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套233页)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设计汇总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热学基础知识热量与温度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阻磁场与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学基础知识,了解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概念。
2. 理解并掌握电学基础知识,了解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电荷、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量传递实验装置电学实验装置(包括电源、导线、电阻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热量传递实验装置、电学实验器材)笔记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和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与电的本质,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热学基础知识:讲解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概念,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2)电学基础知识:讲解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和电现象。
(2)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知识巩固:(1)教师针对学生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热学基础知识:热量、温度、热传递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对外做功与系统内能变化之和。
(2)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会产生电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热学、电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运动与力第1节:机械运动第2节:力的概念第3节:重力第4节:摩擦力2.第二章:压强与浮力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第3节:大气压与真空第4节:浮力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与浮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
2.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与压强的关系、浮力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滑轮、测力计、气压计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引入,如滑轮提升重物、摩擦力现象等,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2.新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原理,结合实验和实例进行解释。
3.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与解析。
4.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各章节、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
2.例题、习题解答过程以步骤式展示,方便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第一章:1.解释机械运动与力的关系;2.计算摩擦力大小。
第二章:1.分析压强与摩擦力的关系;2.计算浮力大小。
2.答案:详细解答过程附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实验、科普读物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难点设置: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是本教学设计的难点。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涉及第一章《力和运动》中的内容。
具体包括: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2.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原则;3.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其意义;4. 熟悉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力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说明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3. 请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4. 请列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十四章《电磁现象》14.1 电流的磁效应14.2 电磁铁14.3 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磁针、电池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铁实验器材,每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每组一根导线,每组一个磁针,每组一节电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的原理。
提问学生关于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磁效应,结合教材14.1节内容。
讲解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结合教材14.2节内容。
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结合教材14.3节内容。
3. 例题讲解解析与电磁现象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磁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电磁铁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效应2. 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3. 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三个应用实例。
计算给定电流下电磁铁的磁力。
2. 答案:电磁铁的工作原理:通过通电导线产生磁场,使铁芯具有磁性,从而吸引铁质物体。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实例:发电机、变压器、磁悬浮列车等。
计算磁力的具体数值根据给定电流和电磁铁的参数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磁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电磁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磁波、电磁场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现象的微观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电磁现象的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内能的关系光的传播规律静电现象与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现象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烧杯等)光现象实验器材(如平面镜、三棱镜等)电磁现象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磁铁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课堂练习本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兴趣。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热现象:讲解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光现象:讲解光的反射、折射原理。
电磁现象:讲解静电现象、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绘制光的反射、折射光路图。
分析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参见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提高自学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热现象:重点解析: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2. 电流与磁场电流的形成与效应磁场及其性质电磁感应3. 光与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
3. 掌握电流与磁场的基本知识,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4.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反射与折射现象,了解光的色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磁感应现象光的反射与折射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效应光的传播规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磁铁导线电灯泡平面镜三棱镜2. 学具:画图工具(尺子、圆规等)计算器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观察磁铁与导线相互作用,了解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利用平面镜和三棱镜,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
分析电磁感应现象,讲解相关例题。
通过光的反射与折射例题,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律。
3. 随堂练习:设计与力与运动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编制与电流、磁场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设计光学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强调教学难点和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2. 电流与磁场:电流的形成与效应磁场及其性质电磁感应3. 光与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电磁感应现象分析题光的反射与折射应用题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提供详细答案,并进行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组织实地参观,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力的概念与测量1.2 运动的概念与分类1.3 力与运动的关系2. 热现象2.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2.2 热传递与热量2.3 物质的热性质3. 光现象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光的折射与透镜3.3 光的色散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热传递与热量光的折射与透镜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与测量温度的概念与测量光的传播与反射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温度计、光具座、光源、透镜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测量工具、光学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1)力与运动:通过讲解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热现象:介绍温度的概念、测量方法,讲解热传递与热量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热性质。
(3)光现象: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讲解透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光的色散与光谱。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测量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力与运动的关系2. 热现象:温度的概念与测量热传递与热量物质的热性质3. 光现象: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折射与透镜光的色散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测量与计算(2)温度的测量与转换(3)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的应用2. 答案:(1)力的测量与计算:例:一物体质量为5kg,受到10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a = F/m = 10N / 5kg = 2m/s²(2)温度的测量与转换:例:将100℃的水煮沸,求水的沸点对应的华氏温度。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基本概念:力、运动、速度、加速度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2. 能量与功率能量守恒定律功与功率的计算动能定理3. 电磁学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阻磁场与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学、能量与功率、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能量转换、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电池、导线、磁铁等)。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力与运动、能量转换、电磁感应等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原理。
力与运动:讲解力的作用、运动定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能量与功率: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功与功率的计算,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电磁学:讲解电荷、电流、磁场等概念,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力的作用2. 能量与功率:能量守恒定律、功与功率计算、动能定理3. 电磁学:电荷、电流、磁场、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与运动: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能量与功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换问题。
电磁学: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并计算感应电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手段和效果,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6 课时)课题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师刘书君1. 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 知道扩散现象。
教学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目标重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难点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演示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二.新课教学1 .分子(1)物质由分子组成。
10 米=1 埃。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
分子直径:102.分子运动(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举例(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教(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学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
过如水变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程3.分子间的作用力。
设(1)分子间存在间隙。
计(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r 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4.练习5.小结:(1) 、分了动理论的内容: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课题第二节内能和热量(3课时) 教师刘书君..4.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5.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6.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7.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教学8.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目标9.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7.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8.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与分子运动分子动理论热量与温度热传递2. 声现象声波传播声音的特性声能与声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掌握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概念。
2. 使学生了解声波的传播规律,认识声音的特性,理解声能与声级。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声波传播的规律。
2. 教学重点:热量、温度和热传递,声音的特性及声能与声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传导实验器材,声波传播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习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热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热量的传递方式。
播放声音素材,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性。
2.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通过实例解释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关系。
分析声波传播的规律,介绍声音的特性及声能与声级。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热传导实验,观察热量的传递。
学生进行声音传播实验,了解声波传播的规律。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与分子运动分子动理论热量、温度与热传递2. 声现象声波传播声音的特性、声能与声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分析热量传递的方式。
描述声音的特性,说明声波传播的规律。
2. 答案作业题目答案需包含热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原理,以及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声波传播的规律。
2. 实践情景引入:生活中的热现象和声音特性的感受。
3. 例题讲解:热量、温度和热传递的关系,声音的特性及声能与声级。
4. 随堂练习:热传导实验和声音传播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共23份166页)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教案设计汇总
(共 23 套 166 页)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课设计设计汇总内能和热量课题二、内能和热量知识与技术:认识内能的看法;知道做功和热传达改变物体的内能;认识热量看法、符号、新课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看法及单位。
标学过程与方法: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结构,掌握使用方法;经过研究找到改变物习要体内能的两种方法;经过信息办理认识燃料热值的含义,认识常用燃料的热值。
求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念,培育研究精神。
要点要点:实验名称温度对扩散的影响与难让笔杆热起来难点:点气体温度降低,内能的变化请思虑:往暖水瓶倒开水,盖上瓶塞,有时瓶塞会弹起,推进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运动的物体拥有动能,那么分子的不断的无规则运动能否也拥有动能?拉伸和压缩的弹簧因为发生形变而拥有势能,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也拥有势能?一、温度与热运动演示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示构成物体的大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强烈。
温度反应了构成物体的大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强烈程度。
物体内部的大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二、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全部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单位焦耳 (J).内能是储存在物体内部的能量分子动能教课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记,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强烈,分子动能越大.温度越高,分过程子动能越大,但其实不是全部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分子势能例由分子间作使劲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整体上表现出与物体体积有关.谈论沟通:南极的冰山有内能吗1:相同质量的0℃水与 0℃的冰对比较()A、它们的分子均匀动能相等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答案: ABD(评析: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它们的分子个数相等;温度相等,所以分子均匀动能相等,所以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由水结成冰,需要开释能量,所以相同质量、温度的水比冰内能多,因为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势能大.此题很简单误以为水结成冰,体积增大,所之内能增大.)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差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齐集状态决定.比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高升,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例 2:下面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必定也大。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6课时)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3课时)第三章磁与电(4课时)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小结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轻轻敲板,四、小结第四章认识电路(2课时)第五章探究电流(8课时)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节:欧姆定律【仪器材料】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体验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
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同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 、电压U 、电阻R 。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 =UR 、I =U /R 、I =U -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记录表格:结论:(欧姆定律)【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我们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
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力1.1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1.2力的合成与分解1.3重力、弹力和摩擦力2.第二章运动与力2.1牛顿第一定律2.2惯性2.3牛顿第二定律2.4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
2.掌握牛顿三定律,能运用牛顿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
3.培养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体验拉弹簧测力计,感受力的作用。
2.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内容。
3.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4.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验证等实验。
7.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核心内容板书。
2.典型例题解题步骤板书。
3.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板书。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
(2)牛顿第二定律应用题。
(3)实践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答案:详细解答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知识面。
(3)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3. 分组实验的组织与实施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解答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与运动: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属性、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速率、力的作用。
2. 第二章物质的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3. 第三章能量与热:能量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温度与热量、热传递。
4. 第四章力与运动:牛顿三定律、重力与弹力、摩擦力、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曲线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
5. 第五章声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光的基本性质、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6. 第六章电与磁:静电的基本概念、静电的产生、电流的基本概念、电流的效应、磁现象、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电磁感应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物质的属性和结构、力的作用和运动、声与光的基本性质、电与磁的现象和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流表、电磁铁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尺子、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通过一个物体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讲解: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实际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
3. 实验: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练习:在讲解和实验之后,给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哪些层次?(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什么?(3)电磁感应的原理是什么?2. 答案:(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原子、分子、离子等层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书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理解电路组成和电流形成,认识电磁现象及其应用,培养他们对物理现象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电路组成和电流形成,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理解,电路故障分析,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演示用机械能转化装置,电路实验箱,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灯泡、小电动机等,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现场演示机械能转化装置,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如何转化。
2. 例题讲解:详细解析教材中例题,如物体下落时势能与动能转化,电流形成过程等。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
4. 知识拓展: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应用,如节能灯设计原理等。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形成和电磁感应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中间部分为详细讲解和示例,右侧列出重要公式和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物体下落时,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2)简述电流形成过程。
(3)列举三个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实例。
2. 答案:(1)物体下落时,势能随着高度降低而减小,同时动能增加,实现势能向动能转化。
(2)电流形成是电荷定向移动,当电荷通过导体时,形成电流。
(3)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实例:发电机、变压器、电磁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反馈,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资料解电磁感应在现代科技中应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打包下载(共31份)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套)全份教案汇总(精选教案集)
(31 套)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 全册 ) 教课方案汇总( 优选教课方案集 )1.分子动理论【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特别多。
2.能辨别并会解说扩散现象 , 知道扩散现象表示了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间存在作使劲,分子间作使劲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互相作使劲的实例。
4.理论联系本质,培育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课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剖析]剖析一:本节第一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谈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目大留下深刻印象。
而后从察看实验,剖析宏观现象出发,经过推理去研究微观世界的思路,挨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互相作使劲。
剖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依照分子动理论的看法,全部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批分子无规则运动惹起的,温度就是大批分子无规则运动强烈程度的标记。
利用分子动理论,能够成功地解说大批的热现象。
剖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批分子构成,分子体踊跃小,直径只有10-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 1.6 ×10 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缝隙,气体分子的空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空隙最小;分子做永不暂停地无规则运动,这类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强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类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均衡地点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均衡地点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均衡地点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使劲表现为引力,因为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必定的形状和体积,而因为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必定的缝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 “分子动理论”教法建议]建议一:能够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变的实验引入课题,比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后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进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剖析转移到微观剖析上来。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能与能量守恒》:1.1节《机械能的概念》;1.2节《能量守恒定律》。
2.第二章《电与磁》:2.1节《电流的效应》;2.2节《磁场与磁效应》;2.3节《电磁感应》。
3.第三章《光现象》:3.1节《光的反射与折射》;3.2节《光的色散与合成》;3.3节《光学仪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机械能、能量守恒、电流、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合成等基本概念。
2.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光学仪器的构造与原理。
2.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电流的效应、磁场与磁效应、光的反射与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滑轮、电池、导线、磁铁、光源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激发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结合实验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概念。
3.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分组讨论:分组进行实验或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7.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板书提纲: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2.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关键词,便于学生记忆。
3.示意图:绘制相关物理现象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简述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转化。
(2)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3)列举电流的效应。
(4)分析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答案:(1)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形态、速度等因素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转化为势能。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案主题:探索声音的奥秘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声音的概念,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整个活动分为探究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传播和探究回声三个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声音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回声的产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泡沫球、毛巾、长廊。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活动过程1. 探索声音的产生(1)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扬声器、音叉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 探索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3. 探索回声(1)教师讲解回声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了解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回声的产生。
六、活动重难点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电话通话、电影院里的音响效果等。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下一节课,教师将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声音知识体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原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我准备了扬声器和音叉作为教具。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机械能》、第二章《电磁能》、第三章《电路分析》、第四章《电流与电压》。
详细内容包括:1. 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转化;2. 电磁感应、磁场的性质;3. 电路的组成、电路图、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4. 电流、电压的概念及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电磁能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 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掌握电流、电压的基本测量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能量转化的理解、电路图的识别与分析、电流电压的测量;教学重点:机械能、电磁能的基本概念、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压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磁铁、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册、电流表、电压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机械能、电磁能的概念;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能、电磁能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机械能、电磁能的转化过程;4. 例题讲解:分析电路图,讲解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电流、电压;7.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电磁能的概念;2.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3. 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4. 电流、电压的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机械能、电磁能的概念;(2)画出串联并联电路图,并分析其特点;(3)如何测量电流、电压?2. 答案:(1)机械能:物体由于其位置、形态、速度等具有的能量;电磁能: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的力做功所具有的能量;(2)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依次连接,电流相同,电压分配;并联电路:各用电器并列连接,电压相同,电流分配;(3)电流测量: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测量:用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两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31套233页)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设计汇总1. 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动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动理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动理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分子运动论教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教学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教具: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物质由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三、分子的运动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四、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五、思考题(能力提高)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讲解、举例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教师解释原因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教师讲解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作业:P14—练习1、2“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