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的关系_人教新课标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第八册新增的内容。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
本课是在继第七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后,在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稳定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既要学会“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也要学会判定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的方法。
本课教学也是为中学“判定三角形的存在”积累课程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尽量贴进生活创设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对自己的发现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主动构建,逐步完善。
以下是我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后反馈三个环节中的反思:一、反思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契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思路为:“创设情景,认识三角形——动手操作,做三角形——合作交流,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分层练习,验证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人人都能动手动脑,充分进行探索。
二、反思实施过程:本节的教学主线是: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我的本意是围绕着这一主线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围不成。
接着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时不能为成三角形,为什么?初步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然后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直观观察得出“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那边”,经过讨论验证后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三、反思教后反馈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因此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通用11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通用11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一节内容,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我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忽视了“摆一摆”这一环节,而是让学生自由画三角形,在比较三边关系时,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计算,导致学生知识的生成有点模糊。
因此,教学难点的突破不是很到位。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克服以上缺点,积极学习,争取高效率课堂。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2在厦门听了北京的老师上这节课,便想跃跃欲试。
不巧,有家长来办事,耽误了我制作学具的时间,怎么办呢?教学进度也不允许往后推一节课呀,何况明天因为七校联盟的决赛数学课已经调到下周一了!就这么办!我让每一个学生任意画了三个三角形,画好后让他们量出每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然后,引导他们发现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已经预习过了,忍不住大叫起来:“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另一条边。
”在这个学生的带动下,所有的学生都开始进行边的长度的两两相加并和第三条边进行比较,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欣喜。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孩子们重新画了一个三角形进行验证。
原计划安排的动手操作、发现探究变成了发现、猜想、验证、归纳。
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很投入、很有成功感!接下来是让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看一看并解决课本中的“哪条路最近”的问题,让孩子们感受这个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思考例题3下面的问题,对三组数据进行判断:哪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孩子们都能用这样的语句来叙述:因为6+8大于7,8+7大于6,7+6大于8,所以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第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之前我自己准备了20厘米的管子,让学生小组准备剪刀。
在教学导入时我是先给学生来一个头脑风暴,即我口头出算数接龙的题,学生口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时我先以猜一猜的形式“请你们猜一猜由三根线段能围成什么样的图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再通过学生自己说一说,教师小黑板展示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由什么特征?来为本节课做铺垫。
现在每人只有一条18厘米的管子,怎么办?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特别强调了“请任意把它任意剪成三段”。
由于我备课的时候还不够细心,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一下子就把这18厘米的管子平均剪成三段,都围成了等边三角形。
因此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剪了围不成的三角形的图形给学生看(两种情况: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的图形),为什么同样是18厘米你们的能围成三角形,而老师的不能呢?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在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多给每个学习小组两根管子让学生剪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这样才有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研讨三种不同的图形时,我先引导学生去发现不能围成三角的图形的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并用式子来表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另外两种图形的三边的关系。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是有点包办学习。
而应该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种图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在总结结论时,我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三角形边的关系,虽然学生不能用“任意”这个词来表达“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但是我还是借用了吴正宪教授的话“借鸡下蛋”的方法来概括学生们的表达。
但是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不够。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习题。
比如: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小小设计师:如果我们选择了两根4米长的斜梁,那横梁的长度可以是几米?(取整米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9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经过讨论验证后用“任意”代替“较短”,这样学生更清晰。
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关键是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这样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思。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因此,课堂一开始,我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提出“是否任意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创设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1《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本节课是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的形式充分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和我的教学设计是相符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纸条摆一摆,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围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围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这是为什么呢?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短有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二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三张纸条的长度填写表格,这个过程必须得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分析、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关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由老师上班的路线图导入,教学新知后我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老师上班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练习中的“用花盆摆三角形花坛”等都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将“猜想—验证—归纳”贯穿始终。
整个一节课我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归纳,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知识老师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师教的这种方法却可以受用无穷。
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教学反思1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思想。
我在组织《三角形》的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图形,从红领巾、自行车的车架、屋顶等物体中找到三角形,然后利用学具让学生拼搭这样的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搭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类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有一类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而也有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
所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设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探索分类的办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入手。
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已经没有悬念了,但这样的争论会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
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
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
当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及反思范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性质;3.学会运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求解未知数;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2.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性质;3.三角形边的关系(包括等边、等腰和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窗户,问学生窗户形状是什么?发散思维,让学生谈论不同的窗户形状,引出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明确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3. 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性质通过PPT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性质,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外角之间的关系,明确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外角和为360度。
4. 三角形边的关系(1)等边三角形通过PPT展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特点,并通过实物展示等边三角形的例子。
(2)等腰三角形通过PPT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的特点,并通过实物展示等腰三角形的例子。
(3)直角三角形通过PPT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并通过实物展示直角三角形的例子。
5. 边的关系求未知数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在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求解未知数。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通过图形和实物的展示,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形态有更加生动的感受,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边的关系。
此外,课堂中的计算与应用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认知,也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教学的实践中难免会有一些错漏,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数学网特地收集了相关的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通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材学习,我对此总结出以下几点:(1) 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提出问题“如何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于怎样倾听。
(2) 在实际应用方面,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 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作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体验学习数学的挑战性和数学结果的确定性。
整个教学过程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于思考。
如:(1)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亲身比较的过程中,感受锐角三角形两遍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环节我下的力度有一点大,使课堂有一点延时。
(2) 有的学生对给出的小棒没能充分运用,说明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思考是不灵活的。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规定固定的模式。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我用了两次,却都能切实体现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摆三角形”,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而练习中的小组合作却能集众人智慧,全面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对提供的教材内容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及反思
教学手段
实物教具:如小棒、三角板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形边的关系动画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 互动游戏: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05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边的 关系,知道三角 形任意两边之和 大于第三边
会判断三条线段 能否围成三角形
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和观察 、思维能力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 的特点。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讲解与练习结合法:通过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三角 形边的关系。 归纳总结法:在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加深理解。
掌握三角形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不等式的证明 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个方法证明一些相关的结论。
06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掌握情况: 评估学生对三 角形边的关系
的理解程度
教学目标达成 情况:评估教 学目标是否达 成以及达成程
度
教学方法有效 性:评估教学 方法是否有效 以及改进方向
课堂氛围与互 动情况:评估 课堂氛围是否 活跃以及学生
形
掌握三角形边 的关系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操 作和思考,培 养学生的空间 观念和推理能
力
过程与方法
•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应用。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一、教材解读1.内容初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下册第62页的例4。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
研究教材可以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围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材慎思(1)教材提供了4组线段,这些数据是否足够支撑学生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2)通过动手围,学生能否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哪些因素又可能让学生产生误判?(3)学生归纳总结时,易得“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与书上原话有出入,如何沟通两者间的关系?3.目标详析(1)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由实物到图形的想象抽象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维。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难点确定探索并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二、核心任务的制定为了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核心任务应设置为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并总结规律。
为此需要确定两个问题:1.怎样的学具更方便学生操作、观察?2.提供几组怎样的数据,才能总结得到结论?教材选择了学具“纸条”,并拼摆四组数据,其中第一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第二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第三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第四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拼成等腰三角形)。
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归纳总结更科学、更充分,决定增加操作数据:10cm,7cm,5cm,4cm,3cm。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集合8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集合8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
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通过猜想、验证,在操作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探究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一、设疑激趣,情景导入上课伊始,我以做风筝为饵,抛出疑问,用两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不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需要一根多长的小棒?从而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己去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思索欲望更加强烈了。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游戏中学习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孩子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设计了用游戏验证猜想,小组合作投色子,一人投一次,把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中。
看看记录数据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回归开始的猜想,你觉得做风筝可以用这两根竹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吗?是不是只要剪了长的那一根,有了三根竹条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此时,学生已经可以轻松回答刚才的问题。
接下来,通过“寻找好朋友”、“猜猜他是谁两个游戏,进一步升华学生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认识。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练习: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灰兔盖房子。
3、小兔子退木料。
4、在公路上修建一个公共汽车站,让这两个村子的人都能最省时、最方便。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中海康城小学梁春萍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经过讨论验证后用“任意”代替“较短”,这样学生更清晰。
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关键是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这样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思。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因此,课堂一开始,我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提出“是否任意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创设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它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灵魂。
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尽可能多些时间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如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拼三角形,小组讨论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学生亲自体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普遍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在教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概念有些困惑。
经过反思和总结,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改进:
1. 强调基础知识。
在教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之前,应该先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2. 视觉化教学。
使用图片、演示等视觉化手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
3. 给学生充分练习机会。
通过各种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4. 帮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
在教授各种三边关系公式时,可以通过推导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意义。
5. 掌握阶段测试。
每个阶段结束后应该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这个概念的掌握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补充不足,消除不明白的疑惑。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我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概念运用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自主学习和自我认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
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通过对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和归纳结论的方法。
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三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似懂非懂。
另外,“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不是非常困难,此内容的教学价值更多的在于过程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从而得出结论。
再次,学生的操作材料(吸管和小棒)都有一定的粗细,在实践操作时难免产生误差,此时,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用三根吸管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初步感悟到:“当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三根吸管围不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吸管能围成三角形?”、“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应在哪个取值范围内?”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质疑。
这样,学生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认知产生飞跃。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课反省《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世纪)四年级下册内容,为新教材新增添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构成特点,即三角形随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
在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经过对实验数据采集、整理、剖析,从中发现和概括结论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存心义的,富裕挑战性的。
学习内容要有益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察看、实验、猜想、考证、推理与沟通等数学活动。
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可是关于“随意的三条线段不必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似懂非懂。
此外,“三角形随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关于学生来说理解其实不是特别困难,此内容的教课价值更多的在于过程和方法。
所以,在教课中应尽量地为学生供给研究的空间,指引学生环绕问题主动地进行察看、实验、猜想、考证、推理等数学研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从而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让学生体验真切有效的研究过程。
本节课的要点在于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课始,经过第一轮画三角形竞赛,既复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又调换了学生的学习热忱;第二轮经过着手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可),使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矛盾,从而由学生自主地提出了“为何有的三根小棒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如何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的研究问题。
接着,指引学生环绕问题主动地进行察看、实验、猜测、考证等数学研究活动,一步步感悟到:“当随意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经过猜想考证发现了“当随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最后,运用得出的规律,解决一些实质的问题。
二、着手操作后着重反省沟通关于操作活动自己而言,数学课更为重视操作活动后的反省和沟通。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何这三根小棒围不可三角形?”、“如何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指引学生发布自己的观点,并对别人的看法发布自己的建议,进行怀疑。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5单元三角形第2课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目标】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课堂教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一、复习导入环二、创设情境1.出示:课本6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学过程设计学习新知节(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环节三、实验探究1、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
(1)6、7、8。
(2)4、5、9。
(3)3、6、10。
(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能摆成三角形,(2)(3)不能摆成三角形。
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
学生汇报。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环节三、巩固练习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2.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6—8题四、反思回顾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 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更注重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节课上下来,留给我反思的地方也有很多。
心动之处:1. 让孩子们动手围一围,在围的过程中围出困惑:为什么还会有3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小组同学就围不成的这一组小棒进行观察和讨论,发现:当“短边+短边<最长边”时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这一经验是孩子们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得出的经验,直接、有效,学生感受深刻。
2. 从围不成的经验中,通过推论、猜想,得出当“短边+短边=最长边”或“短边+短边>最长边”时可能围成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引发,启发了孩子们,有时候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不一定是从成功的经验出发,我们也可以通过失败的经验,总结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成功的经验。
3. 通过前面的动手探究、观察和思考,孩子们基本认定了当“短边+短边>最长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但大一点点也能围成三角形吗?这个地方孩子们是有疑问的,我们可以用几何画板依次探究,当两短边的和比最长边大0.1、大0.01、大0.001时能围成三角形吗?同学们可以从几何画板上很直观的感受到是能围成三角形的,并且发现这个三角形会越来越扁。
同学们还可以进行想象,当两短边的和比最长边大0.000001甚至是更小,也是能围成三角形的。
几何画板有效解决了学具的不足,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4. 学生通过猜想认为“短边+短边>最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学生平板的使用,借助几何画板,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平板上进行一组或多组数据的验证,由此我们可以不完全归纳:“短边+短边>最长边”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
平板的使用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很大程度的还原了学生的想法。
5. 习题部分学生使用平板作答,教师端可以收集答题情况,统计答题数据,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解答。
小学数学四年级第8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第8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四年级第8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索和合作意识,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索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下是我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后反馈三个环节中的反思:一、反思设计思路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
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契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
因此本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结合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思路为: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创设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观察、猜想——小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推广验证,得出结论——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二、反思实施过程:本节的教学主线是: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我围绕着这一主线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围不成。
接着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时不能为成三角形,为什么?初步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然后重点研究“能3、情境演示,动静结合。
本节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而在动手操作时,容易产生误差,难以让学生信服。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
因此,本节我还利用了信息技术把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机的呈现出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正如课前所料,因为小棒和误差的缘故,有些学生认为“4、5、9”这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于是我结合课件演示,让全体学生动态地看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等于第三边的结果是什么——必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4、联系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我自己准备了20厘米的管子,让学生小组准备剪刀。
在教学导入时我是先给学生来一个头脑风暴,即我口头出算数接龙的题,学生口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时我先以猜一猜的形式“请你们猜一猜由三根线段能围成什么样的图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再通过学生自己说一说,教师小黑板展示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由什么特征?来为本节课做铺垫。
现在每人只有一条18厘米的管子,怎么办?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特别强调了“请任意把它任意剪成三段”。
由于我备课的时候还不够细心,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一下子就把这18厘米的管子平均剪成三段,都围成了等边三角形。
因此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剪了围不成的三角形的图形给学生看(两种情况: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的图形),为什么同样是18厘米你们的能围成三角形,而老师的不能呢?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在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多给每个学习小组两根管子让学生剪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这样才有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研讨三种不同的图形时,我先引导学生去发现不能围成三角的图形的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并用式子来表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另外两种图形的三边的关系。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是有点包办学习。
而应该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种图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在总结结论时,我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三角形边的关系,虽然学生不能用“任意”这个词来表达“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但是我还是借用了吴正宪教授的话“借鸡下蛋”的方法来概括学生们的表达。
但是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不够。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习题。
比如: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小小设计师:如果我们选择了两根4米长的斜梁,那横梁的长度可以是几米?(取整米数)。
姚明,篮球明星,身高2.26米,每条腿长1.31米,被称为小巨人!你相信姚明能一步跨出两米吗?他一步能跨出三米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数学,在数学中去体验生活。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的数学语言欠缺,语言显得啰嗦,还不能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