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运动

合集下载

英国“新城运动”述评

英国“新城运动”述评
明显 是受到 “ 田园城市 ” 论 的深刻影 响 。它 的 理
行功能分区。 田园城市” “ 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 要求 : 城市不允许无 限制扩 张 , 如果城市人 口
2 0 年 第 2期 06
( 总第 7 7期 )
英国 新城遣动 述评
赵 煦
(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6 ) 002

要 : 国政 府于 2 英 0世纪 4 0年代到 7 0年代进行 了一场 旨在解 决城 市 恶性 膨胀 、 合理规划城 市的” 新
城运动” 。它是 英 圆城 市化 发展 到 一 定价 段 的 结果 , 是 战后 应 对城 市 发 展 问题 的 需要 。 新 城 速 也 ”
进入2o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英国进入到以分散型城市化为主的城市化高级阶段人el向城市中心的过度集中反而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区的人el和工业出现了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使得大规模建设大城市之外的小型新城提供了可能性
维普资讯
宁德师专学报
( 学 社 会 科学 版 ) 哲
段 , 该 阶段 , 国政 府 于 4 代 到 7 在 英 0年 0年代 开 动 ”影 响最 大 的思想 当属 1 9世纪 末 2 0世纪 初 展 了一 场 旨在解 决城 市恶性 膨胀 问题 、合 理规 霍华 德 的“ 田园城 市 ” 论 ( 称 “ 园 城 市 ” 理 又 花 理 划城 市 的“ 新城运 动 ” 。作 为英 国政 府在 战后 的 论 ) 。
当时 的 英 国政 府 为 什 么 要 开展 这 样 一 场 造成 非 常严重 的 后果 。应该 让人 们 回到那种 小
十收 稿 日期 :05 0 -1 20 — 5 7
5 8
维普资讯
规模 的 、 开放性 的 、 人与 自然 以及经济与社会 平衡发展的城市模式 中去。 他分析了城市 和农 村 各 自所 拥 有 的优 缺 点 , 图把 城市 和农 村 的 企

浙江大学2005年至2000年建筑学(外国建筑史)期末试题

浙江大学2005年至2000年建筑学(外国建筑史)期末试题

浙江大学2005年建筑学(外国建筑史)期末试题一、选择题:1、方尖碑是古埃及的纪念性建筑,平面呈(D)形,是纪念()的。

A三角形太阳神B三角形月神C正方形宙斯神D正方形太阳神解释:埃及古代在神殿与陵墓之前所建立的一对长方形之石。

为一条石灰石、玄武岩或花岗岩之四角柱,上尖而下部粗大,一般修长为9—10:1,柱面用象形文字记载建立人姓名与功绩。

它有3种不同的目的:宗教性(奉献太阳神阿蒙)、纪念性(常以纪念法老在位若干年)、装饰性。

同时它也是埃及帝国权威强有力的象征。

2、玛斯塔巴是古埃及的(C)建筑。

A著名神庙B一种大门形式C陵墓D府邸解释:“玛斯塔巴”—上埃及的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坏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再铺上一层泥土,外形象一座有收分的长方形土台。

(波斯语即“板凳”之意)。

公元前2700年,萨拉卡墓地出现了石头建造的墓穴,以为了永久的存在。

这些单层的石墓被称为“玛斯塔巴”。

当时的统治者法老发现了这种石墓,但却产生了更为惊人的想法,他们在一个大的玛斯塔巴上建造了一层比一层小的玛斯塔巴,即阶梯式金字塔。

3、古西亚的宫殿建筑布局多采用(D)的形式A中轴对称B结合地形灵活布局C放射式D院落式解释:古西亚的最重要的建筑遗迹是萨艮王宫,宫殿与观象台同建在一高118米,边长300米的方形土台上。

从地面通过宽阔的坡道和台阶可达宫门,宫殿由30多个内院组成,功能分区明确,有房间200余。

人首翼牛像是萨艮王宫宫殿裙墙转角处的一种建筑装饰。

它们的正面表现为圆雕,侧面为浮雕。

正面有两条腿,侧面四条,转角一条在两面共用,一共五条腿。

古西亚的珀赛玻里斯宫建筑群倚山建于一高15米,面积460×275米的大平台上。

入口处是一壮观的石砌大台阶层,宽6.7米,邻近两侧刻有朝贡行列的浮雕,前有门楼。

中央为接待厅和百柱厅,东南面为宫殿和内宫,周围是绿化和凉亭等,布局整齐但无轴线关系。

4、希腊的古典柱式有3种,按照由粗到细排列的顺序是:(D)A陶立克、爱奥尼、科林斯B塔司干、陶立克、爱奥尼C塔司干、爱奥尼、科林斯D陶立克、科林斯、爱奥尼解释:希腊3柱式:陶立克、科林斯、爱奥尼陶立克:柱身粗壮,质朴,简洁,表现了石材的个性,显示了男性的刚劲和优美。

英国的小城镇发展历程与规划取向

英国的小城镇发展历程与规划取向

英国政府成立了“城乡规划部”,并将小城镇作为 战后重建和承载人口的重要空间载体 [4]。二战刚结
英国城市出现严重的“城市病”。一方面,农村人 束,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主持了“大
口源源不断地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 伦敦规划”,并借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
了足够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传统城市缺乏面向高 提出在伦敦周围建立 8 个新城,英国进入了“新城” 度集聚城镇人口的科学规划,导致城镇设施不足、 (New Town)开发的鼎盛阶段 [5]。约翰·里思(John
图,制定关于新城开发机构、立法、规划原则等支 撑政策 [6]。1945 年至 1970 年 25 年间,英国共建成
报告,该报告推动了 1848 年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 生条例》的诞生和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的建立 [3]。
为应对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
34 个新城,共容纳了 180 万人口,提供了逾百万 的 工 作 岗 位,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英 国 战 后 的 经 济 社 会 发展 [5],较为知名的例如哈罗(Harlow)、朗科恩
of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local culture, they sti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Being aware of
this, in the reform of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n 2004 and 2011, including housing, public affairs and facilities
人居环境恶劣,并引发了一系列公共卫生和公共安 Reith)作为战后第一任城乡规划部部长,成立了专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1 英国新城建设发展回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

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就必须控制城市规模,以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组群他曾设想这样一个组群为25万人,中心城市为58000人,周围6座田园城市各为3200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0000人,农村人口为2000人,他还对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了具体的设想,严格来说,这样一种图解式的规划示意图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毕竟是代表他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

因此国外城市设计论著中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

霍华德在世时曾亲身参加建成了莱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

以后他的继承者也建过少数几个。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则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

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

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

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

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一是探索大都会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份集中的某种出路。

二是新城建设起了组织郊区无计划发展的作用,例如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风景和其他环境要素;组织起有效的交通、公共设施来代替无计划的乱建;有一个长远计划来满足今后各方面需要;结合地价及土地管理和开发,兼顾公共利益,保持整个地区统一的质量和外观,等等。

三是新城作为一种“平衡社区”(Balanced Communities)在人口、就业等方面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以适应大城市及其区域发展需要。

英国哈罗新城

英国哈罗新城

英国哈罗新城背景:二战后英、法、北欧等国所掀起了建设新城的运动。

英国于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并组织了新城建设公司。

1946年至1950年间英国建设了第一批新城,较多地体现了原来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

其特点是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这一代新城在功能和形式方面大体相似,都强调独立和平衡,但对经济问题考虑较少。

伦敦的卫星城哈罗是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概况: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划人口初定为6万,后改为8万。

规划结构:选择了有特色的乡间用地,北有河谷,南有丘陵和林地。

河谷、铁路和公路形成了新城的边界。

铁路在北边、火车站居中,东面和西面是两片工业用地。

城市中心位于全城几何中心偏北,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着4个居住区。

4个居住区是由13个4000—7500居民的邻里单位组成。

居住用地净密度为125—175人/公顷。

每一邻里单位都有小学和较小辅助性商业中心。

各邻里单位之间用宽敞的空地或绿地隔开。

在空地上布置小学和休息体育场地。

道路交通:全城主要道路由火车站向南。

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

自行车路和步行路各自成为独立系统,穿行于各区内部,不与主要道路依傍或走同一路线。

这在当时是规划上的一个重要革新。

保护了基地上原有的小路和乔灌木。

中心区规划: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

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

组织一个有内部步行系统、周围被车路和停车场所包围的市中心。

大部分区域可以允许车辆进入,有大型的停车场。

市中心内部有市场广场、市民广场、教堂广场、影剧院广场和两条步行商业街。

南边市民广场周围安排了全城的重点建筑:教堂、大会堂、市政院和法庭。

主要建筑里面朝南,形成城市中心突出的南立面,面向其南的谷地、绿化空间和一个规则式花园。

城市景观:有一个美好的田园城市风貌。

巧妙地利用了城市的地形地貌,如利用外围的河谷和丘陵保卫城市的大片绿地,利用一道东西向的冲沟和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伸入城市的锲形农地,把城市分为4个居住区。

新城建设、新城市主义及新住宅运动

新城建设、新城市主义及新住宅运动

新城建设、新城市主义及新住宅运动作者:陈立2003年4月23日英国新城建设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是内城已经衰退,这一时期英国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剧增,在伦敦、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大城市周围都建设了新城,新城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发展起来。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城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的卧城,代表城市是伦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

新城的规划设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体设计特点有: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

因为英国人也是热衷于独户住宅的。

住宅区的绿化和景观是十分强调的,要求大量种植树木和灌木。

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是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

3.开发新城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就业。

工业部优先考虑将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在新城,新城开发公司也推出对这些企业职工住宅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新的工业企业。

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的雷德朋原则,新城主干路有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校和公共汽车站。

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娱乐中心、社交活动场所(如俱乐部、酒吧、影剧院、歌舞厅),有的新城保证每个居民步行6分钟就能到达活动中心。

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

7.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扩展了新城建设的内涵,进而提出了“新社区”的规模概念。

新社区不再是单纯的居住区而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内容范围广泛、集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为一体的综合区域。

英国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

英国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

英国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它的形成过程和城市形态都与土地富裕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不同。

具有美国特色的"边缘城市",是由市场引导的城市居住和就业功能郊区化推动传统都市的中心商业区功能转移,形成与传统都市形态相异的郊区城市功能中心。

而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

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 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

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

该规划建议把伦敦区域分成四层:伦敦管理郡(伦敦城市之核心)、内城、郊区(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居住区)和农业区。

这四层的地带形状是以伦敦市区核心地带为圆心的同心环状。

规划设想,郊区地带保持原状,在农业区建立8个分散的新城吸收内城分散出来的人口和工业。

1945年,由英国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正式成立,英国的新城开发运动也由此拉开序幕。

英国的新城开发公司是根据英国的新城法建立的,负责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城的一切工作。

新城开发公司是直接接受英国中央政府控制的,中央政府控制了新城开发公司的全部资金。

同时,无论是新城开发的总体政策或单个新城开发的具体政策,基本上是中央政府直接制定的,开发公司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一个执行机构。

同时,根据新城法,中央政府还组建了新城委员会对新城开发公司的工作实行指导、监督。

新城委员会对新城的选址、设立、开发、组织和管理等环节进行了研究,向开发公司提出指导新城开发的一般原则是:(1)新城应该自给自足;(2)新城应该能够平衡就业和生活,保证新城居民能就地生活和工作。

在新城委员会的指导下,新城开发公司的工作包括:①编制要开发的新城的总体规划;②在总体规划批准后,通过签约或强制的形式购买土地;③对土地进行管理和预留;④根据规划,在新镇范围内建造住宅、学校、工厂和公共的商业服务中心;⑤负责提供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新城基础设施。

新城运动

新城运动

主题:新城运动的启示专业:教育科学学院09级小学教育专业(文)学号:090401013姓名:欧阳茵茵关键词:英国新城运动郊区建设城市建设摘要:英国新城运动应始于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里表述的“田园思想”。

霍华德先生认为,新城建设应是世纪之交摆脱英国拥挤不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径。

城镇是一种完全社会和功能化的结构,它能为城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城市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围被绿化带环绕,并且不仅能为城镇人口提供农产品,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许多个这样的小城镇彼此分开,但同时又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能满足几十万人口全部需要的“社会化城市”。

为了实现他的预想,1902年霍华德开始在离伦敦30英里的Letchworth建立它的第一座花园城市,1920年又在Welwyn开始建立第二座花园城市。

两座花园城市建设的成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它的设想的可行性。

现今中国的市中心和郊区的发展过于不平衡,在大量的资源资金对市中心狭小区域的重复性的建设和投资的同时,各郊区作为城市的补个缺少的组成部分,多少被忽略了。

比方说青浦,都比同级的江苏昆山落后十年以上了。

市中心不管是从人口的过渡密集还是公共资源生存的有限的矛盾不断激化的大背景下,及早地规划和建设市郊卫星城镇是大城市发展的唯一最佳动力,是未来几十年可持续发展基石和关键。

比如说像青浦这样一个许多年来一直被不重视的郊区的地方,他拥有及其便利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上海所有区县中唯一同时连贯江浙沪的地方,同时是一个有着最多淡水湖资源的人文水乡,被比作最适合居住的上海的后花园。

不但应该发展及其便利的公交,更应该大力建设轨道交通使青浦和市区一体化,才能在人口资源向郊区转移实现可能和积极效应,同时因为郊区为开发空间比较大,在新城区规划的同时可以借鉴前面的和国外(比如东京纽约)的经验上,进行高层次的规划和建设。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新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不仅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也是新城建设运动的思想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退役军人返回家中迅速激化了住房紧缺矛盾,城市外围区开始出现大量随意布置的住宅,导致城市建成区向外无序蔓延。

1945年,英国政府启动大伦敦地区重建规划,提出在伦敦周围建设7个新城,以解决伦敦市区住房问题为根本目的,以疏散伦敦市区过分拥挤的人口为主要目标,并依托1946年通过的《新城法》和1952年通过的《新城开发法》推动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向新城迁移。

图:英国第一代新城分布图英国第一代新城通过相对较低的住宅价格、良好的自然环境等,吸引了从伦敦疏解出来的部分人口,对于缓解伦敦中心区的城市拥挤问题和战争导致的城市无需发展问题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是政府实施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用以满足“改善住房条件”的社会急切需求,建设目的较单一;(2)规划规模较小,初始规划人口基本约3-6万,修正后的规划人口规模亦不超过15万;(3)采取低密度发展模式,平均居住密度约75人/公顷,工作时段的工业区人口密度约125人/公顷;(4)居住区和工业区严格分离,居住区以“邻里单位”布局,“邻里单位”之间以大片绿地相隔,且各设中心;(5)道路网络呈“环+射”布局,环路连接各邻里中心,射线道路连接新城中心和各邻里中心。

但随着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第一代新城的缺点也逐渐显露,主要包括:(1)开发密度过低,一方面增加了市政投资负担、不利营造城市生活氛围,另一方面也导致居民出行过度依赖小汽车;(2)人口规模偏小,不利引入优良的医院、学校、影院等公共配套设施,不利新城维持长久吸引力;(3)工作岗位基本限于工业区,岗位性质单一、就业限制较多,对于急待解决住房问题的人群的服务面较有限。

图:第一代新城汉莫尔现貌第二代新城针对第一代新城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的问题,1955-1966年,英国于伯明翰地区、利物浦地区开始建设第二代新城,在“疏散中心城区拥挤人口”的主要建设目的基础上,开始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把新城作为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英国新城运动

英国新城运动

新城法的意义: 新城法的意义 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 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 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 有了新城法, 有可能以政府的名义作出建立新城市的决策以及划出 一部分土地来建设这个城市; 有可能成立开发公司来规划和建设新城; 有可能以政府的名义使开发公司按照当时市场价格加 上赔偿费用购买(必要时强买)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有可能使政府责贷予开发公司全部资金,分期偿还。
英国新城建设
第二代新城特点
英国第二代新城是指1955年至1966年间建设的新城。第二代新城 的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 密度比第一代高。新城中心有似脊椎串联周围各居住区,交通规 划部第一代新城先进。这个时期的新城也考虑区域经济的平衡, 把新城作为经济发展点,通过建设发展点来重新分布区域人口, 组织区域经济。
2、政治、社会背景 、政治、
英国新城运动受大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战 后城市重建、政治角逐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 为了解决二战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 失业、疾病、贫困等),并摆脱伦敦“摊大饼”式蔓 延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困扰,也为了尽快治愈战争的创 伤,并在政治上赢得民意,丘吉尔政府在二战尚未结 束之时,就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城乡规划部, 授权其处理那些遭受战争破坏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此外,战后初期伦敦人口的恢复性增长很快(近 100万人),远远超过了它的容纳能力。在上述因素的 综合作用下,建立新的居民点(新城),从而疏散大 伦敦人口的设想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哈 罗 新 城 平 面
哈罗市中心平面、 哈罗市中心平面、模型
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组织 一个有内部步行系统的、周围被车路和停车场包围的市中心,这在当时 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市中心内部有城市广场、市民广场、教堂广场、影 剧院广场和两条步行商业街。南边市民广场周围安排了全城的重点建筑: 教堂、大会堂、市政厅和法院。主要建筑立面朝南,形成城市中心突出 的南立面,面向其南的谷地、绿化空间和一个规则式花园。整个市中心 功能多样、交叉重叠、关系紧凑。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

2007-12
4、大伦敦规划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 的百年实践 ——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田园城 践 ——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 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当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指令开展战后重建问题的研讨。帕特里克·艾伯 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和弗斯肖(J. H. Forsham)受命准备整个大伦敦地区 的规划。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
的百年实践 ——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田园城
二、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践 —设—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实践
1、原定义
❖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 “ 新城”的:
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 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 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
2、三份国家研究报告(Statute Book)
❖ 二战期间,有关国家城市规划政策方面的研究报告(Statute Book),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后的空间发展,推动了英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其中:
➢ 巴洛报告(Barlow Report 1940年),关于工业人口重新分布的研究报 告;
➢ 尤特沃特报告(Justice Uthwatt Report 1942年) ,关于土地开发地价控 制和土地开发补偿、赔偿政策的研究报告;
➢ 1943年,根据《城市规划大臣任命法》(the Minister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1943)成立了工程和规划部(Ministry of Work and Planning )。

欧美新城镇for庞各庄

欧美新城镇for庞各庄

2004-07国外新城运动简介20世纪英美新城镇运动希冀对当前北京郊区住宅模式助益两个时代1930’s 英美大城市 vs. 2000’s 中国北京1930:伦敦人口超过800万、纽约人口接近700万:基本相当于 北京20世纪末的城市人口水平伦敦:世界上首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在20世纪初的扩展(左)两个时代城市蔓延与郊区化19511959198319912000北京:在20世纪末的蔓延(右)工厂(比较:北京1950年代建设以工业化为目标,直到近年来方近完成中央城区产业结构上的退二进三)19世纪中叶的英国谢菲尔德两个时代长期工业化建设 带来居住环境恶化酸雨烟尘(“伦敦雾”事件,比较:北京1998年14周空气污染指数超III三级)两个时代长期工业化建设带来居住环境恶化北京近十年私用小汽车年递增36%,2002年至68万辆,私用机动车120.9万,城市机动车193万辆,约已达到左图中纽约1930’s 年代水平。

两个时代汽车时代的来临交通问题右:伦敦中心区“停车场”比较:20世纪末发展中国家大城市交通恶化左:市郊通勤 两个时代从洛杉矶第一街到第十街: (上图)1940年代乘汽车用时14分钟12秒;(下图)1880年代乘马车用时10分钟21秒比较:20世纪末,北京高峰时间内城的机动车平均时速4.3km/h (步行约4.2km/h )交通问题两个时代两个时代交通问题1940’s 洛杉矶中心城区50%地面面积为停车场,仍无法满足需求,逆城市化于是出现社会公平问题:大城市的两面性工业革命后的伦敦: 辉煌都会的体面(图中上方)背面是密布的贫窟窄巷(图中下方)两个时代两个时代居住拥挤上图:20世纪初比利时Jemappes的矿工卧室;下图:贩运奴隶的船仓城市建设的拥挤使得人们犹如被罐装的沙丁鱼!这种拥挤的城市空间遍布全球大城市(照片所示为典型的法国、美国与英国的城市单元)居住拥挤两个时代19世纪末的“田园城市”理想思考与行动20世纪上半叶的英美新城实践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1898年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里程碑式的欧美新城建设之理论准备1902再版:《明日之田园城市》20世纪初的两座田园城市实践Letchworth+Welwyn霍华德: 《田园城市》1898~1902城乡磁极城市、郊区、乡村各具魅力的三角磁极霍华德: 《田园城市》1898~1902若干个3.2万人的田园城市环绕构成一个5.8万人的中心城市。

案例新城50年: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发展回顾

案例新城50年: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发展回顾

案例新城50年:英国⽶尔顿·凯恩斯的发展回顾在⼆战结束后直⾄上世纪70年代的30年间,英国集中兴建了32座新城,⽶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以下简称MK)是其中最⼤的⼀座,也是英国新城建设的典型代表。

今年是MK成⽴50周年,回顾其缘起与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路径,有诸多经验值得借鉴。

图1:Milton Keynes局部鸟瞰图图⽚来源于⽹络缘起:1940s-1970s,以解决“⼤城市病”为⽬的的英国新城运动20世纪初的英国,城市化率已达74%,整个国家在⼆战结束后进⼊⽣育⾼峰期,新⽣⼉数量增长迅猛,1950年城市化率达到85%,基本完成城市化。

与之相⽐,当时西⽅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城市化率只有55%,与我国现状相当(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业化与经济增长”课题组)。

由于政府对⼈⼝快速增长缺乏准备,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居住问题、交通问题等⼀系列“⼤城市病”接踵⽽来。

为应对以上问题,上世纪40年代起,英国遵循“反磁⼒吸引体系”理论,以适应本⼟⼈⼝增加和疏散伦敦等⼤城市的⼯业和⼈⼝为⽬的,就此拉开“新城运动”的帷幕。

图2:英国新城布局图⽚来源于⽹络⾃1944年⼤伦敦规划颁布直⾄1974年,英国在这30年间先后设⽴了32座新城,总共为200万⼈提供了住所。

这些新城的建设⽬的和各⾃发展轨迹不尽相同:在⼤伦敦地区新城建设以疏解⼈⼝,应对住房短缺,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为主要⽬标,其发展依赖于伦敦资本环境的带动作⽤,以“绿环”(Green Belt)为空间隔离,控制了伦敦城区的增长,促使资本“跳出去”向外寻找机会。

英国中北部地区的新城,则主要通过重⼯业带动就业,进⽽发展出Redditch、Corby等⼀批⼯业新城。

MK设⽴于1967年1⽉23⽇,是新城运动中的最后⼀批新城。

经济崛起:利⽤区位优势,瞄准产业趋势把握服务产业发展机遇,利⽤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与周边的“⼤邻居”发⽣关联。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是在1946年到1970年期间,在英国政府的计划
和指导下兴建的一批全新的城市。

这些新城旨在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英国城市中存在的住房短缺和问题,以及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基
础设施。

第三代新城主要包括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纽波特彻
奇(Newport Pagnell)、史蒂文奇(Stevenage)、苏塞克斯庞德(Crawley)、斯塔福德(Stafford)等城市。

这些新城的特点是整体规划、现代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它们被设
计为拥有自给自足的社区,包括住宅、商业区、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娱乐设施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提供居民所需的各种便利。

除了解决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外,第三代新城还注重环境保护和
社区建设。

这些城市以绿色和公园景观为特色,注重可持续发展、节
能减排和生态保护。

同时,它们也致力于打造积极、多元和融入社区
活动的社交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代新城的建设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住房和就业机会,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城镇和村庄现在已成为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一个繁荣和宜居的环境。

英国新城运动

英国新城运动

改进 第二代新城较之第一代新城有所改进,即规划上比较集中紧 凑,密度比哈罗、斯蒂文内奇等为高,改变邻里单位的结构形式 并努力使新城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新城中心地带,使其成为一个整 体结构较为紧凑的新城。新城有繁荣的市中心,设有为全市居民 服务的购物中心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市中心外围的山坡上布置住 宅区。主要工业区在城市南北两端城市周围有开阔绿地。
英国最新的兰开夏(Lancashire)新城是按照城市群规划原则, 分别由3个容纳40万人口,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
英国新城运动
英国新城运动背景 第一代新城(40年代) 第二代新城(50年代) 第三代新城(60年代) 新城运动的影响
一、新城运动背景
1、战争的产物 、
战后英、法、北欧等掀起的新城运动始于英国。 英国的新城运动是战争的产物。英国政府在战争 方酣时意识到为保护人民的抗战高昂情绪,必须向人 民保证,等和平恢复后一切都要得到改善,包括重建 被战争毁坏了的城镇和对国土资源进行规划。 1946年国会批准了新城法,后来又批准了更为著 名有远见的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
霍华德花园城市与大伦敦
——形似神不似
这只是与田园城市形似而不是神似,根本 没有触及社会改革的实质。只不过是用发展卫 星城的办法,继续推进大城市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哈罗新城
哈罗新城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划人口初定6万,后改为8 万。新城建设中是选址工作,选择了有特色的乡间用地,北有河谷,南 有丘陵和林地。 河谷、铁路、公路形成了新城的边界。铁路在北边,火车站居中、它的 东面和西面是两片工业用地。城市中心(图)位于全城几何中心偏北, 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着4个居住区。这种规划模式与传统的英国郊区实际 情况相似。4个居住区是由13个4000~7500居民的邻里单位组成。居住 用地净密度为125—175人/公顷,每一邻里单位都有小学和较小的辅助性 商业中心。各邻里单位之间用宽敞的空地或绿地隔开。在空地上布置休 息体育场地。 全城主要道路由火车站向南。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1947年 规划时考虑只有10%的居民有小汽车,汽车路设计比较粗糙。自行车路 和步行路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穿行于各区内部,不与主要道路依傍或 走同一路线。在这当时是规划上的一个重要革新。基地上原有的小路和 乔灌木被完好的保留下来,即保护了原有的风景,又给居民留出一种历 史联想。

英国_新城运动_述评

英国_新城运动_述评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伴随着英国的机器大工业飞速发展,城市化迅速推进。

据统计,1801年,英国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例的36%,到1851年,就成为地球上城市人口比例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51%,20世纪初,这一比例上升到75%,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城市化国家,[1](P32)这是它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进入到以分散型城市化为主的城市化高级阶段,在该阶段,英国政府于40年代到70年代开展了一场旨在解决城市恶性膨胀问题、合理规划城市的“新城运动”。

作为英国政府在战后的一项中长期的城市规划,虽然最后以政府的政策改变而终结,但在英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它仍然算作是一次开创性的努力和可贵的探索,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并为以后的城市建设、规划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一当时的英国政府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场“新城运动”?必须首先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谈起。

根据城市化理论,城市人口比例超过20%之前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超过70%之前是中级阶段,超过70%之后进入高级阶段,并稳定在70%-90%之间。

英国城市化在初、中级阶段的加快过程中,虽然工业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大量财富,但人口的激增、城市的无限制膨胀也带来了大量社会和生态问题:就业岗位减少、住房问题突出、交通拥挤、环境日益恶化。

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催生了一系列理论,其中对“新城运动”影响最大的思想当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又称“花园城市”理论)。

埃比尼泽・霍华德(EbnezerHoward,1850-1928),是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著名规划专家。

他在1898年发表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fTo-morrow)中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概念。

英国的“新城运动”

英国的“新城运动”

龙源期刊网 英国的“新城运动”作者:来源:《汽车纵横》2017年第07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在1801年城市化率就达到36%,到1851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比我国当前的46.6%还略高一点,20世纪初,英国城市化率达75%,进入较为稳定的阶段。

在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人口激增、城市不断膨胀等大量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发起了“新城运动”。

在阿伯克隆比(Patric Abercrombie)主持的《大伦敦规划》中,深入地贯彻了花园城市的思想,1946年按照该设计英国通过了“新城法”,英国的“新城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米尔顿.凯恩斯——米镇的发展就归功于英国的新城运动,与现在热门的雄安很类似,原有人口约4万的米镇是在一个小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67年规划,1970年开始建设,主要的目的是疏解过分集中的伦敦人口。

英国政府首先从当地农民手中将这一带的土地买下来,然后交给开发公司去建设。

城镇初具规模后,地方发展部门再将开发后的土地和房屋出售给公司或个人以收回国家的投资。

由于当地政府全面科学的规划和有序开发,如今,“米镇”已成为英国的经济重镇,还是英国新城镇建设的成功典范,每年吸引眾多的国外市政管理代表团来此“取经”。

“米镇”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一直持支持态度。

2016年1月,英国有8个城市取得了总额达4000万英镑(约3.75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的发展。

8个被选定的城市分别为伦敦、米尔顿凯恩斯、布里斯托尔、诺丁汉郡、德比、敦提、牛津、约克郡。

该专项资金由英国政府“超低排放”(Go Ultra Low)项目提供,用于在选定城市支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及提供嘉奖措施。

为取得该资金,“米镇”作为被选定的城市之一,还提交了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许诺书。

英国交通系统创新推进中心(Transport Systems Catapult)项目所在地也位于“米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政治、社会背景
英国新城运动受大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战 后城市重建、政治角逐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
为了解决二战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 失业、疾病、贫困等),并摆脱伦敦“摊大饼”式蔓 延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困扰,也为了尽快治愈战争的创 伤,并在政治上赢得民意,丘吉尔政府在二战尚未结 束之时,就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城乡规划部, 授权其处理那些遭受战争破坏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英国新城运动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主要目标: 是要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的和独 立自足的新城”。新城的工作岗位需要来自多种工业渠 道 。新城社会不能是单一阶级的社会,应该吸收各种 阶级和阶层的人来居住和工作。
新城法的意义: 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 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 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
河谷、铁路、公路形成了新城的边界。铁路在北边,火车站居中、它的 东面和西面是两片工业用地。城市中心(图)位于全城几何中心偏北, 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着4个居住区。这种规划模式与传统的英国郊区实际 情况相似。4个居住区是由13个4000~7500居民的邻里单位组成。居住 用地净密度为125—175人/公顷,每一邻里单位都有小学和较小的辅助性 商业中心。各邻里单位之间用宽敞的空地或绿地隔开。在空地上布置休 息体育场地。
此外,战后初期伦敦人口的恢复性增长很快(近 100万人),远远超过了它的容纳能力。在上述因素的 综合作用下,建立新的居民点(新城),从而疏散大 伦敦人口的设想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3、新城法
二战以后,英国的新城建设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得力 于1946年国会批准的颁布的路易斯·西尔金的《1946年 新城法》 ,及其组织的新城建设公司。
英国新城运动
英国新城运动背景 第一代新城(40年代) 第二代新城(50年代) 第三代新城(60年代) 新城运动的影响
一、新城运动背景
1、战争的产物
战后英、法、北欧等掀起的新城运动始于英国。 英国的新城运动是战争的产物。英国政府在战争 方酣时意识到为保护人民的抗战高昂情绪,必须向人 民保证,等和平恢复后一切都要得到改善,包括重建 被战争毁坏了的城镇和对国土资源进行规划。 1946年国会批准了新城法,后来又批准了更为著 名有远见的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
英国的新城规划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项全国土地 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开拓规划,以及改善全国人民的生
活和工作条件的综合性计划组成部分。
霍华德花园城市与大伦敦
霍华德花园城市与大伦敦
——4个同心圆
将离伦敦市中心半径48公里内的范围 4个同心圆:
第一圈是城市内环,准备从这里疏散出100万人口和工 作岗位;
第二圈是郊区圈,在这里计划不再增加人口; 第三圈是绿带环,宽约16公里,用来阻止伦敦扩散到
全城主要道路由火车站向南。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1947年 规划时考虑只有10%的居民有小汽车,汽车路设计比较粗糙。自行车路 和步行路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穿行于各区内部,不与主要道路依傍或 走同一路线。在这当时是规划上的一个重要革新。基地上原有的小路和 乔灌木被完好的保留下来,即保护了原有的风景,又给居民留出一种历 史联想。
有了新城法, 有可能以政府的名义作出建立新城市的决策以及划出 一部分土地来建设这个城市; 有可能成立开发公司来规划和建设新城; 有可能以政府的名义使开发公司按照当时市场价格加 上赔偿费用购买(必要时强买)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有可能使政府责贷予开发公司全部资金,分期偿还。
土地政策
土地征用制度
政府的职能权限 新城开发公司的性质和职责 财政担负
哈罗的两个工业区,提供14400个就业岗位。每个区中心或邻里中心也 安排了一些服务性工业。
问题
英国的新城如哈罗等,经长期经营,因人口发展不 快(哈罗城1978年12月底人口为79,500人)缺少丰 富的城市生活,且就业困难,因而出现年轻人回流大 城市的倾向。
英国乃于60年代中心产生另一种倾向,拟建设规模 为25~40万人口的新城。
1939年达到的边界外去; 第四圈是乡村外环,将建设一系列人口规模为6至8
万人的卫星城,来容纳伦敦迁来的人口。
霍华德花园城市与大伦敦
——形似神不似
这只是与田园城市形似而不是神似,根本 没有触及社会改革的实质。只不过是用发展卫 星城的办法,继续推进大城市的发展。
2、哈罗新城
哈罗新城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划人口初定6万,后改为8 万。新城建设中是选址工作,选择了有特色的乡间用地,北有斯蒂文内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考文垂和斯蒂文内奇的市中心商业步行区的设计是战后英国对城市规划 的一个重要贡献。他们是现代城镇中第一批设计完好的步行区。
考文垂于二次大战时被轰炸,市中心损失惨重。1947年新城法公布后, 开始进行规划。市中心商业步行区(图)采用“平面分割”,把汽车路 和步行区划分的很清楚。汽车可以再步行区周围通行,设有几个停车场, 可容纳1700辆车。市中心的广场在商业步行区的终端,这个广场将商业 步行区与文化中心连接起来。广场建筑群以及商业步行区的建筑小品造 型美观、布局完整统一。
哈 罗 新 城 平 面
哈罗市中心平面、模型
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组织 一个有内部步行系统的、周围被车路和停车场包围的市中心,这在当时 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市中心内部有城市广场、市民广场、教堂广场、影 剧院广场和两条步行商业街。南边市民广场周围安排了全城的重点建筑: 教堂、大会堂、市政厅和法院。主要建筑立面朝南,形成城市中心突出 的南立面,面向其南的谷地、绿化空间和一个规则式花园。整个市中心 功能多样、交叉重叠、关系紧凑。
在城市景观上,哈罗有一个美好的田园城市风貌。它巧妙的利用了城市 的地形地貌,如利用外围的河谷和丘陵包围城市的大片绿地,利用一道 东西向的冲沟和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深入城市的楔状农地,把城市分 成4块高地,即四个居住区。利用这些块与块之间的冲沟和低地辟为主要 道路和宽阔绿带,市中心地势最高,成为全城视觉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