两圆相切,直线O1O2必过切点;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它们的公共弦。
5.7 正多边形与圆正多边形概念: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性质:正多边形都是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没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
一个正多边形如果有偶数条边,那么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它的中心就是对称中心。
1、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
2、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友情提醒:(1)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这是解与正多边形有关问题常用到的知识。
(2)任何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和内切圆,但只有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才是同心圆。
过正多边形任意三个顶点的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作正多边形:作半径为R的正n边形的关键是n等分圆。
这就要学习两种方法:(1)用量角器等分圆,可以作任意正多边形,这是近似作法。
具体地说先计算出顶点在圆心的角的度数,即正n边形的圆心角为,然后依次用量角器将圆等分,顺次连接各分点,就作出正n边形。
(2)用尺规等分圆,作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具体地说:先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将圆四等分,顺次连接各分点,就做出正方形;用圆规从圆上一点顺次截取等与半径的弦,将圆六等分,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就作出正六边形。
友情提醒:在作正多边形时,要从圆周上某一点开始连续截取等弧,否则,易产生误差。
5.8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圆的周长公式C=2πR,其中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π称为圆周率。
弧长公式:l=,其中,表示1°的圆心角的倍数,它不带单位,R为圆的半径,l为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