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第1课时)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5.观看一部与城市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城市扩张》、《地球脉动》等,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6.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小项目,简要阐述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及预期效果。
3.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化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如我国大城市病、乡村城市化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例子导入城市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3.适时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b.我国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d.国家相关城市化政策及应对措施。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500字)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理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志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随着广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广州人的学生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教学过程着重体现地理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学情分析】高一4班大部分为广州市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大城市,而近年广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解这一课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影子,所以,讲解本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影响系统的思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例子发生在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感兴趣,回答问题也较为主动。
由于高一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是《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二课时,是对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重点难点】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2、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名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 教学分析一、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知识与技能1、课程总体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新课标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3、《城市化》的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内容在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二主要介绍的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人口迁移、城市化、工农业生产和地域联系等,而城市化这部分内容正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课内容对学生的价值(1)就目前来说,对其认识社会有帮助。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现实,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地理所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是很实用的一门学科,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2)就学生的未来而言,意义更加深远。
城市化是伴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也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良好地理素质,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3、本课内容的教学价值城市化的内容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典型的规律,依据前西德教育专家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具有“范例性的,适合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四、教材及其使用1、中图版教材内容编排上分三部分:学生探索——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城市化的内涵正文内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研究——中国的城市郊区化2、教材的使用: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适当取舍与拓展五、学情分析(1)以课标为准。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共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围绕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城市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2.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城市化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化的认识和看法。
3.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城市化的概念、进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如乡村城市化、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扩张等。
3.分析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现象和案例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案例中涵盖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乡村城市化、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扩张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同时,案例中还涉及到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案例选择:本案例涵盖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典型现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分析这些典型案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教学方法: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域认同感。
高中地理 2.3.1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3城市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1.知识和技能:
A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并学会从定义中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B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
C识记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让学生主动阅读图文,分析归纳图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B通过阅读“长三角的城市发展”图与“浦东地区开发先后对比”图,学会分析城市化的表现,并归纳其定义。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概况
1.定义:
2.城市化的表现及其衡量标准:
3.城市化的本质:三农的演变
4.城市化的动力-----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5.城市化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容量不大,同学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因为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和无法及时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回答问题方面还无法完整的呈现相应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城市化现象。不足之处,仍然感觉部分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
C.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学生明白读图需要全面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B.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同学们还需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城市化教学设计方案
面对高中学生,他们思考方式趋向于理性,不再像小学或者初中生那么热情----在课堂中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更加趋向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不盲目跟风,也就导致上课过程中比较偏向于静静地关注和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的抛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城市化问题,同时追问他们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不断培养他们学会独立分析,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2.3《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人教版教材体现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结合的基本理念,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可以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城市的学生对于城市化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地理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发展自己能力很有启示和帮助。
这体现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材内容结构】人教版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提供了图2.19、图2.20、图2.21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阶段。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同步学案
2.3城市化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点难点】1. 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 如何解决不合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学法指导】图表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一、城市化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城市人口增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第一个标志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后两个标志是体现城市化是否合理的标志。
2.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示:4.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污染昭污殿糊适成的皓呆fts左通运繭和H业生产:>处井贝的嗥崗破坏生牯环境工矿企业■.汽车晤乂建烟、粉尘产生樹■.晁靈化捋产主吒it学《3笄】班氢忧期产亦心坏土球、水肪、主练馬烛韧污棗工业垃圾杠喏民生恬垃圾坡圾影隔廉境卫生,占博祐就空闫童响人类便廣光污染琨",城市灯光崔追玻瑶培卑反射丸阳光和在晚灯光构威弦月的光污臬射嫌人的世卑湎事故水悴污整工业股朮、主洁卸水朮俸ar済捽化走成水主生物放度幣申絶水主生物生存;啬害病发生施嘗人和爾埴第的主冷种电嶺没帝广插电视设番、通俏设备■.耳葩用电设岳产生高频电掘倩号黔响人【基础达标】F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
该图表示的是览I'I!的旺ft合理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过快的城市化则降低城市环境质量。
如下图所过快----■城市环境污染1.A. 逆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B. 城市化D.再城市化■中石阴区■城何郊区ci步村或木城飒1.年份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 口 /亿城市化 水平/%城市人 口 /亿城市化 水平/%城市人 口/亿城市化 水平/%1980 17.64 39.6 7.98 70.2 9.66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3.57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9.04 39.3 201036.2351.810.1176.026.1246.22. 1980〜2010 年()A.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B.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趋缓C. 世界城市人口终始多于农村人口D.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3•下列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 480万辆,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80%以上是私家车辆),预计到2015年,机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700万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导学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4.世界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5.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自学梳理】主题一:城市化一、城市化阅读课本P.33案例4的《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一段材料,归纳城市化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图2.20“伦敦的城市扩展”,回答:(1)1901年至1981年,伦敦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伦敦的城市用地规模为什么要发生上述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第一节所学知识,城市用地主要有哪些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上,归纳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阅读课本P.33案例4的《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二段材料,填空:阅读课本P.34案例4的《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三段材料,填空:逆城市化:人口从___________迁往___________和小城镇的现象。
(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2.3《城市化》精品教案(1)
第三节城市化从容说课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及案例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认识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
教师也可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l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
从我们学校放眼四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
可是八年前我们学校刚刚搬迁到这里时,周围是一片农田,夏天晚自修的时候,还能“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化)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师: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呢?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城市化(第1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学习重点】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指标:、、。
其中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
(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
(2)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2.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4.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总之,世界城市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似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我的疑问】
1.城市化是否只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2.我国城市化正处于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
【课内探究】
问题1:结合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分析2000年和1985年城市数目和城市等级有何变化?
问题2: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
问题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
【质疑探究】
问题1:案例分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问题2:(1)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趋势如何?并找出城市化速度发生明显的转折点。
(2)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特点可以将城市化进程分为几个阶段?
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 %年为 %
30%的年份为年,2005年达到 %。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段。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属于发展缓慢,甚至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的时间段为年之间,快速上升是在年以后。
(4)按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阶段。
【训练提升】
右下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城乡人口比值的大小
D.城市用地规模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2.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下列哪个阶段
A.初期缓慢发展阶段
B.中期加速阶段
C.后期成熟阶段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3.总体来看,近年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
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D.城乡人口的从业性质不同
A城市介于45°12′N至46°N之间,126°42′E至127°39′E之间。
A城市性质定位为以机电、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H市的卫星城市。
读“A城市区域图”,完成4~5题。
4.在城市化的过程中,A城市的作用可能是
A.限制大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B.增加H市市区人口密度
C.吸引市区相关产业向卫星城转移
D.扩展H市市区的功能
5.如图所示,H城市群的空间拓展最可能
A.沿交通线延伸
B.沿河流延伸
C.沿地形延伸
D.沿人口密集区延伸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打破了“城市化地区”与“非城市化地区”的概念,绿色与灰色区域并存穿插,
把城市绿化与绿色农业的开发相结合。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功能区属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是
A.农产品加工工业区
B.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C.综合农业开发区
D.城市绿化带
7.将“城市化地区”穿插在“非城市化地区”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快非城市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B.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
C.使交通更加便捷
D.受浦东地形条件的限制
读右下图,完成8~10题。
8.图中城市A为
A.重庆市
B.攀枝花市
C.成都市
D.昆明市
9.图中A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A.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B.历史发展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
D.人口密集,农业生产发达
10.下列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中,适合A城市的是
A.在周围地区建卫星城,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
B.大规模扩大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
C.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
D.将工矿企业全都迁出市区
11.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12.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A.非洲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13~14题。
1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1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2.2第2课时参考答案:1~5 CBCCB 6~10 CCBCD 11~14 C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